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2024-08-02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精选8篇)

篇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第一课 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和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索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教学难点: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题入课:

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板书:科学)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提问: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教科书上的图,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3.小结:刚才大家说的和在图上看到的都是科学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是不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呢?

4.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提问:你是不是有类似的经历呢?(学生交流)5.谈话:好奇心让我们想整明白很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都和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十分相似。6.活动:请大家来读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7.谈话: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还有科学在在其它方面也有重大的发现,现在我们来看看。(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

8.师生总结:按照教科书的4个环节,找出几个科学家研究活动中共同的地方 三.做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做方法 3.交流“玩”后的发现。

4.读教科书,了解罗杰科的发现。

5.小结: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立于手指或者纸杯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找出自己在探究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自己在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谈话: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只纸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呢? 二.解决问题

1.让纸鹦鹉站起来。2.让拱形纸片站起来。3.让铅笔站起来。(方法同上)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三.拓展运用

1.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做一个这样的物品或者玩具吗?

2.提问:你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3.学生相应提建议,意见,巩固前面获取的发现。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带来各自制做的玩具和物品在全班展示,交流大家成功的方法。

第三课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爱护动植物。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读单元小诗,让学生接着往下读。

2.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在闪烁,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活动: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讨论: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2)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填到教科书第12面的表格中。

(3)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多。2.学生分组寻找,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讨论

1.交流,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大家用各种形式记录的发现。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有生命? 四.辨析明理,拓展深化。五.全课总结

第四课

校园里面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2.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3.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和排序。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校园里面的植物(板书课题)二.从整体来认识植物

1.谈话: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2.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4.讲解如何观察花

四.认识植物的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面,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他们分类,说说你想怎么分类。五.全课总结

第五课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3.用自己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4.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

教学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来观察“校园里面积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A.不要出太大声响,以免吓到它。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他受到伤害。C.观察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2.观察蚂蚁、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和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蜗牛,蚂蚁,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分类 五.总结。

第六课.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他们的不同与相同。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同共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纪念碑谈话:说说小白免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它喜欢吃什么?(引出萝卜)二.比较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1.讨论: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学生汇报师生讨论。

3.讨论兔子和萝卜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师生共同完成集合图的填写。

三.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填写表格

四.比较人植物动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计论

2.讲解笔的圆圈图的意义。

3.迁移:填写有生命物体人植物动物的圆圈图。五.总结。

我们人类和植物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应该怎么相处呢?

第七课 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知道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黑板上的这首诗……..想想猜猜这首诗在赞美谁?

二.了解人体及一些食物的含水量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体内都有水,我人产人体内究竟有多少水呢?你们猜猜看。

2.教师边讲解边画图:人体内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是水。3.用扇形表示水占人体比例。

4.你如果说还想知道一些食物的含水量,可以自己查查课外有关资料。三.进行小草喝水实验

四.想办法,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1.谈话:当你口渴时,经常吃哪些水果?为什么吃这些水果能解渴?

2.提问:想把水果中的水取出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3.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注意些什么?

4.小组活动:挤出西红柿是的水。

5.分组展示成果交流活动中的体会。

五课外实践,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

第八课

观察水

教学目标

知道认识物体可以用看闻尝摸等方法,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

明的液体。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学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者更远处的空桶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晃动几下,让学生猜出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让学生说明根据。

3提问:如果四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4.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

5.学生汇报本组办法 二观察水描述水

1观察水并操劳描述水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看看哪组的方法多。

4.师生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三认识液体特征 四探究运水的方法 五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观察水,把你们发现的水的神奇之处记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第九课 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溶解表面张力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总是往低处流吗?

2学生实验:将纸巾下端浸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3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水沿着物体的空隙向上爬或者向四周散开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6学生讨论并汇报: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现象。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谈话:小时候你们吃药时,妈妈常常做一杯糖水给你喝,本来无色无味的水为什么会变得甜甜的? 2学生汇报。

3小结,象糖这样,在水里面慢慢消失而水变甜的现象叫做常溶解。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四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 五全面总结水的性质 六作业

把你们知道的水的神奇之处回去告诉家长。

第十课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知道常用节水措施。教学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少水资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的地球上水分布的资料,谁能来汇报? 二认识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

1除了我们说过的,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2出示38面地球上主要水资源图片,让学生给海洋涂上颜色。3学生涂色

4讨论:涂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三认识淡水资源泉的匮乏

1地球上那么多的水,我们会缺水吗? 2学生讨论 3配课件讲解

4按教材36面要求

5交流:做了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五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第十一课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研究教室里面的物品,认识常见材料。

1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又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二给常见材料分类

1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常见材料,你能给它们进行分类吗?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3学生汇报分类结果。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大家穿的鞋子和其它生活物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继续填写记录表。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你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吗?

