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2024-07-19

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通用14篇)

篇1: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学反思在我们的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但是就当前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实质

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了硬性规定,要求教师每周或每月必须写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规定,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出现了写反思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的现象。于是有突击赶写的、有抄袭的、有简单重复的等等,写教学反思成了教师们的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浪费了时间,教学反思的实质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其实,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思考,重要的并不是书面的形式。

二、重全面,轻深刻

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多为蜻蜓点水,全面而不深刻,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以后教改的依据,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重课课思,轻学科思

有些学校要求教师要课课反思。教师本来工作就很繁忙,再加上写每次课的教学反思任务,又不善于发现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学反思泛泛而谈,缺乏针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思考和认识,难以促进学科的整体教学改革。

四、重教师,轻学生

目前教学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师怎样教”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学”,即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性,学生怎样才能学懂、学会,会学并进行学习反思的并不多见。习惯背后是观念,是从教师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反思折射出观念不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教育理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学反思也应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

篇2: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谈话中情绪易失控,迁怒于学生

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和主题需要关系的反映。班主任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紧张、冲突、困惑的情况,假如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情绪的冲动。有的班主任虽然不会体罚学生,但面对经常发生的教育应激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出现急躁、焦虑、应激时的过度紧张、过敏性反应等,都是对外部环境的强烈而紧迫性刺激的不适应反应。有这种不适应情绪表现的班主任,不习惯于工作变化,对于上一堂观摩课,调一次课,换一个班级做班主任,遇到一两个调皮的学生,都会情绪不安。这种不安的消极情绪长期累积,对自身和学生带来的隐患,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

2、对与学生的谈话效果期望过高

对自己和他人提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出色。想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目标难以实现,结果就会郁郁寡欢,在工作中就会带着消极的情绪,遇到问题、矛盾时,就不容易调节,控制。(班主任工作反思)有的年轻班主任,想帮助某个学生改掉抄作业的坏习惯,找这位学生谈过一次话以后,就希望能立竿见影。可是,行为习惯是要靠不断地养成和刺激的,一段时间后,发现他“旧病复发”,就很失望,认为孺子不可教也,对这名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一听说他做错什么,就很厌烦。

3、缺乏奉献精神、博爱心和责任感

篇3: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 临床见习教学存在问题及分析

1.1 患者不配合教学工作

随着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患者越来越不愿意配合临床见习教学, 而在临床教学活动中, 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 才能进行示教、观摩和操作等教学活动。因此若患者对教学任务有抵触情绪, 心理上不愿意配合, 往往会造成学员问诊查体等需患者配合的实践操作教学活动经常难以进行。此外, 社会上对医疗纠纷不恰当的渲染及误导宣传报道, 更加重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教员为保护自我, 防止医疗纠纷, 也不愿意增加学员的实践动手机会[2]。这些都严重影响学员在临床学习中的顺利开展。由于许多实践技能操作无法完成, 严重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学员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学习中过分关心疾病, 却很少关心病人。使患者感到不被人关注、不被尊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学员的态度, 对教学意义的认识, 使医疗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一些学员在问诊查体时, 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或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造成患者对教学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1.2 教员临床工作负担重, 对教学工作不重视, 积极性不高

在见习教学工作中, 教员居于主导地位, 教员对教学的态度,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目前各大教学医院由于拥有良好的医疗资源, 造成患者人满为患, 临床医师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面对繁重的医疗工作任务, 参加临床工作的教员往往对教学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对医疗服务及疾病愈后的要求不断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不满意时, 或者对医疗收费有意见时, 医生经常首当其冲是患者投诉、报复的对象, 极端的甚至酿成流血事件。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医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对工作产生疲惫感, 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状态[3]。这些都极大地牵扯了教员的精力。教员只能对教学工作降低标准, 放松要求。同时, 临床教学工作由于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而教学的好怀又很难于教员的提职、提级、奖励等切身个人利益挂钩, 导致带教教员对见习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1.3 学员学习不主动, 学习方法不得当

临床见习学习与基础理论课学习有明显的不同, 实践性很强。它需要学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尤其要求学员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会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学员做到:腿勤、手勤、脑勤、眼勤、耳勤和口勤。要多看、多练、多问、多琢磨。但有些学员在见习学习中, 将自己置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怕脏怕累, 畏惧疾病, 学习只是蜻蜓点水, 没有全身心投入。部分学员热衷于学习临床实际应用技术, 急于求成, 希望教员多讲授临床技能, 而轻视临床“三基”知识的学习。还有些学员学习方法不得当, 仍采用学习基础课程的方式, 死记硬背, 缺乏归纳吸收临床知识的能力。这些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临床见习学习的效果。

