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

2024-06-01

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精选12篇)

篇1: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

我的老师教学方案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用课文中真、善、美的东西陶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怎样才能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记叙文有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

怎样写好这类记叙文呢?

1.确定写作对象。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和自己有交往,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特征的人。可能开始对某人不太了解,甚至还可能是误解,但后来经过交往,从几件事情中对他逐渐地了解了,有较深刻地认识了,当然也可以写。

2.选好了写作对象后,根据你对他(她)的了解,想一想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思考从你和他(她)交往的过程中,也就是从你准备选用的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比如从魏巍写蔡芸芝老师的五件事里看出蔡老师非常热爱孩子。这一共性,恰是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思想。当确定了中心思想后,再从多件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3.第三步,为了有效地突出中心,想一想哪个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其中重复的事例,作用不大的事例就要坚决删去。

4.第四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事例,先写哪个,后写哪个。从哪个角度人手写,怎样收束全文,这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将其串连起来。都考虑差不多了,可以简要列个提纲。也可以把这些事例在头脑中过一遍,看能不能连缀成整体。有了文章的整体感,就、可以下笔成文了。

5.最后是下笔成文。书写时,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事情的经过,带着某种情感来回忆,边回忆边书写,力求——气呵成。成文后,改换欣赏者的身份默读此文,改正错别字和不够通顺的语句。如果自己读的时候,浮现出人物形象,受到文章的感染,那应该说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二、布置作文题。(从下列题中任选一个或自拟文题)

1.我的(老师、爸爸、妈妈、好友……)

2.他(她)是一个——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3.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4.其他:童年的伙伴、挚友、手足深情……

三、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不同类型的作文,准备讲评。

这次讲评是为了让学生带着写作实践中存在着的不同问题,向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去寻求答案。

[以读学写]

一、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问题,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括号内系参考答案,不必出现。)

1.本文主要写的是谁?(蔡芸芝老师。)

2.重点写她的什么品质?(热爱孩子。)

3.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①假打真爱②教跳舞③观察蜜蜂④教读诗歌⑤排除纠纷。)

4.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①老师爱我们;②老师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③老师扩大我们的知识面;④老师对我爱好文学有很大影响;⑤老师关爱我们的心灵。)

5.这五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五件事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讲究,你看出来了吗?(第一件事和第五件事详写,其他略写。这几件事的排列顺序是课上→课外→假日→平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

6.联系作者对蔡老师外貌、动作、行为的描写,从总体上说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蔡老师年轻美丽、善良、温柔、亲切,热爱孩子,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7.哪两件事写“我”思念老师?对突出蔡老师的品质有什么作用?(一件事是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另一件事是假日中梦里寻师。从“我”对老师的依恋,突出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

8.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难忘一依恋一思念)

9.在文中画出第五件事(排除纠纷)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抒情的语句。

10.你从本文学习到了哪些写入的方法?对比一下自己的作文,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不足。

[自我修改]

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看如何把自己原来写的作文改得更好。(教师可布置家庭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后,教师再次讲评,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篇2: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 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特点,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 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的基本节奏。

3 培养爱老师的情感。

活动准备:幼儿园教学活动挂图 录音机 歌曲录音磁带

活动建议:

1 听歌曲的旋律,出示音节,幼儿学唱旋律。

2 观察挂图,让幼儿描述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引出歌词

3 学唱歌曲。

4 认识‘强弱弱’的节奏,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

5 幼儿分组,每5人一组.分别创编动作。

6 幼儿即兴表演,表达内心的情感。

总结分享:把这首歌曲献给你喜欢的老师。

活动评价:

1 能用身体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2 乐于表演。

篇3: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

作家苏叔阳的《我的老师》一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典型的记人记叙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与记叙文的写作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一、描绘景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且看文章第二段: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景物描写健康、明朗,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美景呢?意在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自然景色很美!写这一景色更是为了烘托出刘老师春天般生命的活力,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再看文章第八段开头: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介绍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这不是闲笔,它告诉读者,放风筝是人们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自然引出了刘老师。

