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2024-07-08

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精选5篇)

篇1: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参与度低,整体建设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的建设机制,企业参与程度与积极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建设过程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主要表现为:在建设内容上缺乏行业企业主流技术、规范和流程,企业需求体现不足,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企业一线的项目与案例较少,真实(虚拟)工作场景设计不足,等等。没有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区域特色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强的教学资源。新型的主题学习类资源更为缺乏,系统的网络课程类资源为数更少。

(二)缺乏标准架构,没有真正形成开放式的资源云

大部分教学资源库建设只是堆积罗列多门课程,各专业课程之间没有联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在资源库数据底层找到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匹配机制,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如在制造及工艺类课程中,对于学生无机会或少机会接触的工具、夹具、量具、辅具没有提供可虚拟装配、拆卸的三维模型,而仅仅是提供了照片,在功能实现上仅仅具有单一搜索、上传或下载,资源没有很好的集成,达不到使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推广与应用机制缺乏,管理与服务滞后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及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方面分析,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建设成为多类对象的“学习中心”。不仅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还要为企业一线人员提供学习服务。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还缺乏推广应用与个性化服务机制,及时更新资源等可持续建设的动力不足。

二、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建设的策略

(一)确立资源开发规范

教学资源是资源管理应用平台的核心与支撑,是涉及不同用户、专业、课程、职业岗位等诸多内容的复杂系统。为了高效整合各种资源,必须制定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与模板等指导性文件。

资源开发可采用国际通用资源开发SCORM标准(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中国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学习者模型规范)和网络内容属性标准(IMS)。遵循元数据规范,采取适当减少属性描述元素数量的做法,增加资源编目与标注的可操作性[1];采用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资源元数据信息的存储,采用XML文件作为数据交换的格式;采用基于Web-3D国际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实训。

(二)将碎片作为资源基本单元

为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便更新,改变以往教学资源建设追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做法,将教学资源按课程要素分解成概念、方法、原理、案例和项目,并用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张表、一页PPT或者一段微视频来表示,作为资源建设的基本单元。一个知识点由多个不同的资源碎片组成,一个资源碎片也可以对应不同的知识点。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知识碎片和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对学习资源进行编辑、选取和定制的效果,由此赋予平台开发、共建共享的特质。

资源碎片化,是一种理念与方法的变革。其意义在于:一是将教学资源更新对象做到最小化,可大幅度地降低更新成本与更新难度。二是可促进资源自创。比如,用户可以通过屏幕照相、屏幕录像、手机摄像等方法制作各种教学资源,再上传至空间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三是为资源泛在分享提供快捷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按主题领域快捷地将各类网络资源嵌入到自己的课程资源中;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可快捷、泛在地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三)建立资源结构体系

1.按层级定义资源结构

为了使大量碎片化资源可按照不同主题与领域进行搜索,将突破按素材品种对资源进行分类的传统做法,以行业(产业)领域为主线,采用层级结构与开放式关联技术,把专业能力分成若干层级,以达到该层级所需的知识点为基本要素来构建资源库,碎片与碎片之间可进行开放式的任意关联,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实现资源采集与聚合。这种结构可实现相同主题领域的资源碎片构成的同一层级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使平台的开放式成为可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图1所示。

2.按模块确定资源体系

构建应用模块化的“6+1”资源体系,如图2所示。即建设以职业信息资源库为依据,以专业建设资源库为主线,以课程资源库和实训项目库为核心,以培训认证库为拓展,以素材库为支撑,以标志性资源库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职业信息库主要包括行业介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新技术等内容;专业建设资源库包括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调研手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课程资源库包括专业支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等内容[2];实训项目库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包、专业技能实训包、综合技能实训包;培训认证库包括师资培训包、新技术培训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包、技能竞赛资源包等;素材库则作为上层应用库的资源容器,提供的单元素材供上层应用库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标志性资源库则是指利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研发具有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特色资源。

(四)通过解构工作选取内容

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来解构工作。首先要对当地产业领域中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实际需求为主导,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对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其次,将每一项工作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进行解构。从工作主体角度,确定做好该项工作需要哪些知识、能力与素质;从工作客体角度,确定完成该项工作的对象、条件和环境。解构工作是对某项典型工作(如网页设计)按照某一种逻辑(如问题主线、项目主线、任务主线),把每项工作任务分解为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象、条件和环境。

构建资源内容和岗位能力模型之间的有机匹配机制。在解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构筑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基本模型和动态模型(课程体系)[3],确保专业与岗位或岗位群对应,课程与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应,教学模块与典型工作子任务及其工作步骤对应,知识点与技能点相互对应,再加上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对象、条件和环境等要求,进而建立教学资源内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机对应的匹配机制。

(五)集成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购买、采集和聚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现有的、适合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定义、标注和分类,按产业领域,分别建设职业信息库、专业建设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认证库、实训项目库和素材库等6个资源应用库及1个标志性资源特色库。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通过在资源管理平台上集成现有优质资源,并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可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

