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2024-07-09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通用10篇)

篇1: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大新中心学校八

(三)班暑期调查小组

2014.9.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赵佳倩

赵佳乐

郭婉玉

李琦 时间:2014.7—2014.9 地点:大新中心学校教学所辖区域—张楼村 指导老师:张玉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以太和县大新镇张楼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张楼村是典型的一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采访的方法对村庄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经过这次调查,旨在了解一下张楼村留守老人的一些情况,并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留守老人面对的一些问题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不佳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得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

调查认为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 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中青年一代作为主要农业劳动生产力, 其外流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从而在一些有大量外出人口的农村地区,主要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实际上由过去的中青年男性转变为老人和妇女。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 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 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 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3 代的“隔代教育”,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又不懂得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尺度难以掌握, 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

3、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 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

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2、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有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

3、情感生活令人堪忧。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长时间不回家,平时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少与父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4、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却能屡屡得逞。

三、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原因

1、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2、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束缚

首先,受城乡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失业后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社会支持。所以,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自身可能在城市里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很难在这样一片陌生地去尽己之孝道。其次,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却与农民工无缘,他们只能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各种费用,这必然会加大他们的生活负担。最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土地得以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作为缺少知识和文化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若在城市则必将被社会所遗忘。

四、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我们建议: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如由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村委会提供闲置场所,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

3、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诸如理发、打扫卫生、房屋修缮、交水电费等日常服务,由社区组织自愿者服务队,帮助老人服务,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凤还巢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在国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外,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如医疗部门增设老人治疗窗口、政府出面、民政拿钱,提高60岁以上老人报销比例,建立健全老人医疗档案,对慢性病坚持上门服务等。从而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篇2: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分享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11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

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篇3: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得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支付家庭的日常开销、医疗和子女教育等费用不得不脱离土地来到更加现代化的城市去发展, 使得留守在农村的老人队伍的规模也在日益庞大, 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还没有关于永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研究, 所以笔者就以永城市茴村乡为调研点来深入研究本市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为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和特点

( 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和特点

1. 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

在永城市农村, 由于受中国农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绝大多数60 岁以上的老人都是跟着儿子和儿媳生活, 就算老人有女儿, 女儿也并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因此, 只要一起生活的儿子儿媳外出务工, 就会导致老人留守在家。鉴于永城农村的实际情况, 本文笔者就将农村中年龄在60 岁以上、身边主要赡养人员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者都称之为农村留守老人。

2. 农村留守老人的特点

( 1) 农村留守老人年龄普遍偏高。根据调查显示, 因为许多农村的老人只要身体还健康, 为了多给家里挣些钱也会选择外出务工, 因此, 大部分留守在家的老人年龄都在70 周岁以上。笔者实地走访的第一家留守老人就是一位84 岁高龄的奶奶。

( 2) 农村留守老人家务负担较重。由于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年轻劳动力, 因此, 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家庭基本的生产劳动, 而且绝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负责照顾孙辈的衣食起居。

( 3)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年龄普遍偏高, 身体抵抗力逐年下降, 再加上他们几乎从年轻时就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农村医疗水平又十分有限, 导致现在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他们中普遍患有风湿、类风湿、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 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1.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较低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自己进行生产劳动所得; 二是子女赡养供给所得; 三是国家政策补贴, 比如, 烈士家属、五保户、养老补贴等。但是除了第三项以外, 其余两项经济来源都是不稳定的。

2. 农村留守老人医保水平偏低

农村留守老人依旧面临医疗卫生困境, 虽然现在国家政策对农村医保有了很大的支持, 实地走访的老人基本都加入了新农合, 但是相较老人病种的花费来讲, 医保额度还是偏低, “看病难”、“看病贵”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仍然是心中的痛。

3.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年老体弱, 自养能力不足, 经济收入又低, 还要进行劳动生产和养育孙辈, 仅仅依靠子女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经济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留守老人还无法从社区和政府获得生活照料资源, 只能依靠平时省吃俭用来维持家庭的运转。

( 二)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1.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矛盾心理

