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作文

2024-07-14

童年的年味作文(精选6篇)

篇1:童年的年味作文

童年的年味散文

瑞雪兆丰年。

只是今年这前前后后的两场大面积,大范围的降雪,着实是给出行,以及其他方面,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不便。

工地上大多数的工人已经放假提早回家了。工地上只留下了当地一些少数的工人,清理完成做点零活,做最后一些收工前的善后。爸爸在工地上负责开挖剩下的几个下水管道,而连日的几场降雪,大雪过后地面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寒冰。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时冻的人搓手跺脚的,续挖下水管道的工期也只能往后一拖再拖。

气温偏低,地皮表面冻的结实,冻的实在挖不开!

妈妈作为保洁工,平时没有休假日,寒雪天气依然在高速公路上清扫路面。原本工作还算省心吧,而几场大雪过后沿路结上了清冰。每一次上班的来回,因为路滑不能骑车,只能步行走着去。上下班3/4公里的路程,加上妈妈负责清扫的路面距离。来来回回,反复的几天走下来妈妈的脸开始浮肿得厉害。看到她每次下班回来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脸颊爆红的样子,我真怕这场寒冻再不结束的话,妈妈的身体真该要吃不消了。到那时该怎么办?

临近腊月初八,爸爸妈妈依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家里已然一团乱,我和妹妹眼睁睁的看着,身体且一动不能动只能躺着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只期盼着爸妈的身体都好好的,别因为工作的操劳,不要因为想让我们过上一个好年,而把自己给累垮了。

农历二十三,过完了小年,这下爸爸妈妈这才总算忙得差不多了。家里面开始也慢慢有了一些年的味道。开始零零散散的置办年货,开始上街货购物,打扫房间,闲暇之余享受慵懒的年前喜悦。

要说过年,记得小时候别说是现在(已经过完小年了)。要知道提前,早在大半个月前,村子里面的大人们,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开始着手筹备起过年所有的吃喝啦。每逢临近腊月,老老少少,大人小孩们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欢乐的笑脸,交手以待只等着新年喜庆快快的到来。童年的年味,仿佛格外的浓厚,对于新年的期许也特别的厚重。它就像一壶精心酿制的美酒,因为有着一点一滴亲力亲为细致精心的准备,因为有了家人共同付出岁月的酝酿。所以待到开封时,等到彼此大家品尝着侵入了自己汗水酿制的美酒,唇齿之间的滋味自然也是格外的甘甜。

记得童年过年时,家人们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无论走到哪里都跟赶大集似的队伍排成长龙。在农村吃的小麦面粉都是大家自己个磨的,过年时家家更是要提早个半个多月,趁着天气好,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淘麦子了。

每到这时房屋后面那块平日里闲置空闲着的场地,此时已然就成为了大家争先抢后聚集热闹的场所。早上起来大人们会排队先积攒好,淘小麦所需要用的清水。接下来随后的整个过程,大致得要用一个偌大的塑料盆,先将打好的麦子放进盘里,然后在倒上清水,用竹条编织成的罩滤,一下下轻轻的打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最后在用罩滤把水里的小麦轻轻地捞出,从而过滤出参杂在麦子里面的石子。然后把麦子放在席子上晾干水分,再就可以磨成我们吃的面粉了。

先将麦子淘好,接着还得放在席子上晒干。要想磨成细致雪白的面粉,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而在着整个晾晒的过程中怎么又能少了我们的偷吃贼,来凑热闹呢?

