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题

2024-07-22

预习题(精选15篇)

篇1:预习题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它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篇2:预习题

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1.双重非负性:被开方数非负 a≥0 , 二次根式

2. 公式(a)2a0 a,a2a(a0) aa(a0)

3. 公式a(a)2的逆用: 将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平方的形式

三.最简二次根式 五.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四.同类二次根式 六.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要点

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 + bx + c = 0 (a≠0)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因式分解法 (4)公式法

求根公式: x

2 2a三.根的判别式:△= b- 4ac 应用:1.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确定字母的值或取值范围。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b2-4ac ≥0 )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 = 0 (a≠0)的两根为x1、x2, x1 + x2 = -b

a, x1· x2 = ac

应用:1. 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2. 已知两根求作方程

3. 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4. 确定根的符号

5. 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类型:

一.增长率(或下降率)问题 五.营销问题

增长率 : 原量(1+x)2=后量 下降率:原量(1-x)2=后量

二.复利问题 六.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面积或体积问题 七.三角形的问题

四.单双循环比赛问题 八.数字问题

知识要点

一.旋转的概念 二.旋转对称图形

三.中心对称图形

篇3: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策略

一.运用填空形式, 引导学生更自觉的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并没有养成自己预习的习惯, 自觉性较低。即便是预习, 有些学生也只是读读课文, 并未动笔思考, 流于形式。而“助学单”是预习有效载体, 设计了不少预习题目, 需要学生动脑动笔, 可促使学生圈点钩画, 积极思考。其中, 填空是最常见的形式,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积累语言知识, 梳理课文, 了解文本内容。

首先, 巧用填空来夯实基础。在预习过程中, 通过填空形式, 可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 把握基础知识。其次, 巧用填空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多多预习课文, 感知文本大意, 并适当勾画批注, 但不少学生缺乏预习意识, 难以融入到课文自学活动中。而倘若教师借助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则可调动学生预习积极性, 了解文章结构脉络。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填空来梳理课文结构,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 自主预习, 圈点勾画出本课的重点词语, 然后完成如下练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比如:秀颀 () ;虬枝 () ;倦dài () ;纵横jué荡 () (2) 解释如下词语:坦荡如砥:;无边无垠:______等。这样,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消除字词障碍, 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3) 脉络梳理:课文一开始则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后面并没有说明道理, 在第二自然段写___描绘了景色, 交代了____。而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 又赞美了白杨树。第五, 六自然段写了白杨树的与____, 突显了白杨树的_____。在第七, 八自然段中, 作者将白杨树象征成_____, 突出主题。在第九自然段中, 作者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 并赞美白杨树收尾。总而言之, 课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二.运用整理方式, 引导学生更细致的预习

在初中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填空形式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 整理课文, 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更透彻的理解篇章脉络结构, 为文本主题与思想的把握奠定基础。

第一、通过整理,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体裁多样。同时, 因作者不同, 因而文章风格不同。其中, 写作方法与特色是阅读学习需要把握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一目标, 也并非要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教师还可利用预习环节, 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提前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便于课堂上重点分析。如学习《白杨礼赞》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 引导学生整理文本, 根据预习问题来把握文章语言与细节, 从而感知文章的写作风格, 更深入的预习思考。比如 (1) 开篇一句单独成段, 那么它在篇章中有何作用? (2)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 由哪些方面入手, 描绘了黄土高原景色?这有何作用? (3) 文中哪个词语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了总体概括? (4) 文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那么通过怎样的形象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等等。

第二、通过整理, 了解文章脉络。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 若要把握文章主题, 需要了解行文思路, 抓住文章结构脉络。同样,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来把握篇章脉络。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预习题,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整理归纳, 理清思路: (1) 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孔乙己的直接出场?请运用“人物+事件”形式来概括文中孔乙己的4个生活片断。示范:第4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2) 请概括文中高潮部分。 (3) 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篇4:初中物理预习题的设置

[关键词]初中物理 预习题 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6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提前设计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展开预习操作,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物理素质和能力。

