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2024-07-20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精选9篇)

篇1: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

(2011-2015)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报审中)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编制中)

《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编制中)

《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中)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法定地位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对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第五条范围时限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六条内容形式

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

“十一五”评估与“十二五”形势

第七条 “十一五”规划目标及执行情况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保障性住房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二)执行情况

至2010年底,商品住房累计新开工面积2386.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80.9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16.9万套、建筑面积约1267万平方米,其中,已开工7.9万套,竣工(含筹集)约2万套(实际分配8209套)。至2010年底,全市实际新供应住房用地8.07平方公里,其中新供应商品住房用地5.62平方公里,完成规划新供应目标的93.7%;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新供应2.45平方公里,完成规划目标的122.5%。

第八条“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

(一)实施住房建设规划指导,促进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进行了空间和的布置与安排;规划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实现了与《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衔接,引导了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的衔接,引导了住房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住房总量进一步增长,至2009年底,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4.09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约1.02亿平方米,占总量的25%;保障性住房0.26亿平方米,占总量的6.2%;单位和个人自建住房0.42亿平方米,占总量的10%;城中村村民自建房1.74亿平方米,占总量的43%;工业区配套宿舍及其它住房0.65亿平方米,占总量的15.8%。

“十一五”期间,我市居民居住和住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住房资源占有和使用不均衡的现象。至2009年底,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6.6平方米,较“十五”期末提高了2.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4.2%,其中功能良好、配套完善、产权明晰的成套住房占成套住房总量的比例为49.4%;全市住房自有率为40%,其中户籍人口住房自有率为70%,非户籍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为30%,部分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居住水平较差,主要通过城中村住房及企业集体宿舍解决居住问题。

(二)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协调发展的供应体系,以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精神为指导,适度增加住房供应规模,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差异化的住房金融税收政策,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促进住房市场有序发展。创新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及货币补贴等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法规规章及配套细则,加快实施了覆盖低收入居民和人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住房建设规划,规划编制重在解决住房建设和供应的规模、结构问题,而政府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是随着规划的执行、住房市场的发展和住房保障工作的推进,从逐步深化认识到不断加强实施的过程。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投资、投机购房需求快速增长,我市土地供应紧张、人地矛盾突出,住房供应尤其是商品住房供应难以适应各类需求的增长。“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不理想,保障性住房开工率、竣工率和分配率较低。

第九条 “十二五”住房发展形势

(一)经济形势

“十二五”期间,本市经济发展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住房发展方式和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形势

“十二五”期间,本市立足于推进民生幸福发展、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住房发展应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和分配方式,改善住房资源占有和使用的非均衡状况,努力缩小不同居民家庭居住水平差距,促进居住公平发展。

(三)资源形势

“十二五”期间,本市面临的资源空间压力前所未有,剩余新增可建设用地潜力仅约21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承载力已趋于极限,住房发展必须服从于城市空间和功能优化的战略,提高集约、节约的发展水平,推进低碳住房开发,促进城市稳步均衡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十条推进住有所居

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和民生发展为目标,依据我市未来五年内各类住房需求的规模和构成,继续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模式,解决不同类型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规划期内,建设各类住房54万套、总建筑面积4076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商品住房30万套、建筑面积2700万平方米;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24万套、建筑面积1376万平方米。全面解决新增户籍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困难,重点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逐步将非户籍常住低收入居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第十一条促进公平发展

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改进住房分配方式,提高中低收入居民住房资源占有比重。规划期内,调整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将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占住房建设总量的比例由“十一五”期间的20%提升至44%。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居住条件,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双困和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居住水平提高到15平方米以上;提高中等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自有水平,将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从现有的40%提高到50%。

第十二条改善居住质量

满足居民对于居住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提升的需求,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与居住尊严,创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居民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促进我市住房由“安居”向“宜居”发展。规划期内,进一步改善居住质量,力争全市住房成套率由目前的84.2%提高到90%,居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由目前的41%提高到51%,人均绿地面积由16.3平方米提升到16.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水电煤气等市政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医疗、教育、体育等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普及率达到100%。

第十三条保持空间均衡

加强住房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更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实现住房建设的空间优化分布;科学规划各行政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进住房供应对人口结构优化、城市建设、土地供应、产业和交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以特区一体化为契机,推进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城区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其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解决全市住房需求区域分布非均衡的现状,实现全市住房均衡发展。

第十四条支持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住房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稳定住房价格,降低城市营商成本和更新改造成本,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适宜的发展空间;降低城市居住成本和创业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释放住房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功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入活力。

第四章

重点任务第十五条推进住房制度建设与创新

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体系,安定居民生活和增进社会福利,加快制定《深圳市住宅条例》,统筹协调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住房市场制度建设,梳理和规范现有涉及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等市场各环节相关法规和规章,完善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体系;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退出机制,完善货币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相关办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及配套实施体系。

