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2024-06-05

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共6篇)

篇1: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一、儿童就医环境现状初探

我国人口众多,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据南京儿童医院近期统计,在2014年11月的一天中,医院接诊约7500名患儿,平均每个儿童由3.5个家长陪护,住院儿童则由2名家长陪护,密集的人群活动使医院环境嘈杂、凌乱,易导致家属产生焦躁情绪,这一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2011年哈尔滨市儿科医患比例约为1:1500,据合肥晚报统计显示,合肥市这一数据甚至为1:4000。如此不协调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焦虑的情绪或许致使医护人员在会诊的过程中运用不当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上述内容都会成为儿童产生不良就医经历的原因。虽然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若要排除就医不良情绪仍需依靠一些客观环境经行调节。不良的就医体验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就医过程的重复,坏情绪也在一次次循环,儿童就医的心理特点也在循环中逐步形成,导致孩子听到“医院”二字时就会想起医院的具体形态特点,且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主体排斥再次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在对天津市西青区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5—17岁的50名随机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83%的孩子不喜欢医院,将近85%的孩子都对医院有不良情绪(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欢医院”这一题目中选择“喜欢医院”),原因基本为“害怕”。通过上述调查可见,不良的就医情绪致使儿童对于医院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使用者出现或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性质独特而功能性又极强的儿童医院来说,运用室内外设计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负面情绪,已成为医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二、改善儿童就医环境方法

了解患儿以及家属的就医心理是缓解就医不良情绪的前提。在我国,大多数人就医时均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内容都是导致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这一不良印象,则应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预期。改善预期的情绪既是改变人脑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一刺激必须要超出人们的感觉阙限才会被人们查觉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人们只有在刺激强度适中时才会感到舒适,刺激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实验心理学中韦伯定律认为: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同样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要比滴在黑纸上明显得多。当人们已经适应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现新的,超出差别阙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儿童医院的环境来说“刺激”就是使人们忘记就医,病痛的烦恼。儿童医院的设计师要运用设计这一手段使患儿和家属体会到在以往就医经历中没有体会到的就医情绪,达到刺激患者的目的,进而改变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个单独的医疗环境中产生新的使用经历后,很有可能会针对此环境产生一个新的印象。好的医疗环境设计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患儿和家属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和繁杂,冗长的等待过程后,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其紧张,烦躁情绪的空间,那么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由于放松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快乐感就被放大了,随着这一良好情绪的增强,在孩子们记忆中的医院的印象里就不会只有痛苦和恐惧,还会包括不良情绪之后的快乐感。例如,一个光照充足的休息室,运用颜色印象空间中适宜的配色基调(如“柔和—静态区间”),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还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柠檬气味或者缓解紧张情绪的薰衣草香气,再配以强度适宜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这些一系列综合设计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

三、儿童就医环境前景展望

合理运用设计使患儿以及家属获得快乐,这一体验将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改变人们心目中医院印象的开始。若其他儿童医院在设计时也能充分体会到人们的就医心理,并通过设计来放大患儿的快乐感受,那么个别的好印象很有可能会替代原有的儿童医院坏的印象,成为新的儿童医院好的印象。2007年国家已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医院,2014年卫生部又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国外独资医院已经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城市建立,国外优秀的医疗环境设计理念也已与中国医院设计融合,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日益成熟,不断加强对于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儿童医院室内设计水平会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原型会产生实质的改变。

篇2: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小朋友看牙不配合的情况,很多家长和医生对于这些情况是怎样处理的呢?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情况:许诺、哄骗、恐吓、打骂、放弃、宠惯等。

这些针对于儿童就诊不配合的方法,都会影响其就诊效果甚至一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造成本末倒置。

在我刚接触儿童患者时,初始能耐心地向他(她)解释,包括哄骗,不切实际的许诺,但往往效果欠佳,很多情况下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的暴力态度而无奈地选择了放弃治疗。自从我身边的孩子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作为医生才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这真是不应该的事情。那是我的侄子,应该2岁时,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很少有时间回老家,虽然在春节中短短几天相处的日子,我和侄子玩玩乐乐,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他喜欢糖,大概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拒绝这种诱人的东西,3岁时出现了浅龋,那时来医院,因第一次,我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虽然懵懂中有些害怕,但还是配合着完成了浅龋的充填治疗,过程短暂且没有痛苦,与我建立了初步的医疗信任感。4岁时的一个晚上他的牙因龋齿引发牙髓炎,剧痛难忍,从家里出来专门出急诊,因是午夜,怕影响到其他值班医生的休息,告诉侄子轻声些,不要大叫,或许语气较重,分明看到了他的一丝恐惧的眼神,但我没有特别注意当时他的想法。治疗前,没有充分沟通,涡轮机的声音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使他完全拒绝我的治疗,即使威胁他这种牙痛会一直存在都无济于事,他的父亲情急之下打了孩子。对于普通患者还是以劝说为主,因这是自己的侄子,我从一开始的劝说,也演变成了恐吓,甚至责骂。这个过程回想起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三个成人(包括他的母亲)在午夜一起针对于一件事情而采用的方式方法,真是一种让人愧疚的事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治疗,从此,侄子再也没有看过牙,不是没有龋病,而是他宁可忍着疼痛,让牙慢慢坏掉也不愿再踏入医院半步。春节再回去时,他总是躲得远远地,那种恐惧的眼神无法抹去!这成为我最失败的一个病案!从此,开始研究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问题。现在,我们的人群因社会活动的复杂等问题,造成了很多人亚健康状态,很多情况下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为什么有些人有暴力倾向、抑郁、强迫状态等?有很大一部分与儿时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在就诊过程中:

许诺:适当的鼓励型许诺,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在成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向孩子承诺了某件事情,就应该做到,不然,起初是孩子的失望,继而再次的治疗许诺效果大打折扣。

哄骗:欺骗孩子治疗过程没有痛苦,很好玩,或孩子喜欢的医疗设备,成人开始哄骗孩子可以拿走,但完成治疗后又不能兑现。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新的心理伤害,长大后也会学着怎么欺骗。

恐吓:这种行为尤其不能出现,过分的恐吓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我封闭,演变成抑郁甚至是自闭症。据说,有的诊所常规地设立了“小黑屋”,为了使孩子配合治疗,医生把“不听话”的孩子强迫进入这种封闭的空间,造成心理上的打击,迫使其服从,其结果往往是虽然进行了治疗,心理问题却映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即使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哪怕选择放弃或延缓治疗,也不能以恐吓的方式来迫使其接受相关医疗服务。

打骂:在患儿不配合,而医师的其他病人在焦急等待时,会促使家长“心急如焚”的状态出现,继而,对患儿大打出手,造成儿童的更多不配合,哭闹的声音会引起更多同时就诊患儿的恐惧感,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诊室混乱不堪(尤其是在假期儿童集中就诊时)。家长的打骂行为无助于儿童配合治疗态度的改善,反而加重了其对立情绪,也反映了家长平时家教时的无力表现。这种打骂行为一般会造成孩子成人后的暴力倾向。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位家庭主妇烹调时,经常会把一整块肉先从中间切开,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答“没有原因,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再问她的妈妈:“为什么要把肉先从中间切开呢?”她说:“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继而再问这位老妈妈:“为什么?”她说:“旧时,因家里贫困,好不容易买了块肉,要先从中间劈开了,留下一部分待日后备用。”所以,这些行为,有时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为什么,只有怎么做。孩子暴力倾向的出现,要家长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榜样”?再回忆一下,家长自己的父母是否用同样的暴力行为对待过自己呢?

放弃:对于就诊有障碍的患儿,暂时放弃或延缓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总归对于患儿的病情是无助的,甚至会加重合并症状的发生。但“放弃”也是引导患儿独立做出决定的一次有意义的教育。平时成人总是把孩子很多事情代劳,包括一些应该让孩子做出的决定,当然这些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我个人认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智力上,当然不及成人,但作为独立个体,无法否认。我们正确的引导,会使其建立责任心、信心、独立处事的能力。就像拒绝吃饭一样,有些孩子在饭点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终止正在玩耍的孩子来吃饭,过程中,孩子不配合,家长吵嚷,或喂食,总归一顿饭没有顺利进行下去的。这样的过程会造成以下反应:被消极态度下进食的胃不能有效地消化食物,容易造成患儿的消化不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家长横加干涉或强迫他(她)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会造成日后学习或做其他事情时的不专心,不能从一而终。如果是我的话,在饭点的时候,征询孩子的意见,是否进食,如果拒绝,那也是他(她)的决定,但是,应该明确告知,过了饭点没有义务再向他(她)提供任何食物(包括零食),即使饿着,也要等到下一次的正常进食时间,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家长应该坚持,成人都忍受不了饥饿,哪怕是儿童呢?这不是虐待,这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的态度。像这样的方式,发生过

一、两次,相信,再次吃饭时他(她)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建议家长和孩子看一下电影《红樱桃》中苏联儿童在多日饥饿后接受政府食物时的影视片段)。当然,这些做法应该排除“厌食症”儿童,他(她)们需要相关治疗,请家长注意,酌情掌握分寸,避免不必要的儿童损伤。

宠惯:现在的4-2-1家庭很多,就这一个宝贝,宠着惯着是很多家长的做法。治疗过程中,孩子的不配合,家长给于太多的承诺(超出了相应年龄段),甚至任由其撒泼打滚,有的孩子甚至有打骂家长、医师、护士、相同年龄段的小朋友等行为,这些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见到。其实儿童的行为,很多反映了平时家庭教育的结果,针对于这些患儿的情况,在现实工作中作为医师,还无法找到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沟通方法,很多时候还是医师选择了放弃。其实,在就诊时,患儿(包括成人)对于将要接受的治疗所表现出的不安和恐惧,是来源于对于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不确定感,当他(她)们知道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大大降低了不安等不适心理感觉。这就像一个人在晚上要独自通过一个长5米的隧道,前面没有一丝亮光,不知道这个隧道情况的人会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在恐惧中通过那里,这个过程会像走了5公里一样;而知道这个隧道情况的人,虽然也有惧怕黑暗的心理,但飞速通过了这个5米,转角处的灯光就是他(她)的家,这就是希望,那么这个5米就不是什么障碍了。

