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发展前景

2024-06-26

楚雄发展前景(通用6篇)

篇1:楚雄发展前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12-15 序 言

“十五”时期,是我州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全州文化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楚雄实际出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强州,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关键时期。我州“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彝族文化荟萃、民族风情浓郁、文艺精品不断、社会全面进步、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的彝族文化名州目标,扎扎实实打基础,集中力量抓创作,培育市场兴产业,深化改革增活力,使规划成为促进彝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一、文化发展“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州共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7个,建筑面积58616平方米,投入资金4078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助633万元,省级补助1414万元,州级配套1439万元,县级及其他投入592万元。建成县级宣传文化中心2个、县文化馆5个、图书馆6个、乡镇文化站(中心)54个,村文化室538个。初步改变了我州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打下基础。

2、文艺创作演出繁荣发展。彝剧、舞蹈、音乐、小戏小品等各艺术门类都创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大型彝剧《咪依噜》、《臧金贵》参加全省新剧节目展演;小彝剧《真假乡长》荣获“群星奖”金奖;《慕勒祭爹》荣获全国曹禺戏剧小戏小品一等奖;彝族乐舞《威楚余韵》参加全省调演;电视剧《彝山情》荣获全国“骏马奖”二等奖;《小木匠走梁》在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一等奖;小彝剧《促鸡》、《伙子村长》分别荣获全省方言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和入围云南省文化厅招标剧目库;中国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最佳服装奖、编导奖和优秀表演奖等四项奖项,这是我州舞台艺术大型作品首次荣获全国艺术类综合评奖的最高奖。2006年5月,大型彝族音乐会“云中火把”参加上海国际之春音乐节演出获得成功,这是云南省首次有音乐作品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演出。

3、改革稳步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楚雄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结合文化部门实际与州委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楚雄州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州直各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4、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全州艺术院团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努力开拓演出市场。大型彝族歌舞《太阳女》自公演以来,演出收入已超过百万元;双柏、禄丰民族艺术团走出省外、走出国门,寻找演出商机;博物馆利用恐龙资源优势,组织到国外展出和开展恐龙化石、青铜器等文物复制工作,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路。支持配合相关人士组建成立“云南楚雄彝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培育发展娱乐业和印刷业,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市场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促进发展。目前,全州娱乐业共有经营单位1300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每年上缴税收600多万元;全州共有印刷企业59家,打字复印经营户342家,从业人员2619人,实现产值3.5亿元,上缴税金2420万元。

5、文物事业长足发展。全州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元谋猿人遗址、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产地、姚安龙华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4项。有博物馆、陈列馆4个,现有文物藏品8378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我州文物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居全省前列。这些文物是我州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6、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完成了云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和闭幕式文艺演出任务;在2004年和2006年“火把节”期间,以“文化楚雄”、“相约楚雄”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云南省首届和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首届中国彝族展演会、第十一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几十项文艺演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新理念和方法,既展示了我省各少数民族歌、舞、乐艺术之精华和传统手工艺绝技,又提高了彝州“火把节”的知名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美文化大餐,真正把火把节办成民族的、文化的、群众的盛会。为进一步做好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组织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全州有民族民间歌、舞、乐及民间美术艺术人才364人,其中有55人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间艺术人才。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州文艺调演,组织了首届社区文艺展演;促进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修缮了州图书馆,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对州博物馆部分展厅进行了改造,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服务档次,突出“一彝三古”特色;着力于打造彝族文化品牌,发展彝族文化产业,组织开展彝族赛装节、服饰展、彝族歌星演唱会等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楚雄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大姚县、禄丰县被命名为“云南省文化先进县”,禄丰黑井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姚石羊镇、姚安光禄镇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双柏法裱乡、大姚昙华乡被命名“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7、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整治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继续深化网吧整治工作,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限经营、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音像行业。加强歌舞娱乐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和取缔黄、赌、毒等各类非法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抓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方式方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我州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比较低,人均文化事业费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化馆缺乏事业经费和活动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每年购买新书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借阅者的要求。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文物调查发掘、文物藏品征集、文物保护维修、博物馆陈列展出等各项工作受到制约。