第十六条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稳定新增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实现新增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向城市更新用地供应方式过渡;规范和发展存量住房交易市场,使其成为解决我市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综合整治类城市更新,发挥城中村与旧住宅区存量住房在全市住房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理念的转变,形成梯次住房消费结构,实现“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协调发展”、“买卖市场与租赁市场有机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第十七条健全住房资源分配机制

加强和完善针对不同住房需求的差别化金融税收政策,并保持长期稳定,提高信贷政策对自住性住房需求的扶持力度,降低自住性住房需求的税收负担;提高非自住性住房需求的信贷和税收成本,并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对住房的投机炒作,提高住房资源向自住性居民家庭分配的比例,实现住房的居住本质回归。

建立保障性住房在中低收入居民和人才中循环分配的实施机制,严格保障性住房分配与管理体制,发挥保障性住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

第十八条建立提升居住质量的工作机制

构建住房的居住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住房性能、安全、配套等技术规范,引导和鼓励开发低碳绿色住房。提高居住区、社区、片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合理安排市政配套设施、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住的现代化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的居住性能,提高交通设施配套程度,降低居住生活的相关成本;推进城中村居住区、旧住宅区的综合整治,改进基本居住功能,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环保水平;加强工业配套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提高成套率,完善居住性能,发挥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持作用。以居住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人与建筑的和谐发展。

第十九条整合完善住房信息系统

加快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住房信息工作的有关要求,将住房市场、住房保障、房屋租赁、住房金融和税收以及其它与住房相关的数据信息整合,积极推进与公安、民政和社保部门的信息合作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住房信息平台。开展住房历史档案数字化工作,结合建筑物普查,推进住房普查工作,以“地—楼—房”为主线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和动态维护,按期实现与广东省、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运行。

第五章

实施措施第二十条严格执行并完善住房管理的相关规定

严格执行《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逐步建立规范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和估价机构经营行为的实施细则。整合我市土地储备、土地出让、闲置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预售、交易、登记、拆迁、更新,存量住房交易、租赁等相关法规规章,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台《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管理条例》。

严格执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认真落实《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加快制定出台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

加快推进《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加快制定公积金缴存、提取和使用等方面的专项规定,拓宽公积金在购房、建房、翻建或大修、缴租等方面的使用范围。

第二十一条 加强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和稳定住房供应规模

立足于新增供应与存量供应相结合,继续加强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的力度。规划期内,全市供应住房用地12平方公里,其中新供应住房用地3.5平方公里,城市更新用地6.5平方公里,征地拆迁返还用地2平方公里。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中,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不低于70%。

商品住房用地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30万套、建筑面积27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用地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6.4万套、建筑面积920万平方米,其中,安居型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10万套、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6.4万套、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通过将企事业单位自有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统一管理、企业存量用地建设、收购房源等其它方式筹集安居型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7.6万套、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

第二十二条强化住房建设的执行与监测机制

加强土地整备,开展土地出让前的调查和确权登记工作,以宗地为单位确定规划条件、建设条件和土地使用标准;严厉打击囤地行为,缩短闲置土地认定到再供应的时间,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实施宗地供应预安排,完善城市更新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审批,确保各类住房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宗地;完善住房项目进度管理与监测,在划拨决定书或出让合同中约定土地交付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自开工之日起三年内竣工,按季度汇总、核实各项目实施情况,对住房用地和住房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三条引导和规范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展

立足本市住房市场发展的实际,规划期内,进一步促进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展,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逐步消除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的监管盲点,建立专业化的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房源查询与核验服务,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以制度为保障,增强交易市场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维护交易、租赁各方的权益。探索研究存量住房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的税费减免政策,增加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的供应量,在不断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中,缓解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十四条加强差别化住房金融税收政策的执行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针对不同住房需求的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通过差异性的购房贷款首付成数、利率水平,有区别的房地产交易契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种、税基和税率,鼓励和扶持自住需求,限制和控制投资需求,遏制和打击投机需求,并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推进实施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征管工作,建立取得、保有、转让等各环节协调,搭配合理、税负平衡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发挥税收在住房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十五条严格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体制

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住房货币补贴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和退出等有关规定,完善核实机制,对于违规申请、骗租骗购的机构和个人,其违规行为将被记入相关征信系统,以加大对其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严格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已分配保障性住房原则上禁止上市交易,对根据相关政策符合上市交易的保障性住房,仅能由政府以扣除增值收益的价格回购,并重新分配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实现保障性住房在中低收入居民和人才中循环分配的机制。

