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7-18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9篇)

篇1: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凤县双石铺中学

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小书房”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全能打字教室、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LASH”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动画,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篇2: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悟县东新乡中心初级中学徐响平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同时也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且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

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放矢

现在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课也一样。教师只起点拨、引路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后的实际操作、运用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认为,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大胆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总结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进行上机练习时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改变文字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一旦发现有的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展示作品,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极高。有很多的学生在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没有用到的功能,编排出了很多美观大方的作品,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摸索,不是对学生的操作完全不管,放任学生自己随便去玩,而是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不停地观看,对不容易操作的环节,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愿望。

㈣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它还是一个学习的工具,知识在于积累,技能在于训练,工具在于运用。而计算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人类高效地完成日益繁重复杂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去创造生活,创造未来。例如:在教学Word表格的制作之后,让学生完成一张“课程表”制作的练习,并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制作自己的成绩表,进而形成数据分析图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科成绩的不足。在学习了网络知识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查阅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还激发了学生

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体会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南国农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玉华 “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河北教育》2007年第10期

篇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 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 我们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计算机来能为我们做哪些服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上网、聊天;可以查资料;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听歌曲……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 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 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 感到非常神奇。接着我们还可以问:“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计算机, 那么将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呢?”可以让学生自由畅想和讨论一下, 没有计算机, 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结果是难以接受没有计算机的世界, 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强烈的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创设竞争和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激励学生创新。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 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例如, 在学习”信息的获取”这节中的”搜索的技巧”这个模块时, 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同一个文件,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搜索几个内容, 看那一组又快又准地找出每一个问题的最佳搜索方法。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在学习中创新。

3.精心设计问题, 提供探究材料, 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探究中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例如, 在学习建立主题网站这一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看一些有个性的、漂亮的个人网站。问问他们, 是否也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然后再教学生制作方法, 并给出一些素材和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素材, 做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页。在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 教师主要扮演一个技术指导的角色, 让学生拥有最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4.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 只有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 主动体验, 才能发现规律, 认识事物的本质, 培养创新的意识。教师应该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掌握知识, 锻炼技能, 学会创新。

5.启发学生积极质疑,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这点上。“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1.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 部分学生的个性魅力未完全展现出来。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 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 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时引导, 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地保持和提高。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有图像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 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 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 也可以自己找题目, 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 编写软件, 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 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 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地发挥。

2.因材施教, 开发创新才能。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可行性。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 毕业于不同的小学, 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课, 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得过一等奖, 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 但要学会自学, 把时间利用好, 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 踏踏实实从头学起。

篇4: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体现,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位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能够上好每一节课,而是能够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教师要大胆放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得出的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和期望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他的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它的应用必然会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1.目标激活: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2.竞赛激活:争强好胜的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比如可以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其次教师要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如教学完浏览器的使用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如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总之,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篇5: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快速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拥有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改革,注入活力,它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能力 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事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指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

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目标是激发一个人奋斗的源泉和动力。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生情况的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阶段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纪不会使用计算机的就是文盲,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运用游戏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小学生对游戏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恰当的时机,运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打字游戏,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打字兴趣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时,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趋于平淡无味,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鼠标的操作技能后,来个活学活用。让学生玩一下windows里的星球大作战游戏,这样学生就会在娱乐中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

4.教师还要注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中的疑点或难点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最好,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迷雾中看见曙光,进而产生顿悟的感觉,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成就感,更甚的是在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中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

信息课程所特有的五彩的画面、奇妙的曲线、表格、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他们常常惊叹于信息技术是如此的奇妙,魔力一般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这些神奇的技术与成果都能让学生产生极大极浓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高效课堂。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学生与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思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尊重与信息,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操作,都能掌握好技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判断与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与主动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保障。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精美幻灯片,里面包括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学生在观看时就产生好奇的心理,继而通过教师的情景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习与制作这样的幻灯片时,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使然,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者说还只是重视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那么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电子邮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每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全部讲解演示完操作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服务。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25

[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倩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篇6: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7: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亚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天然优势,它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智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变通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5-01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使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民族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新的挑战:他们对课改与新教材的选取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认识与理解。在山区民族中学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教学调查与分析,并引发思考── 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参考性的闸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对山区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们崭新的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很想探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时学生的兴趣只是在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是不够稳定和持久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我没有长篇大论枯燥无味地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而是从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开始,从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是同学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教WORD时,我先教授在WORD中是怎样制作一个表格,然后导入动态的图片。用上艺术型时,同学们都投去好奇的目光,乘热打铁,让学生练习编辑一份作息表,让他们对作息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美化,给文字运用上艺术字,然后开展比赛,看哪个组的做的又快又好,通过视频录制,播放给全班同学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创

设情境和相应的情景氛围,能激发兴趣,激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重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思想的开阔性

变通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基。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运用头脑风暴发让学生学会大开阔性思维,这种开阔性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发展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固定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发现问题、探奇、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地各抒己见,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外的收获。如在教FrontPage制作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时,字幕的背景只能是某种纯颜色,我就试问学生:“能不能以图片作背景?”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有一位学生利用边框阴影进作出以图片为背景的滚动字幕,漂亮极了,我就请这位同学教给给全班同学,这样,全班同学也就掌握了这一“绝招”。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都予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地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创新能力,应该思维流畅,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信息技术课需要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学中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实验,给学生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创新思考的乐趣。这不仅能更好诠释教学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PowerPoint制作动画的课时,只讲基本的内容。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学生吸收较好,也可讲的更少,大部分学生自己去探索。同一目标有多种方法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以达到授业解惑和培养创新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中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在教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情、分析事情、解决事情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能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WORD的整体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报刊,要求图文并茂,有艺术字和分区等,里面内容完全

