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2024-07-26

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共8篇)

篇1: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小人物,大世界

1.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好电影?

有人喜欢看喜剧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动作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众人眼里的好电影虽有千种,但又有一个共点,就是发人深省。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思想性。虽然有人说,在不同的时期的人对电影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说,你埋头书海学习了一天,想要看部电影放松一下,这时自然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电影;而当我们希望得到思考时,也许会觉得有思想深度的电影更好。如果一部电影带给观众思考性和娱乐性适中,那应该算是大众眼里的好电影了。而在这些好电影中,如果它映射出我们生活的影子,让我们看到另一个自己,那它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触。在黄建新的这三部电影中(《趁热打劫》,《求求你,表扬我》,《谁说我不在乎》),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关怀着小人物的命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从故事里我们看到人性的善恶美丑,在轻松幽默中,透着沉重冷峻,平凡的故事却总能让我们找到值得品味和深思的地方。通过黄建新的电影,我们看到主角所处的时代的特点。

2.《趁热打劫》

《趁热打劫》的原名为《埋伏》,故事讲的也是关于埋伏,我看不到改名的理由,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

影片讲述的是某船厂女工全家被杀,为配合公安局破案,厂保卫科的叶民主和科长老田被安排埋伏在一座废弃旧水塔上。尽管这个埋伏点和其他的埋伏点相比不大重要,但两人仍以认真顽强的精神对待这项任务。没想到几天后,老田体检出得了肝癌住进了医院,叶民主坚持独自一人在水塔上坚守,期间女友的误解,一人在水塔的孤独,叶民主最后还是坚持下去了,直到警察破案后来到水塔。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勤奋和负责任的精神,正是他们这种精神,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老田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他所表现出来的忘我牺牲的精神真实的反映了广大老百姓身上的崇高品质,叶民主和老田两人之间那种亲密,随意,深厚的同志间的情谊,以及在老田重病之际,叶民主一人扛起重任的坚决,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好。

影片里联防队长的玩忽职守,令人不耻,因为他,叶民主见不到老朋友的最后一面,影片的最后,叶民主狠狠揍了他一顿,虽然解了气,但解不了心头上的遗憾。而影片里的那个警察,由刚开始对叶民主的不以为然到最后对叶民主佩服,这之间的态度转变,显示老百姓身上的美好特质力量的强大。

3.《求求你,表扬我》

故事从憨厚老实的杨红旗来到报社要求得到表扬讲起,他救了一个险遭强暴的女孩,女孩将姓名告诉了他,而他病危的父亲希望看到他得到一次表扬,于是杨红旗来到了报社。记者古国歌秉着尊重事实的原则,开始了对这件事的调查。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古国歌开始对自己产生的怀疑,怀疑自己做这件事的正确性。

杨胜利按自己传统的观念,认为做了好事就该受到表扬,杨红旗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要求得到报社的表扬。欧阳花为了保护自己,留住自己的名声,隐瞒了事实。古国歌为了了解真相,展开了调查。随着事实抽丝剥茧般的展开,杨红旗离开村子去了北京,欧阳花失去了工作,古国歌选择了辞职,和米依分手了。在这件事里,谁错了呢?杨红旗做了好事想得到表扬,无可厚非,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对人家姑娘影响不好,但为了父亲,还是选择了诚实。欧阳花撒谎,也不过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但当时她把名字告诉杨红旗,也说明了当时她的确感激他的拯救,但后来的所作所为,也有她自己充分的理由,对她自己来说,她也没有错。而古国歌,他不想伤害欧阳花,又对杨红旗存在同情,他挖掘事实,无形中对欧阳花造成了伤害,他有错吗?没有。在欧阳花站在城墙边质问他时,指责他是个凶手时,他本可回答:你所说的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你撒谎的理由,你自己把名字告诉杨红旗的,是你告诉了他你所在的学校。

