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24-07-17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精选8篇)

篇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XX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会在XX召开,这是对XX的鞭策和鼓舞,感谢各位领导对XX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为进一步加强XX县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环境立县”战略的实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和地委、行署“推进双领先(改革领先、发展领先)、实现新跨越”总体安排部署,我县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为贯彻落实好《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共XX地委、XX地区行署关于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若干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全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为目标,以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建设、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生态城镇、生态庭院、绿色通道和旅游景区景点等工作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努力推进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跨越发展,结合XX实际,我就XX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全县林业生态状况 全县辖28个乡镇、421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405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97730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03967.9亩,占国土面积的XX%,森林覆盖率达到XX%。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群众积极参与。我县加大了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标语、宣传车、群众会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XX省林地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群众造林积极性、生态保护意识和遵守林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各乡镇与村签订责任状;责任层层分解,任务落到实处。较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木育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建设、义务植树、林业有害生物防等工作。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有力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三)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生态建设。我县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督促指导,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责任制,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XX生态环境建设的政治保障。全县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县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拓展了思路,找出了差距,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

(二)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保障。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实行目标管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年初,细化分解了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过程督查,认真开展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始终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保护、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五)坚持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营造林工作,提高营造林质量,为确保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加强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特色经果林、重点区域绿化、水土保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调整林种和生态产业结构,着力抓好生态建设,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趋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粮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扩大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规模和面积,争取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专项补偿。实施特色经果林的建设到2012年前,分别在XX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核桃基地,在XX镇建成3000亩以上的布朗李基地,XX建成3000亩以上同心优质桃树、梨树示范基地,2015年前分别在厍东关乡、昆寨乡建成万亩以上的核桃基地,在XX镇建成万亩以上的樱桃基地。其余乡镇大力发展,全面推进,完成30万亩特色经果林建设目标。

(二)加快农产基地建设。以优质茶叶、蔬菜、中药材、优质畜禽等农产为重点,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等产业,到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草地面积达到30万亩。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动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立体农业养殖、种植模式。整合草食畜牧项目、经果林项目、草地生态畜牧等项目资金,积极扶持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林下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发展林下种畜草、种中药材等产业。力争每年培育扶持林下养殖和种植项目各1个。

(五)建立复合型生态建设模式。推进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形成山顶造生态林,山腰种用材林、经果林,林下套草养畜、发展中药材的复合型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环城绿化、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重要河流、水库岸边、自然与人工景观和重要通村公路两侧为重点实施生态景观治理工程,全面建设生态林、用材林、经果林,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

(六)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稳步推进林权合理流转。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分中心,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搭建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流转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推进我县生态环境建设。

2、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按照“广覆盖、低保额、低费率、保成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指导思想,以确保灾后参保者能迅速恢复生产为目标,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3、建立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建立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资产抵押贷款等抵押贷款模式与机制。由政府明确或注资成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公司,为林业生产经营者获取贷款提供担保。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森林资源收储机构,负责收储林权抵押人无力归还贷款,要求以其反担保的林权折价抵偿债务的森林、林木或林地,并进行管理和处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发行,县农信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加快林业生态的发展。

4、建立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林木主伐、间伐、低产林改造等采伐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木材采伐模式。采用市场融资的办法,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用材林建设,在不突破国家规定采伐指标的前提下,将用材林采伐指标向民营企业或个人倾斜,调动民营企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林木种植、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推动用材林建设步伐。建立林业采伐激励机制,林农在其农地等非林地上种植的林木采伐不纳入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不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需要上市流通销售的,凭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林业站证明办理木材运输手续,不需要提交木材经营许可证。在林地上种植的用材林,优先解决采伐指标,实行采伐限额5年总控制,上结余采伐指标可在以后结转使用。林业费金实行减半增收。

(七)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局面,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农业化道路。按照“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要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拓展第三产业。

1、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把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自然遗产、度假胜地为载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重发展特色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加快建设旅游事业。

(九)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

1、抓好节能降耗减排。严格环境评价制度,禁止上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以化工、冶金、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排。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以化学需氧量减排为突破口,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以二氧化硫减排为突破口,重点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抓好煤炭、铁合金、建材等行业的废气污染源控制,对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

