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2024-07-15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精选6篇)

篇1: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有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

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

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壮大自耕农队伍

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5.表1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表1

年代 不课户 不课口 课户 课口

天宝十三载(七五四) 3888504 45218480 5301040 7662800

天宝十四载(七五五) 3565501 44700988 5349280 8208320

乾元三年(七六○) 1174529 14619587 758582 2370799

表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B.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6.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该学说应是

A.宋明理学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先秦儒学

7.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8.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

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9.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真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

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署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0.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

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1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13.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4.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君权至上 C.儒家礼制 D.自然经济

15.读表2。

表2 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 732.7 60 471.0 58 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据此可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1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C.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17.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办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18.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无须广告 B.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C.产品质优,供不应求 D.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19. 表3

领域 增长目标 年均增长率

工农业总产值 51.1% 8.6%

工业总产值 98.3% 14.7%

农业及副业总产值 23.3% 4.3%

表3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这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

A.忽视农业基础地位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出现经济冒进思想 D.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20.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21. 表4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理 索债(债务赔偿) 家

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的追补 后五表的追补

表4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A.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C.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22.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罗马法

A.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C.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23.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A.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4.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B.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忘》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谣,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在“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这一看法上是该让哈乔•霍尔本闭嘴还是张嘴?结合历史史实加以说明。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9分)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5:CCDBB 6-10:ADABC 11-15:DADBC 16-20:BAADD 21-24:BCCA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

(1)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稳定;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大;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6分)

评述: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丰富了经济理论;解放思想,改变消费观念;导致奢靡成风,贫富差距拉大。(6分)

(2)变化:奢侈消费、消闲消费、超前消费。(3分)

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封建制度的衰落。(6分)

影响:英国:推动了工业化,加速了社会转型;

明清:一定程度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但没有促成社会转型,仍滞留传统社会。(4分)

26.(12分)

(1)让哈乔•霍尔本闭嘴:(1分,缺乏论述则不给分)

经济: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建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欧元的启用,充分证明欧洲经济崛起。(3分)

政治:欧洲加强政治合作发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声音,要求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发展道路。(3分)

对外: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两极格局终结后,欧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欧洲的实力。(3分)

结论:(2分)欧洲在二战后正在逐渐联合崛起,在国际格局中起关重要作用。

(2)让哈乔•霍尔本张嘴(评分与上同)

政治:欧洲丧失世界政治中心的优势;二战后凡尔赛体系被两极格局取代。

欧洲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西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苏联。

经济:欧洲战后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欧洲经济上依赖于美国。

对外:欧洲在北约框架下受制于美国,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

结论:欧洲在二战后遭到严重削弱,已丧失示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27.(15分)

(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3分)

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3分)

(2)认识: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9分,任答3点即可)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诸侯争霸危及中央集权 B.周召二公开启古代丞相制度

C.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 D.天子过失冲击国家宗法制度

2.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A.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3.《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4.《旧唐书•桓彦范传》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

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 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

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 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

5.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又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两者

A.都把孔子作为其批判对象 B.超越了传统儒学思想范畴

C.思想观点具有一定关联性 D.强调人性解放和学术自由

6.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李鸿章此举

A.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 B.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

C.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 D.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7.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这场战争”

A.进一步被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8.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9.下图为民国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A.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

10.下表反映了1937~1942年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设厂总数 63 209 419 517 866 1138

国营厂数 3 27 73 111 128 61

民营厂数 60 182 346 406 738 1077

A.民营资本主导工业生产 B.发展源于日本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日益走向萎缩 D.实业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条件

11.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12.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说明蒋介石

A.积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 B.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改变了对大陆的敌视政策 D.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13.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14.公元前2世纪,罗马出现了一种新的诉讼形式——程式诉讼。诉讼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向行政长官陈述各自的要求,不必像以前那样陈述一定的语言,履行一定的法定动作,也不必担心违背严格的形式主义而遭致败诉的后果。此举

A.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罗马公民法的典型特征

C.克服了原有诉讼制度的诸多弊病 D.标志着古罗马法学体系的成熟

15.“实际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对自然界的这种解释

A.揭开了天体运行的神秘面纱 B.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发展

C.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 D.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

16.1951年,英国议会大选,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按惯例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他离开了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这表明英国

A.国王的权力影响着政党政治 B.首相产生任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

C.议会由选举产生并对国王负责 D.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进一步完善

17.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C.实现了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D.赢得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18.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列宁主张

A.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发展商业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反对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

19.10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将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国和美国要利用现有规则解决它们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不要引发新的“冷战”。这说明当今

A.世贸组织丧失了调节国际贸易的职能 B.反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

C.大国战略博弈引发国际社会重大关切 D.国际经济新秩序无从建立

20.“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

C.《日出•印象》 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分)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

——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2.(14分)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但两人也是著名的“冤家对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材料二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以上材料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4分)

23.(13分)中美关系仍然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然而,从实质上看,当时这种三角关系又是不均衡,不等边的。

——摘编自王云翠《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外”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4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3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段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学说时,首先批判地吸收了以往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被他们自己称为“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借助这样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继而以此为基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亲密战友明确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摘编自贾高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理论来源,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5分)

(2)据材料,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3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D C B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A A B B B C D

二、非选择题

21.(1)原因: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浓郁的乡土情结。(2分)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由同乡会变为行会组织。(2分)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明清会馆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未能实现社会转型。(2分) (1)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联络同乡,增进情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定期商品市场;限制不正当竞争,规范商业行为);张扬故土文化,增强凝聚力。(4分)