在这故事里,众人都有自己撒谎的理由,杨红旗最后也成了一个撒谎者,暗示了社会价值观的缺失,不撒谎的人反而遭到唾弃了。

4.《谁说我不在乎》

因为一张结婚证,妻子把家翻个底朝天,因为同事的调侃“没有结婚证就是非法同居,就不受法律保护”,给这个处在中年危机的女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猜疑。于是为了寻找结婚证而引发的一场家庭战争就这么在一个本来看上去幸福美满的家庭上演,而男女主人的孩子小文却成为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中年人的情感危机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个要素,男主人顾明,虽然有着一个看上去比较尴尬和压抑的精神病学医生的职业,但是事业上却很得意和顺利。而由吕丽萍扮演的妻子谢雨婷虽然有工程师的职务,却因为下岗而过早的进入了其个人生活的低谷。一种所谓的男女家庭内部生活和外部地位的不对等‘失衡’使得本来一个小小的‘结婚证事件’却成了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实看似表面化的感情危机起因,却有着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婚姻、对于家庭生活的种种无奈和不信任。而片中那看似是个小大人儿的女儿小文从一开始对父母感情问题的‘调侃’和‘冷漠’到最后对于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的哀求和无助,我们都清晰的看到了导演对于婚姻战争中最大受害者孩子这一角色的最大关注点的重度描写。

婚姻生活并不是属于两个人的事情,它是属于两个家庭以及牵动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生活载体。它远远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形式化和私人化。这部电影只是象浓缩了都市生活百态的一面镜子那样,为我们照清了自己所处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样子。

现代人的闪婚闪离,快餐式爱情,都让我们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怀疑,而圆满的故事结局和轻快的剧情节奏控制,最终还是把电影的主旨从困境中的情感生活回归到了对于家庭幸福的美好祝福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美好生活。

5.在这些电影里,电影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寻常的不能在寻常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变迁,看到了价值观的变化,小人物里,有大世界。

篇2: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国产影片《星空》影评

2012上半年中国电影节似乎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比如《初恋33天》、《逆战》、《金陵十三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龙门飞甲》、《夺命金》……比如——《星空》。

看《星空》,就像是一把记忆的钥匙突然转动,漫天的星斗突然哗啦啦倾泻出来。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片值得追忆的星空。林书宇执导的《星空》就是用电影的形式把这幅迷宫般的藏宝图展示给我们看,让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内心的世界。动物伙伴,灿烂星空,穿越山谷的小火车,都是我们想象中曾经最美好的世界。很久没看过如此有童真、浪漫的影片,故事既现实又清新,画面风格贴近宫崎骏,将少女心事用充满超现实梦幻的特效镜头来表现。很动情,很唯美,十几岁的男孩子、女孩子久违的淡淡情愫,在重口味的当下,让我们有机会隔空闻到台湾山林的清香,私享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及秘密。《星空》的故事透明,情感直接,在原著绘本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情节,既真实又梦幻。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却从未有机会在大银幕上如此奢侈的重温青春记忆。

青春如同悬在头顶的点滴瓶,一点一滴流逝干净。我们曾经热烈的无法丈量的勇气,已消失殆尽,生命的暴雨和鸣雷来的悄无声息,和风细雨却挟着麦子拔节的声响,轰隆隆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怯懦是勇气的派生,整个世界兵荒马乱,岁月很荒唐,我们走向时光深处,愈发地小心翼翼。以至于事到如今,我们虽然长大,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仰望阳光的力气,只能在心底疯长的麦草一遍遍描摹喜爱的轮廓。而当我们还是少年,我们却敢于去追寻勇气的美好。火车飞进梵高星空,仿若逃离现实的束缚;折纸动物飞翔跳跃,如同初恋悸动的情绪;蓝色大象陪伴身旁,抚慰年少寂寞的内心;人物拼图支离破碎,剥落的是不得不放手的遗憾……小美与小杰的故事里,总有我们年少时的影子。住着空荡的房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却感觉四面都是阻碍交流的围墙。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看起来总是麻烦不断,却莫名期待与他更加接近。直到有一天,两个与孤独为伴的人决定一起逃亡——“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星空》的故事大致就是如此,其实我们所谓的不幸,都是大同小异。可是背景里回响着“像初恋般去爱”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到自己成长后的怯懦。年幼时候的我们都期待过童话,可是一次次童话湮灭,时光颠倒黑白模糊了记忆,积雪覆盖了门外倥惚的足音,荣华在春光四散的时间断层,每一张笑颜都被随意塞进宁静的夏日里,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罅隙里微微泛黄。我们的岁月在声色犬马火树银花宝马香车川流不息的街巷飞逝,现在的我们变得多疑、惶恐、神经质、不安和麻木,再也没有了当年那种单纯的情感,遗忘了那些可以赤诚相对的人与人,遗忘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星空。