3、加强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整脏治乱。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着力整治公共场所、公共厕所、小区院落、占道经营、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等方面的脏乱现象。

(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鼓励绿色消费。

2、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文化意识,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森林文化、草地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以及花、鸟、竹、草、石、茶文化,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3、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从2011年起,每年创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机关、工矿企业、学校、乡镇、社区和村组。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农民的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按照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改革,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篇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月8日下午,全市金融工作暨金融生态优秀县(市)推进会议在国贸酒店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姚林荣,市委常委、副市长徐仲高出席会议。

会上,市人民银行通报了今年我市金融运行情况,市银监办汇报了今年金融风险防控组织工作,市金融办介绍了我市金融机构绩效考核新办法以及2012年张家港·苏州融资需求汇报会的筹备情况。据悉,今年1~5月,我市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融资再创新高;金融创新加快,融资渠道多样;金融机构创利能力保持稳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担保和小贷业务发展迅猛,新设机构业务拓展较快。姚林荣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我市金融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金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脉和灵魂。今年我市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不断,银企对接活动成效明显,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显著,但是小型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风险防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说,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密切关注中央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信号,正确把握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向上要政策争取

盘子,扩大我市信贷增量;全面推进直接融资,努力优化融资结构。姚林荣强调,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增强一个地区的资金集聚能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他要求金融系统要充分认清当前金融形势,把握发展机遇,突出服务重点,适度让利于企业,做到金融风险早发现、妥善处理、保持稳定,全力以

篇3:加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一、我省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 我省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趋势。但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 形势依然严峻。

1.环保基础性建设不容乐观。 一是环保事业相对落后。经过多年努力, 我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 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力推动了环保事业发展。 但由于历史原因, 仍然存在起步晚、欠账多等问题, 需要创新思路, 在工作理念、具体举措、监管保障方面全面突围;二是环保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但仍存在农林治理设施不完善、工业治理设施较差、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三是环保产业不合理。 传统的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仍然是以工业、农业、服务业为主, 还没能构建起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型生态产业结构体系。

2.污染依然严重。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 年9 月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显示, 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 座城市 (从第74 名到第65 名) 依次是济南、郑州、衡水、邢台、唐山、邯郸、保定、廊坊、绍兴和石家庄。 这就是说, 全国后10 名城市中有7 个在河北。 污染物中燃煤、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占比较大, 承担饮用水功能的主要河道水质不能平稳达标, 突发性环境污染案件持续增多, 大量污染物对大气、水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日益突显, 环境质量离广大人民群众山青、水绿、天蓝的环境要求仍有差距。

3.生态修复和涵养功能差。 京津冀地区, 河北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因为年均降雨量小、森林覆盖率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快、工业结构重、污染负荷高、环境容量小, 远远超出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同时地表水面积日益萎缩, 多数河流常年断流,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损耗难以通过其自身修复涵养工程得到有效恢复。

4.环境监管、保护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 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4 月, 河北省公安机关和环保部门联合发起“2014利剑斩污”专项行动, 立案侦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23 起。2015 年, 全省各级环保、公安部门按照新 《环境保护法 》要求, 开展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和“零点行动”, 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087 家, 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1023 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1846 人。自2016 年1 月6 日开始, 省环保厅、省公安厅联合对120 件重点环境问题进行了重点督查、督办, 对其中群众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15 起案件进行了后督察。 从环保部门环境执法监督检查的次数及受理环境问题投诉案件看, 还存在基层环保部门有案不立、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降格处理的问题,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省还存在环保执法力量不足, 环保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滞后的问题, 新旧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及执行不到位的严重问题。

5.生态文明意识亟须加强。 据2015 年9 月份数据显示, 全国空气质相对较差后10 座城市中河北省有7 个城市榜上有名。 在一定程度上讲, 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 这样的排名极大影响了河北的生态形象和发展形象;恶劣的生态环境既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利, 也对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责任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 我省较重的产业结构和群众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对其文明素质及环保理念造成了不良影响。 所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对重塑我省良好生态形象尤为重要。

二、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对河北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环境改善是做好对接京津的重要一环。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 河北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找准病症下猛药, 狠抓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 循环经济低碳排放区、湿地保护涵养区、草原保护生态功能区。 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布局, 以“钉钉子”的精神, 强力推进河北大气和水环境的持续明显改善。

