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多远作文

2024-08-31

爱有多远作文(共8篇)

篇1:爱有多远作文

初次读这个故事是在一次单元测试的试卷上。读完并没有多大的感想,只是觉得故事中的小兔子和大兔子非常可爱,感觉到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

今年暑假,我又重读了这个故事。仔细品味之后,让我觉得无比惊讶,原来,爱可以这样表达。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表达了人类最复杂、也是最伟大的感情。

这本书看似简单,无非是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互相诉说着我有多爱你。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童真的故事,却带给我一种强大的震撼。“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问。“嗷,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笑笑说。“我爱你有这么多。”小兔子拼命张开双臂。可是不管小兔子怎么比,怎么跳,他的爱总是比不上妈妈来得多、来得高、来的深、来的远。故事在兔妈妈微笑着轻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戛然而止。故事在简单但纯真的对话中,展露了无边的亲情,展现了无限的温暖,温馨感人。

为什么故事中的小兔子都比不过大兔子,因为父母的爱永远比孩子的爱更深更广更远。就像我一样,我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却更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父母对我们的爱又岂止是一个月亮能代表的。父母的爱,是最宽广最无私的,父母的爱,是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父母的爱比天高,比海深,父母对孩子的爱远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爱,这之间的爱是永远无法比较,无法衡量的。

我好喜欢这只小兔子。因为他敢于向爸爸妈妈表达“我爱你这么多!”生活中,我们大多漠视了父母的爱,总觉得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这些孩子在爱的呵护中长大,可是却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现在的我们可能无法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也无法在生活中照顾他们。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故事中的小兔子一样经常向爸爸妈妈说说“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你这样多!”呢。我相信这几句简单而又深情的话,也许会减轻爸爸妈妈的劳累,抚平爸爸妈妈眼角上的皱纹。如果没有我们爱父母、爱长辈、爱一切尽了心的抚育者的远到月亮那儿的感情,那么大兔子的“我爱你远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又怎么会有?怎么延续?

我每次读到这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的最后一句,都想流泪。它是一点儿也没有夸张的,它却让我感动的吃惊了。

从今以后,我不再仅仅是感动了。我要回报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要让我的爱,像故事中的一样,无法衡量,比兔妈妈所说的那样还要多。

篇2:爱有多远作文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我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他们对我的爱!

今年寒假的一天晚上,我上完辅导班已经八点了,外面漆黑一片。如果路灯不存在的话,那可真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啊。我骑着电动车摇摇晃晃的开进小区,骑到我家那幢楼下,把车子停进车库,准备上楼。忽然发现楼道的灯坏了,楼道里漆黑一片,黑的有些吓人,我提心吊胆的扶着楼梯,硬着头皮一节一节的往上走。

忽然,楼上闪出一道光来,把漆黑的楼道照的通亮,咦?好像亮光在我家那个楼层啊!我正犯着嘀咕,就听到了一段简单的对话:“你在这干什么呀?”“孩子快放学了,咱这楼道的灯坏了,他怕黑,我给他照着点。”“灯明天就能修好,你穿这么少,小心别感冒了,不用给他照着,刚好练练他的胆量。”“说的什么话,孩子万一摔着了怎么办?”顿时,我的心里涌入一股暖流。这正是爸爸妈妈的`声音,听得出来他们都很爱我,爸爸想锻炼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妈妈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总认为我还没有长大。

“爸爸,妈妈我回来啦!”我高兴的大步走上前说道,“冻坏了吧,快回家!”爸爸妈妈异口同声的说着。然后爸爸妈妈对视一笑,我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吃饭时,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认真的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么远。”妈妈愣了片刻,继而微笑着说:“儿子,爸爸妈妈也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一直到这里,月亮代表我们的心!”“妈妈,你好有诗意哦!”我紧紧的抱住了妈妈。

篇3:真话作文:路有多远?

我们需要冷静对待, 反复思考, 若思考方向不对, 归因不彻底, 方法找不到, 真话作文也会继续远离小学语文课堂。

陆荷芳:假话为什么这么多?

“圆圆的月亮像玉盘,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微弱的灯光下, 妈妈还在为我织毛衣, 我仿佛看到她头上又增添了几根白发, 心里特别感动。”……这是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熟悉的语段。这是不是就证明我们的学生不会“写真”、没有个性、千篇一律、肤浅浮华了?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作文之“痛”了?痛定思痛, 让我们一起来静静思索。

第一, 作为老师, 你用心欣赏孩子们的“真言”吗?

