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原则

2024-07-19

婴幼儿用药原则(通用8篇)

篇1:婴幼儿用药原则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立即送医院。

误区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造成后果: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内。

误区三: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

造成后果: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3浓度低,而下1/3浓度高,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如吗叮林混悬液)尤为重要。此外,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用牛奶给宝宝服药,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正确的做法: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后倒入量杯里,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四: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造成后果: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正确做法: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让宝宝记住“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误区五: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

造成后果:90%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还发生损害。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

误区六: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造成后果:家长是宝宝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也有些家长给宝宝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会导致宝宝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有些家长则过于谨慎,害怕宝宝服药后出现副作用,便随意减少服药剂量,殊不知,药物剂量过小,在人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就不可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还有些家长在给宝宝治病时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几天,甚至几次,因见不到明显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其实,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正确做法: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误区七:滥用成人药物

造成后果: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的。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凡药三分毒,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正确做法:一定要给宝宝服用儿童专用药物。

误区八:盲目应用退热药

造成后果: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退热药的应用时机是很重要的。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正确做法: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温情提醒:新生儿慎用退烧药。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会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有的新生儿在误服退烧药后,会出现体温突然下降,脱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正确的做法: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否则将导致体温不升。此外,婴幼儿的发热,如果不超过39℃,即往又无惊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温。超过39℃或者防止惊厥时才能吃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扑热喜痛或者布洛芬

误区九:过长时间吃药

造成后果: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

正确做法: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

误区十:擅自分享处方药

误因分析:如果你家宝宝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邻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药物有可能过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确做法:既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

婴幼儿用药不是成人缩小版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体内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如果简单地把婴幼儿用药列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就不对了。

一、退热药

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二、止咳祛痰药

目前儿童止咳祛痰药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该根据咳嗽的原因、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服止咳祛痰药。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药物,例如中枢镇咳药。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药,以免止咳同时引起痰液滞留,加重感染。治疗此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为主的药物,例如止咳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一般应放在最后服用,并且服用后应尽量不喝或少喝水,因为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要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再喝水,会使药液稀释,失去止咳作用。

三、腹泻药

秋季一到,腹泻的孩子增多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常会包括吸附剂,例如必奇、思密达,此外还包括一些活菌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家长在给患儿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把两类药品分开。正确的服药顺序是空腹服用活菌制剂,饭后再服用吸附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但同样是活菌制剂的培菲康却应该在饭后服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活菌制剂宜用冷水或温水冲服,切不可用开水冲服。如果腹泻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类药应与这两类药物分开服用,否则乳酸杆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维生素A补充过量会对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多吃,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五、钙剂

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补充营养素,一些家长常买钙粉、钙片给孩子吃,那么儿童是否都需要补钙呢?总体而言,两岁以上孩子户外活动较多,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此时食物品种增多,钙和维生素D的来源较丰富,同时生长速度较以前减慢,所以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另外,就新生儿而言,一般只要出生的孩子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孩子出现抽筋、厌食、偏食、不易入睡、睡眠浅,或者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多汗,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问题时就需要补钙了。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最科学且简单的方法是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钙的孩子再进行补钙。但不要认为钙剂补充越多越好,若补钙过量也会带来危害,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钙如果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等。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生长,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VD能促进钙吸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效果较好。与食物同服也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在就餐同时或餐后服药。

六、驱虫药

常用驱肠虫药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寄生虫的虫体产生收缩、痉挛以至麻痹,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使其在排便或泻药的作用下被排出体外。因此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药,以利于药物与虫体接触。服药当天饮食宜清淡。

小编提醒:如何计算儿童服药剂量?

说明书中有用药剂量的:每次(日)剂量=小儿体重kg×每次(日)药量/kg。说明书中没有儿童用量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kg,对特殊体形儿童用量要相应增减。

小儿用药遵守三不要原则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药历网提醒您,小儿用药要遵守“三不要”原则。

1、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2、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用药如何掌握?

