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2024-08-04

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共8篇)

篇1: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国外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依法节能早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惯例。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依靠制定法律法规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以促进工业节能为主的《节约能源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一整套以促进工业节能为主法律体系,为日本工业节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欧盟也都拥有各自的一系列促进工业节能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都拥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2008-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累计提高约9.2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节能的政策推力逐渐加大,工业节能市场迅速发展,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涌入该领域抢占不断释放的市场空间。海外企业利用自身完善的产品体系与技术优势试图挤压本土企业的市场规模,而本土企业也凭借已有规模以及技术的持续提升与海外企业展开成本竞争。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工业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仍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我国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在70%以上,下降的空间很大,发展工业节能将成为重中之重。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节能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工业节能市场将高速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行业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路线分析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工业节能行业的发展经验,接着对中国工业节能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解析,然后具体分析了钢铁工业节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石化行业节能、建材工业节能、电力工业节能、煤炭工业节能、机械行业节能以及其他工业领域节能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我国主要地区工业节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分别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工业余热利用、工业设备节能的运行现状。最后,报告对工业节能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还科学分析了工业节能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行业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路线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篇2: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冷、空调市场在世界市场风光无限,已经成为全球制冷、空调业的焦点。仅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制冷、空调行业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冷冻空调设备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国,无论在生产产品品种、质量还是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从制冷设备的需求层面来讲,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致使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20%,而农产品流通腐损率约在15-30%之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分别为95%以上和5%以下。根据测算主要农产品年流通腐损价值超过5500亿元,即占GDP约1.4%的价值因冷链产业落后而浪费。

未来5年我国冷链需求将步入快速增长期,短期内行业补偿性需求仍将持续,预计冷链流通需求CAGR约为18%。而计入更新需求后,冷链设备行业的增速有望更快。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冷、空调设备行业研究小组表示,尽管空调行业面临调整,需求来自于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大型别墅的中央空调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内,短期内在建与新建商业地产面积仍较快增长,支撑中央空调15%左右的增速压力大不;同时,行业将受能效政策和进口替代驱动。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制冷、空调设备行业将迎来一轮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冷链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对于制冷、空调设备需求会越来越大,制冷行业前景十分良好。

篇3:轮胎行业自动化设备发展前景

从目前轮胎行业的发展来看, 虽然在技术上与国外知名厂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 轮胎行业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因此, 对于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认识到自动化设备所起的作用, 应将自动化设备作为轮胎行业的主要设备, 努力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比例, 全面提高轮胎行业的发展质量, 使轮胎行业能够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促进轮胎行业的全面发展。

2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应用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轮胎行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轮胎生产过程中, 自动化设备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从目前轮胎行业的生产情况来看, 自动化设备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轮胎成型工序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轮胎成型是轮胎生产中的重要工序, 关系到整个轮胎的质量。为了保证这一工序的质量满足要求, 目前在轮胎行业中已经在成型工序中应用了自动化设备, 实现了轮胎成型的偏差校正, 从根本上提高了轮胎的成型质量。由此可见,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成型工序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2.2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流水线生产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目前轮胎生产中已经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 自动化设备不但保证了整个流水线的正常运行, 还提高了流水线的整体运行效率, 满足了生产需要。所以, 对于轮胎行业来讲, 自动化设备在流水线生产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2.3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模块化生产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目前轮胎行业的生产中, 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经验, 将轮胎生产划分成若干个模块, 通过提高模块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来达到提高轮胎生产整体质量和效率的目的。通过了解发现, 自动化设备在模块化生产中的运用程度较高, 对推动模块化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从轮胎行业的生产来看, 自动化设备的运用是轮胎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对轮胎行业的整体生产过程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 我们要对自动化设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3.1 自动化设备提高了轮胎生产的整体质量

由于自动化设备具有加工能力强、加工精度高等特点, 在轮胎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轮胎产品质量, 满足轮胎生产的质量要求, 提高轮胎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基于这一特点, 自动化设备对提高轮胎生产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效满足了轮胎行业的发展需要。

3.2 自动化设备提高了轮胎生产的总体效率

在应用自动化设备之前, 轮胎生产的效率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在原有的生产系统中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应用了自动化设备之后, 轮胎生产实现了流水线作业和模块化生产, 极大的提高了轮胎生产的总体效率, 满足了轮胎生产的现实需要, 对轮胎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3.3 自动化设备促进了轮胎生产的快速发展

应用了自动化设备以后, 轮胎行业在生产、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轮胎的整体品质在不断提升, 使我国的轮胎行业逐渐摆脱了对进口品牌的依赖, 走上了自主发展之路。因此, 对于轮胎行业而言, 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促进了轮胎生产的快速发展。

4 轮胎行业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自动化设备普遍应用在轮胎行业的关键工序, 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轮胎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对提高轮胎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种作用,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4.1 自动化设备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考虑到轮胎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自动化设备只有不断提高精度和准确度才能满足轮胎生产的实际需要。并且自动化设备在发展过程中, 智能化功能逐渐增多, 基于轮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轮胎行业中的自动化设备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不但能够获得更多功能, 同时智能化性能更加突出。

4.2 自动化设备将朝着模块化方向发展

在轮胎行业的生产中, 目前模块化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在轮胎生产的具体工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轮胎行业生产发展的深入, 模块化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自动化设备是模块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 自动化设备将朝着模块化方向发展。

4.3 自动化设备将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随着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 轮胎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轮胎厂家对产能需求逐渐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 自动化设备只有具备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生产能力才能满足轮胎行业的现实发展要求。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 轮胎行业中的自动化设备将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但提高了轮胎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还对轮胎行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自动化设备在轮胎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认识到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前景, 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 使自动化设备成为轮胎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促进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一种智能过充气机控制器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 2007.[1]刘健.一种智能过充气机控制器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赵继昌.谈轮胎自动化充气机的研制[J].大众科技, 2006 (3) .[2]赵继昌.谈轮胎自动化充气机的研制[J].大众科技, 2006 (3) .