二、剪裁精当,使文章主题深刻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选材角度雷同,不懂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常常出现该详写的略写了,该略写的详写了等现象,导致文章不知所云,游离中心。究其因,是学生不懂得紧扣中心巧妙选材、剪裁。

《我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本文从两个角度选材来凸显具有立体感的刘老师形象:腿残的刘老师上课和课下放风筝场景。

围绕上课的情景选取了老师笑谈残腿、旋转上课、激情上课、课堂提问四件事,其中,“课堂提问”这件事较为详写,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不喜欢考试,喜欢课堂提问,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教学特点。刘老师陶醉其中、亲切和蔼、热情鼓励以及期待的目光,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最为详写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作为老师都有共性,而刘老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腿残且喜欢风筝。他喜欢做风筝,“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腿不方便的刘老师更喜欢放风筝,真乃一“风筝明星”也。作者就是想通过写刘老师放风筝表明其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突出其顽强乐观,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特点。可以说,他对生命的执着和顽强把自己铸成了一座校园丰碑,永远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三、细节传神,尽显人格魅力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所以,写记叙文就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我的老师》堪称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特别是详写的“课堂提问”和“放风筝”两处均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叙议结合,鲜明地表现主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是记叙文的上乘。但并不排斥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抒情议论,从而“画龙点睛”,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记叙描写犹如“画龙”,抒情议论则是“点睛”。记叙文中以“认识深刻”为支撑的议论用得精当巧妙,是可以妙笔生花的。

《我的老师》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点睛”之笔。如,在他“追风筝”这个片段之后的议论: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详写“放风筝的情景”之后总的议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一议论既升华了作者感情,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五、自然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

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我的老师》一文在第一个角度“上课的情景”写完之后,用了“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段落过渡,使全文浑然一体,文脉贯通。

篇4:从《我的老师》教学中学习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再次选取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非常适合的文章。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发生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善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温馨动人,虽然波澜不惊,却耐人寻味。

一、学习以一个人物为中心,从各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突出中心,并能做到详略得当。

本文共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1.老师假装发怒;2.老师教我们跳舞;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4.老师教我们读诗;5.我们看老师写字;6.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7.我梦里寻师。

这七件小事是如何安排的呢?

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生活,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們”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中的“我”。

这篇课文共15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

这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

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思文章,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二、学习抓住重点瞬间,多方面烘托渲染。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这一场景就像电影的慢镜头,一帧一帧的慢放,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出来。其中“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生动的表明了师生之间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地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心里多么甜蜜,眼光是多么顽皮,善于观察细节!

这一部分的故事讲述,通过动作细节的展示,神态的变换,心理的描述,同学们的反映,细致入微的渲染,场面温馨感人,让人印象深刻。

三、巧用“小段铺展式”的笔法。

“小段铺展式”是余映潮先生提出的,即:记叙这一块儿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用小段铺展之法写出的文章,其文章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我的老师》中第七件事“梦里寻师”部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七八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熟睡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这部分叙述,段落简短,一段一段铺展开,节奏舒缓流畅。对话中展现了一个依恋老师到梦幻境地的孩子,作者用“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的对照方式来形容孩子的心理。更加长短句结合,真是“散文式的韵味”,清新自然。

四、琢磨真实、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我的老师》中真切动人的细节描写有很多: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站”这一细节,内涵丰富。可以想象当时孩子看着老师收拾东西,久久不愿离开,希望多看一会儿老师,只是默默的,不言不语,心里充满了不舍,充分表现了依恋之情。这样的细节也常常出现在孩子不愿父母离开的场景中。写出了孩子把蔡老师当妈妈一样留恋的心境。

五、构思一个精彩的结尾,呼应开头,表达深切的情感。

《我的老师》是这样结尾的: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老师呢?