一、多元设计,提升预习题覆盖面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重视课前预习符合新课改精神。初中学生大都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大数学生学习认知基础设计预习内容,尽量提升预习题日的覆盖面。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设计预习题日时,要照顾学生的认知基础,降低预习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核心。教师设计预习题日不能操之过急,预习题量不宜过大。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给出一些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给学生设计课前预习题目:①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阻?②自由阅读文本,利用多种方式推演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③根据教材提示,弄清验证欧姆定律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了三个预习题日。第一个是基础知识检查,让学生回顾前面概念内涵,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题日有些难度,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推演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区域较大,对前面学习认知有一定重复,对本节内容也有涉及,体现出认知的关联性。第三个问题属于实验内容,让学生理清实验所需材料,这个任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是让学生对本节实验有一定认识,为介入实验操作做准备。教师多元设计预习题日,促使学生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二、体现差异,凸显预习题的针对性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深入了解,理清不同群体学生物理基础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可以白行掌握学生不同群体分类,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预习任务,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物理学习中的后进生群体,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出适宜的预习任务,让这些学生也能够体验成功,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学习《电能》时,教师设计课前预习任务:①电能的单位用什么表示?②你能看懂家里的电度表吗?说说电度表面板数据的意义。③能量存在方式有哪些?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讲给同桌听。教师设计的预习题日内容不多,难度也是不很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第一个题日为概念解读,教材上有明确答案,日的是让学生熟悉其特征内涵。第二个题日,是一个实用性生活题日,以家庭电度表为载体,认识电能的测量方式。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容易忽视,展开集体讨论之后,也能顺利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同桌展开互动,提升学习效率。学生解决这些题目没有太大难度,特别是后进生也都能够在同学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

三、注重实践,增强预习题的操作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要关注实验内容。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要借助众多专业实验器具才能进行;一类是常识性小实验,通过生活经验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可以自己完成。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要将这部分实验任务推到预习题目中,学生在课前展开丰富多彩的物理小实验,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感知能力,丰富物理常识,提升物理学习效度,为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奠定基础。

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设计课前实验题目。将下列器材:开关、导线、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以及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一只,按照串联形式连接到220 V电路中,并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教师给出提示: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功率公式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很快就进入实验操作之中.并且如愿获得正确结果。教师设计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利用实验课之前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获得深刻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篇5:朝花预习题

一、回忆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写的和写鲁迅的文章有哪些。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

二、《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包括哪些文章?

三、用两三句话概括《朝花夕拾》中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为下列人物各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语。

长妈妈:

藤野先生:

寿镜吾:

篇6:藤野先生预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瞥见( ) 畸形( ) 油光可鉴( )

诘责( ) 绯红(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2.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判断正误。

A. 瞥见:短时间地大略看看。 ( ) B. 畸形:不规则的,不正常的。 ( )

C. 诘责:追问。 ( ) D. 匿名:藏,隐藏。 ( )

二、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和分别的全过程。在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典型事件?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三、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四、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线索贯穿起来的?

篇7:因数和倍数预习题

1、什么叫自然数

2、什么叫数的整除?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

3、3×4=12,—()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4、举例()×()=(),()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5、思考与练习

(1)、你会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吗?比如能找出24的所有因数吗?你是怎样找到的?怎样快速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一个数的因数是(),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小提示:关键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2).你会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吗?比如4的倍数是哪些?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 一个数的倍数是(),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是()

6、填空。

(1)6和1,()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2)8×3=24,()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3)在35×2=70中,()是2的倍数,()和()是70的因数。

7、判断。

篇8:初中物理预习题的设置

一、多元设计, 提升预习题覆盖面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重视课前预习符合新课改精神。初中学生大都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大数学生学习认知基础设计预习内容, 尽量提升预习题目的覆盖面。物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难度, 教师设计预习题目时, 要照顾学生的认知基础, 降低预习任务的难度, 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核心。教师设计预习题目不能操之过急, 预习题量不宜过大。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 也可以给出一些合作学习任务, 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设计课前预习题目:①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阻?②自由阅读文本, 利用多种方式推演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③根据教材提示, 弄清验证欧姆定律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了三个预习题目。第一个是基础知识检查, 让学生回顾前面概念内涵, 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题目有些难度, 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 推演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 涉及区域较大, 对前面学习认知有一定重复, 对本节内容也有涉及, 体现出认知的关联性。第三个问题属于实验内容, 让学生理清实验所需材料, 这个任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只是让学生对本节实验有一定认识, 为介入实验操作做准备。教师多元设计预习题目, 促使学生学习思维,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二、体现差异, 凸显预习题的针对性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深入了解, 理清不同群体学生物理基础和学习情况, 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 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但可以自行掌握学生不同群体分类, 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预习任务, 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物理学习中的后进生群体, 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出适宜的预习任务, 让这些学生也能够体验成功,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学习《电能》时, 教师设计课前预习任务:① 电能的单位用什么表示?② 你能看懂家里的电度表吗?说说电度表面板数据的意义。③ 能量存在方式有哪些?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 讲给同桌听。教师设计的预习题目内容不多, 难度也是不很大, 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第一个题目为概念解读, 教材上有明确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其特征内涵。第二个题目, 是一个实用性生活题目, 以家庭电度表为载体, 认识电能的测量方式。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容易忽视, 展开集体讨论之后, 也能顺利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并与同桌展开互动, 提升学习效率。学生解决这些题目没有太大难度, 特别是后进生也都能够在同学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