2、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州文化馆是全省州级唯一没有馆址的单位,只有300多平方米办公室,没有活动场地,急待加快建设进程;州民族艺术剧院缺乏演出剧场,灯光、音响等设备不足,一些大型活动不能承办。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州还有48个乡镇文化站需建设,已建成的文化站也因内部设施不完善而难于开展工作。

3、艺术创作水平不高,具有重大影响力、民族特色浓郁、深受群众喜欢的优秀作品不多。除了经济的原因外,优秀文艺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打造文艺精品力作的主要问题。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文化体制改革难度大。改革认识不到位,习惯于多年的僵化体制和管理模式,对改革心存畏惧,心存疑虑,怕出乱子,怕担风险,对改革的“动力”认识不足。文化事业单位所有制结构单一,活力不足,民族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效益低下,文化事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不强。部门分割,政策不配套,改革操作难。文化拔尖人才匮乏,加之文化行业的特殊性加大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难度。

二、“十一五”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党和国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楚雄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我们具备保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省、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更加有利。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文化发展、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形成。全州文化工作者团结奋斗,“十五”文化建设任务顺利地完成,文化大省建设深入推进,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文化加快发展积蓄了能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发展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种文化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从工作上看,我们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然落后,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缺乏,农村文化建设普遍薄弱,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文化经济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法规政策尚不完善,配套措施尚不健全。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全州文化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主动,以与时俱进和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把我州各项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上下功夫,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作文章,在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上求实效,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上出新招,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文化强县,促进文化名州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建设小康楚雄和构建“和谐楚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发展的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为中心;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加速文化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文化法制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彝州文化事业的总体优势,努力保护和利用地区的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全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稳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三)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机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良、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官方、民间和贸易并举的文化对外开放新局面。

——立足彝州文化资源优势,繁荣创作,努力创作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舞台艺术、美术、影视、音像、图书等精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每年新创剧(节)目40个以上,力争有1—2台大型剧(节)目在省级以上获奖,1—3个小型作品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

——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确保实现“县县有达到国家规范建设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城市社区有文化服务设施、60%以上的行政村有文体活动室”的目标。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维护和合理利用,85%以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抢救性维护。——加快发展书报刊发行业、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比较完善,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四、“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重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详见附表)

1、图书馆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建3个县图书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720万元,设施设备180万元。合计900万元。人均拥有图书0.4册,人均购书经费0.15元。在省的支持下建立图书系统“知识工程”网络,把我州图书馆建成设施达标、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现代化达标图书馆,成为向彝州人民提供各种知识的信息中心。

2、文化馆建设:新建文化馆2个,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投资600万元,设施设备100万元,合计700万元。力争2006年建成州文化馆,“十一五”期间把我州县级文化馆建成设施达标(1500平方米),设备完善,活动正常,环境优良,集文艺娱乐、展出、辅导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3、文化站建设:全州103个乡镇,现有42个乡镇文化站急需建设。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设施设备200万元。合计1800万元。从2006年起计划每年建盖13个,力争2009年完成文化站硬件建设,2010年前建成50个达标文化站(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四基具备、功能齐全、活动正常、管理良好),30个示范文化站。逐步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好、经常性文体活动好、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好、群众文化科技素质好的“四好”文化站。

4、文化室建设:从1049个村委会中挑选出200个群众文化基础好、积极性高、人口集中、传统文化浓厚的村建设村级文化室,以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投资720万元,设施设备180万元。合计900万元。

5、县(市)艺术团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楚雄州大剧院,争取政府支持每年修缮1—2个县(市)艺术团排练厅,改善我州专业艺术表演院(团)的工作条件,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修缮7个,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设施设备140万元。合计300万元。

(二)专业文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州艺术院(团)要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这一中心,重点抓好彝剧、民族歌舞、民乐、花灯等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剧(节)目生产。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持之以恒送戏下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每年办一期创作改稿班,两年举办一次全州新剧(节)目调演,抓创作,促繁荣,上档次。力争有1—2台大型剧(节)目在省级以上获奖,1—3个小型作品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

