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2024-05-31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共5篇)

篇1: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摘要:近年来,广西田阳县委在推进基层党建实践中不断创新,“农事村办”便是继“双学”、“农家课堂”之后的又一创新亮点。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明确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健全工作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广西田阳县;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24-05

近年来,中共田阳县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路子,从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到打造党员中心户,从开办“农家课堂”到已初见成效的“农事村办”制度,这些实践创新使革命老区的党建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农事村办”就是由县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将县乡党政部门的服务前移到村屯,使群众足不出村屯就能办理各种事务。2008年6月5日,广西深化服务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对“农事村办”破解群众办事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是田阳县在准确把握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撤并后基层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的一项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是一项便民、利民和惠民的民心工程。

一、广西田阳县开展“农事村办”的缘由与基本进程

(一)“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推行的缘由

一是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目标的迫切要求。推行“农事村办”,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意识,“农事村办”正是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尝试。

二是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乡镇撤并工作,部分乡镇撤并后管辖范围扩大了,面临不少新情况。如:群众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外出办事往返难;农村各种税费取消后,乡、村办事机构设置不科学,办事不便捷;村干部待遇偏低,不得不兼顾家庭生产,无法正常值班,群众办事难免人难找;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相对较弱,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畅通。一些民间纠纷或群众对政府的意见没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田阳县探索开展“农事村办”服务模式,旨在破解这些问题。

三是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逻辑必然。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面临新形势、提出新要求、适应新环境、充实新内容、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近年来,全国各地方党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大胆探索,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田阳县在学习各地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曾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中心户”、创办了“农家课堂”。为进一步拓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并将领导和管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将党建实践继续推向前进,2007年8月构建了“农事村办”服务体系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对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时任组织部部长的陈际瓦在当地调研时称赞道,“农事村办”是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的新探索,是全区作风效能建设的新成果,是先进性建设中干部受教育和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的基本进程

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的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2005年-2007年7月)。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是以该县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活动延伸而来的,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当时,中共田阳县委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增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生产技能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活动。2006年田阳县被确定为全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在改革试点中创造出“一校五中心”经验,创办了很有实效的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双学”活动旨在提高党员的水平和本领,农家课堂工程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政策法律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极大地促进了田阳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将这些实践创建活动推向更广的领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以便能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田阳县委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决定在偏远村开展“农事村办”试点工作。

试点阶段(2007年8月)。2007年8月初,田阳县率先成立乡镇“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后,在百育镇新民村、四那村那生屯、头塘镇联坡村等3个村屯试点,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公安、国土、建设、民政、林业、计生等12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百育镇新民村,上门为群众服务。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农村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通过整合县乡部门服务资源,使政府的服务职能前移到村屯,在村屯为群众提供党员服务、生产指导、文化娱乐、卫生医疗、法律援助和政务办理六大服务。实现“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的目标。试点工作获得群众的高度赞扬,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推广实施阶段(2007年9月至今)。为全面推行“农事村办”工作,田阳县在总结3个村屯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从9月起在全县152个村全面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为了确保“农事村办”工作顺利推进,田阳县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各种负责制和工作制度,构建县、乡(镇)、村、屯、户五级服务网络,落实牵头单位、配备办事员,实行“五位一体”的监督评价机制。

田阳县推行的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制度,在很短的时间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调研组认为“农事村办”破解了农村税费取消后,乡镇机关如何转变干部作风,落实“三项制度”,服务群众的问题。中央、自治区、市、县众多新闻媒体也对该县试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进行了深度报道,《人民日报》2007~9月18日的报道认为:“农事村办’让干部下村成为制度,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为进一步推广这一做法,2007年8月,百色市委决定将“农事村办”试行范围扩大到平果、田东、德保等5县。截至2008年5月,百色市共设立县(区)“农事村办”服务中心12个,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110个,村屯“农事村办”服务站点(户)458个。2008年10月,该市决定在全市各县推广。如今“农事村办”已成为百色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二、田阳县“农事村办”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田阳县“农事村办”的主要做法

1、构建服务网络,打造服务平台。

为充分发挥“农事村办”新机制服务基层群众的基本功能与作用,田阳县着眼于转变干部作风和方便群众办事,从健全组织机构人手,构建了五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县、乡(镇)、村、屯、户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设立了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屯“农事村办”服务点和“农事村办”信息宣传员等五级服务网络,并明确各自职责。屯服务点和信息宣传员主要是收集社情民意,把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及时上报村服务站,同时把村服务站的服务内容传达到普通群众;村服务站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并受理业务,凡能办结的事项则限期办结,超过职权范围的事项则上报乡镇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根据业务内容,定期安排相关人员下村办理;县政务服务中心根据乡镇上报信息,组织县直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定期下村人户为群众办理需要由县直机关办理的事项,并指导、督促和考核全县“农事村办”工作的全面开展。五级服务网络所构建的服务平台正日益成为新形势下田阳县农村党建工作的主阵地、培育新型农民的新课堂、便民惠民的服务站、传播文明的大舞台、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平台。

