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2024-07-25

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通用5篇)

篇1: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游戏 2——你能找到多少人

游戏类型:调整心态/思维/创新/团队/沟通/销售

活动形式:全体参与,一起观看一幅趣味图片

所需时间:510分钟

场地要求:会议室

所需材料:“多人图”一张

活动目的通过让听众完成一个极具难度的任务,巧妙地向大家说明变换视角的重要性,激励大家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今天的课程。

操作步骤

1培训师展示“多人图”幻灯片,问大家可以从这幅画中找出多少人。

2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寻找,其间可以和前后左右的人一起商量。

3请大家分别说说自己找到了几个人,分别在哪里,在听众说的过程中,培训师在图片上指出相应的位置。

4在几个人分享之后,再请大家仔细观看,并提示这幅画中一共隐藏着11个人。5再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寻找,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站起来,走到前面。

6 1分钟后,培训师问是否有人找到了11个人。如果没有,培训师公布答案,并一一指出这些人都分布在哪里。

7最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寻找的体会,随后培训师开始做引导性的提问与总结。培训师的引导

1要想从这幅画中成功地找出11个人,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寻找的过程中,大家需要不停地变换视角。视角越灵活,找到的人就会越多。

2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角度。在工作与生活中,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3在今天的培训中,我有个小小的请求,请求大家能够暂时将各自过去的经验放下,以空杯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来看看另外一种可能,就像在寻找11个人的过程一样。

4我可以保证,在培训课程结束后,每个人都将获得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如果大家肯积极地配合我,以空杯和开放的心态来学习,那么就请用最热烈的掌声告诉我。钟锐提示

1如果此游戏在复印或扫描后的效果欠佳,请直接向笔者索取图片的电子版本。2游戏最后的引导与总结非常关键,读者不妨在此多下些工夫。

相关讨论

1你一共找出了多少人?

2在寻找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3在培训师提示后,你的视角是否灵活了许多?

4寻找的过程对提高学习效率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5你从这个游戏中还获得了哪些启发或收获?

游戏总结

1任何人进入会场前都会有预先存在的理念、经验和方法。如果培训师对此不做处理,学习的障碍很快就会产生。

2看待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角度,角度的不同决定了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游戏的巧妙之处在于,培训师以不具攻击性的方式,预先解除了很多可能发生的学习中的抗拒点。

3此游戏效果显著,笔者强烈推荐!

4在笔者上一本《培训游戏金典》一书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个游戏和本游戏的原理相同,使用效果极为出色,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参考。

游戏 3——一鸣惊人

游戏类型:调整学习心态/团队/晚会/领导

活动形式:分组进行,共同寻找含“一”的成语

所需时间:10分钟左右

场地要求:宽敞的会议室

所需材料:含“一”的成语幻灯片

活动目的1通过寻找含“一”的成语,使听众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知晓的知识,巧妙调整听众的学习心态。

2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分别三次寻找含“一”的成语,展现团队合作的价值。

操作步骤

1请听众回想一下含“一”的成语,看自己可以找出多少。

2一分钟后,请大家公布自己找到的数量。

3将全体成员进行分组,每组46个人,看小组可以找出多少含“一”的成语。

4两分钟后,请各组汇报找出的数量,并逐一说出是哪些成语,看整个团队可以找出多少成语。

5最后,培训师播放幻灯片,请大家看遗漏了哪些。

钟锐提示

大多数人可以找出十几个含“一”的成语,培训师此时可以向大家说明,据统计,含“一”的成语在一百个以上,以此激励各小组及整个团体的寻找热情。

相关讨论

1你个人找出了多少含“一”的成语?

2你们小组找出了多少含“一”的成语?

3整个团队找出了多少含“一”的成语?

4为什么大家找到的数量和幻灯片上显示的仍有很大差距?

5你从这个游戏中,还获得了哪些启发或收获?