三、注重实践, 增强预习题的操作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 要关注实验内容。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 要借助众多专业实验器具才能进行;一类是常识性小实验, 通过生活经验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可以自己完成。在设计预习任务时, 教师要将这部分实验任务推到预习题目中, 学生在课前展开丰富多彩的物理小实验,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感知能力, 丰富物理常识, 提升物理学习效度, 为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奠定基础。

在学习《电功率》时, 教师设计课前实验题目。将下列器材:开关、导线、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以及标有“220V 11 W”, “220V 22 W”的灯泡各一只, 按照串联形式连接到220V电路中, 并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教师给出提示: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功率公式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很快就进入实验操作之中, 并且如愿获得正确结果。教师设计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 学生利用实验课之前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实验操作, 学生获得深刻认知, 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需要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教师对此执行力度常常不到位, 导致课前预习成为虚设。物理课堂教学预习题设计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方调研。这样才能找准学生思维的对接点, 设计适合度更高的预习题目,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预习题设计虽然在课前, 但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有效设计课前预习题, 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率先进行预习活动, 必定能够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介入, 提高预习题的覆盖面和实践性, 提升预习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9:怎样设置语文教学预习题

关键词:预习;设置;推陈出新

预习,是一种课堂前的准备,是课堂学习前的自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对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进学习效率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促进学生自动学习的环节、提高课堂听讲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搞好预习,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前,我们常常是学生课前不预习也照样讲下去,即使有了预习,也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往往随便说一声:明天上什么课,大家回去预习一下。结果预习的要求往往落空。“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希望学生的是他们能离开课文,独立地正确理解分析没有教过的文章。但这种能力,只有在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认真阅读中才能形成。我们强调预习课文,目的正是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学生预习课文以后,讲课时老师就不会局限于细节问题上,而且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可以发现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切实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生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认真负责地预习课文呢?基于语文这一科目的特殊性,我以为预习题的设置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演讲稿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在预习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演讲稿。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发言的可能性,所以,一般都不敢抄袭。比如《守财奴》,由于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之一,为了深刻把握葛朗台的形象,我让学生编写演讲稿,分别以“我的父亲葛朗台”、“我的丈夫葛朗台”、“葛朗台自述”为题。要求内容忠实于原文,突出性格特点。同学们参与积极,思考活跃,在发言中大多数同学达到了我的要求。印象最深的是高二(五)班的王广娜同学的《我的父亲葛朗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夸张,塑造的葛朗台形象真是吝啬到家了,惹得全班同学笑声不断,而那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既能达到预习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融表演艺术于语文教学中

融表演艺术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会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高二第四册好多课文,表演性非常强,如《项链》,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等。讲课前,我都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由组合课余排练,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老师再对有关重点问题讲解,并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表演者回答相关问题,比如让杨志的表演者谈谈对杨志这一形象的理解等。这样,老师教的知识就会在这个不自觉的欢乐气氛中被同学们吸收,整节课就会在愉快声中结束。当然,这些都得益与课前预习的布置。

三、设疑陈难,提出问题

要设置一道好的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联想,比如,在讲完《竇蛾冤》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预习时思考: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蛾三位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都是本学期学过的,学生肯定感兴趣:她们身上有什么异同?我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三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的影响,但她们身上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各异,同学们不妨找找看。这样一来,学生们马上找到了突破口,第二节课上的讨论真是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学生对这三位女性的形象把握比较到位。再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三课前,我是这样布置预习思考的:文中有25处直接写笑,36处直接写哭,看看哪些人在笑,哪些人在哭,或者他们为什么笑或哭,通过他们的笑和哭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因为第三课时只要分析人物形象,这样预习目标明确,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阅读时的浅显以及知识上的不足,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答案,自然也会积极到课文中等找答案了。

