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2024-07-15

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共6篇)

篇1: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针灸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目 录

1、刮痧法操作规程

2、拔罐法操作规程

3、艾灸操作规程

4、化脓灸操作规程

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6、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7、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8、火针技术操作规程

9、水针技术操作规程

10、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11、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12、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3、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14、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5、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6、中药足浴疗法操作规程

篇2: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2、神经交叉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3、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1980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4、经络学说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为现代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此源于《内经》的巨刺针法,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已有4000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疗法。

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痪,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l~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l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领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l寸)

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翼风与风府之间l/2处。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弓}起的指感为宜。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若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佳。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对肛瘘效果不理想)

13、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局解:桡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隔肌痉挛。

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14、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深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醋、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月尾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祛癖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6、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17、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8、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挠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和上感。(刺法同颈痛穴)

20、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分布于有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座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座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脚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主治: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精神分裂症、癫痈、疮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解: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l、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歌诀: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症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尊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骸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尊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疹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人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脑骨外上裸炎、肱骨内上髁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偏瘫、尊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踝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踝炎取内侧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解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4、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泄、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腿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6、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38、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篇3: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胆胰疾病诊断治疗后, 逐渐发展成熟, 并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胆胰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ERCP治疗后并发感染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现为加强控制ERCP术后相关医院感染, 着重强调归纳ERCP诊疗中规范化操作、相关内镜及其附件程序化消毒等相关事宜, 具体方案如下。

1 制定管理体系

形成ERCP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体系, 科室执行, ERCP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由三级组织构成:业务院长任ERCP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内镜科室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为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内镜科主任、护士长及ERCP操作医疗组成员为感染管理执行小组[1]。

2 制定管理措施

ERCP组成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后进行考核, 同时制定细化手册 (ERCP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按照卫生部要求, 制定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 细化各项清洗消毒流程, 根据胃肠室的工作特点, 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职责, 严格把关各环节质量;ERCP所用十二指肠镜采取“初洗-酶洗-次洗-消毒-末洗”方式进行清洗消毒, 其中酶洗 (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液10min浸泡) 消毒十二指肠镜浸泡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不少于10min, 合并结核杆菌或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者60min;首次使用和终末消毒需浸泡30min;操作当日使用多条 (两条以上) 十二指肠镜循环使用, 集中在洗消间流动水中洗刷3min, 特别部位必须两头见刷, 如抬前器、活检孔道等, 并涮洗刷头上的污物, 冲洗完毕后反复予以流动水冲洗后并吸引300mL以上的生理盐水;ERCP操作平台上铺以消毒大单后, 放置相关消毒手术包及手术附件器械, 局部空间消毒以手术室洁层空气洁净为标准;操作过程:ERCP在诊疗和操作过程前按要求穿无菌手术衣, 戴口罩、帽子、手套等。术中胆汁等污染手套后亦需更换无菌手套;接触过病人的附件:超滑导丝、黄斑马导丝、弓形刀、取石网篮、取石气囊等附件如使用一次后再次进入胆道操作时, 予以乙醇擦洗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 术后诊疗垃圾分类放置, 切断导致医院感染的各种途径;术后鼻胆管护理需重视, 注意放置鼻胆管引流袋的高度, 防止引流液逆流继发二重感染, 每日进行鼻胆管冲洗2次, 冲洗液为抗生素丁胺卡那0.2g+0.9%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胆管, 保持胆道引流通畅, 同时积极观察鼻胆管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