作为一名老师, 扪心自问:我们让孩子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在你心目中, 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作文?你与孩子一起写作文吗?你是怎样来指导孩子写作文的?……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曾这样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 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一定要有所写才写。”事实上, 长期以来, “为写而写”似乎成了学生写作文的唯一理由。教材中有规定要写, 为了应付考试要写, 所以, 老师必须“指导”, 学生必须“写”。因是“必须”, 自然带上了某种不必言说的思想。因“不得不写”, 因要“交差”, 于是“挤牙膏”似的说些似是而非的、无聊与无趣的话来, “假”“空”便在所难免了。

老师以为,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这样写的, 他也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于是, 便照着自己的思路去讲解, 去引导。而学生, 也以为这样写才是老师所希望的, 所喜欢的, 于是, 便如此这般, 顺着“自以为”的思路与方法去写作。在这样的“自以为”下, 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母亲;每个人的老师都是循循善诱, 为生病的同学补课, 为工作熬红了双眼;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 深夜在织毛衣, 夏天在摇蒲扇;每个人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 放学后帮“我”解答难题, 分别时送上“小木船”……

那么, 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作文呢?习作评价标准的模糊, 个人喜好标准的不同, 都可能影响着习作的评价。尤其对于考场作文, 它的评分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行文流畅”等冷冰冰的机械化的字眼, 我们据此将学生作文分成三六九等。于是, 老师、学生为了他们的命根子———分数, 不断揣摩着优秀作文的标准, 努力迎合“评分者”的喜好, 剔除那些可能扣分的东西, 使写作成了“有套路”的类似于“八股文”般的东西, 又怎么会不“假”?

再者, 我们常常以为写作便是写作, 根本没有想到写作也是学生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写作的态度, 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假的、空的说多了, 生活中的“假”便也自然而然了。站在呵护生命的高度, 老师的“真”, 对学生求“真”的态度便尤为重要。

第二, 作为教材, 你用心营造“学真”的氛围吗?

细观我们的教材, 写到人物, 几乎都是名人英雄, 有的命运坎坷, 自强不息;有的持之以恒, 成就非凡……让学生觉得, 写作就必须得写惊天动地的大事, 写声名显赫的名人。对于小学生来说, 虚构与真实、虚构与虚假, 他们分不清楚, 而十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没有任何文章引领学生认识其不同, 所以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学生真的把握不了。

我们再研读一下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有的要求不够明确, 有的似乎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的, 却又让孩子无法展开想象, 写出来的东西空洞乏味。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学写生活中的新发现”,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的生活中有没有“新发现”?有了新发现自己能不能想办法去解答?怎样清楚明白地写出这个新发现?这些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难, 或因为老师在引导上的失当, 加上学生手头现成资料 (课课通、优秀作文之类) 的丰富, 学生大多不会花时间自己去思考与探究, 而是将他人现成的“发现”直接拿来。面对这种现象, 老师也只能简单地讲讲、批批、改改、说说, 走个流程算了。

从教材方面引领学生写真, 看来还有许多路要走。

主持人:关于学生写不出真话, 仅仅从写作教学的本身来思索还是不够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教学, 对于真话作文, 阅读教学该如何做?

周晓霞:阅读课文教学为真话作文准备好了吗?

我个人认为, 学生写不出真话, 与阅读教学没有引导学生读到“真”, 没有好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很多作者在写“真”, 不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真”, 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下仍然使用的读写结合, 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写作而准备的一种积累 (包括词句、情感体验以及章法结构技巧等等) , 而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再延伸 (或仿写或改编或续写) 。这样的“读写结合”始终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牵引, 是一种看似有成效的作业而已, “炼”成的终将是一批“现代八股”“变形八股”的操作高手。习作者在这样的习作过程中是失却自我的, 更无法谈及“真”!面对那么多的阅读课文, 面对那么多的阅读课时, 怎么办?

一是引领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明白对话的价值。对话是什么?是主动、是尊重、是倾听、是倾诉, 是文明的呼吸, 是智慧的碰撞。

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章武, 就是一位善于交流的人。首先他在天游峰与扫路人相遇、相识至交谈, 体现了其与人对话的一种能力。加之他是一个乐于将“倾听”所得转而向人“倾诉”———写作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的人, 所以才有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教学过程中, 教者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一种“倾听”, 转而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知识传授当为一种“倾诉”。当然这种“倾诉”是特殊的, 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课堂上的学生在“倾听”作者、老师与同学们的“倾诉”之后, 又将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与作者有所呼应?又将如何“倾听”自己的世界, 将其如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倾诉”———写作?这才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该具备的写作思考。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很多文章包含着一种真正的感恩, 也就是说, 文章是非常棒的感恩方式。

比如《月光启蒙》, 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母亲的怀念。而细品之, 便能得到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恩, 对民间文化的一种感恩。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恩。我们在调动学生的童年记忆来呼应文本理解的同时, 引导学生体会到, 原来写作也是感恩的一种重要形式。自此, 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 因为有了具体的倾诉对象而自然会露真情、说真话。

三是要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明白所有的文章都是“读后感”。也就是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阅读世界万物, 心中思考万物的感受, 任何一类文体都是如此。

你看, 学生读一本书, 让他们写读后感, 有几个人愿意去写?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用传统的小读后感的理念引领写作的结果。其实, 在阅读教学中, 若以大读后感理念引领学生阅读, 让学生与作者对话, 与编者对话, 与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对话, 这种读后感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比如《鞋匠的儿子》一课的教学, 如果老师引导学生给文中的人物写信,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有选择地写信, 给林肯写行, 给林肯的父亲写也行, 给那位议员写也行, 给整个参议院写也行, 给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也行, 给编者写也行……如果以这样的思维引领学生写起来, 其感还会有“假”?

