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古诗

2024-07-15

小学课外古诗(精选6篇)

篇1:小学课外古诗

1.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0.悯农(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1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3.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 半夜鲤鱼来上滩 1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5.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6.花影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17.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9.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20.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2.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4.江畔独步寻花(其一)【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5.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26.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7.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28.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9.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30.秋日 【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31.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3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狗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3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晚春田园杂兴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4.题郑防画夹 【宋】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35.洁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6.清明 【宋】王禹偶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37.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38.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沙

39.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40.塞上曲 【唐】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41.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42.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43.菊花 【宋】元贞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4.回乡偶书 【唐】贺之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5.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但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46.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催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4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9.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50.芭蕉 【宋】杨万里

骨相玲珑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不凉 51.稻田 【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2.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3.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55.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花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分享:

篇2:小学课外古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作品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诗、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虞美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翻译 一年一年的消磨时光什么时候终了,以前知道多少?关押作者的小楼昨夜又刮来一阵东风,使我思念在故国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以往的雕梁画栋应该还在,只是已经面目全非。问你能有多少哀愁,那过往的哀愁好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走了。

《毛泽东诗词》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唐·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将(qiā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离我远去的,就像昨天不能留下.扰乱我心的,就像今天的烦忧.秋燕要在秋风中飞到万里之外,这样的天气我们可以在高楼上痛饮.文章繁富建安风骨.其中谢眺又像我一样清廉.飘逸豪放的兴致,想飞到天上去.想飞到天上去摘取明月.用刀断绝流水,水还是会流走.有酒来逍愁,但更加愁.人生在这世上不如意,明天早上起来披着头发隐于江湖之中.《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锦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日问不懂!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蜀相》杜甫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翻译

篇3: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其实, 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 可增强积累, 提高语感, 让学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 值得研讨。

一、培养兴趣, 别出心裁“读”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 从读的方法入手, 别出心裁, 读出兴趣, 读出韵味, 读出诗情画意。

1、设置意境, 提高传统朗诵水平。

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可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师生同读等方式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 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 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 领略诗词的魅力。师生自己录制朗读磁带, 让大家评头论足, 评选每周“朗读之星”, 开展攻擂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巧妙联姻, 以唱助读别有滋味。

如何过诗词背诵关, 我观察一名戏曲演员有时要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戏词, 如果硬背可能难记, 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一字不差。如果用“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 效果是否会更好呢?以“唱”助读可是一个好方法。

第一, 选读今人谱曲的著名诗词, “唱”读背诵。如《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满江红》 (岳飞《满江红》) 等等, 对这些歌曲, 同学们大都耳熟能详, 在优美的旋律下, 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 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 或者说是古诗词的诗译作品, 如《涛声依旧》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水一方》与诗经的《蒹葭》等等, 演唱这些歌曲, 也可很好地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

第二, 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 便捷实用, 别有情趣。可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如《还珠格格》的插曲《你是风儿我是沙》, 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配曲, 唱起来意境风格还真是比较贴切。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填入《化蝶》的曲调中, 确实珠联璧合, 词曲和谐。

3、驱遣想象, 读出诗中画意真情。

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 见柳是柳”, 在古诗苑漫步, 含英咀华, 就更离不开想象, 只有驱遣想象, 才能读出诗词背景, 读出作者感受, 读出画意真情。