2、明确服务内容,细化服务程序。

根据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需求,田阳县“农事村办”主要是面向农村群众构建六大服务体系。党员服务主要以开展“双培双促”和建设“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农民中心户”为载体,开展党内关爱帮扶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生产服务主要以建立健全产业协会和开展“人才惠农行动”为载体,突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推广,农业生产资金筹集,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资供应等方面的服务;文化服务以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流动放映队、一支广播电视服务队和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等为载体,丰富和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卫生服务主要以建立村级“便民诊所”为载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改善农村就医环境,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保证农民小病不出村;法律服务主要以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的“流动调解庭”和“流动警备站”为载体,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活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政务服务主要以“村干下屯代办制”和“镇村联合办理制”为载体,促进政府服务前移,为群众提供组织关系接转,民政、计生、建房、户籍管理、缴纳税费等具体业务的办理。

为促使“农事村办”六大服务内容的规范和有效落实,田阳县各相关业务部门还细化服务程序,印制《服务手册》和具体业务流程指南,向普通群众分发并放置在各“农事村办”服务点供办事群众查阅参考,包括计生服务流程和民政、国土建房、公安、财政、卫生、林业等事务的办理程序,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了“农事村办”服务内容的落实。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从农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田阳县在推行“农事村办”工作中,创新服务方式,设置灵活的运行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水平。在“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的设置选择上,主要是在距离乡镇政府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自然屯选点设立。在“农事村办”的运行模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周一周四”值班工作制。即每周一由两名村干部在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值班,受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周四为“政务村办服务日”,组织相关部门和联合乡镇办事员现场办理各类政务事项以服务群众。二是“圩日”值班工作制。根据群众的生活习惯,逢圩日组织村干部值班或组织相关部门到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现场办理事项。三是“全日制”值班工作制。主要针对乡镇机构改革中部分乡镇撤并后的村,群众办事路程较远,往来不方便,便在原乡镇所在地成立“农事村办”服务站,覆盖原有的行政村,每天派人轮流值班服务群众。

4、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服务功能。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农事村办”领导小组组长,为“农事村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农事村办”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强化工作职责,把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事村办”工作作为各部门、各乡镇行政效能建设考核、目标管理奖惩的重要内容,整合发挥部门优势,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定期召集县“农事村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六大服务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乡镇分管领导及村(社区)服务站代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农事村办”工作实效。

(2)建立健全工作保障制度。一是落实牵头单位,配备办事员,为“农事村办”提供人才保障。“农事村办”的六项服务内容都分别具体落实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成员单位,乡镇挂点领导担任村服务站站长,每个村级服务站再落实3-5名乡镇干部作为固定办事员,确保有人办事。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为“农事村办”提供物质保障。田阳县将“农事村办”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第一年已安排了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和补助村办公经费,并逐步改善各服务站的办公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宣传,为“农事村办”提供舆论保障,不断提高“农事村办”工作的影响力。

(3)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一是每年从县财政专项经费中补助每个村办公经费3000元,确保村服务站的正常运转。二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以增加绩效工资的方式提高村干部待遇。三是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对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增强参与“农事村办”干部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实行“五位一体”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县“农事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层办、效能办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部门和乡镇实施“农事村办”工作情况的检查、考评和监督;二是由县、乡驻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担任监督员,对村干部的考勤情况实行“i级审核”,即由监督员、村主要领导和服务站站长逐级审核,确保工作到位;三是县效能办通过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开通监督热线电话,让广大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对村干部实行“农事村办”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强化纪检和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职责,对个别干部在“农事村办"SL作中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五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督促监督不认真推行“农事村办”的单位、乡镇和个人,促使其限期整改。

(二)田阳县“农事村办”的初步成效

“农事村办”是田阳县委适应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这一工作制度推行时间虽然不长,但成效明显。一是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使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据统计,截止2008~2月,全县各“农事村办”服务站已开展各类服务382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16件,受益群众18万多人,共接待群众来访、咨询4210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4306件,现场办结3820件,为群众节约往返经费达63万多元,节省3万多个工日。如残疾人每月补贴30元,如果到乡镇领取,一些离乡镇远的村屯路费、餐费等就不只30元。实施“农事村办”制度后,补贴送到家,既让农民节省了开支又节省了时间。二是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事村办”改变了传统的机关服务机制,把党委、政府的服务窗口前移,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基层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实现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的双向良性互动局面。如过去建房报批、摩托车入户等要跑乡里县里,一个月也难办下来,如今都在村里办了,一两天就能办妥。三是有效地拓展和畅通了农村基层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事村办”工作中,政府通过服务窗口的前移,在农村基层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既加强了上级机关对基层民情的了解,也使基层群众感到困难有人帮、意见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从而更愿意向干部说心里话,使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更加顺畅,在基层群众和政府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田阳县“农事村办”工作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的创造活力