第二十六条优化住房和配套设施规划布局

优化居住区规划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控制指标,改善布局结构;住房的规划和空间布局应与城区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相符合,与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相配套;引导和适应产业、商业和社会服务网络的辐射功能和范围,保证居住区适宜的人口密度和空间利用效率;鼓励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围居住用地合理开发,促进居住与就业的均衡协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十七条加大综合整治类城市更新力度

推进城中村居住区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的分类开展,加大引入规范物业管理的力度,完善城中村和旧住宅区住房的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标准,消除火灾隐患,整治山体边坡、防止滑坡塌方和排除水浸内涝;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市政管网建设、配套社区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设施,修缮建筑质量较差的居住建筑;增设丰富居住生活的文化体育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治安管理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提高安全保障、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居住品质。

第二十八条构建住房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围绕住房建设规划,参照我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城市更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和计划主要内容,从住有所居、公平发展、居住质量、空间均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估指标,构建中长期评估住房发展的指标体系,完善住房发展的内涵,促进构建目标明确、长期稳定的住房政策体系。

第六章

保障机制

第二十九条 制定住房规划计划的科学编制与落实机制

从规划计划两个层面构建住房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在全市住房建设中的统筹和指引作用,深化计划在全市住房建设中的安排和控制作用。根据住房市场发展状况、住房保障发展要求、各住房需求变化、土地供应状况和全市可支配财力等因素,建立住房实施计划的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各区域住房发展计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保证住房建设规划与实施计划的有效执行,实现住房发展目标。

第三十条明确政府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责任机制

至规划期末,本规划确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筹集目标中,开工率必须达到80%、筹集率达到80%、竣工率达到60%以上,实现供应或分配的比率达到50%以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应目标中未完成的部分,必须在“十二五”期内完成,并达到分配或供应条件,而不纳入本规划住房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住房保障资金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方式筹措,包括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和财政部门计划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的专项资金;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中以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的筹集建设资金;租售保障性住房及其配套设施回收的资金;通过投融资方式改革纳入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的社会资金等。

第三十一条 实施严格高效的部门监督机制

强化规划执行和落实的监督工作,成立市、区两级专门规划督察小组,实行定期检查,督促落实;定期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通报规划计划实施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建立部门执行通报管理机制,各相关部门依据职能进行定期总结,作为规划计划执行跟踪和监督的依据;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落实规划不力及违反规划的行为,启动问责机制及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三十二条 构建透明开放的公共参与机制

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通过专题展示、考察调研、企业座谈、成果公示与听证、征求意见等公众参与方式,将公共参与贯穿于住房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全过程,形成多方互动、上下结合、双向运行的工作机制,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生效日期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四条 解释权限

本规划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篇2: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陈英松

(2010年1月28日)

尊敬的锦奎副秘书长,同志们:

今天,我非常高兴前来参加深圳住房和建设局系统2009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首先,我谨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对大会的成功召开,对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09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获得2009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奋斗在住房和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新年最亲切的慰问!

刚才,李荣强局长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回顾,对2010年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既全面又具体,既高兴又令人振奋。我认为深圳市住房和建设系统2009年的工作是充满改革创新和团结奋进的一年,是硕果累累收获较多的一年。尽管去年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市住房和建设局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沉着应对,紧紧围绕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勇挑重担,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致力于主动服务保增长,致力于以人为本保民生,致力于改革创新促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监管和服务、住房保障和住房政策的调整、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保障燃气稳定供应、法制建设和队伍作风建设等方面创出了显著的成绩,也创出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如在建筑节能方面,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在法规建设方面,出台了全国首部建筑资源循环利用地方性法规——《深圳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在招标评标创新方面,电子自动评标系统作为“科技防腐”主题,入选北京“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住房和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创造了经验,提供了示范。充分说明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班子和这支队伍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显著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是住房和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工作是满意的。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也是深圳住房和建设系统的学习年。希望深圳市住房和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突出住房保障职能,转变建设发展模式,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住房和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工作,再立新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特区建立30周年。下面,我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发挥新职能作用,力展住房和建设系统的新活力、新形象

去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国家、省、市的建设部门的名称作了相应的改变。按照“大部制”的要求,深圳市建设局改为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名称的改变突出了住房和建设的综合管理职能,职能上把原规划局的勘察、设计行业和市场管理职责,原市国土房产局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和物业管理职责划入住房和建设局,增加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及场站的监管、安全监督、房屋修缮和改造及安全使用的监管等职责,加强了住房改革与发展、住房政策、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建筑节能和建筑能耗等方面的职能,这些职能的改变,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建设工作大综合调整,更有利于发挥建设行政机关的综合协调作用。因此,希望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系统要以这次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为契机,整合行政管理的资源和力量,不仅要在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建筑业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减排、建筑市场和招标投标管理、燃气市场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而且要在新增加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勘察设计行业和市场监管、天然气长输管线及场站的监管、安全监督、房屋修缮和改造及安全使用等方面的职能也应有更多的作为,展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部门的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