[3]徐健, 陈小高, 刘川来.在Delphi中实现西门子S7-300PLC的实时监控[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6 (2) .[3]徐健, 陈小高, 刘川来.在Delphi中实现西门子S7-300PLC的实时监控[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6 (2) .

[4]谢立.安全轮胎技术抢手强强携手联袂开发[N].中国化工报, 2000.[4]谢立.安全轮胎技术抢手强强携手联袂开发[N].中国化工报, 2000.

[5]顾周皓.没废轮胎利用花样多多[N].中国化工报, 2000.[5]顾周皓.没废轮胎利用花样多多[N].中国化工报, 2000.

篇4: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

机器人发展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国际机器人工业人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一次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把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⑴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⑵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⑶远距作业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⑷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第一和第二类工业机器人,并达到了其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而今已在第发展三、四类工业机器人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下一代机器人发展重点有:低成本技术、高速化技术、小型和轻量化技术、提高可靠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化技术、高精度化技术、视觉和触觉等传感器技术等。

根据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计划,日本205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4兆日元,拥有百万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工业机器人等价于10个劳动力的标准,百万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千万劳动力,是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而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个国家要引入高技术并将其转移为产业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5个要素即5M:Machine/Materials/Manpower/Management/Market。和有着“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相比,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国情,那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刺激日本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要解决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所以,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晚发展缓。但是正如前所述,广泛使用机器人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我国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培养人才,打开市场。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辉煌得益于本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我国在“十二五”装备制造业规划中也体现出了对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大力支持。

篇5: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二)3未来工业锅炉的需求态势

中国工业锅炉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很少,2000-2002 三年总共出口锅炉687 台,但进口多达7383 台)。影响工业锅炉市场的主要因素以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北方地区采暖需要和住宅建设、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锅炉淘汰改造以及正常的更新改造等。未来工业锅炉产品市场发展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在国家倡导并推行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形势下,大中城市的小容量燃煤锅炉的比重将会显著下降;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燃油燃气锅炉特别是燃气锅炉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开发应用会有较大进展;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将进一步拓宽;燃生物质和生活垃圾的锅炉市场潜力较大。

3.1能源供应结构及供热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1)能源供应结构的影响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 年探明储量达1145 亿t,储采比为116 年。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述,随着西部气田的开发和西气东输的实现及国际化能源合作项目的开展,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在本世纪前5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但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 年67.8 %、2000 年63.8 %下降到2005 年50 %左右。由此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燃煤工业锅炉仍将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导产品,且以中大容量(单台容量≥10t/ h)居多(比例> 50 %),但中小型的生产和生活用燃煤锅炉在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很快退减,只是其应用将退出中心城区。未来市场对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是高效燃煤工业锅炉,尤其是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工业锅炉。对于层状燃烧的工业锅炉,将更多燃用洁净的洗选块煤、型煤及动力配煤。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环保要求提高的需要,燃用天然气、液化气、煤层气、电或其它清洁能源的高效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显著提高。另外,利用诸如秸杆、木屑、生活垃圾等生物质燃料和再生能源的锅炉市场将进一步拓宽。从燃料结构上看,在中小型锅炉中,燃煤锅炉约占80 %,油气锅炉占15 %以上,电热锅炉占1 %以上,少数锅炉则以黑液、甘蔗渣、生物质等为燃料。

①层燃锅炉

作为我国燃煤锅炉主要炉型的层燃链条炉排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47 %、总容量的58 %)在对原煤进行洗选筛分并进一步改进燃烧设备的基础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目前大量的采用传统的手工加煤、间歇燃烧方式的小型固定炉排锅炉,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以新开发的新型锅炉。至于抛煤机锅炉随着供煤条件的改变会有新的发展。据报道,到“十五”期末,煤炭入洗率将达到50 %,动力煤入洗率将达到40 %。如果这样的话,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环保性能将会大大提高。

②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强化燃烧和传热、燃烧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和排放污染物少等特点可在≥10t/ h 燃煤工业锅炉中积极发展应用,将会产生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对煤种适应性要求高、环保标准日益严格和中小电站技术升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需要。关于2003 年底前基本关停≤50MW 常规小火电机组的规定,加之目前的供电紧张状况将促进我国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市场发展,在供电的同时用于供热,以及矿区劣质煤利用。预计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将以大于5 %的速度发展。

③燃气锅炉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加之西气东输工程等的实施,大多数城市开始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大量的燃气锅炉将替代原有的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为配合集中供热和燃气热电联产的需要,大容量的燃气锅炉市场看好。预计今后燃气锅炉将占年产量的15 %20 %。