而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做个高水平的“催眠师”。在阅读交流时, 使学生能真正积极而主动地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和知识仓库进行“清点”, 创造出一个新的知识环境, 进而获取新的发现, 从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之后, 我安排了《我叫维生素C》的写作训练, 引领孩子们将对课文故事的回顾和课外网络资料的查询所得, 巧妙地安排于这样的一个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之中, 还留了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维生素C”的形象。在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中, 既运用了课本中的知识, 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检查不再是单一的回顾, 而成为了一个快乐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 相同的知识, 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这就对习作中的知识求真有了较好的指引。

主持人:从学生真话作文的角度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变革。而这项变革, 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状况下, 我们肯定还能做些什么的。

管建刚:“文心技巧”下, 假话烟消云散

我一直认为作文讲评重于作文指导, 作文讲评其实是最好的作文指导, 抓住了作文讲评, 才能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引领其爱上真话作文。但现在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多, 其重要原因是在“文心技巧”上还没有进行细致研究。

(一)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大家对《南辕北辙》的故事耳熟能详。方向错了, 盘缠再多, 马再快, 那也白搭。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标”早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他们就不会真正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 他们的写作, 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 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然而, 有几个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不是学生的过错。又有几个语文教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看成作文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最迫切需要来做的事?很多教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 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以至到后来, 连语文教师都忘了除了作业, 除了考试, 作文还能是什么。

“课标”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放在第三学段, 即小学高年级。我以为, 不够, 越早越好。方向对了, 你走得不快, 不要紧, 顺着道往下走, 总有到目的地的那一天。“课标”将这句话放在了第三学段的作文要求的第一条, 完全正确!它是方向, 它是基础。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就是我所提倡的“文心技巧”的核。问题是,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 一“自我表达”, 一“与人交流”, 就假话连篇呢?

(二) 怎样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我认为, “自我表达”是为了“与人交流”。有人说, 日记是私密的, 只给自己看。绝大多数人的日记, 写的背后, 往往隐藏着一个自己也险些遗忘的动机:将来有机会, 要将里面的话, 给别人看, 给应该看到的人看。

怎样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发表!“发表”学生的作文。文字只有发表出来, “文字的声音”的优势才凸现出来了。它能让各个地方的读者不断地传阅, 它能给写作的人带来尊严和荣耀。发表, 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 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 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 刺激着写作的人, 以更好的姿态写作。

怎样“发表”学生的作品?传统的“发表”学生作文的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 现代“发表”学生作文的方式有“博客”“班刊”“班报”。我看好“班报”: (1) 比起作文墙, 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地看。不只是让班上的同学看到, 也让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等看到。 (2) 比起班级博客, 它更便捷, 可随身携带, 随时携带。 (3) 办报的周期短, 旬报或周报, 更替速度快, 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 (4) 人对纸质的传媒, 至今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办了十年“班级作文周报”, 手头有500期、近500万字的周报。我以我的十年实践作证:只要你办一两个月的“周报”, 学生马上知道, 写作要“发表”, 作文有人读, 有人评, 有人对话, 有人交流。说了假话, 会有人质疑, 质问。

(三) 有了发表, 自然解决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心技巧”:“读者意识”。

很多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 都特别重视“读者意识”。英国的“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为多种目的和读者, 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 “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等等。

“读者意识”的重要内涵是“读者假想”。写作时, 你要假想你的“读者对象”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 不喜欢哪些内容。我办“班级作文周报”, 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学生和老师、教导处、校长室, 并邀请家长一起阅读, 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 我们的读者不只有班上同学, 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 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呈现出自我的“读者关照”, 学生在写作中, 会自觉地以虚拟读者的形象, 审视自己的写作, 这就是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上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有了发表,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 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 作文所蕴含的丰富的、渴望用文字交流与对话的写作热情, 也将注入作者的文字里。有了读者, 有了广大群众的雪亮的眼睛, 写作就有了真正的“监督”, 写作上的“打假”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解决了发表平台, 获得了“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作文说真话, 说最想说的话, 就轻而易举起来。作文有了真话意识, 文字就带上了作者的体温, 文字就有了温度, 文字就成为学生认同和接纳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 写作就彻底改变了。写作不再是学生讨厌痛恨的虚假、虚伪、无病呻吟, 不再是敌人, 而是“情人”:那里是真情, 是真诚, 是真意, 是真切, 是真挚。作文, 由此成为“心”的世界, “情”的世界, “人”的世界, 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一个内在世界的外在表露。

文字技巧, 关注的是写出来的那篇“文”;文心技巧, 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的区别所在, 也是我所追求的作文教学和当前病态的作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发表意识、读者意识观照下的“写作”, 学生必然会说真话, 说内心的话, 说拧开了水龙头哗哗流淌的话。也正因此, 写作带给作者言说的快感和幸福感;也正因此, 辛苦的写作, 有了无穷的魅力。

