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024-07-19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用10篇)

篇1: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使人们不再咀嚼昔日生活的苦涩。然而,也许美的东西都要留下些惆怅让人去想。人们不难看到,那高耸的烟囱恰如《天方夜谭》中的“魔瓶”,肆无忌惮地吐着滚滚浓烟笼罩着整个天空,而机器运转的巨大声响该是自然界优美的旋律中最不合谐的一个强音充斥人耳朵,废水废渣与废气连同连同产品一起出厂。于是,花草失去了湿润,河水不再清澈,花香为烟雾冲淡,鸟鸣被噪声淹没,健康的身体变得瘦弱,愉快的心情变得烦躁!废气使净洁的大气层变得焦头烂额,万劫不复,抑郁更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刀,在圣洁的自然界划下血淋淋的伤口,废气增多导致酸雨普遍、物种衰减不说,仅仅二氧化碳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就会使全球每年平均气温增高2~3摄氏度。因此,科学家不无悲哀地预言:地球温度升高,将使海水膨胀和冰山消融而造成海面上升,将使居住在距海岸线60公里内占1/3人口受到威胁,许多城市和港口将遭受灭顶之灾,而氟氯烃气体增多,将使地球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惨遭破坏,其危害也许无法设想。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人类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能如此,新世纪的人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一个响遍全世界的口号:“地球只有一个”,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对人类的告诫,而且是人类面对这体残缺的大自然发出的理性的呼喊

篇2: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逐渐逼近的沙漠,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污染的地下水,散发着臭味的垃圾堆,让我们想要 保护环境的意识是空前的迫切。可以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

首先,我们应该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的东西: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虽然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各种资源,不要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掉水龙头,不让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节约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将会节约多少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再次,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希望人们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付诸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到垃圾箱里;当你在路上看到纸片包装袋的时候,请弯弯腰,将它捡起;当你正要践踏草坪的时候,请多走几步,足下留情;当你正要攀折花木的时候,就想一想在它背后撒过多少辛劳汗水的园丁!要知道,只有时时讲究文明,人人注重环保,个个遵守公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的美丽。

篇3: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一、“互动”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 应突出解题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 (1) 、 (2) ,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 (3) , 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 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处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 (3) 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 (4) 、 (5) 的答案, 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 教师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既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导体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 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的学生的需要, 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由 (1) 得3X=Y+2 (3)

把 (3) 代入 (1) 得Y+2=11-2Y

把Y=3代入 (1) 得3X=5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设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课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 我又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篇4:谈谈对自认的认识

一、自认的内涵

(一)自认的定义与属性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二)自认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自认与认诺。认诺也称承诺,是指在诉讼中,被告对原告的所主张的诉讼请求的承认。而自认则是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对自身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因此虽然两者都是在诉讼中向法院表示承认,但是承认的对象却不同,自认是对事实的承认,而认诺则表现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三)自认的构成要件

自认必须是在诉讼中向审理本案的法官承认。首先,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在诉讼的过程中,而非诉讼外,也即从起诉至最后一次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做出,包括起诉受理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具体表现可能是原告在起诉状中做的承认,被告在答辩状中表示的承认,各方在证据交换或者回答法官询问中做出的承认以及在辩论环节所做的承认。

