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文章:化学课的心得

2024-07-10

新教师文章:化学课的心得(精选5篇)

篇1:新教师文章:化学课的心得

新教师化学教学心得

走出大学刚教化学,刚开始我有点无从下手,教学手段也很枯燥,教学语言匮乏,教学成果不理想,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我的教学语言表达技艺、教学手段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有了多样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等都得到了提升。让我在教学中体现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我的经验是: 一.教学语言

上课初始阶段,我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讲解的准确性。所谓“讲解的准确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清楚、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故而,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我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既不滥用语言,又不夸夸其谈。例如,在化学上“烟”和“雾”的本质区别;“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定义的正确描述语言亦不同。在不影响化学概念科学性的前提下,我除了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此外,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更有利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时,教师绝不可“刻舟求剑”式地死背设计好的模式,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教学方式,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注意了解学生的个别特征,采取个别化的措施和指导。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绝不能指责、讽刺,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我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在作业方面,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力使第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会到成功和努力后的收获。这样,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三.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多样型

化学教学中我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一起合作来完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以10 倍的注意力来报答你。”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用一些修辞手段或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方法来活跃气氛,调节师生情感。如为区别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时,我用诙谐的语言:“正养父亲”,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我常采用了顺口溜或俏皮话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如过滤操作要求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 H2还原CuO实验操作顺序可概括为:“氢气起早贪黑,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金属活动顺序可采用谐音:“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

诙谐幽默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用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有思,思中求知,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同步,实现了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

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来进行,有些内容我会提前教给学生,有些内容我会置

后来处理。例如,从序言课开始,先让学生记住一些元素符号,在化学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讲“化学式”时,就可以直接归纳整理。这样,学生便清楚为什么化学式在书写上不一样,缺少哪一点将是千差万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有些则要置后处理,比如,元素”概念中“一种”的理解,学生就会产生疑惑,难道还有其他吗?此时教师不需要解释,等学完“原子”概念以后,学生便茅塞顿开。总之,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使教与学的关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篇2:新教师文章:化学课的心得

转眼已经工作近两年了,在不断向老教师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心得,现总结如下:

1.上课时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刚开始教学时,我以为我讲过的学生就能都会了,后来经过几次考试的失败,我才明白,讲过不等于学会。有些学生对我讲的问题完全没有印象,是因为他上课走神而我没有发现,这样会造成他上课经常走神的恶性循环。后来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次上课我都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走神同学,立刻提醒或请该同学回答问题,为了避免回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学生以后就会注意认真听讲。如果学生像一盘散沙普遍状态不好,我就停止讲课,讲几句鼓舞人心的话,或者说句幽默的话,比如:“不许传播负能量,现在要散发正能量”、“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多,用用就没了”。让他们的注意力都回到我这里。对于重点的需要记忆的东西,我会强调几遍并让学生重复,加强理解和记忆。

2.上课时多提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喜欢听新课,因为大部分新课有实验,他们觉得有趣,但是不喜欢习题课,因为习题课单纯的讲题比较枯燥。在讲题的时候,我会先点一个同学讲一道题,当这位同学讲完后,请该同学点一名同学讲下一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3.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课堂高潮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多设计几处能吸引学生的高潮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高潮可以是做实验,或者是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在习题课中,将习题分类处理,讲完一个类型题后,做一个稍难点的题目,让学生相互讨论。当他们可以自己完成一类比较困难的题目时,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4.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与奖励

对课堂表现有进步的同学积极口头表扬。成绩有进步以及默写方程式有进步的同学根据要求适当给与物质奖励。适当表扬和物质奖励会提高学生学习乐趣。

5.适当的跟学生较真

有些同学比较懒,基础知识背诵作业经常不完成。如果不跟他较真,他肯定会报侥幸心理,以后还会不背,默写肯定不合格。所以一旦默写不合格,并且不按要求找老师重新默写的,必须严肃警告,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将其中午放学留下。一次之后,学生就会提高重视,用心背。一旦他用心背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很难记忆。

6.尽量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繁忙的初三学习让学生深感压力,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肯定不喜欢上课。所以在课堂不至于混乱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错误,尽量用幽默的语言批评。学生会渐渐喜欢轻松的化学课和幽默亲切的化学老师。

篇3:化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 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 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拨动学生的心弦,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化学新课, 其导入方法有: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强调重要性也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 且抽象难学, 在上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从而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是大有帮助的.如, 在讲解摩尔知识前, 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从而使学生对该内容加以重视.