可以开展“诗配画”活动。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 只要你用心品读, 就会发现, 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可任选诗词, 自由配画, 结集成册。如李白诗配画, 一位同学取名为《仙剑明月》, 另一位同学则取为《诗仙豪情》。李清照诗词诗配画, 有的取名《轻舟载愁》, 有的取名《暗香盈袖》, 有的则取名为《豪气与柔情》, 从中可窥见一斑, 在“诗配画”活动中, 同学们的品读更深入了, 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可以进行“诗词素描”。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 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经典诗作时, 我同时也将曾冬的《唐诗素描》中的几篇打印出来, 供同学们借鉴学习, 如《山居秋暝》《静夜思》《游子吟》等等, 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 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 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同学们便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词, 并尝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朗读感受。一位同学这样素描《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东方的夜空, 一轮弯月已撕破夜幕, 悄然升起。皎洁的银白无声无息撒向大地。宁静的夜晚, 几多清凉, 几多素淡。林间的树枝在月光下, 影影绰绰, 忽隐忽现。憩于枝间的鸟鹊, 为月光的明暗交替而惊醒, 时而起, 时而落, 时而长鸣, 时而窃语。清淡的夜晚, 生机四伏。忽然, 一缕清风习习而过, 枝叶翩然起舞。顿时, 蝉儿清唱, 此起彼伏, 随风之舞而乐其鸣。温柔的夏夜, 美妙的交响, 如入人间仙境。还有一位同学准备将诗经中的《关雎》拍成M TV, 他写的一段解说词是这样的:雎鸠关关相对吟唱, 油油的草色, 清清的河水, 又让我心旌摇动。风中摇曳着嫩如黄金的柳条, 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 那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那纯洁美丽的好姑娘, 让我醒着相思梦里爱。且听, 我的情歌, 在林中飞绕;且看, 她的裙裾, 在风里轻飘。

二、加强积累, 内联外延“品”经典。

要增强古诗文积累, 提升文化品位, 每册书后的10首课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内联外延, 巧妙衔接,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1、查阅资料, 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探究。

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 还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 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 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徜徉。为此, 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 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 合作互助, 借鉴碰撞, 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 (供参考)

这个表格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 它告诉学生, 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方式很多。在这个表格的启发下, 各小组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比如“同题佳句”这一项, 有的就换成了“作者经典”, 不好找同题佳句, 也可以将本诗词作者的其它经典诗篇或佳句列举出来。至于“相关链接”, 内容非常广泛, 比如名家的评论、精妙的赏析、诗词的新译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究‘悦’读”这个栏目, 学生在这个栏目的探究过程中, 既有深层严肃的思考, 也有妙趣横生的玩味。

2、整合资料, 自主学习, 进行专题探究。

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整理归类, 有兴趣的可以进行专题探究, 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 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 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 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 学习时, 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 加以分类归纳, 有助于积累与运用。比如:诗中山、诗中水、诗中花、诗中春、诗中秋等等。一位同学就以“花魂”为题搜集了课内外阅读的关于“花”的诗词佳作, 加以品味赏析, 还配上了相应的花卉美景图片, 真是图文并茂, 令人赏心悦目, 读之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

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 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成倍的积累, 熟悉作者文风, 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 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 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比如, 一位同学以李清照为专题, 写出了探究报告《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诗词中的“愁”》, 报告从李清照的《如梦令》入手, 分析其早期诗作的俏丽、清新与活泼, 进而研究李词“愁”绪之根源, 深入把握了李清照思想变化的脉搏。另一位同学也独具慧眼, 选择了这样一个专题《从苏轼诗词看“贬文学”》, 且不说探究的价值, 至少, 写这样一份报告, 他得要好好地读一读苏轼的诗词, 要深入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 还要向大家介绍介绍何为“贬文学”, 或者还要找找与苏轼有着同样遭贬经历的名人名作名句。这就够了, 这已经远远不是我们老师所能给他的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他定会受益匪浅。

以与古诗词相关的其它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开放自主, 只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古诗词积累有帮助的都可以。比如《古诗词中的科学》《宋词的词牌名探趣》《古诗词中的雅兴》《题好一半诗———古诗词标题研究》。有一位同学从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中受到启发, 感觉地名入诗的妙处, 专题报告《地名入诗逞风流》受到师生和专家的好评。

三、学习模仿, 含英咀华“炼”语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是祖国语言中的最璀璨的宝石。要想学好语言, 最好就是从背诵积累古诗词开始。学好语文, 先读古诗词, 这其实是一条捷径, 我们的新教材编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才不惜花费精力和版面引导中学生注重积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深感, 课内课外的古诗词背诵积累, 是很典范的语言学习的材料。