2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2.1 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要协调好工作, 安排好人员,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教学工作是教学医院重要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学校和教学医院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执行中发挥主要作用。学校和教学医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深化教学改革, 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不断加大教学投入, 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为搞好见习教学工作, 具体的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制订保障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见习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人员安排, 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检查督促教员的教学执行情况和学员的学习情况。教学开始前, 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各教研室组建各自的见习教学小组, 指定专人负责。教研室要编写见习大纲、见习指导, 以明确规定见习的具体项目、内容、要求和方法。教研室要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高年资医师担任见习带教工作, 以保障教学效果。科室可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参加教学工作人员的临床工作, 以保障教员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见习教学中去。同时预先与后勤等相关职能科室做好协调工作, 督促其做好临床教学的协助工作, 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对带教教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通过集中备课, 进行试讲、预讲, 集中讨论完善多媒体及教案等, 以提高教学整体授课水平。教学管理部门要随机抽查各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 奖优罚劣, 建立完善的激励惩罚制度, 督促教员的教学工作, 增加其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教学工作中, 需对学员要严格管理, 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指派专人负责, 对见习学员的作息时间、学习纪律、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督促, 全面掌握学员的学习状况。总之, 通过狠抓教学质量, 严格管理, 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从而在管理上制度上保障见习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教员要加强有责任心, 优化教学方法, 严格管理

教员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员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员见习教学的效果。为适应当前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教员自身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学任务, 抛弃私心杂念, 加强责任心, 树立认真履行职责, 为做好教学工作奉献的信念。教学工作中要努力钻研教学方法, 充实自我,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针对每一次见习课的目的要求、重点内容、时间安排等特点写出相应的见习计划, 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考核要求和方法。每一次见习课课前要认真完善好教案, 预先熟悉和准备好典型的教学病例。课前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 为见习教学时学员与患者接触提供良好的临床学习环境。见习教学实践性强, 教员在教学方法上, 应采用互动式或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 以活跃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应狠抓学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可适当穿插介绍一些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和新的医疗技术。教学中教员应以身作则, 按照规范要求对学员进行带教及操作示范, 培养学员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的医疗行为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教学结束时教员应严格执行见习考核标准, 以督促学员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见习教学的教学质量。

2.3 学员要加强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中, “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 缺一不可。针对当前学员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 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性很强, 而见习教学阶段正是学员由理论课结束向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学习转变的关键环节。见习教学是下一阶段实习教学的基础和起点。如果见习没有学好, 今后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实习教学的质量。此外, 见习教学阶段也是培养学员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对今后学员的就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通过思想教育, 要改变学员怕苦怕累轻视见习教学的问题, 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见习教学活动中去。在学习方法上, 要改变以往学习理论那种死记硬背的方法, 要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课前应做好预习, 上课时遵守教学纪律, 主动积极多见习病种、多向带教老师请教、多动手、多写病历。在病房里对待患者要热情真诚, 做好沟通工作, 以保障见习教学的顺利实施。学员要通过勤于思考, 不断总结完善,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见习教学的学习效果。

总之, 临床见习教学是培养学员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临床实习教学前的重要阶段, 是最终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学管理部门、教员、学员三方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更好的完成临床见习教学工作。

摘要:临床见习教学是培养学员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最终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教学活动中存在患者对教学不配合、教员教学积极性不高、学员学习态度及方法不当等问题, 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管理部门、教员、学员三方面需要针对性的完善各自职责, 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以便更好的完成临床见习教学工作。

关键词:见习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赵艳玲, 朱永林, 梁秀安, 等.内科学临床见习教改的重要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24) :3839-3840.

[2]李秀娟, 刘晓燕.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疗纠纷防范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854-856.

[3]马勇.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与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5) :440-440, 442.