3 考核管理效果

ERCP术后感染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和器械严格的消毒、规范的操作、术后精心的护理。整个手术前后及全程都必要灌输和贯彻无菌操作的理念, 这样能有效预防控制ERCP术后相关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篇4: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关键词】针灸;疗效;神经;不宁腿;不安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症,其表现为下肢不适感,下定行走后稍有缓解,一般夜间的发作较多,影响生活及睡眠,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寻找一种微创或无创、有效的绿色疗法是每个患者的愿望,笔者近年来应用针灸疗法治疗该病症60例,疗效确切,现分析材料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女性39例,男性21例,左腿19例,右腿41例,双腿7例;患者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7.4岁;病程三个月至十年;所有患者均能接受针灸治疗,并签署诊疗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以1999年国际RLS标准[1]作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①四肢感觉不适,尤其下肢,有针刺、蚁行、酸困等异感;②因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非常要求活动下肢;③患者下肢不适,辗转,入眠难;④患者休息症状出现,活动行走后症状可暂时缓解;⑤午后及夜间入睡时症状明显,行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1.3治疗方法针刺穴位:天枢、三阴交、太冲、足三里、水分、血海、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可以配合委中、肝腧、肾俞、太溪、昆仑等穴位平补平泄,得起为度,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三个疗程行疗效评价。必要时行艾灸疗法,足三里、绝骨等穴位针刺后艾灸10分钟,患者期间可行双下肢的屈髋屈膝功能练习。

2疗效及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王旭[2]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局部不适感;有效:症状明显缓解,程度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2.2治疗结果本组患者60例,治愈21例,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

3讨论

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症。该病证多在午后急夜间睡眠发作,症状与体征分离,患者安静状态及或者卧床时表现严重,下地活动活运动后反而消失。患者表现为时常感到腿部不适感、蚁走、疼痛或紧缩感,因而有叩击或者活动肢体的渴望。祖国医学将不宁腿综合征归归属于“痉病”的范畴,多与肝脏关系密切,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加之夜间发作,可能卧血归于肝所致。目前不宁腿造成的睡眠障碍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重视,在美利坚合纵国成立了不宁腿基金会,积极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并且筹集资金进行相关的临床科学研究。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代谢、血管功能失调、药物的作用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很多患者多因胃部手术后、酒精中毒、尿毒症、精神因素发作,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维生素缺乏、感染性疾病、各种贫血及糖尿病等为发病因素;还有的学者认为不宁腿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有医生认为使用苯噻嗪,突然停用巴比妥类药物进而诱发症状的发生;部分学者认为认为新陈代谢产物异、CAPD(腹膜透析)不充分、局部血液循环运行障碍可能诱发本病。早在1672年,英国医生Thom首次描述了不宁腿,将其称为Ekbom综合症。此病并不危及生命,但是多数患者夜间深受RLS症状的折磨,便使工作效率下降,影响生活。针灸治疗该病症临床取得满意疗效[3-5],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加血管的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物质排泄,减轻局部肌肉软组织的压迫和阻滞,进而有补气养血、行气化瘀、舒经通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笔者认为针灸治疗该病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具有简、便、验、廉的中医特点,在低碳生活方式的今天,该疗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造福患者,应用前景极为良好。治疗期间,患者更要适当补充铁、维生素等物质,养成戒烟酒,少饮浓茶及咖啡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石奕丽,王跃民.针刺加中药熏洗治疗不安腿综合征4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1):651.

[2]王旭,王鷹雷,王涛.针灸治疗不安腿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18(5):286.

[3]战军林.针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43例[J].中医研究,2009,21(9):62-63.

[4]张卫国,王杂东.针灸与美多芭治疗不安腿综合征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2(8):480-481.

篇5: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慢性)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3)眼科疾病

1、急性结膜炎;

2、中心性视网膜炎;

3、近视眼;

4、白内障。(4)口腔科疾病

1、牙痛;

2、拔牙后疼痛;3,牙龈炎;

4、急、慢性喉炎。(5)胃肠系统疾病

1、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2、呃逆;

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

5、胃酸增多症;

6、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7、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8、急、慢性结肠炎;

9、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10、便秘;

11、腹泻;

12、肠麻痹。

(6)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1、头痛;

2、偏头痛;

3、三叉神经痛;

4、面神经麻痹;

5、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6、周围性神经疾患;

7、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8、美尼尔氏综合征;

9、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10、遗尿;

11、肋间神经痛;

12、颈臂综合征;

13、肩凝症;

14、网球肘;

15、坐骨神经痛;

16、腰痛;

