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2024-07-25

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通用8篇)

篇1: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

哲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皮亚杰理论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1.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的。2.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

一批欧洲学者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带入了社会交往的领域,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在儿童的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

3.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既要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活动在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二)维果茨基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1)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3)学习能引导发展;

(4)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维果茨基理论中三个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概念(1)“最近发展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3)“心理工具”

“心理工具”(Mental Tools)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2)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3)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 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动物性本能,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要求尽快得到满足;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当三者协调时,则人格处于健康状态;当三者排挤时,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疾病。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1902-1994),德裔美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冲突所决定的危机,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危机不断解决的过程。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幼儿园 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要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案并不少见,银行街早期教育方案就是其中之一。

三、行为主义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应当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1878-1958)认为,即使象思维这样的高级心理活动也可归结为行为,可用刺激—反应(S—R)理论进行论述。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1904—1990)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要注意对儿童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小步子递进的方式施教,在教学中运用强化手段。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指出,政治、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

(二)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作用。

二、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的提出

基于对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反思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美国的海韫等人在1996年提出了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的概念。

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主张课程既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倡导多元文化。

第三节

哲学基础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 与幼儿园课程

(一)经验论的主要观点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的哲学家洛克(1632-1704),他提出了彻底经验论的“白板说”,认为知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二)唯理论的主要观点

唯理论主要是由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等人发展的。笛卡儿认为,人的观念有三个来源: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天赋观念是人的一种能力,来自自己的本性。

(三)经验论和唯理论 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设计的课程具有相当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德国福禄贝尔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主要受唯理论的影响。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四种本能,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这种本能的发展。

二、实用主义哲学 与幼儿园课程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

杜威站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外,把经验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主张将课程与儿童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儿童“在做中学”。

(二)实用主义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美国克伯屈提出的方案教学其理论依据就是实用主义哲学。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也将其理论的渊源之一归结为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篇2: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一、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教育本身的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幼儿教育中的重心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今后发展的中心内容,其包括主体活动的能力、创造的态度、动机等,主体性的培养需要将活动作为中介,培养幼儿主体性,需要满足幼儿主体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且表现肯定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这对幼儿素质的培养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中设置一定的游戏课程能够发挥游戏独有的提升幼儿主体性的功能。

另外,幼儿园是为了特定的教育目的给幼儿创造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按照其心理特点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其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发展。幼儿在每一阶段其身心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设定不同的课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对游戏始终都喜欢,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能更好的表现自我。所以,将游戏统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能够确保幼儿在享受幸福时光的同时,自身素养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二、幼儿园游戏课程建构思路

1.创建适宜幼儿游戏的环境

幼儿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环境进行设计,选取能够启发幼儿和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首先,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减少幼儿的游戏等待时间。传统的幼儿游戏是采取集体组织的方式,这不重视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要,因为受到游戏材料的限制,幼儿往往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为了能够让幼儿根据其兴趣来开展活动,教师可以设定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区,让幼儿从自身兴趣出发,在游戏当中去发现新知。其次,为广大幼儿提供游戏空间。幼儿游戏活动区应该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并且还要突出艺术性与科学性,幼儿活动的大致范围确定,但对幼儿的活动类型不加限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游戏的材料与玩伴,自己去开发游戏内容欧冠,而教师则主要是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创造性以给予关注。在幼儿的活动的时间方面不需要进行严格规定,一般情况来讲,幼儿所在的班次不同,其游戏的时间也不一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室内游戏不能代替户外游戏。最后,游戏能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游戏来了解其活动的基本特点、兴趣。游戏活动区所开展的活动和幼儿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活动区内所投放的材料,能够启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的认知出现冲突的时候,教师要能快速给予答案,提升幼儿的探究水平。

2.游戏课程要做到将日常教学游戏化

将游戏当成是基本活动是幼儿能够实现主动学习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游戏课程的设定要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参与和发展,在教学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学习之间形成最佳发展区,这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需要去观察幼儿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的信息,进而形成教育活动,来真正帮助幼儿能够形成相关的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游戏课程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对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一个本身来决定的,这实际上是将自己本身的竟来作为基点来建构现实。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其对信念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要敢于打破原先设定的教学计划来更好适应幼儿学习的需要,来引导幼儿更加主动的建构经验,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将日常教学游戏化,是充分利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特点,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作为基本方向,将材料的自由操作作为基础,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活动。可以这样认为,虽然这并不能定义为是游戏,但是其具有幼儿主导活动的基本特点,幼儿在活动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能够让幼儿获得主体性的游戏体验,所以,将游戏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幼儿园实现游戏课程建构的关键。

