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

2024-06-27

文言文练习(精选6篇)

篇1:文言文练习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2)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三.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1)替给(2)通“悦”,愉快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

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二1.担忧 劳累 赶去 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 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

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

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 它,代剑 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

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 捕捉 抬(起)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

(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十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

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八、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十九、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文中孟子先后居住的是哪三个地方?(用文中的词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不超过30个字)

_

二十、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你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2)遂烹彘也 遂()(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言必信,行必果。

二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④冀复得兔 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二十二、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二十三、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二十四、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

篇2:文言文练习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篇3:文言文练习

一、激发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率就会随之明显提高。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 可以发挥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学习铺平道路。如, 教学《杨氏之子》的, 先让学生阅读翻译好的现代文进行古今对比, 然后质疑:你知道作者是谁?古人是怎样写这类文章的?接着出示古书和作者介绍, 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新的文体———文言文。另外, 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开场白, 营造浓厚的氛围。如, 《两小儿辩日》开课时, 可让学生自由交流和孔子有关的名言, 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可以从两小儿争论的话题“你认为太阳何时离人近, 何时离人远?”引入,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伯牙绝弦》时, 可以播放古曲《高山流水》, 由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高山流水”的传说, 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去。

二、提倡诵读, 读出节奏、韵味

朱熹曾说:“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途径。在诵读中可以整体感知文章, 体验精妙之处。在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的基础上,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停顿, 读出韵味。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 应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首先, 教师放慢语速进行范读, 学生划好节奏;然后, 学生各自带着理解多读几遍文章, 并引导在读中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通过多形式的诵读来读出韵味。只要愿意开口读上三五遍, 感情就慢慢上来了,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的特点。

三、品析语言, 感悟文章主旨

在诵读基础上还是达不成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这就应该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意思。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注释说出文句大意。接下来主要针对一些难句重点交流。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 提出不好理解的语句进行质疑、交流, 教师伺机点拨。如, 教学《学弈》一文, 可紧紧扣住“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 组织学生讨论:“弗若之”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学习之道, 贵在专心”的道理, 从而深化主题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实现迁移运用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篇5: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22分)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患,酿于草野。欲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十八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帝的顾命大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 徙:迁移 .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 逸:奔跑 .C.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 发:揭发 .D.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 辟:开垦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 朋党□患,酿于草野 ③ 雍建请转饷□给 A.① 且 ② 所 ③ 则 B.① 且 ② 之 ③ 以 C.① 乃 ② 所 ③ 以 D.① 乃 ② 之 ③ 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民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他慷慨陈辞,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了设立营制、征调军粮、禁除官吏私派、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分)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4分)

(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贼守,我越南昌□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 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授刑部主事 寻:不久 .B.出大江,薄安庆 薄:迫近.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胶: 粘住,搁浅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拇指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吾欲以计挠□ ②今九江、南康已□贼守 ③我越南昌□相持江上 A.①之 ②为 ③与 B.①之 ②于 ③与 C.①其 ②为 ③以 D.①其 ②于 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宸濠怀疑。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3分)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4分)

(2)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世充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 阅读答案。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①。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简:挑选 .B.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 营:安营,驻扎 .C.构之于高祖 构:陷害 . D.表请乞骸骨,许之 表:奏章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 ②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 因 则 B.而 为 乃 C.以 为 乃 D.而 因 则 7.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保护乡人,防止其他盗贼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但是后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9.(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3分)

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4分)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休宾,字处干,本平原人。祖昶,从慕容德度河,家□北海之都昌县。父奉伯,刘裕时,北海太守。休宾少好学,有文才,兄弟六人,乘民、延和等皆有时誉。