文章用问句结尾,表达了深切的惋惜,依恋,怀念之情。同时也照应了开头的“最使我难忘的”,盼望再次见到蔡老师的深情,形式简短而有力。字有尽而意无穷,相聚时的依恋,分别后的怀念,构成了文章的中心。

六、学习叙议结合,表达方式多样的写法。

在叙事的过程中,又能画龙点睛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写法,使文章主题突出,抒情深切。这也是文章可借鉴的写作方法。

篇5:《我的老师》教学建议

二、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练习。

1.“温柔”一词形容蔡老师的,指出了她的外表美。

2.第三段中的“从来”“仅仅”“好像”“轻轻”,她也“笑”了,这些词语表现了蔡老师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3.“狡猾”一词常形容人很不老实,作者却用它来形容“我”的目光,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

4.文中两次用了“默默地”,请你很快地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两个叠用形容词的意思一样吗?在文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用法,若把两个词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6.文中接连用了两个“才”字,请尽快找出来。“我才醒了”中的“才”,说明了什么?“我才睡熟了”中的“才”又说明了什么?联系“梦中寻师”的情景,说说两个“才”字饱含着怎样一种感情。

7.“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珍宝”与文章开头第一个字“最”有什么内在联系?

8.最后一段中的“可惜”一词和全文哪些内容有联系?

9.你能从本文中选一个词准确地形容“我”和蔡老师分别前的感情吗?

三、关于“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一句,老师可不必过多解释,告诉同学这是一个比喻句,它表示了孩子依恋老师的心情,就可以了。

篇6:《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讲完之后,我对这篇文章又有了全新的领悟。这一课我从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情入手,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整理了出来,虽然看起来只是作者对蔡老师的情感脉络,但其实老师对学生的爱也融入到了其中。虽然是给学生讲课,但是这篇课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提醒我要更加爱护、熏陶学生,做一个受学生喜爱、敬重的老师。

通过这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许多优缺点。我觉得我的优点是心态平和,和学生有互动,关注学生,这些优点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保持。但是我也有很多缺点需要慢慢改正,首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回答,因为我还有些缺乏自信,我觉得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力还不够,所以怕展开问题之后收不回来,这一点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慢慢改进,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力。然后我的思维有些过于固定,学生很多答案都是正确的或者有道理的,但是不是我心里想要的答案因此有时候我就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其实有时候学生的答案比我心里的答案更加贴切。我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自信,并且对教材缺乏深刻的理解,课堂控制能力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改正我的缺点,给孩子更好的课堂。

篇7:《我的老师》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重点】

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2、给加点生字注音: 纳闷()预兆()无垠()...琢磨()毛坯()绚丽()...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

;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之情。

4、仿照例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5、仔细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话里的意思是什么?

6、病句修改:

1、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2、只有坚持经久不息的冶炼和艰苦卓绝的开采,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合作探究】

1、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其中通过环境描写加以烘托,便是重要的手段。请以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为例,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形象、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大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是为什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1、说说你和老师之间令人难忘的事情,并谈谈你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得强烈情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练练测测】

1、在横线上写出适当的词语。

A、一连好几个星期我都感到 和痛苦,感到 和寂寞。B、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也学会了拼写,我感到很。

C、突然灵光一闪,我 了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

D、我们坐在 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E、周围是 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

2、结合课文回答问题:海伦·凯勒在文说:“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这里,作者说自己“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含义是

;说自己“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的含义是

;整段话表达了对莎利文小姐深深的

篇8: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案

笔者有幸在重庆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参加了“中国教育家重庆行学术活动——创新与革新教学方式学术报告会暨重庆市教育学会学习指导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专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精深的学术理念让与会者收获颇丰, 特别是韩军老师执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正与笔者主研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育的探究》关于教学策略的探究相契合。韩老师的这堂课恰如击起千层浪的那一“石”, 宕开了“山穷水尽”。引领笔者“柳暗花明”般去窥觅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庐山面目”。