高子阳:还整个习作过程以透明

我个人一直认为, 当下的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仍然是隐蔽的。管老师以“班级作文周报”的方式将学生习作过程部分透明了, 学生能够持续地阅读更多学生的作品, 学生父母也能持续阅读到全体学生的部分作品。我坚信, 只有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透明了, 全透明了, 我们的学生习作才能够真起来。

我认为, 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有五种现象 (五大问题) 直接关系学生真话作文的产生。

第一, 没有哪位学生非常方便地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老师的习作评语读完。

第二, 没有哪位学生父母能非常方便地读到自己孩子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语文老师的习作评价。而这种阅读能让父母获取很多信息, 比如他们会非常清楚这个班的每个孩子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语文老师是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 自己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第三, 每一次习作, 学生写完后就交给老师, 老师几乎成了全班同学所有习作的唯一读者。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看, 每一次习作刚刚起步很快就转至终点, 即使老师提出许多建议, 也宣告本次习作结束。读完老师评语后再进行二次习作, 几乎没有引起重视。

第四, 没有哪位老师能够非常方便地保存全体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把自己所教学生的习作保存下来, 我认为是语文老师一生教育教学生涯中最伟大的财富。一位语文老师, 如果按照30年教龄、一年教40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年写20篇习作计算, 该语文老师手中就会有24000篇习作。如果每篇写下50字的评语, 该老师就写下了120万字的评语。这是理论上的计算, 也是大多数老师早已经做的。如果真正拥有了这一切, 语文老师的习作教学经验肯定相当精彩, 学生的习作水平肯定不是现在“假”字当头。

第五,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习作, 到高三毕业, 整整十年。十年内, 课内习作、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的日记练笔, 可以这么说, 每位学生写过的习作不少于500篇。然而有几位学生能够把这500篇以上的习作拿出来?而中小学生写作其实就是引领学生记录童年时期的发现与创造, 如果把这些记录保存下来, 对学生整个人生的持续性的发现与创造作用重大。

这五大问题关系到全体学生对习作的喜爱, 关系到习作教学的质量, 关系着学生是否会以求真的思考去对待每一次写作训练。怎么解决?方法极其简单, 就是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老师评语等打印好装订成“书”, 全体师生每人一本。这本“书”的结构如下:

(1) 根据每一次习作内容设计封面, 封面有书名、著作参与人、学校名称, 还可放一幅能表现本次习作的图片等, 封二粘贴学生习作原稿, 封三粘贴学生重新修改过的习作。封四可以放一些人为什么要写作的话语。

(2) 学生打开“书”, 马上可以读到老师根据本次习作写给全班同学的一封信。这是老师与每位学生的真心交流记录。

(3) 目录。目录与内容的排序是随机的, 决不可按照习作质量来排。

(4) 正文。即学生的习作内容与学生、老师、家长的评语。学生将习作输入电脑以后, 可以发给他们的同伴, 让同伴写上几句话, 父母阅读后也可以写上几句话, 最后是老师的评语。

(5) 本次习作的教学实录。把整个课堂实录放在最后。课堂上老师提什么问题, 谁回答的, 都要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第一次把课内习作做成小“书”, 发给全体同学时, 他们高兴极了。翻看小“书”, 寻找着书中的自己。他们看完自己的习作后, 就停了下来。

我开始讲述这本小“书”是怎么做的, 带着他们看我设计的彩色封面, 带着他们阅读每一篇习作 (20多分钟孩子们就读完了这本书, 他们的阅读速度是我想象不到的惊人) , 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把这些习作装订成书的, 用了多长时间 (每一本小“书”我花费的时间都接近20个小时) ;告诉他们这本小“书”一定要收藏好, 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告诉他们一定带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 以后的每一次习作, 我都会装订成书……

孩子们捧着“书”, 感动了, 给我鼓起了掌!我也感动了!孩子们把这些书带回家, 他们的父母同样给予了我掌声。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同样如此。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告诉我:这样的写作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 是终身需要的。

篇4:你的爱有多远

最近看微博,发现一个现象,在形形色色的微博帖子里,讨论感情的不在少数,而在这些感情中,表达个人“委屈与幽怨”的比较多:

“如果一个人开始怠慢你,请你离开他,不懂得珍惜你的人不要为之不舍”;

“不开心的时候白天看看蓝天,晚上看看夜色,广阔的天空自有属于我们爱”;

“保持一份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宁可高傲地发霉,不要低调地恋爱”。

看了这样小女子倔强赌气般的帖子,很多男人可能会莞尔一笑,当然也有一些貌似“同病相怜”的女性会回帖相互“勉励”,好似结成“怨妇同盟军”一样。实际上,这种被怠慢情结在男人身上同样会发生。

有人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实际上这并不是爱情本身的问题,一切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人之与人的关系。相处之道,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2010年年末,我接待了一位来自海外的听友。因为早年参与我的节目而相识,后来成为朋友。2006年他远渡重洋,之后在美国一家联合国下属机构任职。多年之后见他,已经少了当年做节目嘉宾的豪爽和帅气,多了些许沉静和诚恳。我问他近况如何,他意外地苦笑一下,说起出国前后的感情生活。