(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前完成全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制定《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规划》,2010年前完成规划20%的保护项目。编制出版《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成果汇编》。

(四)文物保护

2006年制定“楚雄州文物保护维修计划”,2010年前使我州境内国家、省级、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约30项)的50%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维修,投入维修资金600万元。出版《楚雄州文物图集》。

(五)群众文化发展

力争到昆明、北京举办一次高水平的楚雄州书法、美术、摄影展,以充分展示彝州特色的民族民间群众文化。编印出版《楚雄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

(六)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业包括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三个部分,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经济的商品属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1、出版物发行业

“十一五”期间,我州出版物发行的目标是:城乡经营网点布局合理;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品种齐全、丰富;市场繁荣规范,出版物正版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新华书店、邮政、新知为主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购销形式并举,城乡互动的出版物发行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需要,为彝州“三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印刷产业

“十五”期间,我州59家印刷厂年印刷业产值3.5亿元,其主要来源于4家烟标包装印刷企业和3家出版物印刷企业,而塑料印刷、铁制盖印刷等新兴印刷业务仍为空白。“十一五”期间,我州印刷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继续整顿规范印刷市场秩序,鼓励大、中型印刷企业和外来资本,采取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吸纳小型印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优化印刷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印刷活动的同时,重点扶持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塑料印刷、金属制品印刷等新兴印刷业务,彻底陶汰落后生产工艺,下决心取缔铅字印刷等落后传统印刷工艺和生产设备,努力提升我州印刷业档次和竟争力,使印刷业产值真正成为我州文化产业的骨干产业。

3、执法环境和队伍建设

到2010年,文化市场、新闻出版、“扫黄”“打非”机构、装备、队伍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执法环境。

(七)电影业发展规划

1、电影事业

(1)全面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2131工程”放映目标。力争政府投入放映补贴100万元。

(2)把农村电影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使农村电影工作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

(3)建立州级16毫米拷贝片库。

(4)各县(市)成立“电影放映管理站”,在各乡(镇)文化站(中心)成立农村电影管理放映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个体放映队。在“十一五”期间,扶持和发展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500个左右,激活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行“公益电影”、“礼仪电影”,实行“影政联姻”、“影教联姻”、“影医联姻”、“影企联姻”、“影商联姻”、“影贫联姻”,做好农村贫困地区免费电影和城镇公益电影放映。

2、电影产业

(1)结合楚雄州丰富优厚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入外资在楚雄州建立一个电影拍摄基地。

(2)推进州电影公司的改革发展,引入资金对龙泰影城进行提升改造,优化经营环境。在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一家民营影院。全方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电影放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具备条件的1—2个县,扶持和发展一到两家能进入全省电影放映院线的民营电影放映公司。

(八)文化市场建设

文化市场的发展与我州经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力保我州文化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按8%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末全州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数达3500家,上缴税收15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4.5万个。重点发展娱乐业、网吧业、音像制品业、演出业、文化艺术培训业,保持和鼓励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业。引导文化企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总量上不断增长,规模化、品牌化和质量效益方面有质的突破,打造3—5个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鼓励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正版音像制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解决必需的稽查专用车辆和专项经费。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市场管理工作,不断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九)人才培养规划

制定楚雄州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在“十一五”期间,培养和引进2—3名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尖子人才,50名州级优秀人才,200名文艺骨干。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艺术经纪人,加快创作、制作、表演、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在职人员岗位培训。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内外重点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进行深造;聘请省内外知名文化艺术专家到我州讲学,促进文化艺术后备人才较快成长。使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50%,艺术团体40岁以下达7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50%,提高我州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

1、继续执行和落实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加强文化立法工作。

2、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制定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完善配套改革,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相衔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3、落实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继续落实好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等政策,文化事业投入达到年财政总支出的1%。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的基础上,州级每年筹措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县及县以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4、拓宽文化事业投入渠道,建立多种筹资渠道、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发展机制,鼓励社会捐赠用于发展文化事业。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坚持公益性文化服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结合业务工作和群众需要开展配套的经营性服务活动,其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的不足。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基本支出预算包干的办法,促进分配制度改革。