④电加热锅炉

电加热锅炉具有清洁、可靠等优点,但电能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电价较高,其运行成本约为燃煤锅炉的6 倍,燃油燃气的2 倍,因此长期以来电加热锅炉在我国未能得到很好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建设的加快以及对环保要求的严格,特别是实行峰谷电分开计价后,电加热锅炉得到了较快发展且大多采用分散蓄热式电锅炉供热系统。虽然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供电紧张状况,一方面给热电联产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电热锅炉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a.目前的供电紧张状况没有改变峰谷差;

b.地区间用电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负荷的迅速增长,电力负荷的峰

谷差也不断增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以上判断,电加热锅炉的市场将会扩大且产品仍以

蓄热式电锅炉为主,三北地区使用量会增加。预计电加热锅炉年产量从容量上讲将以超过2

%的速度发展。

(2)供热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①集中供热

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是国家支持的优先发展的供热方式,今后将逐步替代众多分散的中小型燃煤锅炉。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锅炉容量大(单台容量35t/ h 以上)、热效率高(一般链条炉排锅炉约为80 %,煤粉炉为88 %90 %),适宜采用性价比合适的除尘脱硫设备来满足环保要求。因此热电联产能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前不久,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三北地区采暖停止福利供热,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单位缴费采暖。这一制度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供热单位内部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发展,当然对集中供热锅炉的质量可靠性和运行控制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锅炉企业拓展经营领域提供了契机。

②分散供热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力度的加大,人居面积的扩大,以及私人独立住宅的增多,供采暖和洗浴用的小型生活锅炉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长。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我国将形成多种的能源供给、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样化供热格局。小型生活锅炉种类繁多(包括燃煤、燃油、燃气、电热等各式锅炉),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分散式家用采暖及各单位的小锅炉大多燃用煤炭,今后将被多样化能源结构和多样化供热方式所打破。新型燃煤家用锅炉、燃气和电热锅炉及相关供热设备已经或即将成为分散供热的主流产品。

3.2需求预测

通过对工业锅炉近三十年年产量的样本数据研究,工业锅炉年产量总的呈波浪式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6.6 %。中国工业锅炉半数以上用于各主要工业部门,而且仍是未来的主要市场。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锅炉需求量年增长率预计保持在3 %~5 %,但需求结构将会变化,较大容量和较高参数的工业锅炉产品比例将会增加。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暨碳排放分析》课题组对2020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前景分析,在20 年年均GDP 增长率7 %条件下,民用热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2 %。因此,根据工业锅炉的装机容量预测,每年将新增装机约4.6 万蒸吨;在2000 年2010 年每年将有

5万蒸吨的工业锅炉需要更,2010 年后,每年将有7.2 万蒸吨的工业锅炉需要更新。从需求上讲,到2010 年每年工业锅炉需求量约为1011 万蒸吨。

4行业和企业应重点关注并发展的产品

近十年来,工业锅炉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除了对普遍使用的层燃炉排燃煤技术进行进一步完善提高并向大型化发展之外,已经在流化床燃烧、水煤浆燃烧、生物质资源利用和秸秆气化燃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行业和企业应重点关注并发展这方面的产品同时争取国家的重点支持。

4.1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从鼓泡床沸腾炉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燃煤锅炉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特点是燃料随床料在炉内多次循环,这为燃料提供了足够的燃尽时间,使飞灰含碳量下降。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良好的燃料适应性,一般燃烧方式难以正常燃烧的石煤、煤矸石、泥煤、油页岩、低热值无烟煤以及各种工农垃圾等劣质燃料都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有效燃烧。由于其物料循环量是可调节的,所以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性能和低负荷运行性能、能适应调峰机组的要求。在环保性能方面,因其是低温燃烧(燃烧温度850-900 ℃),且有较大的二次风率(40 %-50 %),所以对降低NOX 的排放非常有利,NOX 排放降低到250mg/ Nm3 以下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可向炉内加入石灰石脱硫。在Ca/ S 比为1.8-1.5 时,脱硫效率可达90 %以上。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洁净燃烧技术,应该重点发展并向大型化努力。目前国产循环流化床锅炉75t/ h 等级及以下在技术上已过关,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已完全取代了在这个等级的进口锅炉,已在运行的75t/ h 循环流化床锅炉达500 多台。另外在国家的安排下130t/ h、220t/ h、410t/ h 流化床锅炉已相继投运。通过研发、推广和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推动我国量大面广的劣质煤、煤矸石综合利用,实现热电联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4.2垃圾焚烧锅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将随之增加,近几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8 %的速度在递增,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由于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所支付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太大,所以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相继投运了一些垃圾焚烧锅炉,有的正在建设或立项之中。据报道,浙江省已建成并投运了8 座垃圾焚烧热电厂,既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又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的状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对国外11个发达国家1998 年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统计(年焚烧量从35 万t3086 万t,焚烧所占比例从11 %80 %)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环保要求的严格,可以预计我国垃圾锅炉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行业企业应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焚烧锅炉的开发和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小城镇的垃圾焚烧技术及产品,并实现自主知识产权。

4.3水煤浆锅炉

水煤浆是一种由35 %左右的水、65 %左右的煤以及1 %2 %的添加剂混合制备而成的新型煤基流体洁净环保燃料。水煤浆既保留了煤的燃烧特性,又具备了类似重油的液态燃烧特性。其外观像油,流动性好,储存稳定(一般36 个月不沉淀),运输方便,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在12001250 ℃燃烧火焰温度下最大脱硫率可达50 %)。国内燃用水煤浆实践证明:约1.82.1t 水煤浆可替代1t 燃油,可节约成本约为600 元。目前水煤浆锅炉已在中石化集团的9 个燃油电站实施油改煤工程中取得成功,每年减少重油消耗233 万t。因此它在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中替代油、气燃料有很好的前景。