在临床工作中,用孩子能够明白的交流方式先与患者(患儿)充分沟通,包括看一些牙科动画片,让他(她)自己知道现在牙齿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来这里,如果不进行治疗,会发生什么。然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来等价介绍医疗器械,钻牙用的涡轮机可以解释为“小水枪”(毕竟游戏中的水枪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很好玩,给他(她)们一个印象:这个会“叫”的玩意只是像“水枪”一样的,只是这个水枪会发出一些声音而已)。同样的,解释其他医疗器械可以根据它的外形或功能特点等价于孩子们接触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但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或疼痛感,不应欺瞒儿童,应该循序渐进地向他(她)解释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适时地称赞他(她)们的勇敢,言语中尽量避免加强“疼”、“痛”等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收声,建议安静地陪着孩子,有些家长的警告孩子或过于心疼的语气会使医师的前期沟通工作无效,甚至有的家长在治疗椅旁反复督促医生:“不要弄痛我的孩子”、“孩子,要忍着呀”等等,极大地影响了临床工作,在这里,企盼家长能够理解医师有时请家长离开孩子单独接受治疗的行为。如果有条件的诊室,在患儿治疗完后,应该赠送简单精致的玩具以鼓励孩子的勇敢。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孩子不像家长想的那样脆弱。曾经接诊了一位3岁的男孩,在幼儿园玩耍时不慎磕在板凳角上致使右侧口角软组织裂开,深达肌层,来时已睡着。家长考虑再三,担心孩子不配合,担心会留瘢痕,担心缝合针会断在组织中,这些担心无可厚非,当监护人终于做了决定,进行清创缝合时,患儿就是在局部进行麻醉时,动了一下,余下的清创缝合过程孩子一直在沉睡,就像不关他的事情似的,5分钟后结束治疗,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工作第2年时,用这些方法诱导了很多孩子接受了治疗,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是第一次看牙,如果接诊的是曾经在别的地方或医师看过牙的小朋友,而且有过不愉快的经历,那么沟通比较困难。所以,建议医师不要在孩子第一次看牙时就让他(她)留下不好的印象,工作中,认识到,如果孩子的第一次就诊经历比较愉快,那么此后的就诊过程即使有一些不适或疼痛,经过有效安抚或鼓励也会较易沟通。

曾有一位患儿从2岁时找我看牙,直到现在5岁半仍不肯更换医师。这位患儿情况较特殊,自幼跟随奶奶长大,比较宠爱,喜欢吃糖,但口腔卫生护理较差。2岁时,乳牙还没有出全,就开始有龋齿了,甚至萌出较早的前牙已龋坏殆尽,因牙齿疼痛,来诊,能够进行简单语言沟通,且能大概明白将要进行的治疗行为,第一次就诊建立了良好的医疗信任,治疗过程比较顺利,在到外地进修前一直由我来为这位患儿进行牙齿治疗。但是,在外地学习期间,接到孩子奶奶的电话,患儿的又一颗牙出现了问题,且不让我当地的同事进行治疗,实在没有办法,打算带着孩子到远在700多公里我学习的地方进行牙齿处理,这让我着实兴奋了一下,因为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患儿对于医疗行为的恐惧,但是,再琢磨一下,其实是不对的,患儿的依赖心理很严重,当他信任了某个人,那么就出现了“排他”行为,不会接受另外的选择,自我封闭,才能感到安全,这些或许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其非常依赖奶奶),因不是专业的心理医师,无法更深一步地分析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查询阅读相关书籍及案例。这个患儿的依赖本身有可能发展为“自闭症”,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婉拒了患儿奶奶的要求,介绍了原单位高年资医师为其诊治,但据说患儿极不配合。当我结束学习回单位上班时,患儿奶奶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约了就诊时间,但是,已经5岁半的孩子,更能听懂很多事情的情况下,对我的诊治也极其不配合,在沟通过程中,知道孩子也想治疗,但就是惧怕这些医疗设备。与奶奶沟通,得知其在其他医师那里曾有不配合治疗而造成不愉快的经历,且奶奶为了阻止患儿吃糖,生活中反复强调:“多吃糖会烂牙”“要看医生”“钻牙”、“疼”等等痛苦信息,使其心理上抗拒了医师治疗,就像郭德纲的相声中调侃:“有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说吸烟把人的肺搞成那样了,吓坏我了,所以下定决心….”搭档:“戒烟了?!”郭答:“不!下定决心---不看这节目了!”

这次的治疗沟通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乱了其他病人的复诊时间,在这里向这些因为我的失误安排而浪费了宝贵时间的患者道歉!这次治疗沟通失败,患儿没有接受治疗回家。所以,我要改变策略,应该冷一冷这孩子。约了第二次复诊,像上次那样也是不配合,我详装冷漠,只是让他选择“治疗”还是“回家忍着疼痛”,患儿既不回答也不走下椅位,看来是还想治疗,只是用了10分钟,让他走下椅位跟奶奶回家,并告知若不配合,无法解决痛苦。这次“冷”处理的想法没有告诉患儿奶奶,要演得真实,就要监护人也要“配合”。所以患儿奶奶在走廊里告诉孩子:“医生都不给你看病了,牙齿疼起来,怎么办呢!”第三次约诊,情况好转,可以分步商量着进行治疗了,且完成的比较顺利。

这位患儿的治疗方式方法沟通及过程无法复制,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复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总结规律,归纳方法,用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这位患儿的沟通经验来看,家庭教育对于医疗服务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占治疗成功的一半比例。