5、落实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新增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6、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足、人员偏少、经费缺乏、装备落后、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

7、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制定和完善相关文化法规规章,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工作。

(二)加强领导,把文化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

把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实施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主体和责任人的文化工作体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文化部门定期将实施情况向党委政府汇报,及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考核机制,保证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文化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文化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对文化工作积极给予关心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篇2:楚雄发展前景

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本文客观分析了楚雄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以及目前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楚雄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 者:王学良 陈颖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系,云南,楚雄,675000 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8(1) 分类号:F592.774 关键词:楚雄市   旅游发展  

篇3:楚雄彝族“赛装节”的起源与发展

云南楚雄永仁县的直苴村寨, 彝族先民们在1300多年前有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情人节”———直苴彝族“赛装节”, 直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乡村T台。“高山顶上茶花开, 阿哥阿妹跳脚来, 跳脚跳到黄灰冒, 跳脚跳到太阳出……”, 这是永仁县直苴村寨彝族赛装场上的真实写照。 每年的正月十五, 在这里都会有一场盛大的民族盛宴———“赛装节”, 直苴彝族赛装节与城市中的时装表演有点相似, 称得上是现代时装表演的鼻祖[1]。彝族赛装节是个比美赛智的节日, 随着干净而洪亮的唢呐、芦笙的伴奏, 赛装活动在各村寨刺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跳起的 “三跺脚”中缓缓拉开帷幕。 他们以优美的舞姿展示着自己亲手刺绣和缝制的服饰。 除赛装外, 彝族赛装节还举行耙田、捆驮子、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 这是彝族小伙子体现力量与智慧的时刻, 更是彝家姑娘们挑选意中人的重要时刻。

1彝族“赛装节”的文化内涵

赛装节是中国彝族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考证, 赛装节起源于彝族从狩猎游牧向定居农耕的过渡时期, 与“伙头”交接祭祀及土地神火主祭祀有关。正月十五前后庆贺新伙头接任的盛装集合是“赛装节”的雏形。 青年猎人朝里诺兄弟发现直苴、播撒谷种及比赛选妻浓缩了彝族从狩猎到农耕及赛装节的起源。因此赛装节把农耕祭祀与比美赛装紧密结合在一起, 祭祀 (祭祖、祭土主、祭山神等) 和赛装是两大主题。 节日活动中的打跳狂欢, 首先是为了悦神, 然后才是 “任情而歌呼”的自娱活动。 这种悦抻与自娱融为一体的活动, 原始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世俗的生命在宗教活动的外衣下噪动, 生命的情调 (包括人、动物、植物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得到了“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显示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快乐、生命的更新, 喻示春天来临, 万物复苏, 一切生命将充满话力, 充满希望[2]。

据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 楚雄彝族赛装节涵盖了祭祀文化、 伙头制文化、生殖文化、服饰文化、古盐道文化、稻作文化。 2009年, 永仁“赛装节”成功申报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正在努力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楚雄彝族“赛装节”的起源

