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2024-08-04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通用6篇)

篇1: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良好状态。健康状态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时代课题。国内外学者纷纷结果自己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概念表述方式。

2、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心理健康的基本准则:

快乐准则——心里活动的主观感觉如何 现实准则——社会适应性怎样

二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准则,不论牺牲哪个,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实际年龄(自然年龄);心里年龄;生理年龄; 社会年龄。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成人幼稚化。

2、智力正常。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3、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4、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得到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6、自我意识完善。

7、反应适度。

8、人格完整和谐。积极进取;消极悲观

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不仅提高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人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三)心理亚健康。

1、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2、外在表现(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

3、心里亚健康的调适:(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保持开朗、乐观。(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里发展具有阶段性

2、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3、需求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4、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5、性意识与爱情需要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总体趋势是健康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即主流是好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的矛盾。各年级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40%,比较严重的占到10%。

表现在:适应、学业、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求职择业等问题。

2、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

三、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4)学会共处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校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心理咨询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多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

四、咨询与辅导的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1、概念: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增强来访者解决问题 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要让来访者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里咨询的特点:人际互动性、心理多面性、社会现实性、循序渐进性、长期性

3、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原则、客观立场原则、专业能力限定原则、时间和感情限定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概述;

1、概念:“辅导”一词源于英文的“guidance”,有引导与辅助的意思,也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意思。心理辅导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目前,心理学家对它的表述不尽相同。关于心理辅导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心理辅导是一个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专门的助人技术,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服务活动。归纳起来,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7)坚守诚信保密原则(8)采取灵活互动原则(9)立足发展辩证的原则(10)讲服务重实效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他们的心理健 康状况相对良好。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

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

上述的三个概念都是狭义的,在实际活动中,他们的使用不仅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虽然三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不能也无法完全区别开来的,但是这三者毕竟是不同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他们应该区别开来。

五、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模式;

发展性心理咨询(developmental counseling)适应性心理咨询(adaptive counseling)障碍性心理咨询(obstructive counseling)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开始准备阶段 指导帮助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

(三)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

1、全面分析咨询对象,弄清楚其咨询的真正问题或意图

2、心理咨询师要保持情绪稳定

3、坚持专业限定原则

4、坚持客观的咨询关系

5、严重者需家属陪同,坚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对于咨客来讲:

1、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心理障碍者,不要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正视问题的存在。

2、开门见山是最好的方式,不要羞于开口、含糊其词或有太多的顾虑。

3、不要期望咨询师为你决策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你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

4、在咨询师这里,你是绝对安全的

5、在心绪较平静的时候约见咨询师效果好

6、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7、倾诉不要占时过多8

8、咨询切勿浅尝辙止,蜻蜓点水

(四)心理咨询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1、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自身作用与任务的认同。角色:咨询师应扮演建议者、帮助者、参与者、来访者商讨伙伴的角色;来访者是决定者、行动者。

责任:为来访者提供一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适当的说明、解释、意见和建议,不能代替来访者做任何决定,最终的决定由来访者自己定。

2、心理咨询操作规则 保密原则 自愿原则 理解信任原则 尊重原则平等原则 支持原则 合适原则 中立原则 非指导性原则 感情限定的原则 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守时原则

六、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1、概念: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接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1、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3)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进行个别心理辅导(5)开展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灵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师爱和创造各种富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以陶冶学生心灵的方法。

(2)心理激励法:用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3)心理指导法:以心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来访者进行说理教育。(4)心理控制法:教育者在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的强度、性质以及表现进行管理和约束。

(5)心理训练法: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

(6)心理咨询法:由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对具有心理疑难需要帮助、存有心理困扰需要排解或患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推荐阅读

克利福德·比尔斯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该书是心理卫生运动创始人克利富德·比尔斯所著,记录了他患精神疾病住精神病院前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内心的思考和体验。此书首版于1908年此后连年再版,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要想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此书不可不读。

篇2: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关键词】辅导员 如何开展 心理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 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 经济 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 发展 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1.3 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 科学 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1.5 人生定向的需求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危机

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成长如何将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关系他们将来是否幸福。因此,辅导员要学会做心理医生,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干预,方能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该懂得:不同的学生因其年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面临危机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也会有一些 规律 性表现和特征。如,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部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亲情而心理异常;成长经历中有过轻生的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无力解决;在心理测试中处于异常者。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学生辅导员应把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及时疏导或转介,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对大学生的禀赋、兴趣、情感、个性等了解的比较深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除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外,还应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理学 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4)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3.2 学生心理,因人而易,对症下药

