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2024-07-28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共8篇)

篇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 才改 革

培 教

养学

模 式

计 划

2012年9月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以下培养计划:

1、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

2、按社会需求,在学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3、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

4、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实践课与文化基础课教学比例约为4比3。

5、提高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有条件的吸纳社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教师队伍。

6、以企业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编制专业校本教材。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

9、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产品与作品合一”的六个合一方针。

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11、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荔波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2年9月

篇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美术系

(结合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总结和计划。)

一、课程设置情况(主要包括教学目的、学时学分、教学要求等内容)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的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历史,熟悉古今中外代表性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及流派,初步具备书籍装帧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系统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规律和方法,并对书籍装帧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潮流的敏感性及对材料和工艺应用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该课程共80学时,计2.5学分。教学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历史和当前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整体把握,结合具体课题独立完成书籍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二、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与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根据学生所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对中国传统线装书、欧洲线装书以及现代书籍形态加工三部分内容的介绍比以往教学更加详细和深入。通过增加以上三部分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外传统线装书有了深入了解.该课程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与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尽量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与师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制定出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考核内容的改革:

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对考核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原来的考核内容主要是考勤+课程练习+最后作业效果,以次为标准进行评分。调整后实行“2+1”考

核评价。“2”是学生自我展示和设计作品展示,学生自我展示将展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学生对表达构图的重视度,而设计作品展示可以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岗位的理解,展示学生创意思维和效果再现的控制力。

经过教学改革,教学效果逐步提高,任课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受到学生的好评,通过评价与考核效果看,学生考试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电脑软件不熟,作业制作缓慢或效果不佳。

3、教师缺乏印刷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实践基地的训练。

四、课程改革计划(围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

1、深入研究书籍教学的现状,建立适合本专业学生现状的书籍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书籍教学的相关文档与教学资料;

2、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请印刷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讲解,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实行“2+1”考核评价,真正做到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衡量。

篇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业竞争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 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年) 》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以此来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它的实施势必对高校目前乃至今后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高校良性循环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教学理念的转换

“卓越计划”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要想执行好这项计划, 首先要求各高校尽快转换教育培养理念。只有把教育者的思想工作做通, 让他们能在真正意义上明白“卓越计划”的真正含义, 才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去执行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认真学习“卓越计划”内容。

要想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卓越计划”, 首先得组织深入学习“卓越计划”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探讨“卓越计划”内容的精髓, 保证在未来实施这项计划的过程当中能够彻底地去执行。

2. 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与“卓越计划”的不同之处。

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为“理论性”的教育理念, 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学生除了会书本上的知识以外, 其他实践性的东西会得很少, 到了用人单位, 一些大型设备更是连见也没有见过, 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非常差。“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这一传统理念的弊病, 让学生能够多多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当中, 这为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 让高校的教育者深入透彻地了解执行“卓越计划”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3. 教师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中对未来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 只有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1], 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卓越计划”要求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方法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的变革。

传统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卓越计划”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将该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目标的定位, 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仅加强理论学习, 更重要的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未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的变革。

结合我校新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总结出如下几方面内容: (1) 重视素质教育,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通过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这三个环节, 逐步提高各方面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动手、动脑性较强的竞赛类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夯实基础, 整合专业,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 合理设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基础课教育, 整合专业课程, 突出体现专业特色;压缩理论课学时, 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多学时;提高选修课程比例, 增多选修课程授课方式, 增设通识网络课程等多种授课模式, 方便学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进一步凝练教学内容, 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设置。 (3)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比重, 优化整合实验课程设置, 加强实习课程设置, 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把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依靠现有资源, 积极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暑期就业见习等活动, 增长学生知识, 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4)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培养。依据各专业特色, 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注重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2]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稳步推进“大类招生”模式。 (5) 依据“卓越计划”特点, 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培养方案制定原则的变革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当中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要求企业出谋划策, 尤其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部分多出主意, 多提意见, 根据行业企业对未来用人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

3. 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学内容的变革是整个“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真实体现, 由于各地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时间, 因此, 均大幅压缩理论课学时。这就要求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专业特色, 精练专业课内容。新培养方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中, 也加强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增加实习周数, 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可以由校企合作的单位制定题目, 并在企业中完成等。

三、“卓越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培养方案制定过程, 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行业企业依据自身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 对未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3]起到了导航作用。企业掌握着本行业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先进技术以及人才需求目标, 通过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掌握了这些信息,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也大大增强了普通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比例, 为普通地方高校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的学校甚至已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走上校企合作的道路, 通过校企合作,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长见识, 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卓越计划”对地方教学模式的改革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深入了解“卓越计划”, 使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对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未来学校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253.