2.1关于楚雄彝族 “赛装节”的传说

关于彝族“赛装节”的主题和起源, 目前, 有诸多说法, 包括纪念先民说、祭祀神灵说、自然崇拜说、比勤劳赛美丽说、娱乐求偶说等。但最为通行的说法是: 这一节日源于朝里诺和朝阿诺弟兄赛装娶妻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 彝族猎手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从月利巴拉来到直苴打猎, 惊喜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 兄弟两感概地说:“要是能在这里种上稻谷, 肯定连年丰收, 吃也吃不完。 ”当他们弯下腰去喝山泉水时, 竹筒里突然滚出了三粒金灿灿的谷种。兄弟两顾不上喝水, 连忙捡起谷物撒到一个泥潭里, 并虔诚地祝愿:“如果这里就是我们彝家安居乐业的地方, 那么三颗谷种一定会发芽, 长成三大丛, 穗头像马尾巴那样粗, 那样长。 ”说完, 连夜赶回家, 背上毡毯、炊具, 搬来弓箭、 锄镰, 在直苴搭起窝棚, 精心管理谷种发芽长成的禾苗。 到了秋天, 三粒谷种果然长成了三大丛, 谷穗确实像马尾巴那样粗, 那样长。两兄弟获得丰收的消息传遍了各个村寨, 众乡亲随着朝里诺两兄弟迁居到了直苴, 他们开垦出了大片大片的田地, 在田里种上了水稻, 在地里种上了荞、麦、豆、麻。 金秋时节, 彝家新寨家家户户喜开丰收镰。 乡亲们为了报答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开拓直苴的功劳, 都争着为他们说亲, 姑娘们对兄弟俩也充满了爱慕之情。 可是, 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却说: “哪个姑娘心最灵、手最巧, 就和哪个姑娘成亲。 ”姑娘们知道朝里诺兄弟俩最喜爱彝山的木石花草鸟虫。于是, 趁农闲时节, 就绩麻、纺丝、染丝线, 精心绣制自己的服装。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姑娘们就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漂亮服装。集中到村旁格里山上的森林里, 让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从此, 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 便成了直苴彝族人民的赛装节[3]。

2.2楚雄彝族 “赛装节”起源于农耕祭祀

所有资料显示, 赛装节的来历与伙头制及“青伙”交接祭仪式有关, 而伙头制又与稻作农业的产物———伙头田密切相关。 直苴彝族社会中的“取西”和“青伙”是伙头权利和神灵的象征, 又是此地农业由旱作转型为稻作的标志;在众多关于赛装节来历的传说故事中, 三粒谷种的传说较为普遍。 这一传说表面看与谷种起源及纪念先民有关, 但若探究节日活动中作为“取西”权利象征的“青伙”的交接仪式及祭辞, 就会发现其深层内棱仍然是稻作农耕。 赛装节以伙头权利的象征“青伙”的移交仪式及相关的祭祀活动为载体, 承载祈求抻灵保佑、稻田增产丰收、六畜兴旺的愿望, 体现了稻作文化的核心观念。从“青伙”交接仪式的全过程就能证明这一点。

在取西的四项主要职责中, 首要的两项就与农耕有关, 即祭栽秧神, 适时种好伙头田; 每逢旱涝虫灾之际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 例如每年开春栽种季节, 取西必须先祭伙头田和栽秧神之后才能开秧门, 谁都不得在伙头田耕种之前栽种。 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属狗日, 取西要拿出米、酒、肉、羊等, 先祭栽秧神, 然后招待各村寨来参加犁田耙田的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青壮年男子把自家的耕牛赶到伙头田边等候着, 由取西 (即伙头) 先赶牛下田犁耙, 之后其他人才能下田。 据说这是一场颇为壮观的耙田比赛, 首先是赛犁耙手驾驭耕牛和耙田的高超技巧, 其次是赛各家耕牛的强壮。比赛时, 青年女子身穿新衣在田边观看, 耙田比赛结束, 由取西的妻子先下田栽伙头田的第一行秧后, 其他人才下田栽秧。 由此可见, 赛装节的外显形式是赛装娱乐择偶, 内核却与稻作祭祀密切相关。

3楚雄彝族“赛装节”的发展

3.1扩大规模, 提高影响力

赛装节由过去直苴彝族的节日日益发展为直苴周边包括中和镇、 猛虎、宜就、大姚昙华、桂花等地彝族的共同节日, 甚至永仁县城、攀枝花、楚雄、昆明等各族群众也纷纷前来参加节日活动, 人数由过去五六千人发展到数万人, 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赛装节更是如此。 赛装节已为四省区彝族同胞认同, 也为各族群众认可。赛装节通过永仁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 在云南省及全国有了较大影响, 甚至在日本、欧洲及美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 由于大批学者深入直苴进行田野考察, 发表了大批论著和论文, 直苴彝族及赛装节在国内甚至美国、日本民族学界、民俗学界有较大影响。赛装节已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彝族传统节日, 是永仁彝族文化的 “品牌”。