二、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着力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要有新突破

深圳作为一个充满改革创新气息的城市,住房和建设部门的管理工作曾在许多领域为我省住房建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形势,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鼓干劲就没有后劲,不创新就没有希望,坚持改革创新仍然是住房和建设行业永恒的主题。深圳市住房和建设系统过去取得了许多成绩,这只能代表过去,我们面对的难点、热点问题仍然不少,确实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如老百姓热切期盼的住房困难问题、规范物业管理行为问题、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房屋安全、燃气安全三个方面的安全问题等,又如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问题、节能减排和治污保洁问题、建设宜居城乡问题、绿道和轨道交通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与我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李荣强局长在报告中提出的完成十项民生实事和十大课题研究,我认为提得很好,这说明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系统关注民生和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我希望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政策研究方面也能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面,特别要注重把政策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要有新的突破。

三、突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再创佳绩

(一)改善民生,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会议上,姜伟新部长特别强调,要继续把住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抓好,重点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购臵)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促进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最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此,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将2010年建设计划由2.23万套增至5万套,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并将住房保障对象逐步重点转向人才、“夹心层”等群体。希望深圳住房和建设局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住房保障工作:一是创新保障范围,加快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创新建设模式,研究引入代建制等市场化模式,建立用土储备、资金专户等制度,推进建设进度;三是创新公积金管理,虽然深圳是推行住房公积金较晚的城市,但也有后发优势,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张其光司长就提出,深圳市可以作为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开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全国城市普适且操作性强的业务模式和信息系统开发试点等工作,建立严密规范的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

(二)严抓严管,实现工程安全质量根本好转 去年以来,深圳住房和建设局连续召开了“百日大排查、百日无事故”安全专项治理大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整治行动大会,出台了规范各方建设责任主体和监督执法人员的严厉措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还是出现了“12.28”较大事故,以及一系列轨道交通事故,表明深圳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是轨道交通工程、起重机械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出重拳,用铁腕,实现工程安全质量根本好转。我希望,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强化企业资质和个人注册执业资格动态管理。对不满足资格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执业人员,及时依法提请撤销、吊销或降低其资质、资格。二是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尽快构建企业信用统一采集方式、统一管理平台、统一评价标准的市场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市场、现场、考场“三场联动”机制。三是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不履行职责,不落实责任,导致发生安全质量生产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该降级的降级,该清出市场的清出市场,该吊销有关证照的提请吊销证照,该罚款的罚款,该依法严处要依法严处,重拳出击,铁面排查、铁腕整治、铁律严惩,严肃处理工程建设中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生产实现根本好转。

(三)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创建低碳生态城市

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应对气候变化,是住房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住房和建设系统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工作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前,中国政府已明确表态,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目前,我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而建筑能耗又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约40%,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切实提高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全国多个建筑节能示范的城市,深圳要将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并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继续全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绿色建筑认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努力提升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一如既往地对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系统的工作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深圳住房和建设局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国、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即将召开的省两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切实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把深圳住房和建设系统的工作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春节即将来临,我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欢乐开怀,虎年吉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篇3: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根据公报, 深圳市政府自今年起连续3年, 将集中财力支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中高端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及终端产品销售及市场拓展;政府行政办公用品、政府投资项目中, 需采购半导体照明终端产品的, 将优先采购本地企业产品。

而老百姓将通过一个个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的实施感受照明灯具升级换代带来的改变。

篇4: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经济速度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五年的GDP增长率是7.8%,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多一点,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快的。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GDP达到68万亿人民币,折合10万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明显超出其他的发达国家。

物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达到 1.2万多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持续提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的规模是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也是世界第一,占了世界30%多。虽然我们还不是世界工业强国,但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国。在铁路、电力、电信、手机、电脑、家电等设备和产品水平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方面灌溉面积回升到50%,无论是高铁的里程、铁路的里程、公路的里程、电力的装机,在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手机的用户12亿户,网络用户7亿户。

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结构也在改善。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五年前是50%左右,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60%。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在改善,五年前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4%,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50%。

城乡和区域结构不断改善。城乡人口结构,就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五年前不到50%,2015年预计是56%。城乡收入的差距五年前是3.5:1,现在已经降到3:1以下。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

科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R&D占GDP的比重超过2%,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的投入占到80%。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教育投入3.28万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就业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四年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前四年增长10.1%,都快于7.8%的GDP增长率。农民收入的增长又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所以才有了城乡差距的缩小。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接近5500万人,比规划的指标多出1000万人。

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前四年降低13.4%,2015年预计下降5.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2015年预计要达到12%,比预期的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持续减少。