3、不要给孩子滥用补药。

不少家长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康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月经来潮。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小儿时期,由于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能力均不如成人。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中毒。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有以下计算方法。(1)按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的用量,按已知的体重计算比较简便,已广泛推广使用,对没有测体重的患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7+出生体重(千克)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25+6(千克)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8(千克)(至青春发育期此公式不再适用)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药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千克)。(2)按小儿年龄计算

以成人剂量折算小儿用药量,可按下列对照表确定小儿用药量,但各年龄组的用药量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在所列范围内调整

婴幼儿用药浅谈

婴幼儿期是小儿体格发育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发育的时期,在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婴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伤风感冒、呼吸道感染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需用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婴幼儿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药要慎重

1.1 抗生素类 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婴儿出生后8周内,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就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

代谢药物的能力低。这就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大剂量使用氯霉素时可致灰婴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氨基苷类抗生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6岁以上儿童慎用,必须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和听力,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早产儿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骨骼发育停止;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2岁以下的小儿;磺胺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等。

1.2 激素类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幼儿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致骨骼脱钙和生长发育障碍。雄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1.3 维生素类 维生素A可使婴儿脑脊液压力过高。

1.4 吗啡类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对吗啡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一般应禁用于婴幼儿 [1]。

1.5 镇静催眠药 30天以内新生儿禁用地西泮静注,6个月以下婴儿禁口服。2 剂量要适当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解毒功能都较成年人低,耐受性较差,容易造成过量和中毒,用药剂量应严格按标准规定用量。适当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吸奶的或耐受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给药,切不可过急过快,要防止药物渗入引起组织坏死。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皮肤角化层 厚,药物很易透皮吸收,引起中毒,因此外用药的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合理补钙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普遍存在缺钙现象,因此“补钙”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必修课。然而,许多人忽略了补钙的科学性,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5 静脉用药时应注意注射速度

由于婴幼儿血容量较成人相对较少,以及其肝肾功能尚不完全,静脉用药时应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药物的毒性调整静注或静滴速度,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又不致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在静滴甘露醇时,应适当放慢滴速,以防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肾脏损害 婴幼儿用药禁忌

婴幼儿是指生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容易蓄积。因此,对婴幼儿的用药要特别小心,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避免忌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禁用药物

所谓“禁用”,有绝对禁止的含义,如果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或既往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应禁用。

2、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造成牙齿黄染,婴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的儿童应禁用。

3、喹诺酮类:如临床上常见的氟哌酸等,此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应禁用。

4、乙胺丁醇:此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球后视神经炎是其最重要的毒性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周围及中央盲点。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乙胺丁醇。

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局部应用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常用0.1%浓度的溶液滴鼻用于成人的充血性鼻炎。婴幼儿鼻粘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滴鼻净。同类药物如羟甲唑林也应禁用。

6、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婴幼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

另外,婴幼儿如果在初次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在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告诉医师,以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出现严重后果。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对于有的婴幼儿可出现致命性的全身剥脱性皮炎。

二、忌用药物

所谓“忌用”是指某些药物会使某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

1、铁剂是纠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补充钙剂时忌食菠菜及菜汤等。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3、锌制剂急性中毒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锌中毒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下降及顽固性贫血。因此,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

4、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D,婴幼儿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切忌大剂量长期用药。

5、人参蜂王浆等一些滋补保健品中药往往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早熟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服用。

三、慎用药物

所谓“慎用”是指这类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毒性,婴幼儿应慎用。如使用应减少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3、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对肝、肾损害较大。

4、抗过敏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

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如APC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发生氏综合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故婴幼儿应慎用。

6、复方甘草合剂、联帮止咳露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对于婴幼儿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于樟脑酊内含有少量吗啡类生物碱成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故对此类药物亦应慎用。

对于婴幼儿需慎用的药物还有很多,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对儿童用药都有特别提示,因此给婴幼儿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7.风油精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小儿很容易把其弄到眼睛里或口中。婴幼儿是指从28天到3周岁的小儿,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因此用药并不是单纯的将成人剂量减少。为避免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除应熟悉一般的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本文对此作了如下概述。1选择药物品种应慎重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很大的影响。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时期,机体各器官尚未成熟,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代谢药物的能力低。有些是婴幼儿禁用、慎用的药物,因此一定要慎重。1.1抗生素类: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3岁的小儿,甲磺酸培氟沙星不宜用于<18岁的小儿与青少年;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8岁以下儿童禁用[1];氨基糖苷类会导致患儿听力减退,6岁以下患儿禁用,6岁以上患儿慎用,必须使用时需检测血药浓度和听力;磺胺类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如必须使用应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乙胺丁醇婴幼儿禁用等

篇2:婴幼儿用药原则

原则1

感冒发热别急于退热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常用的退热药有:安乃近滴鼻液、扑尔敏片、小儿退热栓。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

原则2

抗生素不要随便用

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常用的抗病毒药有:三氮唑苷、板蓝根冲剂、双嘧达莫(潘生丁)。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只有发生这些状况可考虑合用抗生素: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原则3

