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28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共15篇)

篇1: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重要理念指导我们地理组积极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契合。

在地理教学理论中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地理活动。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的推动着呢,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我从“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身上看到很多可喜的变化,给我们今后的教师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师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先生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3、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元智能开发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各个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从七宝明强小学就可见一斑。

4、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也许我仅仅了解到“新基础教育”的一些皮毛,它的内涵与实质性的东西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然而我还是认为收获很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新基础教育”的一些颠覆性的理念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无论是叶澜先生本人,还是他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团队和教育理论都足以让我面对教育、面对学生、面对现实的心情变得格外美好,因为我看到了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希望。

篇2: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樊奕玎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音乐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每个单元课题中都体现了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提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歌唱作品等对话的互动与共同研究过程,既注重对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有自己专长的发展和爱好,又特别强调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合作的研究性方式,使所有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其三个特征为“主动、探究、合作”。其中合作学习虽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在我们90年代初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仍属新生事物,或在教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没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扶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效能力等。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比较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无论歌唱·评述、联想·表现,还是设计·表演、综合·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都能使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在一种多样的师生交融、合作、沟通中实现。那么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合作学习呢?

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形式,确保组际之间的合理性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组建合理的音乐合作学习小组很重要。在组建小组时,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形式,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小组,以3~5人为一组,由一位学习基础较好的、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或是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有一定乐理基础知识技能的担任小组长,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力求均衡,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确保了组组之间的合理性。

二、“生生互动”,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所谓互动,不再局限于以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已经引起了很大的重视,但生生互动,却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而实际上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通过组内合作和帮助,提高学习的效率。此时的合作学习是以独立为基础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

在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现代美术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中,这对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精神,增进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指导—参与”,教师以合作者的角色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不是以往的教学那样,教师既“导”又“演”,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学生在其中只是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合作学习过中,教师以多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原先由教师完成的教学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学生在学习中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教学。

四、“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评价,增强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或等级排队,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常模参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评价,是一种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变为小组计分,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的评价,使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的成果,每个学生拥有分享权,这样的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不但自己努力学习并能帮助他人学习。在音乐教学评价过程中,合作小组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小组自评,为以后的小组合作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并制定出今后的活动方案。教学结束后,各

小组进行小组自评,并以书面的形式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评价,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决定奖励与认可,实现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

篇3: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1.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学习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 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者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合作探究知识, 在具体实行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操作者转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评价者, 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挚友.师生角色的这种良性转变在没有新课程标准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2.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实现了师生的角色转变, 新的角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单向传授知识, 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形被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的互动情形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也就得以实现.

3.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并进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情感, 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教师就应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一来, 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同时, 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

1. 按照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 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可以这么说, 如果三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或体现, 那么新课程标准也就不在教学过程得到实施或体现.因此,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实践中应主动的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学活动, 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 发展情感, 这样, 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推行.

2. 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科特征, 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灵魂.初中数学学科的这种特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初中数学复杂、抽象的学科特征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解决.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 推广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 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少走弯路.学生通过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 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为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 他们会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这样,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能得到实施.如, 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笔者解决了心中存在了许久的疑惑, 进一步理清了初中数学的具体思路, 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究和总结经验, 新课改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把新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是广大教师所热心探讨的话题.本文是笔者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曾利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9) .

[2]毕丽丽.关注数学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1) .

篇4:新课改学习心得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篇5:教育改革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复兴中学 申 海

我校于2014年8月25-27日进行了校本继续教育培训,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深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的学生关系到明天的国运兴衰,从而树立起“国家振兴,匹夫有责”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变成我们的自觉行为。我认为,对学生兴趣,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与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因此,对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二、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就是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不可能教一个学生一辈子,他总有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一天,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他一生所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这是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强弱,我们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少,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发展。但目前来讲,我们中国的教育从上到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搞得太好,而是很成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还是要提出创新,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当前社会十分迫切需要创新。

近年来,我们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有所抬头。为此,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全面重视学生的科学发展,终身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逐步摈弃以应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标的陈旧过时的教育模式,全面构建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师生评价体系,应该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努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学校只有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上,要做到:(1)对学生要求不可过多。(2)惩罚必须要有,但不可体罚。体罚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表面上伤害的是学生的肉体,其实伤害的是教师自己,包括师道尊严,也可能包括自己的前途。但是不能没有惩罚,惩罚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不是主要的,具体形式和尺度要结合具体情况,也得注意多样性。(3)告诉他们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帮助,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4)对于学生的学习,告诉他们要靠自己,老师帮不了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篇6: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为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法官干警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2月16日,陕西咸阳市长武县人民法院召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动员会,对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

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继续和深化,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干部)学习教育做好思想准备,动员广大法官干警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省、市、县委和院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为打造“一城三基地”,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长武作出积极贡献。

该次集中学习活动从2月14日开始到29日结束,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学习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全省法院院长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法院工作新常态,理清思路,确保新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篇7:新教师作业:教育形式学习心得.