希望患儿家长在阻止孩子某些不良行为时,尽量不要用“打针”、“吃药”、“***”等等字眼来恫吓儿童而形成痛苦的印象。如果孩子不穿衣服,或经常在寒冬要求室外长时间活动,那么请告诉孩子“在这样的天气出去,会生病,发烧,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只能躺在床上,小朋友想你了,也不能来玩,因为你会传染给他们,小玩具也会在那里伤心,因为你不能和他们玩了…等等”一些拟人化的用语,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才能准确地击中心理“目标”。如果经常用“医生”、“打针”、“吃药”等字眼来阻止孩子,那么当真生病的时候,他(她)的配合问题将是成为你最头疼的事情;如果经常这样说:“你再…..***就要把你抓走”,那么孩子真正遇到麻烦,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抓走时,那么怎样及时寻求到帮助呢?!生活中,建议大家能够经常带着孩子认识一些地方:幼儿园(为上幼儿园做准备),学校(同样原因),***局(让孩子认识有这样标志的人可以帮助他(她)),邮局(寄信),银行(可以取到买玩具的方形纸币),消防局(平时在家里可以像做游戏一样演练火灾时逃生技能)等等公共设施。医院方面,应该选择开展“诊室开放日”的单位,带孩子到消过毒的诊室进行感官认识,每次时间不用很长,10~15分钟足够,定期(1次/2周或3周)进行,可以简单地进行体检,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呆一会儿,认识一下设备就成,多次反复,不要强调痛苦的病情,只是去那里而已,就像上幼儿园,逐步消除幼儿对医院医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其习惯于身边存在这些物质!

很多家长不知道,过早地失去牙齿(乳牙、恒牙)会对患儿造成很多影响。例如:发音不准(导致心理障碍,不敢随便说话),牙齿排列不齐(还要进行长时间的正畸治疗),上下颌骨的发育(导致骨组织发育不良而影响未来的颌面部外形),消化系统(少牙颌患者无法进行充分咀嚼,造成胃部负担而影响消化),生长发育(消化系统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生长发育问题发生)。

糖,其实并不恐怖,我也爱吃糖,孩子们几乎嗜糖如命。关键是维护口腔卫生的工作不能麻痹,这样吃再多的糖,也不会造成很多的伤害。

我的孩子现在3岁半了,所幸他的牙齿还没有问题。我把自己的做法表一表,家长们可以略阅,不赞同者,只当过眼云烟就好。

儿子从出生后,开始吃母乳,从不让他含着乳头睡觉,吃完奶后,不管多晚都要让他喝口清水再睡觉,有时他也闹,讲故事或哼儿歌都能使他睡眠,只是需要耐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含着乳头睡觉比较省心,不用再麻烦那么多儿歌呀什么的,这恰恰是幼儿鹅口疮频发的因素。儿子开始进辅食时,我们用医用纱布蘸清水来清洁他未长牙的牙床粘膜,不建议用儿童牙膏,孩子还不会听你的话吐出来那些东西,毕竟那是化学产品。

儿子7个月时开始萌出乳牙,直到近3岁时20颗乳牙萌出完毕,这期间从医用纱布转换为指套牙刷,继续蘸清水清理已萌出牙齿,晚睡前必做项目,一天不落,如果刷完牙后再次少量进食(偶尔可以,避免成为常规现象),视情况而定:快睡着时,尽量让他喝口清水,如果完全清醒,睡前就要再次清理牙齿。从2岁半时开始用儿童牙刷及儿童牙膏,家长仍要帮助其刷牙,逐渐训练自己刷牙,孩子一开始接触牙刷比较兴奋,强烈要求自己刷,可以让他试试,不要打击积极性,建议家长对于孩子还不能做好的事情而要求做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让他试一试,否则,再碰到新事物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直到成年后,会想,我才不做呢,反正父母都会替我做的,那时,你会懊恼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些行为已经贯穿在你的教育方法中了。当他刷完牙时,家长要借“检查”的名义再帮孩子刷一下,同时称赞孩子会自己刷牙了,而且很干净。这样的习惯应该是长时间养成的,让孩子认为睡前刷牙就像吃饭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应该这么做。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儿子睡前有时还要提醒我们他的刷牙项目还没有完成呢。

由于工作缘故,儿子从小就经常来医院,有时值班或其他时间,孩子的母亲带着他偶尔来医院办事情。在家里,儿子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像爸爸一样的男士都是医生,像妈妈一样的女士都是老师。这样,我就有时带他到医院转一圈,看看那里和这里,当然,要避免进入易感染的地方。当很多孩子害怕穿着白衣的叔叔阿姨时,儿子已经习以为常了。

前段时间,天气突变,儿子感冒了,高烧不退,精神不好,不想活动。儿科医师建议打些点滴。接下来,和儿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你生病了,需要进行一些治疗,在手上插一个小树苗,它才能治好你的病,病好了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有些不舒服,只是很短时间,你数1、2就行了,然后睡一觉就回家!”大概这些内容等等,儿子懵懵懂懂地点头同意了,在进入病房时儿子没有任何抗拒行为,而且看着护士给他小胳膊上捆扎止血带,消毒,扎针….(扎针时,哭的那叫个惨!),固定好胶布,他就停止了哭泣,只是说“好疼”。虽然做父母的心疼孩子,但不能顺着他,只能告诉他:“是有些疼痛,但是你很勇敢不是吗,男子汉不哭的!”儿子回答:“我不是男子汉,要哭….!”虽然这样说,但没有继续闹人。接下来的几天,每天要扎一次针,照例会哭一次,但是没有出现抗拒行为!