改革开放迈出大步。在开放方面,这五年实现了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贸易占全世界的13%左右,虽然2015年贸易的速度有所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但是占世界的份额还是稳住了。

篇5: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展规模也相应扩大。深圳市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进程也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而逐渐加速,现阶段深圳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深圳市社会发展和深圳市民计民生问题的主要瓶颈,为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利用加强保障型住房建设的数量缓解地方社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紧张问题。本文将主要阐述和解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趋向更好的落实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更好的完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关键词:深圳市 保障性住房 房屋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

一、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开发的缘由以及相关概述

(一)深圳市人口密集

深圳市是我国少有的几个经济特区之一,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型城市,主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深圳市以科技产业加工业居多,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些劳动力大多数来自内陆的人口大省,比如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广州、安徽等省份,深圳市的人口数量每年还在以50万的流动速度增长,而且流动人口的统计难度和社会安置难度还在不断地加大。

(二)相关社会保障机构不太牢靠

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型住房发展的基础性开发不牢靠,导致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沉重负担,社会保障性住房作为我国政府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整改社会中流动人口过大而造成的社会安置问题,而且本地居民生活需求也逐渐加大,深圳市的商品住房价格又不断增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深圳的现实状况,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规划。

(三)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特点

深圳市开发和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人口密度过大,所在地区房价过高而造成的房屋住宿资源问题。当前,住宿问题引发了深圳市住房均衡性问题与民生维护问题的矛盾,社会中住房资源有限,而且可供住房的商品房价格偏高,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高科技人才、低收入阶层甚至一部分中产阶层的住宿要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加大了控制难度,降低了深圳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程度,城市居民的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而且房屋建设数量少,申请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不能满足需求。

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概述

(一)深圳市住宅发展事务中心

深圳市住宅发展事务中心是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高层次保障工作领导机制,充实和加强市级住房保障机构的要求,于2008年10月成立并主要负责市本级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项目前期的事务性工作的住房保障机构,是隶属于深圳市住宅和建设局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成立至今,该中心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的思路来践行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

虽然深圳市相关的保障性住房机构和部门都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但是,目前这方面依旧存在着实施和实际状况中积压和新堆积出来的问题,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是的,完善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满足相关民众的需求,缓解民生矛盾。总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完善好这一方面的制度,相关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循序展开。

三、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管理力量单薄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立足深圳未来30年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住房保障建设全面推进,实现“住有所居”、打造民生幸福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关键时期。随着住房保障范围和力度地不断加大,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工作量比原住宅局、国土房产局增加了好几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151个项目、16.9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十二五”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目标是“筹建24万套、开工21万套、竣工21万套”,比“十一五”规划套数增加了70%,相当于特区建设前25年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特别是2011年,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开工任务为7.3万套,任务十分繁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承载着这样繁重的任务,仅依靠局保障处、房改处及深圳市住宅发展事务中心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难以为任。深圳市住宅发展事务中心仅20人编制,要负责市本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前期报建的事务性工作、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处理、竣工后的验收、接收、移交、结算审计等事务性工作。此外,还承担大量审计、检查考核、交流等工作,以2010年为例,接待上级部门检查考核超过20次,接待外地对口部门(处级以上)交流考察超过50批次,保障性住房建设全体人员均已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急需增加人员。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较差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门对待深圳市的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和判断深圳市的保障型住房数量多,难于管理,这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员拥有多重素质,综合化的管理能力,可是目前状况下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方面的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20-30岁,30-40岁,40-50岁阶段的人群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以及构成的做事理念都具有差异,因为年龄的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的交流代沟和障碍,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因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处理能力的经验不足,也会造成一定的管理障碍,从而引发管理问题。

(三)人力资源考核与管理的错位

因为深圳市保障型住房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最难的就是监督与管理,要做到长期监督与管理的实时性与适度性,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就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考核制度来限制。但是当前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并没有限制好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发展与管理状况,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没有做出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的标准定义和确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人力管理和监督与考核体系错位的现象,造成了人员意识不足,对考核和管理并不存在严格的联系,失去了自我工作于管理能力提高的判断。

(四)人力资源机制缺乏合理性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合理性,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成本浪费。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导致了一定的硬性问题。

四、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理念

树立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理念,利用全新的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针对以往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开展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人是事业单位第一资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一步确立人本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目前国内不少单位不断出现优秀人才流失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单位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人才的强大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制度

因为深圳市的人力资源工作是一种具有中期和长期效应的工作任务,所以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标准和奖惩标准,可以更好地让管理人员投入精力,加大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改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信心,通过树立员工薪酬管理措施去解决好平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实时适度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工作观念与环境,要让安全建设与无风险建设作为主题与口号。加强人力资源的工作热情,利用赏罚分明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发展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国家人事部门近期推行的《分类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中除了提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以外,还分别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出改革的方向。相信现有的局面会得到改善。