篇4: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淡化了教学的本质内容

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新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大都存在这样一个套路:今天我们分组合作学习,于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出示问题后,各个小组分头嗡嗡地讨论起来,不过几分钟,教师叫停,继而是逐一汇报。其间也并无大错,几乎合乎教师的预料,偶尔某一小组有一点小小的偏差,教师就会就此大做文章,追问这个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谁的想法同他们的不同?其他组的同学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说服他们?完了之后便是“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我真为你们高兴”之类的表扬话,同时还夹杂着请为他们精彩发言鼓掌的声音,最后,就是回顾本节课,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如此等等,一节课便大功告成。

反思: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形式是内容的外地表现,不存在不具有形式的内容。但是外在的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的需要,为本质内容服务。新课追求新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与这节课的本质内容相吻合,必须结合本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获取情感的体验。

问题2: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影响计算技能的培养

课程标准多次提到,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多样化。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计算时也往往出示几幅图对学生加以引导,如:小狗是这样算的,小猪是这样算的,小花猫是这样算的,小猴子是怎样算的?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于是乎,算法多样化成为现在计算教学中大大的亮点。再加上“多样化”算法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又非常“精彩”,看上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无形之中又为这样的课堂增加了新的“看点”。听听现在的计算课,你就会发现教师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体现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尽量选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反思:算法多样化,是个性化学习的必然结果。如何提倡算法多样化,而又能保证优化出一般的方法,而不影响学生对后继内容的学习,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练习,是每一个课改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把握好多样化的“度”,做到适可而止,及时地优化出一般方法,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究竟如何把握,这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问题3: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讲都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弱化教师主导作用、唯学生自主是尊的倾向:学生自学课本,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本节内容。

反思: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的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化,失去的却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拔,导致课堂的低效或无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引导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实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

问题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生成的教学资源,背离了文本的主体内容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和超越,提倡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生成资源的甄别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背离文本内容的现象。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今天还要继续研究分数。有关分数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我们要根据你个人需要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分数?

2.我想知道分数能否化成小数?怎样化成小数?

3.我想知道分数有什么性质?

4.我想知道分数乘除法是怎么算的?

5.我想知道约分和通分是怎么回事?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分为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对于那些无效的生成,教师要注意取舍。选取哪些对本节内容有关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研究,决不能不顾文本内容,一味强调生成资源的重要性。

篇5: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成绩承载着太多的社会压力,使得我们的教育部门或教育者自身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偏离其教育的本质。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笼统表述多,明晰表述少。

许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淡薄,理解模糊,教学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如:“用英语谈论、描述动物并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学习„„”;有的直接就是:“words:„;phrases„;„”等,缺乏可操作性,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和对课堂的导、控作用,以致无法评价目标的达成度。我们知道,目标的达成度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2)教师讲授多,学生实践少。

老师以“讲得多”“讲得好”为满足,“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总担心有哪一个知识点没讲到。不管学生会不会,老师认为该讲就讲,不关心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的学得。很多时候,对一些所谓的重点,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的讲。实践证明:重复讲解学生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倦,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降低,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由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偶尔会参与一些枯燥、脱离实际的句型操练,没有足够的主动参与、体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学不会,各项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课堂效率低。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

3)关注知识多,学法指导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老师们再熟悉不过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把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老师有多少?课堂上,教学内容常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线,老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到位。在指导对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关注少,做得少,有些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做。结果,学生只会被动地“接水”,不会主动地“取水”,造成课堂低效。

4)关注预设多,关注生成少。

课堂上,老师把注意力放在预设的教案上,即:按教案教(走教案)。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按预设完成教学内容,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看学生是否获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和积极的学习体验。教案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案上写的采用哪种活动形式就用哪种;时刻关注的是教学环节的推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视而不见。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自己的意愿去回答,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编织的框架。(鱼台实验的例子)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很多时候,老师所预设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如:为了练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疑问句,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指着1男生问其他学生“is he a boy? ”(假交际)教师无效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活动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真实需要等方面受到忽视,必然影响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5)活动形式多,实际收效少。

课堂活动形式往往花样很多,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过程、反馈,都只有少数尖子生参与、表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只突出尖子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80%以上的学生)。

6)统一要求多,个性发展少。

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提出、活动的设计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整齐划一的练习和作业多,发展个性、分层选择的任务少。造成课堂效果的低效。

面对新的课改形势,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老师们正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运用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