(六)研发特色教学资源

主要开发两类特色教学资源:一类是面向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化塑造和公民素质教育,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素质类特色教学资源,开发面向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资源等。另一类是代表区域产业高、新、尖水平的技术技能型教学资源。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将建成代表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以德国斯宾纳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车铣复合中心等为主要设备的精密制造实训室,并借鉴德国技术培训经验,将以该实训室为基础,应用3D虚拟技术研发“虚实结合”、“技能进阶”的特色教学资源;利用学院所在地的东莞台资企业精密电子产业集聚特点与优势,研发相关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类特色教学资源;依托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单位的技术优势,研发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技能型培训资源包。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行管理机制

(一)区域联盟协同共建机制

以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协同共建为目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区域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及领军企业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作用,以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研究会和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构建政校企行四方参与、协同共赢机制,逐步形成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联盟。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机制

在资源建设与服务中体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和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共享精神[4]。一是建立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坚持和鼓励原创,在源头上保证形成高质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采用购买和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资源著作人与资源用户的权利与责任,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网上共享使用的范围等。二是建立资源发布审计机制,对每个上传的资源都进行分类和设定使用权限,从资源的上传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传资源的质量,避免产权纠纷。三是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资源使用“实名制”。在资源的下载与应用环节严格做到按分配的用户权限使用,防止资源被非法下载或传播。

(三)绩效管理机制

在资源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机制,对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实现资源的全程质量监控,从而保证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5]。为提高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可指定一套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来激励资源建设者的行为。一是建立资源建设者的分级制度。根据资源建设者建设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来确定建设者的等级,并为本年度处于较高等级的资源建设者颁发荣誉证书或奖金,以此来激励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周期上报考察制度。教师、资源建设团队或企业按周期通过绩效管理平台上报本阶段完成的资源建设情况,例如资源建设数量等。绩效管理平台根据上报数据,对教师、资源建设团队或企业的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排名,并在资源管理应用平台进行公布。

(四)应用推广与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不同用户的推广培训计划。一是结合区域内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鼓励应用本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二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空间”,做到“人人通”,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是面向企业及其员工推广使用企业培训资源,通过泛在学习解决工学矛盾。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编号:JGXM311),主持人:罗毅洁)

参考文献:

[1]董宇飞.浅论基于B/S架构的高校教学资源库[J].电脑学习,(4):43-44.

[2]李菡.基于共享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架与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195.

[3]刘红兵,李移伦.探索如何基于企业素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J].电子世界,2012(14):3-4.

[4]沈莹.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297-300.

[5]林君芬.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58-62.

篇2: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随着医疗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医疗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医院数据中心和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1]。然而,对中小规模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数字化建设不仅投资巨大,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进行维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2]。另外,如何使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区域数据中心共享,减少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重复建设,探索一种快速可行的信息系统升级和维护解决方案,对提高医疗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化医院与区域医疗发展现状

我区目前共有2所总医院、十几家中心医院以及多个师医院、临床部等基层医疗机构,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级别的影响,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级别越高,医院信息化程度也越高[3]。总体来说,各医疗机构基本都应用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具有数据基础结构一致、数据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各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与总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推进全军“十二五”数字化医院、疗养院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与HIS相关的医疗子系统,如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 cation systems,PAC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 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新版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等已经成为等级评审的重要内容,在信息系统具体项目的建设中,都表现出了结构复杂、调试困难的特点。

区域医疗的目的是在某个区域内向患者提供连续的协同医疗服务,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诊治水平、节省医疗成本[4]。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是实现区域医疗的核心和支撑平台,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实现各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数据的共享、交换、整合与存储。由于数据中心需要与各个医院的不同软、硬件资源和关键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因此面临着异构环境、业务融合、 设备节点失效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以传统的系统维护方法难以有效处理,给数据中心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5]。

2虚拟化技术概述

虚拟化技术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伴随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系统企业级环境下应用的技术成熟度[6]。虚拟化技术从使用角度可分为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各种虚拟化的软硬件产品也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业领域,如桌面虚拟化的VMware Horizon View、应用虚拟化的VMware Thinapp[7]等。通过对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分层,并将所有信息在数据中心内进行备份存储, 形成能够进行模块化组装以适应各医院不同运行环境的虚拟资源池。

3协同平台系统设计

我们计划以总医院为依托,构建面向全区医院数据中心和区域数据中心的多级虚拟化协同平台, 为军区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的数据运行环境[8],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系统架构,使总医院已使用的信息系统无缝复制到基层医疗机构,以实现快速批量部署临床路径系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新应用。该平台主要分为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总医院提供的模板机、基层医院数据中心与客户端3个部分,整个原型系统的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3.1系统各组成模块说明