现在我在给他看那些医疗设备的图片(因工作缘故,有很多医疗器械单位发出的设备图片广告以供医师选择),让他对这些有初步的认识,不至于突然遇到时产生不安的情绪,关于牙科综合治疗台的大致功能儿子已经能够说明白了。

经常的有益行为,在孩子面前反复的出现,形成了习惯,那么你所希望的结果就会出现。儿童的就医心理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包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的父母,临床医师,护士,甚至是实习医生,走廊里卫生保洁的工作人员。孩子们每经历的一件事情和一个人都可以给他(她)留下积极的或消极的印象,只是他(她)们还没有来得及或没有打算表达出来而已,我们的孩子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越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我们自己的孩子!

若家长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节后,会组织“诊室开放日”活动,如果哪位家长希望参加,请发e-mail报名,请留下联系电话、孩子的姓名、性别、年龄、喜好等信息。因需提前进行诊室消毒,时间待定!

以上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果其他网站或作者打算引用本文章内容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E-mail: mailofmine2000@yahoo.com.cn

篇3: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儿童就医环境现状堪忧

据李秋代表介绍, 目前中国儿科医师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培养机制缺失。据报道, 自1999年开始, 中国内地医学院校陆续撤销了儿科学专业, 后来虽于2012年部分恢复招生, 但招生量较小, 每年只有几千人, 距20万的缺口较大, 而且医学生毕业后真正发挥作用还需8至10年;同时, 在医学院校生源紧张的大背景下, 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的比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67亿的中国儿童只有6.2万儿科医师。按1∶1000的比例估算, 儿科专业医师缺口逾20万。从全国来说, 每1万名儿童, 仅有2.6名儿科医师;即使在上海, 每千名儿童, 也仅拥有1 名儿科医师。

李秋代表进一步介绍说, 综合医院设立儿科病房生存艰难。 这主要表现在儿科医师工作方面的“艰难”。 儿童病人属于被动就医, 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护理难、 操作难、交流难。 目前中国多数医院存在“以药养医”, 成人药品消耗大药品收入高。 儿科病人用药按公斤体重计算, 药品消耗小、收入少;综合医院的仪器设备药品、指标均对成人开放, 缺乏儿童专科特性。 此外还有儿科疾病变化快、 风险大医护人员配置比例要求高等问题。

“而且, 儿童健康监测指标也不透明。”李秋代表说, 我国儿童的许多健康指标、正常值参考国外的标准, 许多儿童疾病的发病率缺乏全国性数据。她在国际儿科年会上交流时发现, 年会上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数据, 唯独没有我国的。 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匹配更不利于及时发现儿童的发育偏差和疾病谱变化, 不利于国家制定儿童健康政策。

“我们的儿童医保政策也不健全。”李秋代表进一步介绍说, 我国儿童医保类型单一, 只有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商业医疗保险, 而成人有职工医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 许多儿童同时的检查项目、 诊疗项目儿童专用药物均没有纳入报销范围, 且在一些省市报销比仅占25%左右;儿童重大疾病报销病种少, 只包括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四种, 但成人重大疾病病种共有1种。 当前儿童传染病管理硬件缺乏。许多地区或医院根本没有设施健全的专门的儿童传染病就诊流程和病房, 成人传染病院的医护人员又缺乏儿童疾病的诊疗护理经验;部分发育缺陷或先天疾患的儿童不允许接种疫苗, 这些孩子既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而且一旦患病, 又是顽固的传染源。 儿童疾病谱也与成人不一样。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 而且新生儿和幼儿的生理状态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生理状态变化快、容易发生发育中的疾病和先天疾病;儿童本身属于脆弱高危发病人群, 容易受到环境和外界影响。 许多疾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就可以完全恢复如正常人, 但诊断治疗的延误, 却往往令人遗憾地造成孩子们的终身残疾。

李秋代表还指出, 在现阶段, 食品安全、环境健康对儿童的伤害更大。 这体现在儿童专用食品少, 食品无要素含量标记, 没有选择参考说明, 影响儿童对健康食品的选择;目前中国Pm2.5 污染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虽无详细研究, 但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如哮喘等, 以及危重情况的发生正在增多。“除此之外, 儿童医学研究项目资金投入少, 使许多儿童疾病未能进行普查, 许多儿童疾病诊疗技术难关久攻不下;而留守儿童及独生子女小孩的心理发育等, 也是目前存在的健康难题。 ”李秋代表说。

我国亟需构造良好的儿童就医环境

综合以上众多因素, 李秋代表认为, 除全社会均应该关注儿童健康外, 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政策, 进一步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首先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通过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 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 首先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 在儿童医院建立儿科医生培训基地, 解决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增加儿科医师的职称、晋升、收入的支持力度, 从儿科专科设置等学科发展方面增加投入, 引导其他医学专业的人员转行成为儿科医师;增加儿童专科医院的数量或扩大儿童专科医院规模。政府应该加大儿童专科医院及儿童传染病院的建设, 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建立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儿童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必须依据国家卫计委 (原卫生部)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按要求设置儿科, 解决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而且不得擅自缩减儿科病床、取消儿科病房, 更不得撤销儿科。