二、实验引入法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 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 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 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 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使新课内容得以自然导入.

三、设问引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 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使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四、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 讲述一些化学史料, 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碱金属部分知识时, 可先向学生介绍金属钠是由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戴维用电解法电解钾后, 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 “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 戴维从此失去了一支眼睛,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 勇于攀高峰的决心, 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 还有一只眼睛, 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 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 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 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氢气 (H2) 等.我们要好好向戴维学习, 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 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 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五、化学魔术引入法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比如, 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 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 然后提出:氨气除了具有与氯化氢作用生成氯化铵的性质外, 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详细讨论氨气的结构和性质.

六、类比引入法

有些化学概念, 表面看来很相近, 但实际是有区别的, 有的学生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在上新课时, 采用类比引入, 便于学生把新旧概念区分开来.

例如, 讲电解时, 可先让学生回忆电离的知识, 然后再提出:电解与电离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 它们又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学习了电解的知识, 这个问题就不难解答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的有关知识.

七、设问引疑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有经验的教师, 常在教学之始,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

八、悬念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 学起来枯燥, 教起来干瘪, 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原电池的知识时, 引言可这样设计:“一艘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 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讲关于原电池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可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

九、以旧拓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 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 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导入新课.

例如, 在讲摩尔浓度的知识时, 可先复习溶液的概念、溶液的浓度、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然后告诉学生, 配制质量百分比浓度时, 用的是质量, 但实际上量取液体时一般多用体积, 因此引入了新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摩尔浓度.这样引入新课显得自然流畅, 且把百分比浓度与摩尔浓度作了对比, 以防止学生混淆.

篇4:化学新课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入方法

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介绍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温故知新法

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连贯性是很强的,“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帮助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帮助学生降低新知识的难度,消除陌生感和心理恐惧。通过旧知识的铺垫,学生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准备,新课程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容易。

二、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可称为最佳的导入方法。实验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形式,既能直观地展示化学知识和化学反应,还能清晰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开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肥皂炸弹、清水变牛奶、不怕火的手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激趣导入法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感悟抽象的道理。激趣导入,可以是趣味问题,悬疑导入。可以提出一些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挑起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是形象激趣。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杨连青,王钢.导入[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建民,孙凡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篇5: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梁杏娟 曾良正

(台州市路桥中学,浙江台州318050)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合作,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开放的课堂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但也只有“放”与“收”的有机统一的课堂,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让人回味无穷。课堂结尾的优化可使课堂的“收口”和“点睛”更加精彩。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或者是机械性地布置一下作业,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更多的教师往往在传授完新知识后,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做几道巩固性练习.。这样的课堂结尾虽然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但应试的味道太浓,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与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相违背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结尾优化上的一些尝试。

一、激励奋进型结尾

近年来,一谈到化学,人们往往就会把化学与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联系起来,如环境污染、化学武器、三聚氰胺奶、苏丹红鸭蛋、吊白块、瘦肉精、核辐射等,甚至把这一切罪过都扣在了化学工作者头上,导致化学学科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殊不知如果没有化学工作者对肥料和农药的研究,地球将只能承载世界现有2/3的人口,没有化学对药物的合成的贡献,人类的平均寿命起码要减少一半。资源的日渐枯竭、能源供应的日渐不足、环境品质的日渐蜕变等根本性问题的解决,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化学学科的作用。作为传授基础化学知识的中学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化学学科的魅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热爱化学、献身化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元素周期表》学习时,我们向同学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元素周期表,让同学们体验到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前人作出的努力,在学习分析了书本的周期表后,在课的结尾时展示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鼓励同学们能像门捷列夫等科学家一样不断地去填补元素周期表的空白,从而为化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高三化学复习课《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复习时,我们通过分析现有能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树立开源节流的思想,在课的结尾时,鼓励同学们能有志于能源的研究,造福子孙万代。