区域数据中心主要由服务器集群、存储池和配置管理数据库组成。服务器集群用于管理基础层、应用层并与基层数据中心和客户端交互。配置管理数据库是用于控制和管理服务器集群,使用Oracle 12c存储各映像层的名称、地址、版本等信息及各逻辑映像与具体物理机的匹配关系。管理控制台以Web方式对所部署终端进行可扩展管理和监控,执行映像更新和还原等操作。

总医院提供的模板机用于为一组映像创建标准的基础层和应用层。模板机通常包含操作系统更新、 服务软件包和补丁程序,医院的网络配置信息,终端用户使用的“军卫一号”和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等。当有新的应用系统上线时,也以模板机映像的形式提供给区域数据中心。

基层数据中心通过军事综合信息网接收区域数据中心配置好的映像,并将其分发到各基层的客户端。基层客户端在本地操作系统中运行,不需要安装任何虚拟化层;终端硬件设备只需负责运行映像并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接口周期地与数据中心的映像同步即可,不会改变用户任何使用方式。

3.2系统采用的关键性技术

由于多级数据中心涉及远距离的广域网传输, 因此系统的重点是对网络和存储的机制优化,以达到网络传输最小化和系统高可靠运行的目标,采用的关键性技术有以下几点:

(1)映像分层和终端分层管理。为提取和标记出不同软硬件资源的共性与差异,把全部终端资源从逻辑上划分为驱动层、基础层、应用层和用户标志层,其中驱动层包含终端硬件的驱动程序,基础层是在硬件之上操作系统和基础架构软件,应用层是与用户无关的各类应用程序,用户标志层包括各终端计算机的标志和用户的数据与配置文件[9]。内容相同的逻辑层只需上传一份映像到数据中心,这种组合式的终端分层管理方式既显著降低了传输流量,又保持了应对不同终端环境的灵活性。

(2)流式与广播混合传输机制。由于医院间的广域网和医院内部的局域网带宽不同,为提高数据在不同网络链路中的传输效率,将各基层医疗机构数据中心服务器充当负载转发器,使数据在医院间的广域网采用流式传输机制,而在医院局域网中采用广播的传输机制。各基层医院需从区域数据中心服务器下载一次,然后由负载转发器对各医院内的其他端点进行对等更新即可。

(3)集中式和分布式混合存储策略。区域数据中心存储全区所有医院的硬件驱动库、标准镜像、差异化的应用软件以及用户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和策略规则对终端进行控制。各医院的HIS、PACS等超大容量的文件仍在各基层医院的本地存储,这些数据均可通过Web接口远程访问,根据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实现不同医院间的数据共享。

3.3系统实现与应用效果

我们利用VMware Horizon Mirage和Oracle 12c软件工具,硬件服务器使用HP DL580g7存储配置管理数据库和各终端映像,以联想Think Pad T440运行各类基层客户端,在局域网环境下模拟原型系统的运行过程。原型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该协同平台可以准确地对各类基层客户端进行备份和恢复操作, 实现快速升级和更新业务系统,且不影响前台业务开展。

4结语

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军队区域医疗多级数据中心协同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人员不足、维护力量有限等问题。它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的优势有[10]:(1) 将各级医院的物理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使业务程序仍在本地硬件环境中执行,既提高了运行效率,也保护了已有投资;(2)该方案对广域网络的依赖度不高,只需在进行应用更新时保持区域网络畅通,平时各基层医院的业务可离线运行;(3)缩短终端的停机维护时间,当某台终端的硬件设备损坏、软件被误删除或感染病毒时,通过集中存储终端的系统映像和定期创建的端点快照,可实现对物理和虚拟终端的无缝恢复。

篇3: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关键词: 共建共享;档案;协同机制

Abstract: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chives resources system and use system, establishing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ay promote regional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mainly includes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resource and technical collaboration,benefit collaborative and body collaborative.

Keyword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Archives;Coordination mechanism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服务利用的重要途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平台,并与政府公开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1],由于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档案部门单独开展区域内档案共享难度较大,因此多地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下文简称档案共建共享)的理念,浙江省在全省各地大力推进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现有档案管理体制下,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分散保管在跨行业系统各单位中,建立档案共建共享协同机制可保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节约工作成本,最终实现区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有效的区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

1 管理协同

1.1 建立协同法规制度。档案共建共享的法规制度是规范各单位协同开展档案信息建设和共享的基本依据,随着档案整合和共享工作的深入推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也在逐渐建立和完善,2014年7月23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馆室一体化、馆际一体化建设,提升档案共建共享水平”[2],海宁市两办发文《关于开展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工作的通知》,档案局向各单位发出《关于整理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函》对区域档案共建共享的具体工作进行规范。上述政策和规章是对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导向性及指导性文件,今后仍需档案部门努力将相关措施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提升其强制性。同时,为确保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应进一步加强档案共建共享相关法规制度的研究,对各参与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共享交换、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等做出具体规定,为档案共建共享协同开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2 成立协同管理机构。当前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由各行业系统单位自行管理,在推进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中,各地主要采取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模式,由于未建立协同管理机构,仅凭档案部门自身的力量开展区域各单位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存有困难,如海宁市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中,“针对部分单位档案门类多、数据库庞大,对纳入工作有畏难情绪的情况,局领导亲自上门做好协调工作”[3],而建立协同的管理机构可以更合理有效地推进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可由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民政、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组建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协同管理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和咨询机构,实现区域内各单位档案信息的建设与共享传递,在具体工作中承担下述职责:制定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对区域各部门的档案信息的筛选、清洗和规范,确定共建共享的档案信息范围;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数据目录交换体系等;建立和完善区域档案共建共享的系统平台;统筹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工作和利益;加强各单位的监督、评估、绩效考核;组织各参与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等。