由学生自由想象。学生在完成报刊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精神,通过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实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篇8: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这也是教学目标的要求。部分初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较为肤浅,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够对计算机进行日常运用, 掌握娱乐以及游戏等相关知识即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对各种软件的具体操作、运行以及制作等相关知识加以了解, 并以此作为教学基础, 让学生能够动手对相关软件进行创新性的修改尝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 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原有的知识中进行各种创新尝试, 促进学生不断对自我理论体系加以完善, 提升他们对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当今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主要科目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和其他科目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 这些科目特征都让教师更加有效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发挥的是教学活动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随着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 教师逐渐开始对教学观念有着客观、理性的认识。因此,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的地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创新学习活动中。

2.运用问题导向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经常性、一般性的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模式都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 要能够让学生养成单独发现能力、主动发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问, 通过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相关工具来对问题加以解决的能力。教师利用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 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加以培养。

3.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心。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是自身知识的积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反复,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学习即可。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文明的不断提升, 这种原始性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继承的需求, 教师教学活动由此产生。在各种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教学规章制度的影响下, 教育逐渐成为一种“造分机器”, 难以兼顾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 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也大都是学生的分数。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能够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让学生完成发散性思维的作业活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加以测试时, 不能够利用书面检测以及上机考试的方法来确立。这种检测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不够公平, 也会让他们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从而导致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创造力受到隐藏。例如, 在进行图文混合或者Word文档编辑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卡片制作, 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发挥。这种现场演示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提升自我学习成绩的欲望, 还能够让他们明确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 并在后期的实践学习环节中更加努力。教师要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充分体验教学活动中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5.从学生的兴趣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兴趣作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要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 只有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7-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内容更新不及时、知识覆盖面不足等。此外,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还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主动学习,发挥创新能力,学习和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克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难点,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开放宽松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美国谷歌公司刚刚登顶了今年的全球创新公司排行榜,它的Android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创新项目都令世人瞩目,为什么谷歌公司会有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力呢?如果你上网看过谷歌的办公环境,也许就会得到答案——创造力来自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当前,大部分信息技术课几乎都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操作”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只会每一步都跟着教师做,学生的每个作品几乎都和教师的一模一样,有的学生甚至担心做得和教师的不同会被教师批评。如此一来,课堂上缺少创新的土壤,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去尝试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不敢去创新,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难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

怎样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充分放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平等、友善、开放和自由的教学平台,教学时要适当设疑,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尊重和认真听取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多肯定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地方,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尝试、多创造,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勤于思考,勇于钻研,锻炼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独特性,从而播下创新的种子。

例如,在学习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鼠标拖动文件即是移动文件”的说法,问学生这个说法对不对,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尝试。由于拖动的文件所在的盘符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观点产生质疑并生成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收集并列出几种不同的学生观点,再指导学生“在相同盘符的文件夹之间用鼠标左键拖动”“在不同盘符的文件夹之间用鼠标左键拖动”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操作,学生再次操作后心中自然就有答案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拓展“在任意文件夹之间用鼠标右键拖动”“按住Shift键拖动”“按住Ctrl键拖动”等操作方式让学生尝试,把所有结论用表格记录下来。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学生亲身经历了存疑、质疑、答疑的过程,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更为透彻,记忆更为深刻。

二、充分挖掘教材,建构新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材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远远不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甚至很多内容已经脱离了当今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如果在教学中照搬教材内容,经常会遇到学生“讲的早都会,想学的都不讲”的抱怨。例如很多学生家里电脑都已经用上了Windows 7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而现今教材还是基于Windows XP编写的,很多内容都已经不适用。不仅如此,现有教材还经常存在内容枯燥、过于偏向操作、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等各种问题。因此,单凭教材上的内容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与时俱进地把新的事物新的内容融入课堂,针对当今主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新过于陈旧的知识点,建构新知识体系。还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拓展学生的见识与知识面,引导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运用新颖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会运用”“会创作”,有利于他们在实际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新颖的想法。

例如小学教材《设置桌面背景》一课,教材上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如何替换Windows桌面的背景的操作方法。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教授课本知识,教师操作后让学生跟做,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替换桌面背景就完事的话,整节课就很枯燥。笔者在这堂课上,不仅教会课本上的操作步骤,还让学生尝试除了课本上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换壁纸,让学生充分思考,提出多种设想,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在更换壁纸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风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哪些图片适合做壁纸哪些不合适,并说说为什么,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拓展部分,笔者提示学生壁纸的来源除了网上下载还有哪些,并拿出几台数码相机,让学生分组拍摄相片,然后导入到电脑中设置成桌面,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如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意识到信息技术就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由此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从兴趣到学习,从学习到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大凡有创造成就的成功者,对创造活动本身,或者对创造活动的结果都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这种兴趣大多来源于对上网或游戏的喜爱,学生接触计算机也几乎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基于这个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上与学生平时感兴趣的游戏、动漫等内容相结合,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想学、爱学。

例如小学学习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选择一个现在热门的动画片,收集相关素材和人物放到PowerPoint里,给它们添加适当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并设计一段旁白串成一个小故事,课堂导入时给学生“讲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后告诉学生这是用PowerPoint做的,学生很容易就会对如何用PowerPoint做动画产生兴趣了。到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构思小故事,然后从教师提前准备的素材库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画素材来制作成动画,最后让学生一边展示PPT作品一边讲述自己设计的动画故事。这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很快接受了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接受固定单一的知识,而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活泼新鲜的课堂,在传授知识时,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换成鲜活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把现有和潜在的能力调动起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并收获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高一6班 家长会学生发言稿范例下一篇:我的建议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