(三)引入国际理念的企业文化

引入国际理念的企业文化,可以升华事业单位发展的目标与宗旨,提高事业单位发展的愿景,帮助单位员工树立一种工作信念,实现自我价值。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引进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事业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也要借助从大型的国际企业中学习的先进经验来管理事业单位,引用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明确自己的单位文化,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诉,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开发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确引起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的一些障碍,导致了问题,通过作者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完善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

参考文献:

篇6: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补贴个人申请表

申请人声明

1、本申请表内所写的全部资料皆为真实、无误,本人无虚报申请书所填报的任何资料。

2、本人明白本申请表内,若有虚报资料,将被取消申请资格。任何因提供虚假资料而被批准发放租房补贴的,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有权终止发放,收回已发放的租房补贴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一、申请条件

(一)领军人才

1、人才本人及配偶在深圳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

2、人才本人及配偶在深圳未租住过免租住房;

3、人才本人在深圳工作及居住。

(二)高中初级人才

1、高级人才:正高级职称、未满46周岁,或副高级职称未满41周岁以下,且为《深圳市人才安居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工作关系转入我市并开始缴纳社保的。中初级人才:国内外全日制高校毕业,未满36周岁的博士、未满31周岁的硕士、未满26周岁的学士;

2、人才在市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

3、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深圳未拥有任何形式的住房,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

4、用人单位所在片区无空置公共租赁住房。

(三)市重点企事业单位为经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已纳入本市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名录中的企事业单位。

二、申请材料

各用人单位申请时应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1.申请报告、深圳市人才租房货币补贴申请人资料明细表及其电子版;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计划生育责任书复印件;

3.经办人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居住证)。

4、申请人个人资料。

其中,申请人为领军人才的须提交以下材料

(1)人才租房货币补贴个人申请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人才认定文件、社会保障卡、劳动合同复印件;

(2)、申请人身份证(居住证)、户籍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复印件,已婚人员需提供结婚证、配偶身份证复印件;

(3)、申请人、配偶在深圳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的声明;

(4)、用人单位担保文件。

申请人为高中初级人才的须提交以下材料:

1、人才租房货币补贴个人申请表、申请人身份证(居住证)、户籍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社会保险证明、劳动合同复印件,已婚人员需提供结婚证复印件;

2、申请人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及有效鉴定文件复印件,高级人才需另行提交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人才认定文件复印件;

3、申请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身份证(居住证)、户籍证明复印件;

4、申请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深圳未拥有任何形式自有住房、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的声明;

5、用人单位担保文件(见附件3)。

篇7: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工作指导意见

根据《关于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2‟5号)、《深圳市“十二五”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深府办函„2012‟101号)、《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深房物委„2012‟1号)、《深圳市绿色物业管理导则(试行)》(深建字„2011‟206号)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促进全市居民小区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和持续推广,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发挥物业管理从源头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优势,明确物业管理中业主和使用人的主体责任以及物业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责;大力宣传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对于减轻我市垃圾处理压力,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将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全面引入物业管理,完善物业项目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建设和设施设置,培养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生活习惯;有效推动深圳市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工作原则

(一)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市、区、街道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明确各方义务和职责,建立有效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工作机制,把生活垃圾减量分类作为一项基础性、持续性的物业管理工作抓好落实。

(二)全民动员,共同参与。

大力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业主大会、社会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各方共同关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业主和使用人的环保责任意识,提高业主和使用人持续践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积极性。

(三)做好衔接,精细管理。

物业服务机构要适应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改进物业管理中垃圾清运服务方式,与下游环卫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机衔接;建立适应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结合具体物业项目的特点制订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移交处理。

三、工作要求

(一)对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要求。1.明确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责任义务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要引导业主和物业使用人达成共同参与垃圾减量分类行动的共识,并通过《业主管理规约》、《房屋租赁合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等协议和契约,明确全体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作为责任主体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义务和物-23 放的现象,应告知业主和使用人并予以劝导和指正。

(6)垃圾的计量管理

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后,在外运委托处理之前分别进行重量或容量计量,记录各类垃圾的外运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7)垃圾费收支管理

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对垃圾处理费用的收支进行单独核算,对垃圾分类、外运费用的收支平衡状况进行管理,垃圾分类专项收支状况应定期向业主公示,确保垃圾分类和清运管理的透明性,提升业主和使用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指导

普及宣传垃圾减量分类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有效作用,使“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城市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张贴垃圾减量分类的宣传材料,并在投放点设置内容全面、醒目易读的分类指导提示。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举办跳蚤市场等形式组织闲置物品再利用活动,对具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加以回收利用。