篇6: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麦积区渭南初中 刘建兰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就阅读、写作、听说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阅读方面。主要是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不够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我们可以理解为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再有就是读书的方法、内容限定太死,学生必须运用老师规定的方法、划定的范围去读书,这是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出现的现象。让学生自行选择读书的方法、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拓展的时间,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即使有必要统一内容,也最好放在课外,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有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叶圣陶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内容,这是常理。还要注意不要把课上挖掘深刻含义,穷根究底的方法,移植到课外阅读上,也不要要求读的书和学的课文结合。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给学生以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的 畅游,尽情地汲取知识,身心饱受陶冶。

二。写作方面。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于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究其原因,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的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教师常以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写作相同的内容。然后教师以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再者,套用几十年不变的两周一次作文法,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文主题表现出轻淡平庸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趋向,无病呻吟,脱离思想实际。教师埋在作文堆里,精批精改,套用不知用了多少回的格式化批语,写腻了,学生看烦了,时间一长,作文这棵该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枯萎了。作文教学喜欢教方法,换言之,其实就是套路。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漠视生命的个性差异。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我们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而且是生活中普通琐事。从中挖掘出作文之根本,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价值取向。教师应把学生从套路作文里解放出来,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我们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的庄稼;郁郁葱葱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的感受生活的美。还应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长短,不拘泥于结构,纯粹为了“写点什么”,由于真实的写作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立言”来“立人”,即让学生在最好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还要大力提倡创新,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

三。听说方面。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在讲读课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课同样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要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内进行有计划地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麦积区杨庄初中

篇7: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形成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体育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被人为的削弱,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下,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问题之一: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培养,同时,教学过程中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淡化了“双基”教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学生如何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乐,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之本。

问题之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

问题之三: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从事“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人,他们强调教学“以教字为中心”、以“教师中心”,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去上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混同于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分组随意性强,合作式学习自由化,注重生生互动,而忽视师生互动,无明确角色分工或角色责任,成为放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这会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相反的另一面,个别从事“新理念”研究的人,他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之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

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①学校有体育课课表,但没有体育课的形式。②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体育教师确不花精力去进行训练和研究。③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上课学生人数太多,也使得课的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等难以得到保证。

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解决体育教学中现存问题有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 “注入式,填鸭式”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自主式”。

2.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应经常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体育教师得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篇8: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问题,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成绩是肯定的、显著的, 进步也是很快的。但是, 无可讳言, 问题还很不少, 特别是基础阶段的教育。为了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除了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外, 全国其他大、中、小城市的小学阶段都已开设了英语课程。但事与愿违,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效果不明显, 相反由于教学处理得不当, 还可能发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就目前的中小学英语学习情况来看, 小学英语学习气浪高, 初中气浪大减, 到了高中,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已没有了兴趣。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应试教育被广泛采用, “应试”在教学中被排到了首位。从“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由于强烈的好奇心,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英语, 对英语中出现的外国文化习俗比较感兴趣, 新奇感促使他们去学习英语, 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这种新奇感引导他们进入这门学科。但遗憾的是这一阶段并没有被掌握好, 到了高年级, 由于毕业考试的临近, 升学的压力 (尽管小学升初中不是选拔性的考试, 但中学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的多少被学生家长看成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 导致小学阶段的英语变成“豆芽科”, 甚至在有的学校干脆把英语砍掉, 用语文、数学课去充填, 这给中学英语教学蒙上一层浓浓的阴影。到了初中, 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 学生会认为英语学习不过如此, 是“豆芽科”, 尽管老师百般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但都无济于事, 消除不了那种思维定式。照此下来, 初中毕业时, 学生已对英语没有热情和兴趣了, 到了高中, 想学都已经学不懂了, 无奈只好放弃。第二、社会需要制约着我们的基础英语教育。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 而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是否培养起来, 有赖于学生是否在使用这种工具。我们的客观现实是:社会没有需要 (尽管对高级英语人才有需求) , 导致学生没有需要, 缺乏学习的动力。换句话说, 学生学习英语除了考试外别无他用。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和舞台, 让他们看到一种需要, 并为这种需要而学习。包天仁教授在《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形势和前景》一文曾经提到, 目前国内外还有许多教育专家反对小学开设外语, 因此, 如果小学外语教育没有被正确对待和处理, 那对以后的外语教学弊大于利。对于我们贵州这样的落后地区, 还没有具备开设小学外语的条件, 最好不要急于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要不然, 就会出现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小学外语课程形同虚设, 造成小学生过早地放弃外语学习, 给以后的外语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篇9:当前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含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分析问题、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和修正假说的过程,即解决问题;二是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与探索活动,这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而进行的更丰富的求知活动。前者是问题解决活动的中心线索,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后者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思想和协同合作的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问题解决教学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实现某种知识的应用或者获得某种新的知识,指向的是教学的物质性目标。而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思维,改善其认知结构,提高其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会等功能性目标却被忽视了。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需要不断丰富