2 资源协同

2.1 信息资源的协同整合机制。要实现区域档案共建共享的目标,需要将区域内跨行业系统各单位档案全面共享,但当前档案信息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日常业务系统中,由各保管主体负责开展,“信息孤岛”效应明显。部分地区档案共建共享主要是整合区域内综合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如湖州市建设“湖州市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将下辖三县两区及市本级6家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整合,实现“资源自建、信息共享、异地查档、跨馆出证”的目标[4], 因此并未充分实现区域内相关档案资源的整合,同时档案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效果,当前综合档案馆的馆藏内容结构也决定了现有的档案共建共享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有效利用档案的需求。因此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一方面在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基础上,应扩大档案资源范围,加强行业系统档案数据的融合,此外,应重点将档案内容建设纳入共建共享体系,以关注民生为导向,将分散在各系统行业的涉民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起满足民众需求的区域档案共建共享资源体系。

2.2 人力资源协同建设机制。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参与单位多、档案类型多样化、技术要求高,这些都对人力资源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满足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各类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及不同岗位要求的专业型人才队伍,重点加强高级管理型、信息技术型、协调沟通型和具体操作型等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信息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促使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类业务工作培训班、不同档案部门之间的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档案共建共享知识的学习,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如海宁市在建设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中对不同行业系统、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业务层次的人员多次举办专题培训,对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性、平台建设和使用情况、具体业务操作进行培训讲解,培训工作提升了相关人员对档案共建共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凝聚力,为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3 财政资源协同配置机制。档案共建共享是跨行业系统的综合工程,区域档案共建共享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档案信息硬件设备购置、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培训、软件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等,单纯依靠档案部门的财政力量是不够的,各地政府应当成为共建工作资金投入的主体,要设立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专项财政资金,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如湖州市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工程项目由湖州市发改委立项,核定工程总概算为712.32万元,用于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制度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互联网、政务外网和专网等应用支撑环境及数字档案资源接收、管理、保存和利用平台等[5]。同时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地合作设立共建共享的共建项目,争取共建专项资金的投入。

3 技术协同

3.1 搭建档案共建共享协同平台。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应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平台,集成各单位不同类型的档案平台和数据、促使不同的档案部门统一平台操作、档案各项具体业务基于平台开展,最终实现跨系统行业档案的深度整合共享,档案共建共享平台应实现以下功能的协同:

(1)平台、数据及应用协同。平台应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服务利用的档案基础业务为依据,以方便社会各方面有效利用为目标,设计包含各类档案信息平台、数据库及服务利用的一站式档案共建共享平台的整体架构。如丽水市档案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四层结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基础平台层,馆藏档案和室藏档案2个大数据仓库,智慧管理、智慧发布、智慧监管3个智慧操作系统,云档案共享中心、物联档案超市、智囊档案、民生档案4个智慧应用体系架构[6]。

(2)管理和运行协同。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各单位的职能应分工明确,共同维护平台的运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平台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工作,如平台的软硬件构建、操作培训、业务指导和运营维护等工作;各单位负责将本部门共建共享档案的整理编目、将相关档案信息资源提交上传到平台的应用系统,利用平台智能化管理档案,根据权限从平台获取相应的各类档案资源。

(3)业务功能协同。档案共建共享平台在实现档案的收、管、用等基础业务的基础上,各单位通过平台应实现档案办公自动化、开展实时业务交流等,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平台开展档案管理文件发布、网上年检、网上移交等工作,可对基层单位进行在线监督指导和业务监管,解答基层部门提出的各类问题。

3.2 建设档案共建共享协同标准规范。统一的标准是区域内跨行业系统档案信息共享和协同的基础,区域内档案资源由条块分割的跨行业系统各单位建设和管理,数据库结构、信息标准及运行机制等差异较大,异构信息系统造成各行业系统的档案信息兼容性很低。为实现跨行业系统各类档案信息共享,首先应加大现有档案信息标准执行力度,如《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数字档案管理与技术规范》等。同时应推动档案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建设,如档案信息平台体系建设规范、档案数据标准及规范、档案数据交换与共享资源目录规范、开发信息中间件等。通过标准建设实现各部门独立的档案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档案数据、系统及网络的整合。