小杰对小美说,“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朴实的话没有任何的修饰和点缀。没有牵绊和犹豫,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 许多支离破碎的具象都被打散在春暖花开的过去,无力摺拾。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时光涤荡出的恋慕,铅华尽褪后的安宁。因为所有决定,所以安静静谧。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小杰答:会。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火车翱翔在星空中,小杰却是睡着的。也许这是影片最后小杰消失的伏笔。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片星空,一片只属于自己的星空,只能让自己来阅读。每个人,只有一片星空,谁也看不见谁的星空。在这片星空中的每一颗星都是我们所经历的往事,每一袅流云都是我们纯真的感动,每一丝光晕都是我们璀璨的回忆,每一阵风都是我们青春的年少。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星空》是给日渐迷失在岁岁年年,日复一日单色调生活的我们,让我们还能记起那片童年纯真的星空,让我们等待那些心灵的悸动,不是那些来了却又离开的三山五岳之外的他们。而是,正在跋涉千山万水来与我们相遇的,锦颜素衣的颜色。抑或是,陪伴着我们在捕风捉影的当下的爱我们和我们爱着的人,看席卷了整片天空的炫丽的星空。让我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岁月流转,虽然长大后的我们知道没有天使,没有魔法。但是散落在年华中那些温柔声音贯穿的日子,时光飞逝,却可以始终不弃不离。

《星空》是一部越看越有味道的电影。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玩具……那些童年的回忆是我们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跳过离别与别离的悲秋,北风吹乱了飞鸟的迁徙,遗落安静的琴音。时间悄无声息从手背擦过,把一个个现在拉长成了模糊的过去。人生就像一幅拼图,每人都在努力地完成它。铺展开牵强附会的伤口,自以为是的伤痛,一直以来我们以为拼图一定要拼完才叫做完美,但其实,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 如同最后,如同影片的最后,在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

“十三岁的我们其实非常脆弱,十三岁的我们其实也相当坚强。在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以前,请温柔的对待我们,我们要求的真的不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场雨,一阵风,或者只是一个点头再见。只要这么一点点的温暖,我们都会打从心里感到幸福。”

其实幸福,只需要那么平淡安静的片刻和瞬间,只需要一月的阳光、二月的飞雪、三月的含笑荡漾苹果的清香,四月的莺飞、五月的草长、六月的梅雨纷纷里有一丝骄阳,七月的清风、八月的骤雨、九月的金风细细中看叶叶梧桐坠,十月的晚霞、十一月的朗月、十二月的晴空清澈繁星隐隐约约。只需要风中急转的彩色风车,空中划过的白色飞鸟,一捧插在玻璃瓶里的白色百合,一阵暖阳下的清风。只需要一抹流云,一弘清泉,一茗淡茶,一片星空。而已。

影片的结果,是小美的一句独白:

“你还记得吗? 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星空》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永远不属于那些世俗的叵测的语言,那些或华丽或清莞或矫饰的辞藻,那些美丽虚幻的童话和海誓山盟。它属于,那些最平淡、看似最简单的情感和最朴素、最无暇的内心世界。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其实那时的我们要的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到打心里会感到幸福。而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能去寻找那些简单的幸福呢?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其实简单到我们一睁眼就能看见,一伸手就能摸到。

不要说,岁月会凋敝鲜艳,一地落花,满眼狼籍,几次沦陷。

不要说,幸福一直站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远到,没有距离。

如果一定要说幸福属于纯净的星空,那么星空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内心最轻灵的地方。

篇3: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1.1 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审美鉴赏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过程。被动性是指影视鉴赏在初始阶段的特征,电影心理接受的被动性在某些方面要大于电视。首先,观影场所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单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受众感知中的想象参与,特定的观影环境帮助受众认同影片的所表所达,屏幕信息的单向性传达延迟交流的对话性。影视的3D技术也使得受众从隔岸观火的审美感受升华到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受众心理又具有主动性。首先,影视强化了幻觉认同但并没有完全限制自我意识,受众会产生对剧情发展的猜测或是质疑,有时观影结束后对影片意犹未尽,产生好奇结局的心理暗示,而正是在这种主动性较强的条件下,催生了众多卖座的系列电影,如《指环王》《生化危机》《加勒比海盗》等。其次,影视的巨大魅力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受众将主观情感投放到作品之中,然后将主人公的经历幻化在自己身上,这是一种通过思维来充实作品的审美体验。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受众心中所幻化的内涵也不同,例如受众在观看《超人》时,男性会产生“如果我就是超人”的假设,而更多的女性则产生“如果超人是我的伴侣”的幻想,受众把外在于自己的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是受众的再创造。

