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摇篮

2024-08-01

北方民族摇篮(共10篇)

篇1:北方民族摇篮

北方民族摇篮

幻影成像(三维制作)

字数:668。时长:5分钟

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和水草丰美的草原及其丰饶的物产,哺育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民族的成长壮大。使呼伦贝尔草原成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呼伦贝尔是拓跋鲜卑根祖地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人的故乡。今鄂伦春旗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人祖居石室。公元四四三年三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嘎仙洞祭祀,将祝文刻于洞内石壁(画面:李敞等人在嘎仙洞祭祖场景)。

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发祥地

据中外文献记载,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就是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山林地带,《旧唐书》称之为“蒙兀室韦”。他们是蒙古族的先民,在此从事狩猎生产。传说,由于人丁发展,生存空间受限,蒙古族先民曾用熔铁出山的方法走出大兴安岭山林,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画面:熔铁出山)

呼伦贝尔是三少民族聚居地

清朝中叶,由于受沙俄入侵的袭扰,清政府决定将生活在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迁至嫩江流域。后来他们当中又有部分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屯牧戍边。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画面: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蹈)。

呼伦贝尔是多民族幸福生活家园

18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陈巴尔虎人从布特哈地区迁驻呼伦贝尔草原,又有额鲁特、新巴尔虎蒙古人相继迁入,使呼伦贝尔有了常住的居民。其后,又有汉、回、朝鲜、俄罗斯等许多民族先后迁入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和谐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同心协力开发建设呼伦贝尔(画面:白桦林里的多民族人物群像)。

篇2:北方民族摇篮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为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皇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22.文中横线上的九个省区,是黄河流经的地方,其中两省位置顺序有误,请改正。(1分)

23.文章第一段共有三句,抽出第二句后段意并未改变,而且内容更简洁,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写?(2分)

24.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3分)

25.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这处是 处。(1分)

26.本文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从3、4两段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27.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治理好母亲河,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22.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

答案:“山东”与“河南”位置对调。(1分)

23. 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段中语句连贯性的掌握。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准确性、严谨性等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案:抽掉后,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不具体,缺少具体的空间感。(答对意思即可)(2分)

24. 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理解和语言的概括能力。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考生可以紧扣文段概括选段内容。

答案:(1)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2)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25.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理解和语句的连贯性的把握。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考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的理解作出判断。

答案:C处。(1分)

26. 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段中主要语句及起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平实性、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等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语句的含义,分析起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第3段:如: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相传”表明材料来源于传说,并不可靠。(1分)第4段:如: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之一”表示并非唯一,还有其他地方。(2分)

27. 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生活的关注。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考生可以生活实际提出有见解行的方法。

篇3: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

黄河, 我们熟悉的中国第二长河,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对这中外闻名的黄河有浓厚的兴趣。去年暑假, 我终于有幸一睹这中国第二长河的风采了。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能够看到黄河, 真是一大福气!

来到黄河边, 迎着阵阵微风, 那波涛滚滚的黄河展现在眼前。河水是土黄的, 和它的名字非常相同。我乘着羊皮筏 (fá) , 到黄河飘流。黄河不像草原那样充满绿色, 也不像城市那样高楼林立, 但它土黄的河水, 翻滚的波涛, 就足以和巍峨雄伟的贺兰山相比。来到对岸, 有许多小石头, 它们被河水冲刷得发亮, 摸一摸, 光滑平整, 再加上它们颜色不一, 使得黄河更加惹人喜爱。黄河哗哗的浪声不绝, 像在欢迎我这个远方来客。

晚上来黄河边散步是很棒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到河边, 我脱下鞋子, 走下水, 冰凉的河水拍打着我的脚, 特别舒服。在浓浓的夜色笼罩下, 河水显得没有那么黄了, 不过, 那只是看不清而已。直到12点多, 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祝你的波涛永远荡漾———“中华民族的摇篮”!

篇4:筑飞天摇篮 育民族英雄

时光飞逝,转眼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圆梦飞天已十年多了,回首十年前首飞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从国家启动921工程开始,我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有幸参与到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中,并负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方面的技术工作。万事开头难,回顾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体系的创建及首批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历程,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艰辛与不易。面对挑战,我们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已经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成绩与丰硕成果。

一、从零起步,从无到有

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921工程。921工程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但航天员选拔的标准是什么?选拔与训练技术体系的内涵是什么?训练科目与课程有哪些?训练怎么做?课程怎么讲?教材怎么编?这些在当时几乎都是空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可借鉴的国内外选拔训练资料有限。特别是航天员训练体系的创建,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专家指导,没有可依托的软硬件平台,甚至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员队伍,只能靠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是最难的,对航天员的选拔、使用问题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而且我们的工作与工程其他系统的研制并行开展,所有训练设施、设备的研制也是同步进行,我们在建立选拔与训练体系的同时要把中国首批航天员培养出来,挑战巨大!

