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2024-07-09

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精选18篇)

篇1: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今天,根据杭州市火炬金奖挑战营活动要求,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认真组织策划开展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深有感触。

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也认识到节约用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节水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淘米水拿来浇花,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浇花水,还能让植物吸收更多的养分,因为淘米水是很有营养的,它的作用比清水更有效的。我们还可以用洗澡水冲厕所、拖地??方法。只要我们坚持每天节水,我们的水将会有一个湖泊那么大。

通过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使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学会了很多。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学会了如下几点:

1.活动使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原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在活动中我们通过调查、采访、查资料等了解后,感到了那些问题的严重性。

2.这次活动,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采访调查的方式了解问题。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在社会中的交际问题。

在调查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说服别人接受采访时,许多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接受采访,这时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采访;这是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在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今天是我们社会实践真正开始的日子。上午我们对兰岭小学进行了捐赠仪式,此次捐赠的学习用品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小朋友们都很是喜欢。看到孩子们拿到学习用品时候的欣喜的神情,在场的同学们也很开心。

下午,我们与这些留守儿童开始真正接触,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介绍。这是第一次与这些小朋友接触,内心难免会有点紧张。不过小朋友们的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其中。小朋友们会问我们一些问题,

我们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给他们介绍大学生活。可以看出他们对大学充满向往。

篇3: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一、“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曾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愿意探索, 努力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指出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 另一方面,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总是是站着一个老师重申着相同的语言正如圣经;坐着是学生, 学生只是耳朵听, 、眼晴看、用手抄、再用嘴背、整天处于被动应付反应中。在这里, 学生看到是教科书, 只有按照老师、根据数据资料来写作, 学生“个性”已经消失了, 因为结论已经存在, 不需要思考, 不需要创造, 老师将你要说的话说了;你要分析了问题分, 老师给你分析了。你只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这一状况, 它是基于“活动”、“活动单”为载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塑造了真诚、活跃、富有朝气的老师

一直以来, 教师执行教学任务, 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教给学生国家规定的知识。教师就这样机械地重复, 从一届到又一届学生, 成为了一个“工匠”, 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可能的。“活动单导学”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目标是深入人心的。

“活动导学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有了思路、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今天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都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从主演走向导演, 由独演走向了合演, 由舵手变成航标。课堂上短短几句话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正做到了“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 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教师们都注重全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每每课上最后讨论时, 学生站到黑板前, 老师反倒成了观众。但老师并不是放任自流, 讨论中教师不停地穿梭于各个小组, 但并不急于点播, 总是耐心的听学生说, 不时点头。这就告诉我们, 课上并不是要教师变成学生, 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前驱”

学生由于有了“活动单”, 因此, 每一课开始, 他们都明白了自己在这堂上该干什么, 小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心中有数。为了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每个人都觉得有责任, 于是总是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其他学生的发言中得到启发,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从而拓展了思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互动的课堂鲜活起来, 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

课堂教学中,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这种模式下, 学生学习积极而主动。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 学生感受到了成功, 获取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看到,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上, 学生们敢于站起来将自己的想法大胆推出来, 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随时质疑, 让我们钦佩。学生发言积极, 争论热烈, 人人都不是看热闹的“观众”, 而是置身于其中的“运动员”, 人人都是拿分的选手

四、“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合作学习”的“抓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学习好, 关键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 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 要研究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感到无趣, 课堂学习枯燥、机械, 学生有一个较大的负担和抑郁、缺乏自主权、参与性和快乐的感觉, 课堂学习效率低。

“活动单导学”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这样总结:“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以学习者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为基础, 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体性、能动性、发展性, 是其课堂教学的特征。它是依循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合作、展示、评价、反思这一过程进行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定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 既是学习的需要, 更是一种学习的乐趣所在。

篇4:“下基地”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先后去过九间棚、大青山、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省府旧址等等。几所红色景区将沂蒙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是沂蒙儿女努力奋斗的结果。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把握好精髓。