农村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强盛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义务教育如有健全的制度和健康的伦理,也就是说在制度上体现出公正、合理、有效性,在伦理上体现出真诚、平等、人性化,那么党的教育方针就会顺利实施,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学生就会健康成长,人民就会真正满意,我们的教育就会生机勃勃,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目前义务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遗憾和不安的现象与病症,如下:

一、投入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福利长期不能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和教师的积极性。

篇8:学习《走进新课程》体会点滴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的能量的,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具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为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高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是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老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地抽象地学习的人,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善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慧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画,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性。珍视学生的独特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别,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意义的人,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视为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意志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们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篇9: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自新课改以来,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从顾沅泠的“青浦经验”,邱雪华的“自学模式”,到叶澜的“新基础教育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直至今天火爆的“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无一不是对新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各有其成功之处,各有其可借鉴之处。细研“杜郎口”的教育,发现和“新基础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在上海地区和全国一些省市推广实践,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对生命的理解,确立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个体为目标,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一、“杜郎口模式”的课堂观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自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基础教育”的课堂,追求的是开放的、自主的课堂。“新基础教育”强调让教师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杜郎口模式”做得很彻底,“还”得很到位,做到了“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杜郎口“10+35”分钟课堂模式,就是在一节课45分钟内,教师的活动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教学理念有了质的变化。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主宰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教师则承担着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和评价,创造各种条件,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展示。

杜郎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化成了学生的行动,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学会独立思考,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立体多向互动式教学体系,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杜郎口模式”的学生观

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具体的人,“新基础教育”始终关注“人的主动发展”,把学校教育价值聚焦到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上,为实现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学生成长”是“新基础教育”中惟一仅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价值取向。“新基础教育”课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旁观、接受转变为参与、投入,学会倾听、质疑和评价。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杜郎口中学有一个基本信念,那就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学生是教學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杜郎口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杜郎口的学生不但参与学,还参与教,在课堂上不仅分析、讲解还进行点评,通过“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杜郎口的改革方向本质上就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基本要素进行重组,以学生为主体,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赢的理想效果: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乐于奉献、专业发展;学校由乱而治,和谐发展。

三、“杜郎口模式”的教师观

“新基础教育”把教师的素养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二是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三是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四是教育智慧,即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和教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杜郎口中学正是通过教师观念的更新而实现了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不仅是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特,鼓励学生发疑、质疑、析疑、解疑,让学生干预挑战课本、教师、权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激情,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由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导演”,其主导作用转化成了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自信与快乐。杜郎口的学生给了课堂精彩,教师给了学生提高,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四、“杜郎口模式”的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认为,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应转化为追求社会的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其价值提升的核心构成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

学校转型性变革是一个深刻和持续的过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变革”紧密结合,“新基础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位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把学校教育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现实与未来的价值,统一在具有全息性的个体发展的价值之中,并呈现出学校教育价值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总之,杜郎口改革的成功,秉承了“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在教学中 ,以培养能力,重视学生的学、做、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合作交流,自主、自觉、自信、自强,真正实现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能力,在学生终身发展中具备享用不尽的生命动力。

参考文献:

1、崔其升、谢金国著:《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年

2、叶 澜:《新基础教育》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年

3、杨小微、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案例集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年