(四)自认的效力

一般而言,自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 对当事人的效力。免除事实主张者的举证责任,就是一方当事人对另外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自认后,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实就不再负有举证责任。其理论基础表现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承认后,双方当事人对该事实的主张即趋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以把该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因而就无需再举证,这就免除了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 自认效力的限制。虽然依据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均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适用自认,《证据规定》第8条第1款亦表明涉及身份关系时,排除自认规则的适用。如离婚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前一条规定中包括了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将此种情况称为认诺。认诺与自认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看来,只有对事实的自认才能称为自认。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篇5: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首先,我想说一下自己对环境保护这四个字的认识。我觉得环境保护就是指运用一切措施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这个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类并没有很好的做到环境保护,相反地,人类不爱护环境,他们把肮脏的垃圾扔在河水里,而且工厂里还常常排放废水,使原来清澈的河水变脏、变臭。这样做,人类也得到了惩罚,比如酸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酸雨不仅严重腐蚀建筑物,还会使土壤酸化,导致树林枯死,农作物减产,湖泊水质恶化,鱼虾死亡,当你想到这些时,你还能泰然的去破坏环境吗?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一个人坐在树梢上,正在砍他坐着的那根树枝。“哼,真好笑。”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难道你就没有想一想,这仅仅是幅好笑的漫画吗?它不正是在讽刺我们吗?难道你就没有悟到,它在警告我们: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我们都应该觉悟,都要行动起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增强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篇6: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要进行环境保护,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认识,让老师掌握有关环境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紧迫感,形成共识,把向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变为自觉行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要做到“四结合”。一要与年龄特点相结合,二要与幼儿发展水平相结合,三是要与养成习惯相结合,四是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我们也可以带小朋友到公园、商店、工厂、市场等去参观,让幼儿亲身感受不同的环境,知道怎样的是环境美、怎样的是环境差、该怎样才能让环境美。平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一起利用些废旧材料布置活动室,或可以利用各废物做各种玩具,让幼儿参与“绿色环境”的创设活动;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培养孩子的节约观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美化我们环境,还可以进行了环保宣传。“绿色教育”从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环境行为进行教育。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人类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能如此,新世纪的人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28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我们乃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业的进步,人类的追求越来越高

时,我们的环境却日益遭到破坏。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等,短短几十年间,我们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消灭了蔚蓝色的天空。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天空像是一只大鸟的丰满的翅膀,金黄色的太阳从那里出来了;太阳靠着地平线,是绯红色的,慢慢变成了淡黄色、、、、、、然而,我分不清这是何时的记忆,还是文学大师笔下的描述,眼前的天空没有一丝类似的感觉。

如今,冬天越来越暖,夏季越来越热,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这是谁的责任?工业不断发展,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上空的臭氧层遭到极大的破坏,全球气温持续上涨,冰山在加速溶化,海平面上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追逐眼前利益,高度养殖牛羊,草原遭破坏,草原变成荒漠,沙尘暴次数增多、规模增大,全球的沙漠面积越来越大了。

过量地抽取地下水,从而使地表下陷;乱砍滥伐,使洪涝灾害频率发

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我们人类不能再沉默下去了,环境日益恶劣,灾难威胁着人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的眼光要着眼于未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应该知道少扔一个垃圾,空气中就少一份污染。环境的保护得靠所有人的维护。看到环境保护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环卫工人。他们是伟大的,在寒冷的冬日,在炎炎的夏季,他们都在为着城市的干净,空气的清新做着默默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城市中生活着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尊重环卫工人们的劳动成果。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双休日之余,纷纷涌向大草原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但到大草原去旅游,垃圾成堆,塑料袋、杂物到处可见,没有专人来管理清理,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昔日优良的草场和水资源,开始被人类的污染慢慢侵蚀,如果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理,对生态、植被、水资源、草原牲畜的危害是很大的。希望社会各界对环境多一份关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篇7: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保护环境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无数平凡人用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田妈,你的菜篮子呢?”只要菜篮子一天不在手边,街坊就会发问。这个普通的“菜篮子”成了“田妈”的标志。

“田妈”本名田玉英,虽然已近70岁,但街坊都喜欢这样称呼她,不仅因为其乐于助人,更难得的是她数十年如一日支持环保的热情令人感动。自成为主妇起,“菜篮子”就没有离过“田妈”的手,即便塑料袋大肆流行,她却十分固执——篮子坏了再买一个,塑料袋坚决不用。

除坚决抵制塑料袋外,“田妈”的生活也处处充满环保: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不吃野生动物„„她的实际行动带领和感染了社区居民。于是,80岁的高连庆老人自愿承包了门前的花坛剪枝;70岁的胡清和夫妻俩在社区遍种花草,鼓励居民爱绿、护绿„„

红旗桥社区书记张则梅说,在“田妈”的带动下,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有人踩踏草坪,立即会被制止;花坛出现垃圾,总有人悄悄拾起„„正是这种环保氛围的影响,5800人的社区里“环保支愿者”已达百人,去年还被评为市里的“绿色环保先进社区”。

