木兰诗的阅读题

2024-07-13

木兰诗的阅读题(精选14篇)

篇1:木兰诗的阅读题

(1)概括木兰的形象特点。

(2)简析全诗内容详略安排的特点。

(3)体会诗的最后一段以双兔为喻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6、(1)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2)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详细,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3)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的聪明才智。

篇2:木兰诗的阅读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1.(3分)C

2.(2分)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木兰诗读后感

《木兰诗》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如今已也是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佳故。

在无数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的英雄,在这些英雄当中,却出现了一位女英雄。这说明,在无数的英雄中,不仅只有男英雄,也会有女英雄出现。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木兰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应当在家做活,打仗本是男人的事。木兰本应当在家织补,然而却走上了为父而从军的路。这也是对人们宣布: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女人也不应该向男人低头。。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然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操办的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也说明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乡思亲就愈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 女子哪里不如男? 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说明了木兰非常的机警和聪明,因为与木兰同行一同打仗和木兰一起出生入死的火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赞美了木兰聪明和机智,勇敢。替父从军的伟大精神。

木兰诗的中心思想:

篇3:乡愁诗的阅读及其他

1. 读乡愁新诗:物已契合, 领悟情感

几度夕阳红, 多少月明中。在时空的隔离带, 天空牵系了多少望乡的眼眸, 脚下疯长了长长的乡愁绿草地。对故乡、故国的思念, 总是缘于对故乡物、故乡人、故乡事的长相思、长相忆, 魂牵梦绕难割舍。正如台湾散文家刘墉在《童年的故事》所感喟的:故乡, 这是一个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名字, 她可以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 更能指儿时的竹林、草原和小溪、蝉鸣和鸟语的地方……

王国维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也。”对故乡的思念, 乡愁, 必须有一个沾染了故乡乡风土气的具体的物, 故乡, 一草一木总关情。“诗言志”。诗歌主要特征就是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诗中的具体形象。这“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感, “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诗歌中的“意象”是注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 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指导学生阅读乡愁诗, 体会诗人灵魂深处的乡愁,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目、联想、想象诗中所采撷的意象、风物。

乡愁诗人或离乡或去国, 衔着故乡的叶笛吹箫着月白风情、孤影阑珊的思乡心曲。他们中以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两位影响最大, 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余光中享有“台湾诗坛祭酒”之称, 席慕蓉本是画苑才女, 诗画双璧:他们的乡愁诗最具代表性, 道出了千万游子沧桑心曲。他们的乡愁诗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轻灵婉转的意象、纤淡的画面意境而深深地定格在读者的情感河床上。

余光中的乡愁诗:

《布谷》: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嘀咕嘀咕嘀咕苦苦呼来了清明和满山满谷的雾那低回的咏叹调里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当蝶伞还不见出门蛙鼓还没有动静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季节飞来

席慕蓉的诗也飞出不尽乡愁: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除余光中、席慕蓉的领头、扛鼎之作, 像《乡色酒》、《三个月亮》也流传甚广。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 在余光中的《乡愁》中, 诗人却采撷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定年代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什———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形象。以时间的变化为顺序, 分别对比人物的四个阶段, 把诗人肺腑深处的呼唤、乡愁投射于具体的物象上。

他的另一首乡愁诗作《布谷》比《乡愁》还要乡愁。看, 无论是物象的撷取, 还是乡愁的缠绵绯恻, 如泣如诉, 都有过之而不及。“布谷”这个“阴天的笛手”、“清明”时节、“江南秧田的水意”……都是作者故乡江南 (湖南衡阳) 的风物。自然是一件件风物手有余温、却遥不可及, 让人乡愁顿生、霪漫。

读乡愁新诗, 把握了意象, 一切美的情感都如春水方生一盈漫起来, 放电影一般在读者的面前闪现, 故乡的一景一物都会在读者的眼目中灵动起来, 不用讲学生就懂了, 就得到了灵魂的静化、升华, 甚至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2. 写乡愁新诗:采撷物象, 点化乡愁

“君从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愁诗最能感动人心, 而且对离开画图时代不远的中学生更是易学善写。诵诗、作画、吟诗, 常常是诗歌教学最理想的方式, 乡愁诗由于她的绘画美, 更能让学生接受, 在仿的基础上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乡愁新诗来。

都说:诗歌最爱少年。让少年爱上“缪斯女神”, 老师是“红叶”、“冰人”,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无拘无束、情趣盎然地写, 从最基础、最好学的写起。

诗歌是诗人心底奔突的岩浆, 写诗最需要激情、需要热血。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充满了诗情, 正是人一生中诗情萌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诗的黄金时期,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点燃少年心中诗的圣火, 扬澜他们心中诗涛, 积极倡导、细心引导他们大胆去偿试写新试。让他们思维羽动起来, 让他们的语言鲜润起来, 让他们的才情喷发出来。而且我窃以为:要学写新诗, 应努力请从乡愁起, 从心灵的家园出发!