[2]张好徽, 王红涛, 刘志华, 刘楠.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1 (11) :24-25.

篇4: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特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开展“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区域工程科技领域、面向全国、面向未來,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创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以此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地方高校在“卓越计划”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期试点、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结合地方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和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组织管理及政策措施,创新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营造职场环境。

“卓越计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地方高校目前教学培养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及改革是毋庸置疑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理念的转变

1.“卓越计划”师资保障。地方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内培外聘、择优选择”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支专兼任相结合、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任课教师。除此之外,还应聘请国内大型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建立校内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及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只有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卓越计划”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2.“卓越计划”培养理念。首先,高校应在先前理论性为主的培养理念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其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再次,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二、教学的改革创新

1.培养目标的改革。“卓越计划”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学习能力为主的模式,而是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理论基础基础、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对卓越计划班级应实行单独组班单独授课,充分发挥班级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方法改革易实现的优势,调动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4)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改革。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3.教学质量的保障。地方高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运用戴明循环(PDCA)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影响各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达到“卓越计划”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可与企业联合制定企业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构建有效的企业学习组织和管理体系,确保学生企业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卓越计划”实施对地方高校发展影响深远

在这一计划中,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地方高校也相应地提高了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政策理念、教学方法等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推动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应当抓住机遇,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卓越计划”培养的顺利进行,为区域及全国工程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2010- 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先进教育观念的逐步提出,人们对传统的东西更加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的羁绊,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切实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此,为继续优化提升我校“三步走”思路(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落实“2012课堂改革深化年”,青云初中在原有的“30+15”课堂模式基础上继续尝试了新的改革,并首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试点,以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俗话说博彩才能众长,为能有效开展改革,学校在正式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

革之前进行了多方的学习调研,例如先后两次安排各科教师尤其是初一年级的任课老师教师前往安吉昆铜中学进行听课学习,积极吸取经验,之后又组织教师到天目外国语学校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和学习他人课堂模式改革的特色,并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本校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深知,任何模式均不可生搬硬套,因此青云初中在不断学习别人的过程

中也认真研究了本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查二评一中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的三查即“组内查、组间查、教师查”,二评指“学生评,教师评”,一中心则是以小组为中心。整个教学的基本流程分四个阶段,主要是制定导学案——课堂交流——布置作业——课堂评价。其中导学案的制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考纲,做到能够把一些经典的、重点的、有引导性的题目编到学案中,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其中课堂交流的环节则重点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协作精神,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较好地带动小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尤其有利于发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为能更有力度地推行此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青云初中也从多方面入手实行

了前期的铺垫工作。首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课堂模式改革的专项培训,明确课堂模式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操作方案,让全体初一师生均有了较明晰的前进方向。此外,在课堂模式改革的实行过程中,陈华峰校长还身先士卒,为大家开设了一堂示范展示课,不断鼓励大家积极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号召大家在改革过程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

篇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洮南市安定镇中学2013-3

洮南市安定镇学校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洮南市教育局《高效课改方案》为指导,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实施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学习并实施昌乐二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程运作,实现高效教学,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建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4、构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和谐进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5、逐步巩固、完善、提升、创新发展课改成果,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三、内容及安排:

1、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实行分组教学。课堂结构为:导学、自学、对学、组学、展示、验收六个环节,彻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真正转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2、实行集体备课,以学科为单位,依据导学案、学案进行共案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手段运用的双优,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3、进行学科教材整合方面的探索,提高文本示范教学效率,突破纲本限制,挖掘教学素材,拓宽教学视野。