篇3: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一、准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根据教育部所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因而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均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 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 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 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物质和道德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 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专业发展、求职就业、人生规划等都是给大学生造成更多困惑和压力的因素。鉴于此,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和谐校园构建的全面推进的背景下, 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正因为如此, 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中坚力量,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务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摆正自己在学生心育活动中的位置, 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的突出, 而辅导员更应该找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有效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者、防御者、疏导者、培育者以及咨询者, 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但更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 接触机会较多,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上相比其他方面而言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鉴于此, 为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 秉持小事及时疏导, 大事及时上报的处理原则,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和速率。首先不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 其与学生的接触比较便捷且频率较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比较全面和立体的;其次, 鉴于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 大多数辅导员也仅是刚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因而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较小, 且双方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上也比较接近, 因而两者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 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的既是学生的老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这双重的身份使得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另外, 高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及辅导员本身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枢纽般的地位, 也是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教育资源而言, 教师可以对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而就其存在和地位而言, 教师作为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应尽可能地开拓更多的可以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渠道,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 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再者辅导员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约谈某位学生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另外辅导员也可充分利用纽带作用, 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 获得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实践表明, 传统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而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可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报告会或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更加阳光;其次,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大一的学生, 其心理压力可能更多的是由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引起的不安和忐忑、对家的思念和学习带来的压力等等, 而对于大三、大四这种快毕业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压力则可能由实习、求职就业、专业发展、人生规划、情感、家庭等多个方面而造成的。鉴于此, 高校辅导员在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的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开展专项性的心理训练;而在面对明显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应鼓励和陪伴学生到更专业的机构接受系统的专业治疗或援助。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辅导员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或心理状态网络, 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另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 以及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所暴露出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托该技术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的优势, 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且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己更接近于学生内心真实的表达。因此,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声音等形式与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 如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且实际的调研结果也指出, 大多数学生有时更希望有一个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与委屈, 当其将内心的苦闷都诉说完后就会感到很轻松。因而高校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耐心听, 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的窗口, 从而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压力。

四、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

鉴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全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除了要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育中的角色, 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还需要秉持人本化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用心”, 由心地关爱学生, 耐心倾听,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理智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比如针对新生而言, 辅导员可通过开展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来促使新生快速相识, 减少或消除学生孤独感和不安情绪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促进班级凝聚力形成;另外, 针对一些学生身上比较普遍的问题,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召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式, 统一教育;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 辅导员也可通过单独约谈或提供咨询的方式, 来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此外, 根据当前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辅导员还应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在当前这个时代, 竞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生力量, 其正在承担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和其自身的压力, 因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但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定型, 无法将所有的压力均转换为正面的动力, 甚至会钻牛角尖, 长此以往, 学生的身心健康堪忧。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 应及时地予以学生适当的心理援助, 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高洁, 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1) .

[2]周丽红, 吴高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因素及教育工作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

篇4: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关键词】辅导员 如何开展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3 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

1.5 人生定向的需求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2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危机

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成长如何将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关系他们将来是否幸福。因此,辅导员要学会做心理医生,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干预,方能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该懂得:不同的学生因其年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面临危机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也会有一些规律性表现和特征。如,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部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亲情而心理异常;成长经历中有过轻生的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无力解决;在心理测试中处于异常者。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学生辅导员应把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 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及时疏导或转介,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对大学生的禀赋、兴趣、情感、个性等了解的比较深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除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外,还应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4)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

3.2 学生心理,因人而易,对症下药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作为高校辅导员,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中,有时我们会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也只有这样,辅导员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开展集体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3.4 他们寻找成功,树立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们也要注意,除了给他们机会和信心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在失败面前,许多大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消极、沮丧。我院学生××,因为参加干部竞选连续两次落选,心情很沮丧,在她心理无助的时候,笔者给她安慰和鼓励,使她从失败中走了出来,重新投入到新一轮的学生干部竞选中,最后获得成功。辅导员应告诉学生,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要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面对挫折应采取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这样才能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3.5 应用激励机制,提高教育效果

激励是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趋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激励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动力的最好方式,每个大学生都有渴望进步的要求,一个学生在遭受失败,心理无助时,最需要的是激励和帮助。如果一个遭受失败的学生得到的是老师严厉的批评、讽刺和嘲笑,那么他就会丧失信心;如果辅导员采用的是激励的语言和耐心的帮助,那么他就会继续努力,追求成功。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肯定的手势对于学生都是一次激励或是成功的体验。哪怕是学生偶尔的一次最佳表现,辅导员也应该及时表扬和肯定。采用激励机制应该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理解,少误解;多宽容,少计较;多赏识等打这样做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由于辅导员工作烦琐,压力大,心理易疲惫,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时常会出现情绪困扰,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适时释放心理压力,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每天给自己一份好心情,健康快乐地工作;给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 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1).