85岁高龄的张术森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30年来,他一直坚持将用过的废旧电池回收起来,等待环保部门集中收集处理。他常常说:就体积而言,一节电池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其中不被溶解的有害重金属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影响却是永远的,一粒纽扣电池就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不仅他本人热心环保事业,还常常动员子女和周围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他认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应尽的责任,而决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这位老人就是这么身体力行地向大家阐述这么一个道理: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伐树冠军”到“植树模范”

仲夏的安远县天心采育林场石子背林区,宛若一片绿色的海洋,成千上万棵松树、杉树挺立于群山中,郁郁葱葱;阳光下,大片大片的桃树、柑橘树生机勃勃。谈起这片绿色海洋,人们说,多亏有了谢积远,28年来,他用一片痴心支撑起了一方绿洲。

“伐树冠军”放下手中刀锯

谢积远是安远县天心镇孔目村人。1971年,21岁的谢积远来到天心林场当起了砍伐工人。凭着勤奋执著,他很快就成为林区里的“伐树冠军”,伐树、洗木、撑排样样拿手。他曾一个人砍树洗木,并独撑木排出色地把数十方木材通过水运按时送到数百里外的赣州市。

后来的一场山洪,使谢积远人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于一连数天下着大雨,加上水源上游的林区刚进行了轮伐,水土一时得不到很好保护,大水越过河堤,冲进了林区村庄,不少房屋倒塌,正处在灌浆期的禾苗也被冲得七歪八倒。看着肆虐的洪水,谢积远百感交集,他说:“这是大自然的报应啊!今后再也不能去砍树了!”

随后,谢积远向林区领导提出申请,要求去植树护林。从此,谢积远开始了漫长的植树护林生涯。那年,他才25岁。

下定决心,让山绿起来

整地挖坑、植树造林、巡山护林,谢积远一干就是28个春秋。28年的风吹雨淋,使现年53岁的谢积远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随着一座座山头被绿化,一道道皱纹也爬上了他的面庞。

1992年夏季,天气异常干旱,正是森林防火关键时期。山林里山蚊又大又多,咬上一口又痛又肿,山林里还有蛇、野猪等凶猛动物,晚上一个人巡山,危险无处不在。然而,为了亲手种下的这片树林,谢积远带着手电和护林工具,不分昼夜地巡逻在林子里。困了,就在树下打个盹;饿了,就掏出自带的干粮,咬上几口。整整两个多月,他都守在山林里,人累得又黑又瘦。

谢积远种下的树木一天天在长大,刚开始,林区附近村庄有些村民打起了树木的主意,谢积远的精心看护使他们无机可乘。于是有人就把怨气发到谢积远在林区饲养的鸡鸭上,趁他巡山之际,把他饲养的鸡鸭掐死在窝里。对此,谢积远没有怨言,他挨家挨户宣传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好处,同时引导村民根据当地气候土质优势,走种果致富路。被谢积远的诚意所感动,村民不但支持他种树护树,而且还纷纷承包荒山荒岭,种果治荒,得到丰厚的回报。

植树护树,心中永远的绿海

一棵树从种下到成材,需要多年抚育和管护,谢积远平时忙于种树护林,很少回家。家中田地耕种、子女的教育,全都落到了妻子陈观秀柔弱的肩上,陈观秀没有半点怨言,用女性的坚强,承担起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

篇8: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在学术界, 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2)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4) 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 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 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 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 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 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 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 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培养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2)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3)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 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 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 人, 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 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 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 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 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 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 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 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 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 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 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 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 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 才会使差异性变强, 进而成为人的属性, 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 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 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育也是改变的, 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 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 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 促进每个人对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等等的认识, 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拥有丰富知识、崇高精神的自由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应该与自然建立起必要的情感和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和交流。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 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 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 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 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 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 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 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 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 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 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1)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 (方式) ,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 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 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 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 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 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 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 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 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 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 不断地犯错误, 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 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正因如此, 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 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 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 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 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 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注释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篇9: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王尚文先生在《教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十期)上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才把语感教学问题较慎重地提出来。这是一篇可以当散文来读的学术论文,也是“语感中心论”者的一篇宣言,全文在洋洋洒洒中列举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错位现象。其中语感问题是最具先知意义的。文章发表后的几年,谈语感的人渐渐多起来,特别是王尚文先生在1995年的代表作《语感论》,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一发不可收,“语感中心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在整个实践层面,语感教学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持“语感中心论”主张的一线实践者,心中也没有一个底。语感只是一个美梦,一个信念,所以语感形成在实践领域的无奈,一直困扰着热心的实践者。