4 利益协同

4.1 约束与冲突协调机制。约束机制是利益协同机制的基础,是用来规范各单位行动的相关约束规范,通过约束机制对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中各单位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确保参与主体的行为有助于实现档案共建共享的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参与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因此约束带有强制性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约束机制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正向激励功能,而不是限制多元主体的发展。同时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参与主体复杂,涉及多个行业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在系统、技术、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发生冲突,此时需要建立冲突协调机制,通过统一思想、建立沟通渠道、合理的利益分配等方式进行协调,保证共建共享工作的稳定推进。

4.2 利益协同分配和激励机制。区域档案整合共享工作中,档案的内容构成、服务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可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各参与单位在共建共享工作中因投入、垄断信息共享服务等致使原有利益结构被打破,原来利益可能会出现增加、不变和减少三种情况,只有在利益增加的条件下,参与单位才有可能具有工作的积极性,其他两种情况相关单位不会有动力开展共建共享工作,这就需要将利益在各参与主体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补偿。应综合考虑各单位的投入成本、贡献度、承担的风险及绩效等因素对所得利益制订分配补偿方案。同时适当的利益激励机制也可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可对各参与单位和工作人员采取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方式调动各参与单位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协同,如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大力推进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实现含国土、民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公安、文物等41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的251类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2016年1月18日,获“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7]。

5 主体协同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域内档案工作具有指导职能,是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者;区域内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企事业档案馆集中管理着丰富的档案信息,是区域档案共建共享工作重要的参与者;跨行业系统的许多单位尚未设立档案馆,档案资源由档案室等类似职能部门自行管理,他们也是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参与单位。此外,应将市场力量和民众纳入档案共建共享的参与主体中,建立社会各方参与的主体协同机制。

5.1 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档案共建共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可充分利用市场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提升档案共建共享的效率,节约投入成本,并真正体现社会共建、均等共享的内涵。可在以下领域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如档案共建共享平台的开发、运行管理及后期维护;系统运行中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的研发;特色档案数据库建设及智慧型应用系统开发;档案保管单位内纸质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以商业购买的方式直接在信息市场上获取部分档案数据等。

5.2 民众是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应当是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档案共建共享的内容选择、平台建设、监督评估等各方面工作中都应当注重民众作用的发挥,民众的意见不仅是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起点,同时民众能方便、及时、全面、安全获取档案服务更是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最终归宿。如嘉兴市档案局馆始终坚持“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开展了“行进中的历史记忆”“档案连着你我他”“让百姓走进档案馆”等系列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档案事务,提升了档案共建共享工作的效果[8]。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4-X-4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EB/OL].[2014-05-02].http://www.saac.gov.cn/.

[2]抢抓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J].浙江档案.2014(7).

[3]海宁市档案局三举措扎实推进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工作.[EB/OL].[2015-12-20].http://news.haining.gov.cn/

bmdt/201505/t20150504_430304.htm.

[4]湖州市建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EB/OL].[2015-10-20]. http://cs.zjol.com.cn/system

/2015/04/16/020606504.shtml.

[5] 我委已批复湖州市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工程项目.[EB/OL].[2015-12-20]. http://fgw. huzhou.gov.cn/

index.php?controller=Show&action=Index&id=7731.

[6]朱悦华,王正媛.服务至上:科技挑起智慧档案[J].中国档案.2014(9).

[7]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喜获“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EB/OL].[2016-01-18]. http://www.zjch.gov.cn

/art/2016/1/18/art_55_69615.html.

[8]浙江嘉兴:让老百姓享有更多更好的档案服务.http://www.tjdag.gov.cn/tjdag/wwwroot/root/template/main/zwxx/zhxx_article.shtml?navid=&id=14774.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档案馆

篇4: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支撑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58-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类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信息化并未产生技术专家们所预期的巨大效a益。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最明显的优势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主体的限制,有利于促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带动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管理上的困境以及数据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在推动区域统筹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然而从现实来看,“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没有形成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中的低水平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很多研究较多地将其归因于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微观层面,如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对资源检索的技术智能化水平不高;资源的获取和应用及更新速度慢,动态适应性较差;存储资源利用率低,等等。[1][2] 区域教育信息化模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教育信息化整体不高的问题。

我们认为,资源共享与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抹杀学校之间的特色和个性化需求,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整合教育信息化各方主体(特别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并通过互补和整合进行重构,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产生“1+1>2”的效果。[3]也就是说,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解决宏观机制特别是区域内学校协同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和策略,实现系统意义上的整合和规模效应,而不是将学校模式简单地扩散到区域模式。从校际协同视角,立足于协同教育服务,构建符合区域教育信息化需求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大大地减少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浪费,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部各学校优势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整体提高和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整个区域内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制,从而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二、区域教育资源协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教育信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和组成部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和组织成员之间是协同互动的。就教育资源建设而言,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组织者的教育管理者和各学校共同组成了资源建设的协同组织,该组织的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成功运作主要受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内部因素则相对复杂,包括:①组织的愿景、使命及战略目标,即组织内每个参与学校都有强烈需求,但个体又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需要协作,因而促使组织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协作动机;②合适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规程,需要配备管理人员,拓宽管理机构与各成员机构间的沟通渠道,明确成员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使得有限的资源能最大成效地发挥效用;③实施效果,即协同组织的最终活动成果,主要体现为共建共享组织提供的资源与服务。 [4] 当然,合作必须建立在资源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资源,这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可见,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共建共享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四个方面,彼此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成为“协同发展、协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