1996年我们着手制定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认真研读了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论证报告,系统地开展了调研,详实了解各大系统对航天员的操作需求。经过大量扎实的工作,这份由心血凝结而成的我国首部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终于出炉,并在评审会上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1997年底,通过层层的严格筛选和全面考评,即档案筛查、临床医学检查、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检查、心理测试等,从1506名空军现役飞行员中最终挑选出12人为我国首批预备航天员,淘汰率达99%以上。1998年3月中国首批航天员的训练工作全面启动,首批预备航天员在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始接受训练,杨利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2003年5月,首批航天员经过八大类近百科目的全面系统训练,全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那时神五任务已提上日程,要执行任务了,就要考虑怎么选首飞航天员。原计划由2名航天员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首飞任务,后来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决定由1人执行首飞任务。

与预备航天员选拔相比,首飞航天员的选拔是一件更加复杂的任务。它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选拔的技术问题,更要统筹考虑社会人文、航天员队伍的长远建设等战略问题;既要考虑确保每次任务成功的近期目标,也要考虑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因此,选拔工作慎之又慎。12名航天员接受了多年的训练,在整体水平上相当接近,但又的确各有所长。如何准确识别首飞任务的独特需求,如何客观准确系统地对每一名航天员做出评价,打造最完美的航天员团队,一切都是挑战。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行开始每一次选拔的策略与方案不尽相同,但每次经历的过程都是相似的。为了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科学有效,我们首先要经过深思熟虑,研究提出方案设想,再与相关领导、专家、上级机关等各类人员沟通、交流、讨论、辩论、争执、坚持、修改、调整,最终达成共识,并经过专家评审、层层审查把关,最后付诸实践。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个过程的艰难的。

面对每次选拔,每一位航天员、教员都是压力很大,这需要他们的勇气、智慧、担当、责任心、团队精神;需要他们对国家负责、对航天事业负责的态度;需要他们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

二、安全至上,确保成功

多年来,在日常训练中航天员们坚持把每一次在航天飞行模拟器的训练当作实战,就像执行真正的飞行任务一样,确保操作准确、到位。

针对航天飞行的高风险性,我们对航天员进行了从身心到技能上的全面训练和准备。200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而我国就要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们的压力可想而知。针对新问题我们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训练,提高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执行任务中有充分的自信,能够更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我们也专门安排了载人航天各系统的总师专门为航天员讲解工程设计、飞行全过程中的安全性措施,以及地面研制、试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情况。在最后的强化训练与任务准备阶段,我们每周都会安排一天,召集所有航天员讨论训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可能从来就没有一项工作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从上到下都这么高度重视安全性的问题——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相关部委的领导,从工程总指挥、总师到各系统总指挥、总师,从中心领导到基层各级设计师,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同志,对每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目的就是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大家都在帮杨利伟做各项准备,都希望他能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出征飞行,工作人员跟他照相、聊天,备份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也用各种方式为他加油。

起飞前飞船状态确认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在杨利伟出征前往塔架的途中,我们又一次面临考验。当时天地话音链路尚未调通,这就意味着可能会造成整个发射的延迟,一切临射前的准备工作可能需要从头来。所幸的是在杨利伟进舱前5分钟左右链路排除故障,话音终于调好了。

神舟五号飞行阶段我们不担心杨利伟会出什么错,最揪心的是在飞船上升与返回这两个最危险的阶段。上升阶段大家紧紧地监视着飞船整流罩打开、船箭分离、入轨的全过程,在上升段危险解除的那一刻,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极而泣。返回过程中也很紧张,首先是轨道舱返回舱分离和推进舱返回舱分离,然后就是看能不能顺利开伞,大家的心始终揪着。直到返回舱安全落地,心才踏实下来。endprint

神舟系列飞船连续五次载人成功发射和返回,我和我的战友、同事们每次内心都充满了感谢、感动、欣慰与自豪。在航天员们身上,凝聚了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他们出色的表现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三、锐意创新,英雄辈出