改革发展的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当前,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主动的态度、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近年来,田阳县从开展“双学”、“保先”活动到“农家课堂”,以及当前实施“农事村办”,党建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从而使各项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实践探索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田阳县原有15个乡镇现合并为10个,原来乡镇的主要职能是收缴税费和抓计划生育,现在取消了农业税、计生工作也比较稳定,乡镇的主要职能迫切需要由原来主要是加强管理转变为提供服务上来。于是,田阳县委认清形势,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分析,决定继续以党建为统领和突破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事村办”这一服务群众的新模式、新载体。实践证明,近年来田阳县的一系列党建创新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实践延伸和发展的结果,“双学”和“保先”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党员素质,“农家课堂”则将党员素质提高延伸到农民致富能力的增强,而“农事村办”则覆盖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旨在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坚持党建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是转变干部作风,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民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独立财产权益越来越大,就业方式越来越灵活、活动范围越来越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越来越多样。在这种形势下,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究竟如何定位,干部如何由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指导为主。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它以百姓得实惠为工作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完成党的任务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统一。这一实践不仅将干部为民服务的平台前移到村屯,而且还将党员为民服务的行动延伸到农户家庭。在田阳县各村屯你会看到这样一道亮丽的景观:挂有“党员义工”胸牌的服务者走村串户,这是村里的党员自愿为老人、残疾人、五保户等行动困难者送货上门或义务收种。这一块块闪光的胸牌就是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昭示着我们党始终在群众之中,急群众所急、为群众解困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员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光荣感。这种主动服务一旦形成风气,转变作风就不再是一句口号,群众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感慨,人民群众就会主动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共创和谐幸福生活。

(三)坚持党建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中心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必须在执政实践中将党的宗旨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走进市场、把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收致富奔小康。田阳县“农事村办”工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村级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着眼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市场化组织水平,开展“双培双促”活动,即把农村优秀经纪人培养成为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为经纪人,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并开展“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党员手拉手,领着群众走”、“发挥生产显身手,脱贫致富做贡献”、“服务群众作表率,建设家乡党先锋”等一系列主体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经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农民中心户”创建活动。提出的目标是三年内要确保每个村30%以上的农村党员成为“党员中心户”,每个村每个产业培养1-2家“农家课堂”培训户。同时还提出要引导培训户带头组建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网等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引导培训户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受训户、联系户联合经营项目,建立权、责、利统一的生产协会,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利困难党员采取生产扶持、救济救灾等方式开展党内关爱行动,以提高党员致富能力,为发挥全体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这样,田阳县委将党建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服务“三农”中体现和检验党建成效,使农村党建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四)坚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严密的制度机制相结合,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田阳县“农事村办”始终是在县委领导下,由组织部牵头,党政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同时调动村委会和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横向的六大服务体系都由相应的党政部门牵头,任务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人、保障到位;纵向的县、乡镇、村、屯、户五级服务网络覆盖全面,工作流程清晰,各环节规范严密、衔接顺畅。整个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和高效性。由此可见,田阳县在“农事村办”实践中,县委充分调动起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保障这一实践活动有序和有效。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农村基层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整合力和领导力,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产生现实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重心在基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田阳县“农事村办”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事村办”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深得群众拥护的重大基层工作创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有力地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责任编辑 谭 焰

篇2: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当今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与亮点(上篇)2015-01-19 宣讲家 陈骏 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副院长

核心提示: 陈骏,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副院长。报告人从自身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出发,紧密集合实际案例对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做了深刻地思考。十八大以来,各地富有特色的宣讲形式搞得有声有色,百姓宣讲的宣讲形式效果突出,宣传思想工作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新媒体的发展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不断推动宣传工作创新的开展,也才能不断开创宣传工作的广阔前景。

陈骏

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副院长

归纳一下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简要的谈一下对近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情况的感受和思考;第二,谈谈对增强创新意识和推动创新的认识;最后,重点结合相关案例讲一下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问题。就这么三个方面,这个情况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对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思考 2009年以后,根据刘云山同志的指示,中宣部先后在全国增记了500多个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案例,我们从中筛选了150个左右,现在编成了5本,一年一本,这就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这个系列教材。这些案例都是地方,特别是基层创新工作的典型案例,这150篇可以说,实际500篇都可以说是很典型。这些案例涵盖了理论、新闻、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工作、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创建各个方面。

每一个案例都是实际工作整体情况和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描述,通过编写这些案例和调研,我对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情况的总体情况的印象和感觉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形势十分鼓舞人,尽管各地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差异,但是5年,我们收上500篇,编了150个。报送的案例是以省为单位报的,省、直辖市,再就是自治区,以这个为单位报上来,最少的省现在也是十几篇。那都是非常成形的,而且底下还经过筛选的,有的想报还报不上来的,多的省报上来有20多篇,少的省也有10篇。虽然有这个差异和不平衡,但是各地、各方面的工作都在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在探索创新。特别是基层的创新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多彩多姿,赏心悦目,就像冲天而起的绽放在夜空中的礼花,此起彼伏,比如基层综合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和党员教育,文化工作和思想阵地建设,基层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运用与创新。