要知道自古对于美食,万物生灵,都有着与世俱来本能的天性。

说起在农村,农家人平日里,大家少不了会闲养着几只雏鸡。等到长大以后公鸡大多是卖掉,母鸡就留着下蛋。这些小鸡仔儿平时就散养在外面,自己个觅食。而像这种集中晾晒麦子,要说这等的好事儿怎么可能少得了他们凑热闹呢。当预备着淘麦子,早上人们还在筹备中时还有开始,这些个小贪吃鬼,已经开始围绕在大人们身后跃跃欲试准备好了。当经过了一大早的,淘麦子,晾晒麦子,中午的大人累得已经直不起腰板了。要像这种驱赶小鸡的活,一般就会交付孩子们接手。临走前,大人们还会再三的嘱托道;乖乖的你就待在席子旁边看着,可哪都别去哦,知道不?还会眯着自己那双极其温柔的眼睛对孩子说,俺回家拿个东西一一会儿就来。小小孩童听着妈妈的嘱托交给自己的工作,一下子突然责任感增强,摇晃着脑袋,小脑瓜晃得像个拨浪鼓似的`,连连的点头回答俺晓得!

然而谁料想,大人们这才刚走不一会儿,旁边的小伙伴就来引诱喊他咧。一遍遍说着来,快过来咱们一块玩沙包呗。小家伙眼瞧着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诱惑机会,另一旁又是妈妈特意嘱托给自己的事,滴溜着脑袋,眨巴着小眼睛,心里只想着到底自己是去呢?还是不去腻?这时抬头在看一看远处的小鸡仔,此时已被自己赶得不知所踪了,那么索性就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吧,就一会会儿应该没事儿……

天边的日头太阳从南边开始慢慢的往西斜。探头看看满地铺满的小麦,此时居然无人看管,这时候我们的偷吃贼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抖一抖羽毛,得瑟的拍打着自己的一对翅膀,随即悄悄摸摸,轻轻地慢慢摸索着前行,悄悄的就这样来到了席子旁边。睁着一双明惶惶的大眼睛,仰长了脖子,东瞅瞅西望望。所幸没人赶自己了这下可能吃个痛快了。一会的功夫,乒乒乓乓,只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阵急切的敲响。小孩伸着脖子回头一看,只见身子后面的席子上,已然围满了哄抢食物小鸡仔儿。看到此景不敢继续贪玩,随手捡起一支地上的苞谷秆奋力的向鸡群跑去,一边喊着一边驱赶,小鸡仔听到了喊声说是迟那时快,越过了席子,纷纷的四处仓皇逃窜。急忙逃跑时小鸡爪哧溜一划拉,一个不小心就将席子上晾着的整整缩缩的麦粒蹬踏的洒落了一地。就在这时妈妈忙完回来了,看着眼前的这般的情景,气得是即拍手又跺脚,指责落荒逃窜的小鸡贼说,给我等着再敢来过年就先把你炖了吃。一边吼着一边还捡起一颗小石子,向着已经跑走的鸡群丢去,结果惹来一阵哈哈大笑!

其实过年在农村,家家户户大多都一样,需要自家磨面的人会有很多队伍往往排长龙。每天从早上排到晚上的都有,而且像这样声势浩大,蜂拥而至,场面壮观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过年除了每家要磨面,蒸馒头,还有就是很多人会两三家凑在一起,或是家庭成员人比较多的,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要数做豆腐了。

每次回忆起,那时的那个场景,我都会情不自禁忍不住的想笑。

每回前一天晚上,特意要挑好黄豆,泡好黄豆。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挑着担子去磨黄豆了。因为如果去的晚了又会赶不上哦。哈哈!

等到中午磨好黄豆回来,家里面的人早早以吃好了早饭。已然已经收拾好了锅碗瓢盆,已经提前烧好了一大锅热水,就等着爸爸回来开始过豆浆了。要说起过滤豆浆,那可是一个费力的技术活哦。因为要把烧开的热水和豆渣一起放进一个密紧严实的布袋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使劲的挤压才能把豆浆完全挤出来,将废弃的豆渣分离去除。

那么为什么?每一次以想到当时的情景,我都会忍不住的想笑呢?那是因为黄豆的身上全都是宝哦。嘻嘻。在童年那个物质并不是很丰富的年代里。过年做豆腐,要知道从一开始大人们才刚刚开始着手准备时,一旁的我们已经就开始兴奋的在等待了。汤锅这才刚刚烧开,一旁已经等待已久的孩子,已经叽叽喳喳的吵着要喝豆浆了,俺要喝豆浆。说起那会豆浆的味道,真是粘粘稠稠的可要比奶粉还要香呢。一碗热腾腾的豆浆,烫的嘴巴吸溜吸溜的还没下肚,锅子里面的豆腐脑这时又该出锅了,趁着松软的豆腐脑,大人还没有完全将它装完箱板,怎么的还不得一人再来上一碗豆腐脑啊。哈哈哈!

