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2024-07-06

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精选5篇)

篇1: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影响很大的两个因素,本文试图从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要求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和影响,系统地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 键 词: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自从2005年12月31日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丰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获得了各界学者专家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研究巾,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相关专题研究比较少。甚至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往往存在争土地、争资金等现象,两者是一对矛盾,往往将它们看成对立面起来研究。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从而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产业间的转移,无法完成空间转移或是空间转移相对滞后,表现出明显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势必拖延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建设,无法解决农村问题的深层矛盾,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农民、农村、农业。也有学者认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关节点。鉴于上述理论分歧的存在,本文试图对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求从中找出将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建设之路

一、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代表了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在城镇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发达园家城市化的水平普遍都超过了70%(城市人口/总人口),有的达到了90%以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作为地方经济的载体,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和文明扩散功能。

(一)城镇化的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促进农业各配套环节形成专业化集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化程度

(二)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

(三)城镇化形成经济增长极,增加了城镇空间的密集度,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孵化中心,城镇化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效益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一方面,产业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不仅提供农村城镇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化引起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兴起的内在经济原因。此外,农业产业化引发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对农村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县城镇化发展强劲动力,农业产业化势必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加快招商引资,出台好的政策,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建设平台和信息平台。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将部分散居在乡村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居住.并有助于龙头企业由分散布局走向集聚,从而节约出大量土地,为城镇化提供土地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繁荣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民收入高、购买力强,可促进城镇市场上的商品销售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村经济繁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居民生活供应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产,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的效率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势必极大丰富农产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寻找有效销售通路,最直接的销售点就是与农村最近的城市、城镇,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城镇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城镇的级别越低,其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对象越倾向于农村基层。在我国建制镇是最低的城市级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其周边的农村地域。因此,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受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农业产业发展越快,商品性农业成份越高.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要求与之配套的城镇化同步发展,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主要载体。

与农村地域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产生了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实体经营。产业链将这些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依存。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农业产业的盈利,必须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和经营,这就决定了这些由农村种养延伸出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分布不能过于独立和分散,而必须相对集中。城镇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积聚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城镇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为其提供配套基础设施,降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发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为元米之炊、无源之水;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特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江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而又互为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人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和生产链的延伸,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的农村,作为城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

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我国目前城镇建没滞后的国情厂,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因此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张培刚主编:《经济发展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2: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0.5;F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5-05

Interaction and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Shi-b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s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bellwether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booster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Urba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and driv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assis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celerates urbanization.The synchronize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Only the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spe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and realize the goals of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and the socialist common prosperity.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诠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的要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 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指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生产量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即日益彰显出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指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产值及工业就业持续增加的发展过程。然而从广义上来理解,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工业产值增加、工业就业人数增加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变革,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习俗的变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结合,走高技术、低污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方式和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可提供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资源,创建农业科技人员依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网络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是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和物质基础,也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空间形式,城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城镇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日趋演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题和驱动力,成为缓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而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城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土壤,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和经济支撑。城镇化保证工业化要素集聚,城镇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禀赋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基础地位越牢固,工业化的产业支撑作用就越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二者互动发展的良好契合点就是推进“产城”融合,通过有效整合工业产业与城镇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城镇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作用。

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和重要标志,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资金积累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化肥等的投入,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产品就能以低成本购得;城镇化还有利于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业产品提供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变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市场条件,从此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4]。

2.4 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

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也是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支撑,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产品结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供给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实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带动了农业人口逐渐向中心城镇的转移和集中,从而推动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程创造市场条件,提供要素来源。城镇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土地、市场和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农业企业不断聚集,且所需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逐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需求的绝对数量,从而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需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

“四化”互动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四化”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表现在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四化”的共存,决定了推动“四化”必须实现长期均衡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均衡态势就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日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突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加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3.1 “四化”同步愈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相对于机械化大生产的传统工业化而言,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同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四化”协调互动的主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四化”协调互动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催生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无法实现。

3.2 “四化”同步突出强调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篇3: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一、“四化”协同发展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 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也成为推动“四化”协同发展的现实依据。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

工业化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粗放型的发展, 数量扩张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能过剩。信息化发展集成应用水平不高,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融合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2.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