西药用药5项注意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资料

(2)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退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原则4

中医中药需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

卫生:远离病菌谨慎防病

●6个月大以上,抵抗力差的幼儿,可在流感流行高峰期前注射流感疫苗。

●家人回家后要立即洗手,以避免把病菌带回家。

●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和家中要注意环境卫生,如有幼儿感染流感,最好戴上口罩。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幼儿。

篇3:猪场用药原则

1 禁用违禁药物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在动物性食品中禁止使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 根据2002年农业部第193号公告, 我国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列举了β-兴奋剂类、性激素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氯霉素、硝基呋喃类、硝基化合物等21种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欧盟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有阿伏霉素、洛硝达唑、卡巴多、喹乙醇等30种;美国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有氯霉素、克仑特罗、乙烯雌酚、地美硝唑等11种;日本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有氯氢吡啶、磺胺喹恶啉等10种, 而且日本对进口动物性食品重点监控的兽药种类经常变化;香港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包括氯霉素、克仑特罗、乙烯雌酚、沙丁胺醇等7种。这些兽药和化合物都是违禁药物, 必须严禁使用。

2 合理预防用药

2.1 根据季节预防用药

春季潮湿容易发生球虫、大肠杆菌、流行性腹泻等肠道疾病;夏季高温高湿容易发生中暑、发烧、采食量下降等疾病;秋季老鼠猖獗容易发生弓形虫、衣原体等疾病;冬季阴冷容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根据季节的发病特点,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2.2 根据免疫预防用药

每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千变万化, 免疫时间也不尽相同, 根据免疫的猪群、免疫时间段预防使用抗应激的药物, 如多种维生素, 一般在免疫前后3 d使用。同时猪群免疫期间禁止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避免免疫抑制和免疫失效。

2.3 制定全年用药操作规程

根据猪场疾病流行特点, 制定出各种猪群的预防用药操作规程, 特别是种猪群的用药, 是猪场的重中之重。例如, 某规模种猪场引进后备种猪的预防用药操作规程如下。

1) 拌料饲喂治疗肠道疾病的抗生素或中草药7 d, 同时拌料饲喂驱体内虫7 d, 拌料饲喂防霉剂20 d;

2) 进场3 d后给猪注射各种疫苗, 注射疫苗前后3 d拌料喂多种维生素;

3) 第2、3、4周治疗衣原体, 维多力康550 g/t料连喂;以后每半年一次或根据检测情况用药。

4) 第33~39天再拌料驱体内虫7 d。

5) 第40~49天用驱弓净连用10 d, 治疗弓形体;混入猪群后每半年用1次。

6) 驱完体内虫皮下注射伊维菌素驱体外虫;以后产前10 d (上产床前1周) 驱1次。

3 针对病因用药

猪群中总存在个体差异, 根据猪的症状和病因进行治疗, 如发烧, 肌肉注射安乃近、阿莫西林等退烧药;球虫腹泻灌服治球虫药物, 治疗效果明显。不同的疾病临床上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有的放矢, 才能事半功倍。

4 按疗程用药

一些疾病的治疗疗程短则1~3 d, 多则15~30d, 用药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种猪群衣原体的预防用药, 每半年1次, 每次拌料维多力康550 g/t, 连喂21d。种猪驱体内寄生虫, 连续拌料饲喂伊维菌素7 d, 停药25 d, 再连续拌料饲喂伊维菌素7 d, 才能达到驱虫的效果。

5 严格执行休药期

篇4:用药原则改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使用药物时随便改变剂型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将针剂改为内服、外用

不少人认为,针剂制作时经过了严格的消毒,药品质量标准很高,改作内服、外用、滴眼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就将庆大霉素注射液用作口服、红霉素注射液外用、新福林注射液用来滴眼等。

医生纠正: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途径各异,有的药物因本身因素决定,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将针剂改为口服,则会出现药物吸收不全或不吸收,导致血中药物浓度降低而影响疗效。有些药物的针剂中添加的附加剂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随便乱用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将新福林针剂改为滴眼液,由于针剂和滴眼液的渗透压、酸碱度要求不同,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将舌下含化改为口服

有些药物的给药途径必须是舌下含化,可有些人嫌舌下含化麻烦,而且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作用效果慢,于是就将它改为口服,特别是一些急性子患者常常是一吞了事,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迭。