九间棚位于平邑县,座落在龙顶山上。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九间棚村以艰苦创业而闻名,保存了完好的九间棚旧址。该景区具有独特的天然景色和乡村风情,景区内森林茂密,民风淳朴。在这片土地上九间棚人民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奉献精神对全国的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大青山位于费县与沂南县交界处。1941年冬,八路军与侵华日军在大青山激战,很多领导干部及士兵英勇捐躯,成为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这场战斗中万余战斗人员与装备齐全的敌人展开了山东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为了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大青山战斗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沿山而上,探寻战争的足迹,除了一些纪念碑能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外,已经看不出战争的痕迹,但是,我们永远呼唤怀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发生在大青山的,不仅是一场壮烈的战争,更是一曲深情的军民同心曲。

孟良崮战役纪念地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陆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战役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远地,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白色院墙,下车后,我们纷纷白色花岗岩塑像前拍照。陈毅元帅、粟裕将军并肩而立,他们身后是一匹白色的战马,两位元帅的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伟大形象。跟随着导游,我们走进了纪念馆。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的眼前再次浮现了当时的情景。导游告诉我们,当时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完成了对整编七十四的分割包围。蒋介石认为这是作战的良好机会。因此,令该师坚守,吸住华野主力,另一方面急调十个整编师,向蒙阴一带集结,企图决战。但增援之敌遭到华野增援部队的顽强阻击,最近时虽距整编第七十四师只有5公里却不能前进一步。华野担任攻击的部队则以猛打猛冲的战斗作风,不惜一切代价向整编第七十四师发起进攻。最后,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全师被歼灭。当导游讲到这时,我们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红嫂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模范将“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向世人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红嫂护理伤员、缝军衣、做军鞋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我们追随着导游走进纪念馆,追寻红嫂的足迹,聆听导游讲述着那传奇般的感人故事。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摊煎饼、做军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沂蒙红嫂”她们血乳交融、感人至深的难忘故事将会永远被我们铭记。她们用汗水、乳汁、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凯歌。“红嫂”已经成为女性拥军模范的尊称和代名词,是沂蒙妇女乃至中国妇女的群体形象。

滨海红色文化纪念馆位于苍山脚下。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面对滨海红色文化纪念馆,我们追忆红色历史文化,触景生情,想象出当时的传奇情景。大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1945年8月13日,为了迎接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就在这里诞生。刘少奇、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那一天,我们到达莒南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当时很热,但莒南人民的热情却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他们的淳朴与勤劳深深吸引了我们。在这里,罗荣桓等革命家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里到处流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立足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精髓。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艰苦奋斗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法宝之一。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会想象自己未来的样子。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赶超意识,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冲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勇敢担当。

老师告诉我们,沂蒙精神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今天的我们继承沂蒙精神也应该付出同样的努力。

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信念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火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当代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崇高的理想、培养深厚情感。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沂蒙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以此作为奋发向上的的动力。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故乡,努力培养强烈的爱沂蒙精神的情感。

2.增强诚信为人、乐于助人观念。一个人若无信,则无颜立于天地之间。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拥有着悠悠的历史熏陶。然而当今社会诚信缺失、世风日下。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理应做到诚信为人,待人忠诚,感化身边的人。心中有爱,乐于助人。

3.树立竞争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抛弃一切消极的思想,做事寻求方法,当机立断。不断提高在竞争中寻求生存的能力。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应有打破陈规旧俗的勇气和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在学习中,从悠久的沂蒙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我们要领略其精髓。我们要勤劳勇敢。

篇5:考试后的感受日记

晚上回到家,7点钟左右,妈妈回家了,我吞吞吐吐地把成绩告诉了她,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的脸立刻变严厉起来,“怎么回事!”{母老虎发威了},我支支唔唔了半天,也没说出来。

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我的心里无比的难受,我怎么也想不通,大人为什么把考试看得那么严重,考不好回家若是告诉家长,肯定少不了一顿打.骂,若是考得好,家长接到信息后,从忧转喜,一定会带我们去哪儿哪儿玩,难道考得好真的会让他们从忧转喜吗?不!我看不!考不好时,他们就会拿我们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说看看,看看,人家怎么学,你怎么学的!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吗?我们也有优点,也有自尊心!大人们,希望你们能明白,我们的感受!