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 但产城融合度不高, 城镇间产业功能定位和分工不尽合理,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 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 人口承载能力不强。

3.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 就业结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化, 农业人口比例偏高, 不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四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

现代化表现为社会整体的变革与发展。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四化”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相互之间具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 互为表里的互动关系。“四化”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当然, 如果不协调则会相互制约, 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

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 两者相伴而生, 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工业的技术经济特征要求集聚活动来保证其外部经济性的实现, 并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创造出一系列集聚效应, 正是这种集聚效应引起人口和生产要素等随着工业的发展而相对集中。当人口和生产要素等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相当的规模, 就形成了城镇。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就业结构、土地利用形态不断变化, 产业空间布局不断调整与优化, 非农产业和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 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

2.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与升级

城镇以其相对集中的就业人口、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工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 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 城镇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拉动效应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主要通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一方面, 城镇的聚集效应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城镇化过程中的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配置区域资源, 吸引周边地区的商品、要素集中到城镇, 规划产业布局, 以其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 形成专业化分工, 发挥聚集功能。城镇为工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支持, 也给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和相应的配套服务。城镇聚集的人口构成了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 城镇聚集起来的专业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城镇聚集的产业, 为工业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同时, 城镇作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城镇布局、城镇规模、经济和生态容量、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影响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也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前景空间。

另一方面, 城镇的辐射效应促进了工业化的升级发展。城镇化过程的辐射效应是基于聚集效应而产生的。城镇不断地吸引区域内的人口和要素流入, 产生聚集效应, 而当要素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 生产企业和生产要素又开始向城镇边缘区域和城镇外部迁移;同时城镇吸纳的经济要素经过整合加工形成的新产品通过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不断向城镇周边辐射, 形成辐射效应。

3.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稳定的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 也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扎实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 两者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和动力的, 没有农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开端;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 也就不会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也是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根基的大事。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多样化的原材料等基本生产要素支持, 也为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提供基础条件和基本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的支持, 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投入, 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和市场提供服务和管理, 这些需求都直接刺激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同时, 工业化、城镇化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4.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 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然会带动城镇化推进。在信息社会, 信息化通过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 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迅速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信息产业是以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因其具有极高的渗透性、极强的亲和力和扩散力等特点迅速向一、二、二产业渗透, 促进农业现代化, 也使城市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更精确, 自动化程度更高, 管理更科学, 从而提高城市原有产业的技术层次, 促进包括信息、生产、加工、存储、传播、咨询等内容的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模式转变,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 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信息化通过改变城市管理方式, 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促进城镇化智慧发展。

三、“四化”协同发展的举措

在“四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中, 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 是发展的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 是发展的根基, 而城镇化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能够一举托两头, 有利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 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机遇, 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 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 做大做强服务业, 特别是信息产业, 推进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 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

1.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强化“四化”协同发展产业支撑

要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走“创新驱动”的路子,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绿色低碳”的路子,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各地区要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布局, 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要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有选择性地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转变, 进而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工业化转型升级。

2.提升信息化水平, 引领“四化”协同发展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 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无序流程的组织化、复杂工艺的简单化的技术支撑,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四化”同步发展中起到技术引领作用。这是因为, 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其与传统实体产业创新互动的过程, 只有传统产业有创新动力的时候, 才会产生信息化需求,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不断应用与创新发展, 才有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因此, 要将信息化有机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 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提升发展的竞争力。

3.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拓宽“四化”协同发展的平台

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和抓手, 坚持走集约、智慧、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 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环保等问题,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促进现代工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充分就业, 推动工业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有效地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载体作用,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4.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夯实“四化”协同发展基础

要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力度, 提高先进的农技和农机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 推进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扩展和延伸, 拉长产业链, 发展集生产、生态、景观和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之, 要统筹安排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战略之一。本文在分析“四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 提出要以工业化为支撑, 以信息化为引领, 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4: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一、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互动关系