[2] 翟瑞.心路历程[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1).

篇5: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心得总结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客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耐心引导,鼓励为主,使这部分学生慢慢的摆脱心理障碍,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的途径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要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同时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篇6: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本章要点:

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翔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通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含义及意义,学会珍爱生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感悟人生。

班级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涉及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仰、感悟人生、珍爱生命等。

活动一:沧海一粟----树与人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协助学生检视自已的生命历程。3.协助学生领悟人生命的可贵。

主题:生命存在的意义

活动目的:体验人生的短暂

活动内容:

1.参天大树。

2.树与人的对话。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生命教育在生理与身体层面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仆人生理与身体的成长和发展,增进身体的健康;并学习对物质适度的感受与期待,使个人得以减少对物质的沉迷,以使有限的人生不至于过度耗费在追逐仆人感官的享受与物欲的满足上,而能投注精力在心理层面的成长与发展上。以便发展出更具独特性与社会性的生命意义,提升个人的人生与生命的价值。

活动方式:绘画法

活动材料: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种类的树?你喜欢哪种树?

二、分组:

按树的种类分组(杨树组、松树组、白桦树组、柳树组、苹果树组等)。

三、发展活动

(一)参天大树

每个同学画出自已喜欢的大树,想象它有多少岁,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饱受了多少世间沧桑,它都有哪些价值?自已和它相比,是怎样的感觉?

(二)树与人的对话

每个同学与自已画的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并将对话写在树的下方。

(三)分享时刻

1.小组分享与讨论。

2.全班分享与讨论。

3.辅导教师结合大家的“作品”进行总结。

活动二:意外人生----盲人打棒球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促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主题: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活动目的:

1.体验眼盲者的不方便之处。

2.了解并珍惜自已的生命。

活动内容:

1.盲人打棒球。

2.自我竞赛。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在心理层面,生命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在于协助个人发展建立有效的人际与人群关系的技巧,以产生有意义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以及发展积极正向的自我和自我认同。终极目标是协助个人寻求自我实现的生活。

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法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全班同学坐在自已的座位上放松闭目一分钟,看看能听到几种声音。

引起动机

各位同学知道什么是盲人棒球吗?盲目人真能打棒球吗?他们一出生就双目失明,完全没有视觉概念,生活中平常走路都得靠手杖小心翼翼地走,连快速走路都不敢,怎么可能会跑甚至打棒球呢?(允许同学发言)

二、具体活动

(一)盲人打棒球

辅导教师说明:盲人打棒球与明眼人打棒球有所不同,他们用听觉来代替视觉,用的球也比一般棒球大,会发出“哔哔哔 ”的声音,投球手通常由明眼人担任,而且和打击手同一队,他们必须培养默契抽出好球,让视障球员根据声音判断方位。但是,一旦有人打击出去,在场任何一个人都会莫名感动,那是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很难形容。而我们今天不是要打棒球,而是要让大家来体会一下,眼睛看不到时内心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以及可能带来的不方便。

规则说明:

1.首先,将桌椅挪到一旁,中间尽量空出大空间。

2.每一组成一直排,每组8人共4组。

3.组员蒙上眼睛,走向前,同组的同学指挥被蒙眼睛者,经同级同学的指挥,拿到棒球后,便返回出发点,并将其放置水桶内。

4.然后,换下一位同学带上眼罩,往前拿取棒球,如此直到8人都做完为止。

5.教师示范。

(二)自我竞赛

进行小组自我竞赛的测验,测量各级合作完成的时间,原则上以组内团队合作为原则,不进行组对组的比赛。

每组进行组内会议,彼此沟通协调如何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目标。

(三)分享时刻

1.你觉得盲人在生活上有何不方便?