3.技术指导与人员培训

对垃圾清运人员及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的专项培训,及时更新和实施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和规范,保证业主和使用人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垃圾分类指导。

不定期组织垃圾分类的讲座、培训,鼓励业主积极参与,邀请专业人员讲授有关垃圾减量分类的最新政策和实用知识,解答有关垃圾分类的疑问。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协调合作。

建立多级联动,齐抓共管,协调有序,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我市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市区物业管理部门会同城管部门负责协调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行业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并督促会员单位开展工作,定期协调调度,督促检查,并通过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评选、绿色物业管理评价标识等工作,及时发现典型,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加大宣传,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健全机制,公平分配。

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优势,建立有利于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垃圾费结算管理制度和激励补贴制度,形成良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三)加大投入,增配设施。

加大对生活垃圾减量分类便民设施、收集设施、分类处理设施等的补贴和投入力度,确保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做到便民化、人性化,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四)健全监督,循环监管。

篇8: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装饰行业协会会长高刚在报告中指出, 在新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下, 深圳装饰企业应重点把握三个坚持, 即坚持行业发展的六大发展趋势, 坚持低成本高质量竞争, 坚持“深圳质量”为深圳装饰行业的品质不动摇。高刚会长还表示, 希望政府和建设局能关注、关心深圳装饰行业的发展, 今后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特别是解决装饰行业的人才福利、资质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各企业代表与建设局领导就装饰行业的问题和前沿话题充分沟通交流, 各抒己见, 均为不断深化深圳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黄昌鸿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 建设局今后将进一步在简化办事手续和出台扶植装饰企业发展政策两方面为在深装饰企业提供服务, 并建议装饰企业要重视装饰行业出现的新技术, 不断发展, 争取每家企业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让深圳装饰行业百花齐放, 继续当好全国装饰业的排头兵、领头羊。

篇9: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并

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国内的一致肯定。同时,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的各项研究报告中,新加坡电子政务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获得了诸多荣誉。2011年6月,新加坡政府发布了《新加坡电子政务总体规划(2011——2015)》(eGov2015),用以指导下一个阶段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

eGov2015出台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制定并实施了“国内服务计算机化项目”,随后在2000年至2006年连续发布了电子政务行动计划I和II,特别是2006年“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计划的发布实施,新加坡政府成功地推出了新服务,挖掘了新渠道,改善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010年对新加坡民众的一项电子政务调查显示,接近90%的民众对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的质量表示满意,超过90%的人推荐别人使用电子服务与政府沟通。同时,在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研究和排名中,新加坡一直处于前列。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新加坡成为电子政务领域不断发展创新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然而,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政府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性需求。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和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表达思想。二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变得更加重要,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协同成为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公众参与制定政策的需求与日俱增,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加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智慧,发挥作为国家一份子的力量。

面对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和面临的巨大挑战,新加坡政府适时推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总体规划(2011-2015)》(eGov2015),同时也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iN2015)十年规划的一部分。以期巩固已有成绩,在巨大的挑战中寻求机遇,引领新加坡走在下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的前沿。

eGov2015的核心内容

(一)愿景

eGov2015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即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力量创造一个政府、私营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无缝融合的互动环境(如图)。

(二)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规划提出了三项战略重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

1.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Co-creating)

政府将继续利用ICT提高公共服务的内容丰富度和质量,通过搭建新的平台,与私营部门和公众合作,发挥他们的力量,共同创造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

一是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直接面向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提高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向用户提供无缝融合的浏览体验。规划中正式推出mGov@SG这项公共服务,mGov@SG作为一站式政府移动网站,汇集了40多项移动服务,包括基于手机浏览器、本地应用程序和短信的服务等。此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搭建一个名为OneInbox的一站式可信平台,有针对性地向用户进行电子回复。

二是政府作为平台提供者。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政府汇集民智将变得越来越容易。政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提供者,还可以作为平台提供者,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到创造新服务的过程中来。规划推出了一项新的公共服务——Data.gov.sg,Data.gov.sg是新加坡首个访问政府公开数据的一站式门户网站。用户可以访问和下载由50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5000多项公开数据集,并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发和创新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2.沟通促进积极的参与(Conne-cting)

公众咨询是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善用的重要工具。eGov2015规划旨在培养公民的决策意识和参与度,政府将加大电子民意征集方面的努力,尝试采用新方法征集民意、汇集民智,比如许多政府部门建立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吸引公众参与。探索新的平台,鼓励公众建言献策,如众包工具。规划指出将进一步完善REACH门户网站,使其成为所有政府民意征询活动新闻发布和更新的官方渠道,增加利用社交媒体、移动等其他简单应用程序发表建议的功能。

3.促进向整体政府转型(Cataly-zing)