调查发现, 老人们也都十分想念自己的子女, 也特别担心他们的安危, 但是面对现实又很无奈, 只能选择想念, 因此导致农村留守老人非常缺少亲情的关爱。

2.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困境

调查发现,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农忙时下地干活、接送孙辈上下学、做饭洗衣服, 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什么娱乐活动,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3.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缺乏安全感

由于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料, 一旦发生急症就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调查显示,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特别害怕自己生病, 因为自己生病不仅要麻烦邻居还会耽误对孙辈的照顾, 这就体现出老人普遍缺少安全感。

四、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一, 在思想层面上。加大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宣传力度。除了在九九重阳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 平时也要经常开展一些敬老爱老的孝行活动。只有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老人无私的付出和生活的不易, 他们才能从行动上真正践行敬老爱老的孝行。

第二, 在个人层面上。加强家庭成员及其他个体的支持。子女应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或者子女可以轮流在家照顾老人。实在不能经常回来的子女应多和周边邻居保持联系, 逢年过节多去走动, 多联络感情, 尽量避免出现老人有紧急情况时无人问津的事情。此外, 村委会也应该定期去留守老人家里询问情况, 及时发现老人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以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和疏导, 逐步提高老人的心理素质。

第三, 在政府层面上。一是政府要立足本地经济的发展, 争取多引进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企业, 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回家乡务工, 这样就可以做到照顾老人和挣钱两不误。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让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就近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政府要扩大低保覆盖面, 将符合条件的老人都纳入到低保的范围, 并提高保障额度。三是改善农村公共养老服务条件,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精神文明建设, 多投建一些老人娱乐场所专供老人们娱乐和健身。

五、结论

本文针对永城市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 主要分析了留守人员的特点、生活现状、存在问题,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能单单依靠农民自身来解决, 而应该由政府及社会大众形成合力共同来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努力和关怀下, 我们最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问题, 使留守老人在生产、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 在这一社会转型期, 大批农村劳动力开始放弃土地来到更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这一弱势群体队伍的规模也在日益庞大, 随之引发了诸如隔代教育、养老、医疗、心理、精神抚慰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实地的调查, 分析研究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 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永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陈冲.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留守问题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 2012.

篇4: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篇5: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您自己的问卷调查,您的意见相当宝贵,请就您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请不必有任何顾虑。调查的结果便于呼吁社会和您的子女给予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解决您生活中的困难。调查问题的回答均无对错之分,仅供研究之用。谢谢你的参与!

2011年10月2日

1.尊敬的爷爷(奶奶),您贵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中,您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A 子女B 孙子或孙女C 其他人

3.您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A无人照顾B 孤独寂寞C 身体不好

4.您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A很满意B一般C 很不满意D 无所谓

5.当您生病时,一般是谁陪在您身边()

A子女B孙子或孙女C 没有人 D 其他人

6.您照过相吗()

A 照过一次B好多次C 从来没有

7.您所到过的最大城市是()

A 县城B省城C 从没出去过D_______(自己填)

8.每天一般都是()给您做饭?

A 子女B 老伴C 自己D 其他

9.您对子女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 支持B 不支持C 无所谓D 不表态

10.您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 忽略B 看医生C 打电话给子女D 其他_______(请填写)

11.您觉得政府和社会对您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1.您的子女外出打工时多久和您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 很少

12.您孙子(孙女)学校的家长会通常是谁去参加()

A 您自己或者老伴B 孩子的父母C 一般家里都不去人D 其他人

13.您孙子(孙女)的家庭作业一般是()

A 在您或者老伴的督促下完成B 他(她)自己自觉完成C 其他

14.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您觉得孩子好带不?()

A 不听话,很难管理 B 家里琐事很多,顾不过来 C 很懂事,很好带

15.儿女在外,您最希望他们做什么?

A 保证自己的经济来源 B 与自己常联系,多关心自己

C 将自己接过去一起住 D 选择离家近的工作,便于照顾自己

16.子女在外,您一般都干些什么?

A 照顾孙子孙女B 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如下棋打牌

C 农忙家务等D 其他

17.如果能让您选择,你会让现在在外的亲人怎么做?