这个宣扬是以北京市百姓宣讲为头羊的,多年来北京市在百姓宣讲这一块对全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办县一级常委宣传部长轮训班的时候,我们经常邀请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去做百姓宣讲这种宣讲形式的案例演示。我们回访培训过的学员,到各地去发现很多县、市都在采取各种形式来搞这个宣讲。曾经在宣传部长培训班上,有县委常委部长就站起来向苏刚(音)同志提问,说理论工作这一块很重要,理论武装是我们全党的事,你像我们中心组的学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等,我们还有抓手;那么教育群众这一块到底怎么做有效,怎么弄好?苏刚同志沉思片刻脱口而出,我认为思想理论教育这一块群众宣讲的形式很好。为什么他会得出这个结论?宣讲形式不胜枚举,比如有海南五指山市娘子军宣讲团、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土能人宣讲团、青海海西州百姓宣讲大篷车、内蒙杭锦旗理论宣讲、浙江宁波微型党课。可以说我前面讲的500多个案例反映的情况只是这种创新形式的一个缩影,这是第一个感觉印象。

第二个就是各地创新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共同的是都在某一方面实现了突破,所以说,见到了成效。工作在深入拓展,成果在巩固扩大,积累了经验,认识在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从理论工作方面讲,就我们北京市这五年,每一本里收录一篇,不是说照顾北京市,而是北京市思想理论工作这一块在全国确实领先。这五篇都什么内容呢?第一个是利用网络,第二个是教育群众,第三个是花乡理论学习宣讲基地,第四个是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第五是《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以电视政论片的形式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北京市带动全局,是从思想理论这一块进行的。

有的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浙江很突出,最美的妈妈,最美的司机等等最美浙江人的主题实践活动,还有他们搞的“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这都是相连接的,一步一步效果很好。还有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教育方面进行的,比如江苏是从新闻宣传方面、互联网运用方面、南京在线,电视理论节目请一些理论方面的专家到电视上秀一秀,效果也非常好。他们说我们相亲的节目在电视上那么有名,那么理论宣传也应该有这样的栏目,就是专家秀效果也非常好。当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一定差别,欠发达地区的工作特点主要在于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与文化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设相结合,都搞有声有色,这是第二个情况。

第三个,凸显了以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推动构建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的态势。主要趋势是把宣传思想工作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主动结合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社区工作、国民教育、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中央重大部署、经济政治文化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党和政府重要工作。整合谋划,全盘设计,统一部署,协调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各方面的工作趋向内容互融互通,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处、理论处,精神文明办公室、新闻处等等,在一项大的工作面前,他们所做工作的协同性不是那样分割清楚的。内容互融互通,更加重视平台、载体、资源、整合共享;形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更加注重形成综合优势,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组织力度不断加大,宏观驾驭能力明显增强,这是我感觉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我认为这样的一个局面主要有四大关键因素推动形成了这个形势,哪四大关键因素呢?第一个是社会条件深刻变化中,党的各级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更趋倾斜,重视程度、组织水平、领导能力不断提升,这是第一大因素。第二个是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在重大挑战和机遇面前对形势任务和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深化,使命感和创新意识、进取意识、把握能力持续增强。第三大因素是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技术装备进步,投入持续增加,手段日益多样,提供了创新工作的物质基础,这是从资金经费技术角度。第四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经验总结、思路拓展积累了推动创新的巨大能量。这是我认为的四大因素,推动这个当前这个形势。

我之所以这样认识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绝不是仅仅处于乐观态度,而是认为有必要把近距离接触和感受的情况讲出来。我们研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好如何推动创新的问题,这就不仅需要认识为什么要创新,以及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更要了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情况包括创新发展的情况,以更好的总结经验,看清方向,增强信心,进一步拓宽思路,破解难题,把握规律。

二、对增强创新意识和推动创新的认识

(一)意识形态的宣传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 下面我就谈一谈对增强创新意识和推动创新的认识,这里面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不断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开放也好,要取得伟大的胜利,都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毛泽东同志讲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邓小平同志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最近习近平同志又在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极端重要和三个关乎,把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阐释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这就是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一线,最靠前的工作。它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动员群众、凝聚人心的历史任务。担负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根据形势任务要求,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履行好职责,在全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党在动员群众实现阶段性任务的基本口号和宣传工作的具体活动上都不难看出。大革命时期,一个口号“打倒劣强,打倒军阀”,宣传工作就围绕这个根本的任务;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动员民众跟党走,铲除阶级压迫,铲除旧制度不平等。所以口号一出来,宣传工作马上适应上去,形势要变。到山区去了,去建立根据地去了,到农村做工作去了,宣传工作形势也和大革命时期不太相同,城市是从地下工作开始,那宣传工作,领导人的工作,形势都跟不一样了,这是适应。抗日战争时期马上又改变了,民族矛盾上升了,全民族抗战,宣传什么?“不当亡国奴”、“爱国主义”,内容都有变化,宣传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不适应,那肯定不行。文学作品等等都跟上。大家都非常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个?要强化一种认识,知识毕竟是知识,了解毕竟是了解,形成真正的思想认识,就需要这种强化,需要反复思考。可见宣传思想工作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履行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工作中,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宣传工作比喻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这是必然选择。作为工作的政府职责来讲,那必须履行基本职责,所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主动适应创新,就是主动适应这个新的形势任务。一个是必然要求,一个是必然选择。