至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的“主题词”。这里明显有一个语文教育的后现代转向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国际教育的新思潮,已经席卷全球教育的各个领域,我国也乘新课程改革之风,大量地引进了后现代教育的许多新理念。语感重感觉,重整体把握,重直觉,轻知识,轻标准化,轻逻辑推理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不谋而合,我们完全可以视其为后现代语文课程的代名词。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语境,这样的语文教育发展背景,以及它自身的特殊意义,语感有着今天的地位,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学术界的习惯是,在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来精确地概括它的含义,为研究圈定一个范围,可事实上大都是无奈之举。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意向性”的活动。

语感,几乎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它的定义。由于每位研究者固有的观念、视域的不同,以“六经注我”的主张,站在不同的哲学或心理学的基点上,破题论证,关于语感的定义五花八门,也是不足为怪的。著名学者李海林在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把现有的二十余种语感定义概括成了三种类型:1、感觉论的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如何感知各有区别:“敏锐感知”,“感性认识”,“直觉感知”。2、直觉论的定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但无论是“直觉思维”,还是“理性直觉”,所描述的都是语感的心理形态,是语感的存在形式。3、同化论定义:是李海林先生他们所主张的。他们站在了皮亚杰的同化理论上,把语感定义为“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原本,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可视作为“生成理论”,它对于解释语感的形成:“感知——图式——顺应——同化(新的平衡)”不失为是一种很令人信服的方法,问题是语感既表现在它的平衡过程,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既表现为实践能力,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结构,特别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语言性。所以我们对语感定义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难怪李海林先生不无感叹地说:“同化理论(今天还没有过时)对言语主体在听、读过程中的语感比较有解释力,至于语感在说、写过程中的功能则似乎不在它的视野之内。”这显然不是语感的欠缺,而是语感定义的以偏概全。

篇10: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环境要求既清洁,又舒适,又健康。而一个清洁舒适健康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

我们都知道白色污染会影响土壤、空气和生物,其危害非常大。比如,填埋废弃塑料制品的土地,会因为塑料不易分解而使得土地板结,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木,而焚烧这类垃圾又会释放出许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尤其是二噁英,毒性极大。今年6月1日全国开始的限塑令使得人们普遍认识到塑料袋的危害,而且因需付费购买,所以在使用的数量上将大大减少,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环境的保护是有利的。

另外一个关系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污染。这种污染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而日趋严重。经分析,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大量有害气体如铅、一氧化碳、氧化氮等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还因为汽车尾气一般在1.5米的高度以内最浓,所以儿童受到的危害最大——即铅中毒。吸入过多的铅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而儿童铅中毒智商会降低。所以为保护环境有的城市推行“公交日”,号召人们少用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其实如果不是太远的路程,倒是应该提倡安步以当车,因为步行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保护环境方面还包括节约能源问题。“节约能源,每个人都能在举手投足间做到。”比如,刷牙时不要让水一直在流淌,公共场合及时关闭水龙头,都是节水方面的好习惯;再比如随手关灯,空调温度调到适宜(夏天不过低,冬天不过高),则是节电的好习惯。一个人是否节约,不在于他是否在乎水电费用高低,而关键在于自身意识的提高,所以光靠提高价格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主要是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决不能透支环境资源,要给下一代留下点儿。

保护环境当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每天都要扔垃圾,既不应提倡随手乱扔也要注意各种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比如电池应扔入专门的回收箱,塑料、纸张、易拉罐等能回收的要卖给收破烂的(他们不光赚了钱,还保护了环境,功不可没!)。

上一篇:123单元四下一篇:静女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