(2)未能实现社会转型。

容易形成地域隔阂和行业藩篱,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未能转化为新的经济因素,实现社会转型。(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22.(1)原因:个性的不同(性格差异、兴趣有别);思想争鸣的加剧(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4分)

(2)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4分)相同:描绘资产阶级政治蓝图,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理性王国”)。(2分)

(3)认识:争论立足于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大环境;争论源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争论就“理性王国”的形式而展开;争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深入。(4分)

23.(1)原因:美国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孤立封锁中国。(2分)特征: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2分)

(2)特征: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促进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2分)影响:促进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4分)

(3)因素:国家利益的驱动;国际力量的对比;国际环境的变化。(3分)

24.(1)方面:制度建设。(2分)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2分)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2分)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2分)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2分)

25.(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分)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壮大。(2分)

(2)关系:层层递进。(1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分)

(3)时代价值: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分)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分)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2.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3.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4.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5.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提到“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蕴含着理性精神

C. 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 D.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美国宪政历程》记载,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000余件之多,但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并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

A.州和联邦政府间的分权与制衡 B.参议院议员代表各州利益

C.各州拥有处理本州事务的权利 D.州政府凌驾联邦政府之上

7.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的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B.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C.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 D.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

8.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9.北洋政府于19、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

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10.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 南昌起义 B. 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共诞生 D. 五四运动

11.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 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B.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13.1969年9月至12月,中国出现疏散大中城市人口、物资的活动;在京的中央大批党政机关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吉林市计划将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疏散至农村,许多高校也紧急迁出城市,如北京大学师生疏散到汉中和江西鄱阳湖畔,中国科技大学迁往合肥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力地支持了落后地区经济建设 B.推动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C.表明了““””时期“左”倾思想泛滥 D.反映了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14.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A.美国进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D.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15.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

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 B. 官营手工艺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D. 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16.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17.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A.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 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 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18.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年代

阶层(职业)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19.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材料现象表明

A.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 B.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

C.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 D.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

20.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

21.1935年6月,统益纱厂(华商兴办)将原有资本210万元减折90万元,改为120万元,又新招50万元优先股,用于引进国外新设备。这反映了在当时

A.企业通过产权重组来提高生产效率

B.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学习西方技术

C.外国资本的压制导致民族工业萎缩

D.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新兴行业产生

22.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C.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23.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24.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25.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D.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

26.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D.英国、荷兰的殖民扩张——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27.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B.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D.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28.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9.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

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

30.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A. 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B. 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C. 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D. 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8分)

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薰陶,“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商业伦理观主要包括了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传个人自由、个人尊严、个人平等,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要求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契约型的社会关系取代封建等级制的身份制社会关系。自由竞争是契约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社会集体的形成,是通过契约、交换和商品买卖取得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打破了自然经济中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法等级观念,增强了人们的独立、自主、民主的意识,造就了在多种不同的才能和活动基础上的丰富的社会关系。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韩媛媛《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业伦理观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关注商业伦理观的现实意义。(8分)

高三 历史

1-5 D B C B B 6-10 A B C B A 11-15 A D D B B 16-20 C C C B B

21-25 A B C D C 26-30 A D B D A

31.(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8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6分)

(2)(2分)不同: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

(6分)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同近代化进程。

(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质,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

32.答案:(1)(10分)内涵:积极进取、以诚为本、注重信用、以义为利。(4分)

影响:提高了徽商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徽商兴起和昌盛;促进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以义为利”等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2)(8分)原因: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宣传民主思想;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

现实意义:有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篇2: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郭沫若曾将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如果这一比拟是有道理的,其道理主要基于

A.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C.孕育着统一的社会因素 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商鞅认为,秦民“不足以实其土”,因而要用免除赋税徭役的办法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到秦国垦荒。对商鞅这一措施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加剧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 D.导致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唐太宗对中央某些机构不满时曾说:“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些机构可能是

A.中书省和尚书省 B.尚书省和门下省 C.中书省和门下省 D.以上都不是

4造成“……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土地私有制 C.阶级矛盾尖锐 D.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5.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封锁中国沿海,“企图以此扼制中国经济的喉管”,但最后他们也放弃了。英国人这种做法“未收到期望的效果”的原因是

A.清政府腐朽无能,采取坚守封海政策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封锁沿海对英国商人损失巨大 D.英国的做法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

6.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7.新中国成立后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及庆典活动,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4周年阅兵式上,抗美援朝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观礼台上

B.6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的新军装上有了军衔标志

C.35周年庆典上,农民方队打出“联产承包好”的标语

D.50周年庆典上,大学生方队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

8.19世纪80年代,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街灯通明的新现象,有人写诗赞叹道:“一枝火树高烛云,照灼不用蚖膏焚;近风不摇雨不灭,有气直欲通氤氲。”诗中提到的“一枝火树”应是

A.蜡烛 B.电灯 C.煤气灯 D.太阳能灯

9.“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辨认字迹确定是由14人刻写。由此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D.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10.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C.实施五年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1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12.当地时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北京时间14时34分),一场里氏8.8级强震撼动了南美国家智利中南部以及若干周边国家。地震在智利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700人,150万所住房受到不同程度损毁,200多万人受灾。如果智利为灾后重建需要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A B C D

13.明神宗(公元1563一16)晚年出现了立太子之争。先前恭妃王氏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虽死不惧,神宗最终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朝臣态度如此坚决的主要依据是

A.宫廷政治黑暗,易失人心 B.朝臣有权干预废立太子之争

C.正统宗法礼制不可违背 D.废长立幼容易激化矛盾

14.《三国演义》中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这说明

A.统治者实行重商政策 B.一些地方出现了“商帮”