所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党的宣传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如何适应形势、履行好责任、担负起使命的问题。应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宣传工作始终在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在每个阶段都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历史,我们做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体会是最深的,改革开放后,我们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进入新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能变。为这两个“一百年不能变”,推动基本路线的实施,宣传思想工作做了多少工作,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地位,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在这个过程中,从中能够看到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如果没有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创新发展和履职尽责,没有在全局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的一切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宣传思想工作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所发挥的作用,就能够代替宣传思想工作在当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根本解决还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内涵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从认识论意义上理解,适应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适应不适应,不适应适应,是个符合规律的循环过程。在这里面适应是在循环动态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一劳永逸的适应,而需要始终把握好动态适应,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内容。第二个层次从当前实际工作理解,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或者叫与实际工作的关系问题。适应和不适应是现实的两面,既有适应的主要方面,又有面对许多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和难题存在薄弱环节等突出问题,显然这些课题难题的存在不能说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解决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增强创新意识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只有推动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一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深刻阐释了宣传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根本的途径就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我们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党领导事业发展的整个进程实际就是一系列根据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自觉创新的过程。

我们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前无古人的事业,每一步都是在探索实践,每一步都是在创新,每一步都是在创新。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在历史和现实中之所以能够履行好职责,担负起使命,在全局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本也在于坚持自觉创新。我们的创新一直在进行时,没有这种进行时的创新,我们国家能保持当前这种状态和稳定吗?我们还能坐在这里研究问题吗?所以基层的工作也好,全局的工作也好,都是在创新之中。

我们讲创新意识就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要有这种自觉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增强这种政治自觉。都说要增强创新意识,你增强什么呀?创新意识的根是什么?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政治上我们是自觉的,我们做我们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要解决我们面前遇到所有问题就要这种政治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意识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什么叫创新意识?什么叫增强创新意识?我的理解就是增强创新意识就是增强政府自觉,创新意识本身就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所以我觉得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不强,衡量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这是从党的工作全局和政治层面上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同时从认识论的实践论的观点看,创新意识又是实践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域重要工作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宣传思想工作是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最突出是实践性,是内容与形势的统一,思想和活动的结合。各方面工作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主观作用与客观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纯理性、纯理论,它一直是一个实践活动,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具体实践的成败得失,并不完全取决于思想内容和主观愿望,并非取决于理想化,关键是效果,要看实效。

中央一直在提,在强调要讲实效,要有针对性,要分众化、要大众化等等。没有实效,宣传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行动,作用的工作对象是人,在你的作用下什么没有变化,那你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宣传工作成败得失就是要看效果,那么靠什么检验呢?也不是用理性去检验,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实践,这么些年我们党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向前推进,国家始终保持着这样经济增长速度,这样稳定局面,这样的进步,这就是实践检验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工作在全党工作中发挥全局性极端重要的作用。

要看实效,有一个问题,在有这着共同基本任务,一定时期里主要内容也具有一致性情况下,这种实践活动为什么在实际成效上会出现不同,甚至很大的不同?我们宣传工作基本任务是共同的,在一定时期内,也具有内容上的一致性,那各地各部门各方面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是否了解工作对象,了解内容;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方式方法、平台载体的选择是否恰当;思想内容与活动形势是否统一,是否结合的好,这都可以找很多原因。但是说来说去这些原因一般都与理念手段与经验能力不适应相关。社会朝前走了,理念没跟上;技术手段增加了,别人在用,你没去用;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你还采取老办法,所以这些说来说去都是理念手段与经验能力不适应相关。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取,主动创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综合这个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创新意识既是政治自觉的体现,也是工作进取的体现。宣传思想工作,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在于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党的领导和全局的要求,也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的需要,这是我讲第二个问题。

(三)挑战和机遇为思想宣传工作提供了广阔前景

重大挑战和历史机遇,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供了广阔前景。科学认识形式对增强创新意识和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在如何认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上,中央一贯强调要认识重大挑战和历史机遇并存,不仅要应对挑战,还要抓住机遇。可是往往对于这个判断和要求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甚至对机遇看不清,不理解,往往在强调形势严峻和面对的问题时,认识不到或忽视就在眼前的历史机遇,这和没能很好研究和把握时代特征有关。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呈现的特有状态,可以从很多方面认识,但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联度最高的,影响最显著、最深远的莫过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信息即时传播的互联网环境条件,以及受此环境条件影响的人。科学的认识所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工作对象是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这些重大的社会环境条件变化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所带来的机遇挑战,宣传思想工作才会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组织管理上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思想认识基础,为什么要去适应?就是时代在变化,时代出现了这么多最基本的特征,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和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关联度最高。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能够把握住时代特征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我们的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互联网引发的社会环境条件、人的深刻变化都有哪些呢?说来说去主要是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内部就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发生的社会深刻变革。这个变革表现那就多了,哪个方面都在变,总之社会有了深刻的变革。按照总书记讲条件在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群体、社会生活的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那必然出现思想更加多元、多样、多变。人的思想和活动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增强了、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你比如说有意见是不是个好事?什么事都是两方面看,凭什么对你这个文化设施、文化服务不满意?经济好了,开始想文化了,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我们也要发展。没有意见那就坏了,社会停滞了。一个在阳光下运作,一个在全国、全世界监督下的一个政府的宣传机构,一个可以公开介绍情况的机构值得信任,还是网上某一个人发布的东西或某个群体发布的东西值得信任?你闹地震,他给你挑毛病;你香港推进政治民主化,他挑毛病。暴恐分子杀了那么多人,他不去谈人性。经济持续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全世界最好的状态,天天说你要崩溃。今天说一个东西扰乱一下你,明天弄一个东西扰乱一下你。你信这么些人的,还是信在阳光下运作的,清清楚楚的事实。