紧扣一个目标: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优质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环境。 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推动京津冀快速协同发展, 而建立大量生态环境支撑区是保障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 要秉承“山水林田湖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积极协调京津, 统筹区域主要生态功能区布局, 增加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持续性治理和制度性修复, 保障资金投入,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 打造环京津 (保廊) 核心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板块。

构建两大生态系统:生态产业系统、生态安全系统

一是构建生态产业系统。 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及京津产业转移方向, 计划到2020 年, 河北初步构建起低能耗、高科技、清洁能源的现代产业结构。 二是构建生态安全系统。 京津冀生态安全体系应增加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统筹京津, 构建京津冀整体生态安全体系。 特别是完善及有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健全立法、行政、司法相衔接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着力形成自然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及损害赔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统一的制度体系, 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好三大攻坚战:生态保护战、生态涵养战、生态修复战

根据2015 年4 月中央通过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是个责任规划, 核心是根据我省生态环境、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综合情况, 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域, 确定并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环保责任红线、制定纳污红线、划定四级海洋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打好生态保护、生态涵养、生态修复三大环保攻坚战。

形成生态四级联动机制:森林城市、绿色县城、生态乡镇、美丽乡村

建设森林城市。 以保定、廊坊为中心, 紧紧围绕构建京津冀城市群, 打造与京津协同发展核心区;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为重点, 提高城市生态品位, 形成与京津多城联动效应;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和邢台为节点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形成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 推动市民形成勤俭节约、低碳节能、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建设绿色县城。 《河北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开展攻坚行动, 在我省建成一批都市卫星城、山水新城和生态城镇。 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 实现所有县城集中污水处理、供暖供水、垃圾处理。 因地制宜下大力气让脏城变成净城、土城变成绿城, 打造具有鲜明县域特点的生态县城。

建设美丽乡村。 以高水平生态规划及生态补偿和投入为保障, 大力实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12 个专项行动, 努力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对13034 个保留村一村一策, 就地改造;对13387 个撤并村整合资源, 有序整治;对7366 个贫困村重点倾斜、精准帮扶。到2020 年, 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划分“五大分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划分,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明确将河北划分为“五大分区”, 构建“一核四区”生态全安格局。

“五大分区”包括:①京津保中心区。 是 “一核四区”格局中的“核心”, 是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的生态过渡带,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京南侧、天津西侧, 包括廊坊、保定、沧州市的部分县 (市、区) , 其任务是为京津冀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规划要求, 在国家统筹部署下, 合理调减耕地规模, 适当增加生态用地比重。 以主要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绿色廊道为骨架、以村镇为组团, 用大网格宽林带建设成片森林, 恢复白洋淀湿地, 扩大生态空间, 整体构建环首都生态圈, 提供宜居环境。 ②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 包括张家口市的4 个县和承德市的2 个县。 主要任务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西部恢复草地植被、东部打造防风固沙林, 缓解京津风沙危害。 ③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 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市的65 个县 (市、区) 。 作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其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工程, 在河流上游、矿山、沙源营造水源涵养工程。④低地平原生态修复区。 包括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市的77 个县 (市、区) , 将通过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恢复地下水战略储备, 打造京南生态屏障。⑤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 包括唐山、秦皇岛和沧州市的11 个县 ( 市、 区) , 通过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改善河口生态环境, 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为海洋生态服务提供保障。

抓好六大行动: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化区域水安全保障、加快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改善土壤和城乡环境、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京津冀生态建设联动等六大攻坚行动。

具体措施为: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整体修复, 把河北的生态环境修复好、保护好、建设好, 落实好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三个“五十条”措施, 细化目标任务, 把中长期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 把重点工作落实到各地各部门, 密切与京津的沟通衔接, 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问题建议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的实施为东辽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县乡政府的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政策措施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

1.工程建设概况

2002年东辽县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并在工程实施之初确定了“生态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同时通过营造部分经济林,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三者的目标协调起来。工程规划设计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缓坡耕地适当发展经济林。几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367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933公顷,荒山配套造林433 公顷。工程遍及全县19个乡镇、八个国营林场、284个村,已为退耕农民发放政策补助金1.1亿元,受益农户18840户。无论从建设规模还是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说,在我县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是“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县林地面积增加5933 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4%,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是“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全县38520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补助资金3000元。退耕还林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也“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2. 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果品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同时,退耕还林主要以25度以上坡耕地为主,有力地推动了低质低效农业的减少,大大提高了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此外,通过工程的科学规划,大力营造绿色通道,发展了交通事业。