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南方的商品经济比北方发达

15.1900年我国民间学堂的课本中有“兄弟是男、姊妹是女,男女平等、一样亲爱”等内容,这反映出

A.白话文已经盛行 B.人们的思想观念趋向进步

C.教育内容基本西化 D.社会等级制度逐渐消除

16.在总结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时,人们常常形象地表述为“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这里的“已经燎原”是指

A.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开创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团结抗战局面的出现

17.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改革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面临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D.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18.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9.鼓励国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准则。在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时,某同学摘抄了据称是古代一著名政治家的名言:“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以下对这一信息的判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古代政治中不会出现“自由”、“法律”等字眼,摘录的信息是错误的

B.这种言论可能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自诸子百家之口

C.这只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论,是为动员群众服务的

D.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出现该言论完全有可能

20.右图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维多利亚女王(1819—19)。今天,世界上许多地名、建筑物都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的维多利亚纪念馆、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湾、塞舌尔的维多利亚港、非洲的维多利亚湖等。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应着重搜集英国哪方面的信息

A.殖民帝国的空前繁荣 B.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

C.王室享有的崇高威望 D.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21.“统治者不是由上帝,而是由人民选择的。”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运动中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

22.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公民出走于1961年修建的。民主德国一直把它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而联邦德国则把它称为“监狱之墙”。这一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两国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对民主的理解有分歧

C.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D.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23.下面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

C.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加速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4.日本右冀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起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D.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25.,德国、日本、印度等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说明

A.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联合国面临重大改革

B.世界政治大国纷纷崛起,联合国作用遭到削弱

C.联合国在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面前已软弱无力

D.联合国制定的某些国际准则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计50分。

26.(14分)20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是由各国政府组织举办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与奥运会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的两大顶级盛会。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约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190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被称为“世纪之总”,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但这也是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材料三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本次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的由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月亮石”。

(1)第一届世界博览会选在英国举办,其中有政治和经济上

的什么优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在整个20世纪前

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的原因有哪些。(4分)

(3)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的作品具有了怎样的经济意义?(2分)

(4)你认为上海成功中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世博会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当时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儒家学院大不相同,因此也遭到那些守旧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没开馆呢,京师上下便谣言四起,当时流传一副对联说“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也有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更有士大夫危言耸听地说,“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暗嵌“同文”二字);“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试图把京师同文馆给打下去”。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奕诉得了一个“鬼子六”的绰号(奕诉排行老六,又常与洋鬼子打交道,故得此名)……在守旧派士大夫的鼓噪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馆的官员,最后都打了退堂鼓。结果同文馆在98个报名者中只录取了30人,而因被录取者的素质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20人,剩下的10人最后也只有5人毕业。洋务派本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这个计划几同夭折。 ——《揭秘慈禧大搞洋务运动始末》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时指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

材料三 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工业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我国已初步确立“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统计显示,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30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年达43%,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跨越》

(1)材料一中洋务派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的计划为什么会“几同夭折”?这一事例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的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6分)

(2)中国共产党决策层决定在革命胜利后实行一段新民主主义政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1958年以后和1978年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出现了怎样的发展新趋势?两个新趋势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8.(12分)轮船招商局的今昔印证了中国近现代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年始议轮船招商局,众情惶惑谓夺沙船生计。李鸿章则谓洋轮攘利已久,当筹抵制。今倡办华轮,实为国体、商情、财政、兵力拓展基局,若不破群议为之,必致盛举中辍,振兴无日,因奏借官本,督率兴办。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卷一

材料二 中法战争打响,国内形势十分紧张,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停止拆借资金给钱庄,这一来资金链彻底断裂,爆发了一场滚雪球般的金融危机……股票价格一泻千里。市价炒高至265两的轮船招商局股票降至90两…… ——《近代上海证券市场》

(1)依据材料一,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 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1883年《申报》

按招商局历年账略详细统计,从创办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以相对数而言,薛福成在《筹洋刍议》中曾估计,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将中国航运权利收回了3/5。李鸿章于1881年奏称:“迄今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分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

“招天下商,通五洲航”之外,招商局创办了一批中国近代工交金融企业,1876年7月在上海创设仁和保险公司;1877年投巨资创办中国第一家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1879年在天津大沽码头架设第一条专用电话线路,并推动李鸿章上奏设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此外,招商局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煤炭联合企业。

——汉治萍厂矿公司以及一批新式大学堂。

(2)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19世纪末轮船招商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时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向国务院报告:“从1950年香港招商局员工率在港的13艘船舶起义,到如今全部资产仅剩1.3亿元,已到了非改革不能图生存的地步。”

1979年7月,招商局开始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第一次允许外商投资办企业的地方。

1982年,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道路旁,巨幅标语牌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图)。”当时这句口号引起了姓社姓资的激烈争论。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时,对这一口号给予了坚决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争议才算告一段落。到80年代末,招商局集团下属各类企业380多家,总资产180多亿港元。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前后,招商局经营状况天壤之别,原因何在?(4分)

(4)如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已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你认为收藏的原因何在?(2分)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3月),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日方还威胁一旦谈判破裂,就将重新开战,并攻打北京。随同前往的美国顾问也与日本配合,劝李鸿章妥协。在日、美的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于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1932年3月1日,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登场……日军在东北扩大进攻并阴谋炮制伪满洲国之时,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压迫蒋介石政府并转移国际视线……1935年9月24日,日本在华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露骨地宣称,要“改变和树立华北政治机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炮制冀东及内蒙伪政权等(我国现代史总称“华北事变”),正是上述侵略方针的实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1972年9月,周恩来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右图)。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关条约》里哪一条款对中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最为不利。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美国胁迫中国的原