1.2 固定性与发散性的统一

固定性是指受众将观影兴趣集中在剧情走向上。发散性是指受众审美心理不断的发散游移,时而从审美情感暂时回到生活情感,时而产生不同审美状态中的心理变化。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影片的创作灵感之所在,但也要求观众不断实现从固定性到发散性的心理置换。为了扩大审美效果,导演会设计以声拟形、以形启声、以角代体等表现手法,要求观众以审美感知的方式在心理上将固定的镜头语言转换成真实的物体,这样才体会到所表达的蒙太奇效果,如一朵花和一个女孩,固定的审美趣味单一的停留在一朵花和一个女孩的外在形象上,而发散思维的内涵意义却是女孩如花,这样通过真实物象去体会虚拟物象所代表的影视内涵,就是虚实结合固定与发散统一的审美体验。

1.3 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

镜头语言以丰富多彩的动态影像和炫目的特技效果带动受众的情感,以期达到视听盛宴的效果,但受众在接受审美冲击,感受审美愉悦时,并不只是独享这份愉悦,而是急于把这份愉悦与别人分享。受众不仅从屏幕的观赏中得到享受和乐趣,还从周围的受众得到感染,如在观看惊悚电影时,一个观众的惊呼或是顿足会引起周遭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而在观看悲情电影时,如果一个观众掏出了纸巾,那么接下来会有更多观众受到这种催泪气氛的感染。前苏联理论家列·科兹洛夫说:“感受电影画面的实际行动每一次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集群,一种在心理上这样或那样联系在一起的集群。在这集群的范围内会出现某种审美沟通,并通过它表现出某种社会行为情境。”

2 应对受众审美心理的策略

2.1 符合受众心理

受众对影视的期望除了娱乐外,更希望看到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的作品,而对于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作品更加偏爱。如英雄题材电影在各个时期、各异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如《蝙蝠侠》《超人》《佐罗》等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在作者的美好意愿下虚构出来的,但观众对于惩恶扬善、传递正能量的英雄们总是有着好感。受众在虚幻世界中谋求到真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安全感与情感依托。此外,影片内容要符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的需求,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总是会达到更高的美学境界。如电影《小武》中为了力求表现出小武被警察抓住锁在街边后的周围群众的真实反映,在没有对周围群众告知真实情况下进行了隐蔽拍摄,路过行人看见被手铐拴在路边的小武的所有反应都是真实的情感流露——疑惑、好奇、指指点点。而演员在明知是拍戏的条件下被人如此鄙视所流露出的胆怯和焦躁也是最贴近生活原貌的。

2.2 表演本色自然

受众对影视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表演,首先存在受众对演员的接受问题,即演员的外貌气质与受众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是否相投。如果一个演员的形象、气质与所饰演的角色大相径庭,就会影响到受众的审美选择,也就应证了“票房救星”与“票房毒药”存在的必然性。演员对人物的定位与理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整体风格,而演员最稳扎稳打的表演风格,莫过于通过本色自然的表演来表现出生活的复杂与真实。如《教父1》中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一代教父,在怀抱猫咪的场景中,白兰度通过抱猫这一细节的展示表现出了他的柔情,但这一镜头之后,他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所展示的却是狠辣一面,这也就是影视鉴赏与审美体验中演员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2.3 符合视觉规律

受众大多凭借“感觉”对影视片的视觉效果做出了总体评价,这种“感觉”既挑剔又准确。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如构图的规律与视觉的创新,被摄物的运动与摄影机运动,自然音响与配音的和谐处理等都要符合受众视觉愉悦的规律。电影《燃情岁月》中的西部荒原与整体的影片所表述的一瞬间人世变故连连,但浓浓的亲情宛如回荡在草原的一曲华章交相辉映,而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崔斯汀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才衍生出性格上的向往自由与洒脱不羁,而这正是在符合传统视觉规律下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郑书忠.影视审美鉴赏心理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

篇4: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篇5:影视鉴赏与看电视看电影的区别

我们从媒介性质认同与观看目的差异上区别两者:

★当人们把电影、电视当作大众传播媒介,从不同的需求出发接受影视传播的信息时,我们称之为“看电影、看电视”。★当人们把电影、电视当作艺术审美对象,对感受、解剖这一对象,并进而从艺术上把握这一对象的时候,则从事的是“影视鉴赏”的活动。

两者的明显差异是:鉴赏影视作品的人必须比日常看电影、看电视的普通观众具备更积极的心态,懂得更多的影视知识,有着更敏锐的眼光,掌握更高层次的读解方法。当然,这样的人在面对作品时也毫无疑义会获得更丰硕的收获、更高级的愉悦。