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一方面应该反映解决问题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对教学有较强指导作用,真正做到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不系统,缺乏全方位视角,多从教学经验中总结提升,无法正确指导问题的解决教学。尤其是问题解决教学因缺少各学科特有的问题解决理论的支撑,因而成为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理论的附庸或者形式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问题解决教学应该找准一个理论的生长点,并吸收各种相关理论,以此得到丰富和衍生。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相关研究未能整合。来自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往往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来自教学实践的研究大部分尚停留在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心理学的支持;微观层次的阶梯技巧和方法研究泛滥,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分析,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其二,研究面亟待扩大。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教学,对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以及复杂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不足;研究任务单一化,都是在个别任务的解决中来得出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三,研究不平衡。对学生研究得多,对教师研究得少;对在教室情境中以班级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多,对在社会化情境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少。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应突出有效性

由于对问题解决的片面理解,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思想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表现还很突出,因而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在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各种具体的解法技巧,过多寻求同一问题的巧法妙解,忽略了对问题解决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二是把问题解决教学异化为“题海战术”,采取题型归类的教学法,要求学生按照例题的解法去大量做题,形成“套解法模式”的所谓问题解决教学;三是教学模式单一,重在掌握知识,缺乏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反观美国目前的问题解决研究,已由过去的启发法向数学思维转变,更要注意处理好问题解决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注重让学生注意结构,寻求联系,捕捉符号模式,提出猜想和证明、抽象和概括,进行交流、批评、反思等各种学习活动。

篇10: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老师不愿教、不会教,学生不愿学,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认真思考、分析一下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作答要求:要言之有物,切忌空话连篇。或者全面分析;或者就一点展开深入论述。)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感慨,他们拿到作文题往往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笔,只好生拉硬扯,凑“篇”成“文”,结果连自己也不知所云。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也是语文老师的感慨。作前指导绝对费尽心机,作后批改简直味同嚼蜡。老师和学生深陷泥沼,翻爬滚打。有道是:前景无限好,沼泽难自拔。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困境,大家找了很多原因,诸如:作文方法程序化,缺乏新意;对课标要求落实不到位;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只是官样理由,根本问题是学生缺乏生活初中或不去观察生活。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却单调枯燥,严重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由于非法网吧和泛滥,由于治安问题或由于分数至上的观念的作祟等等,导致学校、家长不敢让孩子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真正的社会生活,学生的轨迹是家庭——学校,学校——家庭,教室——宿舍,宿舍——教室。学生的接触面很窄很窄,家长(甚或是老师)除了让孩子学习,什么都不让学生干,结果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差。比如,你说梯子不用了横放,他问梯子是什么?学校劳动让学生拔草,结果花苗也被拔掉了,你说举手之劳是美德,他说我想举手没机会。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语文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生活实践永远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言之有物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有学生只知自我,对身旁的事对身旁的人总是漠不关心,一屋不扫却总想将来扫天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个原因是学生阅读面窄,写作训练不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凡能写点东西的人,大都得益于阅读。我们小的时候,阅读过连环画,阅读过大大小小的文学作品,每得到一本书则手不释卷,如痴如醉,砍柴放牛在读,豆油灯下在读,大有“书非借不能读”的感慨。而现在的孩子除了课本外又能读几本书呢?课堂上要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后要完成铺天盖地的作业,也有好读的孩子想读而不能读,在学校读课外书,教师说是荒废学业,在家里读课外书家长说不务正业。也由于网络、影视诱惑,不少孩子即使有课外时间,也只会到网上或电视上消磨时光了。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内化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学生很可怜,他们难得读上几卷几本,又何求其千卷万卷呢?更何求其“下笔如有神呢”?

篇11: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位著名的日本教授曾说,“什么叫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自觉的,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只需凭借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按照自己个人设想的方向去充实自己,造就自己……大学老师从你们的考卷中,希望更多地看到你们独立的思考、探索和新观点.”由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求知若渴的大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组成的课堂,本该是活泼热烈的,然而,当前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缺乏精彩激烈的讨论,缺乏思想的碰撞,更多的是单向度的“输出”与“输入”.