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并建交的直接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2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1-5 D C C B B 6-10 C D B D A 11-12 C B C C B 16-20 B B C D A 21-25 C D B D A

26.(14分)

(1)优势: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于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从农业国变为了工业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并掌握了世界的商业霸权和金融霸权。(4分)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各国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第二次世界火战的爆发使各国忙于战争,经济遭受沉重打击。(4分)

(3)一方面,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发展,1970年前后成为了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另一方面,美国的登月计划成功实现,反映了宇航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巨大成就。(2分)

(4)有利条件: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分)

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明的展示和进步。(2分)

27.(1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则需要了解近代化的含义,即经济上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始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进程,所以该说法不矛盾,理由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需要采取分而答之的策略,1958年以后我国的工业化主要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突出了速度和重工业的发展,而1978年以后则是建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全面实现工业化。

(1)“几同夭折”的原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儒家思想大不相同,遭到封建守旧士大夫的反对。(1分)

不矛盾。(1分)

理由:洋务运动是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的地主和士大夫主动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立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的运动,这些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势力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因此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2分)同文馆建立后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和舆论的压力,举步维艰,这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这一势力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发展生产力、普及新机器和新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2分)

(2)主要原因:我国当时的经济尤其是现代工业十分落后,因此需要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工业;(1分)在工业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之后,再来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1分)

(3)新趋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化发展呈现重工业、轻工业等协调发展的趋势,成为避界瞩目的工业大国。(2分)

原因:1958年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1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成效;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工业化的深入奠定了基础,我国经济日益朝向工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的工业化在农业、科技等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不断调整和发展。(3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8.(12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解答时要注意“洋轮攘利已久,当筹抵制”“拓展基局”“盛举”“振兴”等关键信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招商局对外国银行的依赖性。第(2)问,仔细解读材料,归纳要点即可。第(3)问,要联系计划经济的弊端回答,不要忘了中央领导的支持这一要点。第(4)问,从冲击旧体制、促进思想解放等角度回答。

(1)目的:抵制列强的经济扩张;实现自强求富。(2分)

说明当时的中国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牢固的经济基础,近代企业举步维艰。(2分)

(2)积极影响:促进了一大批近代企业的出现,改变了近代工业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增加了收入;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收回了部分利权;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矿、金融、通讯、教育事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3)改革开放前: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束缚;“左”倾错误的影响等。(2分)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招商局的开拓创新;中央领导的坚决支持。(2分)

(4)这一口号的提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有力地冲击了旧体制,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2分)

29.(10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第(1)问考查《马关条约》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马关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第(2)问考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侵华的原因。第(3)问主要考查1972年中日关系改善的相关知识。第(4)问考查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1分)

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美国希望通过日本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的输出。(2分)

(2)赢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3分)

(3)中美关系的改善。(2分) (4)国际环境;国内状况;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等。(2分)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90分)

一、选择题(20题,每小题3分,计60分)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4.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 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5.“‘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6.“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不便于持枪跨马。褒衣博带,长裙雅步的缓慢生活节奏,在万国竞争的时代不合时宜”。这句话应出自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王夫之《读通鉴论》 D.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7.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总结“张裕”创业史中他写道:“备历艰阻”、“掷无数之金钱,耗无量之时日,仍能不负初志。”张弼士的“初志”应是

A.推翻满清政府 B.支持革命事业

C.争创中华第一品牌 D.实业救国

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①④⑤

9、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的是

10.1937年,中国共产党曾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 ①中共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共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共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④中共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1912-1921 B、1927-1936 C、1945-1949 D、1979-1989

12.冯骥才在《关于“”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14.仔细观察右图(20世纪初的中国某一历史教材),该教材所持的观点是

A.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经济发达

B.赞赏法国的议会民主制和社会公平

C.赞赏美国的选举民主和社会公平

D.赞赏德国的选举民主和社会发展

1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16.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①稳定了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赫努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选自《赫努晓夫执政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18.观察右图,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 经济共 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右图 中哪两个国家不属于此时期欧共体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A.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迅速增加

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扼制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20.“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C.折射出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相应位置。

21.(14分)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日本骑兵进入沈阳

图三 关东军司令部 图四 受降仪式

请回答 :

(1) 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3分)

(2)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 图二、图三说明为完成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3分)

(3) 根据图一、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4分)

(4) 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 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2分)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

23.(12分)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循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途程之艰辛、实现近代化的历程之坎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立法权

(贵族院、众议院)

行政权 司法权

(国王) (人民法院)

孟德斯鸠学说图解

材料三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 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四 19《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4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孟德斯鸠的哪一学说?这一学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⑶材料三中“康梁之徒”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⑷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这场反封建斗争有何特点?这次向西方学习与以前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政要》卷八:“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一一《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 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 ……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丈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

——2007年第6期《随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 (1分)

其根本目的何在? (1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3分)

(3)材料三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1分)

据材料三说明其理由。(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 非选择题:

21.

(1)甲午战争(1分)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2分) 。

(2) “大陆政策”(1分);九一八事变(1分);日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建立了殖民统治(1分)。

(3) 国际上: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联盟(2分,或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均可得分)。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2分)。

(4) 第一种说法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 14 年抗战(1分); 第二种说法:1937 年卢沟桥七七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 8 年(1分)。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2分

22.

(1)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2分)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

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4分)

(2)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2分)

主要原因:要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1分)

(3)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2分)

(4)基本原则:贸易自由化。(1分)

积极作用: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和成员国经济的发展。(2分)

23.