游戏总结

1个人、小组、集体三次寻找的结果,逐次递进,证明了团队合作的价值。

2即便是集体合作,却仍和幻灯片上的有很大差距,恰恰说明了盲点的普遍存在。3在进入会场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来培训完全是没办法的事,这种情况尤其在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本游戏的使用,可以巧妙地向大家证明盲点的存在,使大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附加资料

一鸣惊人一木难支一本正经一尘不染一步登天一板三眼一举成名一笔抹杀一刀两断一孔之见一目十行一团和气一改故辙一呼百应一举两得一笑置之一干二净一日三秋一目了然一团漆黑一针见血一呼百诺一语破的一息尚存一马当先一日千里一叶知秋一网打尽一身是胆一了百了一语道破一望无际一心一意一见如故一丘之貉一成不变一纸空文一败如水一相

情愿一物降一物一心一德一见钟情一发千钧一如既往一泻千里一败涂地一挥而就一蟹不如一蟹一无长处一气呵成一丝一毫一穷二白一波三折一知半解一面之词一个鼻孔出气一无可取一手包办一丝不苟一言为定一定不易一往无前一脉相传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无所长一手遮天一帆风顺一应俱全一刻千金一往情深一脉相承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无所有一毛不拔一字千金一劳永逸一视同仁一念之差一窍不通一不做,二不休一无所知一分为二一决雌雄一技之长一无事成一命呜呼一诺千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无是处一介不取一衣带水一张一弛一枕黄粱一贫如洗一笔勾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鳞半爪一蹴而就一蹶不振一暴十寒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模一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筹莫展一概而论一塌糊涂一鼓作气一意孤行一触即发一朝一夕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落千丈一得之功一得之见一盘散沙一唱三叹一唱一和一掷千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游戏 4——空杯心态 分享到:

游戏类型:调整学习心态/对培训师的培训/个人成长

活动形式:全体参与

所需时间:510分钟

场地要求:会议室

所需材料:一个透明杯子,一些绿豆和红豆

活动目的巧妙调整听众的学习心态,使大家以开放、空杯的心态来面对即将开始的课程。操作步骤

1培训师拿出一个即将装满绿豆的透明杯子,放到讲台上。

2接着拿出一袋子红豆开始往杯子里倒,结果除少部分红豆进入杯子外,大部分红豆散落到杯子外。

3面对散落了一桌子的红豆,培训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4分别请几个人谈谈,直到有人提到“杯子已经装满了绿豆,红豆是很难放进去的”这类的观点。

5顺着听众的分享,培训师开始谈论空杯心态对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满杯心态对学习造成的障碍。

钟锐提示

1毫无疑问,听众已有的经验同样是有价值的。

笔者在做完空杯试验后,通常会请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培训主题已有的成功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记录在活动挂图上,然后放到讲台的一侧,作为培训的资源库使用。这个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听众“杯子”内的经验巧妙“倒出”,使大家以空杯的心态来面对课程。

2培训师要注意散落的红豆不要掉到地上,可以事先准备一个托盘。

相关讨论

1培训师的空杯试验给你的感受如何?

2空杯心态和满杯心态对培训各有什么影响?

3你对培训主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4你从这个游戏中,还获得了哪些启发或收获?

游戏总结

1空杯心态几乎是人尽皆知,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培训中做到。这主要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有关,因为成人主要是根据过往经验进行学习的。

2这就要求培训师每次在培训前,先行调整听众的学习心态,忽略了这个步骤,将给培训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3使听众拥有空杯心态,除可以做空杯试验外,还可以用开场的难题(一定是颇具难度,不易解答的)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要成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

游戏 5——总经理的信

游戏类型:调整学习心态/对培训师的培训/动力

活动形式:宣读总经理为此次培训写的信

所需时间:5分钟

场地要求:会议室,无特别要求

所需材料:事先请总经理写一封信

活动目的通过宣读总经理为本次培训特意写的信,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动力。操作步骤

1事先请总经理写一封针对此次培训的信,信中主要说明此次培训的重要性,说明对听众的期待,以及称赞一下培训师的专业能力。

2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师首先宣读总经理的信,表明期望(希望与听众努力合作,一同创造培训奇迹,不辜负总经理的期望)。

钟锐提示

1复杂的问题常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请求上级写一封信(或让总经理在培训前讲几句话或一同听讲),可以有效地改善听众的学习态度。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企业培训。

2培训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但很多员工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宣读完总经理的信后,培训师不妨在此点上多讲几句。

相关讨论

1培训开始前,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必须参加这次培训吗?