李秋代表还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上要向儿科倾斜, 保障儿科医生的合理待遇, 充分调动儿科医生从事儿科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建立社区儿科医生队伍, 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增加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和内涵。 增加儿童医保的渠道, 扩大儿童特大疾病救治范围, 制定专门的儿童重特大疾病资助疾病谱, 并区别于成人。同时在全国开展新生儿筛查, 早期发现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 并实施早期干预, 减少儿童残疾的发生率。各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常见遗传疾病的婚前体检内容并依法监督执行。 此外, 还要改革儿童医疗收费项目。儿童疾病诊疗项目收费应该与成人有差别。

李秋代表介绍说, 目前, 国家物价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正在推出儿童一般操作项目、手术、 侵入性检查收费上浮30%的专项政策, 希望尽快出台及推行, 确保儿科医护人员的人力及技术资源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此外, 李秋代表还建议加大研究经费投入, 重点扶持儿童疾病普查及治疗技术公关研究, 以及加大对儿童食品、 物品, 包括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的质量监督, 而且, 儿童食品也必须标出营养要素含量比例。

倡议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

据李秋代表介绍, 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设备走向自动化、服务项目趋于多样化, 医学检验服务行业日趋成熟。从美国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取得的经验来看, 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具有以下特殊作用: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 提升资源利用效益。目前, 多数医疗检验设备主要由政府采购和公立医院投入;但一些医院采购后, 使用率不高, 导致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引进建立区域性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 承担三甲医院以下的检验业务外包, 则可以缓解政府投入压力,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减轻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 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资料显示, 美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可检测的项目接近四千项, 检验外包业务占到总体比重的40%。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迪安诊断相关设备直接向厂家采购, 平均采购成本比公立医院下降了50%。二是有利于拓展平台,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可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 以第三方提升公信力, 以第三方打破垄断, 破除利益链条, 促使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 并用市场的手段促使医院降低成本, 提升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依托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 还可以缓解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相关设备“采购难”和患者病症“诊断难”的问题, 让病人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 避免了长途奔波和转院之苦, 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三是有利于壮大产业, 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本身具有产学研联盟性质, 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通过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提升健康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占比。有资料显示, 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其GDP超过17%, 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一般达到10%左右, 而据《2013-2017年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所占市场份额, 却不足2%。

通过调研, 李秋代表发现, 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主要存在三方面障碍。一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该行业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开设服务网点;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 “两癌筛查”等, 社会化医疗诊断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发展环境有待宽松。 医院怕影响自身利益, 存在抵触情绪。 主管部门为保护医院利益, 往往对外来的、 民营的医疗服务存在戒心, 支持不够, 相关费用报销难。 第三方医学诊断的费用尚难直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现有的第三方医学诊断费只能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由医院代收, 其中包含了比例不低的医院提成, 不利于诊断费用的降低。 社会对第三方医学诊断知之甚少, 病人诊断过分倚重医院, 社会认同度不高。一些医院为了升级达标而建设对应的诊断机构, 不得不重复投入, 这为建立区域性医学检验中心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三是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由于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属于一个新的领域, 政府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中, 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独立医学实验室尚难以取得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待遇, 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对社会企业提供专项支持等方面还未能一视同仁。

为此, 李秋代表建议将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疗卫生事业体系。一是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的相关要求, 将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诊断服务,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做大做强独立实验室。二是相关部门应督促构建医学诊断共享互认体系, 在坚持标准、严格规范的前提下, 实现独立实验室与医疗机构医学诊断的相互补充和支持。三是及时出台规范和支持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意见, 明确独立医学诊断实验室主体性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规程, 以保证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合法、有序、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 李秋代表还建议政府加大对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扶持力度。 一是支持项目的普及与推广, 如支持独立实验室参与先天性疾病的产前诊断, 参与医患调解、司法诊断等项目, 提升医学诊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按照《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 等政策, 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将独立医学实验室纳入新兴产业予以扶持。三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议将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在政府购买服务采购产品、服务和工程等方面, 对第三方机构一视同仁。

此外, 李秋代表还支持做大做强医学诊断服务产业集群。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将医学诊断列为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 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业在产业中的占比以及医学诊断在医疗服务中的占比。二是进一步整合公立医院和第三方医学诊断资源, 采取股份制等方式,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设立医学检验中心, 在周边区县及乡镇建立分中心和服务站, 健全服务体系。 三是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 拉长医学诊断服务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 完善科技中介体系, 鼓励企业与高校、医疗机构结成联盟,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断设备、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把HIV病毒初筛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在采访中, 李秋代表还指出, 当前我国新增艾滋病病毒 (HIV病毒)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人数年年上升。 调查发现, 截至2013 年11月,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居全国之首, 四川、广东、重庆等省、市、区的艾滋病疫情也相当严重。

“艾滋病疫情在我国各省市都比较严重, 防艾形势严峻。”李秋代表说, 艾滋病病毒潜伏时间长, 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0 年左右, 有的长达20 年之久, 需要专门检测才能发现是否患病。 目前, 我国常规的体检中没有将艾滋病检测纳入, 使更多的艾滋病患者没能及早发现, 延误了治疗, 这也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 常规的体检项目除内、 外、 五官、透视、心脑电图等项目外, 在实验室对血液的检查只有肝肾、 血脂、血糖、血尿等科目, 没有对HIV病毒的筛查。

据此, 李秋代表建议把HIV病毒初筛检测纳入常规体验项目, 提醒参加日常体检中的高危人群自愿选择, 但不能作为入职体检的项目;除国家特别规定以外, 更不得以此项目结果, 作为是否能够入职的依据。

