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2024-07-16

陶渊明菊花的诗句(精选8篇)

篇1: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关于菊花的诗句陶渊明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4.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5.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6.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陶渊明与菊花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好及时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汉魏时,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少者亦有七八十岁。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

晋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赋》中就说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经常采菊入酒。他的《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还能“制颓龄”,因此,喝酒、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因为贫穷,有时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九日闲居》的诗序中就自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在菊丛中久坐;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他“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因母丧而闲居在家。在此期间,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攻入京师,独掌了朝廷大权;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楚”。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他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长吟掩柴门,聊为垅亩民。”《与从弟敬远》诗又说:“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因此,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

此后,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宁愿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可见,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渊明莫属。

陶渊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爱松爱菊,还十分欣赏兰花、柳树、竹子与梅花。比如,他写兰花的清雅:“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颇感满足与惬意。他说:“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序》)又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他给自己取的号,就叫“五柳先生”。

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

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的《己亥杂诗》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

篇2: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美丽的菊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一个人到了这里都要弯下腰来闻一闻,仿佛吸足了氧气,站起来就觉得心旷神怡,走起路来显得那么精神。

关于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 、《九月闲居》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

3 、《和郭主簿》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 、《饮酒其七》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5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6 、《九日闲居》陶渊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关于菊花的诗句

1、兰既春敷,菊又秋荣。——《兰确铭》

2、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菊》

3、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赏菊》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5、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菊花》

6、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菊花》

7、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

8、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残菊》

9、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10、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

11、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13、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赋得残菊》

14、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6、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仪鸾殿早秋》

17、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

18、王孙莫把比蓬嵩,九日枝枝近鬓毛。——《菊》

19、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菊》

20、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菊》

21、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菊》

22、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瘦菊为小婢作》

23、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

2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菊花》

2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6、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

2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寒菊》

28、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

29、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紫菊》

30、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

31、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咏菊》

32、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咏菊》

篇3: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一、“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此两句诗出于陶渊明的《饮酒》组诗 (其五)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综观全诗,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没有繁杂的修辞手法, 只有纯净质朴的白描和平淡简洁的语言, 却别有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淡雅之风。这清新淡雅却又并不是未经任何锤炼的, 而是“如大匠运斤, 不见斧凿之痕” (苏轼《冷斋诗话》) , 是诗人鬼斧神工般不露痕迹的雕琢之后的质朴无华, 是浮华落尽之后的返璞归真,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老子》四十一章) 是也。

其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人闲逸而自在, 山静穆而高远, 衬托出诗人平和超逸、热爱自然的心情, “悠然”二字可知诗人之所见所感, 并非刻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 一种从容自得的超脱之感跃然纸上。低头采菊, 仰首见山, 一俯一仰间, 形成绝妙映衬, 可谓浑然天成, 不工而工。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赞赏:“采菊之次, 偶然见山, 初不用意, 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 (《书诸集改字》) [1]试想, 因低头采菊而沉醉不知归路的诗人偶一抬头, 视线正与远处的庐山相触, 霎时, 心动神会, 悠然忘情。一个“见”字, 妙趣天成, 鲜活深细地再现了诗人之讶然、释然、欣然、怡然等种种细微感触和心态波动, 直是心与境会, 神与物游, 一片化机, 妙不可言。平淡醇美的诗句中, 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犹如千年陈酒, 让人品出无限韵味。

二、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王国维评价陶渊明这两句诗是“无我之境”的典型:“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 则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 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也。”[2]充分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冲淡平和之美, 创造了一种旷洁高远的无我之境:草庐东边的篱笆旁, 一丛丛菊花恣意绽放, “心远地自偏”的诗人挎着竹篮, 欣然独步田间, 信手撷菊, 陶醉在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中, 不知不觉走向了曲径通幽处, 待菊花盈满竹篮, 伸腰、擦汗之时, 偶一举首, 南山竟突然浮现在眼前……置身于这样一幅恬美明净的采菊图中, 在体悟宇宙生命的纯真与生机中, 物我两忘, 超脱一切俗事琐务, 令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心生向往。