摘要: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验和探索过程中, 我以“乡愁”文化为载体, 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乡愁诗的桥梁,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与表达, 达到读与写互惠, 互融, 互长。

篇4:唐代题画马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代 题画马诗 文化内涵

一、唐前马的文化内涵

马的形象在古代早被赋予了特定文化意义。马的形象在《诗经》中频繁出现。纵观这些诗,马被用于军事、狩猎、出行、游玩、婚嫁等场合。在军事场合中,马被赋予威武、健壮、神骏等形象特征,并被作为军威之壮、军容之盛的象征,如《诗经·小雅·六月》《诗经·大雅·采芑》等。在狩猎中,马被赋予威猛、强健、疾驰等形象特征,并被用来陪衬人物的威武之势,如《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诗经·小雅·车攻》等。在游玩场合,马又被赋予悠闲、缓行等形象特征,如《诗经·秦风·驷驖》中的“游于北园,四马既闲”[1](P134)等。此外,《诗经》中还有以马来陪衬男子仪表的,如《诗经·秦风·车邻》中的“有车邻邻,有马白颠”[1](P132),即以马起兴,兼有烘托女子心中的男子风度、仪表的意义。《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的“乘其四骆,六辔沃若”[1](P249),以车马陪衬男子仪表、风度。还有以马作为王公贵族豪华装饰的,如《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四牡有骄,朱幩镳镳”[1](P70),以豪华车仗来烘托庄姜的高贵出身。《诗经·鄘风·干旄》中以豪华车驾陪衬贵族男子。那时马的高大、强壮、毛色美等形象美也被表现出来,如《诗经·鲁颂·駉》中对马的肥壮、雄健、毛色美等形象美都有描述,不过此诗旨在颂美鲁僖公养马的深谋远虑。可见,在《诗经》中,战马、猎马、骏马、牧马等形象都出现了,马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已很丰富了。不过,在当时马还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是作为人的陪衬物而出现的。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骐骥是良马的代表,经常与驽马对比。在国家动荡、诸侯纷争、人才争需的形势下,良马又被当成人才的象征,比如用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来比善用人者与人才的关系。同时马又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交通中的重要工具和国家军事实力的见证,因此,马又作为财富的象征。唐代国力强盛,物质优越,养马成风,从上而下都喜好马。盛唐时期尤为突出,画马、咏马成为一时风气。《历代名画记》载:“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遂有沛艾大马。命王毛仲为监牧,使燕公张说作駉牧,颂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步行,久而方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号木槽马。圣人舒身安神,如据床榻,是知异于古马也。时主好艺,韩君间生,遂命悉图其骏,则有玉花骢、照夜白等。”[2]可见玄宗好马之甚与养马风气之盛。当时以画马著称的画家就有曹霸、韩干、陈闳、韦偃等人。在唐代,马除了继承前人赋予的“骐骥”、“天马”的审美内涵外,还加深了“骏马”的意蕴,所以玄宗命韩“图其骏”。骏马在唐代诗文中频繁出现,如“骏马香车”、“骏马美人”等,作为人物的陪衬和财富的象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外,骏马经常出现在出塞、畋猎活动中,“成为一种显示民族豪情和气势的文化符号”[3]。

二、唐代题画马诗的文化内涵

《唐朝题画诗注》中有12首题画马诗,另有1篇画赞。先看高适《画马篇》:

君侯枥上骢,貌在丹青中。马毛连钱蹄铁色,图画光辉骄玉勒。马行不动势若来,权奇蹴踏无尘埃。感兹绝代称妙手,遂令谈者不容口。麒麟独步自可珍,驽骀万匹知何有!终未如他枥上骢,载华毂,骋飞鸿,荷君剪拂与君用,一日千里如旋风。[4](P97)

此诗描绘出了画马毛色、态势的形象之美,突出其奔腾之势、蹴踏之状。进而将之比为麒麟良马,用以与驭骀对比,衬托其一日千里、不同凡响之气势神韵,表达出诗人的爱憎情感。此处画马也不再是单纯的客体形象,又被诗人赋予了强烈的意蕴,用马以喻人才,暗含以良骥自喻并希望得到赏识的意味。高适的另一首《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也是将画马比为骐骥用以比喻人才,兼有希望得到鲜于洛阳推荐之情。

再看杜甫《天育骠骑图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遂令大奴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亦休![4](P115)

诗中“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状出画马雄杰气势,尾巴摇动朔风都能因之而卷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状出画马毛色的鲜艳和眼睛的炯炯有神。“矫矫”二句写出画马飞奔时如蛟龙一样变化多端,独立时卓然不群、雄伟开阔的神态。由形入神,刻画了画马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蕴。接着叙写了张景顺偏爱骠骑,并为之画相,突出其神骏。最后联系身世,用纵有騕褭、骅骝之类千里马而无伯乐之意,暗寓怀才不遇之情。此时良马亦被作为人才的象征并被赋予了人世沧桑之感。《宣和画谱》卷十三载:(李绪)“尝谓士人多喜画马者,以马之取譬必在人材,驽骥迟疾、隐显、遇否,一切如士之游世。不特如此,诗人亦多托兴焉。”[5]此说于杜甫题画诗可见一斑。