3.游戏课程建设还要实现幼儿的自我体验

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对问题的思考,是幼儿多种感官的积极调动,能发现与解决经验性问题的基本途径。所以,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赋予幼儿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开放式问题的权利,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能够从原先的经验再到新的经验,不断进行调整与重组,真正体现出自我体验。

篇3: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一、区角活动游戏化———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所谓区角游戏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 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美工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语言图书阅读区和科学发现区等。其中, 通过合理应用角色游戏区, 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人际关系, 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协商、合作等友好交往的技能, 有效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 合理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如果灵活应用好好积木区, 那就可以拓展幼儿的空间思维, 初步感知基本形状与数量关系, 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 拓宽创新视野。如果用好语言图书阅读区, 既培养了幼儿说、听、读、写的基本技能, 又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说、听、读、写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数学领域游戏化———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精神

数学属于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幼儿学习数学是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但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 我们只有把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紧密的结合起来, 并合理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 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住两个“结合”:

1.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数学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日常生活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而许多家长期盼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 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譬如:幼儿在吃点心的时候, 我就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让可口的大饼“变魔术”, 即让孩子们观察大饼由大变小的过程, 一会儿变成圆形, 一会儿变成椭圆形, 一会儿变成方形……。在幼儿吃大饼的活动环节中, 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吃的乐趣, 而且初步认识各种图形的形状, 从而培养了幼儿开动脑筋思考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开展数学游戏。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活动时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尤其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心不在焉, 注意力往往不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一次观看魔术表演时, 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 津津有味地观看精彩节目。事后, 我颇受启迪, 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尝试开展游戏化活动, 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变魔术” 的方法, 诸如将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物体进行辨认性复习时, 就刻意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 并大声说“:一、二、三, 变、变、变!”此时,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静观变化的结果, 注意力高度集中, 活动效果尤为显著。

三、音乐课程游戏化,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孩子一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喜欢音乐的, 假如我们在音乐活动中适度渗透相应游戏, 就能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音乐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游戏化的方式:

1.插入式游戏, 引人入胜。 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 适时、适度插入相应的游戏活动, 以利提高教学的效果。譬如, 我在执教《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这一活动时, 在大部分幼儿初步会唱的基础上, 就安排了三个小游戏:1让幼儿装作神秘的样子, 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来演唱;2让幼儿把自己看成乔尼, 在帮助父母干活受到表扬情况下, 采用欢快的声音来歌唱;3让幼儿想象乔尼忙碌一天后又累又饿的情形, 采用缓慢较粗的声音来学唱。类似系列化的表情游戏, 能使更多的幼儿乐此不疲。

2.串连式游戏, 生机盎然。所谓串连式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 而每一个游戏都有需要重点达成的教学目标。譬如, 我在执教打击乐《拔根芦柴花》中, 就进行了“看动作拍节奏”的游戏:我先做擦玻璃的动作, 幼儿立即拍出相应的节奏;我又模仿切菜的动作, 幼儿就用小木板打出相应的节奏。这些小游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欢乐的情怀, 学习兴趣倍增。

3.融合式游戏, 其乐无穷。所谓融合式就是把整个音乐活动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一旦游戏结束, 幼儿会从中获得相关的有益经验, 高效达到教学目标。譬如, 我在组织幼儿参与歌唱活动《伸伸转转》时, 就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学做木偶人”的游戏来完成:先让幼儿通过熟悉的语言游戏《木头人》来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让幼儿按照相关要求学做木偶人, 初步识记歌词, 掌握歌曲节奏, 然后在新的语言游戏中学唱歌曲, 最后高效达成活动目标。

教学、生活和游戏虽然各有特点, 但三者之间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一定的条件还下可以融为一体。但愿广大幼教同仁锐意进取, 大胆探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奥秘, 把游戏还给孩子, 让教育回归生活, 为打造具有启东特色的幼教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幼儿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坚持树立“以幼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大胆尝试区角活动以及数学、音乐等课程的游戏化, 并且初见成效。

篇4:初探幼儿园综合课程教学

综合课程以其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及教学中对学习者心理逻辑的有效把握可以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是目前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实施综合课程?可以根据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综合课程主题,合理安排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与周边环境创设相结合,游戏化教学和多种灵活的组织方式,兼顾集体和个人。