2听完总经理的信,说说你对此次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游戏总结

1为保证培训时学员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很多企业领导会全程出席培训。一方面,这确实可以明显提升学员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需要互动、讨论、演练的时候,领导在场会给学员带来压力,因为大家都不想在领导面前“出丑”,显示自己的“无能”。

2借助总经理的来信,培训师既可以巧妙调整学员心态,又保证了学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互动、研讨、演练,保证会场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上页下页

游戏 6——每人一元钱

游戏类型:激发学习兴趣/创新/动力/对培训师的培训

活动形式:全体参与,每人在开课前交一元钱

所需时间:5分钟

场地要求:会议室,无特别要求

所需材料:每人开课前准备一元钱

活动目的通过让每人在开课前上交一元钱,激发听众的学习兴趣,激励大家仔细听讲并积极参与课程。

操作步骤

1培训师事先准备一个透明的大玻璃杯,放到讲台上。

2课程开始前,声明因为课程需要,每个人都要提供一元钱。

3随后培训师拿着大玻璃杯走到听众中间,收取一元钱。

4将钱收起后,告诉大家在课程中会安排一次测验,测验不合格的人,上交的一元钱将充公,这些钱将用来给大家买零食。

钟锐提示

1一元钱不多,但作用却很大。没有这一元钱的付出,很多人的学习态度都不积极,这种现象在企业培训中经常可以看到。付出了一元钱,使大家在学习前都感觉“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是“付出了就要有回报”,他们至少要“挣回”一些有用的知识。

2如果读者觉得一元钱太少,也可以收取十元甚至百元的押金,当然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惩罚大家,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即可。另外,收钱前的话语要严肃,收钱后的话语要幽默。

3笔者在使用本游戏时,几乎总是在课程结束时将钱退回,人们在拿回自己的钱时常常带着笑容,心情也格外愉快。

相关讨论

1你对拿出一元钱作学习的押金,感觉如何?

2为什么我们会在付出哪怕一点点成本后,学习的动力会提升很多?

3和之前的培训相比,这种有押金的培训,你感觉有哪些不同?

4你从这个游戏中,还获得哪些启发与收获?

游戏总结

1一元钱这个游戏,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的原理,人们都不愿自己吃亏。课程开始前自己就付出了,那么课程开始后自己一定要得到,这是人们最自然的心理。

2笔者在26岁那年懂得了一个道理: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东西,课程的价格越高,听众的学习效率也越高。如果你在课程开始前,收取每个人一万元,告诉他如果不好好学就将钱没收,那么这些人根本不需要激励,他们马上就会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

篇2: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面对升职需调整心态

据了解,近段心理咨询中因纠结升职而造成心理困扰前来咨询的白领不在少数。不少人在纠结年末何去何从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同时,一些升了职的白领也应为种种压力寻求心理帮助。

25岁的小伙子阿聪就是因为升职的压力而出现心理障碍。他以前没当过领导,所以,被升职之后他一直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压力很大。由于没经验,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挫折。

首先,问题就出现在着装上,以前穿得很随便的他因为升了职,被迫开始西服革履,领导对他的着装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建议,让他很不自在。另外,平常和自己很和睦的同事和搭档也因为他升职而有些疏远。但他为了不让大家觉得他高高在上,只能委屈自己来迎合别人的爱好。像他换的办公室本来已经很亮了,可为了和大家一样,他也在白天开着灯,结果弄得自己眼睛适应不了。他开始失眠、健忘、头痛、胸闷、心慌,只能来心理门诊求治。

学会自己化解压力

心理专家能提供的心理调试方法主要是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分析他自己的情况,针对问题帮他跳出自己固有的小圈子,或是教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现实,进行心理上的安慰。但经常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白领,也应该掌握一些化解压力的办法,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升职和加薪是每个白领都希望在年底得到的成果,这不仅是自己的成绩,也是领导对你工作的肯定。但是,对这些待遇的期望值能否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结果是双方双向选择的。即使被升职和加薪的人不是你,也要有化解压力的能力。其实压力不是件坏事,由压力产生的紧张和目标没有达到的失落感也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