A 不让他们出去 B让他们出去C 由他们自己决定 D 没想过

18.您对孙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如何()

A 非常关心B关心 C 很不关心 D 不关心

19.您喜欢农村还是城市?()

A 农村B 城市C 无所谓

20.眼下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A 子女们能陪我安度晚年 B 子女们日子过得辛福舒坦C 孙子孙女们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您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

篇6: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

方法对当地58名留守老人与54名非留守老人,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与生活环境三个方面,给予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老人的生活质量评分处于偏差水平。更多的留守老人仍在工作,而且他们的健康状况、饮食情况、居住环境较差,不过却具有更好的家庭生活、经济、社会联系及心理状况;而婚姻状况不是很好的.非留守老人具有更良好的健康状况与饮食情况,其他方面却比较差。

结论在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时,除了考虑其生活状况和保健需求外,精神心理方面不容忽视。

【关键词】留守老人;非留守老人;生存质量QOL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的同时衍生出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庞大的留守群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跨省流动4242万人。而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断,全国流动人口为1.47亿,较增幅为2.0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增幅达12.66%。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相当多的农村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根据“五普”资料推算,我国20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大约有1800万人(性别比为88)。

高州市石鼓镇的留守老人问题更为突出。石鼓镇白沙村有150多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近年更是每户都有1—2个人在外打工挣钱,多的有4—5个。村中只留一些老人、小孩及小部分农户务农,被人称为“打工村”。

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3]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本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石鼓镇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研究高州市石鼓镇留守老人(58名)与非留守老人(54名)的生存质量。调查表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为基础,结合实际,作了一些调整,设计出问卷。采用入户调查形式,调查员按照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并当场回收问卷。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对高龄老人,则由调查者对其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再代其填写问卷。

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篇7: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

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大约6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百分之二十;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的只占一半。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一半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一半的留守儿童半个学期都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一半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同样的,那些几乎生活在生活特别底层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

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必要的辅导。

篇8: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现在,随便到各个村庄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再到各个家庭串串门,所看到的风景,满眼净是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在村里晃悠,或一个家庭里止有一个上了年岁的妇女,带着一个或几个屎嘛爪爪的孩娃,很少看到有年轻人走在村里。看到这一情景,实在叫人感到揪心。由此有许多仁人志士声泪俱下的大声疾呼,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来感召来召唤,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那么,农村书屋应该怎样围绕这个中心上来建设服务,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呢?这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面前的首要或重要课题,这也是社会各界仁士所倾心关注,并予与研究探讨多载的课题。

由此,本作者在此提出拙见,以期与各界同仁进行有益商榷。

一、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应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中心是其关键

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不能以泛泛的大农村概念为中心,应因地制宜的因势利导的注重特色文化的注重对象的有所区分,有所选择的抓住当前各个村子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确以谁为中心,围绕谁来建设,才是建设好农村书屋,并发挥出应有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各级政府,之所以在农村投巨资花大力气的建设农村书屋,其出发点与目的,正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力的生产能力,和各种知识素质含量,以期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并尽最大努力的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等。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大有裨益的。但就其农村的现状而言,此一时彼一时,农村主要农业生产劳动者,也就是农村青壮年农民,大都不再从事,或极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再问津,或很少问津农事农技农忙农闲了。而能留守下来的一些上了年岁的老翁老妪才是生产主体。农村的主体结构明显发生了缺憾变化,所以建设农村书屋,不能再让老人少年再缺憾,一定得因地因宜因时而变,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少年来建设。

如果只是简单的笼统的以“大农村”为概念,一个模式的一刀切的来建设,不注重各个村子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特色文化,及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情景情结情愫,不注重围绕老人小孩来建设,那建设的初衷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问题的关键,没有因变化而变化,没有抓住谁是当前农村里的主次要矛盾,没注重建设对象,没选准服务对象,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建设。话又说回来了,人世间的所有建设,不管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不都是离不开,也都是围绕一个大写的“人”字而建设的吗?离开“人”的一切建设,都是无稽之谈,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所以说,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应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中心,又照顾了他们固有文化的关切而建设。只有围绕他们,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只有他们都热爱了都积极投身参与进去,也才能使之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才能实现建设初衷。