2.2农民纯收入稳定增加

农户从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补助中得到了实惠。2002~2003年,国家每年向退耕户每亩补助稻谷100公斤,按市场价格1.4元/公斤计算,价值为2100元/公顷;现金补助300元/公顷,两顶合计2400元/公顷,从2004年起每亩直接补助现金156元。而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平均亩产不足250公斤,扣除成本盈余约为750~900元/公顷,大大低于国家所给补偿。其次是随着林、农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将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强大的后劲。调查中发现,我县白泉镇青河村栽种的梨、苹果等果树三年就己挂果,农民每公顷的年收入达45000元。

2.3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退耕还林与种粮食相比,消耗的时间要少得多,劳动强度也降低,按照目前我县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一年最多能耕种0.5 公顷粮食作物,而一个普通劳动力经营1公顷以上林地还比较轻松,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劳动力输出水平和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280万元。农村作坊式生产加工和手工业显著增多,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可靠的固定收入,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同时农民进城从事运输、餐饮业的人数也日趋增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东辽县辽河源镇是实施退耕还林最多的乡镇,面积达852 公顷,随着工程的实施,辽河源镇越来越繁荣,二、三产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达45%,在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无疑助了一臂之力。

2.4生态环境改善,自然灾害发生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植被,使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前的29.0%提高到32.4%。根据水文观测站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情况在持续好转,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量由退耕前的3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900吨/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量平均下降12.9%。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只给予每年2040元/公顷粮食补助、300元/公顷医疗生活补助和一次性750元/公顷种苗费的补助,林业部门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差旅以及配合上级核查确认等工作的经费开支没有安排,资金缺口较大,这些资金只能由林业部门支付。我县地方财政困难,退耕还林工作主要由林业部门完成。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经费预算短缺,如管护费用、病虫害防治经费、防火经费、科技经费等严重缺乏,造成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后期管理监护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前期实施和后期效果。

3.2管护难度大

由于采取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全县退耕农户遍布在19个乡镇,退耕农户地块零星分散,而农户自我管护意识淡薄,致使管护难度大,导致退耕还林地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毁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制定管护制度,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但是国家没有配套安排工程后续管理、成果巩固的措施和资金,对工程后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3对补助期满后的生活甚为擔忧

退耕还林的初衷是国家以粮食换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杠杆,退耕后,若不继续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让农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经济收益,退耕还林成果就难以巩固,产生不了长期、稳定而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能否真正成为种林人和护林人?补助到期后,当政府不再提供补贴时,农民会不会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砍伐林木,再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和妥善安排退耕农民的生活出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

3.4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必要的种植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工程中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反映,少数退耕农户受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林粮间作的现象,这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相违背的。加之科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难以调动农民保护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5存在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无论从工程的发动、组织、实施、验收,还是政策的宣传解释、兑现,都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群众的误会,甚至农村地方矛盾借退耕还林的名义以引起上级重视而导致的上访都由林业部门承担解决。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配合,退耕还林工程难以在我县建成一个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理念转变与提高、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等项目综合考虑,统一协调,使项目建设区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4.几点建议

4.l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扶持力度。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和示范力度,不仅要使广大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而且要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组织好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结合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和其他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多层次打造出精品工程,通过工程建设使农村社会经济走上自我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比较落后,因此任何一项新的政策落实他们接受起来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原有生产方式的极大冲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让农民真正看到退耕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在关心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如果在政策宣传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农民便会重新破坏生态环境,乃至毁坏退耕还林的成果而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的现实,争取让退耕还林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外界、脱贫致富的窗口。五是加大闲置劳动力重新再就业的工作力度。解决农村和农村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实施退耕还林为减少农民数量提供了前提条件,让闲置农民再就业后,经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或许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4.2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要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后期管护、保存率等情况要进行多形式的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3切实抓好兑现工作,提高农户积极性