休宾为刘彧虎贲中郎将,稍迁幽州刺史,镇梁邹。及慕容白曜军至升城,遣人说之,令降,休宾不从。刘彧龙骧将军崔灵延、行勃海郡房灵建等数十家皆入梁邹,同举休宾为征虏、兖州。会.刘彧遣使授休宾辅国将军、兖州刺史。休宾妻,崔邪利女也,生一男,字文晔。崔氏先归宁在鲁郡,邪利之降也,文晔母子遂与俱入国。至是,白曜表请崔与文晔。既至,白曜□报休宾,又于北海执延和妻子,送至梁邹,巡视城下。休宾答白曜,许历城降,当即归顺,密遣兼主簿尹文达向历城,观国军形势。

文达诣白曜,诈言闻王临境,故来祗侯。私谓白曜曰:“刘休宾父子兄弟,累郡连州,今若识运知机,束手归化,不审.明王加何赏叙?”白曜曰:“休宾仕南,爵宠如此,今若不劳兵甲望风自降者,非直处卿富贵,兼还其妇儿。休宾纵令不畏攻围,岂不怜其妻子也!今在升城,卿自往见。”文达乃至升城,见休宾妻子。文晔攀援文达,哭泣号啕,以爪发为信。文达回还,复经白曜,誓约而去。白曜曰:“卿是休宾耳目腹心,亲见其妻子,又知我众旅少多。善共量议,自求多福。”文达还见休宾,出其妻儿爪发,兼宣白曜所言及国军形势,谓休宾曰: “升城已败,历城非朝则夕,公可早图之。”休宾抚爪发泣涕曰:“妻子幽隔,谁不愍.乎?吾荷南朝厚恩,受寄边任,今顾妻子而降,于臣节足乎!”然而密与其兄子闻慰议为降计。闻慰曰:“此故当文达诳诈耳。年常抄掠,岂有多军也?但可抚强兵,勤肃卫。方城狭嶮,何为便生忧怯,示人以弱也?”

休宾又谓文达曰:“卿勿惮危苦,更□吾作一返,善观形势。”于是遣文达偷道而出,令与白曜为期,克日许送降款。文达既至,白曜喜曰:“非直休宾父子荷荣,城内贤豪,亦随人补授。卿便即为梁邹城主。”以酒灌地,启告山河曰;“若负休宾,使我三国覆没!”初,白曜之表取休宾妻子也,显祖以道固即叛,诏授休宾持节,平南将军、翼州刺史平原公。至是付文达诏策。文达还,谓休宾曰:“白曜信誓如此,公可早为决计,恐攻逼之后,降悔无由。”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高白曜寻遣著作佐郎许赤虎夜至梁邹南门下,告城上人曰:“汝语刘休宾,何由遣文达频造仆射,许送降文,归诚大化,何得无信.,违期不来!”于是门人唱告,城内悉知,遂相维持,欲降不得,皆云:“刘休宾父子,欲以我城内人易荣位也。”寻被攻逼,经冬至春。历城降,白曜遣道固子景业与文晔至城下。休宾知道固降,乃出请命。白曜送休宾及宿有名望者十馀人,俱入代都为客。及立平齐郡,乃以梁邹民为怀宁县,休宾为县令。延同二年卒。

(选自《魏书·刘休宾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刘彧遣使授休宾辅国将军、袁州剌史 会:刚好 .B.不审明王加何赏叙 审:知道 .C.谁不愍乎 愍:怜悯 .D.何得无信 信:书信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家□北海之都昌县 ②既至,白曜□报休宾 ③更□吾作一返 A.①于 ②以 ③为 B.①乃 ②则 ③为 C.①于 ②以 ③与 D.①乃 ②则 ③与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B.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C.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D.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容白曜在北海扣押了刘延和与他的妻儿,把他们送到梁邹,在城下来回走动让刘休宾看见。

B.兼主簿尹文达奉命探察魏军形势时,已有投降的打算,他为魏军充当说客。C.刘休宾在尹文达面前故作节臣,暗地里却与刘闻慰商议投降之计。D.梁邹城受到魏军围逼,经过一冬一春,却最终逃不过投降的命运。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崔氏先归宁在鲁郡,邪利之降也,文晔母子遂与俱入国。(3分)