陶诗的最大特点即在于“真”, 也就是自然。他的诗, 没有矫饰和虚伪, 始终都在自由自在的表达着率性自然的真我。朱熹评道:“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 [3]的确, 我们在诵读“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的时候, 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洋溢着率真旷达的情思和宁静超然的心绪, 如高山流泉般晶莹澄澈, 亦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凸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幽静闲雅的篱边之菊, 暮霭中依稀浮现的山影, 既蕴含着诗人归顺自然之“真意”, 又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和隐居之乐, 这又恰与诗人随意适性的人生境界相一致, 折射出陶渊明式的舒展与洒脱。

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 开创田园诗之风气——“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 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 为中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钟嵘《诗品》中将其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亦如其人, 淡泊而有雅韵, 素朴而有深意, 外质内秀, 似俗而实雅, 往往直抒胸臆, 不假雕琢, 语言朴素, 却有如天籁, 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美。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 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 为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中, 人们看到的是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 领略到的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生命的自适之乐、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 因而这两句诗已成为后人淡泊明志、隐居山林的象征, 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与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一起,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 形成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菊”、“东篱”“南山”等意象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 但“菊”作为文学意象却始于陶渊明。正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使得陶渊明与菊花永远地联结在了一起:陶渊明因菊花而更显清高脱俗;菊花也因陶渊明而成为“花中隐士”, 成为中国文人所追求的高雅隐逸的象征, 以其清逸隽雅的形象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象征着隐士情怀的“东篱菊”, 更是在文人墨客笔下不断散发出缕缕墨香, 使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咏菊诗词:白居易有《咏菊》, 元稹、李商隐、唐寅亦各有《菊花》诗, 而每首诗中的菊花似乎又都与“东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则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有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等共十二首。

“南山”意象也经由陶渊明的诗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指向, 成为矗立在后世知识分子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其实, “南山”从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中就已开始, 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渊明承传了这一文化内涵, 借“南山”栖息舒展其宁静的心灵, 使其成为君子仁德的象征, 又将其与隐逸之志联系起来, 成为高情远致的意象。因了陶渊明的彰显, 回归“南山”也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归宿, 在诗文中频频出现:“君言不得意, 卧睡南山陲” (王维《送别》)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蔽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忘秋》)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杜甫《秋兴八首》) ……

总之, 陶渊明淡泊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 始终为后世人们所景仰,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为代表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 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清高耿介、安贫乐道的心态, 回归本真、崇尚自然的志向, “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也为中国士大夫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 (其五) 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诗, 充分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艺术风格, 营造出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 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的思想和淡雅如菊的高洁品格;它开创一代风气之先, 也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为后人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采菊,南山,悠然,平淡

参考文献

[1] (北宋) 苏轼著;张毅、孙艳君选注, 苏东坡小品 (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第50页

[2]王国维, 静庵文集 (红楼梦评论)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篇4:陶渊明的菊花意象与文化构建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意象;文化构建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魏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对称轴,上面是两个大一统的王朝,然后短暂的分裂,然后又是大一统的政治形态,而下面来说,也是这样,因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亦然。魏晋时期,是一种文化自省的时期,因而出现了极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人物,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言,是因为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备至之后的一次反弹,而恰好又与佛教融合,从而呈现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陶渊明则是其中光辉的一朵奇葩,他于菊花的喜爱,使得人们在谈论菊花的时候,会自然不自然地想到那个田园诗人,而人们在对于陶渊明诗词的谈论的时候,也会经意不经意地想起他对菊花的喜爱,可以说菊花、酒与其他意象一起组成了陶渊明诗歌中极为广泛的意象群,而菊花则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笔者对其菊花意象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探讨其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以期更广更深地理解陶令及其作品。