影视鉴赏与观后感的区别

一、身份与心态的不同

★观后感意味着观看者充当是观众角色。作品占据着传播活动的主动权,观众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消极接受状态。观后感写作集中在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所引发的感受。★鉴赏意味着观影者担当评论者角色,要对作品进行剖析,评头论足。可以肯定它的长处,也可以挑剔、批评它的不足。观影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地位,影视作品则更多地是被审视、被分析。

二、内容的不同。

★观后感是有感而发的,从主要内容可以拓展到对社会、人生的感慨。

★鉴赏写作讨论对象是唯一,那就是作品本身。鉴赏不主张从具体作品拓展到社会、人生,不是平面发散,而是深度挖掘。比如:了解影视作品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哪里?具体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什么?怎样完成表达的?做得如何?等等。

三、方法的不同。

★观后感意味着采用最常见的叙述、议论和抒情的方法。先概括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再由此引出自己的感想,结合实际生活发表议论,最后点明主题思想,指出现实意义。★影视鉴赏是一个理性的分析过程和论证过程。写作上主要采用:分析、论证的方法。

1、分析:旨和风格特色。第二步,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影视作品具体层面,对诸多的特点进行概括提炼。第三步,是对第二阶的诸多“发现”进行归类整合。并寻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真正写作时选取的切入口和核心观点。

篇6: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遗憾的回忆,难忘的美好,真正的完满意大利天才导演托雷纳多“时光三部曲”中,《the legend of 1900》

已经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由于剧情与内容的原因,我没有很

大的兴趣,而《天堂电影院》,这部被誉为托雷纳多世纪杰作的一部

电影,我却一直没去看。一直把看电影,写文章和读小说当做一回事,所以不敢在浮躁的时候去观看,我惧怕内心的浮躁会玷污某些佳片。

直至影视选修课老师放映这部经典时,我才得以认认真真地去感悟完

它,经典就是经典,再多的夸耀歌功也显得苍白。它如一首优雅的钢

琴曲,你只需慢慢感悟其中的内涵与精髓就行了。电影中有些地方突

出的现实性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这也是影片成功的地方。记得有位

影评人说过一句话:“电影越现实,就会越让观众沉溺其中,而观众

却越想要挣脱与逃避,久而久之,我们变得惧怕这份即使是来自电影的现实。”恰如电影主人公toto一样,现实中,人类这个主体不可避

免的要经历童年时的天真无邪,青春年少时的刻骨爱情、痛苦挣扎,迟暮之时的成熟寂寞。也正像电影中台词所道:“人生不是电影,人

生比电影复杂多了。”而结局,主人公过着属于他的幸运与不幸的生

活,那份淡然与释怀给影片最恰当的打上了一个着重号。

影片从toto母亲打给他的一个电话开始,而这个电话带来的却

是噩耗:阿尔弗雷多,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之一,他亦父亦友亦

师的老邻居去世了。这个电话必然而然的勾起了他的回忆,于是,这

些回忆开始像细针一样一针一针地去挑开他内心深处的结,没有血,只有无法言出的痛。直到回到相隔三十年之久的故乡小镇,那跟针才开始变盹…..回忆的线由此展开。

一、回忆

童年:在欢快的曲调中,toto的童年显得如此的无忧无虑,原来,年少的幸福是这么简单,一部刚上映电影,观众观看电影时各种各样的表情就足以满足他的幸福感。这段童年影像也让人回味无穷无,阿尔弗雷多高大的身躯和小toto 的娇小形象上的对比,更增加他们友谊的魅力.其中的好几幕至今还我在脑中播放,阿尔弗雷多将电影慢慢的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的场景,考场上小toto帮助阿尔弗雷多、的搞笑场面...将每一幕每一细节拿出来细细考究都让你深思微笑.青春年少:在他未遇见她时,生活显得那么平淡无奇,就如同天空泻下来的月光,温和中夹杂着清冷。而命运的安排如此巧妙,彼此的相逢是车站艾琳娜(女主角)对着他的摄影机镜头的一次回眸,而正是这次回眸,牵动了toto的心。

toto爱上了艾琳娜,却不敢向这位美丽的银行家的女儿表白。他把心事向阿尔弗雷多倾诉,阿尔弗雷多给toto讲了一个关于士兵和公主的故事:“一个士兵爱上了高贵的公主,终于有一天,士兵向公主表白。公主很受感动,于是对他说:假如你在我的窗下等待一百个日日夜夜,我便和你在一起。士兵听了便一日、二日、十日、二十日等下去。公主每晚往外看,无论雨雪风霜,他动也不动,九十天过去,他变得完全苍白、枯槁,泪水从脸上流下来,最后,在第九十九天晚上,士兵站起来,离去了!”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阿弗雷尔多也不准

toto询问,他让toto自己去体会…..toto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美丽大方的艾琳娜的好感,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恋情遭到了艾琳娜父亲的极力发对。