四、让学生写教案提纲

《失街亭》是本学期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小说。在这之前,老师已讲了两单元的小说鉴赏,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一点鉴赏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个既能检验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办法: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教案”提纲,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派代表到讲台“试讲”,充当一回教师。这么一来,学生兴趣大增,都想过一把“老师瘾”。上台讲课的学生各有特色,影响最深的是高二(3)班的黄长春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设计了相当精彩的导语。高二(4)班的王文龙同学还发挥自己的特长,画了一张街亭的地图,根据地形图把课文讲得有声有色,别说学生,就连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篇10:初二上册语文部分预习题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8.“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2分) 答 :

9.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3分) 答:

10.“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11.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4分) 答:

12.第⑧段中加“.”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 答:

(二)(11分)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9.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2分)

20.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篇11:柳树醒了预习题答案

软( )

A.柔

B.弱

C.硬

6.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B】。

醒( )

A.昏

B.睡

C.硬

7.选择题。

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写法【B】?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8.多选题【ABC】。

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A.柳树发芽了。

B.春雷响了。

篇12:伯牙绝弦课文预习题

弦( ) 兮( ) 哉( )谓( )

二、填空、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_________》,收在《__________》里。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 ②好,表示赞同 ③言行、品质好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

3.这个叔叔很面善。 ( )

4.心怀不善。 ( )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

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 )

2.峨峨兮若泰山。 ( )

3.伯牙所念。 ( )

4.乃破琴绝弦。 ( )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篇13:中职电子专业课前预习题的设置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课前预习,有效教学预习题

中职电子专业的课程多数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很快理解。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可在课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教师可能在一些本来可以不讲或简讲的问题上浪费较多的时间。那么如何使预习更有效呢?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题要有效。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讨论如何设置有效教学预习题。

一、预习题的时间设置

预习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七十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是将预习题当堂布置给学生, 并且专门安排一堂“预习课”用于完成预习题, 效果显著。但是, 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 本身电子的专业课就很多, 还有好几门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训, 再加上语数外等课程, 这样算下来平均课时就很少了, 如果直接模仿的话, 就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提前一天布置预习题, 就既可以填补新课前的作业空缺, 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

二、预习题的题量设置

电子专业课每节新课的内容量不算多, 关键看理解的程度, 预习题只要能起到预习重点内容的目的就行, 所以不宜过多。我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布置几条预习题, 每条预习题少的只有几个字, 多的也就二三十字, 只要能起到引导预习任务就行。那么布置几条预习题呢?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个小组内学习能力好中差的都有, 几个问题正好可以分配给一个小组展示回答。

三、预习题的问题设置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同。预习题的问题既要让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通过书本直接找到问题答案, 让这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也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提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比如《电子线路》的数电部分第七章第三节三人表决器的设计, 我出了一条预习题:“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三人表决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如何用与非门设计出三人表决器?”其中“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 是给所有学生做的, 而后两个问题是在理解前面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回答, 如果能回答出来就说明学生经过了思考理解了, 满足了对优秀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预习题的成效设定

预习的目的是在上课之前把要学的知识先学一遍, 达到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 以便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更容易掌握主动。

预习题的问题要涵盖一节新课的大部分知识点, 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80%的基本知识点, 不懂的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小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还有各小组间的展示交流再解决掉一部分问题, 实在解决不了的还有老师的点拨指导。现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做预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五、实训课的预习题设置

电子专业实训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理论课出现的实验课, 这类课的实验课预习题的设置可以和一般专业课相同。还有一类是集中实训课, 要求学生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 比如一周, 掌握一种或者集中专业技能, 这类课程往往要求学生一整天或者连续几天都做一件或者一系列事情。如果还按照平时的做法, 提前一天布置预习题, 就不合适了。这类课程的预习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训内容进行具体的设置。比如, 电工实训, 前三天要求完成照明电路的安装, 那么第一部分预习题的设置就必须针对这三天的实训内容进行设置。课堂上时间不允许, 要求所有预习题在课前完成, 我就将预习题改成了实验过程的设计。通过阅读实验指导的叙述, 再完成布置的预习题, 这样就是不做实验也对实验的过程基本了解了, 而且通过课堂上展示回答问题后再做实验, 绝对事半功倍。

六、预习效果的检测

预习效果的检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查预习题的完成情况, 要批改。当然预习题的批改与课后巩固作业的批改有不同之处, 预习题批改重点不在正确和错误上, 而在是否认真完成上。老师应根据检查情况“以学定教”,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二部分是预习题的交流展示和点评。这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首先每个小组都用几分钟的时间将组内同学做预习进行交流, 然后老师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小组重点展示回答的问题, 小组内讨论好最佳答案后推选一位代表回答。在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 其他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争论不下时可由老师做点评。

以上是我近两年教授电子专业课中布置预习题的一些实践体会, 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不是只有布置预习题这一条路, 还有比如提问设计、评价反馈等,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渝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职业教育, 1998, (3) :11-13.