17、关节炎。

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储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文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使用。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部同于一般的毫针,根据临床的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毫米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的部位。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毫米,适用范围较广泛,处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粗火针,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留针时,可配合行针手法。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胸背部一般不超多3毫米,四肢可刺入超过10毫米。

(三)刺法

可分为经穴刺法、疼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

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辩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本法主要使用于内科疾,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疼点刺法(即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该点上施以点刺。本法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度较经穴刺法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是一种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每针相隔1厘米;病情轻趋于疏,每针相隔1.5厘米。主要适用于增生性、角化行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深浅要适度,一般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

4、围刺法:是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其进针点多选择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只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为宜。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有时可直接刺络出血,以祛除瘀滞,可促进局部红肿消退。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此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症。一般每隔1.5厘米1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宜。

亦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

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刺法,即进针后不停留迅速出针。

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本法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等各种组织坏死和异常增生等疾病。

二、禁忌症:

1、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醉酒者。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妇。

5、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内脏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须向病人交代一下内容:①针后针孔可能发红、发痒,或有高出皮肤的红点,属于正常反应。②针孔瘙痒时,勿搔抓。③当天不要洗澡,保护针孔。④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天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2)额旁1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天长1寸的线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3)额旁2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4)额旁3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之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10)颞前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额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型失语、周围行面神经麻痹和口腔溃疡疾病。(11)颞后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眼病、足癣等(13)枕上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与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天长1.5寸的线。

主治:皮层行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14)枕下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2寸长的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适应证: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失语、皮层行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二弱智、震颤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型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

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相应深度。

3、针刺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指面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者可做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

4、起针: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慢出针。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因为头部有头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枕治疗。

4、中风患者,如脑出血急性期,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采用头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患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6、头穴标准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治疗。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容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点的脉冲。常用的电针输出波型为疏密波、断续波和连续波。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强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型,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到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一般2—5次/秒,可用频率旋钮任意选择疏密波型。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核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德国;疏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二)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电针法的处方配穴与针刺法相同。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电针方法: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额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用于阵痛则一般在15-45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到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至“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三)适应范围: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和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病可用于针刺麻醉。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3、电针仪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触电。

4、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夹持针体。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应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6、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

7、电针仪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如输出电流微弱,须更换新电池。

艾灸疗法

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

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臵一薄姜片,上臵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薄皮,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烧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即用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型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g,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1)悬起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用点燃的艾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出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分钟-10分钟。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棉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层,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温盒灸:是将温灸盒臵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二、禁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疗法。

2、孕妇怀孕前3个月禁用艾灸。

3、孕妇的腰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无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护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急救,可适量喝点温开水或葡萄糖。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完毕后,应该讲剩下的艾灸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艾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温针疗法

温针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一、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如患者感觉烫灼难忍,可在该穴区臵以硬纸片以减轻火力,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

二、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方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臵于真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一栋肢体,以防灼伤。

四、禁忌症:

1、孕妇禁用温针法。

2、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辩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辩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学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选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辩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臵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臵于胶布粘面正中,在对准腧穴进行粘贴。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每隔1-3天贴治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替换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每隔一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东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伏末,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二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 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时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以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渗透、均匀、柔和。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1、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成摆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和揉法等,本法适用范围广,具有舒筋活血、缓解肌肉、祛瘀消积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等作用。

2、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本法具有理气和中、温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3、振动类手法:以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本法一般作为结束类手法具有调节气血,舒筋理气、祛瘀消积等作用。

4、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成挤压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捏、拿、捻和踩跷等法。按、点、捏、拿捻等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的作用。踩跷法临床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本法刺激量较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5、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桑枝棒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6、关节活动类手法:对关节作被动型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法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背法适用于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手法用于关节错位或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灯病症。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须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因此也属于推拿禁忌症。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由于不承受强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疗。应该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应考虑手术剖腹探查。

5、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故不宜推拿治疗。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

7、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为了防止流产,不宜在这些部位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推拿治疗。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针刀,针体直径仅有1毫米,前端的刀刃只有0.8毫米宽。应用这种针刀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针刀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1、定位:由轻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龙胆紫标记。