1 凸显本位

首先, 儿童文学属文学, 要凸显文学本位。在课堂教学中, 就应把握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去授课。何谓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呢?毋庸质疑, 就在于文学的人文精神。在天、地、人三位一体中, 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天地灵气之钟聚, 以人为本位, 因之也就重视自我, 重视人性和独立人格。但在我国文化里, 人又不是孤立的不受制约的个体, 既与自然融为一体, 视万物一气相通, 又不违背自然的本然状态, 与自然相亲, 相依存, 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 依存于人际关系中, 承担着社会责任。这种既重视自我, 重视人性和人格尊严, 又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的精神, 深入地渗透在文学作品中, 形成我国文学的人文精神。 (此观点在去年年度论文中已有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韩老师这堂课结束了, 学生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堰河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但通过这节课, 一定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对伟大的情感应该赞美, 对苦难的生命学会关怀。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 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的人文生命得以自然成长。

其次, 儿童文学属少年儿童的文学, 要凸显儿童本位。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周作人告诉我们: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这就是说:儿童有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 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 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 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情化表现的文学, 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功能, 还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我们要建立学生主体观,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帮助学生“打开”心灵, 鼓励学生表达出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见解, 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 奠定人生的基础。特别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忽视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 抽离文本本身, 人为拔高思想内涵, 生搬硬套作品的所谓“中心思想”, 这既违背了文学本位, 也违背了儿童本位。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属高二课程, 韩老师借用初一学生, 并在无任何“预习准备”的前提下, 把三课时揉为一课时, 难度可想而知, 但韩老师自有大师风范, 在处理教材时, 牢牢抓住文学本位和年龄本位, 不是从主题上进行挖掘, 也没有给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大堰河的形象, 而是着眼于具体的字词, 通过对字词的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感情。

2 整体把握

韩军老师执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教学流程为:首先, 用“自我介绍”的方式简略交待了艾青的生平, 其中自然呈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随后, 花了约14分钟, 朗诵全诗。紧接着, 通过对字词的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最后在齐读诗的最后两节中结束新课。可见, 韩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学生面对的作品,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 首先, 就要让学生感知作品的整体形象, 韩老师朗诵全诗的情感基调, 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心理。其次, 感悟作品的整体意象, 长期以来,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 语文教学强调“双基”,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强调“实用”、“训练”, 于是产生了重思想、轻情感, 重技术、轻审美, 重理性、轻感受, 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结果形成了车间式“机械化”的课文分析基本模式: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罗列写作方法, 概括中心思想……文学教育是以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为基本特征的, 而这些特征都离不开整体性。所以, 文学教育一旦抽去了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 就等于否定了整体性, 削弱了文学教育的价值。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 再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作品的要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这就建构了解读作品的基本思路, 即综合——分析——综合, 前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出发点, 后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归宿, 分析则是解读作品的总体与局部, 表象与意蕴, 主观与客观是如何统一成一个整体的。这样的分析, 不是对身体的某一个生理部位进行诊疗, 而是全方位的健康检查, 对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整体性地评估。

3 尊重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以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新课标非常重视在语文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 体验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 具有丰富个人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 形成人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判断和行为标准。其次, 体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 由于体验的产生必须以个体自身积累知识经验和自身的情感状态为基础, 对于相同的情景每一个个体产生的体验过程和内容可能都不一样, 这样, 体验活动就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并呈现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特征。这种知情意的统一正是体验超越于一般经验而对个体发生深刻影响的前提, 也是体验的特殊教育价值之所在。第三, 体验具有情景性, 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下对同样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这使得我们可以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的体验和回味而不致感到厌烦。因而促发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使个体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具活力和更为深刻。

请看韩老师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有个问题, 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好, 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生:鬼在阳光下是紫色的。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 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 不痛快。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处高贵颜色, 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 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大堰河被地主打得青一块, 紫一块的。

生:没有衣服穿, 身上长了冻疮, 结疤后是紫色的。

生:我认为, 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 是一种高贵的精神, 而黑色表示她受压迫, 受苦受难。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 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 绿色象征什么, 蓝色象征什么, 等等。

生:白色象征纯洁, 绿色象征生命, 蓝色象征海洋, 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 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 不能单纯强调紫色中代表一方面, 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师: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 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 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 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 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刚才大家的意见, 无非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强调尊贵, 一方面强调苦难。深思一下, 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 体会一下全诗吧, 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 紫色的灵魂, 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 想想呀, 一个人的灵魂, 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 那么, 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 就越高贵。