医生纠正:就拿最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片和速效救心丸来说,舌下含化时药物能在唾液中迅速溶解、扩散,经口腔黏膜的毛细血管迅速而完全地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只需3~5分钟即可奏效。如果改为口服,不仅使药物吸收的速度减慢,还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胃肠道和肝脏内受到破坏,其疗效仅为舌下含化的10%。

将口服片改阴道塞药

有些妇女患了妇科炎症后,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口服抗生素片能消炎,将它塞入阴道内,直接与细菌、霉菌、滴虫接触,疗效肯定会比口服要好得多,于是就将复方新诺明片、制霉菌素片、灭滴灵片等用于阴道塞药。

医生纠正:无论是复方新诺明片,还是制霉菌素片、灭滴灵片等均是口服制剂,不含发泡剂,直接置于阴道内不能崩解释放进入人体,疗效甚微,有时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将包衣片分割后服用

有人在服用口服药片时,嫌大颗粒药片不便吞咽,就用刀切割或将整片药物掰成小片后服用,觉得这样使药片体积变小,便于顺利吞服。

医生纠正:包衣片分为糖衣片、胃溶片、肠溶片等。如果弄破包衣,便失去了其特定的掩盖某些不良气味(遮味)、保护和隔离的作用。肠溶片是在肠内溶解发挥作用的,如胰酶、红霉素等,如果打破外衣,让片芯外露后服下,药片遇到胃酸就会被破坏,从而降低或失去疗效。有的肠溶片如阿司匹林,如果在服用时弄碎了包衣则会对胃黏膜产生较强的刺激,使患者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胃出血。此外,像芬必得、拜新同等缓释片剂在生产时采用了激光控释技术分层制剂,以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一旦破坏了缓释层,也就使药物失去了长效性。再说,将圆药片弄碎后变成尖药片,反而不利于吞咽,有时还会划伤食管。

将胶囊剂改为冲剂服用

有些患者喜欢将胶囊里的药粉倾倒出来冲服,认为这样既便于吞服又会使药物溶解吸收得更快。

篇5:动物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对症下药

每种药都有它的适应症,如果用错了不但造成浪费,甚至会危及患畜生命。但有些养殖户错误地认为:大剂量、多品种下药,效果好,疗程短,结果不但没有治愈疾病,反而使畜禽体内药物积累,轻者中毒,重者死亡,因此一定要按药品使用说明书用药。

二、选好给药途径

大群饲养畜禽尤其是养鸡,最好采用拌料或饮水口服用药,如鸡饮食欠佳,可采用喷雾方法。另外,青、链霉素和庆大霉素通过饮水给药疗效较差,就不宜口服。畜禽病后食欲差,拌料给药效果不好,对于水溶性药物最好采用饮水给药,其浓度是拌料浓度的一半。

三、联合用药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如果这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相似,联合使用可增加药效,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例如,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可同时使用抗菌增效剂,一般可提高疗效几倍,对慢性、顽固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病和球虫病等可采用联合、轮换和长期用药的方法。

四、用药剂量要准确

治疗时用药量要足,疗程要够,使用抗生素一般以3-5天为一个疗程,每天早晚各用一次,首次用药时药量可增加一倍,驱虫药要一次用完。口服剂量需大于注射剂量两倍的药物有红霉素、泰乐菌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螺旋霉素、新生霉素、左旋咪唑等,而口服剂量等于注射剂量的有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青霉素、维生素等。

五、根据动物特点用药

药物种类、动物种类和疾病种类较多,投药时应根据动物本身的特点。此外,应尽量少用注射方式投药,尤其是静脉注射。规模养禽场通常是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喂服;马属动物不用催吐药,牛羊不用汞制剂,反刍动物如大量服用抗生素,它的前胃消化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奶牛要少用各种带有挥发性和芳香剂的药物,如樟脑油、薄荷水、松节油等,否则它分泌的乳汁会有强烈的药味,牛奶也就降低或失去了经济价值;肉禽用药还要避免禽肉中的药物残留,尽量选用残留期短的药物,宰前7天停用一切药物。

六、轮换用药

很多养殖户发现,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用药浓度要比常规剂量高出许多才有效。这是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物,使病菌或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同一种药物反复使用,病菌或寄生虫的抗药能力更为明显。因此,应将不同品种的药物交替使用来防治同一种畜禽疾病,以减少病菌或寄生虫产生的抗药性。这样,可以在不增加药物浓度的情况下,达到防治目的。

七、注意配伍禁忌

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常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但如果配合不当,则可能出现减弱疗效或增加毒性的后果,这种配伍禁忌必须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可分为药理的(互相抵消或毒性增加)、化学的(如沉淀、变色等)和物理的(潮解、液化或从溶液中析出结晶等)