(1)我国水煤浆厂数量和总设计能力均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现有水煤浆厂9 座,年产水煤浆275 万t。

(2)“十五”期间,我国水煤浆应用将得到较快发展,2005 年水煤浆产量将达到1000 万t 左右,形成年代油400500 万t 的能力,成为主要的代油燃烧技术之一。

(3)原国家经贸委于2003 年1 月27 日印发了第三批“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该计划专题内容中明确指出:鼓励资源和市场条件好的企业,发展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

基于此,工业锅炉行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开发、推广适合这种燃料的可靠的系列工业锅炉产品及相对经济的环保除尘设备。虽然少数厂已开发了相关产品,但技术上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产品在石化、电力、油田、煤矿等领域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取代在用的燃油锅炉

4.4冷凝式锅炉和生活用小型锅炉

2001 年全世界供暖、供热水的生活锅炉的销售总量已达860 万台、61 亿美元,其中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销售大国。我国虽然刚在起步阶段,但从趋势看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外利用烟气中水蒸气冷凝放热的冷凝式锅炉的产量迅速增长,冷凝式锅炉的热效率高,燃天然气时,η> 100 %(按常规的燃料低位发热量计),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少,具有节能与环保双重优点。1999 年欧洲冷凝式锅炉的产量为15.6 万台。德国销售台数最多,为4.59 万台,铸铁和钢制式冷凝锅炉占96 %,但不锈钢、合金铝和铜制冷凝式锅炉份额增长很快。根据预测到2004 年全世界冷凝式锅炉的销售量将超过100 万台,其中90 %的世界市场将由荷兰、英国、德国和意大利4 个国家占领。因此我国应加大开发研究力度,特别是开发燃天然气的冷凝锅炉(包括家用),抓住机遇去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

4.5生物质资源利用和秸秆气化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数量巨大,较常见的有薪材、豆箕、稻草、秸秆、玉米芯、稻壳、锯末、甘蔗渣等。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每年约为4.5 亿t,折合标准煤1.8 亿t ;稻壳5000 万t,折合标准煤2000 万t ;林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木质废弃物约2400 万m3,折合标准煤150 万t ;各种天然薪材的合理提供量为1.4 亿t,折合标准煤0.74 亿t。但与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化石燃料的消费量相比,生物质能所占份额并不大,生物质能占1998 年一次能源比重约16 %,而在商业用能结构中却不到1 %。显然如此巨量的资源应该加以利用以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因此应对这些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投入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研究开发燃烧生物质燃料的锅炉(如燃木屑锅炉、燃酒糟锅炉、燃造纸黑液锅炉等),并形成系列化。另外可将数量众多的干柴草、稻草、秸秆、谷糠、刨花、杂草、茶梗、玉米芯、藤条等生物料输送到气化炉使其气化变成优质、高效的气体燃料,然后加以利用,或工业用或民用。当务之急是开发性能良好的气化炉及相关锅炉产品,并使上述利用形成产业化。美国1979 年就开始采用直接燃烧生物质燃料供热和发电,近几年大力研制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生物质利用路线;瑞典生物质能的利用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6.1 %,达到55 亿kW。同时,瑞典利用生物质能的一个主要方式是采用联合循环,即将生物质送入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进行气化,产生的燃气再通过燃汽轮机发电。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6天然气综合利用系统和燃气空调

(1)小型分散热电(冷)联产系统

随着西气东输的实现和进口液化天然气(LN G)的增多,许多地方特别是管道沿线和热、电负荷有落实的地方可以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建设小型分散热电联产系统。专家们认为燃气热电联产是天然气供热的最佳方式。2000 年8 月22 日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其中第十四条“积极支持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并提出“以小型燃气发电机组和余热锅炉等设备组成小型热电联产系统,适用于厂矿企业、写字楼、宾馆、商场、医院、银行、学校等较为分散的公用建筑。它具有效率高、占地小、保护环境、减少供电线损和应急突发事件等综合功能,有条件地区应逐步推广。”为此,工业锅炉行业应该予以关注。小型分散热电(冷)联产系统一般单机容量小(燃机0.520MW,汽机< 50MW,电站容量小于100MW),属小型机组,小型电站。它具有高效、分散、清洁、经济、可靠的特点。

小型分散热电联产的主要型式:

①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

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其主要设备为一套燃气轮机发电装置,燃机排气利用余热锅炉供热(制冷)组成“CHP”(Combine Heat &Power),这种型式的燃机一般较小(< 13MW),适合于较小电热负荷的企业单位使用。

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

其主要设备为一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而汽轮发电机组是热电(冷)机组。也就是汽轮发电机组热电联产前置一套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其排气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代替了原蒸汽锅炉。这种型式一般燃机功率较大些,属于中小型机组(1350 MW),其供电、热(冷)负荷较大,适用于中型、大型企业和小区连片供热(冷)。