他说那他说的也是事实,我说都是事实,都是真实,那还有一个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问题呢。一个13亿14亿人的大国,宏观真实是主流还是微观真实是主流?你就报一个省一天发生一个案子,一天就得报30多个吧,那新闻还能宣传别的吗?那么多好的东西,报不过来的东西多得是。尤其我们做青年人的工作,还是用事实说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怎么说,真是需要研究的东西。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工作不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它必须是思想上的东西,要解决思想。那么解决思想绝不是纯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理论衡量不了理论,只有用实践说话。而这个怎么让实践说话,确实我们在理念上、在创新上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央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逐步的深入。在党的工作中,人文关怀很重要,这个人如果说他吃饱了没事干,然后他又没有太大的追求,你说他怎么办?他要是特别有追求,想当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倒也好。他这种人不用做他思想工作,为什么?他有追求。反过来,就是没有更高追求,也不想有更高追求,然后又都吃的饱穿的暖有地方住,这样的人最容易骂娘,最容易拿起筷子吃肉,这个放下筷子骂娘。这些毕竟就是瞎哄哄一场。但是有一些可不同,有一些是思想受到影响的这些个事情那就很麻烦,尤其是青年人。所以我觉得高校也好,中学也好,甚至包括基层工作也好,最关键恐怕是基层工作,你像村里,你就把那个村长、书记好好培训,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得好好培训,这个工作就非常起作用了。高校最关键的还是一定把教师建设搞好。

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的重点是有要求、有规定的,但是我感觉教师这一块的思想工作可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很好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此重要。我们能够看到构成重大挑战的一面,但是我们对同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往往看的不是很清楚。比如改革开放释放的活力、市场经济的活跃、国家实力的增强、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的素质和社会的整体进步都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诸多机遇就看能否认识、抓住和利用。你能认识,能抓住,能利用,那真就能够创新,能够得到很好的推进。有人说这个差别特别大,我就觉得在这个上面感觉认识不同,心态结果就不同。那么宣传思想工作究竟面临哪些重大机遇,创新工作都有什么有利条件?我讲五个方面的体会。第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了实惠,生活提高了质量。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实实在在体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道路的光明,前景的美好,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利用这种形势、这种感觉、这种客观事实极有利于做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三个自信”,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教育。要搞好创新,唤起良知和正常心态,这是一机遇中的第一个。

第二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资金、资源、人才合理配置流动提供了可能。为文化发展繁荣、项目活动、多渠道投入和通过市场运作创造了条件,使搭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舞台更便利,手段渠道更多样,平台载体更丰富。这个在高校体会不出来,到全国各地看看,他的文化活动比原的丰富程度、形势多样化程度,不同层次高端的、高雅的、中端的、大众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都有。

第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增多,使推动创新更具经济物质条件。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感觉不太相同。发达地区,有的地方是拿着资金经费琢磨怎么用,担心花不出去;用不好被说成不干事,没本事。一个县一级宣传部一年经费就有超过千万的,如果经费花的没用,没起啥作用,他担不担心?他那个心态很难受的,他说这要是不花出去吧,说你没干事;花出去吧,你真得费劲,你得组织活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经费上,现在也在逐步提高,投入也在增多。我相信随着咱们国家实力增长,用不了多久,像我刚才说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多。绍兴市的一个区,仅培训经费手里就拿了500万,其他经费不算。那他不组织培训行吗?他天天不间断的组织。第四个就是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及时海量传送提供了最便捷方式,同时成为思想传播最强有力的手段。这个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西方一些政客幻想用互联网搞垮中国,国内有人试图利用扰乱人心,可是互联网是公用平台,我们为什么不能比他们运用的更好呢?希拉里想搞垮中国,中国不能用互联网搞垮她吗?凭什么只有美国人的本事比中国人大?中国13亿人要调动好了,运用好互联网,就是美国搞中国吗?可是我们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好像外国人就互联网了,一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是洪水猛兽,现在一点点的已经知道这个很重要,对我们来讲是同等的权利。那谁利用得好,谁利用得不好,这个问题怎么说呢?那是我们自己的事。问题是对互联网怎么看,怎么办?关键是思想认识,理念思路,决心能力,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行;不清楚,不行;理念思路没有,不行;决心能力不大,也不行。所以这个事情上,要我看这个是很大的一个机遇。

第五个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推进创新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和政府及有识之士对宣传思想工作越来越清醒,中央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清醒,这个就构成了推进创新的强大动力。我相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在现在的基础上还会快速的向前推进,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局面。

篇3: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农村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强大动力。目前, 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6%, 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大多在85%~90%。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能使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强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率, 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目前, 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农民的三倍, 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消费, 有力推动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