1、利用古诗词背诵, 学习修辞方法。

《标准》中明确规定, 不考修辞、语法的名词术语, 但作为美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修辞方法是有必要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资料, 对巩固学习相关修辞方法, 有极好的作用。比如“对偶”, 掌握这一方法, 需了解对偶的特点, 即要做到上下句字数相同, 词性相同, 意思相近或相对, 严对还要讲究平仄。古诗词是学习“对偶”的极好资源。举隅一二: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通过这样的积累与提炼, 学生对“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必然印象深刻, 也体会到它的妙处, 写作中就会学习模仿, 注重语言的锤炼, 在简洁的语言中力求生动传神, 意蕴丰富。

2、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能力。

“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 虽篇幅不长, 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方法, 积累文学词汇的重要的学习资源。

可学习诗词鉴赏方法。以七年级 (下) 《竹里馆》一诗的赏析语言为例, 这则赏析可分为三部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第一部分是从诗的内容方面做总体概述。“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后两句写夜深人静, 明月相伴。第二部分虽进一步分析诗的内容, 却从具体的诗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品析。“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第三部分是对全诗的意境情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通过老师的分析与指导, 同学们就会逐步明白, 赏析一首诗, 是有方法的, 大多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进行, 有法可循, 自然能学以致用。

篇4:把课外阅读引进古诗词课堂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沙》(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炼。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习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第一篇,此诗表现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感,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更多的是涉笔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风沉郁顿挫、含蓄蕴藉。老师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了解到诗人自己身处因屋破被寒风欺、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凄凉处境,却还心系处于类似处境的无数寒士。两首诗对比学习,学生们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篇5:鹿柴小学古诗拼音版课外阅读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篇6:小学课外古诗

【唐】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这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 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储光羲(707-约760)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2、白 云 泉

【唐】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3、游 洞 庭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 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4、田 园 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宿(xiǔ)雨:夜雨;经夜的雨水。宿,夜晚。

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 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王维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王维一生仕途坎坷,十九岁步入仕途,初为太乐丞,后因受牵连而被贬。发妻又丧,从此未再娶,孤居三十年。王维曾受宰相张九龄的提拔,然而好景不长,张九龄罢相以后他便处处受到打击与排挤。‚安史之乱‛后他又受人诬陷,深受打击。这样复杂的社会因素,使王维深感人心险恶,仕途艰辛。于是,他只有 将诸多不平与感慨藏于胸中,遁迹山林,以求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慰藉。

5、金 缕 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⑵惜取:珍惜。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⑸莫待:不要等到。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6、少 年 行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我国古代一个的诗词题目,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杜牧等都曾写过,著名的有王维的四首《少年行》。‚少年行‛又是一种游戏及乐曲的名称。

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臵,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tóng)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2.咸阳: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游侠: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3.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系(xì)马:拴马。第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解说: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 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 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7、大 风 歌

【西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歌注释

①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威:威力;威武。加:凌驾。③‚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④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⑤安得:怎样得到。

诗歌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8、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凉月:新月。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译文】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 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 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

9、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3.栖:休息。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0、霜 月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11、鸟

【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鸟》,通俗易懂,诚挚感人。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它们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白居易在这首简短的七言绝句中,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 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劝戒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12、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芳华:芬芳的鲜花。初:刚刚。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因此,所以。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诗文解释: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 25 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 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⑴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⑵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⑶芦管:笛子。

【译诗】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27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一说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实误。诗题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臵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4、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清景:美景。

上林:即上林苑,皇上的御花园。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作品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 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赏 析:‚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自然是早春过后的仲春时节,这似乎和诗的主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样呢?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解释,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争艳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似乎就错过了感受春天的机会。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现象,却是对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 云的做法不以为然。试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赏花活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情与兴致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说话,就会由衷的表示赞同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由地,心无旁骛地欣赏景色,才能惬意与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呼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

整首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15、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5)故园:指故乡,家乡。[2][3]

作品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

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

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6、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涉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17、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

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1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 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

‚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

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伞》及教学反思下一篇:VPS 教案 短语做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