(2)燃气空调

篇6: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洪建文解释,上述数据并非省政府简单估算,而是根据企业上报的采购需求加总得出。其中,企业技改投资5000亿元、装备购置3000亿元、电子产品及软件采购700亿元。工业机器人能够极大提高生产力、创造新的工作并在短期内提高工人工作的安全性。由于工业机器人优势明显,在智能制造时代下的必需品。2013年12月《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富士康从2012年启动用机器人代替人的项目,计划在2013-2015年内投运100万台机器人,即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打点折扣,其三年内新安装的机器人数量应该会超过50万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即将爆发。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200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仅约为1500台,到了2013年需求量达到了28200台,在1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13倍左右。据预测,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万台左右,与日本并驾齐驱;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3.4万台,将超过日本3000台左右;2016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例如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0000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96台;日本的万人拥有量也达到了339台;德国则以267台的万人拥有量位居第三。而中国的万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则仅为23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8台的一半。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我国比例为6.4%,日本26.6%,美国13.8%,德国13.6%,韩国10.8%。由此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13年12月《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

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未来国产机器人应用的重点领域是: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物流、国防军工、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以下是相关人士从机器人密度、产业升级和人工替代、市场渗透率三个不同角度来对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

以机器人密度来看,2013年底中国制造业工人数量约是2.207亿,保守估计需要用到机器人的汽车、配件、3C、化工和食品等行业人员1.1亿。如果在2020年后中国机器人密度按计划达到100以上,则至少需要110万套;而中国目前机器人保有量约15万,则至少还有85万台的缺口。按照均价每套15万估计,则共有1275亿的市场。

从产业升级和人工替代来看,有社会学家预计我国2015-2016年将迎来人口拐点,2013开始劳动力供给每年至少减少100万,至2020年总计至少减少1000万。按现在制造业就业人口占非农就业人口的比例63%来估计,则未来6年制造业就业人口总供给减少630万。一般中低端制造业机器人的人工替代效应是5-6人,不考虑产业升级因素,仅此一项就需要105-126万台机器人。再考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的效应,预计需要50万台左右在高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合计155-176万台。

本文作者:蒋平

篇7: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前瞻与领先企业经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在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2012年我国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投资1896亿元,建成337公里地铁。截至2013年5月我国已有18个大中城市(含香港)拥有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2100公里,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步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获批,在交通领域投资规模仅限于铁路和公路,市场空间巨大。我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时期,今后还将修建城市轨道6000多公里,投资将达4万亿元。

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面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自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以来,中国城轨车辆国产化成绩斐然,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国产轨道交通设备的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力拉动我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中国已形成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纵观我国地铁、轻轨发展动态,未来5-10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及其设备制造市场前景广阔。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前瞻与领先企业经营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经济特点、系统模式等,接着系统分析了国际国内城市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概况,并对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做出了具体分析。然后分别介绍了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及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行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最后,报告对城市轨道交通及设备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测。

篇8:工业制冷设备行业前景

工业分包 (subcontracting and partnership exchange, 简称SPX) 是指在国际贸易中, 主流发包商将部分设备、零部件乃至原材料的生产或采购任务交由分包商完成, 并在分包商所完成的任务基础上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工业分包的2种形式为产量导向型分包 (capacity subcontracting) 与专业导向型分包 (specialist subcontracting) , 所占比例分别为65%与35%。产量导向型分包是指当发包商到达产量极限仍不能及时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定单, 为了迅速扩大产量规模, 而将超额部分工作量委托给其他分包商完成的分包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发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一般为水平分工。专业导向型分包是指为了生产出质量更好, 价格更低的产品, 发包商基于分包商的某项专业优势 (技术、设备或人力成本等) , 为了形成专业化生产, 而将生产任务中的某些可独立专业化生产的部分, 委托其他分包商完成的分包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发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一般为垂直型分工。

目前, 全球工业分包贸易总额占全球工业采购总额的85%以上, 主要涉及金属加工与成型 (56%) 、铸造与模具 (10%) 、塑料与橡胶 (10%) 、纺织 (10%) 、电子 (7%) 、其他 (7%) 。

1 工业分包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工业国家进入大工业生产时代, 工业分包开始萌芽,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重建时期, 合理组织的转包需求才显得尤为迫切, 如二战期间出现的钢铁生产转包及战后建筑业出现的工业转包, 随之工业分包迅速扩展到铁路、机床、农业机械领域, 并从此进入了发展期。

进入20世纪中后期,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争夺市场, 同时为集中资金和力量发展新产品, 纷纷将零部件制造业务向外转移, 并通过转包分散资金、市场和技术风险。而这种制造业的大转移, 使得分包承接者通过参与新产品研制, 获得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技术, 促进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并获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许可, 从而逐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型生产线发包商和各种专业发包商及分包商 (供应商) 的关系, 往往是建立在互补基础上的, 为了增加合作成功的机会, 发包商会参与到分包商 (供应商) 生产循环 (设计、检测、模型) 的早期阶段, 甚至为分包商 (供应商) 提供特殊的原材料、尖端设备、模具、技术援助、技能、培训、合格许可。中小企业 (分包商或供应商) 通过进入生产组织或群, 甚至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安排与其它企业进行频繁的密切合作, 不断提高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这种新形式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稳定和持久, 从而使发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起共同承担销售责任, 以及风险、利益的成熟的合作伙伴关系[1]。

目前发包商在选择分包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权重大致为:质量90%、价格70%、一致性70%、交付时间70%、企业规模50%, 而从分包商的地理分布看, 本地企业占70%, 本土企业占20%, 国外企业占10%。