2、消毒:用碘伏和75%酒精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布。

3、麻醉: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0.25%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逐层侵润麻醉。

4、进针:术者待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点刺进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空虚感,时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到达筋膜表面,再用力电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

5、松解: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3-5针。做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

6、出针: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针刀的同时,用无菌辅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指端垂直按压1-2分钟,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48小时。

二、适应症:

1、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损伤。

2、骨质增生症。

3、滑囊炎。

4、某些骨纤维管神经卡压综合征。

5、骨化性肌炎初期和某些疤痕包块。

6、改善某些病理性损伤后的后遗症。

7、改善外伤和手术后的关节功能障碍。

8、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管狭窄所所致的疼痛、麻痹。甚至不全瘫痪。

9、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软骨炎。

10、严重的肢体畸形。

三、禁忌症:

1、全身性禁忌症

(1)现正患发热疾病的病人。(2)一切内科病的发作期。

(3)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不正常者。

(4)身体疲劳、未进食、失眠不佳或体质衰弱者,应待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5)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未控制症状者应缓期进行,对经期妇女、或月经过多、过长的妇女应在症状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6)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甲亢病人、年老体弱病人,要慎重从事。

2、局部禁忌症:

(1)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感染灶、毛囊炎、瘘道等。(2)施术部位深处有炎症、脓肿、表现红肿热痛者。(3)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无法避开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水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一、基本技术:

(一)淋洗法

将药物放在砂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二)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小小木凳上,用单布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部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浸于药汤内淋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2、局部熏洗法(1)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于前臂浸于药汤之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臵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小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汤药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汤药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汤药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坐浴法

把煎好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汤药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3、热罨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用,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纱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进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药,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使用。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适应症:

1、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

2、血拴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

3、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

4、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患如失眠、高血压等。

三、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洗。

四、注意事项: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生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5、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6、加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时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质。

1、刮痧板的选择

(1)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2)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型,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

(3)缺口形刮痧板:边缘设臵有缺口,以扩大特殊部位的接触面积,减轻疼痛,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刮痧。

(4)三角形刮痧板: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刮痧。

(5)梳性刮痧板:呈梳子状,便于接触头皮,保护头发,宜用于头部刮痧。

2、刮痧介质的选择

(1)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大人。

(2)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于儿童刮痧。

(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肢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四)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五)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每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六)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板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宜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痛、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三、适应症:

1、内科病症: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等病症。

2、外科病症: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痔疮等病症。

3、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5、妇科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6、其他各科病症: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失眠、多梦、癫痫、精神分裂症、肢体震颤、麻痹等病症。

7、保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去适量刮痧介质,臵于清洁后的刮拭部位,以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经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该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后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

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到等晕刮现象时,应立即停止 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引用一杯温开水,并注意保暖,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厚处宜用刮痧板的横面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篇6: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

一、单项选择(10题)

二、多项选择(10题)

三、填空题(10题)

四、判断题(10题)

五、简答题(4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1、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下列哪种方法进行灭菌

(C)

A 2%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 环氧乙烷

C 压力蒸汽灭菌

D 等离子体灭菌

2、医务人员在每次牙科治疗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多长时间减少回吸

污染(A)

A 30秒

B 60秒

C 10秒

D 5秒

3、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多长时间监测有效浓度(B)

A 每周B 每天

C 每8小时

D每4小时

4、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口腔科器械,应当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清洗(D)

A 酶洗

B 流水手洗

C 浸泡后毛刷刷洗

D 超声清洗加酶洗

5、采用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裸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

打开不得超过多长时间(D)

A 24小时

B 2小时

C 8小时

D 4小时

6、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应多长时间进行清洁、消毒一次。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D)

A 4小时

B 每周 C 2小时

D 每日

7、口腔诊疗环境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B)

A 4小时

B 每周 C 每月

D 每日

8、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多长时间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

消毒(D)

A 每周B 4小时

C 每月

D 每日

9、选择压力蒸汽灭菌牙科手机时,应严格控制灭菌器的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温度达到多少以上会损坏手机内的密封胶圈和轴承(C)