与此同时,“toto”不得不去服兵役,而他们约好的在车站见面送行也因为错过而成为永远的遗恨。

失去了恋情与希望的toto郁郁寡欢,面对着大海,眼睛失明的阿尔弗雷多对toto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这个小镇上,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事物永远不会改变,会变得比我更盲目。然后你离开,一年、两年,当你回来时,一切都改变了。你与这土地的联系已断,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属于你的也不复存在。”也许这也正是那个士兵和公主的故事意义之所在。于是,阿尔弗雷多督促toto离开,“不准回头,不准想家,不准写信”

二,现实

中年:

toto在阿尔弗雷多去世后迅速赶回故乡参加他的葬礼,而回家这段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真正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世间三种情感的伟大:

亲情(牵挂): toto回家时老母亲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的细腻。在多多敲门的那一刻,母亲第一反应就是多多回来了,然而镜头并没有放在她下楼的场景,却是十分巧妙地通过毛线的拉长表达出一个三十年未见儿子的母亲急切与激动心情。

而他们那段对话也让我感动良久

Toto:有件事,我一直想说其实我很害怕回来。这么多年了,我应该更坚强,更放得开,但事实上,我发现我只是回到了原点仿佛没有离开过。然而,当我环顾四周,我不认识任何人。而你,妈妈我离弃了你。我什么都没解释就跑了。

妈妈:你不用向我解释,我也不需要你的解释。我一直相信你是对的,你何必耿耿于怀呢?你走是对的,你达成了心愿。当我打电话给你,总是不同的女人来接,但我从来没有听到其他任何她们真的爱你的声音,我都知道,有时真想看到你安定下来,有心爱的人,但是你是属于罗马,这里太阴沉了。忘了她吧,多多。

友情(愧疚):toto亲自回到故乡来参加阿尔弗雷多的葬礼已足以证明他们之间情的浓烈。这种情或许已经超越了界限。阿尔弗雷多早已把toto当成自己的儿子,而toto也只有在阿尔弗雷多死后才能体会到当年他狠心送自己离开故乡时说的那些话:不准回头,不准想家,不准写信。这种绝情,却包含了阿尔弗雷多在生之年永远的心酸。参加葬礼的老妇人口中深情流露一句话:‘他真的,真的很爱你’,足以表达所有。

爱情(难舍难割):那些往事,那些错过,那些想恋,即使是三十年之久,即使是人生长度的三分之一,依然不能扯断。看的是短版的,结局toto最后也未能再见到艾琳娜,曾经沧海难为水,或许相爱不一定就要在一起,彼此的思恋,牵挂,祝福,通过千千万万的介质传递,或许在某次梦境中,他们又会回到一起,在田野中,在天堂电影院内,在广场上,无所顾忌地热吻。这使我想起了那个士兵的故事,虽然最后有缺憾,但这种缺憾,让人觉得完美。有些东西不是去拥有,而是懂得珍惜。关于离开:我觉得,toto离开故乡是对的,虽然他失去了很多

很多,但至少他没有成为下一个阿尔弗雷多,年复一年的呆在小小的放映室内,过着没有新意的生活。他与艾莲娜的爱情,成为了牺牲品,这种牺牲的值与不值,多多自己很清楚。正如一个网友的评论所道:“《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沉默良久,我想,《天堂电影院》使我们感动的还有那三份至真情感,以及那些自己无法选择却不得不一直走下去的人生道路。