关键词

综合课程 整合 教学

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才能有力保证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今天,课程教学最优化也一直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一线教师们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践行了从分科到综合的课程教学实验。其中,以综合课程实践最为突出,效果最明显。综合课程以其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及教学中对学习者心理逻辑的有效把握可以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是目前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根据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课程主题

综合课程通常是以系列主题形式来建构和发展,构成一个网状的、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主题将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发展指标如健康、认知、情感、个性、能力、行为习惯等,通过综合活动的方式来体现,把多种教育内容和多种教学形式科学地、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实现全方面的发展目标,达到以教育促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因此,在设定综合课程的主题时,要根据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优选师生共同关注的兴趣点,将其发展扩充为系列主题,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容纳应有的领域内容和知识点,关注主题间的连贯性,挖掘其中的思想性,顺应幼儿的最近发展水平。

例如:在大班的综合课程教学中,根据五大领域教育要求和季节、地方特点,把整个学期的主题依次定下,有闹元宵、美丽的春天、有趣的圆、小问号等,对应五大领域综合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扩大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合理安排综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和主要载体,每个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主题,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情感入手,逐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开展各种学习训练,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技能和行为上。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教有效,学有得。

在进行“我和书本交朋友”的主题教学中,精选了与书有关的内容,合理安排两周内的教育活动。第一周以知识传授为主,介绍书的种类和起源,知道书本的用途,寻找并谈论自己喜欢的书本,引起幼儿对书本的兴趣,如我喜爱的小人书、有趣的图书、书中的世界真神奇。第二周以培养技能为主,教育幼儿怎样使用书本,学会爱护书籍,学习制作小人书、修补图书等,如我也来做小人书、修修补补真能干等。

在安排内容时,还应考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以及各种领域内容的完整融合。把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等内容有机整合,发挥教育的综合效力。整合的程度灵活多样,要根据内容的学科逻辑程度和可整合程度进行,不可牵强附会,避免为综合而综合的弊病。

三、课程教学与周边环境创设相结合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本人注意了课程内容与环境之间的配合、结合,优化教育环境、丰富教育资源,主动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如利用其中的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索未知,表达情绪,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环境充分为课程教学服务。在主题“有趣的圆”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圆”活动区,有圆的闹钟、圆的皮球、圆的珠子等各种圆的东西。孩子们一进入这个区域,马上就会被各种有趣的物品所吸引,他们忍不住动手摸摸、碰碰、玩玩,在自由地探索、观察中认识了圆的物品,获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然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设计出更多与圆有关的物品,描述了生活中圆的应用并描画下来帖在墙上。这里,又成为孩子注意关注的热点,他们在这里自由地表达、由衷地赞叹,快乐的成就感传遍了班级每个孩子。小问号主题教学中,为了达到让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设置了自然角和实验区,幼儿可以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亲手操作浮沉、溶解,感知磁场和电流的运行。如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磁铁为什么能吸住铁制品,电筒为啥发亮……

四、游戏化教学与幼儿年龄特点相吻合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通过游戏,幼儿复演了这个社会,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满足了情绪上的渴求,游戏体现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发现、探索、体验和学习。在主题“不怕热的人”中,设计了体验热、表达热和想象热的游戏,要求孩子思考热的好处和害处,人应该怎样调节体温。然后组织了竞赛游戏“送水”,让幼儿通过竞赛游戏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为他们着想。接着根据劳动这个小主线开展“一条街”游戏,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成人的劳动,如民警、司机、售货员、医生、理发师等。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感受了成人工作的辛劳,受到了深刻的品德教育。之后的活动感言中,幼儿描述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如何坚持工作,如何克服天气炎热带来的困难,表达了对成人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爱之情。

游戏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游戏的目标可以将游戏分为语言类、计算类、益智类、音乐类、体育类游戏,还可以简单地分为集体合作性的游戏和个人游戏两大类。要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注意,游戏的种类应尽可能丰富,不要局限于某类游戏,才可以体现综合课程的整合特点和教学要求。