一波接着一波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年味,等到这会在看一看时钟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俺的两个眼皮早已是不听使唤,怎么的也是等不到热豆腐开箱了呀,嘻嘻。每每都会这样,每回都是那样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所以想一想童年的傻气,儿时过年的情景,还真有点像现在的开心的段子呢,黄豆可真是全身都是宝啊!一场豆腐盛宴任你怎么吃也吃不完,仿佛就如同这童年快乐的回忆一般。

忆不完,说不完!

篇2:童年的年味作文

大年三十,从上午起,四大顿(年三十的上午、下午和正月初一的早上、中午)就开始了。当我们吃着白馒头肉菜的时候,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水饺的时候,当清脆悦耳的接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无不沉浸在欢乐年味之中。

大年初一,我穿着母亲亲手给我缝制的崭新的花衣服, 随着大街上的人群,向父老乡亲拜年的时候,那时的谈笑风生,好像又回荡在耳际。那快乐的场景,又甜在我的心头。让我感觉过年真的好幸福呀!

我的子女们小的时候。他们也在昐过年。那时我们吃定粮,虽然定粮的30%是白面,平时我们尽量少买白面,好节余些儿白面,留到过年的时候吃。要过年了,我在蜂窝煤炉子上,蒸一些儿白馒头,花糕、枣花儿。让孩子们品尝年味的幸福。至于肉类的食品,凭着粮本上的供应,还能买到定量的牛肉。买回来包成牛肉水饺,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感觉年味儿浓浓的。

新春佳节,儿女们穿上爸妈在商场里给他们买的成衣;吃着盘子里的糖果、花生、瓜子;一毛、二毛地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孩子们也被浓浓的年味儿所陶醉。

现在,我的孙儿也盼过年。他的年味则是另一种味道。他希望在年假里,能多玩玩电子游戏,让爸妈带着他到南方旅游。至于吃的、穿的,早不是他想要的了,因为他早已不像他的父母那样有所需求,更不像他的爷爷奶奶那样渴望了。他的精神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彩电、电脑、手机,早已不陌生了。他不像他的爷爷奶奶的童年那样,连电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看电视了;也不像他的爸爸妈妈的童年那样,能听听收音机、看上小的黑白电视,就是很奢侈的了。

我们祖孙三代人,虽然有着相同的童年,但对年味儿的感觉却不相同。这年味儿变化,正是祖国六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真实写照。

作者|高凤英

篇3:年味的元旦

现在我们要过两个新年, 阳历年的元旦和阴历年的春节。同是过年但过法却不同。中国人习惯于过阴历年, 阳历年的元旦好像只是机关的人放几天假, 过年就像没过似的, 一点年味儿也没有。

上世纪70年代, 我们村子里的阳历年曾经过得很红火, 且过得很有中国味, 到现在还回味无穷。我印象最深的是1974年的元旦, 因为那天, 我们村办中学的郭校长跌倒了。

在我的太行山的老家, 过年燃旺火是传统的习俗, 而把这种习俗用在元旦, 则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那时过元旦学校是不放假的, 作为小学生, 元旦成了我们除“六一”外最向往的节日。

我们学校在村子的中心, 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元旦的前一天下午就不上课了, 各班的任务除一部分学生打扫卫生外, 另一部分学生就是到野外砍柴架年火。一个下午, 村子的土崖上、高岭上, 就可看到三三两两穿着破烂的孩子挥着斧头、镢头忙碌砍柴的身影, 就可看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孩子拖着柴从学校圆拱形的大门凯旋而入。