篇14:预习题

1预习目的

1.1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预习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学习兴趣也就越高。要求课前预习以后,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探究,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

1.2锻炼自学能力

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伸向知识的纵深处,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质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初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3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预习题进行预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这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就会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目前,已有很多教师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课前预习题的编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2问题透视

2.1预习要求笼统、无可行性

有些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只是要求学生课前看几遍课文,却没有具体的预习任务,也没有相应的预习指导。由于器材的限制,课文中的有些实验探究学生在家中是无法完成的。没有任务,预习要求就会落空;有任务,无可操作性等于没有任务。这种为预习而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无效的。

2.2探究结论填空、机械记忆

有些教师设计的预习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去寻找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量的计算式、物理规律的内容等,完成填空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关信息,但是,学生不能经历物理学习方法的熏陶,多次重复这种机械的填空和记忆,就会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科学素养的形成就会成为空话。

2.3题目呈现呆板、题量过大

有些教师把本该在课堂上或课后提的问题、布置的练习在预习题中出现学生不堪重负,难以完成,往往敷衍了事。学生在预习阶段,对课文只有初步的认知,理解尚浅,领悟不深,对过大、过难的问题往往望而生畏。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布置预习题要少而精,切口小一点,难度低一点,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揭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探究过程就算基本达到了预习目标。

笔者认为,精心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前预习题,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自然的求知过程,回归教育本身,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技能探索

3.1温故知新、形成心向

设计的预习题要力求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由此,预习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学情,着眼于课标和教材,着力于新旧知识问的逻辑联系,从学生已知的内容人手,注重类比、迁移、拓展、衍生,搭建知识能力的低平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心向。

【案例1】

温故知新——“浮力”课前预习之一

1。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方悬挂了一物体,静止不动,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N,物体受到_____力和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两个力。如果某一时刻测力计的读数变为2 N,则此时物体又受到_____N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_____。可能的施力物体是_____。

案例中的设计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把握物体所受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为浮力的引入埋下伏笔,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3.2巧置情景、激趣启思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在预习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创设物理情境,设置观察体验题,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观念冲突,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案例2】

观察体验——“浮力”课前预习之二

2.把乒乓球逐渐按入水中,观察松开手后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3.将旋紧瓶盖的空饮料瓶逐渐按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受并与你的同伴交流。

4.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由于大象很重,当时还没有这样大的秤可以直接称。曹冲的办法是:先把大象拉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如图2所示;再用许多石块代替大象,使船达到同样的吃水深度;最后称出这些石块的总重,也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我们知道,载了象或石块的船受到的重力是靠_____来平衡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象或石块越重,船的吃水深度越_____,被船排开的水越_____。

由此,可以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同伴交流。

案例中,乒乓球和空饮料瓶是常见的物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到把空饮料瓶按入水中比乒乓球困难,在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学生在预习题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体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建构起对自然界的新认识,培养学生见物思理、有物说理的学习意识。

3.3凸现基础、彰显梯度

课前预习题中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为学生新知的获得架起思维的阶梯。

【案例3】

思考探索——“浮力”课前预习之三

5.如图3所示,设想一正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一定深度的地方。正方体物块的上表面与水面平行。

(1)正方体物块左右两个侧面相对应的同深度的地方所受水的压强_____,左右两个侧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正方体物块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同深度的地方所受水的压强_____,前后两个侧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正方体物块上表面在水中的深度_____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强_____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针对以上分析过程,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你想法与同伴交流。

案例中的设想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剖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预习题深入思考,逐层推进,可以得出浮力与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之间有某种联系。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课前预习题,学生在思考时思维拾级而上,步步为营,通过不断挑战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学习的愉悦感自然而生。

篇15: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预习题

1、把握字词义,圈划词语注音注释并抄录下来

2、了解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感受,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感染力。

3、思考下列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评介这幅画?

2)《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怎样的圣经故事?

3)与同类题材画作相比,达•芬奇作品的不凡体现在何处

4)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5)作者是如何介绍这幅画的构思的?

6)大和耶酥神态和心理是怎样的?重点读描写犹大和耶稣的句子。

7)达•芬奇在背景与空间处理上有什么匠心?

8)达•芬奇为这幅画,付出了哪些努力?

上一篇:1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下一篇:诗歌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