由于钱粮补助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而且还关系到工程造林成果的鞏固,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存疑虑,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国家补助政策务必要准时兑现到位。且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代扣、代缴任何费用,不能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抵扣农民欠款,尽量让利于民,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确保农民自愿退耕。

4.4制定和完善工程后续管护政策

“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户要钱粮”,由于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加上资金紧缺,懂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退耕还林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保护的体系。农户也不会为了那几亩退耕还林地而专门留人管护,而要外出打工或开辟其它增收路子。这样,几年后,国家投巨资希望得到的林子,将会因农户疏于管护,会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毁于一旦。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在防治上农户之间相互推诿,按目前政策规定,对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农户可以采取不给补助钱粮的手段进行制约,但如果农户索性不要补助钱粮,而进行重新复耕,那么,国家的前期投入就会白白损失。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现金补助费中明确规定其中30~50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搞好封山育林,建议退耕还林地区强制实施封山育林,以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益,防止滥砍滥伐。

4.5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走好生态效益发展路子

篇5: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篇6: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心得体会

一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书记抓党建是职责所在,首当其责、责无旁贷。只有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落实到位了,基层党建才能抓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抓什么?主要就是把基层党建工作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紧密结合起来,抓好整体谋划、抓好重点推进、抓好难题_,真正把党建工作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中。要强化主动意识,切实改变依靠副职抓党建、依靠委员写党建的问题,做到亲自指导、亲自督促、亲自检查,树立起书记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营造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强化理论学习。每位党委书记,包括基层支部书记都要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基层党建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党建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好基层党建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每位党组织书记都要增强在党意识,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好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发挥好表率作用。

三是要强化经费保障。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切实管好、用好上级下拨的村和社区运转经费,并且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资金投入,保证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方议事,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和服务群众提供有效保障。

四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篇7: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章丘

赵炎立章丘市环境保护局

摘要:

【1】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

2005年以来,章丘市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优化城乡环境、造福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等生态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市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现实与目标等各方面的关系,需要科学地规划与引导。章丘市始终坚持把规划放在优先位置,做到以规划指导建设,以建设落实规划,确保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原则,根据“现代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持续发展、泉水特色突出”的现代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汛期重金属监察循环经济

前言

随着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同时我市在2011年12月28日被山东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市,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尝试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以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形式.本文通过对章丘生态市建设成效结合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推进章丘市各项环保工作及建设美丽泉城出谋划策.第一章章丘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

1、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章丘市空气环境质量全年好于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天数达到35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

2、污染减排成效突出。认真实施节能减排措施,高标准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双下降,建成环境监控分中心,对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3、城市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日处理200吨的生活垃圾卫生处理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4.2%,普集和刁镇等9个乡镇投资建设了处理规模为200-400吨/日的镇级污水处理站,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4.2%。

4、村镇生态文明得以提高。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2个,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申报市级生态村100个。全市先后认证万新大葱、明水香稻等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148个,实施了中部农业综合开发灌溉、北部引黄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5M3/万元。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建设沼气池1.2万口,占全市适宜农户的30%。以绿色学校为阵地,加强中小学生宣传,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100%。

二、汛期环境安全大检查

汛期是突发环境事件的易发季节,要充分认识汛期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突发环境问题的应对工作,坚持“预防优先、有急必应”,持续开展汛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从严进行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源监控,强化事故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进一步规范环境安全保障秩序,提升环境安全保障整体水平,杜绝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有已建成的化工、印染、电镀、医药、农药等单位和产生或排放剧毒物质及重金属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

每到一处,执法人员都详细了解、查看排污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废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情况、应急设施完善情况及应急物资落实情况等,并对生产车间的内外环境进行了拍照,重点对排污单位易燃、易爆、易泄露的环境风险单元及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加大设施巡查力度,消除环境隐患,开展环境安全自查自纠,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防范环境风险。

三、对重金属产生单位的后督察

当前涉铅等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涉铅等重金属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和人身健康,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章丘实际,持续对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经排查,涉铅污染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3家,山东华日电池有限公司在2011年5月26日,由我局向该公司下达停产通知书,责令立即停止生产。该公司停产后,由于未能找到合适地点实施搬迁,日本投资方进行撤资,因此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决