篇6:考试后的感受50字日记

今天我们考试了,我得了九十八分,真高兴我还得了两颗星。

妈妈夸我真棒!让我继续加油。还奖励我了一个蓝色的气球,我非常喜欢。

 

篇7:考试后的感受50字日记

今天是我入学的第一次考试,考了数学,我错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我粗心大意把加号看成减号了,另一道是我没理解题意,结果只考了94分。

我下次一定要认真看题改掉我粗心大意的坏毛病,争取考个100分。

 

篇8: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写景散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天空美、小河美、原野美, 展现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 勾勒出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课文语言优美, 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颇有特色, 大量色彩词语以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在教学时,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见解和感受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品味、积累。

一、教学目标制定:明确实践性

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年段学习任务和本课的内容特点, 我将《北大荒秋天》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通过学习课文, 感受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独特的美;4.在词句训练中, 感悟描写色彩的词语和比喻、拟人句的表达效果;5.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的。

至于教学重难点, 我想“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用来学习文本规范语言的,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体会语言运载的信息 (知识、情感、价值观) , 达到精神与语言同步发展。所以, 我把“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美”定为本文的学习重点。另外,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较深奥, 内涵较丰富, 学生对于作者抓住多种景物, 运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原野热闹非凡的表达特点较难体会。所以, 这一段语言的学习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选择:体现实践性

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母语能力形成的规律、教材内容特点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等,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感悟、品味积累、直观教学等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表示颜色的词以及比喻、拟人的句子, 并加以积累, 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斑斓的流云, 长势喜人的大豆、高粱, 红叶似火的榛树,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天的美, 使文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内化规范语言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开展:践行实践性

(一) 精读全文环节

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由我引读一带而过。

第二自然段, 我重点抓住比喻句。我觉得比较语言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逐步扩句的方法:由“流云像锦缎”到“流云像五彩斑斓的锦缎”, 再到“流云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进行多层次的比较,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较好地达到理解内容、感受内涵、学习语言的目的;另外, 还引导学生认识“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一类表示颜色词语的特点, 并由此适当拓展, 让学生找类似的词语, 还让学生说说五彩斑斓的近义词, 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时略处理, 作者主要是通过两句比喻句来写小河的特点。教学时我举一反三, 由第二自然段写流云的比喻句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 写出了小河的什么特点, 这样抓住“小河像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两个比喻来体会小河清澈见底的特点, 让学生对比喻句的作用有个再认识。

第四自然段, 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力图通过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表达特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的。首先, 我让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 紧扣“热闹非凡”, 让学生说说原野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热闹非凡,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实际上这段话就是说“原野热闹非凡。风中的大豆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高粱穗在风中沙沙作响,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接着引导学生把这段平淡直白的话与文本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比较, 在读中对比、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加深理解, 熟读成诵。指导背诵时, 化难为易, 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去掉比拟部分, 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在写作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第二步, 出示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悟作者是从大豆、高粱、榛树叶子三方面具体写出北大荒原野的热闹非凡、物产丰富;第三步只出示“原野热闹非凡”这句中心句, 让他们自由背诵。这样在背诵积累语言的同时, 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这一段的教学中, 我力求通过感悟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 来体现语言训练的“深度”。

第五自然段, 我主要抓住“大豆摇铃千里金”来引导学生理解北大荒秋天的物产丰富。

第六自然段, 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北大荒的秋天美在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

(二) 拓展延伸环节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我设计了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二是让学生背诵课文。旨在通过摘抄和背诵两种形式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规范语言。