二、开展服务的重心,应围绕留守老年和儿童为中心而转变

农村书屋建立起来了,所开展服务的重心主旨,及所围绕对象,也应跟随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主次要矛盾所发生的转变而转变。如果还是泛泛的只保持在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水平含量程度等上,就会适得其反,倒落得老人不爱小孩不看的结果。

老人倒不是不太需要,而是也需要。问题是,他们苦拼苦挣的极不容易的活到这么大年岁,需要的主体已发生转移,退而求其次的需要心情愉悦安逸快乐还是愉悦安逸快乐,想保持个好心情来颐养天年的多活几岁呢。而儿童少年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很需要,因为他们是农村未来的主人。但现时,他们柔嫩的身体还没有足够的力气能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正处在发育身体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年华,他们有学不完的课本知识,而学习各种技能技术是他们未来未竟的事。虽说培养人才要尽早着手,但儿童少年得有足够宽厚的肩膀来予与承担呀?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才为文化。这就是说,有文字有文章有形体有框架有结构有布局,还算得不上文化。要想让其变化为文化,得让其形象化立体化具体化深化细化通俗化,才能被妇孺老幼人都能读,都读得懂,在予与接受理解的同时,使之神情愉悦产生快感和共鸣共识,进而被感召被感染被感化,化二为一化异为同,才为文化。文化一词最初由来,也是由简单机械无目的娱乐,逐渐发展演化成有目的有秩序有协调有编排有演练有程式有模式有节律有音律有韵律有情节有故事等的娱乐,使人在娱中有乐在乐中有悦在悦中有感在感中有染有化而来的。

所以说,开展服务的重心,除一定要围绕老年和儿童这个中心上外,在开展服务的形式上入手上,不一定非要围绕提升程度含量度等上,也可以考虑从服务娱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上着手。这样可以收到寓乐于教,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开展娱乐服务上,一定要刨根问底儿的探寻出,老人和儿童少年究竟需要什么,究竟缺什么,才好为其服务好。

三、把关心关注付诸实际行动,把农村书屋筑造成爱的乐园

现时,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少年的生存境际,真的缺少关爱,真的少情没调的缺少娱乐,真的缺少一个能支持他们心情愉悦的能有所依赖的文化寓所家园,真的缺少精神文化寄托,心灵依靠;真的需要社会大家的关爱关注,真的需要爱的心灵抚慰慰藉,真的需要健康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扶植服务,真的需要有一个精神文化家园要他们依恋等。

如果社会各界真的把关心关注都付诸实际行动,那将会把农村书屋建设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给老人和儿童少年营造一个有关注有关爱有欢有乐,在身体心灵上都能得以真正抚慰慰藉的精神文化家园。让老人不再哀声叹气愁苦无助,整天价乐呵呵的沉浸在社会各界都以“老之老吾之老矣”之大爱幸福中。让其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衷老有所爱,心情愉悦的欢度晚年颐养天年。让儿童少年那天真纯朴的幼小心灵,不再背负本不该背负的沉重负担,保持着本应该的天性童趣,欢蹦乱跳的泼洒着率性帅气;让那明亮的眼睛,不再飘忽出游移不定的忧郁迷惘眼神,整天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的把爱的欢笑尽情撒播;让其深切明白“爱之爱吾之爱矣”,“幼之幼吾之幼也”之大爱之大哲理。譬如:江苏某村庄里的九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就是把关心关爱的重心变成工作动力,集中力量面向老人和儿童少年而展开服务展开建设的。结果不仅感动感化了老人和少年,也把远飞的青壮年家凤给吸引召唤回来了,全身心的投诸小村的各项建设发展上;结果使一个几百人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篇9: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留守老人;养老模式

一、前沿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养老的隐性问题逐渐显性化。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国内对留守老人的研究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出国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得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反贫困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武陵山片区作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该地区留守老人作为养老人群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他们的养老问题需要更加关切的目光。

二、研究背景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千山万岭,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杂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因此,这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典型“老少边山穷”地区。随着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正式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号角,在这个新形势下,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需要更加合理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三、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现状