(一)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

小城镇与农村相比,基础设施好,交往交易方便,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有着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可有力地促进其发展。我国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增大了经营成本,不能催生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只有向城镇聚集,才能催生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搞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搞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而小城镇以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系统,其发展可有力地壮大龙头企业,还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小城镇建设滞后必会影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若有小城镇建设的良好铺垫,则会有力地促进二者的发展。那么大中城市不是比向小城镇集中更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不是也更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实乡镇企业根本不具备向大中城市迁移集中的经济实力,只可就近向周围的小城镇迁移集中。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乡镇企业早就应该被淘汰。但人们的收入高低有别,市场是分层次的。我国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不仅农民大多收入不高,城市也有大量群体不敢奢望消费价格高昂的名优产品。因此,乡镇企业尽管技术落后,资金缺少,但仍合市场需要,尚有发展空间。这些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也会谋求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从事名优产品的生产。而且尽管很多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资金缺少,但因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门路,也应大力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而言,在大中城市发展,会因运输费用的增加而大大增加产品成本,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在小城镇发展可接近原料产地而降低产品成本。从产品的市场考虑,小城镇本身可就近为农产品提供部分销售市场,虽也需要到大中城市销售,但制成品与原材料相比,运输费用会大大降低。因此,小城镇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更有利于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发展不能取代小城镇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以前夸大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给其带来的压力,但盲目发展大中城市,确实会使其面临沉重的压力,尤其供水问题就极难解决。因此,发展大中城市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推进其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不断在提高小城镇内涵和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数量,由小城镇为其分流大量农村转移出去的人口。因此,目前应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在推进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决不能忽略小城镇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乡镇企业可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中介、辐射、带动作用,大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若无作为龙头企业的乡镇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是难以实现的。乡镇企业又是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小城镇发展的资金,国家财政虽然可以提供一部分,但毕竟十分有限,大部分只能靠乡镇企业直接或间接提供。乡镇企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才能支撑小城镇的发展,否则,小城镇的发展便丧失支撑点。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全省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小城镇建设的热潮,许多乡政府所在地纷纷撤乡建镇。上世纪80年代后期,温州由当地务工经商农民兴起了一股农民造城运动,出现了龙港、柳市、桥头等一批农民工商城市,会聚集中了一批较具规模的农民工商企业,形成了繁荣的专业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并带动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

(三)农业产业化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推进器

农业产业化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推进器,可大大促进其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求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这就可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供给,促进其发展。第二,农业产业化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农产品从开始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种养殖、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销售一体,使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农业产业化以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及较长的产业链条,会推动在该区域某地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力的市场,而这又会导致人员、物资、资金向该地聚集,大大促进其城镇化水平。

二、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互动关系,但互动既可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也可以是相互限制、共同衰败的恶性互动。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良性互动而避免恶性互动。这就必须将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对其统一筹划,使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三者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二是为使前者富有成效提供前提条件的措施。

(一)对三者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

要实现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的良性互动,使三者互动发展,必须将三者看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相关互动的统一整体。对三者的统筹协调,也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对三者内部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统筹规划,使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是三者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前提。目前,三者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即是因对其内部的各个链条、环节缺乏总体规划,互相脱节造成的。

第二,对三者直接统一筹划,使三者在目标、功能、品种、规模、结构、体制、速度等各方面都相互协调、适应,实现目标协同、功能耦合、要素互补、趋利避害、优化组合,避免出现目标相冲、要素互斥,造成闲置、浪费甚至恶性竞争。具体来说,即是要设法使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要适应其它两方的状况和要求。1、使农业产业化适应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状况和要求。(1)对农业实行规模化、专业

化、标准化生产,借以适应城镇市场对农产品品种、质量、规格的要求,并方便购销,降低购销成本,引起客商经营兴趣,同时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供给。(2)从“名优特稀新”五个字入手,力求生产出名牌、优质、特色、稀缺、新颖的农产品以适应城镇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3)农民应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起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运销联合体等自己的协作组织,使之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代表农民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大大方便企业与农民的合作,使农民整体进入市场。2、使乡鎮企业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市场的要求。(1)打好“农字牌”,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立足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的或综合的农产品贸易市场。(2)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双方互相关心,互相协调,共同发展。(3)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出优质、新颖的产品以适应城镇市场的需求。3、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1)小城镇建设要高起点,实现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区合理布局,交通、通讯、水电、商业、服务、住宿、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齐全,以此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拉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小城镇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主导产品设立专业或综合的贸易市场,借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原料的购进。(3)小城镇居民要发挥自己在技术、信息、文化上的优势,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提供信息、科技、销售、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为直接统筹协调的措施富有成效提供前提条件的措施