3.2进一步挖掘彝族 “赛装节”的节日文化, 打造彝族赛装节品牌

对“赛装节”的节日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 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能够满足各层次人群的节日需求。 认真对待, 积极申报, 力争直苴彝族赛装节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挖掘的同时, 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3.3由民间文化走向政府主导

努力提高办节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赛装节的对外影响。 要在坚持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 充分调动民间办节的同时, 在“精”字上下功夫, 把赛装节办成精品, 办出特色, 把赛装节作为文化精品来打造, 树立赛装节的对外宣传形象, 扩大对外影响。

3.4建立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建立“永仁直苴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永仁直苴彝族文化修习所”, 对丰厚、独特的直苴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 使之成为西南有影响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3.5保护好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

要保护好赛装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 如赛装节虽然现在办得很是蓬勃, 但是作为其中关键的服装却已经早不再是原本的样子。原本赛装节赛的是女子勤劳的品质、丰富的想象力、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熟练的技艺;而现在参与赛装节的人员服饰根本不是自己缝制, 而是由政府集体采购而来的服饰, 或者自己往市面上买来的机器制作而成的服饰, 因此, 比赛的内涵也就变味了, 致使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4结语

楚雄彝族“赛装节”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应积极主导, 扩大规模, 提高影响力。但是, 在大力发展宣扬民族节日的同时, 要注重保护其原生态的文化环境, 使原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最大的传承和发展, 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赛装节”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楚雄永仁县直苴村寨自己的“情人节”,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变, 其历史文化悠久, 内容丰厚, 是楚雄彝族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文章通过对“赛装节”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 旨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楚雄彝族,赛装节,起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育文.1344年的视觉盛宴[J].西部论丛, 2009 (06) :97-103.

[2]陈兰香.插花节与赛装节——从旱作到稻作的农耕祭祀主题[J].楚雄师专学报, 2001 (1) :63-68.

篇4:楚雄彝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楚雄彝族;服饰文化;民族文化;国际化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产品的过度消费,无视手工劳动的人性,我们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尴尬,许多传统的手艺已面临着失传。而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民族服饰本身,我们更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韵,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其中以龙川江式、大姚式和武定式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每一件服饰都承载和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艺术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时至清代受满族、汉族的影响,彝族服饰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分男女俱穿羊皮”、贯头衣、着裙等古老习俗,有些地方仍保留至今,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习俗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如何让彝族服饰走出大山,走民族路子、打特色品牌、树支柱产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彝族服饰与市场接轨;以楚雄彝族公社为例与知名品牌合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彝绣来寻求产业突破口。

“生产性保护”是目前关于传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词。“这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将传统非物质文化及其资源转化为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到达非物质文化自给自足式生产、商业生产等方式。在楚雄,随着彝人古镇、彝和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游走在自给自足式生产到商业生产之间的民间制衣人队伍日渐庞大。

彝绣是彝族服饰最为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彝绣的历史悠久,图腾崇拜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题材,成为符号化、标志化、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民族刺绣也都如此。比如在很多民族刺绣中均可看到对日月崇拜的痕迹:彝族的“日月纹”、“太阳花”、侗族的“太阳纹”、“日月星辰纹”,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等等。虽然均以日月星辰为崇拜,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创造出各种色彩、构图、大小、比例均不相同的纹样,并结合各种针法,绣制成精致的纹样装饰在服装任意部位,使服装、刺绣完美融合为一体。它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渗透着民族文化中乐观的因素,表达了真诚淳朴的情感。故彝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它更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楚雄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90年代末中国风的再度兴起,吸引了诸多世界著名设计师,大师们不断运用古老中华文化为设计灵感,运用全新的西方构成技术与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刺绣文化,无论从图案造型、色彩,还是从针法技艺中,为我们今天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自刺绣起源以来,不论宫廷贵族还是民间闺阁,装饰部位非常广泛。如门襟、袖口、衣领、裙摆等服装部位以及帽子、腰带等服饰配件中无处不在。彝族服饰的发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要避免复古照搬,装饰部位可以打破常规,以流行审美的方式加以点缀,例如,在休闲男装的兜口、立领等部位,或者是运用薄纱覆盖刺绣图案,取其减弱的效果等。在少数民族刺绣中不同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都可以进行借鉴使用,是让现代服装具有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格。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将其色彩效果应用在面料设计、图案装饰以及服装小部件的色彩处理上,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个性化设计。