篇9:在英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快乐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不知疲倦地去学习,越学越爱学。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充分展现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组织教学中,学生是厌倦上英语课,还是期待着上英语课,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时是否有激情,教师是否能够用自己的激情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从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英语教师,他必将引领学生们热爱英语,在与书本拥抱、同大师对话、跟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用全部心血和智慧去构筑厚重文化底蕴,又散发出令人无法抵御的人格魅力的精神家园,应该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因此,教师不能禁锢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机械输入和积累,而忽视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运用,特别是英语语言的实践活动等,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和生机,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无有效互动。而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学互动。

除此以外,教师的仪容仪表,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都应该适当,尽量让学生心旷神怡,完全陶醉于教师的讲解和操练中,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The True North”一文时,因为是一篇游记,文章有一段介绍了西方牛仔的生活,课前我刻意穿得像个牛仔,让他们感受到旅游的气息,在我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旅游”了一节课。

二、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优化英语课堂活動内容

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效的课堂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操练和掌握所学内容。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母语的影响。没有英语环境,教师就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英语教学提倡“用英语教英语”,而高中英语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已比较熟悉,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通畅的互相用英语交流,这是“用英语教英语”的有利时机。

三、注重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

英语教学的核心是交际,而英语交际是一个充分运用知识与提高能力的过程。假如在英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交流顺畅开展,让学生在体会交流成功的同时,不断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效的熟悉和掌握新的知识。

大家知道,英语教学中记忆单词是一大难关,如果机械地让他们读背抄写,很容易使他们厌倦。而有一定创意的老师在教生词时,经常采用启发诱导,新旧联系的方法,只要能和学过的词联系上,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比较,找出拼写相近的词,有的加头,有的换尾,有的长词把它们按音节分开记忆。学生就会很有兴趣地学生词,然后再让他们找出所学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同形异义词、同音异义词等相关词。这样做不但化难为易地掌握了新词,也复习巩固了已学过的词。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固定化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从而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样自然就难以学好,教与学便都成了互相拉大距离的两大任务。高中英语课文题材多样,体裁各异。因此,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教师应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体现语言的学习是为交际而服务的特征。

对于英语课文的教学,常规的教学方法有Warming up; Skimming; Scanning;Careful reading; Post reading; Discussion 等等。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完全贯彻任务型教学法的,但是如果每次都是一成不变地运用,连学生也知道接下来要开展哪一个步骤,他们还提得起兴趣吗?我们应该知道,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任务型教学体现了现代语言教学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与经历、信息分析与整合、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的教学理念,有着它特有的优势。但有的英语教师误认为每次英语课堂上都必须采用这种方式去操作。课堂教学只为了完成“任务”,不重视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将任务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师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其实,这是片面的,是机械的理解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对语言的需求,在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模拟生活,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语言教学,以达到较好的语言教学效果。

篇10:考试后的感受小学生日记

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夜,静悄悄的,我在床上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明天考试的事情。我轻轻打开了床头柜的台灯,那起语文书仔细地看起来,我慢慢地困起来,关了灯,开始睡觉。但是一睡下,心中又想起了考试考砸后父母批评我的一幕一幕,我的睡意又没了。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传来一阵阵寒风吹打树叶的声音,大多数人都已经睡下了,只有我还在台灯下沉思着明天考试的事情。我最烦恼的是考语文,因为我很粗心经常看错题目。想着,想着,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八点整,语文考试开始了,我仔细地做着基础题,生怕回错一道失掉几分。必要的时候,我还会翻一翻字典。“这张试卷不很难,但是每道题目都有一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即使掉下去了,你也很难发觉。”这是王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我仿佛感觉到分数一分一分地离我远去了。我做完了基础题,开始做阅读题。第一篇阅读是课内的,还好做。我感到了轻松。但是第二篇阅读就难了,我读了两、三遍才读懂了题意。虽然对答题正确的把握不大,但是我还是仔仔细细地完成了阅读,开始写作文。写作文时,我紧扣题意,不停地写啊写啊……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我作文还没写完。不知不觉,手已经握成了拳头形。一滴一滴的汗珠从头上掉下来,心里不断地想着:这下惨了,这下惨了……时间不够了,**草结尾,就交了卷。