爱情 、幸福降临

2006年初,我在杭州一所大学教书,当时三十多岁,正属于“大龄青年”的年龄,由于学历高、个子高、家境又好,是学校里出名的“钻石王老五”,不少身边的女性朋友都来表达好感,甚至自己的一些女学生也热情有加。但是,因为坚持出国进修,所以一直没有找女朋友。

那年春天,学校开办一个高级MBA班,让我去兼些课。三十几个学生,大部分都是企业的老总,都是中年人,班里仅有的几位女性也是级别不低的干部,且臃肿肥胖。平时上课,少有人到齐的时候,经常还会有秘书来顶替,所以,课上得慵懒且乏味。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在不起眼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位安静的女子,一身黑裙衬着白白的皮肤和自然的黑发,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和其他昏昏欲睡或者表情木讷的那些伪学生相比,她那样与众不同,一下子吸引了我。每天我按部就班地讲着课,一边却暗暗观察,发现她还在不时地做笔记。也许又是哪位企业老板的女秘书、还是新加入的学员呢。看着她专注的样子,我忽然对讲课来了情绪,轻车熟路的授课内容让我任马由缰地发挥,引经据典、幽默调侃,居然教室里会不时有了笑声,她也不时露出莞尔一笑。看着我的目光越来越柔和,一堂两个小时的大课,居然很快就上完了。我们眉目传情、都感受到了彼此,很快,在一次老总学生组织的聚会酒会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大型文化公司的副总,有着很好的事业和财富基础,也就是在那一晚,我们走到了一起。

经过浓烈的热恋之后,我们决定一起出国。我放弃了等待公派的机会,自费留学,她也随我到了美国。

初到美国的日子,我们体味了天堂般的幸福,每天早上为我做早餐、周末一起去草地散步、看书。偶尔也会到附近教堂坐坐,在那个华裔极少见的美国小城市里,我们一下子摆脱了所有的世俗,仿佛真的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因为爱 我变成“男怨妇”

她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却聪颖好学,不但英语进步很快,还很快熟悉了在国外的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她会做好粤式点心送给房东太太和孩子吃,她会帮助隔壁的老先生照料院子里的花草,她还参加了一些我就读学校的社团,她的朋友一下子比我的多了起来。

起初,我觉得这种热情的生活态度非常有魅力,可是,当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回到家里或者想两个人一起周末去散步的时候她都有自己的安排,心里就开始蔓延一种落寞感,尽管开始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有些不悦。有几次,我借着去接她的机会,暗暗地躲在马路的路灯下,揣测着谁会送她回来,有时候,也会在上班的时候忽然给她电话,看看她在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看她对外面的世界那么的兴奋好奇,我真的不想失去她。

有一次,她又要参加一个社区教会的活动,在房间里选衣服,我看着她兴冲冲的样子,就说,咱能不能不学老外这种不着四六的事?她显然没有注意到我的情绪,调侃地说,别忘了,在这,我们才是老外呢!我有点急了,多日的埋怨一下子迸发出来,我说,别忘了,你是来陪读的,我也不是来陪玩的!

她惊呆了,转头定定地看着我,好像一下子不认识我一样。那天,她回来很晚,说是和几个朋友去了咖啡厅,回来匆匆忙忙就洗澡睡觉了,不肯和我多说一句话。我悄悄起床,仔细翻看她的内衣、毛衣和外套,又偷偷打开她的手袋,试图发现一些什么,但是事实上什么也没有。我落寞地坐在厨房里,心里百味杂陈,酸楚和自责混杂一起,难以自拔。

到后来,我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悄悄地偷了她的电子邮件信箱号码、查看她的通讯记录,甚至偷听她的网络电话,虽然每一次都“一无所获”,但是,我也觉得自己完了。

2009年,几经辗转,我已经应职一家国际机构工作,并且准备贷款买房子。由于国外购房的政策比较独特,购房后个人也要每年缴纳一定的财产税金,所以在财产拥有权上我征求她的意见,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结婚,出人意料的是,当我故意轻描淡写地问她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居然拿出一份非常详细的财产分割资料,准备跟我讨论长久同居生活的财产归属问题。这个时候我真的不能再忍受了,想起当年为了她抛弃自己的一切、想起热恋时候的如胶似漆海誓山盟,而现在,居然在金钱上判若两人。我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两个人的关系也迅速进入冷宫……

我忽然意识到,摊牌的时刻到了。

讲到这里,他已经有点激动了。我请他停下来,喝着茶,看着他陷入深深的痛楚回忆中。

麦冬:为爱留一些空间

在感情的种类中,那种一见钟情的爱情更能够引发人们对爱情的憧憬,由于少了介绍相识等世俗关系的原因,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对关系的期待更高、也更容易沉迷其中。正是由于这样独立于社会般的感情萌发,在日后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除了要学习磨合彼此之外、还有一点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就是要慢慢将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爱情带回世间”,两个人共同完成从两人世界到将感情生活融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摆正感情在生活中的位置、学会彼此尊重对方的社会角色是最核心的问题。

