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2024-07-23

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精选6篇)

篇1: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篇2: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采松果》。我的说课主要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部分组成。

一、说教材分析

《采松果》一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及口算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观察、操作来激发学生充分学习课本知识,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交流学习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我采用富有情趣的松鼠图片、松果实物及童话般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学生在松鼠妈妈与小松鼠采松果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数字信息,提出问题,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孩子得以畅所欲言。通过让学生自主摆一摆、拨一拨等操作性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切实的掌握了教学重点。接着,在突破教学难点的时候,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演示、课件演示,让生在直观中感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十位不动,个位相加减”这概念,对很多同学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手段达到了最佳效果,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应用新知,拓展思维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对学习内容的升华。(ttp)一年级孩子年龄小,为此设计一系列游戏式练习,既有借助卡通童话的,又有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同时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篇3: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龙泉驿区第二十二小学校 周春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级年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篇4: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平遥实验中学

闫丽

一、背景分析:

分两点来阐述,首先是学习任务分析:

就内容而言黄金分割既是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应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概念是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比。围绕核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最大空间,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认知黄金分割的意义及黄金分割的应用。

就学生情况而言,初二的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正在向抽象思维转型,本节课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际情境中认识黄金分割并应用黄金分割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

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为学生创造了自己读书、自己计算、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等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学会如何学习。

初二的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对于黄金比,只要接受事实即可。而对于黄金分割的作图,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为他们所学的尺规作图有限,估计接受作图时有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黄金分割的作图。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什么叫黄金分割,会求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等相关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实际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信心,发展学生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展现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黄金分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2)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的一些应用,让学生体会其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学知识爱科学的热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设计本节课时,贯彻“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性课堂教学开放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充分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观察一组图片,比较上述国旗有共同图案吗?五角星这个图案看上去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完美?因为它蕴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什么知识呢?(好,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课题——黄金分割)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营造一个感受美、关注美、探究美的氛围,搭建一个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的认知平台。

(二)自读探知

学生度量五角星中点C到点A、点B的距离及AB间的距离,(1)发现度量的线段有什么关系?(2)线段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计算AC/AB和BC/AC的值,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阅读课本98页,形成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AC/AB=BC/AC,阅读课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线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合作探究

做一做: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小组合作探究并发表想法后阅读课本99页,按书中的方法做一做。学生做完后问:(1)点C为什么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2)当AB=1,AB=2„„,这样作图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吗?

(3)还有其他作法吗?

(4)作出矩形,求宽与长的比,引出黄金矩形及黄金矩形的做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黄金分割的多种作法,从一般到特殊给予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螺旋式上升,并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四)自主研练

如果巴台农神庙的轮廓抽象为矩形ABCD,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我们惊奇地发现:BC/BE=AB/BC,问: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矩形ABCD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发现巴台农神庙的轮廓为黄金矩形,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

(五)合作研练

(1)通过度量五角星可知:点C和点____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设AB=1,则BD=____,BC=____,CD=____,DC/EC=____,所以△EDC是____。

〔设计意图〕运用黄金分割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再次感受黄金分割与黄金三角形的美学价值。

(2)题组练习分为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学生选择完成并作答。〔设计意图〕采取分层设练、分层优化的方法,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经历自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欣赏感悟

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反思、归纳、总结。

第一张:雕塑维纳斯女神,它的设计应用了黄金分割,上半身与下半身之比接近0.618,看上去是那样的完美。

第二张:古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锥,但底面边长与高之比接近0.618。第三张:这副油画是蒙娜丽莎,构图上头和两肩在整幅图中应用了黄金分割,看上去是那么的美丽和和谐。第四张:比较两幅照片哪幅照片好看?

可见,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致力推广应用“0.618优选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从知识上我们认识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比,会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从方法上我们学会了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同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布置作业

课本P102,习题4.3 1题、2题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生活领域的美学价值,促使学生关注美、探究美、创造美。第二部分,知识呈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促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第三部分,实践演练。目的是唤起学生阅读的阅读的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节省板书时间,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评价设计:

篇5:北师版数学第三册《数松果》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6:数松果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三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新版本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在第三单元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5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5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乘法口诀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体验学习教学法

五、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情境导入。(出示课件):松鼠数松果的画面。

利用以《数松果》这一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回忆数数的方法后,抓住5个5 个地数这一方法切入主题,为后续引导学生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铺好路。

(二)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知识之间的演变过程,加深对5的乘法口诀由来的理解,在教学中为学生展开了“数——算——编”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数一数,然后完成以下表格

通过组织学生边数边把松果的个数填在表格里。学生利用逐次加5的方法,分别计算出1堆到9堆的个数。

2、算一算。(通过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列出乘法算式。)

1个5 1×5=5

2个5 2×5=10

3个5 3×5=15

4个5 4×5=20

5个5 5×5=26个5 5×6=30

7个5 5×7=35

8个5 5×8=40

9个5 5×9=45

3、编乘法口诀。(四人小组,代表汇报)

通过小组内交流,各抒己见,发现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多

1×5=5 一五得五

2×5=10 二五一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5×7=35 五七三十五 5×8=40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通过这三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

(三)练习提升,掌握方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1、游戏

①看手指说口诀。(点名让学生说说)

②对口令。(同桌互对、师生互对、男女生互对)2、应用

①基本联系:练一练第1题(用口诀、做算式)

②联系实际:练一练第4题。(两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第1组乘积的个位数字是5,第2组乘积的个位数字是0。

③第5题:圈一圈,说一说。利用点子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圈,并说说自己有关所圈点子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5的乘法口诀。

④小猴摘桃。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

(1)由学生小结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能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解决或课后补救。

(2)教师的小结能够高度概括,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外作业:练习册《数松果》

设计理论依据: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记忆,知识必须反复出现,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并形成技能。

(六)板书设计

数松果

列式

口诀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上一篇:通信机房施工作业安全协议书下一篇:学校有偿补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