定彻底关停山东华日电池有限公司。目前,山东华日电池有限公司在2012年的8月已全部解除完200余职工的劳务合同,留守14人对公司2000万货款及设备进行处理,计划2013年底追回大部分欠款后将公司注销。济南德能电源设备厂2011年4月3日我局对该企业下达关于限期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通知。由于经济效益差,该企业已放弃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决定停产转产。目前该企业已停产转产。章丘市明水振庆蓄电池厂由于生产不正常,造成内部管理不规范。2011年4月3日我局对该企业下达关于限期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通知。由于经济效益差,该企业已放弃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决定停产转产。目前该企业已停产转产。涉铬污染的企业3家,济南鲁宏金属表面精饰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已委托有资质单位进了环境影响后评价,并配套酸雾吸收装置。章丘市龙山镇电镀厂目前该企业已委托有资质单位进了环境影响后评价,并配套酸雾吸收装置。章丘新达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已委托有资质单位进了环境影响后评价,并配套酸雾吸收装置。

四、开展章丘市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全面核查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和转移情况,淘汰落后和不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严肃查处不按要求处置以及危险废物非法处置利用、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基本实现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努力实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坚决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发生,全力消除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隐患。

五、突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污染减排措施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减排。依法淘汰污染环境的锻造窑炉,实施章丘市锻铸造窑炉煤改气工程,淘汰产能小、能耗高的小生产线。狠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督促纳入全口径校核的我市5家涉电企业和闽源钢铁烧结机二氧化硫治理工程稳定运行,发挥减排效益。全面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纳入全口径管理的1家造纸厂、6个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设施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排污标准、削减污染负荷。

六、规范环境监察程序,积极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

为了加强对污染源监察、建设项目监察、排污申报收费、环境应急、环境风险源监察、危险废物监察的现场监督管理,切实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现场监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察人员综合素质;加大资金投入,使执法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建设了济南市首家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启动了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网格化监管,做到区域内无缝隙、全覆盖的环境监管。顺利通过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一级标准验收,将章丘市环境监察工作带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创建生态市、保障城市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七、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环境执法,拓展监察新局面

日常监察是环境监察的命脉,也是抑制环境风险的保证我市碧水蓝天的有效手段。针对所辖区域内污染企业分布广、污染特点各异的特点以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严格落实全日常环境监察频次制度,拓宽监察的范围,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水平。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监察人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求真务实,加大早查夜巡及非工作日内的监察频次,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第二章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着力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生态市建设,争创一批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社区、生态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推进节能减排

严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资源节约关,坚持结构性减排与技术性减排并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电力、水泥、冶金等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企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进重点燃煤企业脱硝改造,严格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

三、继续加大生态监察力度

严格按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重点区域进行不定期生态环境监理巡察,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四、继续加大现场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继续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相关企业总量减排工作的监察落实,全面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一是要按照国家环保专项行动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对国控、省(市)控企业的督管和巡查力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工作,推进绿色环保企业建设,探索企业环境监督员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四是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现场执法力度,完善现场监察档案。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认真办理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矛盾。五是继续强化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素质。

五、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六、建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章丘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不断优化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1)发展绿色都市农业。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总体布局,南部山区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果,中部平原实施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北部滩区实施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建设,建设生态示范园,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有26个农副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是全省最多的县(市)。

(2)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通过发放农机补贴、养牛补贴等方式,引导实施过腹还田、机械还田、秸秆资源转换等,全市建成有机和生物肥料厂6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3%,避免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改善了空气和土壤质量。

(3)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投入,解决农村粪堆、柴堆、垃圾堆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处理,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家园、绿色基地”活动。实施突破山区工程,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全市整体生态建设水平。

第三章结论

近几年来,章丘市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有限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是继续沿用以前发展的老路,还是探索一条能够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章丘市委、市政府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绝不是只要求搞好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调整工业结构、遏制高能耗产业,多管齐下调结构、促升级催生新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章丘这个具有海纳百川之伟力、事争一流之魄力、千帆竟发之合力的现代化环保模范生态园林城市正阔步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全力打造“富裕章丘、和谐章丘、幸福章丘”用热情和汗水,让章丘更加靓丽,为营造天蓝水碧的宜居家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方面着手绘蓝图 …… 2012.11

篇8: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白云湖湿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章丘市白云湖镇境内, 总面积为1627.5hm2。白云湖湿地是济南市唯一的近天然湿地。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湿地生态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状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白云湖湿地生态现状