A >121°

B >130°

C >135°

D >125°

10.口腔科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常规使用时,多长时间进行一次生物监测(根据消

毒供应中心三个规范的新规定的要求)(A)

A 每周B 每天 C 每月 D 每季度

二、多项选择(10题)

1、从事口腔诊疗医务人员应掌握以下哪几方面知识和技能(ABCDE)

A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

B 个人防护

C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D 标准预防的原则

E 本科室的部门规章

2、以下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ABCD)

A 根管治疗器械

B 车针

C 拔牙钳

D 牙周治疗器械

E 口镜

3、无全自动手机清洗机的采用手工清洗方法是(ABCD)

A 流动水冲洗

B 酶洗或超声清洗机加酶洗

C 漂洗

D 终末漂洗(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

E 以上均不是

4、清洗后的手机有哪种方法干燥(ABCD)

A 注射器吹干

B 高压气枪

C 外表可注入75%乙醇

D 擦干或机械设备烘干

E 以上都不对

5、口腔科的器械消毒包括那些工作程序(ABCD)

A 清洗

B 器械维护与保养

C 消毒或灭菌

D 贮存

E以上均不是

6、牙科手机和拔牙钳可以选择下列哪几种的方法进行灭菌(ACD)

A 压力蒸汽灭菌

B 75%乙醇擦拭

C 环氧乙烷

D 等离子体

E 以上都不对

7、口腔诊疗器械的灭菌效果工艺监测包括哪些(ABCD)

A 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

B 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

C 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

D 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E 以上都不对

8、在设备什么情况下应当进行灭菌效果确认性生物监测(ABC)

A 灭菌操作程序

B 灭菌物品重量发生改变时

C 灭菌物品包装形式

D 一件灭菌物品潮湿

E 以上都不是

9、工作人员应该在下列哪些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ABCD)

A 拍牙片操作

B 医生诊疗时

C 诊疗器械清洗时

D 诊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时

E 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些口腔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ACDE)

A 牙科手机

B 口镜

C 拔牙钳

D 手术用持针器

E 牙周治疗器械

三、填空题(10题)

1、口腔诊疗器械,必须达到 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 的要求。

2、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预计到病人血液、体液喷

溅时,应戴护目镜。

3、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严格洗手 或者手消毒。

4、为了减少手机回吸污染,有条件医院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 或使用 防回吸

牙科手机。

5、为了减少手机回吸污染,当条件不具备购买防回吸设备时应采用每次治疗前、后 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

6、牙科手机、车针、拔牙钳、牙周洁治器、手术器械必须达到灭菌的要求。

7、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检查器械必须达到 消毒。

8、口腔的修复、正畸模型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达到 消毒。

9、对不耐湿热选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灭菌时,在器械使用前应用无菌水 将

消毒液冲洗干净。

10、口腔科的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分开,布局合理,够能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四、判断题(10题)

1、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

2、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

3、手机内部保养可采用石蜡油润滑保养。(×)

4、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使用前,应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

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口腔手术器械不能集中到CSSD统一清洗灭菌时,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常规使

用时,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6、牙科综合治疗椅,将控制开关、灯柄、治疗台拉手、三用枪手柄等医生手触

摸的地方覆盖一次性的护套或薄膜,一人一用一更换,有条件的医院宜采用

四手操作。(∨)

7、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裸露器械,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一

经打开使用,有效期是24小时。(×)

8、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采用手工刷洗

或清洗机清洗的方式。(∨)

9、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

10、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

毒日期、有效期、物品名称、包装者姓名。(∨)

五、简答题(4题)

1、口腔科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多长时间进行浓度监测和微生物监测?

答:(1)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浓度监测是:

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测有效浓度;

2%戊二醛应每日监测有效浓度。

(2)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微生物监测是:

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2、简述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

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

手或者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并洗手或手消毒。

3、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答: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口腔诊疗器械

有: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牙周治疗

器械、敷料等。

4、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答:(1)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

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

盘、漱口杯等。

(2)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

上一篇:博览会媒体合作协议(最新范本)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