四了解一些新型材料 五课后延伸

回家后观察自己家里的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哪些是人工?

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学难点

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教学过程

一淡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纸!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为什么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 二了解造纸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1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它的用途就越来越广泛。可是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书写的?

2随着用纸量的增加,会发生什么问题? 3思考:我们该怎么办?

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求证,了解有关纸的各种知识。1我们的猜想可行吗?怎么求证呢

2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根据学生兴趣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并分组上网浏览求证。

3交流上网查询收获,对新型纸有哪些了解。四创意活动:废报纸的折纸剪纸撕纸 五课后延伸

第十三课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研究。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比较纺织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研究

让学生谈谈自己和妈妈出死亡买衣服时所看到的衣料。二设计方案,准备探究

1出示一些服装,让大家看看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大家通过用手摸,看标签等方法了解这些衣服的特点。3小组内讨论 4学生汇报

5按纺织材料的不同给这些衣物分类 6归纳一般常见的四种材料 三分组选题,落实研究 四学以致用,促进创造 五全课总结

第十四课 金属

教学目标

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知道金属的特点,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教学重点

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什么东西,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新课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

2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实验做完后大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金属的性质。3交流:你们准备怎么做实验? 4分组实验

5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做以下几个实验。A观察各种实验用品的颜色状态。

B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用小刀割一下,用砂纸摩擦表面。

C把铝勺子塑料勺子木筷放在热水里通外国,过几分钟后摸摸,有什么感觉? D把粗铝丝放在铁板或者水泥地上,用铁锤轻轻敲打。

E实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实验现象,交流收获。F总结金属的性质。三课后拓展

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同它的性质和价格紧密联系的。

第十五课塑料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将塑料和非塑料制品进行比较,能概括塑料的优点和缺点。教学重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教学难点

通过与其它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比较塑料制品与天然材料制品,概括塑料具有的优点。1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材料的杯子让学生自己选择。2说说塑料杯子的优点

3教师小结塑料物品的优点。

二了解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制成的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个物品是塑料做成的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略)

三辩证地认识塑料,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展示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1占用土地 2威胁海洋环境 3影响生活环境

4讨论汇报:你们家里一周要用多少只塑料口袋?你们家是怎么处理废旧塑料制品的?

5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第十六课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知道提出问题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教学重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提出问题吗?从小到大,你向大人提出过哪些问题?

二懂得怎么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在学科学中,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可是有的人提出很少的问题,有的人提出很多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得到的收获就越多。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帮学生归纳问题来自哪些方面。3引导学生尽可能多提出问题,懂得怎么多提出问题。三回顾全课,概括要点

1提问:在这节课上,你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2课后大家可以用在课上学到的方法,就某一事情尽可能提出问题,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第十七课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教学重点

学会如何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胶可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提出问题,你能说说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吗? 二吹泡泡活动

三启发学生从自己是否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来考虑如何挑选问题 1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答案,你会怎么做? 2介绍查找资料的方法

3介绍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找答案的方法 四教会学生选择问题的方法

五指导学生开展选择问题的实践。

1了解了选择问题的标准和方法,先让我们来整理在吹泡泡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可以研究的,你为什么觉得这些问题可以研究? 2学生回答

3讨论:对于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研究的以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4学生讨论交流。

篇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教学内容: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

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板书课题: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

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6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6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

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知道了淡水资源的有限,请大家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号召全社会都来节约淡水资源吧 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篇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篇4: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5: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塑料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变硬()不变化()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1.认识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四)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篇6: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新城学校 赖小艳

教学内容:

《 神奇的水》 是苏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 课,本课与《 观察水》 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 观察水》 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性质有 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两种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2. 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水能够产生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注意观察与操作的细致; 尊重实验过程数据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

1.记录单两份、实验用品硬币、墨水、滴管、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玻璃板)、粉笔、回行针、海绵一块。

教学过程:

一、认识“ 团结” 的水—— 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1.实验演示,揭示探究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看到的水是什么样的呀?

(1)猜一猜:回形针呢?(出示幻灯片回形针)你猜猜它能浮在水面上吗?(生回答不可以)

(2)动手放一放:把发给同学们的的别针分别放入水里试一试(发现都沉在水底)

(3)教师演示:老师可以让这个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呢,请看,教师边解说边做实验:弯折其中一枚会形成成90°直角,把另一枚完好的回形针放在上面轻轻的把回形针放入水中然后轻轻(强调轻轻)的移开弯折过的回形针,看,它浮在水面上了,用另一种回形针也做一做。

(4)请几位学生们演示。

(5)哇,原本沉在水底的回形针竟然可以浮在水面上,多么神奇啊!(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2.说一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原本沉下去的回形针浮在水的表面呢?其实呀,是“水的表面张力”(板书)同学们想不想来研究研究到底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呢”? 3.动手实验:硬币装水

(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和一个瓶盖,请问这两个哪一个能装水呢?今天我就用硬币来装水,你们说能不能?