4、建立并完善与课改相适应、符合我校实际的新的质量测查标准和教师、学生评价机制。

四、工作保障: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组织机构等诸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才能保证学校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

(一)组织保障。

1、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

长:毕国锋

副组长:李艳敏

陈国江

刘宏宇 组

员:赵守义

黄国明

吴爱东

吴艳玲

2、课改科研领导小组 组

长:李艳敏

员:赵守义

黄国明

吴爱东

吴艳玲

3、课改学科备课组长 语

文:李秀丽 数

学:张冬梅 英

语:吴艳玲 理

化:曲道志 政

史:杜庆玲 地

生:黄金平

(二)深入学习,转变观念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班子是课改的领导者,决定学校的课改方向,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是搞好课改工作的关键,只有班子成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才能引领广大教师更新观念。

2、加强培训,层层推动。对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使其率先更新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其他教师做出榜样,发挥引领作用。教师人人写课改论文,在论坛会上人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案论理、以案说法,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实施课改的必要性、提高素质的紧迫性,谈高效课堂的教学感悟,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三)建章立制,探索实践。通过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推动课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比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快速适应学校新课改,达到标准课要求;开展“展示课、研讨课”活动,让教师在相互听课、评课过程中,切磋教学方法,共享成果,取长补短。通过“展示课”研讨,查找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提高课堂效果。改进导学案设计不科学的地方,提高导学案的质量,提高备课能力。

(四)搞好课堂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组风。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学风的具体体现,小组建设是营造良好学风的关键。首先搞好课堂环境文化,变一面黑板为三面黑板,学生分组围坐,班级布设大量寓意深刻的激励性标语,体现班名、班训、组名、组训内涵。其次创建课堂的学习文化(课堂的隐性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师生共创理想的课堂。学生在自学课上,依据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自主探究、凝神静思、忘我投入,学生围绕教师下发的训练验收学案,创新思维、完成训练、展示交流、汇报成果、智慧碰撞、互相启迪,或讲、或问、或答、或质疑、或纠错、或补充、或点评,你争、我辩,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教师适时点拨、及时追问、启发、引领、引导生成。

小组文化是课堂文化的重要方面,小组的学风和小组长的作用,是小组文化的具体体现。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6—8人,小组成员的组合按照A、B、C、D四个层次,男女生合理比例优化组合,座位的排列利于同质对学、异质帮教。组长的选定,通过组员集体推选产生,组长必须具备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搞好小组文化建设,经集体讨论制定组名、组规、组训,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小组长履行工作职责,认真组织组内成员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掌握本组同学学习情况,帮助较差的同学提高成绩,引领组内同学进行自学、对学和组学,激励组内同学积极参与汇报展示,记录评价结果,及时向教师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以良好的组风和学风争得“优秀小组”荣誉,为创建优秀班级贡献力量。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保障课改有效运行。

由科研领导小组和督导评价领导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教师的业务、课堂的师生活动、课堂效果等方面,每天进行即时检查、即时评价、即时指导、即时量化公示、即时点评、即时纠错、即时改进,并将师生个体评价成绩与教研组挂钩,纳入整体达标体系之中,从而激发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合力,确保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能够扎实并有效地运行。

篇7:教学模式改革

电气技术学院 张红梅

2015年12月13日,我们参加了学院举办的“胡格”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授课的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高吕和教授及其团队。高吕和老师及其团队以其教学法来教我们教学法和展示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从这次培训中,对我自身的课也有了一些启发,现就我所教课程《自动检测技术》按照胡格”教学模式的思路整理出来一些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就这个改革方案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但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力培养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重组不彻底,现在一些课程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难以形成真正的项目课程。三是教学方法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是教师队伍转型。2014年,引入德国巴符州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独创的“能力模型、课程大纲、方法大纲三位一体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彻底改变课堂形态,把能力模型、课程大纲和方法大纲进行有机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项目为蓝本,开发既符合德国标准又体现中国国情的教育项目。我们借鉴这一模式先从教师团队建设入手,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培养教学转型带头人;同时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务安排带来的新挑战。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从初步实施效果看,教师团队的理念更新彻底,教学能力提升明显,教学设计思路开阔,教学手段多样,团队合作精神意识强烈。