五、课程组织方式多样兼顾集体和个人

一般的课程组织方式就是集体教学,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可以以最小的教育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但有时这种一对几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保证每个幼儿的学习效果,因为孩子们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点都会在幼儿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在一个班上,根据学习能力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起码可以把孩子们分为三个层次,在集体教学中不容易顾及所有层次的孩子,总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彻底懂,怎样解决?简单来说,可以采用集中和分组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进行“纸的用处大”课程主题时,先让幼儿各自观察、触摸,后集体认识纸的种类、特性,知道纸是什么做成的。其后,提出问题“纸可以做什么?”“纸有什么用途?”,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分组探索活动。幼儿分别在美术组帖信封、剪窗花、撕纸、折纸、揉纸、做七巧板、编织,在实验组体验纸的浸泡、染色、立体造型等。在充分活动之后集中全体幼儿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集思广益、经验提升。

篇5: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在教育局听了各位赴京跟岗老师的分享交流后,对幼儿园特色课程的选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特色课程是幼儿园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以及本园教师和幼儿的特点所建立的带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幼儿园特色课程的项目选择应结合本园的发展需要,真正立足于“园本”。中国传媒大学幼儿园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幼儿园里有各种的真正社会性的物质在里面,博物馆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动漫馆里让孩子们开拓了眼界;图书馆里让孩子们受书香的熏陶;电视台里让孩子们拓展了视野„„他们崇尚“尊重,信任,包容”的教师文化,“礼貌,秩序,自信”的幼儿文化,创设了丰富的人文环境。我为他们的文化折服,为他们环境创设深深吸引。那对于我们,又该怎样创设自己的特色课程,创设自己的幼儿园文化呢?

首先,不管怎样的特色课程,都必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都需要考虑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出发点,保障孩子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独立性,实实在在的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其次,要处理好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我们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让特色课程能够为基础课程服务。让孩子们在特色课程中学习,基础课程中提升。

再次,实施特色课程,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适合时代的发展,注重课程的内涵。

第四,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展除了要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匹配,这是非常关键的。

特色课程的创设,对于孩子们是一个更好的发展,但如今我们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专业知识技能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对于特色课程的开展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固定的教师培训,每年多次的优质课活动、集中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快、准、稳的让老师们掌握教学技能技巧、提升幼儿园老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可以安排一些互联网的教研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到师资培训和教研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篇6:课程与教学论整理(范文)

2、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看下)p7

3、什么是课程:p30

4、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

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第三、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第四、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5、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6、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7、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8、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材料分析)(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2)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则是开放的。因此,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开放性。

9、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了解)p66(1)学生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的发展

10、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学生、社会与学科三方面的关系(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做出抉择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需要评估模式是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

11、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概括起来看,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1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社会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13、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课程内容组织的取向可分为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等。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不同方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14、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

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还包括通过反馈进行改进,进而再编订、实验、检验。

15、课程开发机制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16、泰勒目标模式:“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是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17、泰勒提出了五条适用于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18、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主要有两种:

(1)纵向组织关系,是指同一学习领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关系(2)横向组织关系,是指同一年级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 前者对应的是学习的序列,后者对应的是学习的范围。

19、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1)连续性,就是在组织课程的时候,要反复强调一些基本的概念、技能等,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有机会连续操练,直至掌握为止。

(2)顺序性,是指在连续性基础上,后继的学习内容必须对以前的相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3)整合性,是指要考虑将不同学习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把通过各学科获得的看法、技能和态度统一起来。

20、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它的基本程序是:(1)界说目标,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确定评价的目标。(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编制评价手段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性、信度和效度。(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纸笔测验、观察、交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作品、抽样调查等

21、我们对泰勒模式的评价: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模式,也是最有影响的模式,它以目标为依据,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泰勒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忽视对课程目标自身的评价,并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的关注。

22、斯滕豪斯将英国教育哲学家皮斯特的思想作为自己课程开发的依据。

23、过程模式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提出。

2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5、教学的定义: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2)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3)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6、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27、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从教学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是一种主体的精神世界作用于客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情意的操作、加工,进而使客体进入自身的心理结构的过程,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各要素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师生关系或者说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的主要矛盾关系。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师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遵守着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师生之间还存在着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3)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师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完成的,不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不断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掌握教学内容,而是有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主要存在着一种实践改造关系。

28、古代教学(看)p135

29、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30、现代教学 p137

31、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32、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遵循教学规律

教学各要素之间,教学和社会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规律性联系。人类教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把握教学规律并灵活运用,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教学达到更完美的态度。

(二)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33、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联系、区分

3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涉及到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已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范型。第二、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学模式的结构:(1)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4)运用策略(5)评价体系

35、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看 材料分析)p182

36、对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归类:

(1)着眼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有范例教学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模式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

(2)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和暗示教学模式。

(3)着眼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模式和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