1.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建设需要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服务各个环节(如信息化设备、工具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应用,培训或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化管理等)、服务主体(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有关教育服务企业等)和服务资源(如设备、教育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协同运作和动态聚合,为教育服务对象(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等)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基于网络的协同教育服务。由于协同组织内部各个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性(如区域内各学校背景、特色和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协同教育服务首先是要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的初始生态,并根据各成员的核心资源变化和应用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面向区域教育协同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是指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区域服务模式,通过不同的配置策略,将各种信息资源合理分布和存储在不同的节点服务中心,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提高资源效益。[5]

2.共建共享机制和相应保障策略

目前,如何促进教学资源跨组织、跨平台的共享与重用,进行高效能、可持续、高质量先进资源建设并形成资源共享环境已成为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撑E-Learning 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与实践热点。从当前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在状态来看,教育信息资源存在同种—良构、同种—劣构、异种—良构、异种—劣构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并行存在,其中“同种—良构”型的资源是最容易整合、最利于高效汇聚的。[6] 但无论是从财政资源的效益还是从现实的可行性来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很难也不应该以“同种—良构”型为主,“异种—良构”型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笔者认为,保障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建立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并从软件支撑环境和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统一数据规范,对不同类的信息资源建立资源目录,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元数据设计,并进而建立信息资源数据模型;②建设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库,以支持不同应用系统中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有效汇聚;③构建面向用户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分散于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等)和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索、采集和整合,完成对多个部门、机构的数据的交换与集成,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访和互动;④明确资源整合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难以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共建共享的再生性动态资源,需要通过经济杠杆、评估手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共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资源包括资本范畴内的显性资源,也包括非资本范畴内的隐性知识资源,前者在整合的过程中涉及产权的问题,后者虽然不涉及,但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可转化为有产权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外,还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工业产权,以形成良性、促建促用的氛围。

3.绩效管理机制

协同组织的整体效益有赖于各组织成员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教育建设相关单位的绩效管理机制,使得有限的资源能最大成效地发挥效用。笔者认为,教育资源虽然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教学理念,然而资源的共享不会必然产生教育的效益,资源共享效益的形成必须要经过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进行“扬弃式”的应用,也就是说,衡量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资源数据的多与少,而是使教师和学生在共享、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共享智慧,资源必须和教与学的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的效益。因此,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引入绩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对资源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统筹管理,对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从而实现对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服务,以保证区域资源建设项目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其关键在于对资源建设者(学校、建设团队和教师个人)的绩效管理,核心在于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核心理念无缝整合到资源建设过程中。[7]

4.个性化发展

协同的基本出发点和初始动机是组织内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协同初期表现为各个体(学校)资源建设水平的差距,但在协作后期,应表现为各个体的个性化(或特色化)差异。协同建设的根本目标也不应是使各学校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规模完全一致,而是结合个体的特点,使个体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协同得以产生效益的最大化。而目前绝大多数采用购买商业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同质性非常明显,磨灭了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的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个性化,有利于保持协同组织内部的发展动机,因此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持续性建设。

由此可见,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资源建设平台应该是一个以提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为核心的可聚合与共享资源的平台,实现各校间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各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并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和平台安全体系来保证平台资源建设质量、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效益的监控等,以促进区域内各学校协同发展,为广大学校、师生等提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等多种服务,推动区域建设均衡、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协同服务的教育资源共享支撑平台框架与功能设计

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为成员机构提供资源和服务来实现的,这种服务依赖于协同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网络。为了有效支持基于区域协同的教育建设策略,有效保障上述几个关键点的落实,形成了支撑平台的功能架构(图2)。

在该功能框架中,资源配置、资源管理、资源服务和资源评价共同构成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四个不同维度,属于系统的基础功能,和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一起处于系统的底层。站点管理功能是系统的显示层,为系统提供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定义,以支持各协同单位的个性化资源建设。绩效管理模块是保障区域协同建设资源的重要模块,定义了绩效管理的相关量表、规则和统计视图,是评价各参与协同个体和节点的重要依据。