他深爱着自己的爱人,源于自身高傲的条件和较高的期待,对爱的需求更多;而她,虽然也决心伴他而远行,但是,生活的阅历让她有了一份自如的完善和丰富生活的能力,独立的个性、独立的经济基础,使这些习惯和追求成为可能。

在两个人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都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和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和角色的时候,他反而因为沉迷于自我的“爱情世界”而走慢了半步,最后犯下了很多人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侵犯对方的个人空间来换取自我安全感的流失。

关于个人空间问题,心理学方面一个很经典的试验:让一个被试者站在一个点上,然后让他人(异性或者同性)分别从不同方向慢慢地靠近被试者,当被试者感到无法忍受时就喊:停!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的空间距离,一般男性的个人空间更大,异性之间的可承受空间相对也大些。而通过问卷和调查,那些个性独立、思想活跃、创造力强的人,要求的个人空间就比较稳固。从试验的结果来看,这种对他人设防的心理是处于一种本能,是人在适应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防御状态,处于人的无意识中,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有些熟人可能事实上你认为对他并不了解,就也会采取对待陌生人的策略。

在爱情方面也不例外,随着物质生活的不再短缺、人的经济相对独立的今天,思想和心理的独立越来越成为人的需求。

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情侣之间已经不再成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往往在伴侣之外,各自有朋友、有圈子、有娱乐、甚至有“闺蜜”“知己”,理解和尊重对方的社会角色成为现代爱情延续的一个必要条件。

许多人沉迷于相爱之初的那种缠绵,就误以为爱情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误以为爱情是感情的最基础的底层,随之而任意忽略甚至损害在其之上的所有其他关系。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故事,妻子质问丈夫,到底你是爱你爸妈还是爱我?女朋友埋怨男朋友,为了加班会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老公会胡思乱想老婆的富贵上司、老婆会怀疑老公的同桌女同学,等等等等,都源于没有完全将爱情角色与社会角色顺时成长的缘故。

那个在美国的朋友继续在国外工作生活,据我了解,他们之间也没有分手,依然是外界的爱情典范。不知道现在的他们怎么样了,是否被那一段的纠葛影响了珍贵的感情。

看着网络上永不停息的爱情微博,我这里也摘选一条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愿那些刚刚进入美丽诗意爱情的伴侣们,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感情的力量相互搀扶,共同走完那条并不轻松的爱情之路。

篇5:初中作文:爱有多长

曾不止一次的冥想,十六年,是一段多长的路,踏在这条路上成长的我,又捧掬了多少的爱。而十六年前,从那一声划破长空的啼哭伊始,她就走进了我的生命,血浓于水,唯此,她便是我至亲的人――我的母亲。

旧时的影像,孩提时代,伴着她的爱,滋润了我的成长。

依稀记得那年那个不诚实的我,在玲琅满目的商品面前花了眼,小小的心里竟然偷偷生出“顺手牵羊”的想法:眼馋一副漂亮的手套,在那里久久伫立着迈不动步子,等到四下无人,迅速的将那副手套塞进自己的袖口里,匆匆走出了那家店,心里忐忑到极点,但表面却装着波澜不惊,如无其事的样子。但终究母亲是了解我的,她还是从鼓鼓的袖中发现了我的秘密。她轻声问着我缘由,脸上的笑容慢慢僵成了严肃,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居然能抵死不承认,一气之下,她罚我到院中站着思过,我倔强的转过身去,头也不回的走到院中,眼里的泪却已经悄悄泛滥……偷偷瞥了一眼母亲,才发现她紧紧蹙着眉,眼神里夹杂着涩涩的叹息,那种憔悴的神情不由得让我心里微微疼了一下,那大概是一个母亲对着不诚实的孩子所流露出的担忧与无奈吧。

“对不起”这简单的三个字我始终没有说出口,只是从此以后,我笃信“诚实”二字的分量又重了一分。母亲,我怎能让您这样一直为我担心啊!“行得正做得直”,这七字箴言已经深深嵌入了我的心里。

顺着记忆的脉络,在蝉鸣聒噪的.夏,时间转瞬进入了高中。母亲的辛苦,愈发体会到了。

高中生活这支曲子,卫冕节奏感太强,而循着月光,归家之时,便成了这一天的追望,三层楼的台阶,化成家的距离,疾步下楼,我惦念着的那个温暖的港湾。

远远的便望见楼上一簇温暖的灯光为我点亮,凛凛的风从袖间穿过,刺透每一寸皮肤,我裹紧了大衣,奋力等着脚踏板,还家,还家,只为了这沉甸甸的两个字。

本以为母亲早已睡下,我轻轻旋开了门,一转身,厨房里还明晃晃的亮着黄晕的光,竟是母亲!她捂着胸口,颤颤的走了出来,努力压抑着痛苦的神经,勉强挤出一丝笑意:“一天没吃水果了吧……”

我怔住了,心里波澜迭起。

这才是母亲术后的第几天啊!七年的心脏病,七年的梦魇,终是一朝尽了,而现在,她却忍着疼痛,为我默默的付出一切。但我明明看到她蜡黄的脸上沁出了汗珠,明明感受得到她的呼吸里弥着深深的痛楚,是术后的伤口,一挣,便是撕心裂肺的痛。我回过神,上前扶住母亲,眼里涩涩的,眼眶终是留不住泪,跌落在大理石的地面,轰然盛开。