杜甫的《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也是把千里马与人才联系起来,用希望得到与人共生死的千里马寄托安史之乱后匡复的精神。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则突出了对画马骨力的崇尚,《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用名马、真马衬托出画马气概非凡、稳重屹立的神骏之姿。另外顾云的《苏君厅观韩干马障歌》也是描绘了画马的形态美、毛色美、神态美以及神龙奔腾之势。从题画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仅爱马的形态美更爱其神态美、气势美以及非凡独立、驰骋千里的内在精神美,而且有的还以骏马比喻人才,寄托感慨,抒发怀抱。

注释:

[1]葛培玲注译:《诗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3]兰翠:《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73页。

[4]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5]岳仁译注:《宣和画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篇5:《木兰诗》阅读题答案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篇6:木兰诗阅读题及答案

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阅读题

一 填空题

《木兰诗》选自 宋(代)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 是 南北 朝时 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 《孔雀东南飞》 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木兰当户织(对着)(门)2不闻机杼声(织布梭子)3 惟闻女叹息(只)4问女何所忆(思念)5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愿为市鞍马(为此)(买)(泛指马和马具)

7旦辞爷娘去(早晨)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水流声)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马叫的声音)10万里赴戎机(战争)11关山度若飞(过)12朔气传金柝(北方)(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13寒光照铁衣(铠甲)14策勋十二转(记功)15赏赐百千强(有余)16出郭相扶将(外城)(扶持)17当户理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18著我旧时裳(穿)19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0雄兔脚扑朔(动弹)21雌兔眼迷离(眯着眼)22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三 原文填空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任意写出木兰运用互文见义修辞方法的连续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出木兰同其他战士一样,戎马倥偬,由于军情紧急而矫健如飞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4 写出文中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任意写出文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写出诗中运用对偶修辞的手法的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诗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

不闻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文中找出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21 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什么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出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 问答题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 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

文中运用了排比、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紧张而有序的购买战马和马具。东南西北是虚指,并非实指。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

文章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暮至” 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文中“十二”、“十年”等是虚指,不是实指,以确定的数字表示不确定的含义,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同意。因为木兰当初代父从军是以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不失真实,因为作者这样构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渴望塑造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反应自己内心的思想。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时女郎的谨慎和机警。11 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

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谈谈你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容华,机智,警觉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奇女子。木兰在古代被称为女英雄,家喻户晓。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众多的女英雄。请你举出一例,同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英雄行为。

任长霞。以为女子出任一方公安局长,积极从事打黑斗争是新时代的女英雄。结合本文请拟一幅对联。木兰代父从军 英雄扬名千古

1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19.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战斗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篇7:木兰诗的阅读题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篇8:木兰诗的阅读题

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

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

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2分)C

(2分)(1)思乡之情。(1分)

篇9:木兰诗的阅读题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 《浣溪沙》晏殊原文及赏析

★ 晏殊浣溪沙的赏析

★ 浣溪沙晏殊赏析文章

★ 晏殊《蝶恋花》全词赏析

★ 晏殊蝶恋花有感

★ 宋词·晏殊《破阵子》

★ 《蝶恋花》晏殊试题答案

★ 浣溪沙晏殊解释

★ 浣溪沙晏殊怎么读

篇10:木兰诗的简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学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铺排,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篇11:木兰诗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篇12:木兰诗的注音

不闻机杼(zhù声,惟(wéi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yì。

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无所忆yì。

昨夜见军帖(tiě,可(kè汗(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juàn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biān。旦辞爷娘去,暮(mù宿(sù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jiū。

万里赴(fù戎(róng机,关山度若ruò飞(fēi。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shǎng赐(cì百千强。可汗(kèhán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shàngshū郎(láng;愿(yuàn驰(chí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guō相扶将(jiàng;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zǐ来,磨(mó刀霍(huò霍(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gé门,坐我西阁(gé床,脱我战时袍(páo,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ò,雌cí兔眼迷离(lí;双兔傍(bàng地走(zǒu,安能辨(biàn我是雄(xióng雌(cí?

生字注音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èi)

戎机:(róng) 胡骑:(jì)

金柝:(tuò) 朔气:(shuò)

红妆:(zhuāng) 战袍:(páo)

唧:(jī) 机杼:(zhù)

倩:(qiàn) 溅:(jiān)

啾:(jiū) 姊:(zǐ)

云鬓:(bìn) 著:(zhuó)

篇13:木兰诗的评价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篇14:木兰诗的启示

《木兰诗》启示一: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谁说女子不如男!

上一篇:领导岗位职责履职情况下一篇: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