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

2024-07-15

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精选6篇)

篇1: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

初中升高中英语衔接知识认识初、高中英语的区别一

重、难点:

(一)认识初、高中英语的区别

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生活,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是与初中阶段有着很大不同的:

1.课本编排上的区别:初中的每一个单元是分为4课的,每篇中有的是对话,有的是阅读文,也配有一些练习,而高中的每个单元并不分课,而是基本上按版块划分,大体为“Warming up”(热身),即是针对本单元的话题提出的一些问题,以练习口语的形式做引子,便于进入本单元的主题,然后为“listening”(听力)和“speaking”(说),这两部分都是旨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听、说能力,难度较初中有较大的提高,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个部分就是“Reading”了,高中的阅读文分为阅读前和阅读后的讨论、思考问题并加入了有关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及练习,可以说在内容上是极大地丰富了。除此之外还会有稍短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即“Integrating skills”(综合训练)当然书后的workbook也与初中不同,内容更为丰富,练习也更多。

2.在词汇上的区别:我们初中的教材已是新版本了,每个单元的单词可能大家觉得已经不少了,但高中教材中的词汇更是成倍甚至是成三倍地增加了,这也是新编教材的一个特点,加入了许多当前常用的,新出现的流行的词汇,也是与我们学的新编初中课本相承接的,所以,为了能尽快适应高中词汇的学习,我们应该及早着手把初中阶段的词汇再熟悉一遍。另外,对于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大家还要知道其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的,在学习单词时,我们既要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还要掌握它在练习中,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意思,用法及搭配等。

3.在所学语法上的区别: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基础的语法内容已经学习过了,而在高中我们要学习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法。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初中我们所接触的还只是皮毛,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比之前的所学内容复杂得多,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暑假把之前的漏洞弥补好,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也会一起与大家重温这些知识并将之与高中内容做一对比,为大家步入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4.在课堂要求上的区别:大部分的初中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而这种严格与小学又是不同的,所以有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就被分化出来,在稍微宽松的环境中,对自己要求降低导致了滑坡的出现,而升入高中后又会有新的变化,对于自律要求就更加明显了。如果你是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那么在高中除了把基本要求做好之外,自己一定不可放松,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及一些课外习题是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太自觉的学生,那么你要努力改掉自己的毛病,除了完成要求交给老师的作业,那些如读、背等要求也要认真完成才能使自己的高中英语学习逐步走上轨道。不管你属于哪一种,都要持之以恒,千万不可因为任何原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是你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5.在考试评估制度上的区别:这一区别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点,我们许多同学初中英语一直较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这种不正常的考试制度,很多人认为英语不用下功夫学,反正最后背背答案就可过关,这样成绩不错,学得也很轻松。一旦抱有这种想法,初中这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就被荒废过去了,这对我们升入高中后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这就好比是建造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肯定会感到很难,很吃力。进入高中之后我们的考试是没有范围的,不能靠背答案过关,而且所学所考的内容应该都是向高考看齐的,难度肯定不小,但同学们也不要害怕,只要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做好充分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然后在每次经历中吸取经验,一点点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方法的区别

一进入高中,学生就会明显地感到,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在内容上多了,在要求上高了。怎样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呢?那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应该说,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初中的学习方法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通的,这里所说的“调整”是指,针对高中学习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采用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高中学习方法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

1.抓重点知识。高中各科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其中哪些是重点知识,即哪些是该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对重点知识,不仅能记忆,而且能理解,也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弄清该知识的本质含义以及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增强自学能力。如果说在初中阶段主要靠老师“扶着学”,那么在高中阶段主要靠“自己学”。定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譬如,上课前要进行预习,并记下自己存在的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会好得多。再譬如,对自己一时弄不懂的内容,要主动查阅有关资料,要独立思考,要是还弄不懂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另外,要通过自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密切联系实际。只有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高考试题也非常注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为此,学习知识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要关注国内外的重大实践以及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决不能忽视实验,要细心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作出归纳和解释。