考试一完,同学们就兴奋的玩起来,只有我还在想那篇草草结尾的作文,想着,沉思着……

篇11:考试后的感受小学生日记

我知道考语文是一个引人注意,写成了安全注意,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妈妈让我读书读书我就是不听,这下可好,考了个这么不好。考数学的时候我其实有一个也是不会,但经过我认真的思考、回顾也答了出来。考英语的时候非常顺利。

每一次考试,我的粗心大意就好像毒药把我大脑的运作毒不转了,又像坏蛋偷走了我的知识。我大脑的运作和我的知识就好像我的伙伴,没有了他们我就很伤心。

篇12:六年级读书后的感受日记150字

我看了《读者》里的一篇文章《一个父亲的赎罪之路》。它讲诉了一个老父亲,因为儿子醉酒驾驶出了车祸,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伤。需要赔偿一百万。父亲只好到处借钱。每当有人捐款,父亲总会紧握对方的手,深深的鞠躬。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父子情深。但我认为,父亲不应该帮助儿子,因为儿子是醉酒驾驶,他是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这句话。所以应该承担这个责任。自己来借钱赔偿。而不应当让一个老父亲来借钱。

等我长大了,有了车,我一定不会喝酒。珍惜生命,生命是自己的。如果我发现有人酒后开车,我一定会上前劝阻。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篇13: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的亲身体会、亲自实践”。要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进而产生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从中既可得到人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其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而,如本次活动,因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我们根本无法开展。我很迷茫,不知道这类综合性活动要不要上,该如何去上。因此,这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这一课题作为公开课,就是想借此提出我的疑虑,让老师们共同探讨怎么处理这类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 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索自然。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4) 培养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习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4个步骤:美文欣赏导入;物我心灵对话;回忆四季体验;学习情景交融。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布置学生摘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积极地去发现美,描绘美。但是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很拘束,课堂上怎么鼓励都不敢起来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也不够热烈。课后又私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会说,就是不敢站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真切地体验,用他们的话说,觉得没有内容可说。而会说的,说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是模仿书中的描写。不过,能模仿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便能逐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老师们对我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课内外知识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态朴实、大方,语言流畅、亲切、自然,特别具有亲和力。当然我在处理物我心灵对话环节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在讨论过程中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选择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与之展开对话,只有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得不错,多数同学不知该怎么说。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但反而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无法放开了说。

当我在第二个班再上这节内容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语,此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我们校园内就有许多环保标语,学生会说了,敢说了。让孩子多留心身边的资源来帮助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且为大自然设计标语,也是在让学生与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有个同学为小草设计的标语是:“谢谢你给我的关爱。”“我正在成长,请勿打扰。”用小草的口吻来向人们诉说,提醒人们爱护小草。学生思维活跃,真正感到了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所以,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资料,如提供小主题,提供相关的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并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待学生阅读、交流和思考成熟以后,方可放任学生按课文展示的方法和步骤主动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并将调查、思考、探究的成果用文字展示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围绕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作用,在迁移和拓展中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一个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断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得到人文的滋养, 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篇14:政府网站被网民“刷爆”后的感受

原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网站上开展“2011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征集工作,市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光这个专栏的页面点击量就达到每天200万次以上。本文成稿时,网民提交的意见已达四百余条,跟帖者数以万计。因为点击量太大,造成了访问不畅。

其实,说刷爆有点夸张,但网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确实很高。大家让李总编谈谈“被刷爆”的感受,略加沉吟后的李总编总结了三句话:深表高兴,深受感动,深感激励。

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网站终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成为市民了解政府信息、掌握政府动态、获取政府服务、参与政府决策的第一途径。这无疑是一件深令建设者们高兴的事情。以前,我们总说政府网站的关注度低,访问量小,其实,真正的根源是网站的内容是否真正贴近了市民的需求,是否真正能引起市民的关注和参与,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公众为中心。如何建立起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政民关系,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网上政府,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东西。