(2)演示用滴管给硬币滴水:胶头滴管的使用。为了使硬币能装水,我们需要认识一种实验器具—— 滴管(出示图)。特别注意: 使用完的胶头滴管一定要归位。

(3)如果我在硬币上滴水,你们猜滴多少滴,水不会溢出来?大家猜测的都不同,那就让我们动手来做一做,不过首先我们得来学习一下滴管的使用方法。(学生借助铅笔先练习滴管取水和吸水)

(4)指名读实验注意事项,师强调: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滴水,其他同学分别数数、记录及观察侧面水的形状。

(5)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6)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师引导学生总结预测的结果与动手操作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表明实际验证的重要性。

①实验器具放回托盘里。

② 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德育融入:因为水能积小滴成大滴(积少成多),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

③观察ppt图片: 现在的每一小滴水会连成什么形状? 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旁边的水滴眼看就要掉下来了,可是仍然没有掉下来,说明什么?(会团结的水)

(7)教师和学生亲情互动,让学生站得很边缘,眼看就要掉下来了,但是老师紧紧的抓住孩子的手,不让它掉下去,实际上这每一滴水都像老师一样相互紧紧的抓住小伙伴。看来呀“小水滴们还真团结”(板书团结的水)

小结: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这里可以问:你知道为什么刚才我们直接放回形针回形针沉下去,借助经过弯折后的回形针下水就可以浮起来呢?答:直接放下去相当于有一个比较大的外力破坏了表面的张力。)

4.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 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时间充足的话给看《水黾在水上游的视频》

二、认识水会往高处“ 爬” 的现象。

1. 问题: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水的表面张力”,以前我们知道烟往上飘,水往低处流,你们见过水自己往上爬吗?想不想看看?

(1)展示: 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

2. 交流。(水会向下流动)3. 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

(1)实验四: 玻璃板、纱布、锡纸、粉笔。观察玻璃与纱布、粉笔与锡纸表面的不同,把它们一端浸润到水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小孔与无孔)(时间充分的话,让学生实验,每一种材料10秒钟)

(2)实验五—— 水的扩散 在平铺的纸巾上滴一滴墨水,你发现什么?(水能向四周扩散)

小结: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理解应用:把“材料”改成具体的东西,例如,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纸巾往上爬或者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①对比试验:看来,正是因为材料上有孔或缝隙,才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再拿出俩个载玻片,和一枚回形针你们能否利用两片玻璃板使水往上爬?(让孩子提出方案,然后再发给孩子材料)

②引导孩子发现有回形针的一边缝隙大,另一边缝隙小。(两片玻璃板合并,中间有了缝隙,水就是沿着这条缝隙往上爬的)然后进行试验。

结论:谁可以沿着缝隙往上爬,缝隙越小爬的越高。4. 生活中“水的毛细现象”还有哪些作用?

三、课堂小结

1.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又认识了水的一些神奇特性。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拓展

1、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篇7: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 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

1.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初步体验探究。

● 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

● 学习用多种形式交流收集的资料。

● 体验活动有效开展,树立起做科学家的信心。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科学是什么。

层次2知道科学是什么,但不能将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相联系。

层次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探究能力: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家的满足感。

层次1:学生不能从找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

层次2:学生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但不能与发明创造相系。

层次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材料:三角形、拱形硬纸片,晒衣夹子若干,铅笔(削好带尖的)

或雪糕棒、一段金属丝(要柔软一点的,用手就能缠绕的)

圆规、曲别针、各种颜色的卡纸(硬纸板)、剪刀。

篇8: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建议

第一板块美丽风景令人醉

可将这一册课本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以及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东方之珠”》组成一个新的单元, 根据这些课文以写景为主的特点, 抓住“美”来设计并推进复习进程:

一、踏上美的旅程。通过启发谈话, 向学生介绍这一次“旅行”将要游览的地方:到北大荒看秋天的田野, 到杭州领略西湖美景, 途中还将观赏到秋天的枫叶, 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然后到西藏看湛蓝、透亮的天空, 最后去繁华的都市———香港, 感受“东方之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这次假想旅行的兴趣, 进而对复习充满期待。

二、描绘美的景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路的景致, 让学生对照着诵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并适时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较为困难的段落, 可与学生讨论, 摘录段落中最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键词语, 绘制成简明扼要的“背诵路线图”来帮助记忆。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 就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绘制出这样的“背诵路线图”:原野热闹非凡→大豆 (摇动豆荚、发出笑声) →高粱 (扬起脸庞、演唱) →榛树叶子 (红得像火) 。当学生背得较为熟练时, 再去除括号里的内容练习背诵。

