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2024-07-14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篇1: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意思,寄李儋元锡赏析 -诗词大全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七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1、邑:指属境;

2、流亡:指灾民。【译文】 ??这也是一首投赠诗。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

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

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今日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

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来访,正合投赠诗的风韵。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尤最,自宋

以来,倍受颂扬,即使今日,依然闪烁光辉。

【简析】:

此诗写怀友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忧郁。前两句历来为人所称赞,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篇2: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⑵。

身多疾病思田里⑶,邑有流亡愧俸钱⑷。

闻道欲来相问讯⑸,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拓展阅读:《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⑴

凄凄去亲爱⑵,泛泛入烟雾⑶。

归棹洛阳人⑷,残钟广陵树⑸。

今朝此为别⑹,何处还相遇⑺?

世事波上舟⑻,沿洄安得住⑼!

【注释】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白话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创作背景】

篇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 (783) 暮春, 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作于德宗兴元元年 (784) 春。李儋 (dQn) , 字元锡, 曾官殿中侍御史, 是诗人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 曾托人问候。故诗人以此诗作答。

首联叙别, 以花起兴。“年”、“花”二字两度出现, 既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之感慨, 又抒发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对句一作“今日花开已一年”, 但两句相比较, 还是作“又一年”为好。因为一“又”字, 恰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迅速、世事多变的种种感触, 为下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诗人对“世事”难料的苦闷心情。“茫茫”, 这里是模糊不清的意思。“世事茫茫”, 是说当时政局多变, 国家和自己的前途难卜。建中三年 (782) , 庐陵节度使朱弟朱滔叛唐, 朱被免职, 赴长安, 以太尉衔留守京师。次年, 泾原节度史姚令言军在长安哗变, 德宗奔奉天。姚军拥朱为帝, 国号大秦, 年号应天。后又改为汉, 改元天皇, 与朱滔相呼应。直至兴元元年五月, 唐军才收复长安, 朱出逃为部将所杀。所谓“世事”, 主要是指此。在此期间, 诗人曾派人北上打听消息, 可知其心情是何等焦虑。所以这里的“春愁”, 也并非一般文人雅士伤春之闲愁, 而主要是对国事的忧愁。“独成眠”中的“独”字, 言自己之孤单, 其思友之情自在言外。“黯 (Sn) 黯”, 暗淡无光, 有沮丧义。本来花开时节, 春光明媚, 而诗人感到“黯黯”, 显然是心绪不佳所致。因此, “春愁黯黯”和“世事茫茫”是相联系的。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二句是广为传诵的名联, 备受人们赞扬。宋范仲淹称为“仁者之言”。黄彻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如仇者, 得无愧此诗乎!”的确, 一个封建官吏能说出此等关心人民疾苦的话,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田里”, 田地与住宅, 这里指故乡。“邑”, 城市。大曰都, 小曰邑。这里指滁州。“流亡”, 外出逃亡的人。“愧俸钱”, 意谓自己未尽到责任, 对俸钱受之有愧。从任职时间看, 韦应物到任尚不到一年, 对于这类属于上任刺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满可以一推了之, 但他却敢于揽过, 善于自责。其深深的内疚之情, 感人至深。

尾联扣题, 写等候友人来访的急切心情。“问讯”, 探望。“西楼”, 一说苏州观风楼。非是, 当为滁州之西楼。其《寄别李儋》诗说“远郡卧残疾, 凉气满西楼, 想子临长路, 时当淮海秋”, 可知西楼在滁州。“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 颇见诗人当时之心境。从听说友人欲来时开始, 诗人便企盼着, 不知看了多少次月缺月圆, 仍不见其光临, 心中不免焦急。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急盼友人来访呢?一是友情深, 从《韦苏州集》中可以找到多首他和李儋酬唱的作品, 如《赠李儋》、《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赠李儋侍御》、《同元锡题琅寺》等, 可知其交往非一日。二是此时世事茫茫, 消息不通, 自己忧心忡忡, 百无聊赖, 因而急需友人相解相慰。此正所谓“人在难处思朋友”。

篇4:寄李儋元锡原文及赏析

原文: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释

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赏析: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篇5:《寄李儋元锡》诗意赏析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寄李儋元锡》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阅读练习

1.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篇6:寄李儋元锡的教案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3、《寄李儋元锡》一诗是如何表达诗人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目标2、3、4

教学方法: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专题内容概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二、学习《寄李儋元锡》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韦应物(737~792)

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好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上一篇:部队述职报告士官下一篇:关于严以修身专题研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