师:这不统一了吗?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 灵魂因_____而__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这段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一方面, 体验教材文本所蕴藏的生命价值, 生命意义;一方面, 体验师生彼此生命的各种姿态。这样, 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 而是和教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师生关系的平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才会无所顾忌地倾诉, 创造出充满人文本真的诗意课堂。

在体验中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应该是师生的交流, 同学间的交流, 师生与文本内涵作家心灵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关怀, 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心一切存在。小学生正是处于去自我中心的时期, 但在其思维中还存在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绑, 而把主观情感移入到作品中去, 并同作品产生共鸣, 教学中, 教师设计, 创造审美化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 唤醒学生积极的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像, 展现审美对象的意境, 使学生进入角色或意境。

4 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信息的训练, 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何谓语感?朱光潜曰: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语感能力强, 则对语言信息的反应灵敏快捷, 听话听得明白, 说话说得得体, 写文章则文从字顺, 有章有法。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加强诵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径。何谓诵读?诵即吟诵、朗诵、背诵;读即阅读, 含默读、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诵读吟咏是语感训练的基础, 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圣陶语) , 是读者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 领略文章的韵味, 得到语言的正误感受, 形象感受和情感感受, 形成语言的畅达感、分寸感、节奏感、情味感等感触感应力的最有效方法。可见, 诵读对儿童文学阅读教学非常重要, 置身操场, 遥听朗朗书声, 这已成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韩老师的这节课, 从形式上讲主要是读, 自己读, 学生读, 在朗诵中开始, 在朗诵中结束, 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把朗读和朗诵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古今中外那些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 无一不是在诵读方面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将大量名言警句和典故化为自己语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 故说起话来妙语连珠, 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 如北宋大学士苏东坡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茅盾有次与朋友聚会, 为助兴, 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目让他背, 他随点随背, 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 一字不差。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能背诵莎士比亚等人的名著。窥斑见豹, 一叶知秋。要有出口成章, 下笔有神的文才, 可见诵读之重要。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 也是注重积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如何加强诵读教学呢?首先, 要以课堂为主渠道, 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 增加诵读实践。诵读方式要根据儿童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 分别采用个人默读、朗读、吟诵, 集体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等。教师常进行表情范读, 多媒体范读, 有效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其次, 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诵读要和理解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要口诵心悟, 读思结合, 读中有思, 边思边读, 避免有口无心、死记硬背。

新课标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如童话、寓言、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 长篇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作品等。说明了新课改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视。

5 拓展创作

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其想像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 心灵的空间极为开阔, 可以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创造性思维也得以激发。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时期, 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文学创作, 及时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将受益终生。

少年儿童进行文学创作, 不能超之过急。首先, 要能根据课文情节进行续写。如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 在续写中逐步认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 初步体会创作的乐趣。然后摹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在摹仿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如童话就要通过丰富的想像, 幻想和拟人、夸张来编写故事。摹仿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和体验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 拓展自己的想像,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对作品进行仿写。在摹仿中通过对原作品结构的模仿, 语言的运用, 意韵的揣摩, 使其更贴近原作的神韵, 是一种创造性的深层次的学习。最后能学以致用, 文思泉涌, 让思维插上翅膀, 任思绪随意驰骋, 表达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对浩翰宇宙的无限幻想, 对神奇大自然的真切感恩, 创作真正具有个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篇9:我的老师我的阳光