一、实施目标

(一)职业技能培养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型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以及知识、技能、经验、合作、交流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结合目前中国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胡格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将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较深的专门化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务使学生具备快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对未来职业发展及变迁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学科课程体系向项目课程载体的转型

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进程来看,还没有真正摆脱学科体系,只是把某几门专业特性较强的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或者项目化课程等,没有完全结合职业活动岗位或企业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内容的组合和课程模块建设。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引进胡格成熟的“手动冲压机”教学项目作为第一年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的门类、课程标准和课时的要求,逐步贯彻统一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学科知识型的课程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教学方面,建立项目课程体系,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完成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有独立工作能力、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现代职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传统教学法向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转型

有了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还需要适合的教学方法。胡格模式教学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本教学原则,学习活动引用不同的学习法如独立工作法、扩展小组法、处理文字标记法、交头接耳法、旋转木马法、关键词标注法、搭档拼图法、可视化法、卡片复习法、魔法盒法等。教学实施方面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师角色转型,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实施过程

(一)教学团队培训

计划在仪表教研室挑选6名优秀教师组建成胡格教学团队。2名教师来自专业理论教师队伍,4名教师分实训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培训有三类内容,一为培养目标内容的表述,即围绕培养目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团队培训,改革试验班的运行需要做好教学团队和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培训如何建立团队及有效开展团队活动。三是教学设计培训,以机械类专业某个项目为载体,培训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标准制定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统领。在学校安排下,教学团队成员与教学主管部门、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商讨、分析、确立本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这是课程开设、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面对面地与企业人员交流沟通,掌握一手资料,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重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优化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项目课程开发

教学团队在专家的指导培训下,对专业知识及课程内容、形式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完整的汉化版项目课程教材。同时依据要求与本校实际情况,编制学生用的学习材料。

开发编制项目课程。第二年专业课程由教学团队结合本校情况独立开发。

(四)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场景构建。调整实训基地的布局,专门设置胡格模式的教学场所,授课区和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

教学组织实施。第一步,团队商讨、消化并吃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效果;第二步,分工实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编制教学流程及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准备辅材等;第三步,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培养能力;第四步,进行效果分析、总结反思。

三、保障措施

(一)师资保障。学校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参与该合作项目,并将之纳入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千方百计自筹和争取项目经费与教学设备资金,为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教学团队培训、课程开发、团队活动、课题研发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济保障。

(二)场所保障。在实训基地扩建的同时调整规划了胡格模式教学场所,近400平方米的场地将授课区与专业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为顺利实施胡格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空间保障。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教”有质的改变

1.热情高涨,积极投入。通过系统培训,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教学团队逐步掌握了胡格模式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胡格模式本土化研究工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一切“教”的环节设计都以学生好“学”、易“学”、愿“学”为准则。教师以教为乐,敬业精神有了质的变化。

2.方法手段,精心设计。胡格模式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思路,如头脑风暴教学法、调查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精心优化教学环节,一切皆为“学”服务。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定位明确,教学过程紧凑高效。

(二)“学”有质的提升

胡格教授说:“足球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同理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在其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站,学生们都有事做,或独立学习,或伙伴合作,或小组扩展,或进行卡片复习、做小制作等等。学习站教学法让学习活动变得紧张有序,学生只有在大脑积极活动的状态下,学习才有成效。作为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学习。胡格教学模式让教和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跟同年级其他班级相比,试验班较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造了班集体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二是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三是学生会学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做到会听、会看、会做、会分析;四是学生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交流与沟通,提升了协作意识与能力。在老师帮助下,团队有了竞争意识,通过协作、沟通解决问题,一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非常感谢学院领为我们组织这次培训,感谢台前幕后为这次培训服务的所有人员。