4.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在高中学习中应有更好的体现。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式,由原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对一个问题应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并对多个解法进行评价,培养集中性思维。

5.注重解题思路。高中学生的作业量是比较大的。相当一些学生陷于题海之中,人很累而效果不佳。有些学生热衷于死背题目和答案,这更不可取。应当十分重视解题思路。拿到题目后,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首先思考解题的路子,然后具体作答。同类题目有内在的解题规律,要摸索这些规律。一个题目做错了,不仅要知道错在哪里,更要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

6.发展个性特长。高中学生应当各科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长。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

7.学会合作学习。任何一个人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都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与同学在一起,共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肯定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要知道,好多问题都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学习比较差的同学要主动向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也要主动关心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实际上,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

8.合理安排时间。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多,时间紧,必须对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一般要制作两张表:一张是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一张是一周的学习安排表。表格制作出来以后,除必要的调整外,一定要严格执行。在制表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用于做最重要的事情;注意劳逸结合;当天的事情当天毕。

篇2: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为此,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

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⑤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

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

①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专家学者;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等等。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篇3:初高中语法知识衔接刍议

这组数据不禁让我们陷入了思考:在语法知识的教学方面,初中与高中缺乏有机衔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学生升入高中后很难融入高中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从目前高考试题来看,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中都有关于语法知识的考题,学生如果没有语法基础,上述试题如何解答!退一步讲,即使高中老师重新进行初中语法的教学,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地进行初高中的语法衔接。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摸索,觉得下面几种做法行之有效。

一、正视现实,切实摸清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强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应用”第5点指出:“掌握语言文字法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观察和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而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所以教材不编,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零散时间,集腋成裘。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能促进语感的形成,但语感又不能光凭经验。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因此可从形式入手,让学生去掌握基础的语法规则。当学生站在掌握语法的高度去审视汉语中无比丰富的语言现象时,许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的语感已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紧张的高中课程学习中,再抽出几堂课专门补习语法,似乎不可思议。笔者经过实验,觉得“集腋成裘法”更可行——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

笔者最近两年一直在坚持这样做:以月为单位,从最起码的实词虚词开始,之后是词组类型、句子成分划分(时间要长一些)、单复句、长短句,这些知识在教学课文时随机巩固,尔后是高考真题巩固。这的确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程,在高一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效果来,但到了高三总复习,这些语法知识就厚积薄发、大显身手了。笔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做实际的语言应用类型题目时,进行过语法训练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进行过训练的班级要高至少3分,这实在不可小觑。

另外,现在的高中几乎都设立了选修课,笔者曾尝试开设语法选修课,在琳琅满目的选修课中,这种纯粹的知识型课程与趣味型、探索型的课程相比,优势虽不明显,但绝对很有市场。

三、最为关键的是随文而教、随题而教,适当地开展专题训练。

1. 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

最典型的莫过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句话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带领学生分析完这些句子,师生都很有成就感,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2. 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

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地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这样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其他如实词活用、成分省略、句式倒装、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 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偶尔”和“偶然”,很难区别,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偶然”是形容词性,后面多接名词,“偶尔”是副词性,后面多接动词,问题迎刃而解。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问题,那么,就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题。拿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试题为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分析得出,A.介词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将“根据”放在“公司”后;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D.不合逻辑,应该是“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其实,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短句变长句,看似简单,其实对于那些连长句和短句都分不清楚的学生来说,难度着实不小。既要兼顾主谓宾,又要调整语序,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要想得到满分,不易。

篇4:浅议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69-01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也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多新生反映 “物理无理,难得真谛”。高中物理难,难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上。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天堑为通途,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呢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人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方面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定性分析多,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一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背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3、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带着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以致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要求。

4、心理状态方面

由初中进入高中,学生刚经过紧张的升学考试,而距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还有三年久,不少学生存在“休整”一下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上出现松弛,疲塌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听自己的兄姐或邻友讲,高中物理难学,因而还未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就已对高中物理存在畏惧心理,首先在心理上就打了败仗。 高中新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大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与学的特点,渡过学习初期的难关,这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篇5: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