从另一角度而言,一件广受市民关注的政府决策事项就能造成网站被刷爆,这事在让网站工作者被网民积极参与的行为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前进的动力。

李总编认为,公众对于网站的需求,还需要从业者们去认真研究和策划,如通过电子政府U型模式,实现服务模式零距离、服务效能零延时、服务库存零监管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更好地发挥网站作为政民沟通主渠道的作用。

其实,政府网站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经常会听到从事政府网站工作的同志说,网站的活越来越不好干了。“不好干”的背后,是对政府网站下一步发展方向和模式等问题的困惑,是对创建服务型政府网站目标认识上的迷茫。

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创建透明、民主的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网上办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政府网站的用户满意度和参与度与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这给广大政府网站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纵观网络影响社会进程的今天,我们不容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太多的民声熙攘并没有出现在本应接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府官方网站,而大多被一些商业化所裹挟,沦为浮躁和渲嚣,其结果是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公民的民主参与如何低成本而高效率值得我们思考。而成都的实践无疑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网站在营造公民社会和民主参与方面的积极成效。

在笔者随后的深入沟通中得知,通过近期对成都政府网站后台的监测发现,民主参与网络问政的权重,即对政府建言献策、关注评论政府施政的内容正日益增多。在李金兆看来,相对于反映个人问题、举报、咨询、投诉等而言,民主参与网络问政则是公民网络生态行为的高级阶段。而成都市民网络问政民主参与的热情正在快速迸发。

那么,民主参与网络问政该到哪里参与?该如何参与?李金兆认为,政府门户网站应该成为民主参与网络问政的第一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平台,公民问政、民主参与的内容才能够快速传递到政府相关部门,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则进入政府决策参考。

篇15: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啊!今天真是个美好的一天!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上午第一节课,老师讲了礼仪的内容与实质:礼仪是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和思想素质的外在表现。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学礼仪,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老师解答说:“对个体:不学礼,无以立;对社会:塑造组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这一节学礼仪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让我收获很大。

第二节课时,老师又教我们两首歌的手语表达,老师说要自然地表达出来才好,我觉得老师说的不错!要最自然地表达才能让人看起来有美感。课间休息时,老师又放了一段励志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很感人,纷纷落下了泪珠。这段视频讲的主要是: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下午的两节课我们明白了弟子规的含义,学习了弟子规里“孝”的那一篇。老师教我们要孝敬父母,不得无礼。老师后来又讲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后父母老了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干活而抛弃他们,父母养我们,我们就应该报答他们。最后,老师教我们唱了一首《跪羊图》。老师说:“小羊天生生下来时就跪着,好像在对母羊妈妈行礼,喝奶时,小羊也跪着,我们应该学小羊懂得感恩,知恩报恩。”

篇16:综合实践活动感受

四月28日,我们全校初一学生到奥林匹克公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地震时该怎么办、放学回家后遇到煤气泄漏怎么办……还学到了一项技能——搭帐篷。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

总而言之,社会实践对我十分有帮助,原来我不会做的、不了解的、不知如何是好的,在社会实践中都能学到。

社会实践后会觉得自己突然间好像长大了,懂的也更多了,从实践当中我们可以获得快乐,但同时还是会觉得很累,不过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所以社会实践还是很值得参与的,可以让我们在将来更适应社会的变化,现在21世纪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我们从实践出发,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只有从实践出发,我们才会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应该知道实践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去实践。希望学校以后多做一些实践活动,以便增强我们的能力。

篇17:社会实践活动感受

今天,五十七中学组织我们初一年级参加北京盛华人才培训中心开展的“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早晨我兴致勃勃的来到学校,已经有许多人到了,我们一同期待着大巴车的到来,不久老师来了,我们高兴的上了大巴车,期待着到了那里都会干什么……想着想着,很快我们便到了,下车的第一眼就是教官,我们一同哆嗦一下,心里像长了草,身体不由自主的再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这个避风的港湾,就注定了风吹雨打。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俗话说得好:雨后的彩虹才是最美丽的。

我们的教官很高,生气起来很可怕,他穿一身军服,戴一顶军帽,表面看穿的很少,风很大,我们穿了3-4件,都非常冷,诶,那教官冷不冷啊?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精神吧!