十六年,所铭记的不仅仅如此而已。

夏花烂漫,摇曳着爱的温馨,秋叶静美,沉淀着爱的平实。

篇6:爱有几分作文

我垂头丧气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好朋友看见我说:“你怎么了?怎么不高兴?”我说:“我考的分数不太好。”好朋友笑着说:“没事,以后多努力,一定会取得你理想的成绩,这次考得不好,下次吸取教训就好了!”听了好朋友李明杰的话,我不再那么悲伤了,但想起我试卷上那可怜的分数,还是不太开心。

回到家,我一推开门,心就七上八下的。看见爸爸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爸爸抬头看了我一眼说:“你今天考了多少分呀?”我慢吞吞的地说:“我,我考了60分”爸爸的眼色,脸色开始变得很粗暴,严厉地大吼道:“我没有有没有听错,你居然只考了60分,难道你没有把脑子带到学校里去吗?”我大声的哭着辩解道:“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疼,但是我为了能继续考试,就没有跟老师说。所以我考试的时候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考试,根本就不能专心考试。”爸爸听了以后立马安慰来说:“对不起女儿,爸爸错怪你了,原来是你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不过以后继续努力加油,爸爸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听着爸爸说的话,我心里终于,好了一些。

篇7:爱有几分作文

于是,我就在放学前几分钟把试卷拿出来炫耀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瞧一瞧,看一看,这次期末考试我考了一百分!”大家纷纷凑进来,你挤我碰羡慕地说道:“哇塞,好厉害!”

回家的路上,好友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说:“哇塞,你这次考得好好哦!”“好啦,别看啦!”我得意地说道。回到家后,我用脚用力地踹开门大声叫道:“妈,我回来了”,“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妈妈疑惑地说道。我大声叫道:“我语文100分,数学98分,英语99分!”妈妈听到后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拍着手夸赞到:“宝贝,你太厉害了,走!妈妈带你去吃烤鸡!”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太好喽,吃烤鸡去嘞!”

篇8:爱有多远作文

汪曾祺说:“顿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此类“世上苦人多”的认识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充溢着悲凉色彩。他的作品中往往着力表现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和许多无法排遣的痛苦, 叙写这些以悲凉为底色的人事, 体现出的是他认为人生不易的人生感悟。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命运叵测, 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自己命运, 从而领略到人生的无奈与悲凉。《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和倪老二都有一技之长, 勤劳敬业, 敦厚朴实。余老五是远近闻名的炕鸡能手, 生活的顺风顺水, 甚而至于连坟地都由老板预先给他买好了;但赶鸭高手倪老二却“是个倒霉人”, “因为有这些本事, 才处处不如别人”, 落得个身无分文。作者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对比着写, 不禁使人感叹, 两个人同样身怀绝技, 遭遇却迥然不同, 真是命运弄人。《晚饭后的故事》中的郭庆春, 经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练终于能登台演出了, 但眼看要熬出头时, 他却倒了仓, 娶招弟的梦随之粉碎了, 他只能又回头过卖力气拉菜车的艰苦日子。汪曾祺演绎郭庆春的这段人生故事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真不是事在人为就能解决得了的。此外, 无奈的人生有时还表现为人面对社会的无助。汪曾祺有不少涉及社会变迁题材的小说给人带来了深刻影响。《晚饭后的故事》中的郭庆春万万没有想到, 新中国成立后他会和科长结了婚, 婚后居然变成现在的郭导演。这一社会巨变不是他这个连革命都没有参加过的卖瓜汉能把握的, 但恰恰就是倒仓和新中国成立这两件事决定着他人生的起伏。郭庆春的身上让读者看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难以把握。汪曾祺的作品中还常常宏观地呈现在社会的变迁中各行各业人物的卑微无力, 《戴车匠》叙述了三种被时代淘汰的行业, 主人公虽然“隐隐约约觉得, 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但也无能为力。

汪曾祺还在他的诸多小说中表现出人性中自身无法逾越的烦恼与命运中自身无法解脱的痛苦。《侯银匠》中侯银匠一心盼女儿长大, 但在女儿出嫁后他又觉得自己孤独、凄凉。《小孃孃》中爱上了侄儿的小孃孃在逃离了周围人的指责后仍难逃自责的痛苦, 直至难产而死。甚至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还存在着人世无常、命由天定的思想。《露水》中人生好景的难以把握, 如同露水稍纵即逝。作者在《花瓶》中讲述了花瓶的宿命故事后虽然说:“迷信当然不能提倡。”但同时也指出“宿命观念……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潜在”的客观现实。

汪曾祺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人生有许多人力所不可逾越的艰苦, 传递出的是一种使人透不过气来的人世际遇的艰难。这种对人生审视的态度, 体现出一种“关怀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作者也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他同情和怜悯《职业》中被职业压抑的童真,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中为生活所迫而卖身的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等等, 他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 对生活、对人持欣赏态度。”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也去关爱他人是作者贯穿始终的一种人文情怀, 这种关爱正是人道主义“爱护人”思想的体现。