篇4:儿童就医环境设计初探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儿童较多。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略有不足,有时候患儿及家属会在就医时产生不良的就医经历,而这一经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医院的情绪以及医院在大众心理中的印象。因此,儿童医院的设计要以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设计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为设计指导,做出适用于患儿及家属的优良环境设计。

儿童就医环境现状初探

我国人口众多,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据南京儿童医院近期统计,在2014年11月的一天中,医院接诊约7500名患儿,平均每个儿童由3.5个家长陪护,住院儿童则由2名家长陪护,密集的人群活动使医院环境嘈杂、凌乱,易导致家属产生焦躁情绪,这一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2011年哈尔滨市儿科医患比例约为1:1500,据合肥晚报统计显示,合肥市这一数据甚至为1:4000。如此不协调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焦虑的情绪或许致使医护人员在会诊的过程中运用不当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上述内容都会成为儿童产生不良就医经历的原因。虽然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若要排除就医不良情绪仍需依靠一些客观环境经行调节。

不良的就医体验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就医过程的重复,坏情绪也在一次次循环,儿童就医的心理特点也在循环中逐步形成,导致孩子听到“医院”二字时就会想起医院的具体形态特点,且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主体排斥再次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在对天津市西青区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5—17岁的50名随机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83%的孩子不喜欢医院,将近85%的孩子都对医院有不良情绪(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欢医院”这一题目中选择“喜欢医院”),原因基本为“害怕”。通过上述调查可见,不良的就医情绪致使儿童对于医院产生心理上的抗拒。

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使用者出现或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性质独特而功能性又极强的儿童医院来说,运用室内外设计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负面情绪,已成为医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改善儿童就医环境方法

了解患儿以及家属的就医心理是缓解就医不良情绪的前提。在我国,大多数人就医时均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内容都是导致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这一不良印象,则应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预期。

改善预期的情绪既是改变人脑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一刺激必须要超出人们的感觉阙限才会被人们查觉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人们只有在刺激强度适中时才会感到舒适,刺激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实验心理学中韦伯定律认为: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同样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要比滴在黑纸上明显得多。当人们已经适应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现新的,超出差别阙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儿童医院的环境来说“刺激”就是使人们忘记就医,病痛的烦恼。儿童医院的设计师要运用设计这一手段使患儿和家属体会到在以往就医经历中没有体会到的就医情绪,达到刺激患者的目的,进而改变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个单独的医疗环境中产生新的使用经历后,很有可能会针对此环境产生一个新的印象。

好的医疗环境设计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患儿和家属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和繁杂,冗长的等待过程后,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其紧张,烦躁情绪的空间,那么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由于放松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快乐感就被放大了,随着这一良好情绪的增强,在孩子们记忆中的医院的印象里就不会只有痛苦和恐惧,还会包括不良情绪之后的快乐感。例如,一个光照充足的休息室,运用颜色印象空间中适宜的配色基调(如“柔和—静态区间”),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还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柠檬气味或者缓解紧张情绪的薰衣草香气,再配以强度适宜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这些一系列综合设计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

儿童就医环境前景展望

合理运用设计使患儿以及家属获得快乐,这一体验将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改变人们心目中医院印象的开始。若其他儿童医院在设计时也能充分体会到人们的就医心理,并通过设计来放大患儿的快乐感受,那么个别的好印象很有可能会替代原有的儿童医院坏的印象,成为新的儿童医院好的印象。

2007年国家已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医院,2014年卫生部又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国外独资医院已经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城市建立,国外优秀的医疗环境设计理念也已与中国医院设计融合,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日益成熟,不断加强对于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儿童医院室内设计水平会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原型会产生实质的改变。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孟东生(1958—),男,汉族,副教授;

李岩(1990—),男,汉族,河北邢台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篇5:医院落实四项措施改善就医环境

县第二人民医院在扎实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从四方面着手,改善医院就诊环境,切实做到让患者和群众满意。

一是进行卫生环境大整治。在资金困难的情况挤出9万元专款引进保洁公司负责全院的清洁卫生工作,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困扰该院形象的环境卫生问题。经过保洁公司近一个月的集中清理整治,院容院貌焕然一新,昔日脏、乱、差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改善,提升了医院形象。

二是增设医院安全保卫科。从保安公司招聘3名素质优良的保安人员,负责医院的消防、防盗和院内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定时巡查制度,改善了医疗内部的治安环境,提高了安全防范水平,为平安医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调整医疗不合理用房。针对门诊量较大,门诊注射室较小,平时患者就诊拥挤的状况,及时将门诊注射室调整至门诊二楼,增设门诊留观室、抢救室,有效地保障了医疗安全。同时,对公共卫生科进行了全面改造,细分为预防接种室、妇幼保健室、健康教育室、卫生监督室、传染病管理室,并挂上标识,方便群众更好地享受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6: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和整体形象,经决定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开展就医服务环境整治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深入贯彻“三好一满意”、“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改善就医服务体验”等活动总体要求,以“抓管理、改环境、促提升、树形象”为主题,开展就医服务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落实安全事故防范措施,营造整洁舒适就医环境,树立乡镇卫生院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服务规范的整体新形象。