用药注意事项

一、哪些药物怀孕动物应避免使用;

1、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类。麦角制剂、脑垂体后叶素、催产素、奎宁等(作为催产和产后止血用药除外)。

2、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类(强烈泻药):硫酸镁、硫酸钠、蓖麻油等,用药后对肠管的机械或化学刺激作用,能反射性地兴奋子宫。

3、影响胎儿生长或胎儿畸形类:水杨酸类、烟酰胺、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此外,妊娠早期用可的松、性激素、长效磺胺等药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4、具有破淤活血和理气的中草药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贯众、大戟、莞花、甘遂、商陆、二丑、大黄、皂角、枳实、元胡、五灵脂、麝香、水蛭,以及中成药活络丹、铁打丸等。

二、服那些药物需要“忌口”

1、使用四环素类抗菌素,如四环素、土霉素等,应忌喂黄豆、黑豆及其饼粕饲料,也不宜饲喂石灰石粉、骨粉、蛋壳粉、石膏等饲料添加剂。因为这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含用较多的钙、镁等元素,会与四环素类药物结合成为不溶于水、且难以吸收的络合物。

2、使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时,应忌喂含用土霉素的饲料添加剂,并停喂青贮饲料和酒糟。因为这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酸性都较强。而青、链霉素在酸性环境中极易被破坏。

3、使用敌百虫时,应忌喂含有小苏打的饲料添加剂。否则,会使敌百虫遇到碱性较强的小苏打转化为高霉性的敌敌畏,引起严重毒害。

4、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忌用含硫的饲料添加剂,如人工盐、硫酸镁、硫酸钠、石膏等。因硫可加重磺胺类药物对血液的毒性,引起硫络血红蛋白血症。

5、使用碳酸氢钠治病时,应忌喂高梁之类含鞣酸较多的饲料。因鞣酸会使碳酸氢钠产生分解作用而降低药效。

6、在使用催乳药时,应忌喂麦芽。因麦芽有回乳作用。

7、在用生地、熟地、何首乌、半夏等中草药时,应忌喂血粉,否则会加大副作用。

三、特养动物用药六注意。

一要注意假冒伪劣药品。选用时,应当使用经批准取得正式批准文号、由正规厂家生产、在有效期内的合格药品。

二要使用正规的药品。不能擅自随意地将农药等其它药品当作特养动物药品使用,不能使用结块,变质的药品;

三要对症下药。不能盲从用药。病急乱投医,往往药不对症,不但不能应有的防治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有时甚至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四要分析药性合理用药。如在使用硫酸铜的同时不使用漂白粉;使用磺胺药时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或甲氧苄氨嘧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磺胺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故首次使用量应当加倍。

五要注意保管。再如,漂白粉、漂白精、二氯异青尿酸钠等,应当密封放置,现配现用,否则易致有效氯散失而影响防治疾病的效果。

六要注意剂量疗程。切忌隔鞋搔痒、点到为止、病好即止,注意病情的复发,同时加强轮换用药,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四、特养动物常见错误用药

许多养殖户因文化水平低,认识不高等原因而错误用药,造成无法换回的损失,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缺乏基本的药物常识

用药时,因不懂药物之间配伍禁忌,将多种药物混合后同时使用,由于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药效降低或失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出现事与愿违的经结果。

(二)用药方法不当或错误

1、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达不到疗效,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造成药物中毒。

2、在拌料投药时,图省工而混合不匀,引起药物中毒或起不到作用。有的养殖户不能做到现用现拌,甚至一次拌好几天用的料备用,造成药效下降或失效。

3、饮水给药时,不注意提前断水,结果饮用药水减少或完全不饮,起不到药物作用。

4、用药方法不当,时间错误,口服、肌注、皮下注射、静脉滴注等方法混用,尢其在免疫前后滥用抗生素,造成免疫失败。

5、诊断不清,滥用药物,不但造成养殖成本加大,甚至因治疗不及时造成巨大损失。

(三)、缺乏科学性

1、滥用药物,导致畜禽及病原耐药性的产生。

2、随着病原耐药性的产生及变异毒株、菌种的产生,不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影响用药效果。

篇6:妇用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用药应明确指征。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有病不用,因为疾病本身对孕妇和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

2、孕期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非病情必需,尽量避免孕早期用药。

3、用药应尽量用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未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