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1分)

原因:__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3分)

⑵、三权分立;(1分)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有重大意义(或答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亦可)。(1分)

⑶、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1分)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1分)

⑷、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1分)特点: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或封建思想);(1分)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2分)

24.

(1)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4分)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2分)

(2)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较大实力,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4分)

高三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土德 B.木德 C.水德 D.金德

3.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图一 一统江山巾 图二 四方平定巾 图三 六合一统帽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8.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A.通用于世界各地 B.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人民

9.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0.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比较下列两幅图,两种制度的最本质区别在于

美国联邦政府

皇 帝

国会 总统 联邦法院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参 议 院 内 阁 最高法院

众 议 院 其他机构

吏、户、礼、兵、刑、工

A.左图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右图反映了美国的民主

B.左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右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C.左图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左图的官员都是任命的,右图的官员都是民选的

1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D.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13.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分权思想可以溯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14.选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它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的选举则起源于英国选举,它的发展同经济基本同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选举在英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请问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有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 ②美国众议院议员 ③英国内阁成员 ④德国联邦议会议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英国国会由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君主、作为上院的上议院,以及下议院,当中又以下议院最具影响力。在英国,有句话讲道“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这反映了

A.内阁对议会负责 B.选举权扩大

C.两党制的完善 D.国王权力增强

16.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6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下列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③反映了州权至上的精神 ④体现了民主和分权权衡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漫画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种比较生动

形象的呈现方式,不同时期的漫画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现象。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侧漫画

含义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

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人民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18.在某学校举行的某次历史知识竞赛中,有一道题是“假如你是一位英国人,要想当选为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问正确的选择应为

①成为某一政党领袖 ②在议会选举中要成为第一大党 ③必须通过国王的任命

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B.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D.①②③均正确

19.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 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0.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2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3.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八十二周年纪念日。八十二年来,人民军队在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应该是

①新四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24.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5.右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

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6.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7.“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28.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29.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30.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

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

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31、32小题为必做题,33、34小题为选做题(从俩道题中自选一道,且只能选一道)。其中第31小题16分,第32、33、34小题各12分,满分为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材料二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户、礼、兵、刑、工

请回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请回答:

(1)“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6分)

(3)对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为选做题)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奴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改革的什么内容?(4分)

(2)商鞅的这一政策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政策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他们的改革对雅典和秦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为选做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

……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请回答: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8分)

历 史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

1.选B,诸侯用九鼎,破坏了维护分封制的礼乐制度的规定,表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故选B。

2.选A,据五行相生相克,火生土,故选A。

3.选B,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没有一直被沿用,A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4.选C,秦亡在“人怨”而不在“郡邑”,汉“无叛郡”,表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只有C完全符合题意。此题要结合秦汉两朝情况分析。

5.选C,三种名称都有江山一统之意,选C。

6.选C,题干相权一分为三,是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选C。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明清时期。

7.选C,③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开始,而不是完善;④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参政要求,故③④与题意不符,选C。

8.选D,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即“十二铜表法”, C项是《民法大全》,故选D。

9.选A,平等公正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0.选A,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不注重民众参与政治,故选A。

11.选C,注意“本质”区别;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实行民主,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12.选C,此题主要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故选C。

13.选A,B项总统不对国会负责,C项众议院议员任期两年,D项法律解释权归最高法院,只有A项是正确的。

14.选A,③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④德国议长由皇帝任命,都不是直接选举;故选A。

15.选A,题干主要突出议会权力之大,故选A。

16.选B,③州权至上明显错误,与中央集权相抵触,故选B。

17.选C,人民负担沉重,只有C项符合题意。

18.选D,当首相三项条件都需具备,故选D。

19.选D,BC项均为30年代,时间不符;A项不都正确,故选D。

20.选D,注意要与“敦刻尔克撤退”意义相似,“战略物资”与“工矿企业”与抗战有关,故选D。

21.选B,注意俾斯麦“德意志革命”的背景,只有B是正确的。

22.选D,注意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可知①④正确,故选D。

23.选C,注意题干“下列军队名称”,“国民革命军”在“七•一五”前也是人民军队,故选C。

24.选C,注意题干“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可知只有C项是正确的。

25.选B,读图可知是北伐战争,B项“国民革命”与之相对。

26.选B,注意题干对欧洲外交政策转变,1960年的国际背景,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故选B

27.选B,A项纳西比战役是英国,C项瓦尔密大捷是法国,题干“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可知是美国,而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时美国独立战争还没有胜利,故只能选B。题干是当时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战役后的一篇演讲稿片段。

28.选A,据“荷兰人”“法国人”可知为欧洲移民,“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只有“英属北美殖民地”完全符合,故选A。

29.选B,注意题干“百姓”是“东家”,可知只有“主权在民”才符合题意,故选B。

30.选B,A项不正确,苏联处于劣势,如图赫鲁晓夫已出汗;C项美苏双方都掌握核武器;D项美国不具备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但双方互相制衡,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1小题16分,32、33、34小题各12分,(其中33、34小题为选做题,必选一道且只能选一道。)满分40分。

31.

(1)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或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4分)

(3)原因:相权威胁皇权。 措施: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4分)

(4)变化: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 趋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4分)

32.

(1)格局: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格局开始出现。(2分)

(2)措施: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6分)

(3)认同:随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 等国都可能成为一极。(4分)

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已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分)

注:此题为开放题,不论持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要求有史实作论据。

33.

(1)内容:梭伦,解负令;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分)

(2)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本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梭伦改革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34.