1.采用灵活的系统架构方式,保障协同组织成员参与资源建设

灵活的系统架构方式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作为协同组织成员的各参与学校在物理上呈现分布式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支撑环境具备分布式特点。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同区域内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不少学校还缺乏接入互联网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服务器。这种协同组织内成员的差异也要求我们采用灵活的系统架构形式,以使所有参与学校都以合适的形式加入到协作网络。实际部署中可采用两种形式部署系统:对于区域中心(如省级中心)、各县市中心、各优势学校采用物理上的分布式架构,各分节点建立数据中心,完成本节点的存储和服务,并通过统一用户服务器完成目录数据和资源数据的统一;对于薄弱学校我们采用集中式架构(即逻辑上分布,物理上集中),在各管辖县市节点系统上,建立具有独立视图的子系统,为相应学校提供服务。由于数据直接存储在节点服务器上,因此不必进行数据的同步操作,管理效率也相应得以提高。具体组织拓扑如图3所示。

2.采用多级用户机制,保障协同组织成员合理分工

资源共建共享的首要前提是共建。为了使协同组织各成员合理分工,激发更多组织成员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系统采用梯级用户管理机制。频道和各级栏目可以分别设置管理员,下级管理员可由上一级管理员委任,形成“网站站长-各频道管理员-各级栏目管理员”的梯级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这样将以往资源建设扁平化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成立体化的多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的管理团队中来,队伍建设和任务管理变得更为灵活有效,并易于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保障协同组织的高效运作

绩效管理是保障协同组织效率和效益的必备措施。本系统中依托灵活的评分和统计功能,试图建立涵盖资源、教师、学校节点、区域节点的立体绩效管理体系(如图5所示)。所有绩效由系统中绩效管理模块设置相应的量表,以收集和处理相关原始数据,并根据绩效评价规则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量值。其中,资源绩效指的是该资源的使用效益,由使用绩效和评分绩效两部分组成,对于绩效评价较高的资源系统自动实施推荐服务,对于绩效评价不合格的资源将被删除;教师绩效同教师上载的资源绩效、使用资源的绩效和参与评价的绩效等部分组成,对于绩效较高的教师系统将在显示视图中的显著位置予以表彰,并结合协同建设的管理机制予以表彰,对于绩效不合格的教师,系统将予以通报和提醒,并采用限制其下载权限等措施激励其积极参与后续协同建设;管理绩效为学校节点维护和使用资源建设系统的绩效。根据绩效统计量表可依据以上三种绩效数值计算学校的协同绩效数值,并依据该绩效给相应学校以奖励或提醒。

4.以站点化视图,支持各协同单位的个性化资源建设和应用

协同组织的个性化有利于成员间协作的可持续性。从支撑平台角度,支持个性化的直接方式是提供站点化视图,改变传统的风格统一的资源库视图,将资源库和信息网站有效地结合起来。系统预定一系列资源网站模板,大大简化了网站的建立过程。系统的站点化视图生成流程如图6所示。同时,网站的模板是可以动态修改和自定义的,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了个性。站点化视图为各个学校建设自身特色资源提供了独立的个性化空间和自主权限,在共享共建的同时,保持了学校的个性,并允许学校节点将资源建设同在线教学等其他信息化教学应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 结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随着语义互联网、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新兴计算机技术日渐成熟,其在处理跨区域、跨网络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我们看到了建立更高性能、更可靠的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网络的前景。本文立足区域学校的协同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出面向区域协同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技术支撑环境设计,有利于发挥管理机构、各学校的优势,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流动等措施来建立区域协同教育资源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在教育价值上的等价交换,还能切实推动资源的深层次应用,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立达,刘方爱.教育资源网格副本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221-224.

[2]俞毅.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6-28.

[3]林君芬. 信息化教育服务联盟研究[R].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2009,(9).

[4]李晓东,肖珑.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6-11.

[5]王巧,刘清堂,李浩.基于用户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17-120.

[6]胡小勇, 詹斌,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6).

[7]贺志强,陈静.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绩效管理策略及支撑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70-72.

篇5: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的论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数字化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师生需求如何?其资源平台建设现状又如何?为了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职教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了一线职教师生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打造契合师生需求的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做出努力,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调查分析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

只有26.3%的教师不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而有69.5%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站、光盘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从整体来看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

2.使用工具设备

78.3%的教师浏览数字化教学资源时使用的设备是笔记本电脑。而学生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占40.5%。因此,在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使用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平台。

3.获取渠道

针对“您所在学校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哪些(多选)”这一问题,调查发现:7.4%的教师选择购买企业开发的资源库,18.3%的教师选择教师自主开发建设的资源库,12.6%的教师选择共享其他学校资源,68.6%的教师选择获取网上免费的教学资源或教育部门建设的资源库。这说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拿来主义为主,自主开发不够。

4.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满意度

教师对教学资源数量的满意度最高(65.3%),其次是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形式(47.4%),而对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满意度最低(28.57%)。

5.最令师生满意的资源类型

最令教师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28%)、电子教案(27.5%)、试题库(16%)、案例库或资料库(9.7%)、媒体素材(9.1%);最令学生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分别是案例库或资料库(28.3%)、试题库(16.3%)、网络课程(15.5%)、媒体素材(11.3%)、教学课件(11%)。