柴在不断地增加, 架年火的人忙得满头流汗, 不亦乐乎。柴在增高, 一个十米高的年火堆不一会儿就架起来了。而孩子们是不走的, 我们在院子里围着年火堆玩呀玩的, 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去。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 孩子们早早地就来到学校。七个年级400多人, 校园里热闹非凡。

各班的人数都点齐了, 半明的电灯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新年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由我们的郭校长点年火。郭校长名郭保安, 五十上下年纪, 那时他是披了一件黑呢子大衣的。只见有人不知从何处拿来一个布扎的蘸了油的火把, 点燃递到了校长的手中。校长就到了年火堆的旁边, 从最下边的一个放了芝麻秆的点火口把柴点燃。开头是一点小火, 一会儿火焰就直往上蹿, 随着孩子们一声声嗷嗷的呼喊, 一根冲天的火柱照亮了整个校园。那是吉祥之光, 温暖之光。老师和孩子们都笼罩在这新年的祥光中。

年火的升腾中, 郭校长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放鞭炮。郭校长手中的鞭炮年年都和他一米八的个头一样高。只见有人给他把鞭头燃着,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震响起来。郭校长披着呢子大衣提着鞭炮小跑着围着年火放, 而周围的学生只是一个劲儿地喊着。跑着跑着, 郭校长却脚下一滑一下子跌倒在了地上, 摔出去的鞭炮则在他的前边乐开花地响着, 围着看的人们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有人扶起校长说:“过年跌倒, 拾个元宝。”校长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片灿烂的笑。

元旦的早饭是由学校管的, 支大锅, 燃大火, 学生们每人一个大白馒头, 一大海碗飘着肉香的汆汤。锅里冒着白腾腾的蒸汽, 孩子们端着碗唧唧喳喳地喧闹着, 元旦就香得有了肉味。

吃过了饭学校里要发奖了, 有的孩子就会领上“三好学生”的奖状, 抱着笔记本或钢笔等奖品, 乐呵呵地向家长报喜去了。

我童年的元旦, 也很有年味儿。

【赏析】

“元旦”的“元”, 指开始, 是第一的意思, 凡数之始称为“元”;“旦”, 象形字, 上面的“日”代表太阳, 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 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 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 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 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21世纪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既过传统的春节, 又过一过阳历年——元旦。喜庆谁还嫌多呢?更何况井水不犯河水。于是, 元旦也有了浓重的中国色彩, 有了浓烈的东方味道……本文标题叫“年味的元旦”, 主要突出了元旦的“味”, 也就是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的特色;也只有在中国, 才能把元旦过出这种味道来。文章通过对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村办中学过元旦方式的回忆, 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融汇合的过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深意笃, 细节鲜活。可以说, 如果没有那段真实的经历, 如果没有那种深厚复杂的情感, 是绝对写不出如此凝重质朴的文字的, 也不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索……

(李月)

习俗链接

元旦发展史

元旦, 也被称为“新年”, 是指公历的1月1日。但在古代, “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 也就是农历新年。

元旦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澳门, 元旦均为法定假日;中国内地及台湾均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 “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 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汉语“元旦”含义:“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时间, 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国以前, 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历史上, 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 (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 (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 (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 (10月1日)

(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记载)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 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 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为了“行夏正, 所以顺农时;从公历, 所以便统计”, 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 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自此我国的每年1月1日就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新年“元旦”节日。

扫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 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变得丰富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 以后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 点起蜡烛或油灯, 围坐炉旁闲聊,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篇4:记忆深处的年味

材料:南瓜一只(直径15厘米左右)、猪肉(后臀尖)300克、鸡蛋3个、水淀粉、盐、啤酒、葱、姜、八角、桂皮、酱油、白糖、盐、白胡椒适量

制作方法:

1、从南瓜上部的1/3处切开,掏空内瓤,重新盖好后放入蒸锅蒸熟。

2、猪肉洗净后切成3厘米大小的片(厚度不超过1厘米),放入盐5克,用手抓匀,腌制10分钟。

3、把鸡蛋打散后,加入水淀粉、啤酒搅拌均匀;油锅用中火加热到四成热,将切好的猪肉放入鸡蛋液体中,使其均匀地裹上一层鸡蛋液。然后依次放入油锅中,保持中小火,慢慢炸至表面变黄再捞出。