农村人口减少了, 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产量的增长。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带来投资增长。从浙江温州的实践来看, 改革开放30年, 建制镇从18个发展到130多个, 以每个建制镇投资3亿元计算, 将带动300多亿元的投资。温州仅是浙江省11个城市中的1个, 就全国来说, 带动投资数额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温州的实践, 农村城镇化可以采取“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 苍南县龙港镇把“没有国家包下来”的特点从农村引进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上来, 是龙港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推进农村城镇化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资金的积累和投入, 资金问题的实质是体制问题。几年来龙港城镇建设的方针是“人民城镇人民建”。在较短的几年时间内, 集聚了大批区域内外资金, 为农民城诞生不断输入血液。至1990年底, 城镇建设共投入资金4.5亿元, 其中95%以上是农民集资投入。抛弃了城镇建设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传统模式, 每个进城农民自筹资金、自谋职业、自建住宅、自寻生存与发展门路。城镇房地产市场的扩展, 客观上要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对一个非战略性的城镇, 国家不可能对基础设施给以大规模投资, 地方财政收入也非常有限。怎么办, 龙港的群众创造性地用自力更生的办法, 群众集资搞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城镇资金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等, 建立了与群众集资建镇相适应的城镇运行新体制, 从而吸聚了大批投资者来龙港务工经商。这批农民企业家把“没有国家包下来”的细胞移植到龙港经济活动中, 企业运转也相应纳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城镇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有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城镇化过程中,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就地转移, 转入本村的非农产业, 即乡镇企业, 这叫“进厂, 不进城”, 这种转移严格说还没有进入城镇化的“过程”。另一类是异地转移, 即转入城镇、县城、地级市、省城或跨省进入别的大中小城市。据人口普查数据: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5.9亿, 城镇化水平45%, 其中包含了1.6亿农村转移人口。过去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称呼, 甚至让一些农民工登记为城镇常住人口, 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上的不平等制度, 从而未能享受当地户籍人口, 即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待遇。他们成了城市边缘群体, 长期处于流动状态, “候鸟式”地常年徘徊于城乡之间, 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把他们的消费压到了极低的水平。严格说, 这些农民工已进入城镇化“过程”, 完成了职业转移, 基本上属于城镇人口但未完成居住地的空间转移, 也就是说他们暂时未摆脱农民身份, 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市民。

这些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已经多年在城镇稳定工作, 许多人成了产业工人、建筑工人或第三产业单位的职工, 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中坚力量;二是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三是有较固定的住处, 一般居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或租住于近郊的农民住宅。从上述特点看, 这些农民工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与农村已没有直接的联系,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多地接近于城镇居民。所以, 可以说他们是完全属于“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只要加以引导, 只要创造相应的条件, 就可以让这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首先, 它有力推动

●陈先勤谢尚巧

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特别是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次, 它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第三产业结构的发展;再次, 它推动了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扩大,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配偶、妻子、儿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扩大内需的强劲动力;最后, 它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怎样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呢?一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让已经多年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 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居住条件包括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以吸纳农民工及其配偶、儿女等亲人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和就业;三要创新农村土地制度, 进城的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或者以其他方式有偿流转出去, 获得一定的收益, 宅基地使用权也可以转让给符合条件的本地集体成员, 获得一定的收益, 降低迁移成本;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以保留, 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要提高城市认同感, 城镇居民应以欢迎、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工, 消除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歧视心态。这样一亿多人转为真正的市民, 并带动农村的配偶、儿女等亲人迁入城镇, 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将大大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质量, 这对于树立内需主导型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第一, 这样做将有利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需求。如果1亿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转为真正的市民, 就可能带动在农村的配偶、儿女等亲人一起迁入城镇, 这样就有一、二亿人口迁入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家”, 其消费水平要高于单个农民工几倍。新增的2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休闲等消费需求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第二, 这样做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1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 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 水、电、煤气和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不仅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而且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的增加, 又会提高收入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第三, 这样做将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工业集中, 人口集中, 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新增二亿城镇人口本身就需要许多第三产业的行业, 诸如以教育、医疗、体育、社保、就业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业, 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为其服务。第三产业发展又为迁入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进而又会增加收入, 收入增加又会进一步扩大消费。

第四, 这样做将大大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随着更多的农民迁入城镇, 他们的承包地可以转让给种田大户或农村合作组织, 从而加快农业的现代化,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了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阐释农村城镇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篇4: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近一年来,各地农村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反“四风”活动、“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思想观念的碰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比如,有些党员政治素质不高,配合意识不强,开拓精神 不强,作风不正,服务意识淡漠,起不到带头模范作用;又如,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够,组织规定不执行,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或各自为政等等。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从农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出发, 深刻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作用和方法, 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五种途径创新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

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经济组织日益多样化,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上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形式上要及时跟进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加大基层党组织的组建力度,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要着力完善组织功能,加大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的“联村党组织”设置力度,探索和试点撤并行政村实现集聚发展的有效措施,合理调整党组织的设置,理顺隶属关系。