有了这些情绪人们才能有动力让自己继续努力,越不满足现状才能争取到成功,这都是很多见的情绪。由这些情绪引发的失眠、焦虑等在短期内都不是病,可以用深呼吸三次来作为平静、放松的方法,学习让头脑中一片空白,才能回归心理的平衡。

选择跳槽前要摆正心态

一般职场中的人在年底或多或少心理上都会受到一些冲击。有的是因为现在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满意,逃避目前比较紧张的人际关系,或是缓解自己承受不了的压力,希望换个地方。其实,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跳槽是一种有利有弊的行为。新的地方可能好,可是,主观和客观之间也是有距离的。如果在换了工作后也不能如愿以偿的话,负面情绪容易累积,开始自责、后悔,甚至出现抑郁的倾向。所以医生提醒,在跳槽之前要把心态摆正。既不要轻举妄动,也不要在跳了之后受到挫折就妄自菲保如果心理准备不够充分,老的问题在新地方仍然会出现。

平复心情的小技巧

1、认识到每件事都比自己预期到来的时间要长。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压力自然会消减。

2、泡个热水澡。水温要比体温高一点,泡上15分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

3、不要将工作情绪带到家里。更不要喋喋不休地向家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上的烦恼,以免使家人感染自己的坏心情,破坏家庭平静安宁的气氛。

篇3: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当谈到他为什么这么“挑剔”时, 他说, 他们几个都没有自己发展得好, 论学习, 自己的成绩比他们几个都要好;论活动能力, 自己在大学中参加了不少的社团, 活动能量和活动能力都是有目共睹。与其他舍友相比, 张望感觉自己明显占有优势, 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单位呢?

通过张望的个案可以看到, 张望认不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 也不能客观地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而只是用盲目的攀比来定位自己的工作, 因而使张望的心理压力随着毕业期限的临近变得越来越紧张。

攀比心理的影响

在热热闹闹, 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 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寻找就业单位时, 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 导致“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 这样就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 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的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 就彷徨放弃, 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当然,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攀比, 可以激发自己的斗志和潜力, 尝试寻找更好的单位。但这里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忽略自己的个性, 对自己不能进行积极、正确、客观、公正地分析, 只是盲目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 不计后果, 舍其所长, 就其所短, 将会与合适的职业失之交臂, 迟迟无法于用人单位进行签约, 使自己生活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中。

择业中的心理调适

不仅是择业, 其实在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很特别, 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当面对现实时, 有的同学能及时进行调适, 发挥其特长, 避其不足, 很快与用人单位进行签约。而有的同学总是比来比去, 错失良机, 给自己造成极大的不安, 也错过一年一度寻找工作的黄金时间。为了提升择业的成功率, 希望择业的学生能加强心理调适, 找到自己不一定是最好而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认识自我 主动求职

在主动求职前, 必须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 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 从内心寻找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自己与自己竞争, 而不是一味与他人攀比。

一位经过多次求职失败后成功的学生讲, “也许我应该更主动一点。因为在求职的时候, 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而善于推销自己的学生便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她一直在思考一个将自己推销出去, 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办法。她说, 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求职, 而应该认真考虑、比较, 哪些用人单位的哪些职位适合自己, 是自己想要做的, 也能够胜任的。然后, 有的放矢地投递简历, 并亲自上门与用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接触, 争取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

——规划生涯 发挥潜能

大学生就业是规划个人生涯的开始, 希望能在生涯的起点上就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 做自己想做, 挑战自己的工作,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挖掘和开发, 展示自己的才华, 体验成功的快乐。就大学生就业而言, 要把就业看成是职业生涯的起始环节, 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 而应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 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指标。要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认识自我 (2) 了解社会 (3) 确立目标 (4) 制定策略 (5) 及时调整 (6) 择业成功。