2.1 维持了湿地的存在, 基本发挥了其功能

白云湖现有总面积17.4km2, 其中水面面积7.4km2, 具有多项生态、经济功能。白云湖湿地的主导功能是蓄洪滞洪, 其辅助功能有济南市重要的种群源之一、侯鸟迁徙中转地、济南市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

2.1.1 蓄洪滞洪功能。

白云湖滞洪区建成后, 从1958年起, 山东省水利厅就将白云湖辟为滞洪区。目前虽然一般年份绣江河不需要白云湖的滞洪, 但在降水特别多的年份, 白云湖的滞洪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2.1.2 种群源。

虽然白云湖水生高等植物种类不丰富, 群落结构单调, 但所有水生植物种类均处于自然状态, 这在济南市是很少见的;白云湖鱼类共6科11种, 均为常见种;鸟类15目27科62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I、II类保护鸟类有6种。由于白云湖动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且是济南市唯一接近自然湿地的环境, 因此它是济南市的种群源之一, 特别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源。

2.1.3 山东省最大的连片淡水渔业基地。

白云湖的水产开发工程完成以后, 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连片淡水渔业基地, 现白云湖目前是山东省最大的连片淡水渔业生产基地, 有鱼塘667hm2左右, 年产各类淡水鱼虾蟹等7000多t, 且基本上是天然绿色食品。

2.2 湖内的水质有所改善

取缔了湖内的网箱养鱼, 并搬迁了湖内的部分小宾馆饭店, 使白云湖水质有了较大改善, 据章丘市监测站2011年年报, 白云湖监测项目21项, 全部达到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自取缔湖内的网箱养鱼后, 芦苇和红莲比以前生长要繁茂得多, 形成了千亩红莲和面积达133.4hm2以上芦苇荡。

2.3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联合国水产开发工程的支持和带动下, 白云湖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 即低洼区域的“上农下渔”模式。挖低垫高, 低处挖低建鱼池, 高处垫高成台面种植林木、经济作物或粮食蔬菜。鱼池清淤作台面的有机肥, 林木可以为鱼池遮荫挡风。既改良了土壤, 治理了低洼盐碱, 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4 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 并编制了生态旅游规划

作为章丘市境内的主要景区之一, 白云湖旅游风景区近几年作了一定的市场开发与宣传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表现为旅游需求总量增加, 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尤其是从2000年举办白云湖荷花节以来, 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为了把白云湖建设成为一处有较大旅游吸引力的资源地, 章丘市政府编制了《白云湖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该规划项目属于一个景区旅游开发的“控制性总体规划”, 为白云湖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总体思路。

3 白云湖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湖泊淤积, 库容量下降, 有的水利设施已经损坏

白云湖底泥过厚, 淤积的底泥一方面减少库容, 另一方面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再释放也加剧了水质的恶化。由于库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堤坝的最低处决定的 (当然与面积和深度有关) , 因此大堤和内堤的失修减弱了白云湖的蓄洪滞洪能力。

3.2 湖水水质达不到环境功能要求的Ⅲ类标准, 湖水富营养化

据统计, 2011年白云湖监测项目21项, 水质虽然能达到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 但COD、总氮、总磷平均值为22.63mg/L、1.33 mg/L、0.19 mg/L, 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4 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措施建议

4.1 建设安全健康的白云湖湿地生态环境

白云湖湿地的生态安全是指保持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使其能够比较好地发挥主导生态功能。白云湖湿地具有防洪滞洪、蓄洪防旱、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 也是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 是极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证白云湖湿地的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保证湿地蓄洪、滞洪功能的发挥, 因为这是保证更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为其提供足以维持湿地生态的水源, 防治湿地生态环境的退化;保证水质达标, 维持湿地的健康等方面。

4.2 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湿地生态经济体系

白云湖区域在循环经济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广泛推广应用“上农下渔”的生态农业模式,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改造了低洼盐碱, 同时基本维持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4.3 白云湖湿地生态文化建设

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要想实现规划目标达到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措施, 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

摘要:本文对章丘市白云湖湿地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认真分析了湿地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对加强湿地建设提出建议。

上一篇:高三班主任年终的工作总结下一篇:车辆租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