2 工业分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分包模式现在除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建筑建材等产业, 也越来越多地被飞机制造业、计算机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产业所采用。

(1) 汽车制造业

目前丰田、通用、大众公司分别将27%、48%、56%的产品, 以外协的形式分包给其他中小企业生产, 而中小企业阵容庞大、竞争力强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以日本丰田为例, 丰田公司将汽车整体装配件分包给168家一级分包商, 这些一级分包商转而将汽车专用部件分包给5 437家二级分包商, 这些二级分包商又将分离出来的零部件分包给41 703家三级分包商, 这样层级制地构造出来的分包系统, 将复杂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层层分解, 从而大大缓解了丰田公司生产和控制的压力[2]。可以说, 丰田公司在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围绕其运行的众多的中小配套企业的力量而形成的。

(2) 飞机制造业

日本是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大国, 转包生产合同每年都在100亿美元左右, 在波音787飞机项目上承担了翼盒以及机身等合作项目, 占到全机的35%的工作量[3]。虽然目前中国整个转包生产市场的额度只有日本的3%, 但面对未来全球及中国不断增长的巨大的飞机市场需求, 波音、空客先后提出了扩大与中国工业合作的意愿, 到2010年波音计划在中国的采购额为2.25亿美元, 空客计划在中国的采购额为1.2亿美元。

(3) 计算机产业

2008年全球计算机产业产值已突破6 000亿美元, 其中我国占4成以上。目前全球计算机产业生产链主要由技术发源与标准制定 (以美国英特尔、微软为代表) 、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 (以美国AMD、德州仪器、中国台湾瑞丽等代表) 、一般部件制造 (瑞士罗技、中国台湾光宝等为代表) 、代工生产与组装 (以中国台湾宏海、广达等为代表, 这部分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国大陆投资设厂) 、品牌营销 (戴尔、惠普等) 类5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7.23%、14.2%、3.8%、3.4%、4.2%[4]。如半导体生产商英特尔公司仍然把研发等价值增值最大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在美国、爱尔兰和以色列, 但已逐渐将加工、组装和测试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分设在中国、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戴尔公司的生产供应链见图1。

3 中小型分包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

在美国约有160万家企业需要将生产任务分解给全球范围内的分包商, 其工业分包营业额总值达3 000亿美元, 有30%以上大型企业转包出去半数以上的生产任务, 90%的美国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美国的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影响巨大, 其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 提供了占总就业人口数70%的就业岗位, 且这些中小企业除了作为大型出口集团的供应商外, 其直接出口率也达30%。虽然目前美国企业主要还是将外包任务分包给本国中小型企业, 但近几年其外包到海外的业务比例逐渐提高, 从2003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23%。

日本分包体系中包括了制造业中65.5%的中小企业, 可谓数量惊人。日本能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也是和它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显示, 91.7%的日本最大供应商与其分包商 (制造商) 的商业往来已有30年之久, 正是这种独特的带有明显合作伙伴性质的长期稳定关系, 促使各方企业相互交流、通力合作、激励创新、资源整合、实现共赢[2]。

目前欧盟约有分包企业75.4万家, 共有雇员544.5万名, 平均每个企业的员工数不到8名。但是, 作为一个群体, 分包业在欧盟国家经济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这些企业每年的销售额超过6 200亿欧元, 占欧盟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1/5以上。

4 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工业分包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 促进工业分包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与应用, 进一步规范工业分包市场, 在为发包商和分包商双方以及双方所在的地区带来实质性的利益的同时, 带动全球工业分包系统的良性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工业分包的统一模式、统一编码和统一运作的中介服务模式。迄今为止, 在UNIDO的指导下, 在全世界的40多个国家已建立了60多个SPX中心。随着SXP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 除古巴只在竞争力方面有所提升外, 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在改善本国就业, 提高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 改善工业流程, 促进技术转移、投资、长期商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 有很好的表现。

据统计, 2007年全球最具有外包吸引力的前10个国家依次分别为:印度、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匈牙利、捷克、俄罗斯、南非、墨西哥、波兰。其中名列前4位的均为发展中国家, 印度仍是首选地, 而中国即将替代印度成为全球第一IT服务外包国家。马来西亚由于其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以及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成为分包的热门国家。匈牙利逐渐成为欧洲领先的IT服务外包国。捷克由于其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政治稳定, 成为德国的外包主选国家。俄罗斯是全球各大公司解决攻克研发问题首选国家。IBM、Intel、Boeing、Microsoft, 都把研发方面的工作外包给俄罗斯企业。英国公司将其分包业务主要放在南非, 因为属于同一时区, 并且两国的文化比较相似。墨西哥主要服务于西班牙语国家的外包业务。