神舟五号载人首飞的成功,为后续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供了宝贵经验,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拓展完善。

从神五到神十,每次飞行都有新的任务、新的难题、新的挑战,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在充分总结、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每次飞行任务的特点,我们都要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设计并做出改进和调整。

神舟五号载人首飞时,航天员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时均要身穿航天服,内穿像“尿不湿”那样的尿收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排尿,须要克服心理障碍。神舟五号之后我们对航天员在像这样细的环节上都加强了训练。

神六任务首次实施了“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并要完成相关操作和试验。我们探索建立了失重效应的地面模拟训练方法,实施了在轨生活照料、对抗空间运动病以及纠正失重定向错觉的训练,提出了飞行乘组相容性和协同配合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效地提升了乘组的整体工作效能,确保了神六飞行乘组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神七任务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的表现直接决定任务的成败。针对出舱活动风险高、对航天员依赖性大的特点,我们突破了模拟失重、低压环境、高风险等多因素复杂环境条件下出舱活动训练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出舱活动训练实施与安全保障模式,安全高效地完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任务,确保了航天员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

神九首次实施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们攻克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训练方法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手控交会对接操控策略,确保了航天员在轨精准操控、一次对接成功。

神十任务最大的亮点是太空授课,意义重大、社会影响巨大,授课效果直接关系到任务圆满成功和国家声誉,标准和要求极高,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实施难度极大,没有现成的工作经验可循。我们强化顶层策划、周密设计,聚焦重点、集智攻关,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科学周密地设计了授课实施方案、脚本和预案,研制了教具,组织实施了训练,确保了太空授课的完美呈现,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921工程的开展和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航天员在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各项工作也越来越人性化。神五任务时,有些人认为航天员就是一名乘客,在飞船中“无所事事”,但事实上,航天员在飞行期间工作紧张而繁忙,在飞行中常常“废寝忘食”。之后我们就把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完成了哪些任务都统计列举出来让大家了解。特别是航天员在首次出舱活动、载人交会对接和太空授课中出色表现,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航天员在飞行中作用和重要性。

篇5:北方民族摇篮

整节课脉络清晰,各环节安排流畅紧凑。多媒体运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地理图片、动画和黄河视频资料,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强化了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兴趣的维持度,在较好落实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地理学科相关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在平时应该注重搜集和整理,运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不足之处:

篇6:北方民族摇篮

4.相传表明材料来源于传说,并不十分可靠。之一表示并非唯一,还有其他。

5.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6.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篇7: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教师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观看历史剧:《孝文帝迁都洛阳》,第4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什么阻碍?

③孝文帝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④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设计思路:环节三两大问题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在学生探究自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化设计延续性和因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认识本质,从而理解难点,并为理解孝文帝改革深化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过渡: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论从史出,第5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娶汉臣李冲之女为皇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材料三: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投影改革的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我们一起来做缩句游戏,要求和语文缩句一样,全班同学一起做。

请你将孝文帝改革的每项措施缩成简单的一句话?比比谁缩的最科学,最容易记忆。过渡: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了两个特殊的字眼‚必须‛,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由此你能分析改革的影响吗?

(2)影响:第6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②从教材中找一段材料印证改革的影响。

教师归纳: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何其艰难!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每组总结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的繁荣时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混战中。

环节四:北魏之后北方的历史发展进程(5分钟)

投影:南北朝的并立地图

教师解释:南北朝历史演变情况

学生反馈:对号入座,请你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填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特点:分裂、民族大融合

解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族的去向

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列举我国民族融合的表现:

老师小结: 历史发展的主流始终是统一的,后来北周结束了南北并立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起了隋朝。下学期我们将会学习到相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2.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C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5.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请回答,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鲜卑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8.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拓展延伸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你认为呢?