(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 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任意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4分)

篇3: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几个着力点

一、精, 即精心、精细。

有的老师觉得讲评课最轻松, 不用备课, 拿起试卷就讲;多数学生拿到试卷后瞄一眼分数, 就等着老师讲评, 这样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其实, 在正式讲评试卷之前, 师生双方都要做好精心、精细的准备工作。老师要做的工作是:统计学生答题的得分率和答题情况, 以便于在讲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分析其出错原因。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工作:试卷中反思审题和答题中失分的原因,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错误自己提前进行纠正, 个别同学准备好在讲评课中的发言, 等等。正式讲评之前的师生双方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精心、越精细, 试卷讲评的效果就越好。

二、活, 即灵活、活用。

试卷讲评,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的讲评课是教师主导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讲评的效率, 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讲评模式。

1.“生教生式讲评”。

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答题情况, 把部分试题指定给一些学生来讲解。这种方法, 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贴近学生实际, 更易于被接受。运用这一方法, 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试题难度要适中。第二, 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2. 演板式讲评。

让学生在黑板前进行演板, 然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批改、共同纠正、老师再讲评。通过这种方式, 能更全面地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用这种方式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因此老师在事前要对试题和演板的同学进行严格的挑选, 二者都必须有典型的代表性。

案例1:材料提供了《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及《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设问: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 (或趋势)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学在板演时回答如下:特点:着重发展工业, 特别是重工业, 农业所占比重大, 工业所占比重小。原因:“大跃进”的影响和发展国防力量的需要;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我请上另一位同学进行讲评, 他指出, 答案中存在几个问题。第一, 在归纳特点时不完整, 只注意到了产业结构的比例, 没有归纳总产值的变化。第二, 对应阶段的错误。图中所给的时间是1957—1960年, 不属于“一五”期间, 所以原因中“一五”计划实施是不对的。我充分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观察力, 同时进一步指出, 在第一小问中板演同学的回答不符合用学科语言回答的要求, 正确的回答应当是“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平衡”。

3. 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评。

在新课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不足为奇, 其实, 在讲评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同样能出奇制胜。在讲评课之前, 老师可以把不同程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标准答案进行扫描, 制作成幻灯片, 在讲评课时进行播放。这样一方面可节省演板耗费的大量时间, 另一方面, 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很直观地看到不同程度同学答题的差异、自己答题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另外, 应用多媒体讲评, 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趁热打铁的效果。老师可以在事先准备一些同类型的例题, 边讲边练, 以练固效。这可以说是现代教学手段对增强教学效果的又一大贡献。

三、严, 即严格、严实。

常有学生拿着试卷问我, 为什么答案的要点似乎都答到了, 却仍然得不到高分?仔细分析, 原因就在于答题不规范, 没有用学科语言说话。

做题, 讲究规范多得分。学生要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用历史的语言说话、从分值判断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传授给学生答题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即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 , 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平时的练习中;二是注重日常教学中自身语言的应用,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在评卷过程中从严把关, 在讲评试卷过程中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一步明确规范化答题要求, 找出自身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

案例2:材料提供一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图, 要求学生回答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学生回答: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但东部多, 西部少;在19世纪70年代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步发展, 1912—1919年迅速发展。参考答案是: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地区发展不平衡;起步晚, 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强, 阶段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学生的答案也把握住了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但没有用到“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学科语言;而从时间这个角度看, 他的回答只局限于描述民族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而不属于现象的总结和概括, 严格来说是不能得分的。这一点, 恰恰是学生答题过程中的通病。

四、析与展。析, 即分析、解析;展, 即扩展、拓展。

析是试卷讲评课最常用的方法。老师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错因生成、解题思路;但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 应该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今后能将学到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运用到新问题解决中去。为此, 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另一些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这样训练, 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片的目的。

案例3: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C) 。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

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 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这一概念外, 还可延伸复习这一政策的原因、后果, 而后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题) 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诗中提到的“大错”主要指的是 (D) 。

A.打击出口商品生产,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阻碍了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 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失去对外贸易主动权, 使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

这道变式题同样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却变换成考查这一政策的后果了。

五、思, 即思考、反思。

一张试卷讲评完, 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思考与反思。学生反思的是: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今后复习应当注意哪些环节?学生通过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做到复习的针对性。教师反思的是: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些问题中错误频出?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教学应如何改进?老师的反思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 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

篇4:浅析高三历史试卷的评讲方法

关键词:讲评;互动;有效;方式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90-01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命制试卷的能力,更要能够上好试卷讲评课。上好试卷讲评课意义重大:对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訓,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为下一阶段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老师而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试卷讲评的效率?

一、有效的试卷讲评的意义

试卷的评析、利用作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活动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中学生知识优化的手段之一,有着重要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高三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明确,是直指高考,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激发。考试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紧迫感,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讲授技巧与方法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但不是对历史题目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题型用什么样的方法技巧或理解什么技巧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题型,多给学生一些情景体会才能将学生引向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在过程中收获,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养成正确的态度。一次考试不是能绝对说明问题,绝对体现成绩。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绩让学生明白以后的学习中要从哪些方面去改善,让学生能够调整情绪,摆正心态,去迎接下次的考试,直至高考。而且,“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止,有了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就会有自动自觉的学习,从而受益终身。

二、有效的试卷讲评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试卷讲评的目标就是巩固基本知识、熟练解题技能和实验技能、突出重点热点、突破难点错点。因此,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错误、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进行评讲。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平铺直叙式的逐题讲解。一堂课时间有限,师生精力有限,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热点题型的解题思维与方法,更要突破学生的错点知识或解题技能。针对难点错点补充必要的跟踪训练,直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答为止。这一原则是我们提升有效评析试卷的前提和基础。