你比妈妈更细心,我一揉鼻子,你就知道我过敏性鼻炎要犯了,忙打电话给我妈妈,叮嘱她给我备药;夏天午休时,你轻轻关好门窗,把家中带来的衣服为我们几个身体弱的同学盖上;冬天,你把暖宝宝贴在得了感冒的我身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泪夺眶而出,我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你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把阳光洒进了我们的心田。朝读时,同学们都在读书,细心的你发现邱宇眉头紧锁着,你忙走上前去询问,用手摸邱宇的额头。得知邱宇头晕,你从包中掏出风油精,涂在邱宇太阳穴上、额头上、颈后,轻轻按摩,并拍打她的后颈。之后,你问邱宇还晕不晕,邱宇说不晕了,你笑了,同学们都笑了,笑称你为“神医”。你的包里总随身带着好多东西:风油精、创可贴、针线包、纸巾等,每当我们需要时,这些东西就变戏法似地跑出来了。

你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在学习上更是对我们倾注了耐心。如果同学的字写得不美了,你会在作业本上写“请让字长得同你人一样美”;我有段时间做作业经常出现黑团,你看见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学习态度是不是‘感冒’了呀?”当我的作业又回到了从前,做得又干净又正确,你欣喜地说:“你的‘感冒’好了哟!”

篇10:《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见!”,老师说:“看不见,我告诉你们……”,接下来,学生们在老师不时地提示各种花的数量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为什么每一位学生的教科书上都有与教师出示的这幅图画画面内容一样、清晰度更高的图,教师却一位地强行让学生……?是教师为有效地在创设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从中收猎相关的数学信息,担心学生自己看书精力不集中?还是担心学生没有老师的指点不会或是看不明白书?还是……?

课后在我与这位老师亲切交流时,应验了我的上述猜测――我们强调“聚焦有效教学,营造生命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能充分尊重课堂中的“生命体”,又何能谈及“生命课堂”,教师主观地创设教学环节,无视学生的感受,不从最大限度拓展、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切

入点,不从学生认知的“临近发展区”为突破口,而是一意孤行地让学生弃书看图,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看似顾此失彼,“顾此”――担心学生独立看书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学生不会看书,就“如此这般”,这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偏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要通过我们创设的各种教学活动,逐渐指导、教会学生独立地会看书、看懂书、喜欢看书,教师、家长任何人都有义务为之付出,“学生不会学、到学会学、到会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终极目标之一,“领着学生走,学生何时才独立地跑”?

篇11:《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之所以感觉心情舒畅,源于我对文章的熟悉。在备课之前,我反复研读这篇文章,并且查阅了很多篇教案。无疑,这对我上课是有很大帮助的,使我的这堂课有一些可取之处。

例如,我在分析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七件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感悟出七件事的详略分布,引出详略安排的好处,从而进一步感悟出本文的感情线索,知识点之间衔接还比较自然。例如,在分析老师外貌时,先让学生自己评价脸上有一颗“榆钱大小的黑痣”美不美,学生说不美,但作者却说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例如,在分析第一件事时,我将这个场景演绎出来,在拉近师生距离,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那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又例如,在讲第六件事的时候,我请学生来读小伙伴嘲笑我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知了人物性格特征。

但是,也真是源于这种“顺”,使我的这堂课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老师讲得太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体现在:

1、详略得当的好处分析时,在学生答不出正确答案时,我采用的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种方式。

2、在文章第10段人称变化时,是由我来朗读,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好处。其实更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读。

二、文章有很多直接抒情的地方,由此我引申出五种表达方式。这是在我上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讲得十分模糊,学生不易理解。

三、学生预习情况较好,而且他们的资料书对于文本和课后习题讲解得十分全面,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很清除我上课的内容以及提问的答案。一来让一些同学倍感压力,二来会使他们自己逐步丧失上课的兴趣。这让我觉得十分可怕。由此,我请教了我的师傅以及我们的语文教研组长。从前辈那儿我知道了,上课要推陈出新,不要太依赖于优秀教案,同一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不要让学生摸清了老师的套路。当然,这还需要我下非常大的功夫!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抄别人的算术。也是从这时起,我认为算术这是一门最没有味道的也是最难的学科,像我这样的智力是不能学到的。一直到高小和后来的师范,我都以这一门功课为最糟。我没有勇气也从来没有敢设想我可以弄通什么“鸡兔同笼”!

篇12:《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上一篇:我学会做蛋炒饭日记下一篇:MBA英语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