响亮的口号叫起来了“齐步走”、“踏步走”、“向右看齐”、“向前对正”……重复着。一班二班……班的教官一个接一个喊,各班的教官不一样,训练内容虽然相同,但有的班很快就完成了训练进行短暂的休息;我们班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学习了体转——“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还有齐步走,踏步走以及少先队队礼。虽然过程是寒冷艰苦的,但有付出就有回报,到了中午我们准备吃饭,一时开心,本是第二个去往食堂的,许多男生因为高兴,聊起来了!教官一生气,本已经走了一半了,我最不愿意听到的“立定”说出来了,教官让我们返回原来的位置说够了!诶,本来是第二个的,现在变成训练场的最后一个!

食堂里,乱糟糟的,聊天的,偷吃桌上的菜的,打闹的……忽然,传来一声哨声,同学们都被吓了一跳,随后传来的便是教官的怒吼,“安静!食勿言!言勿食……”语气很可怕,此时谁也不敢说话,食堂里鸦雀无声每顿饭前,我们都要背《悯农》,背完后才可以“开饭”。吃完饭后,我们期待着教官赶紧带我们去宿舍,因为我第一次离开家,和同学在一起,而且还是“宿舍”。果然,教官说:“好好表现,带你们去宿舍,如果说话就在外面冻着!”虽然,这语气非常可怕,但听到要去宿舍,我们都非常开心!

到宿舍里,诶,远远比我想象的差,是个人一个屋,屋里还有外班的人!这些没什么,主要是屋内的坏境!上下铺虽然是我喜欢的,但床上看起来非常脏,厕所有很大的异味,屋内还很冷!我们被外面大声喊的教官吓了一跳,“休息一会,7:20准时集合!”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今天,就这样被骂着过去了!

晚上,教官又传来一句话,“9:30准时熄灯!”听后,我很失望!因为我们宿舍的“熬夜计划”就要失败了!诶……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睡觉时,我闭着眼睛,泪水顺着眼角流进嘴里,泪是甜的!我曾经想过放弃,但是同学们都做得到,难道我就做不到吗?我们都很失望。

篇18: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日记

关键词:翻译教材,意义观,定论,解构主义

一、翻译教材:传统意义观及定论式评价是主导

当前, 本科及翻译硕士教学中的数本主要教材皆重视传统的意义观和定论式评价, 下文引用了教材中的说明或评价文字, 由此可以发现传统意义观与定论式评价的存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所下的定义中, 把翻译中的‘意义’概括成‘语义’和‘文体’, 他说:‘所谓翻译, 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地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在语义上, 其次是文体上。’”

“根据传统的翻译概念,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

“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词语意义的确定在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辨义乃翻译之本’, 不明辨词义, 就难以准确地表达原意。”

对“翻译”的界定首先就决定了意义本身相对语言的超脱性:既然意义和语言文字是两个不同事物, 意义成了一种不依靠语言就可以存在的事物, 还可以在感知之后用另一语言加以“表达”, 那么这种界定本身就预设了意义对于语言的超脱, 即意义不必受语言文字系统束缚, 可以在超越语言的层次进行感知。同时, 这一定义也会让超越式的意义观在与意义直接相关的翻译活动中产生深远影响。既然超越式的“意义”成为了翻译定义中的中心词, 但若在翻译实践教材编写中以“超越式”意义观作为唯一标准, 且由编写者来控制此意义之内容的话, 则无法保证编写者一定完全展现了此“超越式”意义, 甚至难以说服对此“意义”或翻译拥有不同看法的学生。这与教材编写者的目的相矛盾, 例如教材中对一句子翻译的说明文字:

“Peter does annoy me, coming around here all the time.Oh, talk o the devil!That’s probably him at the door now.