使对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统筹协调措施富有成效,实现三者的协调互动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前提条件,若无这些前提条件,这一目标便难以实现。如基础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便会导致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原料难进、产品难销,增加经营成本;城乡户籍藩篱难以打破,便会使人口难以向小城镇聚集;土地流转不畅,便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规模化经营;融资渠道单一,便无法筹集三者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因此,我们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基础建设先行。第二,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户籍改革,促进城乡间的人员交流。第三,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灵活流转。在目前土地分散在各个农户、流转又不畅的条件下,要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实现土地使用权的灵活流转,使土地能够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第四,融资渠道必须多元化。三者的互动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筹资方式也应多样化,借、包、集、挤、贷并用。

篇5:推进农村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特色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

1 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简介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 是由莲华镇7名食用菌专业生产农民发起成立, 由成员共同出资65万元元注册, 是汕头市第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也是澄海区第一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成为全区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该社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带动促进本地区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为宗旨。合作社集食用菌生产、菌种繁育、栽培示范和使用技术培训于一体, 为成员提供菌种及代购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销售成员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传播全方位服务。现属下有7个食用菌场, 生产基地10hm2, 常年产量达到1500t, 年产值近2000万元, 现有农民成员50多户, 带动农民150多户。合作社成立以来为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被广东省农业厅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 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1 发挥技术优势, 提高产品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为成员及当地食用菌培育户提供标准优质菌包, 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以前, 莲华镇的绣珍菇生产户菌包多为自己制作、自己使用, 但由于技术不足, 菌包制作成功率不足50%, 生产出来的菌包质量较一般, 生产效益不理想, 市场竞争力低下。合作社成立之后依靠着过硬的技术和齐全的生产设备进行菌包规范化生产制作, 且菌包质量较高, 产量大幅度提高。菌包制作成功率和菌包出菇量的上升大大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提高成员生产技术

注重对成员和当地农民的培育技术推广, 经常为合作社成员及当地农户提供食用菌的技术咨询和免费培训, 为成员及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合作社编写了《食用菌实用栽培手册》、《双孢菇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技术手册, 分发给社员, 使之有章可循。在关键技术生产环节, 组织业务能手召开现场培训会, 当场演示, 直观学习, 示范带动。合作社每年举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10余期, 印发培训简易材料1.8万余份, 每年培训社会和周边乡镇农民1200余人次, 接受技术咨询800多人次。通过技术培训, 使每个社员至少掌握2个品种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2.3 进行营销品牌宣传,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联户联销机制, 在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龙头”与农户间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合作社与农户间的产品形成合力, 统一销售, 共同进退, 通力合作闯市场, 为解决食用菌销售问题, 合作社先后在集贸市场和周边县市建立的销售网点, 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发布产品信息, 进行网络营销推广, 与各大食用菌销售商和代理商加强联系, 邀请经销商到合作社考察收购, 打通了销售渠道。

2.4 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栽培试验

注重做好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改良、示范和推广, 解决了以前莲华镇食用菌品种单一, 菌种退化, 生产技术低下, 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存在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如:进行菌包冷刺激处理、低海拔平原地区灵芝引进试验、栽培料试验、水葫芦栽培食用菌试验、推广菇棚棚顶喷雾降温技术等, 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5 开展规模生产, 创建产业园区

引导社员开展规模生产, 提高莲华镇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抓住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契机, 在上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指导下, 着手规划了汕头市莲华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项目建成投产后, 将在食用菌产销和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同时, 以园区为龙头和载体, 联结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 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食用菌培育属高投入的设施农业, 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本地区生产规模发展的瓶颈, 较高的门槛也使部分有志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对此望而却步;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成员之间各自为政, 合作模式较为松散。

建议合作社通过向成员及生产户提供信用担保, 帮助成员及生产户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 进一步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问题;同时,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规范运作模式, 加强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 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 合作社发展劲头十足, 以技术服务为主, 进一步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在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从业人员数量翻了数翻, 销售额也节节攀升,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铸就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成为粤东食用菌业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促进农场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7) :255-257.

[2]郑寿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376-377.

[3]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分析报告[R].

上一篇:时间应该怎样用掉杂文随笔下一篇:农村淘宝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