②于是门人唱告,城内悉知,遂相维持,欲降不得。(4分)

(2)请简要分析刘休宾最终选择投降的原因。(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裴邃字深明,河东闻喜人。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梁天监初,除后军谘议参军。邃求边境自效,以为庐江太守。

五年,征邵阳洲,魏人为长桥断淮以济.,邃筑垒逼桥,每战辄克,于是密作没突舰。会甚雨,淮水暴溢,邃乘舰径造.桥侧,进击,大破之。迁广陵太守,与乡人共入魏武庙,因论帝王功业。其妻甥王篆之密启梁武帝云:“裴邃多大言,有不臣迹。”由是左迁始安太守。邃志立功边陲,不愿闲远,乃致书□吕僧珍曰 :“昔阮咸、颜延有二始①之叹,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后为竟陵太守,开臵屯田,公私便之。再迁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复开创屯田数千顷,仓廪盈实,省息边运,人吏获安。乃相率饷绢千余匹,邃从容曰:“汝等不应尔,吾又不可逆.。”纳其二匹而已。

普通二年,义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入魏,魏军来援。邃深入魏境,出其不意。魏所署义州刺史封寿据檀公岘,邃击破之,遂围其城。寿请降,义州平。

四年,大军北侵,以邃督征讨诸军事,先袭寿阳,攻其郛,斩门而入,一日战九合。为后军蔡秀成失道不至,邃□援绝拔还。于是邃复整兵,收集士卒。明年,略地至汝、颍间,□在回应。魏寿阳守将长孙承业、河间王元琛出城挑战,邃临淮叹曰:“今日不破河间,方为谢玄所笑。”乃为四甄②以待之。令直阁将军李祖怜伪遁以引承业,承业等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众大败。承业奔走,闭门不敢复出。

在军疾笃.,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邃沉深有思略,为政宽明,能得士心,居身方正,有威重。将吏惮之,少敢犯法。及卒,淮、肥间莫不流涕。

(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二始:指晋始平太守阮咸与南朝宋始安太守颜延之,二人皆负时望而遭忌。②四甄:指埋伏左右的四支军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人为长桥断淮以济 济:渡河 . B.邃乘舰径造桥侧 造:建造 .C.吾又不可逆 逆:推却 .D.在军疾笃 笃:严重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邃志立功边陲,不愿闲远,乃致书□吕僧珍曰 ②为后军蔡秀成失道不至,邃□援绝拔还 ③明年,略地至汝、颍间,□在回应

A.①于 ②则 ③所 B.①之 ②以 ③因 C.①之 ②则 ③因 D.①于 ②以 ③所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B.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C.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D.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邃年少会写文章,当官后自己要求到边境去效力,担任庐江太守。

B.裴邃担任二州刺史时开发屯田,粮仓充实,军民安定,于是他们送来许多匹绢。C.魏军袭击寿阳,攻打外城,杀掉守关士兵进入内城,裴邃率众与之大战了九个回合。D.裴邃为人正直有威仪,将吏敬畏他,他去世后,淮肥间的人民没有不流泪涕泣的。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4分)

②令直阁将军李祖怜伪遁以引承业,承业等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众大败。(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邃“沉深有思略”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自然,□有意于繁简,□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②圉圉,受困无力。③洋洋,欢乐。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戒,制止 .B.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餍:吃饱喝足 .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

11.填入下列句中“□”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若不出□自然,□有意于繁简,□失之矣。

A.因 之 而 B.于 而 则 C.而于 则 D.乎 则 者

1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13.下列句子编为三组,全都表明作者写文章的主张的一组是()①作书须注 ②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③《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 ④不简于事而简于文 ⑤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⑥且文章岂有繁简邪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4分)译文:

②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3分)

译文:

(2)文章第三段中引用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在提倡写作时的什么主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篇6:文言文练习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日,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

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神父尽找我麻烦。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

上一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战略引擎下一篇:青岛市员工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