二、承上启下型结尾

教材在编排时会考虑到知识的前后关联,有些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是下面学习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可对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深度的挖掘,找找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有何联系,对下面的学习有何启发。创设一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应。使同学们的学习能自觉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课堂结尾中,老师展示一瓶氯气,问:C12的相对分子质量跟氯原子的哪部分有关?答:原子核。这样的提问非常巧妙地检查了学生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相对质量大小的理解。问:C12性质跟氯原子的哪部分有关?答:最外层电子数。又检查了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提问,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与简单地做几道题目的效果比,哪个好是显而易见的。师讲:到底Cl2有怎么样的性质,请大家带着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以及我们今天的研究过程好好去探究。通过这样的讲述激发起了学生探究Cl2性质的强烈兴趣。在Cl2性质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加自觉地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离子键》的教学中,按教材的设计是:化学键概念――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对教材内容作了先后的调整。先以Na-Cl为典例多角度地对离子键进行理解。在课的结尾时提出如下问题:欲使NaCl中的离子变为自由移动离子,有哪些方法?破坏微粒间的哪种作用力?(对离子键进行应用),提供NaCl熔融的温度(810℃)、冰融化、汽化的温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离子键是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时指出水的状态变化,所要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再告诉学生水分解的温度为1200℃,让学生认识到水分子内部也存在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与离子键一起都属于化学键,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

三、首尾呼应型结尾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往往会在课的引入时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由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确实能被精彩的引课深深地吸引,大家都带着极大的好奇心等待着更多的精彩。但随着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很多老师却把引课的内容抛到一边,学生期待的精彩再也不复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尽可能把引课和课的展开整合成一条线,不是为引课而引课,做到课堂的和谐统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我们都能把情景贯彻始终的,但老师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在课的结尾时回到引入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其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三复习课上,老师以生活知识为载体引入问题情境。

光投影出电解水机的图片,然后:师:这是市场上卖的电解水机图片。按图中键可流出酸性水,按1、2、3、4键可流出碱性水。你觉得可能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我们再来解决。……在课的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电解水机的工作原理,揭秘神奇水的内幕。既拓展思维,又开阔视野,也让学生坚定了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理念。

在《物质的制备》高三复习课上,联系热点引人情境:日本核辐射,各地抢购碘片,碘片的主要成分是KI。提出问题:如何制备KI?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回归书本二一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典例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质(晶体)制备的一般流程和注意点:搞清原理――控制条件(温度、药品)――析出晶体――分离提纯,最后告诉学生制备K的流程图,如图1。

四、概括总结型结尾

有人说化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是“散文”,没有“议论文”。化学知识点多,知识间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特别是新课程教材内容的设计强调一种从生活、生产的视觉切入对教材内容的安排,同一个知识点又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每一个模块都有其侧重点,知识呈螺旋式上升。从老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转移到新课程的教学,老师们觉得不太适应,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也更难了。但新课程不管怎么变,所体现的学科思想体系仍是鲜明的。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教师的“点睛”作用还在于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构建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提取。根据不同的课型可设计多样化的概括方式。

对于一些抽象、难懂、易忘的概念或知识,可以以口诀的形式进行总结,使知识朗朗上口,便于应用。如氧化还原的学习,氧化还原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不难理解,但在应用时,却很容易张冠李戴。因此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讨论互动、具体应用后,在课的结尾时,老师可把氧化还原的概念总结为一句口诀:升失氧化还原剂。又如原电池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学生很容易混淆,可总结为“负氧”、“正还”,谐音“抚养”、“挣还”。暗指学生:现在家长抚养了你们,以后你们要懂得报恩。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有时也可成为一节课精彩的结尾。在《甲烷》的教学中,老师在课的结尾时以板书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设计如图2。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凸显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同时也对有机物的学习起了方法的指导。

五、角色扮演型结尾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受多元信息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化学课堂同样可为同学们才能的展示提供一方舞台。我们可把电视、媒体的节目融合到课堂中,使课堂更具魅力。在活动中我们也能更全面地认识学生,感受到个性的张扬。

在实验化学《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的结尾时,让学生就本节课对牙膏有关性质和作用设计广告语,并进行现场表演。

同学甲:你的牙齿好白啊!用什么牙膏刷的?

同学乙:我用的是××牙膏,本公司生产的牙膏所含摩擦剂细腻、光滑、洁白,闻起来有香味,吃起来有甜味……

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和生动的台词获得了全场的掌声。

上一篇:劳动争议调解员试题下一篇:2009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0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