4、用大火再次加热锅中的油,至七成热,锅开始有油烟升起后,放入之前炸好的酥肉,复炸一次,变焦黄后即可捞出。

5、在高汤(或清水)中放入炸好的酥肉,依次放入葱、姜、八角、桂皮、酱油、白糖、盐,加盖用中小火慢慢炖半小时,直到酥肉软烂,汤汁变浓,撒上适量白胡椒和香葱。再趁热将肉及汤汁倒入南瓜。

豆豉红烧肉

材料:五花肉500克、料酒、盐、味精、酱油、八角、桂皮、干椒、蒜、白糖少许、豆豉、腐乳适量

制作方法:

1、五花肉切皮洗刮干净,入沸水内煮至断生,切成2.5厘米见方块状。

2、锅内放少许油,加糖炒上色,放入肉、料酒、盐、味精、酱油、八角、桂皮、豆豉、腐乳,干烧后加鸡汤,煨至肉烂浓香。

3、将一块红烧肉摆放在小盅里,将少许汁浇在肉上。

胡同驴打滚

材料:糯米粉250克、黄豆、花生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糯米粉放入盆中,徐徐注入清水,其间不停用筷子搅拌,使糯米粉均匀吸收水分;将结块的糯米粉用手团和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面团,再放入盆中稍稍压平。

2、将盆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20分钟后取出放至温热。

3、将炒熟的黄豆和花生按照1:1的比例,磨成黄豆花生粉。

4、在面团上盖一片涂好色拉油的保鲜膜,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取掉保鲜膜,在面片上均匀地铺上一层黄豆花生粉。

5、从糯米皮一边卷起,直至完全卷成卷状,让糯米卷均匀地粘上黄豆花生粉,用刀切成一样长短。

部分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篇5:品着年味忆童年散文

这么多年来,一直早起,体内生物钟遵循了规律,即使在大年三十,它一样将我早早唤醒。

起床,毫无目的地乱踢踏一阵,没有干出像样的活计,反而是紧绷的神经一松弛,感觉腰也疼,脖子也不舒服,腿也不灵便。便重新躺到床上,看和我一样高大的女儿嚼着小嘴,睡得正香。打开手机,微信里已是满满的祝福,遂一个人傻笑着,收下幸福,从今天年三十起,去实现。

快八点了,窗外已是光明一片,女儿还在沉沉睡着。叫了几声,女儿哼唧几下,睡意依浓。“八点半了,快起来和新闻联播合脸,你们同学好多都上镜了,快!”女儿睁开眼睛,抬腕看看手表,娇滴滴地说:“哎呀妈妈,你怎么老哄人呢,明明不到八点嘛!”“这么多的活,还要干,快起来。”我指着阳台晾衣架上的衣物,她书桌上乱摆放的书籍作业,地上飘落的浮尘说道。

女儿说:“我正在做梦呢,梦见童童妹妹一个人跑得好快,童奶奶没有拉她,还梦见方瑞到咱们家了,梦见童奶奶隔壁的李奶奶给我发压岁钱了!”“好梦,大年三十的梦最真了”!我为打扰了她的美梦而有些许内疚。

起床,收拾收拾,她爸爸又要去单位了。孩子嘀咕:“爸爸一干活就跑了,你看着,等咱们干完活,爸爸会准时出现,我说妈妈啊,以后我上了大学,没人帮你干活,就把你累坏了!”她爸爸说:“这孩子今天话有点多!”两个人一顿斗嘴。斗嘴不是我的强项,他们父女两倒是针尖对麦芒,难分仲伯。