——认清形势 强化就业

据统计, 2003年,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201万人, 比2002年同比增加了46%, 2004年为280万, 增幅为32%, 2005年为338万人, 增幅为20.7%, 2006年为413万, 增幅为22.2%, 2007年为495万, 增幅为20%。短短5年的时间里,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增长了290多万, 加之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欠完善的用人制度, 这些枯燥的数据深刻地表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 希望毕业学生能意识到“就业难、难就业”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 当务之急是先就业, 先一步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不就业, 养活不了自己, 就很满足自己最基本的安全需要, 也就很难实现更远大的抱负。因此, 先生存后发展, 先就业后择业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策略。

——随机应变 加强承受力

在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 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 以至就业困难。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时, 不要抱定所谓的“专业”而错失机会, 要随机应变, 提高求职的命中率。因为人在工作岗位中仍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而善于学习, 是大学生自身的强项。

即使能随机应变, 但毕竟择业的现实是激烈的。也就是说, 在求职的过程, 可能会不断遭遇应聘不中的打击。面对失败, 有的同学心情烦躁,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自卑感, 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 会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 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同时也需要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己, 即也可能说明这个岗位不合适自己, 合适自己的岗位仍在追求中。记住:在求职中, 没有失败, 只有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 失败也是一种学习。

——注意细节 展示情商

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栏目制片人詹未说, 在制作的几期大学生招聘节目中, 许多外企和大公司人力总监不仅看大学生的履历和成绩, 更引入了国外流行的新面试方式——E Q考察。一些大学生选手在节目里表现得从容不迫, 他们的语言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赢得了企业的信赖, 但也有不少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却在EQ测试上栽了跟头。奥的斯 (中国) 电梯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招聘经理毛萍举例说, 对于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 企业一开始很难看出他有多大潜力。企业会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 如果他都完成得很出色, 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办事技巧, 这样, 这个学生的责任心和创新力就可以慢慢表现出来。

因此, 在求职过程中, 时间虽然短暂, 但细节却很重要, 情商的表现更为重要。所以, 大学生不能忽略细节, 包括制作简历、面谈时间、穿着打扮等, 都要得体。记住:让情商去很好地表现智商。

——祝贺他人 心态乐观

求职本身就存在着竞争, 一是与同龄人也包括自己周围同学的竞争, 二是与自己的竞争。由于每个人各有优势和特点, 因此可能会出现有的同学先签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好心情, 就需要发自内心地祝贺他人找到了工作, 使自己保持乐观心态。如果心存嫉妒, 反而使自己暗受伤害, 心情郁闷, 进而可能会影响择业。请记住:他人择业, 并未阻挡自己的就业。条条大路都通向就业之路, 关键是看个人如何行走, 如何走得顺走得通畅。

——增强信心 不断寻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次性应聘就中的人是幸运儿, 两次应聘能签约的人是幸福之人, 三次应聘找到工作的是拼搏之人, 但总会有相当多的人是在多次应聘之后才找到工作的努力之人。因此, 应聘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方试探并相识、相知、想互满意并最终签约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多次的波折, 这种波折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愈挫愈能, 是求职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因此, 需要增强信心, 乐此不彼地去寻求适合自己也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

——获取信息 当机立断

篇4: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去年熊市一年。超过八成的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更有两成多股民亏损在70%以上。即使在今年股市走出明显上扬走势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依然深套其中。面对巨幅亏损,如何走出心理阴霾成为了摆在投资者眼前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甚至有股民炒股遭到严重亏损后,竟通过电话对一家证券公司进行威胁,要求证券公司改变股市走向,否则便炸掉证券公司。

投资市场不像一般的商场,买卖双方都能达到双赢,而是个对抗性的市场,买卖双方都是竞争对手。就像打仗一样,研究对手及其心理非常重要。在遭遇亏损之后,只有在心理上战胜它,才有可能在投资市场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像恋爱一样面对亏损

面对亏损,用怎样的心态去承受才是健康的。林紫心理咨询机构主任心理咨询师王怀齐用恋爱作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大家会发现遭受损失痛苦不堪的往往都是新股民,这就如同失败的初恋者通常是最痛苦的一样。他们认为被爱是正常的,而一旦被抛弃就不能接受。感到愤怒不堪。同样,许多人对股市也会有着非常理想的勾勒,认为那里是赚钱的沃土,充满期待。一旦遭遇亏损会有心理失衡。而老股民因为常常‘涉水’,知其深浅,懂得投资过程中亏损与收益并存的两面性,就如同结婚后另一半的缺点或多或少会暴露一样,更能够去理解和接纳。”