2.如同盲人在生活上都有许多不便之处,你生命中也会遇到挫折,心里有何感受?该如何克服?

3.说说该如何珍惜自已,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四)辅导教师总结

生命过程中总会有波折,对盲人来说,看不到世界万物,存在着很多不便;对你们来说生命中肯定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你们是逃避还是去面对?同时,是不是更该珍惜周遭的亲朋好友呢?

活动三:万物之灵----生命线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经验的意义。2.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促进成员发展身、心、灵整合的健全人格。

主题:生命存在的意义

活动目的:了解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活动内容:

1.60年后的相聚。

2.生命线。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人类的生命具有三层意义,即生物层面的基本意义、社会层面的社会意义以及个体层面的独特意义。个体独特的生命意义则包括了其独特意义与社会意义。然而,人类为万物之灵,人类的大脑功能非其他动物所能及。也因此造就了人类的行为不尽然受到本能的约束,而有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性行为。这也是人类生命的最大价值所在。人类可以选择自已如何过一生,使生命的意义得以摆脱完全受制于本能。

活动目标:通过自已的生命线,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已的人生轨迹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反思管理局的目标和追求,并最终提升自已的生命价值。

活动方式:绘画法

活动材料: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60年后的相聚

预测60年以后大家相聚的情景。

二、生命线

操作:在纸上画一条线,在右侧标出箭头,这一条线代表你的生命线,起点代表你出生的时候,在终点写出你的预测死亡年龄。然后找出自已现在所处的位置。加快过去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在生命线上列出来,根据感受,愉快的可以放线条上方,不愉快的可以放在线条下方;然后再想象未来想要做的事情及可能发生的事情,仍然按可能愉快或不愉快放在线条的上下方,然后仔细看看你的生命线,它就是你的心灵地图。

三、分享时刻

1.面对生命线你想到了什么?

2.它们给了你什么启示?

活动四:珍爱生命----生命玻璃杯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表露自已的烦恼,互相分担与关爱。2.辅导学生注意呵护自已的生命,使其坚强。

主题: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

活动目的: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活动内容:

1.生命玻璃杯。

2.生命之河。

3.小帮手,大挑战。

一、生命玻璃杯。

辅导教师指导语:“生命犹如玻璃杯,精心呵护不易碎;生命犹如玻璃杯,能盛蜜水和泪水;生命犹如玻璃杯,透明如水有言以对。那静悄悄的玻璃杯,可盛满我们的心扉,启迪我们勇敢地把生活面对。”

全班每个同学画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里面写上自已的烦恼,即一滴泪水,不署名。(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

二、生命之河

1.所有的玻璃杯收上来。

2.玻璃杯“大洗牌”,然后发下去,每个人得到一张别人的玻璃杯,认真做答。

3.以邻座为单位,分享并解答每个玻璃杯的烦恼。

三、小挑战,大帮手

1.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介绍本组得到的玻璃杯中的烦恼及解决方法。

2.针对普遍烦恼,其他组的同学再说出他们的解决方法,体现小挑战,大帮手的用意。

活动五:和谐宇宙----外星人看地球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2.辅导学生尊重自已和他人,关注社会。

主题: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保护地球保护人类,保护生命

活动目的:1.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2.促进国际了解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理论分析:环境教育理论认为:就时空而言,从责令的环境保护延伸到关切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环境,进而追求永续的发展;对自然的价值观则由人类中心的利我想法,转化为欣赏自然,接受万物存在本身的价值。

在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主要目标与任务便是促进个人人生观的建立与不断的提升,减少现代人虚无感的产生。这个过程必须经由协助个人发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为起点,而以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意义为终极点。所谓领悟人与自然或宇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领悟天人合一的道理。

活动方式:游戏讨论法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今天你要买张通向哪个星球的宇宙飞船票?

二、分组:按星球分组(水星组、木星组、火星组、金星组、土星组等)

三、发展活动

1.各小组起组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发现地球上存在哪些问题,列举出来。

3.讨论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地球上存在的问题。

4.全班分享。

5.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将组名写在黑板上,看看哪个组名新颖、有创意。

6.每个小组派另一名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情况。

7.即兴发言。

四、辅导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感受和谐地球。

活动六:电影欣赏----《荒岛余生》、分享、讨论

活动目标:1.借助影片内容引发新生思考。2.观后共同分享感受和心得。

上一篇:2023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下一篇:写作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