一、陶渊明诗词中的菊花意象分析

菊花成为文人诗词中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他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将菊花纳入到诗歌的意象之中的,而且在他的诗歌之中出现了三次,后来便逐渐的有人也将之纳入到了自己的诗歌意象之中,诸如陶渊明之前的汉武帝、汉昭帝等人,可以罗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但是极为奇特的却只有陶渊明,因为菊花意象不仅成就了陶渊明的诗坛地位,而且还成为了陶渊明的身份象征。事实上,在陶渊明的诗词之中,其菊花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据笔者统计,应该只有六次,但是将之与其人生经历联系起来理解,菊花自然也就成为了陶渊明身份的象征,宋朝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明确地交代,“晋陶渊明独爱菊”,这说明到了宋朝,陶渊明对于菊之爱,成为了一个文人所普遍承认的事实,也可以说明宋朝文人对于陶渊明的菊的意象更为关注。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常见的诗歌意象,而且每种诗歌意象,都代表着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与向往,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成为了他们人格的象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移情的现象,关于这点,朱光潜有过诸多的阐述。这个现象的产生,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夏朝对玉的崇拜(君子佩玉),古人因之而为“君子比德于玉”之意,而这种现象后来在文化的不断发展之中,逐渐地转移到了更为广泛的范围,其表现手法也更加的广泛,这就是诗歌意象。之所以菊花会成为陶渊明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上面所述意象之中,菊花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琴、棋、书、画、诗、酒”这些意象,在任何地方都较为合理,不能有着一个极为明显的身份标示,这是因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于以上这六个意象来说,它们就像水一样,放在那里都显得极为的和谐,而对于“花”,尤其是菊花来说,虽然也有人工的培植,但是人工的培植,总是少了几分悠然之气,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特质,导致了菊花有着极重的田园气息,而加之陶渊明本人来说,是辞官归隐的,而且他自身辞官的行为符合了众多文人对于精神的追求,从而使得菊花成为了陶渊明所特有的标示。对于菊花来说,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它在秋天开放,而且在近冬时节,从而有了傲寒的精神寄托,而这也是文人自身品质的一种转移,从而加之到了菊花的身上,菊花还有第二个特征,那就是香,菊花之香,其淡而雅,若有还无,这也与文人自身的情怀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文人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本身是他们极为重要的追求,但是他们却有着自身的傲骨,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种矜持,而也正是因为那份矜持,使得他们极为地爱好菊花,而且在自身潦倒的时候,菊花自然成为了其精神象征,陶渊明则很好的将这些品质统一于一身成为了陶渊明所特有的标示。

(二)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该句出自《饮酒<其七>》,事实上对于众多的文人来说,这前两句不是关键,而其关键在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对于古人来说,读书做官,这是他们的常态,他们一方面对之表示向往,而另一方面也因为官场的种种,使得他们有离开的这种想法,而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从而使得他们会产生一种对官场的厌倦心理,诸如韩愈就曾经因为官场的事情太过繁琐,而申请改变方向,由此可见其对于官场的厌倦,而即使没有这份厌倦的存在,他们也极希望在官场之中,保持一份自己的堅守,而这种心态,恰好印证了菊花的品质,对于菊花来说,其不与百花争春,不与莲花伴夏,而独守寒秋,这使得文人对之倍加赞赏,在文人赞赏菊花的同时,也赞赏自身内心的那份坚守,而且对于陶渊明来说,他主动的放弃了官场,而归隐田园,这导致了众多的厌弃官场而不能离开官场的人来由,有着极为深刻的吸引力,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存在,从而使得陶渊明对于菊花的喜爱,那么真实,而他本身也成为了菊花,从而那么贴切。

(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烈

芳菊与青松对列,在这里显得极为的工整,这两者在古代的文人心中,都是有着极强的意象与意蕴的,首先都不可否认的具有了顽强的品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的生长环境更是决定了他们的品质,如果说,上面有着一种遗世的情怀的话,那么在这里则主要是坚韧了,而这种坚韧与坚持,则是古人所极尽推崇的,从先秦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到后来归结为岁寒三友,这些都是对于其品质之中的坚强所进行的推崇,事实上这也是古代文人所必须具备的坚强品质,而且也只有这种坚强的品质,才能使得古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从而完成一个读书人修齐治平的理想,故而霜下成杰,其实不过是自己人生艰辛的一种逆境成才的写照而已。