课堂延伸,衔接生活

现在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篇8:对三首《摇篮曲》的民族风格解析

一、贺绿汀作于1934年的《摇篮曲》为单三部结构。

第一段描绘出了一位慈母在摇篮边, 轻轻哼着催眠曲, 拍着孩子睡觉的情景。给人以温暖慈爱之感;中段出现了变化, 仿佛写出了小孩被室外风雨声惊扰, 心情不宁的情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 结尾处音乐转入了低音区, 把婴孩平静地进入梦乡的意境描绘得十分形象。音调虽与民歌有显著的、直接的联系, 但却是作曲家对众多民间音乐的综合再创造。第一乐段中每句围绕一个音, 每个短句的幅度在不断扩大, 使感情不断深化, 艺术效果十分感人。同时陈铭志认为它的首句与陕西民歌《走西口》 (府谷地区) 很接近 (见谱例1) 。

谱例1:

这首摇篮曲采用了五声纵和性和声结构, 如第一段中两句旋律分别环绕b B商和F羽, 左手的伴奏声部看似在分解三和弦的基础上增加了六度音l a, 但和声实质却是b A宫转F羽, 二者之间先分后合。在听觉上符合国人的听觉

从结构上看, 这首作品还与中国古词的长短句式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段为主调写法, 两句都为2+4+8的展衍性结构, 全部为偶数句, 表现了平和、恬静的气氛, 第二段为复调写法, 采用呼应对答的动机式模仿。包含2+4+3+5+7长短参差的句式, 奇偶相向, 表现了躁动不安的情境。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这样在整体上形成了对比, 增强了乐曲的整体感染力。

作曲家在节奏安排、节拍对比、音色对比、强弱对比几个方面运用了不少手法以加强乐曲的意境。如右手的旋律抒情优美, 同时在第二声部采用切分音型以增强动感, 而左手的伴奏音型采用动态性节奏, 这样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声部, 使音响效果丰富, 形象表达更加传神。

二、倪洪进作于七十年代末的《摇篮曲》, 是《壮乡组曲》中的第三首, 来源于广西民族音乐。

音调的素材源于广西隆安县的壮族民歌《宝宝睡得甜》, 好似一幅母亲为宝宝轻摇摇篮哼唱催眠曲的画面 (见谱例3) 。

谱例3:

全曲为﹟F宫调, 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入降六级音, 这种有时在旋律声部有时在伴奏声部的变化为乐曲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这个降六级音还形成了小四六和弦、降六级和弦、那波里和弦这些色彩性和声 (见谱例4) 。

谱例4:

乐曲为一部曲式, 包含引子、尾声和四个乐句, 共4 2小节, 力度安排犹如画面的进行, 由远及近再远去。可以看出在乐曲结构及力度的安排上都是对称性的 (见图示1) 。

图示1:

三连音为基本素材组成的音型有八种, 复节奏的运用强化了话语性的特点, 使旋律增强了语气, 使伴奏在平稳中有动感。演奏时要保持疏密相间的韵律 (见谱例5) 。

谱例5:

这首摇篮曲作曲家在调式上大胆引入降六级音, 在节奏上大量运用三连音, 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色彩, 也更新颖灵动。

三、朱践耳作于1 9 8 7年的《摇篮曲》, 音调是四句民歌风的旋律, 在高、中、低音区各进行一次。

旋律音的进行平缓, 从高音区C徵调开始, 中音区采用G羽调, 低音回到C徵调。每段最后一句均不落在宫音上给人意味深长的意境 (见谱例6) 。

谱例6:

作品采用单三部结构, 每段结尾延长一小节 (见图示2) 。

图示2:

A段伴奏采用四度、五度的和声, 伴奏声部与旋律的调式是先合后分, 采用柔和的切分节奏, 产生轻摇的律动感。连接段经三次移调, A 1段加入五度固定低音, 高音声部多采用四度叠置和弦, 依旧以切分节奏推动, 中声部的旋律从空灵的背景中透出来 (见谱例7) 。A 2段的旋律采用八度加倚音形式, 中间加入二度和声犹如远方的回音, 低音继续五度的固定音型, 中声部的切分音型柔和的塑造着朦胧的背景 (见谱例8) 。

谱例7:

谱例8:

可以看出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以多层次调性、四度、五度和声、连续的切分节奏为主要手段, 为乐曲的意境增添了很多色彩。

四、综上分析, 可以看出三首《摇篮曲》在体现民族风格上有一些共性特征:

1、中国传统审美的目标是追求意境, 所以作曲家的创作并不追求鸿篇巨著, 而以短小精简为主, 重在情景的刻画。2、旋律带有浓厚的传统韵味。不论是贺绿汀和朱践耳新创作的主题音调, 还是倪洪进根据壮族民歌改编的音调, 都以民族调式为框架, 旋律的走向和发展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民族韵味。3、和声更自由的运用二度、四度、五度叠置的和弦, 以接近传统审美需求。不再局限于欧洲的三度叠置和弦和和弦功能的桎梏。4、调式调性更加丰富, 复合调性运用灵活多变, 多声部多调性多层次使音乐的进行更流畅自然。在贺绿汀的《摇篮曲》中, 作曲家以同宫系统为依据为左右手安排了不同的调, 而在朱践耳的作品中, 左右手自始至终不在一个宫系统内, 大量运用了复合调性, 使作品具有更多现代气息。