合作型政府的核心是通过ICT使政府机构之间开展具有高效性和创新性的合作。规划侧重于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和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下一代“整体政府”基础设施以增强机构之间的协作,如建设国家高速宽带网络、推动云计算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等。以云计算为例,新加坡政府的云策略通过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针对相应的需求选择利用合适的云。政府将建设一个政府私有云(G-Cloud),营造灵活可靠的ICT环境。政府云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从几乎没有定制化的商业云开始,逐渐升级为完全私有的政府云,从而为整体政府机构所用,满足公共云无法满足的安全和管理要求。

eGov2015的主要特点

(一)以公众为中心,明确公众的主体地位

规划从愿景、战略目标到具体实施层面均把公众作为全流程的参与者,公众参与创造新的服务、制定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了公众的主体地位。政府则需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真正实现从“政府向你”向“政府与你”的转变。

(二)强化政府网站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

政府网站是直接面向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型政府的集中体现。规划提出将对网站进行改版,力争向用户提供无缝、融合的浏览体验,同时也将开发出标准、通用的工具来支持政府机构提升网站质量,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了政府网站的地位。

(三)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普及率的提高,新加坡政府开始提供更多功能丰富的移动服务。相对于其他服务方式,移动服务具有可以随时、随地、随身访问政府服务的特点,移动终端开始成为政府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细致的服务最为便捷的手段和途径。规划特别提到了mGov@SG,作为一个新的一站式政府移动网站,它将使公众获取丰富的移动服务变得更加容易便捷。

(四)社交媒体成为汇集民智的主要载体

根据新加坡理工学院和尼尔森的调查显示,52%的新加坡人至少加入一个社交网站,主要是Facebook和youtube。如今Facebook在新加坡大约有220万用户,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受欢迎的在线社交网站。基于以上调查,规划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提高公民的决策意识和参与度,汇民意集民智。

(五)政府开放数据是深化公共服务的集中体现

规划首次推出了data.gov.sg这一政府公开数据的一站式门户网站,除提供访问和下载外,还鼓励公众将数据用于研究和创造新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政府数据资源的巨大价值潜力,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到政府数据开发中来,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商业前景。

(六)电子咨询是提高公民参与度的主要渠道

新加坡政府始终重视将公众咨询作为政府机构在修正公共政策或采取新措施时的重要工具。规划提出政府仍将重点放在提高公民的电子参与度上,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并与那些渴望为政府机构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建议的市民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作为新闻和政府咨询活动发布的官方渠道的REACH门户网站的功能,即增加通过社交媒体网站和移动设备发表建议的功能,以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关于政府机构如何更好地进行电子咨询处理的指导条例也将出台。

(七)基础设施是整体政府转型的关键

整体政府转型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核心是达到共享和协同,而基础设施是共享和协同的基础。规划提出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整体政府”进行,构建下一代整体政府基础设施以增强机构协作。政府将投资建立一个政府云(G-Cloud),营造一个灵活可靠的ICT环境,同时也会建立一个中央级政府企业架构库来整合分析政府数据、应用和技术。这将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共享服务和跨机构整合,从而增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eGov2015对我国的启示

eGov2015规划的发布实施是新加坡电子政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具体的实施层面都给我国发展电子政务以重要启示。虽然国情不同,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和所处阶段不同,但是融会贯通,仍然可以对eGov2015加以学习、借鉴并移植利用,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取得更大发展。

(一)首抓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电子政务发展蓝图

为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国分别颁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规划。尽管这些政策规划明确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但却缺乏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顶层设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也造成了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较为混乱的局面。同时,战略规划的延续性也是保持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下一个阶段的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我国也应加快脚步,尽快布局,争取抢占下一个五年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二)合作共赢,正确把握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

新加坡电子政务已经向政府与公众合作转型,政府与公众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电子政务不再是政府一方的独角戏,共享和协同的外延已经延伸到了政府外部并直达公众。通过双方合作创造新的服务和应用,公众在获得满意服务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认同和成就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诉求与日俱增。因此,对政府执政和提供服务的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政府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政府网站、开放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工具的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时,公众参与也成为政府提供服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这对今后电子政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理念层出不穷,时刻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新加坡政府紧跟形势,适时适度地将政务与新技术和新理念融合,研究和创新更多的服务和应用,使电子政务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开始融合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生事物。有些地方试点移动电子政务,建立了移动政务门户网站,在城市管理等领域加大移动终端的应用。政府部门和官员在网上开微博与公众互动也有实践,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内部的办公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鼓励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始终保持电子政务的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盲目跟从引发的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等问题,也值得政府部门重新审视和评估新技术带来的两面性。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上一篇:[中学教育]青少年吸毒、禁毒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电话礼仪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