彼得真令我讨厌, 老是到这儿来。哦, 说曹操, 曹操到!在门口的可能就是他。”

教材编写者从文化角度出发, 认为这两个看似功能对等的成语互译会造成文化信息错乱, 使读者误以为曹操已融入西方文化 (因为读者看到这些译文会是从翻译后的西方人物口中说出) 。文化信息从本文开头对意义观的讨论来看, 因属于信息之一部分, 确实在“超越式”意义的寻求过程中不能忽视。译文虽然损失了原文带有的西方文化信息, 但其带有的中国文化信息却相当浓郁,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文读者的需求。因此, 教材编写者遵循超越式意义观, 采用静止的定论式评价标准来衡量译文质量, 有可能无法充分挖掘或表现出这种超越式意义, 这与编写者自身目的是不吻合的。

二、解构主义意义观给翻译教材的启示

解构主义意义观相比上述教材中对意义的说明复杂得多。凯瑟琳·戴维斯在《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一书开头说明了“延异” (différance) 这一概念, 同时间接地提出德里达的解构式意义观, 这都值得反思。

解构式意义观的提出是从以“巴别塔” (Babel) 为例开始分析的。凯瑟琳认为, 德里达的“专有名词正是‘语言命名事物’这一假设的最明晰例子, 而专有名词‘巴别塔’却解构了这一假设。”根据“创世纪”相关内容, 起初, Babel是上帝名字与塔名的专有名词, 但同时又与闪族语言中的非专有名词“混乱”混为了一体了, 在此, 解构主义通过对以“巴别”为例的专有名词之分析否定了传统意义观中“意义超越语言”这一说法, 认为语言符号对事物的指涉作用只能依靠此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才能发挥。由此反观上面提到的翻译教材。此教材认为语言中部分东西只允许单一译法, 并将这一点作为翻译“科学性”的证据。“我们之所以称翻译为科学, 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 往往只允许一种译法。从解构主义的分析来看, 既然同一专有名词可能指向不同事物, 上述“定论式”判断是不合适的。以国名“中国”为例, 这一专有名词可能指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历史学当中也可以指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在领土上曾经建立过的封建帝国。如果要求将“中国”全部翻译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就有可能无法指向其真正所指的事物。因此, 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 教材认定部分专有名词只能有一种译法这种定论式判断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凯瑟琳还分析了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意义论的方式。德里达在论及意义时引用了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关系, 但又对其中的所指进行了解构或者否认。认为语言中只存在能指间的差异性关系, 能指是无法立即证实自身存在的, 而要依靠与其他能指符号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此目的。也就是德里达创造的“延异”一词代表的意思德里达认为, “所指从自身来看并不在场。依靠“延异”和“印迹” (trace) 对意义作了补充说明。寻求意义就是沿着始终变动着地差异性关系进行探索。就其对翻译的影响而言, 这一观点强调意义或印迹的不确定性, 因而翻译也随之成为了一种变动着的不可预知之活动。进一步而言, 由于印迹是一种动态关系, 静态的规则无法描述其状态, 而翻译作为追寻印迹的活动, 也因此无法用传统的静态规则来描述, 而是随能指间的关系变动着。从这一观点看来, 教材就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这种动态性, 在适当场合放松定论对于翻译的固定式评价。

三、总结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对翻译教材思想有一定借鉴意义。此翻译观对于专有名词和所指间“一一对应”说法的驳斥, 以及它界定意义时对于能指间动态差异性关系的重视, 都尊重了翻译活动的多变性与动态性。因此, 在翻译教材编写思想中适当引入解构翻译观成分,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材的“定论式”评价方法, 为翻译教学带来鲜活的成分。

参考文献

[1]孙致礼, 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 12, 186, 6.[1]孙致礼, 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 12, 186, 6.

[2]陈宏薇, 李亚丹, 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9, 6.[2]陈宏薇, 李亚丹, 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9, 6.

上一篇:证券投资学练习册答案下一篇:2022河北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观后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