(二)自主性与提领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

试卷讲评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要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在讲评课的始终;也应该突显教师的提领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适合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完善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对于本次考试做简单概述,主要是对试题考查目标、难度的评价,学生的得分情况公布(有重点)、值得肯定的试卷和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些简单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次考试的概况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三)时效性原则

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性最强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的念头和想法,即使是试卷上做错了甚至没有做的题,他们都曾闪现过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如果测试之后都过了好几天,甚至在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了的时候教师才讲评,这样不但会降低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失分原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知识的查漏补缺。学生刚考试时,他们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还是十分明晰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望。他们渴求老师的评价,特别是肯定他们的进步,指点面临的迷津。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及时进行讲评,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四)延展性原则

试卷讲评是一个重新梳理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首先,要对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拓展性训练。即针对试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知识、方法缺陷,布置有针对性、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补偿练习,再进行变式训练,最后进行拓展性训练。第二是矫正个别错误、进行一般性训练。学生矫正改错,相互讨论、交流,解决个别问题。第三是针对共性问题,设置较有深度的训练题,提高层次,变换角度,进行拓宽性训练。

篇5: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丁纪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具】:《期中试卷讲评》(自制课件)、学生样卷 【教学过程】:

一、试卷总评

本次考试由邹城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各校统一阅卷。本试卷涉及必修一、二共18个专题的内容。30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型试题。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但对普通班同学来讲,难度偏大,及格就是好成绩。

二、成绩分析

做卷较好者(班级光荣榜):

赵芮、丁宝丽、张明旺、王子坤、张林林、李芸、王美月、曹 敏、张雅琳 设计意图:树立榜样,鼓舞士气,激发学习斗志。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选择题错的较多的题目:5、7、10、13、14、16、20、22、25、27、29

2、选择题失分原因:(1)、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16、26、29)

(2)、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如10、13、18)(3)、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如5、7、9、14、30)

3、选择题方法探究

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 两种材料形式

(一)文字型材料 如:7、10、13、14

(二)图片型材料 如: 5 

7、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走上坦途;世袭制被彻底废除  B、罗马开始颁行第一部成文法;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 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郡国并行制度尚存  D、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10、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其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3、旨在“打下按西方模式建立一个近代国家的基础”逐步形成既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又有本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其国家起飞奠定了基础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做错较多的选择题,分析讲解,并总结做题方法。

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

(一)文字型材料 方法总结:

1、逐字、词、句阅读材料并理解大意;

2、圈出关键词(如:材料出处、时间、人物、地点,中心语等),联系有关知识进行解读,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其主题。

(一)文字型材料

变式练习

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 B.宗法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方法的应用,达到及时巩固的目标。

(二)图片型材料题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 B.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之研究  C.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 D.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二)图片型材料题 方法总结

1、看图片上的直观文字和图片内容,获取表层信息;

2、以表层信息为切入点,回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图片的隐含信息; 3、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其主题。

(二)图片型材料题 变式练习.下图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影响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方法的应用,达到及时巩固解题方法的目标。

归纳总结--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1.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2)备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选择题注意事项:

1、注意绝对性的词语,特别注意提示语中“最„„”和“开始于„„”

2、注重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

3、排除法应用原则:

(1)本身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一般太过绝对的往往是错误的。(2)选项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排除;(3)两个或三个选项都正确,并列关系者不选。

4、选出最正确、全面、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5、除非确实做错,否则不要轻易改动。

(二)非选择题

失分较多的设问 31题(1)(3)问,32题(3)(4)问

1、失分主要原因:

一、方法:

审题不清,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二、知识、能力

知识:不能把材料与课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注意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立场分析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

能力:解题能力有待提高,欠缺一定方法。

三、书写格式

不规范,字体不工整

2、展示试题,讲授方法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

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3)材料三反映我国经济体制处于何种状况? 样卷一:

学生分析样卷一存在问题:审题不清,没看清提示语。

概念不清:经济体制。

样卷二:

学生分析样卷二得分原因,同时指出样卷存在的不足:

审题较清、概念明确。但是没有回答全面:求答语没有回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样卷的展示,分析学生自身错题原因,效果更直接、更明确。

3、解非选择题的五步骤(1)、把握主题:

浏览一遍题眼、材料和设问,把握主题,明确立意。(2)、阅读材料:

读懂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概括有效信息的主题。(3)、审透题意:

准确分析透求答项,扣准限定条件和分值。(4)、组织答案:

据题意、条件、分值从材料中和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语言要运用教材和学科语言,点要多,话要简,面要广。(5)、书写答案:

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小结

总结:这节课,纠正了错题,分析了错因,总结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审透题意的思路与方法。启示:今后要不断总结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但前提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知识网络!