二、活动内容

(一)整治院内环境

1.按照所在县(区)名+所在乡镇名+(中心)卫生院的原则规范乡镇卫生院命名,机构标识、执业许可证、印章、票据、病历本册、处方、宣传栏等使用的单位名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2.做好硬化亮化绿化工程,硬化卫生院内主干道路,主要通道安置照明设施,完善排水系统,避免出现雨天积水、积泥,做好绿化工程,院内空地绿化率达到25%以上。

3.整治院内环境卫生,粉刷、修补房屋外墙,院内合理设置垃圾箱(桶),定时清理院内杂草污物。

4.完善文化体育等设施,院内设置宣传栏、文化长廊,有条件的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或健身场所。

5.车辆定点停放,保持就医通道畅通,严禁在室内、走廊等区域停放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车辆,有条件的修建停车场、停车棚。

(二)整治室内环境

1.粉刷、修补室内楼道、墙皮、天花板,安装照明设施,根据区域布局合理张贴宣传图片、引导指示、禁烟标志等。

2.合理布局内部功能分区,诊疗科室环境保持整洁、美观,物品放置有序,不得堆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病房床单元配置完善,安装应急呼叫系统,对陈旧、破损部件及时清理、更换。

3.诊查室、治疗室、护士站等业务区域,设置洗手池,放置消毒物品,配备废纸篓、垃圾盒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

4.实行区域卫生包干制度,地面、墙面定期清扫,做到地面无痰迹、积垢,四壁无霉斑,天花板无积尘、蜘蛛网。

(三)整治厕所卫生

1.消除旱厕,修建室内水冲式卫生间,内墙面贴瓷片到顶,地面铺设水磨石或地砖。

2.卫生间采用悬挂式隔断,方便地面消毒、清洁,并设置输液吊钩。

3.卫生间内部设置蹲便池、洗手池、拖布池等,地面设置地漏,使用脚踩冲水式或按压冲水式的蹲便器。

4.落实保洁制度,保持厕所卫生清洁干净。

5.厕所化粪池为三格式,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

(四)整治科室设置

1.急诊室、抢救室紧邻设置,夜间有指示灯,配备相应抢救设备及药品,墙面悬挂或张贴有关抢救流程及药物配伍禁忌等图片,定期检查设备、药品储存及使用情况。

2.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应设置在就医通道末端,并单独设置出入口,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卫生厕所。

3.放射室设置在医疗区域相对盲端,机房大门内夹3mm铅板,设有警示性标志,控制室设有观察窗并安装防辐射铅玻璃。

4.整治院内功能分区,合理规划设置门诊、住院、检验、检查等服务区域,清理整合闲置用房,提高业务用房利用率。禁止职工住房与业务科室混合设置。

(五)整治院办食堂

1.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餐厅环境保持卫生整洁,设有供用餐者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落实卫生清理等保洁制度及灭蟑灭蝇灭鼠措施。

3.公用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消毒餐饮具必须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禁止一次性餐饮具重复使用。

4.食品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贮存场所禁放其他无关物品,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保期限的食品,防范食源性中毒事件发生。

(六)整治安全隐患

1.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制度,每一楼层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消防栓或灭火器、应急照明设备,并制定有关应急预案。

2.清理室外强电弱电线路,合理规划线路布局,室内线路采用穿管(PVC等材料)暗敷于天花板角落或墙体内,各电力区域均安装使用配电箱、空气开关等。

3.加强对氧气瓶、发电机油料等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实行专用仓库密闭储存,并落实安全责任人。

4.落实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设置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及明显标识,不能露天存放,实行毁形、浸泡、焚烧、深埋措施,有条件的应将医疗废物交由具备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七)整治工作形象

1.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电话时刻保持畅通,不得出现缺岗、漏岗情况。

2.挂号、收费、取药、检查、诊疗等服务实行并标明“老人优先、军人优先”。

3.医务人员实行挂牌上岗,着装整齐,严禁衣冠不整,不准穿拖鞋、背心或短裙(裤)上班。

4.保持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医护人员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服务热情。

5.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等有关规定,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和办医行医中的不正之风。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7月1日—31日)。

县卫计委印发实施方案,各乡镇卫生院制定实施细则,进行动员和部署,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活动计划,组织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工作分工。

(二)自查自纠阶段(2022年8月1日—10月10日)。

各乡镇卫生院对照工作要求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对梳理排查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登记形成问题列表,并按问题列表分别提供整改前后对比照片,彻底改善就医服务环境。同时,于2022年10月10日前向县卫计委报送自查自纠报告,报告必须附带各乡镇卫生院整改前后对比照片。

(三)督查整改阶段(2022年10月11日—11月20日)。

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县卫计委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立即进行整改。市卫生计生委将适时组织督导检查,并通报有关情况。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2年11月21日—12月30日)。

各单位要对“活动”进行总结,树立先进典型,交流活动经验,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并将“活动”中形成的一些好制度、好做法转化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整治就医服务环境是落实“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要求、提升卫生院形象、推进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各负其责,责任到人,推动落实,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推进。

就医服务环境整治有关工作内容将纳入全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工作范围,各单位要认真开展梳理排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县卫计委将不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在整治工作中,对于敷衍了事、行动迟缓、整改不力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对其院长进行诫勉谈话。要把“活动”开展与创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乡镇卫生院(院长)考核等工作相衔接,实现以查促建、纠建并举,形成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

上一篇:春季小班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卫医师医学统计学辅导:计算相关与回归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