(二)师生期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1.师生需要的资源类型

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45.3%)、电子教案(42.5%)、试题库(41%)、资料库(37.5%)、媒体素材(29.3%)。而学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资料库(38.5%)、网络课程(32.8%)、试题库(25.3%)、案例库(12.5%)、媒体素材(11.8%)。

2.师生期望的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设置

如要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网站,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依次是教学课件(40.6%)、备课教案(37.7%)、考试试卷(32.6%)、教育教学论文(26.9%)、电子教材(25.7%)、视频课程(23.4%)。而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有:视频课程(36.8%)、考试试卷(31.8%)、素材资料(22.5%)、技能大赛(22%)、教学课件(15.8%)、毕业设计及实习(14.5%)。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策略

针对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师生需求以及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建设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契合师生需求且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平台,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校应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数字化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如地方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给予政策倾斜与推行社会化措施,促进数字化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遍布全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并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完善,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设施应有的教学功能,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二)加快培养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师资队伍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课堂中使用软硬件资源的能力、开发灵活多样的课件的能力、在互联网中顺利快捷地搜索所需教学信息等能力均需加强。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导力量,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水平,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资源信息化建设、研发、管理人员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队伍。使教师在所学专业知识之外,加深对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过程的了解,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制作技术,学习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来传授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相关课程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并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学校还需积极探索如何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应用,从而将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全面引入教育教学中。

(三)做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将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资源体系。职业学校应当遵循“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整合原则,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整合策略,从而促进全校范围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具体如下:

1.运用多种渠道对信息化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如收集网上的精品课程、媒体素材等可利用资源。学校也可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具体需要自行开发校本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鼓励教师上传课件、案例等资源,学生上传个人作品等,并进行及时的汇总与整合,构建可交互、能共享、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平台,为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教师可收集和整理应用价值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网上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整合,避免资源重复,大大提高利用率。

3.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学校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挖掘和整理已有的优质资源,如精品课程、大赛获奖教学视频、优秀课件等,建立规范化的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便于师生搜索、上传、下载和引用。学校须激励网络优质资源的校本开发与积累,营造活跃的优质资源创新与共享氛围;学校还需积极引进成熟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源、互动学习资源等优质资源,并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师生发展。此外,在已建成的教学资源网站上,应及时地对其栏目、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升级,使师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获取更新更好的资源。

(四)建设满足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交流的需要。各职业学校在资源建设初期应做好需求分析,给师生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有效的资源。需求包括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希望的媒体呈现方式、软件制作风格、面向的知识层次等。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投票或座谈等方式对资源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后,可采用“政府主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政府须加强领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资源库共享机构,制定发展规划,使资源库的建设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须与企业、行业共同合作,尽可能地做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要求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以有效解决可能面临的应用性不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互利双赢。

(五)建设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目前投入使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中适用资源明显不足,且缺乏专业性,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立足于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要以相关技术标准和建设机制为基础;要以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为支撑。根据以上要求,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库

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优质视频资源,能对职校师生产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具有权威的示范作用,能形成强大的共享效应。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应重点突出四方面:一是以传承地方文化为主题,录制相关特色产业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建设独具特色的技艺教学视频资源库;二是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题,录制区域内相关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一线专家的现场操作视频,建设专业技能教学视频资源库;三是以传播经验为主题,录制名校长、教学名师的讲座视频,建设名校长和名师的讲坛视频资源库;四是以传播先进理念为主题,录制职教研究和管理专家、企业高管的讲座视频,建设专家讲座视频资源库。

2.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

教学素材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职校教师普遍短缺的教学资源。以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既可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又能加快建设速度,充分缓解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的矛盾。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可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特色(精品)专业教学资源,并将成果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设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提供范例,便于优质课程教学素材共享;三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学资源,提供权威、个性化的素材资源库。

3.建设特色专题资源库

特色专题资源可以增强资源库建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涉及方方面面,专题专栏建设应注重统筹兼顾。一是建设以竞赛活动作品为主体的成果专题资源。如定期组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电子教案设计、说课、专业技艺比武等竞赛活动,建设参赛作品和竞赛现场视频资源,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作用。二是建设以企业典型生产现场为主体的实训专题资源。选择区域内重点建设专业相对应的省内外领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操作现场,对现场的场地布置、设施设备的配置、操作和生产流程等进行实地摄录,制作现场实物视频资源;同时,借助仿真技术,对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和新型设备的结构进行解剖、分解,制作仿真实训视频资源。三是建设以专业相关背景为主体的素材专题资源。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专业对应的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关大中型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沿革和动态、人才需求状态、财务分析报告等,相关产业发展动态和新趋势、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研究情况、人才需求状态等,相关领域名人和名家的成长感悟、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工作报告等,相关学校专业建设情况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为专业教学提供针对性的素材资源。四是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体的资讯专题资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建设包括政策法规、区域与产业发展规划、经济信息情报等在内的资讯信息资源,可以有效服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上一篇:爱国英雄的事迹写作下一篇:民生银行代理个人贵金属延期交易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