天堂电影院伴随一生巨响倒塌了,但是toto的现实与记忆并不会因它的倒塌而倒塌…...张伟

篇7:浅谈影视鉴赏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尤其是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在当下语境中受到多元冲击。在这些冲击因素中, 对于青年读者而言, 网络传媒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快速阅读的接受方式有着较大影响, 比如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而近年来的手机小说和微博体小说也以其特有的阅读方式冲击着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此外, 当下文学的通俗化、日常化的大众语境也影响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 他们的阅读期待不再聚焦在经典型的文学作品, 网络流行的各种类型小说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 影视所带来的视听审美感受、放松体验和快速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纸媒阅读的受众数量, 尤其是近年来, 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似乎需要依靠影视传媒的推动, 因而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反而比原作具有更强的传播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也受到极大挑战, 首先是中文系在经济时代受到冷遇, 因而中文系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温儒敏教授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现在的学生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都很实际, 不大愿意学中文……现在的学生视野较开阔, 但很实际, 为了今后找到更好的职业, 许多人同时要花功夫读第二学位的辅修专业, 有的还要考托福、考这个级那个本的, 精力如此分散, 专业意识不像以前那样单一, 学中文系课程也不那么专心”[1], 社会现实让学生的选择多元化, 文学也成为中文系学生不愿认真对待的“无价值”存在。其次, 即便是中文系的本科生坐在课堂中也大多被现代媒介绑架, 如即兴玩手机发微博等, 有太现代化的器物分散课堂上的精力和关注点, 曾有论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 文学的接受已由“阅读”转向了“观看”。在大学的文学教育中, 学生在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上大大减少, 看电影、看电视剧所占比例明显增长。”[2]因而, 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调整教学方式就成为高校文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另一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并未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像世界中消失, 如同有论者所指出的:“如今, 以纯粹的文学形式呈现文学作品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报刊、广播、电视和广告这四大传统媒体中, 处处闪现着文学的身影———文学文本的图像化、影视化成为读图时代的文化时尚, 大量改编自文学的图画书、漫画书、动漫、电视和电影, 实际上是另一种媒介形式的文学传播。”[3]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在青年阅读群体中的调研, 认为适当的影视鉴赏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 进行较好的开放式讨论, 进而可以在对照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批评鉴赏能力。

二.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

文学活动和影视活动的共性在于两者皆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而文本和影视本身都需要通过媒介表现富于意义的形象、意境、情节、情感和认识等体悟性的认知。作为接受者面对两者的不同在于, 文本阅读需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 是一种静态的体悟式的内心感受, 而文学接受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的转化———对文学作品进行独具个性的理解和解读;而影视的接受者是在更为直观的色彩、声效中置身在立体的场景中, 情感和思考往往被电影语言主导, 接受的过程在认知上较为被动, 往往被影视的特效和镜头特写吸引, 发挥审美想象的空间较为有限。所以在把握这些特性之后, 利用两者的共通性有选择地将影视和原著进行对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影视的感受更直观, 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 而中文系的本科生, 在长期的学习中有一定的文学积累, 影视接受会给其一种对被改编文学作品的特别的阅读期待。

以沈从文的《边城》和电影《边城》为例。

对于当下阅读语境中的学生而言, 快速阅读和浏览式观看的现代媒介方式让阅读心理不再安静而接受心境也不再是冲淡平和的“虚静”, 沈从文略带抒情性的叙述以及诗化小说的方式对地域风俗的描绘, 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曲折有趣, 可能会使不少人停止在小说的开头无法进入文本深处。但是选择先让学生看电影《边城》则是另一种情形, 学生能对那个时代、对诗意的山水之地及风俗人情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电影叙事中的情节虽然缓慢, 但和风景、风情融汇在一起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舒畅轻松, 且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文谈过, 影视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刺激原著的阅读, 所以在课堂上对影视的展示, 还需要伴随相关问题的设置, 以启发学生的主动阅读心理以及探讨能力。如, 可以如下问题进行阅读引导: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将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塑造成什么样子;你认为电影中和小说中的诗意是如何展现的;你觉得哪些比较重要的层面在电影中没有展现,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处理……如此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即可调动起来, 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悟力, 毕竟电影和文学都是感性的艺术, 如同黑格尔所言“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4]因而, 借由影视和文学原著的互动, 观看主体和阅读主体进行了多重体验, 也能更好感知双重艺术世界中的情感和诗意等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不同再现, 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批判性视野及讨论空间的建构

上文提到, 在实践教学中以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首先注意的是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问题意识的引导。而更有意义的环节应该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建构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因为, 对于中文系的文学教学而言, 引导学生阅读是基础, 而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批评写作的提高是更专业的目的。