三、积累美的词汇。利用板块组合的优势, 整合原本相互孤立的课文, 进行词语的复习。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文中描写色彩、湖水、天空、丰收景象、繁华街景等方面的词语分类摘录下来, 并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一并归入其中。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比一比谁掌握的词汇最丰富。

四、赏析美的文字。突破课文的限制, 选取表达方法相近的句子集中展示, 强化训练。根据本板块课文的语言特点, 可将课文中较为典型的比喻句集中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强化练习并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西湖》中的“平静的湖面,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拉萨的天空》中的“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等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句以及为什么, 然后选取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说写比喻句的练习。除了句子的复习外, 还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让美景跃然纸上的, 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为后面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五、学写美的景色。在学生复习完本板块的内容之后, 可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指导他们写一篇写景短文, 如《家乡的小河》《校园一角》等。这样可使学生及时运用本板块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同时也对习作进行了复习。

第二板块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可将本册课本中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五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组成第二板块, 按照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探究发现、描绘表达的顺序来安排复习。不过, 这五篇课文虽然都可放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里, 但每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具体主旨却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梳理。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可将《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第一组, 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的思路来统领。可事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家人到绿地、公园等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 并提出要求:用词语描绘几个看到的景象, 细致观察一种事物, 围绕看到的事物提出一个“为什么”并寻找答案。复习时, 可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词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各种景象。在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的快乐时光时, 可相机让学生背诵、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二、在大自然中悉心观察、探究奥秘。可将《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第二组, 复习时应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石榴》一文应重点让学生懂得要想了解一种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并多途径、多侧面地去感受它;《石头书》一文则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隐藏着秘密, 要揭开这些秘密就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一片美的叶子》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对叶子外形的美写到其内在的美, 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这一心路历程。复习时, 可结合课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三、学习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方法。在表达方式的复习上, 可对板块中的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如《石榴》可重点赏析描写石榴熟透的片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石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同时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片美的叶子》主要应让学生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篇章上, 可侧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根据地点的变换组织材料以及《石榴》中按植物生长过程描写植物的方法。

四、用心记录自己的发现。本板块的习作训练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可以写冬天的松树、水仙花等植物, 冬天的蛇、麻雀等动物, 也可以写雪花、冰凌花等冬天特有的景物, 还可以写冬天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等人物。要求细细观察所写对象, 并有感受和思考。

第三板块奇丽的想象世界

我们可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童话主角的《蒲公英》《小露珠》, 以说明道理为主的童话《三袋麦子》, 以及侧重于知识介绍的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组成童话单元, 并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纳入其中 (对小学生来说, 《哪吒闹海》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 。复习这一板块时, 可根据童话的特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进入童话世界。可通过启发谈话把学生带进奇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本学期学的童话故事。

二、感受童话情趣。让学生说说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最有趣, 哪个情节最有意思, 以此帮助学生回忆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并感受童话的五彩缤纷, 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三、对话童话人物。可让学生说说最喜爱哪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选一位文中的童话人物, 说说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童话角色的理解。

四、创编童话故事。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童话以及平时所读的童话故事概括出童话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题目, 如《小小树叶船》《大老虎和小灰兔》《小音符漫游记》《云娃娃变魔术》《勇敢的小溪》等, 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编写一个童话。

第四板块生活告诉我

本板块由课本中的生活故事组成, 包括《掌声》《金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三篇课文。对于这组课文, 可以以感受生活为线索来安排复习任务。

一、感受生活的温暖。《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 鼓起生活的勇气, 走出生活的阴影, 最后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回忆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感悟生活的真谛。《金子》这个关于淘金者彼得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三、体会生活的滋味。《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写而成的, 作者想象了诗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

四、领悟生活的哲理。针对本板块三篇课文的特点, 可将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集中出示。如《掌声》中的“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中的“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等等。对于这类以感悟生活为重点的文章, 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五、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的复习上, 可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将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经历过的生活故事, 说说这些故事带给自己的生活启迪。

第五板块像他们那样闪亮

可将《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和《孙中山破陋习》五篇课文放在一起, 组成名人故事板块。

一、感受人物的神采。让学生回顾本学期认识了哪些名人, 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二、提炼人物的品格。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如王子普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创造的品格;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孙中山敢于跟封建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从文中选取描写人物的典型段落, 如《军神》中沃克医生在做完手术后与刘伯承的一段对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并懂得写人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四、描写熟悉的人。让学生写一位自己最熟悉的人, 如妈妈、老师、同学等, 要求选一件事来写, 初步学习一人一事的写法。

上一篇:描写玩雪的作文下一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