链接高考,跟踪练习

1、(2012年江苏)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4、(2012年广东)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近距离的贴近高考,研究高考,适应高考,提高解题能力,增强针对性,并能评练结合,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对做错的试题,分析错因,落实写错的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

2、解题方法应用于平时,要求在平时做题时要做到有标示(如关键词、关键语句)。同时做到答题规范化,如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字体工整。设计意图:

篇6: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试卷分析

一、审题立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第一则材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露从今夜白”,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对故乡的偏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情感。

第二则材料: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人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可以说是残酷的;为了追求接近理想中的生活,我们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一路奔波,生活永远在别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此刻生活在家园之外,处于怀乡的怅惘、甚至焦灼之中。

第三则材料: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乡”并非苏轼原创,是出自白居易语“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意思是故乡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这句话强调豁达从容的内心可以超越处境变化,淡忘此乡、彼乡的影响。

统观三则材料,存在着如下三组对比:“故乡”与“别处”;“心安”与“不甘”;以及由故乡引申出的“当下”与“别处”。第一则材料侧重于思乡情结这一情感层面;第二则材料明显侧重价值追求层面;第三则则可以从浅显角度——只要从容豁达即可忘掉故乡和他乡的区别;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只要找到灵魂安放之所情感就可得到皈依。

从三者关系来看,第一则强调人思乡的情感,第二则强调人不安现状、勇于开拓的冲动;第三则给二者找到一个平衡点:无论在异乡,还是在故乡,可以隐喻为无论在当下还是在追求未来,只要从中得到归依感,就是正确的选择。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

(1)勇于开拓而不忘本,才能真正获得心安(心灵归属感)。

(2)乡思不是退缩的理由,生活在别处不是忽略当下,我们要积极而从容生活。

(3)人永远处于怀乡与漂泊的挣扎之中,关键是明确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4)不管在家还是离乡,人生注定是一场苦旅,所以要以随缘豁达的态度度过。当几则材料存在辩证关系时,如果能够综合立意,会把文章写得深刻、有思想。当然,只从一则材料或结合两则材料立意也可以。但是必须把三个材料当成一个语境来通关,不能把“生活在别处”写成一次外出经历,而应该写出其“离家”(摆脱现状)的冲动和理由;不能把“心安”断章取义为“心安理得”、“不做坏事”、“内心宁静”而应该写出心灵的认同感、归属感;不能把“月是故乡明”简单地写成身处故乡的亲切感,而应该是在与异乡的比较中写出对家乡的偏爱与不舍。

也可以结合两个任意材料:

1、3结合:心念故乡(文化之根、生存的证据),才能真正心安。

2、3结合:不必让乡土观念成为开拓的羁绊,听从心灵的呼唤;

1、2结合,人处于

怀乡情感与离家冲动挣扎之中。

但是,要想写得深刻、有思想最好能找出三则材料的关系,以整体思维驾驭材料,提炼观点。

二、存在问题

阅卷过程中,发现完全不切题的很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与材料“有关”却“不切合”。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谋篇能力有待提高。

议论文主要偷换概念、以例代证、语段之间缺少逻辑性、分析阐述不充分。

1、偷换概念

近一半的学生写得与材料若即若离,如:由故乡很美,偏离到追求美、追求宁静;故乡有父母,写成父爱、母爱、隔辈亲;怀乡与爱国相关,大谈爱国;把本文“此处”与“彼处”的关系写成“追求宁静”与“拒绝浮躁”的关系;由把“家”上升为“精神家园”(到这一步还说得过去),然后再由把精神家园等同于“良知”、“道德底线”等等。

2、以例代证:“分论点+名人事例”拼成一段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缺少对事例与分论点对应关系的阐述;在对例证的叙述缺少主次,不能根据需要安排详略。

3、段落之间缺少逻辑性:本次作文中,“心安需要„„;心安需要„„;心安需要„„”之类缺少同一标准切割的假并列结构有所减少。但是,段落之间逻辑性不强、具体段落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紧密,甚至无联系。

4、缺少深入阐述:把某一则材料当成依据来举例,而不是阐释其内涵、成立的条件、之所以这样的深层原因。例如:写“此处心安是吾乡”,对何为心安,如何能在异乡心安等问题避而不谈。因为思考不深入导致持论武断:把走出故乡简单等同于驱逐利益,一棒子打死;把“心安”和“无为”之间划等号,再与高尚人格挂钩。

5、论证过程中对概念在材料中的特定含义关注不够:写给灵魂以栖居之地,没有关注,本组材料中的“安处”是在此处与彼处的安,没有在多种选择的背景下论证,让老师感觉与材料隔着一层。

选择写记叙文大约三分之一,但低幼化比较严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偏离主旨:例如,记录儿时乡村生活或叙述一次离乡经历,不同时空中对乡情理解没有通过细节或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于是,“月是故乡明”,写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甚至写成了祖父、外祖父的人物传记。

情节构思能力差:缺少异乡经历,又没能力通过体味游子的心理来合理虚构,导致或胡编乱造,或将乡情写成少年生活,满足于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叙述。

详略不当:不能对离家前的感受与在他乡回望故乡的心理进行详写,却把笔墨大量用在异乡见闻上。

思想深度不够:多数学生只是用叙事的手法诠释材料1,对材料2中离家愿望(新奇、不甘心、不安分)、材料3(“不安”到“心安”的转化)都没有落实到叙述描写中来。

有一篇记叙文值得借鉴:一个学生假设一个海外游子的眼光来,“游子”从海外归来,看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已经在现代化大拆大建中面目全非,心生感慨:“原来当代出国潮,并不仅仅因为是国外物质条件好,更是因为心中柔软的那根弦断了,没有了根的记忆,华夏儿女的心往何处安放?”,最后呼吁“华夏儿女的游牧,经常诗意的返乡。”此文,“思乡”、“别处”、“心如何安放”巧妙结合起来,别具匠心;立足时代背景,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太少了。

三、教学建议

1、结构背后是思维,材料背后是思想,语言背后是积淀。我们不要只为了写作文而训练作文,满足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我通过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训练为支点,提高学生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能力。

2、除整篇训练外,可以进行一些微格训练,例如针对同一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如何删减,如何阐述,使学生体验如何把道理讲透。

上一篇: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下一篇:大学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