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结构的重点分别是资源重组、规格提升、功能分类。所谓基层党组织资源重组和规格提升,即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村组区域划分、资源优化配置,在保持原有村隶属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跨行业、跨单位等原则对两个或多个村的村党组织进行合并,根据村庄规模以及村党组织党员人数,变原先的村党支部为党总支部或者党委,实现基层党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基层党组织功能分类即按照农村当地产业类型,将党组织按照工业型、商贸型、农业型进行分类,按照党员队伍结构、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进行党小组划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提供便利。这样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可以有效地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从农民党员生产活动和思想认识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及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的要求出发,抓好活动阵地建设,善于创造和运用各种活动载体, 深入到党员群众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及社会生活中去,紧紧把党员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在农村社会基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对于一个村组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突出政治素养,不拘一格选好带头人,全面提升村主干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一)不断拓宽选拔渠道。改变传统的从本乡本土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单一方式,按照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村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拓宽选人的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采取内选、外引、下派、公开选拔等方式,注重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返乡青年、优秀毕业大学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乡村医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择优筛选。

(二)努力改进选拔方式。积极完善“两推一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把具有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群众拥护、家庭经济基础比较扎实、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达到“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的效果。大力提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要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

(三)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一些党性观念强、思想整治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群众威信高和家庭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党员作为村支书后备人选,进行跟踪培养。

三、健全农村基层当组织工作运行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龙头”,积极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是提高村级党组织权威的根本举措。

(一)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第一,明确“两委”的地位与职能,建立健全村支两委工作机制,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村委会必须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第二,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内容比较齐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和党建工作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建立健全“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村委会向村党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理事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等。

(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一要注重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党员,下功夫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坚决把那些丧失组织原则、入党动机不纯的人清除出党,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无社保、报酬低”等影响党员干部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应从完善激勵保障机制入手,着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党内帮扶、关怀和激励机制,采取救济、纳入低保、提供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nlc202309012234

(三)完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当前我国已进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通过城乡党组织、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不仅能够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也促使机关干部深入了解基层状况,增强决策的科學性,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帮助村党支部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优势资源与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城乡产业融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互促共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大农村基层基础保障力度

在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要想实现基层党组织的高效运转,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的工作经费、报酬待遇、活动阵地等问题,强化村干部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一)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县乡设立农村基层党建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县区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逐年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资金额度。对贫困村,尤其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其党建工作与其他村同步共进。为党组织活动、教育培训、组织场所建设提供经费支持、进行物质帮扶。在此基础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支持力度,推动政策、资金、资源下移,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支持一点、共建单位出一点、村级组织筹款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村“两委”工作经费的建设力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紧张的状况。

(二)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一要落实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二要强化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将党建实绩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中去,增加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绩的权重,对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范围内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三要积极营造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鼓励各地大胆进行探索,不断创新。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特别要宣传长期在农村一线艰苦环境中埋头苦干、务实创新、甘于奉献的党务工作者,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民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民民生为己任,团结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认真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各项任务,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贴心人”。这样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在当地树立起权威,才能切实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担起推动改革的责任,担起促进民生改善的责任,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引导,协调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要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最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的就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当前对于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的课题,各地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理清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样才能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孙莹玉(1975- ),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当涂县江心乡新锦村第一书记。

篇5:农村基层组织创新的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创特色”为工作重点,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不断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进万家”、农村基层干部“心系百姓 惠农为民”等主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意识。

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村党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多,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领导。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镇直机关干部包村工作制度,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行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真正做到了每名乡镇干部都包村,村村都有机关干部联系,强化了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逐步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配合协调,包村干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责任。一是创新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将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11个村全部升格为党总支,并成立了相应的党支部25个,创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机制。二是明确责任人。建立了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明确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三是实现责任制。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管理,把镇村两级党组织以及普通党员的责任联在一起、目标联在一起、任务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责任制度。四是突出乡村责任。强化村支部书记在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抓后进村班子建设中的责任,强调把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作为考核村支部书记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使用重要依据,从而在全市牢固树立了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的观念 。

(三)强化督导。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要求,我们多次召开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调度会,对全镇农村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后进村整治力度。 我们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年初都倒排出2名双薄弱村进行集中整治。

(一)抓“龙头”,发挥直接责任人的作用。村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龙头”。在工作中,坚持抓点带片,重点抓责任人,促进了村支部书记“龙头”作用的发挥。一是明确职责,增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确村支部书记对直接责任人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六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切实解决了责任“虚化”问题。二是提高素质,强化直接责任人履行职责的能力。镇党委高度重视村书记的选拔配备,注重从优秀中青年干部中选任支部书记。同时,根据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和形势要求,对村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全镇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抓基层组织建设优秀党支部书记。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直接责任的内在动力。我们把村支部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情况同经济实绩考核相结合,每年一考核,一排序,连续3年考核在前3名以内的提拔重用;没有完成考核任务且位次靠后的村支部书记被就地免职,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二)抓难点,切实加大综合施治力度。一是领导干部包村帮扶。镇党委书记对问题多、矛盾突出、治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村进行了包村整治。二是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整治。区委组织部选派2名优秀副科级干部到双薄弱村李营村和庸墩村任第一支书,联合镇包村干部按照“班子、治安、经济”一起抓的思路,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治。

(三)抓典型,不断推动工作上新台阶。坚持典型带动、抓点带面,是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我们对发现的新典型,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以及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进行推广,发挥好典型的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农村党建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伊川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全镇农村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