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如: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如: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如:由、由于、因

(6)介对象,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如: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

【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

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他在学校(动词)

他工作到深夜(介词);他到了(动词)

他给我讲故事(介词);你把书给他(动词)

他比你差(介词);他们比一下(动词)

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

(1)表并列,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

(2)表递进,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

(3)表选择,如:或、或者

(4)表转折,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5)表假设,如: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即使

(6)表条件,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7)表因果,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

(8)表取舍,如:与其、宁可、不如

【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

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

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

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如:啊、哎、呀、哇

(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

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

二、词组(短语)

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并列关系)

如:长江黄河调查研究万紫千红丰功伟绩光荣而艰巨理直气壮省、地、县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修饰关系)

(1)由修饰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组成的。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黔驴之技

(2)由修饰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组成的。

如:小心翻阅突然发现更加坚强非常壮观

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支配关系)

如:吃晚饭像珍珠关心集体顾全大局饱经风霜

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充关系)

(1)是动补短语,如:看明白洗干净做得完翻了一阵

(2)是形补短语,如:好许多傻呆了绿油油热得出汗

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陈述关系)

如:天气好红旗飘扬心花怒放人声嘈杂今高考资源网期六

6.介宾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是名词或代词等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为广大群众

7.复指短语:是两个词或短语指同一个人或事物,并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新语法将复指短语与同位短语合二为一)

如:故乡重庆雷锋叔叔春秋两季我们每一个人

8.连动短语: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

9.兼语短语:由动宾短语套主谓短语组成。

如:叫我去请他来引狼入室请君入瓮

10.的字短语: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边加上“的”构成名词性短语(只是“的”字后面省略了中心词)。(通常做主语和宾语)

如:吃的穿的红的教书的唱歌的【注意】:代词后边加“的”时较特殊。如:①我的书在这里(这是定语,并非“的”字短语;②书是我的(此句“我的”属“的”字短语作宾语)

三、句子

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她‖身份特殊

(2)非主谓句:蛇!站住!好在的雨呀!禁止吸烟!嘿!

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

(1)句子成分及位置:

[状]+(定)+ 主 +[状]+ 谓 +<补>+(定)+ 宾

(2)概念:

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b.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是什么”或“怎么样”。

c.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d.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附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5.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

①.双宾语: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ab.②.兼语句:是指一个成分一身兼二任,既做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

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a.大家‖[一致](兼语句)

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连动套接兼语)

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

【符号】:()定语,[]状语,<>补语,‖隔主谓,宾语,兼语

①苹果‖[一共]两公斤

②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繁荣。

④(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⑤口顾自己,不顾集体,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

篇6:初高中英语知识衔接

摘要:元素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章节、多知识模块存在着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利用多个规律进行。本文将高中化学适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方法进行归纳。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金属性的比较;多知识模块;衔接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内容在平时习题中或高考试卷中经常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准确地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如何有效利用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进行解题,往往是此类习题结题的关键。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发现元素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章节、多知识模块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利用多个规律进行。本文将高中化学适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方法进行归纳,做到金属性的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进行有机衔接。

一、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率内容的衔接

灵活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按活动顺序表的顺序金属的金属性由强到弱。但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指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能力,不是绝对的,不是适用于金属与任何溶液的反应(如碱),比如在NaOH等碱溶液中,Al要比Mg等金属活泼。由结构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我们明确了原子结构及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确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结合此变化规律就不难进行金属性的比较了。如:(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Mg>Al。(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原子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性:Li

二、金属性的比较与阳离子氧化性的衔接

金属性与阳离子氧化性的关系直接体现了粒子得失电子能力的互逆性。也就是说得电子能力强的阳离子所对应金属原子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肯定弱;反之,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越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越强。如:氧化性:Cu2+>Zn2+,还原性:Zn>Cu。此种方法经常应用于判断置换反应是否能发生的问题。

三、金属性的比较与客观实验事实的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规律及结论往往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得出结论,并形成规律,如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就可以通过一些客观实验事实为依据。