(4)着眼于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37、国内教学模式:(1)学导类教学模式(2)目标类教学模式(3)创造类教学模式(4)情境类教学模式(5)技能类教学模式

38、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基本要义: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二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三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39、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主体性

(2)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40、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索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以上述理念为基本构建的教学模式即为研究性教学模式。

41、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4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步骤:(1)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2)选题立题阶段(3)组织课题小组(4)实施阶段

(5)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6)展示成果阶段(7)总结反思阶段

4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4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要目标: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45、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检验假设。

46、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要点:1.教学方法是与方式和手段等范畴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2.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有关,但最主要还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服务的3.教学方法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主要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联系而构成的。

47、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一,以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同,把教学方法分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第二,根据教学过程的阶段来划分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积极地感知和理解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巩固和提高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第三,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8、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49、班级授课制含义: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5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第四,分科教学

5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第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弊端:第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2、、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 客观因素:

(一)社会的变迁。

(二)学校的教学设施。

(三)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四)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

(一)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二)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53、教学评价: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进行政治探索的过程。

54、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55、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一、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第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第三、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第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6、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57、有效课堂教学管理意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能调动师生积极性;总之,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8、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9、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

(一)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三)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

(四)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

(五)学科特点。

60、教学设计: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61、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教学设计)、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6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

课的类型: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分为综合课(混合课)和单一课。另一种是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等。

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63、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第一,目的明确。第二,内容正确。第三,方法得当。第四,组织得好。第五,教学效果好。

篇7:教学法课程实习总结[范文]

班级:09化学姓名:张瑜学号:200907112

5本学期开设的教法课,是我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期间先后经历了写说课稿、说课、写教案、交流、试讲、谈论、评课、议课、总结等几个过程。期间老师和同学都给了我很大帮助与启示。我感悟很深,受益非浅。我本次教学实习所作、所见、所感、所得一一回顾和总结如下:老师给我们讲授很多上课的技巧,我真正的感到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内涵,自己亲身实践的东西是自己永生难忘的,这也是人类得以生活得更好的根本原因。这次教学法课程实习,我所学到的和感受到的是我终生受用一笔财富。

具体的来说,第一、怎么去写教案,一个具体的教案包括哪些,在写教案时应注意哪些。不同的课题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应有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具应该选择较适合内容的,有所讲究。

第二、选择多媒体授课时应把课件做好,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课质量和效率。本次教学法实习我又重新温习了课件的有些基本做法。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也应适当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以及大概课题内容。

第三、跟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选题、交流、试讲、谈论,我体会到了团结互助是必不可少的,力量的巨大。那种相互信任、诚心诚意的指点不足和怎么改进,我更是感到一种家的温馨。要想干好事得静下心来好好的想和去做,有同伴的一起合作更是有效率和快乐。

第四、经过自己的试讲和同学的试讲以及评课我觉得要想把一堂课讲好应该具备如下内容:讲授者课前好好研读所讲内容,做好分析和写好教案,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应采用一些比较恰当合理的语言以及实例。在多媒体课件方面应以学生来思考课件怎么做才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和兴趣以及易懂。在教态方面应以一种平和的一起学习的心态去与学生学习,利用自己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和批评学生,注意语言的圆滑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尽量采用讲授谈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上课方面应与学生的互动学习,讲课语言修炼和普通话尽量标准,教态要好,给学生有亲切感和老师的样子!

篇8: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1. 明确课程的定位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 是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型课程, 还是“上承学前‘三学’ (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专业理论课, 下启‘说、弹、唱、画、跳’及‘教育见习实习’专业实践课”的中介与桥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

2. 探索课程内容体系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在原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六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 它既容纳了“六法”的内容, 又增加了新的幼儿园教学改革信息及大量创新的教育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指导内容。针对原“六法”课程内容的单一和零碎的问题, 根据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对课程的体例进行探索和重构。以“总—分—总”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一是教育活动设计基础理论模块:幼儿园课程理论、幼儿园教育活动理论、幼儿园教育纲要理论等;二是教育活动设计基本技能模块: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指导和评价;三是教育活动设计拓展技能模块:生活活动的设计、区域活动的设计、一日活动计划的设计、说课训练、各种课程模式方案分析、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动态。[2]