(四)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在《九日闲居<其二>》中,笔者两次提及了菊花,而这两次,事实上旨在说明作者的生活情况,而对于这个意象来进行分析,可见其有着更深的遗世情怀,展现在陶渊明的笔下。对于晋朝来说,其实一个文化自省的情况,出现了众多的文人轶事,而这些文人轶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名士的教科书,这话评价了其对于古代名士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其对于这个时代的向往,对于魏晋来说,其思想的核心,在于玄远,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其核心的思想精髓之所在,这主要是因为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所造成的,自东汉而至三国,神州为之板荡,王气衰微,更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纷乱,而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然不能实现,因而他们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以怪诞的行为来对抗现实,再加之佛教的广泛传播,从而使得中外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并且奠定了禅宗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给古代知识分子带来了诸多的精神慰藉。陶渊明爱酒,在于酒可以忘忧,爱菊,则在于菊可以明志,忘忧则可以苟活,而明志则可以存身,乱世之中,亦唯此才可以苟延残喘的生活。

(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这是陶渊明内心及其人生的自我宣言书,可以说陶渊明对于生活的全部追求都表现在了《归去来辞》之中,这也是一直以来受到了众多的文人所称道的原因之一,对于陶渊明来说,对于现实的不满,从而使得他就业无路,报国无门,因而只能诗酒田园,做一个世外散人,而这正是他所内心选择以及实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达,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内心深处的表达,从而使得陶渊明将之所有之外的寄托,全部放在酒中冲掉了,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忘掉现世的痛苦,与菊花为伴,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二、陶渊明菊花意象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作魏晋时代最为杰出的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中最为出色的山水田园诗人,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对于菊花意象来说,这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在陶渊明之后,也有着众多的诗人采用了菊花意象,但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却是宋词。

(一)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对苏轼的影响

雄汉盛唐,对唐而言,文化大昌,故而文人对于陶渊明所爱之菊,虽偶有喜欢,但是却未成风气,而风气之盛则自宋苏轼为先。苏轼因萧统非议陶渊明的《闲情赋》而被苏轼说成是“此小儿强做解事者”,由此可见苏轼对陶渊明之推崇,而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劫难重重,对官场也更是弃之而不得,居之却不安的状态,这些成为了他深爱陶渊明的原因,故而写出了“和陶诗”一百零九首,并且在《哨遍》一词中这样写道,“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噫,归去来兮!”这既写出了苏轼对于官场的感受,对于苏轼来说,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而必须在官场上,即他笔下的“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对于古人之爱,则最不愧的人,便是陶渊明了,“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我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但是他没有直接地使用陶渊明的意象,而是使用了黄花来代替菊花,当然这也是宋词的环境所决定的。宋词极为广泛的受到平民的喜爱,而且对于宋词来说,其来源于唐朝的俚曲,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宋词极少用典,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陶渊明对于苏轼的影响,在苏轼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也不可否认,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的一代大文豪,为宋代文坛送来了一抹新的菊香。

(二)自有渊明方有菊——对辛弃疾的影响

在宋代,陶渊明的研究已经有了极大的起色,这使得当时的文人对于陶渊明的意象了如指掌,而且对之加以运用,体现在自己的诗文之中,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于陶渊明的意象来说,其使用了“渊明意象”25次,而使用了“菊花”意象69次,其中涵盖的范围相当的广泛,诸如三径、疏篱、东篱、把酒、陶潜、渊明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他诗文之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方式与典故,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王国维认为,苏东坡与辛弃疾有着伯夷与柳下惠的遗风,而伯夷与柳下惠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隐士,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辛弃疾的诗词之中的隐逸之风是一致都有着定论的,当然这也与辛弃疾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辛弃疾能文能武,然而也身处乱世,正值南北宋交替之际,而这样的乱世,使得辛弃疾隐居乡村二十多年,而这二十多年的痛苦的隐居生活,自然也就只能心怀陶渊明来鼓励自己,使得自己向着心定的目标而继续走下去。

(三)菊花隐逸意象的形成

宋朝本身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而这中社会风气使得文人对于古代的文化典籍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与研究,这才导致了菊花意象,尤其是在南北宋之交的乱世,人们对于菊花有着更多的文化意味,并且因之而成为了隐逸意象的重要一环。宋朝,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他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因为在汉朝极度的重视名教,而到了魏晋则开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因而出现了唐代的俚曲和传奇这样两种民间文学形式,而之后韩愈对于孔孟之道的提倡使得名教的思想开始回归,但是另一方面佛教与儒学、道学之间的融合更加的紧密,这使得文人对于文化意象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把握,从而使得他们将之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而这也促成了菊花意象已经广泛地形成,并且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之中,而且也出现了诸如林逋这样的高风亮节之士,从而使得两宋词人,对于菊花意象大加运用,成就了千姿百态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张桂凤.论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菊花意象[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王业萍.陶渊明诗中菊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3).