其次,王怀齐认为。进行投资的人都是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些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会有愤怒的情绪。指责外界,甚至要求别人或者有关方面给出解释,这其实就是一种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成年人应该懂得没有任何人逼迫你进入投资市场,另一方面,须知也有人在其中活得不错。”王怀齐说道。“当大家开始理解投资就像恋爱一样,不可能只是一味索取,也需有所付出时,参与投资仿佛就是与爱人的一种理性的相处关系,那么面对损失也就会更加坦然,更加成熟。”

将损失具体化

在有了能够直面损失的应有心态之后,王怀齐建议不妨将损失进行一个具体化的梳理。

“这样的梳理并不完全是数字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问自己几个问题:在投资失利中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具体有哪些影响?其实,大部分投资者会发现亏损对自己的实际影响并不大。生活照常,世界依旧。心理上的感受和影响远远大于亏损本身。”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也在之前的采访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完蛋了,我什么钱都没有了,叫我接下来怎么活呢?”在遭遇财务危机时,一些人会习惯性地冒出这样的灾难性的想法,而他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糟。

“这是因为人在焦虑中。会夸大和灾难化自己的损失。比如,我赔了一块钱,但心理上的感受是赔了两块钱,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有损失3块钱那样惨重。但如果你仔细地把财产清单摊开,你会发现,事实上,在6个月甚至两年内的生活都没有问题,所以当下感觉‘明天就要没饭吃了’的这类恐慌其实大可不必。”张怡筠分析道。

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怀海心理医师告诉记者:“心理反应通常和实际损失紧密相关,一般对小股民而言,损失相当于小小挫折,可能当下情绪会有些失落,但很快就会过去。投入较大、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在心理上出现应激反应的更多,例如生活作息被打乱,睡眠和食欲都不正常,甚至进一步影响健康。对于这一部分投资者,我建议他们通过专业的途径,寻求并接纳心理医生的治疗。”

纵横连接走出困境

那么如何走出心理困境,把亏损的一页翻过去,王怀齐给出了心理学上的处方。

王怀齐告诉记者:“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信息连接’。首先,可以回想自己以前受到的挫折,当时是如何克服度过的。例如失恋、高考失利、求职失败等等,在遭遇这些挫折时。在心里曾经也有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想法,但是最后也都挺过来了。有了这样挫折感受的对比之后,就会感觉现在亏损带来的心理困境也是一时的,并没有特别之处,相信自己最终也能像之前一样成功克服。”

在经过纵向的信息连接之后,接下来的心理动作就是进行横向的信息连接。“在面对亏损时,人很容易陷在自我的负面情绪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孤岛’。这时如果看看别人,大到过去一年中损失了250亿美元资产的巴菲特,身家从之前的2496亿港元、缩水至1263亿港元的李嘉诚,小到周围一起炒股的朋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亏损之中走出来的。有了这样的参照之后,投资者就不会因为没有信息连接而失去判断力,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

王怀齐补充说,让信息流通其实也是在心理上的一种寻求支持法。“看到亏损,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心态便是自责,产生‘我怎么那么笨,把钱都赔光了’、‘都是我不好,早点把股票卖掉就好了’等等类似自我埋怨的想法,认为造成现在亏损的局面都是自己的问题,进而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也不敢诉说。”王怀齐如是说,“把压力跟家人沟通分享,其实不是寻求家人的原谅,而是让信息流通起来。当信息更全面、清楚之后,投资者会自责,但不会认为全部是自己的错,而是有着时代背景的因素,从而不会影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自我怀疑其实是冲击最大的负面情绪,有人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也是妨碍恢复的最大阻力。有时候外伤已经停止,因为自我怀疑,会产生伤害更大的内伤。信息连接会让投资者自我接纳,从而有效抑制这种情绪的扩散和蔓延。”王怀齐说。

视而不见也是一种手段

对于一些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人而言,在心理专家看来,视而不见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