由于对人生艰苦况味有深刻的认识, 汪曾祺的人生关爱往往以悲悯为基础。由悲悯而来的关爱, 使其更关注生命个体, 更关注普通生命个体。他将目光投向生活的底层, 去关注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 他的作品不追随政治, 不表现重大社会性题材, 不写典型性人物, 也不体现时代性的格调。其作品的这一取材特点是由他的人生认识决定的。当然, 作者的人生关怀中更多体现的只是儒家的仁爱精神, “我不是从道理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 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汪曾祺作品中对人生的关爱中也就融进了佛家慈悲为怀的不忍之心和宽容情怀。汪曾祺对人世怀着高度的宽容, 这是基于他深知人生之苦而生的怜爱, 宽容地体察人性的卑微, 平静地接纳不完善的人性, 甚至对苦难本身也从不怨愤。他同情生活在艰苦中的生命, 总是用善意、温情去看世界。《复仇》的结局杀人凶手以凿路赎罪, 一直在寻找仇人的报仇者在找到仇人后最终却原谅了他, 并且与他共同凿路, 这种惊人的化解, 不正是佛家慈悲宽容思想的典型体现么?

汪曾祺同情、宽容处境艰难的人。面对生活中太多的无奈, 在命运面临抉择时, 是向善还是从恶, 人们时常是被动。《云致秋行状》中的云致秋, 一向善良、随和、老实, 但他在“文革”中也“做了三件他在平时绝不会做的事”, 成了他生命中极不光彩的一页。作者还是尽可能地谅解生活中的人事, 胸怀广博地去理解生活与作品中的每一个人, 去体会他们那份情有可原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甚至他还怜悯同情人世间的卑微鄙陋。《异秉》中, 他在批判陶先生、陈相公求助于“异秉”的委琐的同时, 也慈悲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无望, 宽容地理解了他们这样做的无奈, 谴责中寄托深深的同情, 这种宽容使作者显得那样温和, 淡淡的苦涩中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汪曾祺对人生的苦难、不平本身也持宽容的情怀。饱经人世沧桑后, 他对艰难与不幸少了许多的怨愤。小说中的人物, 即使面对苦难时, 也不怨不恨, 坦然面对人生的遭际。《辜家豆腐店的女儿》的主人公在看了自己喜欢的人娶了他人后大哭了一场, 然后就“起来泡黄豆”, 继续艰苦而坚强地生活。《大淖记事》中“巧云破了身子, 她没有淌眼泪”;十一子被打伤, “两个男的不能挣钱, 但要吃饭”, 她“没有经过太多考虑”, “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面对人生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 这些人物没有怨恨, 倒是坦然面对并接受。这种看似逆来顺受中, 也饱含一份坚强, 这在作者也许是对现世清醒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面对苦难人世, 除了承受苦难, 汪曾祺也希望超越痛苦, 在艰难人世中寻求人生的幸福。在谈到《受戒》、《大淖记事》的创作时, 他说:“没有地方发表, 写出来自己玩, 这就是美学感情的需要。”这既是他的写作观, 又是他的人生观, 汪曾祺向往的是以超功利的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他自己解释道;“我所说的‘儒家’是曾点式的儒家, 一种顺乎自然, 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鉴赏家》中挑着担子卖水果的叶三, “给季匐民送水果是为了爱他的画”, 他的人生就是这种超功利的审美的人生的典型反映。在汪曾祺看来, 假如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活出自己的“精气神”, 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最理想的, 政治身份如何、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应过多影响人的生存感受。《如意楼和得意楼》“两家卖的东西差不多”, 位置相似, 地位相当。如意楼老板, 每天早起巡视, 然后和师傅们一起擀皮子, 做着一个茶店老板该做和能做的事, 因此他很精神, 如意楼生意兴隆;得意楼老板只会在“没有多少帐可记”的茶店里记账, 精神萎靡, 没精打采, 得意楼生意也极冷淡。这两个人的表现与结局表明了作者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褒贬, 他赞赏顺性而活的生存状态。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理想, 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能“不凝滞于物”, 乐观通达地面对艰苦生活。《安乐居》中形形色色的茶客其实生活都很清苦, 但他们每天依旧可以悠然自得地喝茶, 请客聚会时哪怕只是吃一顿荞面条的也快然自乐。

这种既乐观向上又豁达洒脱、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 不正是源自汪曾祺内心对道法自然、无为思想的认同和遵循么?

由此看来, 汪曾祺的人生追求中有道家的无为自适的人生观, 但又不完全受道家思想的左右, 因为当面对苦难人世时, 道家那样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 而他选择的是儒家那种勇于面对、敢于承受苦难的精神;但他的人生态度也不完全是儒家的, 因为面对不幸, 他不是努力去反抗和改变, 而更多的是安于现状。这是儒道相糅的人生追求, 立足现实, 热爱生活又不执著名利。

上一篇:现代销售技术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