楚雄彝族公社与知名品牌合作,结合楚雄彝绣的特点,生产了大批民族绣片、民族绣花、民族服饰配件等,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图案设计构成要素的提升,为彝族服饰的发展打开一个不受制约和禁锢的艺术领地,为现代纺织品艺术和民族特色刺绣工艺增加了新的价值元素,把民族刺绣工艺推向了一个时尚的高度,通过对传统元素进行概括、提炼、凝聚和升华,并进行条理化、格式化和符号化。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断的在东方与西方的冲突、融合中成长,传承浪漫情怀,塑造出不可思议的文化魅力。彝族公社的成功,就是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在楚雄,过去很多剩余劳动力也被带动了起来,40多岁有10余年制衣经验的彝族妇女阿鲁一边赶制一件坎肩,一边跟亲朋好友愉快地交谈。“今年,我家这个彝族服饰店已经有8万元的收入。”在彝族服饰店里,挂满了款式各样的各色男女彝族服装,价格从200元一套到6000元一套不等,面料则有化纤、纯棉、羊毛等多种。

另一方面从民间到政府的生产性保护。在过去,彝族服饰主要用于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彝绣开始走下坡路,年轻人不在穿着传统服饰,只有部分年龄普遍偏高的妇女继续制作彝族服饰。虽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下,彝族服饰虽然频频出镜,但是仍无非是作为一种保护对象出现于一些宣传性活动之中,在生产发展上仍是依靠自身的微弱力量在艰难发展。在全球性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地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丢掉了自己的原本拥有的文化,被千篇一律的城市形态所同化,使得城市缺乏长足发展的文化氛围。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大型城市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花费大量的投入去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楚雄属于起点较低和发展相对迟缓的地区,然而正是这种情况也就给予了楚雄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机会,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成功打造了彝人古镇、彝和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立合作机制,推广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前提下,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引导开展品牌化经营。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于长效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彝族服饰作为楚雄千年来的美工精品理所当然也也就成为构建楚雄城市软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文化内涵的填充和提升,把旅游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增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打造了平台。

在“走民族路子、打特色品牌、树支柱产业”的服饰创新工作思路引领下,通过举办、参加展会,树立品牌。楚雄州永仁县每年的三月,都会举办彝族服饰文化赛装节,坚定永仁彝族文化立足资源优势,走特色化产业路子的信心和决心。把彝族服饰作为重点发展,将彝族服饰从家庭作坊经营向产业规模发展转变,市场定位将从彝族聚居区域向多民族地区甚至全世界推进,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楚雄厚重的彝族服饰文化和浓郁的彝族风情。进一步吸引外地人为楚雄地区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繁荣投资出智。

篇5:楚雄发展前景

元谋一中 永学春

一、发展目标

我有幸成为楚雄州普通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自感到这是工作室给我的信任和荣誉,同时也多了份责任和义务。我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深入教改,虚心接受工作室名师的指导,与成员一起探讨教法,踏实工作,深入研究大纲和考纲,钻研教材,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工作室QQ在线交流研讨活动,解答教学疑难问题,学习传播教研教改信息;争取在学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促进自我的成长;积极探索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推进我校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

二、发展规划

1、加入楚雄州普通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QQ群,积极与各成员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见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相互补充。