[3]张海濱.论陶渊明诗中的菊花意象[J].安徽文学,2010(10).

篇5:陶渊明菊花的诗

陶渊明非常喜欢菊花。不仅咏菊,采菊,还饮菊,食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让多少人心向往之。

(一)

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

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

(二)

今生几丛菊,花色又新变.披甲老铸金,西风任酣战.

群芳争媚春,晚节孰为殿.结契浑忘言,应为人所羡.

(三)

采菊东篱下,晨光犹熹微.繁霜拂我帽,零露沾我衣,

寒英自秃发,败叶徒翻飞.荣枯有常理,吾意且忘机.

(四)

芳菊开林耀,因风传冷香.荷鉏不知倦,时为栽花忙.

岂止供欣赏,还宜充糗粮.食之可延寿,有酒须尽觞.

(五)

菊解制颓龄,斯为却老药.花叶附枝干、未尝见凋落.

吾生虽有涯,此命久已托.无酒空服华,闲淫亦云乐.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解读陶渊明的爱酒和菊花情节

陶渊明,这位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在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后,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织的隐居生活的诗人;被尊为田园派诗人的鼻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陶诗中的很多自然意象(如:风、鸟、菊、酒、松、南山)都有着统一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其中以酒和菊花最为出名。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陶渊明好赏菊,性嗜酒,意在寄托精神,消除世故杂念,在纷繁的世道下寻找真我,保持自我,超越故我。诗人通过对酒和菊花意象的反复构建,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可以说,酒和菊花不仅仅只是陶渊明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 解读陶渊明的爱酒情节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使得酒和文人精神发生了重要而紧密的关联,对后世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据逯钦立先生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全部作品的40%,其中年代可考的有四十余篇1.。陶渊明自己在《五柳先生传》中也写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诗人将归隐后的茫茫人生寄予酒中,酒后吟诗,诗中状酒,怡然自乐,不求甚解。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酒的性情也是陶渊明的性情,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使他短暂的抛却烦恼与杂念,消解人生中难解的矛盾——“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进入真自我的超自然状态,完全地与自然融合。

当然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这可以追述到陶渊明的早年不得志的官场经历。父亲陶敏去世前嘱咐陶渊明去投奔好友谢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陶渊明长大成人后(18岁),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诗人顿感自己的.报国壮志无处施展,复兴陶氏家族成为泡影。于是,他开始大量饮酒,以酒消愁。从那以后,酒变成了他的知心伙伴,不醉不休,醉后,他就吟诗作赋来排遣苦闷,常年如此,成此癖好。

二. 解读陶渊明的爱菊花情节

菊花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之一,淡朴傲霜,气韵高洁,因此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意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成为诗人们吟咏歌颂的对象。在陶渊明诗中,共有《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五处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陶渊明种菊,采菊,食菊,赏菊,叹菊,颂菊,与菊为生,开创了物我合一的新境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以自身的人生经历,隐逸情怀,真正参悟到菊之风骨、人之傲骨,创造了诗、菊、人浑然天成的高远境界,虽不是把菊花引入诗中作为风骨意象的第一人,却给菊花增加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感,高风亮节之德。

同时,陶渊明爱菊还跟逝去的前妻有关。东园菊圃始建于陶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陈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与诗人十分恩爱。结婚六年,育有四子(其中有一对双胞胎),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不堪重负,终于在一个饥荒之年的暮秋,香消玉殒。陈氏的早逝,对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打击不小。他含泪作了一篇《闲情赋》来祭奠亡妻。作完此赋,他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在东园闲逛。此时已是深秋,一阵西风吹来,寒意交加,猛然间,他在青松旁,西侧院脚下,发现了一株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盘旋着飞蝶,相映成趣。这使他想起了昨晚的梦境。昨晚他梦到前妻前来梦中与他相会,对她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了,又重新回到天界,而今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务以我死伤悲”。梦醒后,诗人心里空空落落的,而今见了这东园里的菊花,他决定在这里设一个花坛,用来专门栽培菊花,让亡妻与自己永远相伴。所以,陶渊明如此爱菊也折射出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三.综述酒和菊花对陶渊明的精神意义所在