女儿今年高一了,她从七八岁开始,就跟在我的身后,帮我干活。她跳到桌子上取、挂窗帘,晾晒衣服等,今年更是指事,能帮着我一起做油饼了,她揉面团我擀,配合得很是默契。厨房地面每年都是她用钢丝球擦,她边擦边说:“妈妈,这个动作和情景每年都在重复哦,为什么又是咱俩干?”“你爸爸忙呗!咱俩慢慢干。”我站在凳子上正在奋力捣腾橱柜,随口说道。“那不行,爸爸养成这样的习惯,一干活就跑,你每次都这样说,过几年我上了大学,你怎么能干动?”女儿忿然。“到时候我就不干了呗!”我笑。“你每年都这样说,一干活就忘了,我要给爸爸打电话让她回来,咱们一起干活”。女儿说着就去拿手机打电话。单纯的孩子,她只看到到妈妈体力上的超支,却感受不到爸爸同样承受到的生活压力。

我们洗洗刷刷,扫扫抹抹,一会儿,妹妹打电话让给孩子领压岁钱,从视频上看到童童长大了许多,她声音很大很欢快地叫:“大姑姑好。”我说:“姑姑今年没有顾上给你买过年的衣服,等到暑假了姑姑给你买漂亮裙子。”孩子脆脆地说:“大姑姑,我衣服太多了,你就别再买了”。她还欢快地告诉姐姐一个秘密:“今年我可以上学了!”童童的话,让做姑姑的瞬间热泪盈眶。祝福她,我坚强聪颖的好孩子。

一会儿,电话铃响,孩子接了电话,说是高大妈给送菜来了。半个小时后,高姐大女儿方瑞提着一大袋青翠碧绿的韭菜到了我家,看着高姐在楼下站着,叫她上来吃饭,她说还要赶着置办些年货,等过年了一块儿再聚。忙给方瑞在袋子里装了些火龙果、贡柑、橙子等,孩子就急急忙忙下去了。

韭菜是高姐的父亲从乡下带来的,韭菜根还带着新鲜泥土气息,便将韭菜分了几份,送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这份新鲜、友爱和温馨。年,总是在细微的举动和牵挂中让人的心里暖融融地。用一颗虔诚美好的心,默默祝福她们,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大吉。

我们刚干完活,孩子爸爸果然就回来了。女儿幽默地说:“爸爸的钟点掐的好准!”他提着两碗八宝粥,不用问就知道是谁送的,每年,孩子二姑都会将甜美的祝福用两碗蕴含着丰富寓意的八宝粥送给我们,收下这甜蜜的祝愿,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生活都甜甜蜜蜜,一帆风顺。

篇6:童年的年味作文

明明是大年三十,可是除了自家的红灯笼,我看看窗外,一片漆黑。

我撇了撇嘴,接着吃饺子,含含糊糊地嘟囔:“没有年味。”

明明一家子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每人都捧着个手机,各做各的事情。春晚里的歌舞很起劲,小品叽里呱啦地放着,自顾自唱着独角戏,却没有人欣赏。

我翻了个白眼,拆开一包薯片,嘎巴嘎巴地嚼:“没有年味。”

吃东西,看手机,玩ipad,偶尔看几眼电视……

“让我们倒数五个数!”

“5……”

“4……”

“3……”

“2……”

“1……”

零点的钟声响起。

“新年好!拜年啦!”电视里吵吵嚷嚷的拜年声不断。客厅里的人却像是没有听到似的没有反应。

过了几分钟才有人反应过来:“诶?新年啦?!”

我看了看窗外,没有听到往年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啊?突然想起今年禁止在城区里燃放烟花爆竹。

我摇了摇头,咂咂嘴:“啧,没有年味。”

再看看手机微信。嗯?怎么也没有像往年一样的红包雨?今年怎么这么不对劲?

大年初一。

爸爸和姑妈妈姐弟俩双双出去会同学了。少了两个主力,剩下几位女士分别在家里陪着手机和电视度过了一个单调的大年初一。

大年初二,去杭州外婆家拜年,天下着雨,于是一群女士又是在客厅看了一天电视。

我难道过了个假年吗?这个年怎么没有味了。

作者:缙云县实验中学七(1)班 丁源创

上一篇:山东省普通话考试试题下一篇:轨道交通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