参考文献

[1]《朱践耳早期钢琴作品和声技法探析》.昌琳.齐鲁艺苑2009、1

[2]《浅谈贺绿汀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因素》.钱至美.苏州大学学报2009、4

篇9:北方民族摇篮

2015年8月10日,占地200亩、总投资2.3亿元、 坐落在盈江县城北郊平原镇新莲村内的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全面投入使用。这是美丽盈江教育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构筑一流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站在学校的大门口,繁花丛中“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冬日煦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正午的微风带着泥土的芬芳拂面而来,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内心都充满幸福感。

沿着学校教学楼边的环道漫步,心旷神怡,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与校园优美的绿化环境交相融合,高大漂亮的教学楼、艺术楼,标准化建设的篮球场、排球场,崭新的师生宿舍楼、食堂让人眼前一亮。

据介绍,前些年,盈江县义务教育段发展后劲不足,高中优质生源少,外流多,盈江高中教育处于发展低谷区。为此,盈江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盈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总结盈江县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立足莲花山校区优质教育资源,独立建制,开办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打造民族教育品牌,创建完中“一校一品,一品一精”的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

目前,盈江县下设两所高级中学,民完中部分教师在进入新高中之前,已在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得益于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民完中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

“按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标准、一次性规划建设,学校自2015年3月份搬来新校区后,教学楼和学生、教师宿舍同步投入使用。总计200套的教师公寓已有70余名教师入住,公寓都是5~6层的小高层,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南北坐向。”盈江县教育局长左金明向记者介绍,“目前,只要是来学校任教的老师都可以免费分到公寓使用。”

“教育的视野有多大,教师的舞台就有多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就有多大。新学校的建成,将使全县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也将为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打下坚实基础。”左金明展望说。

在全州率先启动“六年一贯制”教育模式

左金明介绍,目前,盈江优质生源太少了,为使盈江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提升盈江县高中教育质量,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在全州率先启动“六年一贯制”优才教育模式。所谓“六年一贯制”优才教育模式,即3年免费的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对初中阶段的优秀学生,除按时发放国家补助金外,还有校内补助。

学校招生范围为盈江县境内优秀的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由主管部门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学校学生80%为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初中共招收4个班,高中18个班,共有在校生1 004名。考虑到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开展了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如泼水节、目脑纵歌节、阔时节等富有民族特色韵味的节日。

左金明表示, 实行六年一贯制模式,有利于培养和留住高中优质生源,有利于高中教师队伍的整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效满足广大城乡初中毕业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需求,吸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部分优秀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步伐。

篇10: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

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对比明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把问题简单化。

再次,关于迁都的原因,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景剧,君臣议事,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兴趣,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掌握迁都的原因。

还有,“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最后,结束时让学生通过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改革两件事谈受到的启发,前呼后应,顺利推出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这节课讲下来,我感触颇深。一遍一遍的修改课稿,仔细推敲,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虽然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坚持下来。我收获了很多,在讲课的方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基本功、与学生的交流上我成熟很多。当然。这次的讲课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整个历史组乃至整个学校在我的这节课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搜集资料到听课、评课,大家都很认真,遇到问题一块商量解决,有意见、想法都能够直言不讳,这样就使这节课越来越好。所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学科乃至整个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备课的阶段固然重要,那么现场的讲课阶段也不能忽视。课前状态的调整、课件教具的检查,都会直接影响讲课的效果。正是在李主任的带领和大家细心的帮助下,才使得我课前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轻松地进入讲课环节。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思路清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如君臣议事环节,我对于孝文帝的角色可以再演的真实一些,跳出教师的角色,融入情境中去。再如,关于介绍鲜卑与汉族的资料可以再充实一些等。

总之,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1)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2)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多同学生交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绩。

(3)注意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反思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反思四: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

1、在备课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补充了大量的史料。运用历史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教师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例如: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论从史出,可以增强史实的真实感、可信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关于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课本介绍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运用历史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直观理解民族融合在服饰、饮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表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从而具备相应历史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困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学会等待下一篇: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