目前,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暂时不能得到合理满足,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是武陵山片区留守老人消费需求不足,生活基本处于维持生计层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够均衡,消费仍旧主要用于基本生活需求,用于文教娱乐和服务方面的支出较少。

第二,基本服务保障存在缺位。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而且地处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多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但现在的基本服务难以完全满足这些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较大的人群。

第三,而且由于儿女外出务工,享受家庭欢乐和亲人生活照顾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友情和亲情而较为孤独。而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自己年幼子女托付于留守老人照顾,虽然可以缓解老人孤独之意,却也同时给年老体弱的老人带来了照顾小孩的生活负担。凡此种种,该地区的的农村留守老年农民暂时还达不到安度晚年的程度,其养老模式仍旧值得商榷。

四、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家庭小型化,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我国西南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适合新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笔者将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相关方面问题。

按照农村养老保障的最初设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储蓄保障四位一体共同构筑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在武陵山片区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使得储蓄保障可能性很低,因此,目前,仍以前三种养老模式为主。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的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

俗语说的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在逐步成熟化,但是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而且家庭在提供伺候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较为方便和成本较低,家庭养老的普遍性和受欢迎度一直走在养老模式前列。

然而,如今的家庭养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及和新鲜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道德规范对子女养老的约束显得越发脆弱,许多务工青年将进城挣钱放在颐养父母之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在下一代的身上,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会相对地减少。二,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造成空间上子女与父母之间距离的拉大,部分进城青年具有较父辈一代更高的文化水平和眼界见识,使得他们与父母在观念上产生更大的差异,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和经常的交流,令留守老人深感冷落和孤寂。三,在武陵山片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囿于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欠缺,收入普遍不高,这些农民工能够给予留守老人的金钱不多,而且回家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年轻人回家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留守老人最稳定、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但是武陵山区耕地面积小少,质量较差,分布较散,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农业生产工具比东部经济条件发达地区低,土地贫瘠,经济收益不高。年迈的老人在这样的土地上劳动十分辛苦而且收入较少。而且随着城市化加快,还有部分农民被征收土地,对于一直靠种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的农民,他们的养老问题更为迫切。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采用让渡土地的方法来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甚实际的。而且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只能让渡其所拥有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微薄土地租金使得老年假如仅凭土地收益是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的。据统计,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 左右来自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此养老更是奢望。

五、结语

当前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生活状况如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谐程度的重要参数。传统的养老方式不足以全面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必须适时发展新型的因地制宜的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白晋湘.山寨经济发展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

篇10: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系院名称:化学与化工系

调查主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现状、问题与相关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时间:2011.01.18——2011.01.2

5调查地点: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尧王村及其周围太公湖附近

调查对象:村内老年人、太公湖附近游客

调查背景:老人和儿童是应该受到社会非常多的关注的群体,也是一个相互联系十分密切的特殊群体,如果对他们的关心不够,照顾不周,那么因为他们而引起的问题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与国家兴亡的,这当然有碍社会进步.因此,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粗浅地认识这个群体的现状。我认为,农村老人和儿童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老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和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调查内容:

一.调查形式与方法: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采访(一般是问卷,偶尔目标有误,此户没有大学生就进行采访),然后到太公湖用问卷和调查采访的方式对非大学生各类人群进行调查。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三.调查总结:

(一)政策方面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例如,减免税收,创业初期给于经济上的补贴等等。形成本地特色的农业或工业经济产业链,使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减少外出的数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仿效现在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交纳与农民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农村居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度。

2.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例如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 “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

3.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约有9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于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于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加大对社区的经济支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各行政村应从社区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有自我保障。

(四)生活照顾

1.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建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2.委托或雇佣亲人或邻居对老人进行照顾。在与老人及其邻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人都是本姓氏的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邻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由此我们考虑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将老人委托给邻居、亲戚照顾,并给以一定的报酬。这样,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联系双方的情谊,而且老人也更易接受。

(五)精神慰藉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上一篇:物流公司现场部操作规范下一篇:六一活动程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