2、按工作室的计划,按时参加每学年的集中研修活动。

3、组织学校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修,同时完成工作室安排的子课题任务。

4、按时参加、观摩、研讨工作室每学年进行一次高三复习示范课,并在本校集中教师进行研讨。

5、按时完成作业,每学年上交一套高三复习模拟试题,进行猜题训

练,并上交小专题训练,上交高

一、高二学年末检测试题各一套。

6、每学年完成两节校内示范课录像视频资料(包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难点、评课报告、教学反思),并上交一篇名师工作室。

7、每学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并完成主体研修结题报告。

8、参加每学年开展一次高三复习示范课及高考复习策略、热点分析、高考试卷分析等高考备考研究活动。

9、每学年至少研读2本以上的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2篇以上的读书心得。

10、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在本校选定3~5个青年教师,作为自己“传、帮、带”的培养对象,作为自己的合作、教研团队,带领他们参与有关教研活动,引领他们的专业成长。

11、认真撰写各种材料,包括个人三年成长规划、子课题研究方案、工作室个人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撰写教学论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反思、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

三、具体个人工作规划

第一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8月)

1、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出本人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今后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并于2015年1月底上交工作室。

2、加入楚雄州普通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QQ群,参与交流和研讨,进行优质资源共享。3、2015年1月完成上交一套高三复习模拟试题(含答题卡、答案),2015年3月完成上交高三小专题训练题(含答案),2015年6月完成上交 2

高一(必修1、2、3、4)、高二(文科:必修1、2、3、4、5,选修1—

1、1—

2、4—4;理科:必修1、2、3、4、5,选修2—

1、2—

2、2—3)学年末检测试题各一套(含答题卡、答案)。

4、参与2015年7—8月在楚雄一中开展一次高三复习示范课及高考备考复习策略、热点问题等研讨活动。5、2015年7月完成上交一节校内示范课录像视频资料(含本节课教学设计、评课报告、授课反思)。6、2015年8月完成完成上交一篇高质量的主体研修结题报告(或心得体会、教育科研论文)。

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参加2015年9月在永仁一中举行上学年度工作室工作总结暨第二次集中研讨活动。2、2015年11月完成上交一节校内示范课录像视频资料(含本节课教学设计、评课报告、授课反思)。3、2015年12月完成完成上交一篇高质量的主体研修结题报告(或心得体会、教育科研论文)。

4、成员教师2016年1月完成上交一套高三复习模拟试题(含答题卡、答案),2016年3月完成上交高三小专题训练题(含答案),2016年6月完成上交高一(必修1、2、3、4)、高二(文科:必修1、2、3、4、5,选修1—

1、1—

2、4—4;理科:必修1、2、3、4、5,选修2—

1、2—

2、2—3)学年末检测试题各一套(含答题卡、答案)。

5、参与2016年7—8月在东兴中学开展一次高三后期复习示范课及高考备考后期复习策略、热点问题等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参加2016年9月在永仁一中举行上学年度工作室工作总结暨第三次集中研讨活动。2、2016年11月完成上交一节校内示范课录像视频资料(含本节课教学设计、评课报告、授课反思)。3、2016年12月完成完成上交一篇高质量的主体研修结题报告(或心得体会、教育科研论文)。4、2017年1月完成上交一套高三复习模拟试题(含答题卡、答案),2017年3月完成上交高三小专题训练题(含答案),2017年6月完成上交高一(必修1、2、3、4)、高二(文科:必修1、2、3、4、5,选修1—

1、1—

2、4—4;理科:必修1、2、3、4、5,选修2—

1、2—

2、2—3)学年末检测试题各一套(含答题卡、答案)。

5、参加2017年7—8月在楚雄州民族中学开展一次高三复习示范课及高考备考复习策略、热点问题等研讨活动。

篇6:楚雄南华

古有“九府通衢”之称的南华,位于滇中楚雄州西南部,周边与三地州、六县市接壤,东距省会昆明197公里,州府鹿城距楚雄37公里,西距历史文化名城大理 175公里,北距四川攀枝花市255公里,国道320线、省道430线、楚大一级公路及广大铁路均横贯县城和南华的两镇一乡的大部份地区,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道,

资料

便利的交通使“九府通衢”更加名符其实。

上一篇: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报告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