作 者:陈利娟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刊 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

篇12: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火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篇13: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本末倒置。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方式仍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现,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经常出现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一片漠然。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当前的德育课缺少针对性,教学内容过于空洞,几乎每一类高职学校都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起不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作用。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致使有些学生上课时在德育课本下藏着专业课本,也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看小说。

三、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沿袭着传统中的以口讲和板书为主,即使有多媒体辅助,但其设置内容大都是课本内容,例子相对较少,与专业相关的前沿性知识也很少。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的讲解无视学生的差异性,而是预设所有学生资质相同,接受能力相同。这种普遍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能力得不到提升。

四、教育教学理念滞后,缺少改革创新意识。德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于当前教学理念的快速发展而言,仍然略显滞后。虽然我们德育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但因当前高职高专的教师并没开设教育教学理念的继续教育,所以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学的理论基础上。教学理论的滞后性,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少创新意识。

五、教学质量受教学目标和课节时间限定而相矛盾。教学目标的硬性设定,每一节课都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使教学的质和量两个方面产生了矛盾,过多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保证质,但教学的量完不成;而如果太少使用教学手段,可以保证量,教学的质又没保证。产生了教学质与量的矛盾。

六、教学容量小,学生视野得不到扩展。德育课堂上,教学的容量只是比平面的以讲为主课堂略大,但仍达不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即使是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照课本上知识来设计的,缺少向纵向深的知识。这就使得课堂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上课倦怠。

德育课对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本应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被塑造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平台。但目前在高职院校,德育课却晦隐于专业课之后。北宋史学家司马迁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由这句话可知,与专业知识相比,道德知识更为重要。它像心灵的净化剂,可以洗去学生在大千世界挟卷而来的尘垢,使学生做讲道德明是非的人。只有讲道德明是非,学生才能在从业之后分清公利与私利,权衡大利与小利,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讲原则守底线,处理好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鉴于以上思考,我认为,要想上好高职德育课,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换位思考,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探究。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换位思考,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所关心、所喜欢、所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该以什么方式上,上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一节课下来,他们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认真备课,与自己的科研内容相衔接。在当前的网络化时代,课堂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知识由僵化变为了灵活,再加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备课不应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而应与自己的科研内容相衔接,注入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文献查询,扩充课堂容量,并对引用资料寻根求源,科学论证,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对其进行批判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在课上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虽然是平面教学,却能收到立体效果。

第三,尊重学生,把课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课上,让学生多参与知识讲解、问题辩论、社会前沿知识思考,使学生认识自己不但是课堂的主体,同时更是社会的主体,将要担负起社会赋予的各种职责。教师在此过程要起的作用就是引导、纠错、纠偏、救场、启发和激发作用。

第四,锐意创新,敢于进行各种教学尝试。创新,体现在我们自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敢于打破常规,问鼎前沿。同时,我们需要打破陈规陋俗,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造一个敢为人先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惟书,不惟上,大胆探索,成为真正的思想者。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只有能进行思考,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破旧迎新,跨步超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担负起国家的重托。

第五,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人说过:“大学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去学会思考。”启发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需要摆脱课本固定知识的束缚,敢于对各种现有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寻根求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而非像小鸟一样只会吃别人给的食物。

第六,有共享理念,动员全组人员进行合作。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每位教师备出有质量有水准的课,的确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同课的教师要树立共享理念,学会团结合作,每位教师查到的备课资料共享,每位教师在海量的资料中善于根据自己上课需要对资料进行提练和整合,择其精去其粗,择其易去其难,真正做到资料充足和容量丰富。

第七,及时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目前,我们如果还躺在曾有的成绩上睡大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已有的知识在目前的形势下,已远远不足以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当前知识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高尔基说过:“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汲取前辈和时贤的更多经验学识,取百家之长,促进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维,扣准时代脉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最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恪守慎独,修身养性,做到正心诚意,做到知行统一,把儒家尊崇的理想人格作为毕生的追求。只有我们教师德才兼备,才能教出德艺双馨的学生。

最后,善于自我反省,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于这样一位圣人,还要一日内要进行三次反省自我,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德国伟大诗人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由此可知,只有通过反省,我们才能认真审视自我,查漏补缺。通过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修德成贤,积极入世,于求真向善崇美中,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参考文献

篇14: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上一篇:教师请假后调课代课规定下一篇:教师师德演讲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