5 在我国推行工业分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5 616亿美元, 与1980年的381.4亿美元相比, 增长了67倍, 其中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已成为中国外汇的主要来源, 中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虽然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或分包中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 出现了产业供应链整体搬迁的趋势, 尤其在产业链条较大、中间品交易量大的汽车、IT、生物技术以及一些装备制造行业, 这一趋势尤为显著。但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显示, 不同产业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或分包的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别[5,6]。在制造业内部, 半导体、生物等高技术产业, 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或分包的集聚程度较高, 而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低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则相对较低, 即在这些行业, 跨国公司主要转移或分包的是加工生产环节, 并不包括上、下游的研发、售后服务、管理等环节。但即使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大多仍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承接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 国内企业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利润, 同时容易产生惰性, 缺乏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产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将被严重削弱。同时我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依旧严重不足, 缺乏新技术、新产品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根源[7,8]。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推行工业分包模式将不失为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业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随着加工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企业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 将自己不熟悉的加工业务完全, 交由更具技术专业优势的其它企业来完成, 这样既可以提高加工质量又可以降低加工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集中自身精力和物力做好自己的主业, 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9,10]。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到2007年6月, 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4200万家, 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不仅容纳了75%的城镇人口就业, 而且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上缴税收为国家总税收的50%,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11]。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征, 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 采取恰当的政策,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生产外包 (分包) 。

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全球“最有投资和分包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在发展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方面, 具有很大的潜力。

6 工业分包促进了全球皮革业结构调整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由于欧美等国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 加之环保条例日趋严格, 世界皮革业 (包括制革业、制鞋业等各个分支行业) 开始向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转移;而由于同样的原因, 从20世纪80年代末, 世界皮革业开始向我国大陆地区转移。

随着世界皮革业的中心不断转移到亚洲, 尤其是中国, 我国年产各种鞋类近100亿双, 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 其中70%出口, 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且保持连年增长的势头;年产轻革7亿m2, 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皮件、皮革服装、毛皮及其制品产量均名列世界产量首位[12]。2007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 834亿元, 同比增长26%;利税总额299亿元, 同比增长15.9%, 出口385亿美元, 同比增长11%, 因此, 我国皮革业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然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企业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产品加工分包, 多数是采用专业导向型分包, 如我国制鞋企业主要以OEM贴牌生产的形式参加国际分工, 赚取的只是加工利润, 利润率一般仅10%左右, 而自主品牌从出厂价到市场价之间, 其利润率可达到220%。但我国自主品牌的出口鞋单价却是国际市场上最低的, 甚至低于越南出口鞋单价。

其实, 在欧美制鞋小企业大量倒闭的同时, 仍有不少以生产精品为主的大、中型企业, 大型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 如意大利健乐士 (GEOX) 、美国天木兰 (Timberland) 、德国波仕 (BOSS) 成为运营品牌的鞋业销售商, 他们凭借其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 并利用所掌握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和品牌, 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下单, 产品则在全世界销售, 从而获取制鞋产业链上的最高利润及荣誉[13]。欧美企业占据了象征制造业利润模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利润最高的部分, 即前段的产品开发与设计, 及后段的市场营销, 而利润较薄中端生产加工的部分, 大部分都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从每年顶尖设计师的时装发布会及主宰高档奢侈品市场的意大利皮鞋和引领时尚潮流的高品质德国、美国运动鞋上, 就可略见一斑。

由此可见, 当今世界皮革产业中, 欧洲仍是科技、设计、品牌、化工、机械等的引领者, 而被转移的是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加工业。欧美等国家以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 占据着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位置, 这些优势使得欧美长期成为世界各国皮革产业重要的技术供应方和外资来源地。中国和后发展起来的地区与欧美有不同的产业结构, 在互利互惠进行错位竞争, 从而保持了世界皮革产业链的协调。

7 在我国皮革业推广工业分包的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欧美发达国家在UNIDO框架下的本国工业分包SPX里, 加载了皮革、皮鞋、皮革化工材料、皮革机械、皮革五金以及皮革制品的工业分包网络和平台,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然而皮革和制鞋行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缺乏全国协作的地方, 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较低, 以致每年均需要依靠组织和搭建大型皮革和鞋业博览会平台, 在现场进行订货交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更好地促进皮革工业的发展, 皮革和制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07年承担了科技部批准立项的“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系统开发与应用”火炬计划项目, 开始进行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分包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以便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皮革和制鞋业的工业分包网络和平台, 并将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及先进的工业分包理念引入这一领域, 以期达到提升我国传统皮革和制鞋业整体竞争实力的目的。

7.1 建立皮革和制鞋工业分包系统平台

在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系统开发过程中,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西安SPX中心的标准数据库和管理软件, 自主研究开发出适合中国皮革和制鞋产业实际环境的、并能与联合国工业分包组织SPX中心信息资源库对接, 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中国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分包资源库”和支撑系统。届时, 在以“中国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分包资源库”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系统”平台上, 国内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它获取国内外大企业订单或与其它中小企业合作的机会。

工业分包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虚拟组织, 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其具体运营模式及业务流程见图2。

上述运营模式所倡导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结构, 向着高效、开放、提倡合作与动态调整的方向转变, 从而可以有效克服单一企业在资金、人员、素质与知识技能、设施与设备、设计与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 形成以竞争为基础, 合作为主导, 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共存共荣的新型运行机制。此外, 皮革和制鞋行业内的各类生产、营销企业, 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订单, 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而科研、质量检验与监督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也可以凭借自己在技术、信息、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7.2 利用网络采集、发布供求信息, 促成分包成功对接

在行业信息网站上搭建一个供需双方联系合作的平台, 通过网站发布分包和订单信息, 促成分包成功对接。企业可以直接下载“企业产能信息调查表”, 工业分包平台在相应栏目上, 以公开形式发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 (供求信息与合作意向等) , 任何感兴趣的采购商和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 联系相关的合作伙伴和相关项目, 也可直接联系合作伙伴。例如:有关汽车坐垫革与内饰革的分包项目, 不仅可以利用皮革和制鞋工业分包平台, 促成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包对接, 还可以利用皮革和制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合作单位盖世汽车销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汽车业的资源优势, 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与汽车生产企业及其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机会。