以上三大模块的“总—分—总”课程体系分别表现为“基础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凸显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特点, 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丰富足够的运用空间;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能力、教学活动评价能力) ,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写, 即学会设计各类教育活动方案和撰写说课稿;说, 即学会说课技能;授, 即学会实施教学方案和实践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评, 即学会教育教学活动评价。这一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促使我们从“上课”到“活动”, 从“备课”到“设计””, 从“单一”到“综合”, 从“照本”到“建构”等一系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和课程整体观的转变。[3]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由以往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转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实现从“教”向“学”转变, 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为了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应树立“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互动、课内课外互动、产学结合互动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1. 提倡和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 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 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项目导向”教学是在“任务驱动”中细化学习项目,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项目训练。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中开展教学, 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创设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情境。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 确定本课程教学的任务, 以配合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本课程明确有“三大典型任务”和“一个特殊任务”。

三大典型任务:一是设计任务, 即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各项教育活动方案 (包含自选内容设计和观摩教学活动及观摩活动录像后的还原教案) , 撰写说课稿等。二是批改方案任务, 即要求学生互相批改所设计和还原的教案及说课稿。三是说课试讲任务, 即要求每人实施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例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 (设计或还原活动方案, 撰写说课稿, 小组选优制作活动方案PPT) ——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PPT——师生共同评析修改PPT展示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教师有效点拨、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结构和撰写要求) 。”这一“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有个人任务项目和集体合作任务项目, 在完成这一任务和项目的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使学生能直观形象、自觉主动地理解活动方案设计和说课稿的结构、思路和撰写要求, 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撰写说课稿。

一个特殊任务:为有效学习本课程, 可以借鉴优秀教学经验, 提出学习本课程要求 (任务) , 即在讲授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个本子”, “一个本子”用于记录课堂教学内容, 即课堂记录本;“一个本子”用于记录查阅和收集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报刊资料, 即资料本;“一个本子”用以完成各种类型的活动方案设计作业, 即作业本 (也称教案本) 。“三个本子”的任务要求, 是学习本课程的特殊任务, 是为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打基础。

2. 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案例教学”是以活动方案案例、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模拟试讲”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选的教案实例和教学录像实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教案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通过这一互动的运用学习, 让学生明白“如何教”到“教什么”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结构与设计要求, 强化学生对学前教育职业的体验和理解, 解决活动设计和实施指导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 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 并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3. 创新“渗透教学”, 促进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的有效互动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 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 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 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 如讲故事、朗诵儿歌 (儿童诗) 、情境表演、弹琴、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并根据本课程的教育活动设计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展示, 每节课前用5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一名学生展示相应的专业技能,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以此类推轮流到每个学生, 有计划渗透展示各项专业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 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这是我们重视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而创新的一个特色教学方法。

4. 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及专家讲座, 促进课内课外的有效互动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促进课内和课外互动的重要一环, 每个学期的教育见习安排, 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保障。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 要求学生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理论指导见习和实习行为, 按本课程学习要求做好见习记录, 认真观摩教学活动, 积累和体验教学经验, 反思实践活动, 模拟展示见习的教学活动。同时, 为丰富学生了解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信息内容, 我们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园长、骨干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专题交流、讨论互动, 有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促进课内课外的有效互动。

5. 加强实践训练环节的设计和安排, 促进高等专科学校产学结合的互动

根据高等专科学校提倡产学结合的要求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实施本课程教学中, 我们重视实践环节的安排, 保证实践环节的训练时间, 有效实施和促进高等专科学校产学结合的互动。在研究实践教学环节中, 探索构建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即平时实践训练考核+综合实践训练考核。

平时实践训练考核是指学生在平时教学中随活动设计的内容渗透实践训练, 包括写教案、批改教案、试讲。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结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布置各领域活动方案设计、生活活动方案设计、区域活动方案设计、综合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并将设计的方案通过自评、互评、PPT展示等形式进行评析批改。要求进行轮流试讲训练, 平时实践训练考核的结果是平时分记录的重要环节。

综合实践训练考核是指学生毕业前的教学技能综合考核的实践训练。在平时实践训练的基础上, 以主题为内容, 设计一个主题综合活动方案, 并从主题中生成五大领域的七个系列活动方案, 再任选一个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 最后进行写、说、授综合考核。这一实践环节是在本课程结束后教育实习之前进行, 是综合考核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关键, 也是一年一度毕业班必须开展的专业技能考核内容, 为学生即将参加的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打基础。

总之,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对其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是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建设、有效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关键。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指导性项目”——“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的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3]关永红.《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上一篇:电子商务案例分析app下一篇:专用发票抵扣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