张怡筠给出的实践方案是:“对于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建议他暂时完全隔绝信息,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获得信息。充分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休养生息,这样就好。很多投资者原本就对金融风暴感受不深,一被铺天盖地的悲观信息轰炸,吓掉了半条命。既然已经赔上了金钱。就不要继续赔上健康。”

“离开挫败现场。”这是王怀齐给出的相同建议,“在一段时间内与殷市隔绝,或去度假,或不上网接受与投资相关的资讯,跟朋友谈话也尽量聊些其他话题。这就如同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在对当地群众进行心理辅导时,尽量让其回避回忆灾难当天发生的情景一样,重复记忆只会加重对痛苦的深刻印象。”

但是这种形似于将心灵空出一块的做法,需要采取一些更实际的行为来将其填充。单怀海认为:“在这个时候,尽量不要使自己太空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占有它。或投入工作,或参与学习,在挫败之下,转向其他行为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重视心理建设再战投资

损失已然,对于将来的投资要做好怎样的心理建设,专家们开出了几剂预防针。

单怀海认为,心理的承受力和抵抗力通常与心理预期密切相关。“因此,只要在投资之前,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值适当调低,对投资风险的评估适当调高,再战投资市场则会更加释然。”

依据张怡筠的心情免疫投资模式,鉴于过去的研究发现,心理上能够承受的损失最大点是本金的20%。根据各人差异,上下略有浮动。因此,她建议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止损点,赚到点位出手,亏到点位割肉。“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看待投资回报的时间拉长,你会发现神奇的人没有那么神奇,亏损也没有那么巨大。幸福因此被放大了。”

篇5:调整心态的心理学游戏

陷阱一:落脚心理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担负着如何找到工作的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档案存放、户口迁移等具体问题,因此在多重压力下产生了“落脚心理”。

表面上看,这种心理使学生降低了就业姿态,但其中隐含着两种风险:一是减少了认真寻找工作的动力,易丧失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二是过于重视“进入”用人单位,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造成用人单位的疑虑,并增加适应工作的困难。其实,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那些懂得自己价值的毕业生。如果毕业生抱着“只要你让我进来,做什么都可以”的心态,单位多半是不乐意接受的。即便单位给怀有“落脚心理”的学生提供了职位,也不会提供良好的薪水待遇以及进修机会。

陷阱二:一步到位

一些大学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便能达到理想状态。从表面上看,这些毕业生非常重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选择,但由此带来了潜在问题:一是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挑剔,容易错过一些好机会;二是选择工作的标准过于严格,缺乏决策弹性,更易造成患得患失的心理。

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由于阅历、年龄的限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他们的挑剔往往缺乏客观依据,比较片面。比如一个学技术的学生只想从事管理工作,于是他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彻底迷失了自己。其实,稍有职场经验的人都知道,用人单位通常会提拔有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人承担管理职责,很少给毕业生提供管理岗位,

所以,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多向有职场经验的人请教外,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固执己见。

陷阱三:追求名气

希望工作单位有名气及影响力是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无疑,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有更健全的工作与人才培养机制,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毕业生心向往之乃人之常情。但问题是:一些毕业生只瞄准这种定位并不切实,要么出现期望和能力的矛盾,引起用人单位的排斥;要么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对职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个人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任何单位都希望求职者能更多地从能否胜任该单位工作、认同单位文化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冲着名气和待遇而来。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往往会经过好几轮的筛选,对毕业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毕业生求职时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只认准这类单位,激烈的竞争只会让他们尝到失败的苦果。

陷阱四:增长见识

在工作中增长见识是大学毕业生较为普遍的期待,这种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但同时也存在着两大风险:一是此种心理会导致毕业生更多强调获得而不是给予,从而使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二是过于看重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小满在面试时告诉聘任方,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另一家单位的原因是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少了,不足以增长见识。结果该单位未选择他,聘任方认为像小满这样目的性很强的求职者在增长了一定的见识后会很容易跳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实在工作中更需重视的是提高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等等。这些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更为核心的内容。

上一篇:模糊模式识别技术在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下一篇:《我的理想》中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