4、用药应尽量用最小有效量,最短有效疗程,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坚持合理用药,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5、用药尽量用一种药,避免联合用药,当两种以上药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疗效时,就考虑选用对胎儿无危害的药物。

6、用药前应注意药物《说明书》中提到“孕妇慎用”、“孕妇禁用”的药,尽量不用。

7、孕妇不要随便使用非处方药,一切药物应得到医生咨询后方可使用。

篇7:哺乳期妈妈用药 要记住哪些原则

因此,在哺乳期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特性,否则乳汁就变成“药汁”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刘怡认为,在哺乳期,妈妈用药应把握以下五项原则:

1.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的药物。

2.用药尽可能应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3.可在哺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迟下次哺乳时间,有利于婴儿吸吮乳汁时避开血药浓度的高峰期。

4.避免应用禁用药物,如必须应用,应停止哺乳。

篇8:婴幼儿用药原则

1合理用药的原则

1.1 使用任何一类高血压药物, 都应自最小剂量开始, 以减少不良反应, 如血压控制不理想, 可依据情况逐渐加量。

1.2 推荐使用1次/d的长效制剂, 已保证1 d 24 h内稳定血压,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氨氯地平控释片5~10 mg, 并能防止靶器官损害。

1.3 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 不宜过多增加单种药物剂量, 及早采取联合治疗, 提高降压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1.4 高血压是终生疾病, 控制并不容易, 一旦确诊应坚持治疗, 达到理想血压, 是降低相关疾病危险的最好方法。抗高血压药物无论单用还是联用, 无论选用老药还是新药, 目的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重点强调选择药物时, 还应强调治疗对象个体状况,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疗意义。

2用药的选择

2.1 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治疗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最好的成本-效果比值。由于各类一线药物在降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性, 控制血压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根据TOMHS试验的经济学评价结果, 对于新诊断为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起始治疗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 还是新型钙拮抗剂或ACEI, 将节约大量成本。

2.2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用价格较贵的ACEI、ARB、CCB, 因减少了并发症的处理费用, 实际上节约了总的成本, 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其成本-效果比值优于其他药物。

2.2.1 高血压合并心衰

选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并用或不用地高辛治疗心衰。ACEI:能缓解心室重塑, 防止心室扩大, 能改善临床症状, 需终生使用, 对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 可用ARB;利尿剂:其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和体液潴留的体征, 不应单独使用, 一般和ACEI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衰患者心排血量降低,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使心衰进一步加重, 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打断这一恶性循环, 改善心衰预后。

2.2.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 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性及并发症增加, 病死率上升。且控制血压可缓解冠心病症状。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获益较大[1]。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ACEI, 且与钙拮抗剂合用特别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为首选。

2.2.3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

有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越高, 越容易并发脑血管病, 抗高血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曾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 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为每年4%, 该类患者接受降压治疗, 脑卒中危险的减少与未发生过脑卒中者相似, 故曾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应接受严格的降压治疗[2]。选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滞剂、ACEI、噻嗪类利尿剂, 不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时应注意不可过快、过低, 以免加重脑缺血。

2.2.4 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紊乱

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对其有不利影响。而ACEI、ARB和CCB则无明显影响。ACEI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脂代谢, 可使TG和TC下降, 另外, ACEI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并能逆转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内皮功能损伤。ARB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脂代谢, 还可通过促进LDL分解代谢加强, 使血TC水平下降。CCB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它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正常和功能正常[2]。

2.2.5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很多研究证明,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在降压的同时能减少大、小血管疾病的发生。ACEI、ARB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占首选位置, 因为这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有利作用, 同时在减少蛋白尿、减缓肾病进展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实践证明, 若要长期把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 (<130/80 mm Hg) 往往需要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 且联合用药对肾脏及心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使用任一种药物的效果。因此, CCB、利尿剂、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选择。

2.3 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与持续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减至最小, 如有效, 可根据年龄和反应逐步递减剂量以获最佳疗效;为防止靶器官损害, 要求24 h内降压平稳, 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至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 为此最好选择每天一次给药而持续24 h降压作用的药物, 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 (T/P) >50%, 即给药后24 h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 确保血压整个24 h期间均得到持续平衡的降低。选择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讨论

综上所述, 现阶段高血压药物的应用, 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降压, 还应考虑防治高血压并发症。因此, 长期、系统、个体化是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选择用药时在考虑效果的同时还应关注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实, 朱珠.抗高血压药物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2) :80.

上一篇:事件预防措施有效性下一篇:学年论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