篇10:的新形势下党员学习教育体会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好条例,要进一步完善措施,细化责任、传导压力。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问责机制,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突出建档立卡、规划措施制定和实施、项目与资金管理、驻村帮扶等重点工作,针对不尽责、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严格标准,严密程序,严肃规绩,敢于动真碰硬,推动问责工作落小落细落实。要按照《条例》第三条规定的“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这条重要原则,抓好任务分解和传导,明确省、市、县(区)、乡(镇)、村的责任,具体量化并逐级分解,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形成完整清晰的责任链条,不留“盲区”。要严格落实省委“3783”责任体系和“866”评价标尺,通过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充分发挥领导带动示范效应。党员领导干部是重中之重。作为“关键少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以更加清醒地认识,更加强烈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强化履职尽责。要坚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以上率下、担当负责,为广大党员做出表率,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把问责的压力转变为落实的动力、担当的魄力。党组要突出主体责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扶贫开发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主要负责人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带动的作用,班子成员要切实承担起细化措施、监督管理、抓好落实等职责,纪检部门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党组积极负责不松手、纪检组执纪监督不缩手、主要领导自觉尽责不甩手、班子成员主动担责不放手。

篇11:新师德与教师教育学习心得

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新师德与教师教育讲座,使我明白了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坚持自主专业发展。而师德修养是教师终身的必修课,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才能教好书。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是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根基。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将教育生活引向和谐、美好,成为教育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重要的风向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坚持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去面对学生,做到“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对“问题学生”更要有宽容之心,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12: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第 47 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这一规定体现了党中央的“三农”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精神,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措施。

《义务教育法》第 50 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制度,解决义务教育经费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和审议,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和使用,防止对挪用和浪费。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具有监督的职能,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也起到相应作用。我觉得应该发挥监督的作用,使我们共同把义务教育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

篇13:物理新课程培训之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改给物理教师胜任物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其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其二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三是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其四是评价方式的更新。面对这些挑战, 我们一是要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二是加强交流, 相互学习借鉴, 借助已有课改经验, 实施当地的课改;三是勇于实践, 不仅进行课堂上的教学实践, 而且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 引向实验室, 引向科学探究;四是不断探索评价模式, 把过去单纯的分数评价逐步转化为对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为载体, 把过程和方法作为手段,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体验作为结果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家长、社会等的评价意见。总之, 把评价的方法、范围和手段尽可能地综合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亮点, 教师们在讨论中对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讨论的非常热烈。他们认为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实施模块教学有利于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和发展;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但同时也有些老师提出了疑问: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探索性学习, 这样势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更多的是通过实验自己来总结得到结论, 那么这样肯定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有些基本的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还有老师担心把学生全放开了, 学生会不会放任自流, 教师在课堂中又该做些什么等等。是的, 新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同时, 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那么,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怎么样的?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呢?我通过这次新课程培训, 收获很大。我认为, 新课改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创新意, 要求教师角色发生以下三个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 对教师提出: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 而非传统的只“教”的教师。这个“促进者”的角色特别适用于新课程中的教师。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 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 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 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1.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人们必须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 教育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使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

2. 做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新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激疑善问, 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

3. 做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过程。学生可以打断教师提问, 也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不要怕学生问倒,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懂和不够, 在实践中, 真正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从而解决问题。

三、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

新课程特别强调, 教师在“课改”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角色的变化。为此, 广大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 对过去那种“居高临下, 惟我独尊”的旧观念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授课不再是权威的理论, 教师更不是理论的权威, 而要放下架子, 同学生交朋友, 心平气和地坐下来, 同他们一道研究, 一起探索。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坚决改掉我“讲”你“听”, 我“写”你“记”的那种陈规陋习, 创设生动活泼、争议探索的教学氛围, 重能力、轻知识, 重过程、轻结果,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而针对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来说, 物理课程的教学更是发生了很多的转变。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 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教师需要从这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提高科学探究质量, 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 也是《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 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 特别是学生获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 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替代的。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需要的。

篇14: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03-010

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修和学习,感受很深,体会如下: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各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表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实际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贯彻这个新理念。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

4.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5.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标准》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部分实验还不能完成。但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生物图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反思自己近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或改进:

一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一切有效手段,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服务学生的思想理念,把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二是要及时研究高考动向。要多关心高考,研究历年高考题,认真研究高考考纲,准确把握高考方向,搞好高考复习工作。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要求在考试中提供的实例要么是非常熟悉的,如教材上的,要么是全新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全新的内容实在是无从下手。而前者的是我们备考时更要关注的地方。

三是要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联系新课标,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基本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图表分析能力。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就是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迁移,理解生命科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是要善于教学创新。问题的设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要善于打破常规,开阔学生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领悟课标,深挖教材实例。如何把教材实例用好用活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难事儿。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可以反复例举教材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分析。

篇15: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于万静 沧县风化店乡望海寺小学

摘要: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篇:农村三资清理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国际商务文化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