篇6:陶渊明最著名的诗句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篇7:称赞菊花的诗句

菊叶经霜,已变得发紫了,谁能够想得到呀,这秋天的山沟竟是菊花的.天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多么迷人,多么耀眼,多么令人赞叹!

1、《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2、《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菊》

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4、《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5、《咏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6、《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7、《赵昌寒菊》

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8、《菊花》

唐·吴履垒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9、《重阳后菊花》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10、《云安九日》

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11、《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12、《菊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篇8:从菊花意象看陶渊明的生命体现

关键词:陶渊明 菊花意象 生命体现

一、崇尚自然的生命情结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说:“他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与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现实很黑暗,陶渊明的政治抱负无处依托,他只能用率真与任性来释放自己的本性。他的任性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向往自然的环境。根据陶渊明在诗中的提示,无论是《九日闲居一首》(并序)中“秋菊盈园”,《和郭主薄二首》中“芳菊冠林耀”与《饮酒二十首》并序中“采菊东篱下”,“秋菊有佳色” 中的“秋菊”“芳菊”,还是《归去来兮辞》中“松菊犹存”,《问来使》中“今生几丛菊”中的“松菊”“几丛菊”,皆生长于室外自然的环境中,并且菊最初也是生在“川泽及田野”的。陶渊明笔下的菊植根于自然的土壤中,受自然空气的给养与霜露的洗涤。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这样的环境,也做不到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他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与“济世救民”等思想的影响,积极出仕。在那个以司马道子与司马元、刘牢之、桓玄为代表的三派势力撕扯的混乱时代里,良好的社会环境已经是奢望。《论语》有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对陶渊明而言,若对时局判断有半点偏颇,就很难真正的置身事外。他的5次出仕几番归隐就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正是因为求之自然而不得,所以他通过“菊”这个意象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憧憬翻译成笔下的文字。

二是食菊习惯。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一首》(并序)中这样写道:“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是重九之华的简称,也就是菊花。《神农本草经》将菊归为药物,并且有这样的解释:“上药……多服久服不伤人……”“空服九华”,可以理解为空吃菊花。再结合晋傅统妻《菊花颂》“爰采爰服,投之醇酒”的诗句与西晋傅玄《菊赋》中“掇以纤手,承以轻巾,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诗句,以及《本草纲目》中所记“生熟并可食”,可以发现陶渊明食用的是生菊花。其目的是饮食菊的原汁原味,更能体现他崇尚自然的生命情结。《九日闲居一首》(并序)中说“秋菊”是“盈园”的,况且,萧统的《陶渊明传》中也有“菊丛”一说。由此,陶渊明可取的菊花之多,供他食用的生菊花之多,足以使他养成一种食菊的习惯。而且笔者认为他的这种食菊习惯是“本我”的一种表现,这种原始本能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生命情结密切相关。

二、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

如果说崇尚自然是“本我”的一种表现的话,那么珍爱生命则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他开始关注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并力图改变客观身体状况以求用更好的生命存在。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担忧生命短暂。“菊是陶渊明人格的象征”,在陶渊明的六首涉及到菊花意象的诗中,“秋菊”出现了两次。《岁时》中这样介绍菊:“菊是应时的花草”,并且因为“在霜降时,唯此草甚貌”,所以菊被视为“候时之草”。若无意外,秋菊的存活时间只有三个月。所以,陶渊明担忧生命短暂完全可以理解。他在《九日闲居一首》中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菊是用以“制颓龄”的,而且陶渊明已经五十八岁,“颓”字更能突显出他内心的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担忧。这首涉及到菊花诗的全文皆被“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的忧生意识所笼罩。由此观之,陶渊明担忧生命短暂的意识就更加明显了,他担忧生命短暂的诗句随处可见。