这里提到的批判性视野, 是指让学生能够在观看影视和阅读作品之后, 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独具个性的多元思考, 鼓励学生对一些惯常的看法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质疑, 对电影或文本的意义进行再阐释。当然, 这个部分的实践操作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 虽然现在的学生阅读方式多元, 阅读量看似很大, 但实际上深入思考的能力在传媒文化时代受到较多束缚, 习惯于去网上寻求答案或搜集讯息, 在笔者进行的课堂讨论上或平时的文学批评写作训练中, 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复制网络上惯常的看法和观点, 不愿意深入思考或寻求个性的解释。所以, 也注意对学生审美动机和批评动机的引导, 以建立一种更深入的讨论空间的可能。

依然以影视《边城》和小说《边城》为例。

在观看和阅读之后, 首先从“共鸣”的层面发掘学生对影视和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观看影视之后带着一种怎样的阅读期待走进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 而作为观看和阅读主体, 在哪些层面或哪些细节上和影视/作品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这种共鸣的反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然后, 在“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个体对作品的价值阐释和审美分析, 领悟作品的意涵。这个环节也是讨论空间建构的实践环节, 每个接受者自身的文化观念、文学素养、个人体验和文化视野都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因而在开放式讨论之后, 注入更学理性的分析和梳理, 这个环节一般以分组讨论进行, 课前让学生搜集现有《边城》研究资料, 并进行归纳分析, 将已有的研究思路和思考方式呈现出来, 再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对现有研究提出质疑, 进行可能的再阐释。

如此, 从影视到文本的教学方式, 其实主要立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而后进行对照思考和深入解析, 最后完成专业的文学批评式训练。当然, 也应该注意到影视观看和赏析只是一种文学教学的转换方式, 最终的目的还是区分出影视和文学作品的不同, 让学生注意到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厚内涵以及言说不尽的意蕴, 注重精神领域的价值建构, 而非沉溺在影视欣赏所带来的浅显的感官享受和时尚及时性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 (2) .P30.

[2]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育的困境[J]文学教育.2011 (11) .P95.

[3]管宁.文学变身: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当下文学生存环境的文化与媒介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1 (2) .P108.

篇8:对某电影的影视鉴赏

关键词 影视鉴赏 突破 小说教学

语文课改大势所趋,在这一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当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些更新更好更有效的作为。语文老师面临新的挑战。

小说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选入课本的小说《祝福》《边城》《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传统小说篇目,虽然在人物、环境、情节描写以及主题等很多方面都很经典,但是学生似乎对这些小说热情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作品离学生太远,时代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小说学习的综合能力,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结合课改精神、学生的实际以及时代的发展,在小说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以学生熟悉的影视大片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影视鉴赏,从而培养他们的小说学习能力。

影视剧几乎都是又小说改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影视剧就是一部可视可听的小说。影视剧既来于小说,又高于小说,是小说的二次生命,比小说更生动形象,更容易让人接受。引导学生进行影视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英雄》这部红遍全国的大片作为第一个突破口。果然,学生热情高涨,被影片里的情节、场面、人物等所吸引。

以影视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是小说教学的序幕,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影视鉴赏。看完《英雄》这部影片后,在全班进行了自由发言,让大家谈谈这部影片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畅所欲言,热情空前高涨。之后学生都高兴得完成了一篇观后感。至此,已经引导学生打开了影视鉴赏的大门,我的小说教学也就正式开始了。

学生虽然在欣赏影片后纷纷叫好,但究竟怎么好,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学生的读后感虽然很精彩,但毕竟还有些稚嫩。为此,我努力寻找影视剧和小说的切合点,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等发面进行鉴赏,并指导他们写了一些小说模式的影视评论。这次的影视评论较以前写的观后感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像模像样。实际上他们已经趟进了小说鉴赏的大河了。我的小说教学也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影视剧虽说一部可视可听的小说,但它毕竟不同于小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综合能力,光看几部影片,光写几篇影视评论还是不行的。借着学生对影视片的热情,这时,趁热打铁,指出影视剧与小说的关系——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影视剧的“母亲”。让学生照猫画虎,按照欣赏影视片那样从从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等发面进行鉴赏,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课本里的无声无影的小说在头脑里进行可视可听再现,课后还要求他们把课文里的小说编写成剧本,从而达到了小说学习与影视鉴赏相辅相成的效果,我的小说教学由此进入了高潮。

之后,我又利用课余时间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大脚》《无极》《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通过这种影视鉴赏式的小说学习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由影视鉴赏为开端,跳出影视鉴赏,达到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的目的,这是我在小说教学中探索出的一条道路。通过这条学习道路,既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领域,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票专用章式样有关问题的公告下一篇:我喜欢春节中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