篇8: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计划

一、转变地方高校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好的教学理念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卓越计划”因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所以能较好地转变地方高校教学理念,首先,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2],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专业对口并快速就业;其次,重视学生专业功能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后,为学校制定科学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人才培养的途径[3],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转变高校教师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是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4],为贯彻实施这项计划,地方高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组织专业的培训讲座、现场教学,让教师充分明白“卓越计划”对学生、对学校的意义。首先,学校应督促教师主动学习“卓越计划”,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让教师将“卓越计划”落实在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较大,学生只具备基本的课本理论知识,但真正到工作岗位时,其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临阵退缩的情况。而“卓越计划”则很好地转变了这一理念,其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的行为、价值观念都深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应遵循“卓越计划”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没有特别重视,从而存在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卓越计划”对地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可更高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更有效的师资培训,以求更好更快的发展[5]。

二、转变地方高校教学方式

地方高校代表着某一区域的教学水平,如果其教学方式不科学,将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直接反映着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学生特点,在“卓越计划”的指导下,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重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程中处于主体地位,采取“灌输式”和“机械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卓越计划”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该计划的要求,学校可以做出相应改变:

首先,建设现代化教学实践基地[6],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操作场所,学校应不断寻求政府或社会支持,完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色,选择灵活的上课方式,布置针对性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获取理论知识。

其次,开设实践专业课程,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7],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并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较低,对某些需求动手实践的课程较为排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利用“卓越计划”,并结合学生兴趣,提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验类型,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过程。

(二)整合专业教学内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学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地方高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据教育部门规定,而选择对应的教材,很多教材没有贴合学生实际,拉开了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无法从书本中获取实用的专业技能。“卓越计划”中真实体现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高校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市场变化,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好地指导[8]。目前,高校已经逐步开始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开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的课时,因此,更加应重视整合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凸显专业特色,融入最新科技,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二是根据学生兴趣,编制实用教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自行编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学内容中还可以适当加入校企合作,延长学生实习周数,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完成其论文。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9],充分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与其他教育层次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学生已经形成自身价值观念,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教师应发挥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

(三)重视校园素质教学,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素质教育是“卓越计划”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共同发展,结合“卓越计划”中具体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逐渐提升,但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良诱惑,如暴力游戏、低俗信息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甚至会使得学生消极面对学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应利用“卓越计划”,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社会诱惑,多在学校中举办具有正能量的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积极的生活。如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高校学生知识、动手类型的竞赛,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有关的素质教育,讲解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并讲授学生实用的工作技能。

三、转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的办学特色,能够较好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影响着高校战略品牌的建立,在“卓越计划”的影响下,高校开始转变其人才培养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卓越计划”的实践,从而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

(一)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成长,其个性和特征都有所不同,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结合“卓越计划”,因材施教。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的要求,多带领学生参与市级、省级类竞赛,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好胜心,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对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恒心和耐心,多在日常学习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带领学生感受专业学习的魅力,挖掘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多鼓励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如果学生碰到知识疑难点时,教师可以及时予以指导,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信心。

(二)培养创新意识,丰富培养方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而更多的要求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结合市场需求,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方案,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制定出丰富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市场适应能力。首先将创新意识贯彻在教学活动中,多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重视校企合作,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在教学生活中培养,也应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实地感受工作压力,清楚工作流程,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放飞想象,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增强地方高校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卓越计划”深刻影响着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如果地方高校想要更好地提高本校学生综合竞争力,实现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扩大学校区域影响力,就必须清楚认识到“卓越计划”的优势,并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并积极主动的适应“卓越计划”需求,从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开始,组织专业的培训或者讲座,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强化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压力,为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提供保障。学校应尊重学生个人发展个性,并加以科学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综合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92-97.

[2]唐卫东,刘昌鑫.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井冈山大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3,20:87-92.

[3]李德彪.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左江流域民族音乐为例[J].音乐时空,2015,01:42-43.

[4]李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2015,01:61-64.

[5]潘荣.浅析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5,10:98-99.

[6]彭雁萍,李丽红,彭雪梅,娄萌,海娜,谌婷,常滔.项目教学法在贵州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5:80-85.

[7]吴单丹,陈英楠.浅议大数据时代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长春工业大学为例[J].经贸实践,2015,16:291.

[8]熊化忠.高校基层党支部与系部合作机制探讨——以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为例[J].经贸实践,2015,15:8-9.

上一篇:高中半命题作文什么的呼唤600字下一篇:服装公司外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