第二个方面为及时行乐。萧统的《陶渊明传》中记载:“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这里的“菊”与酒是相联系的。所以,这里的“菊”影射出陶渊明要及时行乐的思想。他之所以要及时行乐,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生命。他要把每一天都过得潇潇洒洒。陶渊明在自己的很多诗歌中都表达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飘尘。”他在菊丛中坐,在菊丛中饮酒也是他纵情于自然、及时行乐的表现之一。远离了官场,他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及时行乐,放纵的生活大概就是陶渊明认为有意义的、自己不后悔的生活。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是他对生命真正的爱。

第三个方面为希望长寿。儒家教导人珍爱生命,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与庄子同样有“贵生”“全性保真”“损一毫利天下,不于也”及养生等关于珍爱生命的理念。陶渊明不免受到两家思想的影响。在《九日闲居一首》(并序)中陶渊明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西京杂记》中:“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可用来可解诗意。《本草纲目》中则证实了菊确实能使人长寿的事实,还记载有不少菊花助长寿的方药。东汉应邵《风俗通》就讲“南阳郦县有甘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的人家皆饮此水,结果“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大夭”。《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亦记载了此事。傅统妻《菊花颂》中投菊花于醇酒的目的是“以介眉寿”,也可以证明菊花的长寿之功用很早就为人所之,当然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所在的环境中有很多的菊花,菊花的花香与花上水同样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陶渊明“裛露掇其英”,是其有意养生、珍爱生命的表现。

一言以蔽之,不难得出菊花及其附属品的保健与长寿的作用,而陶渊明服用菊花、花上水及置身于香气氤氲的菊丛中的深层原因皆源于他对自己生命的珍爱。

三、物我两忘的生命造诣与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

陶渊明与菊花合二为一,进而达到“超我”之境。笔者觉得,陶渊明的这种物我两忘是较低程度的“物化”,而其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则是其人生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是其超脱生死的前提与必由之路。

菊与陶渊明的生命融为一体。陶渊明在《和郭主薄二首》中称赞菊花:“芳菊冠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菊花与陶渊明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在古代菊花一度成为祭祀用品,日本皇室的家徽也是由16瓣的菊花构成。菊花是神圣高洁的象征。菊花的可贵品质迎霜怒放,坚贞不屈,生命力极强,与陶渊明卓尔不群,高标独立,洁身自好与不畏强权,屡次出仕的品格相呼应。在那个腐败、黑暗、虚伪势力分割的社会里,陶渊明这样描述菊也就是在表明自己的生命态度。并且菊是“花之隐逸者”,而陶渊明最终也成了一位隐士。此时陶渊明俨然成了萧统《陶渊明传》中所写“菊丛”中的一株。坐在菊丛中的陶渊明似乎是在通过“坐忘”以求“心斋”。忘我是心斋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我合一。陶渊明与菊的这种融通与同一是一种极高的生命境界,距离“物化”的最高境界已经很近了。

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这种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主要表现为冲淡平和。《饮酒二十首》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正是因他已内心虚静,超脱生死,所以他才能够在不经意间瞥见南山。陶渊明也有“高世之志”,他在采菊时得意而忘言,进入无我之境,这是一种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当菊花、南山、飞鸟和陶渊明自己达到混融的境界时,“陶渊明完成了玄学中的最高境界——‘体无”。他此时已将世上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放空。这种生命表现在《问来使》中也可以看出。在诗中陶渊明写道:“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从此诗句中可以发现此时陶渊明的心境已经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他做到了真正的气定神闲,做到了心灵的超然物外。所以,从这两首诗的菊花意象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陶渊明那种彻底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

陶渊明受到儒家、道家、玄学家及佛教的影响,从菊花这个意象上我们不仅可以窥见陶渊明的生命表现,也可以感知多家思想交织的生命体悟。并且,笔者认为从菊花这个意象中,不仅可以窥见陶渊明的生命表现,而且还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陶渊明。

(论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钱志熙.陶渊明传[M].中华书局,2012:254-267.

[4]李时珍.本草纲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39-841.

上一篇: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下一篇:冶金企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