1.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

从反应条件看,能与冷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钠、钾)强于不能与冷水反应但能与热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镁)又强于不能与热水反应但能与水蒸气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铁)还强于与水蒸气也不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铜、汞等)。从反应剧烈程度看,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如实验中,钠与冷水能较快较剧烈的反应(浮、熔、游、响),小块钾与冷水能快速反应,发生轻微爆炸,金属铷与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炸碎发生装置玻璃水槽(安全起见,以视频为证),即金属性:Rb>K>Na。

2.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

从反应条件来看,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非氧化性酸(H+)反应但能与氧化性酸反应的金属;仅能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氧化性酸反应但你能与腐蚀性酸(王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前面的Zn、Fe、Al等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但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后面的Cu、Ag等不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发生反应;对于更不活泼的金属Au、Pt等既不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也不能与氧化性酸发生反应,只能与王水这样腐蚀性酸发生反应。比如,在高中讲解硝酸性质时,我们常常使用匈牙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智藏金牌这个典故作为引课――为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查,乔治德海韦西在波尔实验室用王水(体积HNO3:HCl=1:3)帮助德国化学家詹姆斯弗兰克、马克思劳厄将他们的诺贝尔金牌成功藏匿起来,由于金属金十分不活泼,很难用其他酸或者试剂将金溶解。乔治德海韦西为两位德国化学家反对纳粹的态度助威,最终金牌安静的躲在了王水中,安全的躲过了搜查。此典故直接说明了金是一种很不活泼的金属,与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谚语完全吻合。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反应剧烈程度来看,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则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3.通过置换反应现象判断

通过一些置换反应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涉及元素金属性的强弱,相当于从氧化还原的规律说明(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将铁钉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变浅(蓝色逐渐变绿),铁钉表面有红色金属铜析出,也就证明了铁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的结论。但我们如果将银针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始终是蓝色,银针表面没有任何变化,证明了银不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银的金属性弱于铜的结论。综上,以实验为依据,得出金属性:Fe>Cu>Ag。

四、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对应的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有机衔接在元素周期律中,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通过客观事实和知识的积累,我们掌握了常见一些碱的碱性情况,LiOHAl(OH)3,则有金属性强弱顺序为:Na>Mg>Al。

五、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

依据原电池原理,当两种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时,负极金属失电子是电子流出的电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人的极。相对于该电解质溶液,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泼性差的金属做正极,也就是说,通过原电池的构造可判断金属性:负极>正极。如我们研究基本原电池(Fe-Cu-HCl溶液原电池)时,会发现,Cu电极表面不断产生气泡,Fe电极不断溶解,根据电子的转移原理,Fe电极作为该原电池引发的一级(负极),由此,判断出金属性:Fe>Cu。再比如,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原电池原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问题。(1)怎样能避免常年行驶在海洋中轮船腐蚀的问题?由于船体本身是钢架结构,在海水中可构成无数个原电池,如果不避免,船体的腐蚀速度会很快的,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危害。此时,引导学生向原电池原理方向思考,去避免船体本身做负极、让船体做正极,学生自然会想到在船体上接出活泼性强于铁的材料(Zn等),将船体保护起来。(2)怎样避免水库翻板坝闸门(含铁)的快速腐蚀?学生也可同样利用原电池原理及元素金属性强弱原理便可解决这一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闸门上连接活泼性强(强于铁)的金属,使含铁闸门作为正极被保护起来,便可做到耐腐蚀。以上两个例子,既是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金属性的比较与电解原理的有机衔接

在电解池中,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弱。如,电解过程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为:Ag+>Hg2+>Cu2+>Zn2+(氧化性),而元素金属性与之相反,既金属性:AgZn2+,所以当溶液中有大量Cu2+存在时,是轮不到Zn2+、Fe2+得电子的,只能是Cu2+得电子,最后也就只有铜在阴极析出,得到的是纯铜。粗铜的精炼就很好的利用了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这一原理,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解释。

上一篇:胡适语录下一篇:东莞生态农场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