7.3 通过示范企业, 积极推广工业分包

根据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企业的区域分布, 利用皮革和制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各个区域的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力量, 充分发挥我们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和网络传播优势, 在浙江温州、河北辛集、广东东莞、福建泉州、四川成都等地的产业集群中, 选择20家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 作为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的示范企业, 开展跟踪服务。

通过示范企业, 积极推广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业务, 大力向企业推广环境管理标准 (ISO14000) 以及环境健康安全 (EHS) 管理体系等国际标准, 在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环境友好管理的前提下, 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 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美誉度, 在全球范围内创立中国皮革和鞋类产品的优质品牌的目的。

7.4 让中小企业成为工业分包的最大受益者

皮革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业人员多, 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在建立皮革和制鞋工业分包平台时, 先期是通过收集和挖掘我国皮革和制鞋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创新能力、效益水平、企业产能、人才等方面的数据, 对应进行设备状况、技术规格、质量管理体系、空闲产能、产品类型等方面的分析, 可以按照业务流程或企业所在区域等进行相应的组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中小企业在进入工业分包网络平台后, 除了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国内大型企业的订单信息, 还可以借助联合国的网络数据库, 获得广泛的世界各地的“工程分包、加工外协”信息, 这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促进传统皮革和制鞋产业的升级。

随着皮革和制鞋行业国际工业分包系统的建立, 还将有利于中小型皮革和制鞋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上的交易, 使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商贸活动变为日常的商贸交易, 并在降低其参加国际贸易成本、缩短商业往来时间的同时, 提高产品交易的成功率, 进一步加快我国皮革和鞋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步伐。

8 工业分包在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中的发展前景

皮革和制鞋行业作为我国轻工业中的重要产业, 在出口创汇、扩大就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皮革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达500多万人, 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1 100万人, 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40~50万个, 全国仅制鞋企业就有2万多个。因此, 工业分包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皮革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1) 促进皮革产业基地的专业化分工, 提高企业加工技术水平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多个制鞋业、制革业、毛皮加工业产业基地, 仅制革业就已经形成了浙江、河北、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和江苏等10大皮革主产区, 其中位居前3位的浙江、河北、广东, 2006年的轻革产量分别为1.9、1.1、0.8亿m2, 10大产区从业人员10余万人,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革企业2 000多家。上述10大皮革产区的制革企业的皮革产品产量, 几乎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皮革产量的95%~97%。皮鞋、运动鞋、皮革服装等皮革制品产业, 也相对集中在温州、晋江、广州、东莞、辛集等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品牌资源会逐渐向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中, 那些自身品牌竞争力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 将成为掌握着品牌资源和订单资源的大型企业的加工厂, 即大企业将生产加工分包给中小企业, 而随着各加工企业生产侧重点的不同, 在不同的产业基地, 一批在某些工段、某些专业技术上有较大优势的加工企业, 将通过工业分包获取更大利益。

(2) 促进我国皮革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升我国皮革业整体竞争实力

由于皮革和制鞋行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 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始终遵循从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不以哪个人或哪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中国制鞋业成本的上涨, 不少国外知名企业如Adidas、Nike、Puma, 等正考虑逐渐将鞋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发达国家皮革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经验, 无疑是值得我国皮革业借鉴的。只要不断优化我国皮革产业结构, 提高皮革产品附加值, 中国由皮革生产大国跨向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其实, 在此方面, 我国皮革业已经开始有所行动,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东南沿海企业开始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业、制革业向内地或东南亚地区转移, 但东南沿海地区的皮革产业仍将保留作为贸易、科研、信息、设计、品牌中心的优势地位。如:2003年, 温州奥康集团与重庆璧山县政府合作, 投资10亿元在当地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以便把部分生产基地搬迁到制造业欠发达的西部地区;2008年, 在奥康的带动下, 原本在东莞为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公司配套加工的20余家鞋厂, 不堪成本压力, 悄悄集体迁到了西部鞋都璧山, 准备二次创业;2007年, 山东大桓九宝恩皮革集团有限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建立牛蓝湿革生产基地, 其产品除供应其国内制品厂家, 还可以出口。奥康、百丽先后与健乐士 (GEOX) 集团的合作, 则可看作中国大型鞋企欲在销售领域拓展自身产业链的一种尝试。

虽然东南亚及印度也在近10年出现了皮革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目前我国皮革业仍然具有原材料丰富、产业链完整、劳动力相对便宜等竞争优势。根据国内外资深专家的分析, 21世纪前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仍是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与此同时, 产业转移、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是一种必然趋势, 而通过实施工业分包, 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皮革和制鞋行业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产业转移及优化皮革产品结构, 还能使中国现有的皮革、制鞋基地尽快实现“总部基地”梦想—品牌、优势技术、高利润留在总部, 加工环节分布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工业分包的推广与实施, 不仅符合皮革产业发展导向, 有利于皮革和制鞋企业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机制和环境, 而且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介绍了工业分包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念, 论述了工业分包对推进制造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全球皮革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作用, 并提出了在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推行工业分包的有效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上一篇:2010小学班主任考核奖励办法下一篇:城市语言文字评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