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2024-07-15

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精选14篇)

篇1: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填写注意事项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之用,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就业协议书》由教育厅统一印制,每人一份,一式四联,第一联学校留存;第二联用人单位留存;第三联学生本人留存;第四联由就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留存。《就业协议书》作为毕业生办理报到、接转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

1、毕业生到学工办21-121领取《就业协议书》,并登记拟签约单位,协议书编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并在《就业协议书》上补充协议内容后,甲乙两方签字盖章,即可生效;

3、用人单位上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批准盖章,无上级部门则不盖;

4、用人单位或毕业生将签订好的《就业协议书》返还学工办121,盖学工办章,上交白联,登记备案。

二、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1、单位填写项目(甲方)

(1))用人单位名称: 用人单位的全称与单位公章一致(请提醒有人单位!),不要简写、误写;

(2))单位性质:在相应单位类型前划“√”;

(3)组织机构代码和单位隶属可不填写(如空白须用“/”填充);

(4)用人单位联系人、单位固定电话、单位所在地邮编、单位地址填写准确;

(5)档案接收(单位名称,邮政编码,详细地址):请填写清楚用人单位的人事档案保管单位的全称、地址和邮编,用于学校邮寄毕业生档案材料。

1有人事档案保管权的单位可写用人单位名称、○地址和邮编(具有资格的单位较少,大多是国有企业);

2无人事档案保管权的单位填写其委托保管档案单位的名称、地址和邮编或不填写。○切记:档案的归属需要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自行协商(可以去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也可以回个人高考所在地原籍)。

2、学生填写项目(乙方)

学生本人信息要填全,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填写“群众”、“团员”、“预备党员”、“党员”)、毕业学校、学历、学号、专业、毕业时间(2015年7月)、E-mail、通信地址(学校的地址)、邮编、电话(固定的手机号码,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避免无故换号,如需要,请启用2个号码)、家庭地址(入学前户口所在地地址)、邮编、电话(固定的手机号码,不要填座机号);

3、甲乙双方达成协议部分填写注意事项

(1)协议书第三条、第四条服务期,试用期,薪资水平等条款,双方可以协商,必须明确填写,不要留白(如无须用“/”填充);

(2)协议书第六条涉及落户问题,双方协商解决,切记,谨慎填写。

(3)协议书第七条涉及违约条款,甲乙双方协商填写。违约条款需明确注明,一旦发生纠纷,有利于保护自身利益;

(4)用人单位有权在协议书上备注或者增加补充条款,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初步就业意向的约定。学生在与单位签订时,务必仔细阅读协议书上相关条款,包括用人单位另行增加的相关事项,确认无误后由本人签字,防止双方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的情况发生。

4、用人单位签章必须是单位公章或者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其他签章一律无效,同时,所有签章,必须四张都要盖齐。

5、协议书签订之后,将第一联(白联)交到学工办,学校以此为凭证,作为办理报到、接转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未就业学生,考研录取学生协议书不必领取。学生务必保证协议书签订的真实性,如有伪造等情形,责任由本人承担。

三、协议书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栏都需要哪些单位签章?

答:省直非国有单位和无主管企业需省级人事代理单位(如湖北省人才中心或人事局)需要盖章;各市属单位用人单位盖章后,须加盖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章(如黄冈市人才服务中心或人事局);省外单位亦如此;中央在鄂单位、省直单位、省属重点企业、军队单位、高校接收毕业生,主管部门一栏不再加章。

四、其它事项

1、协议书为双方协议,一旦甲乙双方签字,协议书即已生效,学校只是鉴证登记,协议书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协议解除,甲方须给乙方出具相关证明。若甲乙双方在就业过程中发生争议,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协调解决,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如学生与单位解约,需和单位协商解决。为避免同学恶意违约,需要出具新单位的接收函再领取新的协议书。(解约时间周期长,手续繁琐,且会在新协议上注明是违约补办的协议书,对学生个人信誉存在影响,所以建议不要随意毁约!)解约、领取新协议书流程:

1.和用人单位协商解约,双方完成违约条款 2.需由原单位出具解约函,原协议书四联全部收回; 3.原协议书四联、原单位解约函、新单位接收函三个材料送至21-121办公室核查,签字盖章,找121刘瑾老师领取新协议书。

篇2: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班

学号:0908224037

姓名:王磊

Email:1216634201@qq.com

电话:***

日期:2012.12.22/

5解读:大学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又叫三方协议。它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就业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见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是编制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

从以上可以看出:

1、签订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署的初步约定,具有法律效应。如果一方违约,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就业协议书是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

3、就业协议书人手只能有一份,就业协议书的有效期,自三方签字盖章后有效,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接收后自行终止。

二、就业协议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

1、约定内容

(1)违约条款:对于就业协议书上的违约条款填写一定要慎重,因为直接涉及到您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问题。,在签订合同前,如果发现合同的条款都是规定了用人单位的权利,而义务没有涉及到或者很不明确,或是用人单位为了留住劳动者,在合同中对劳动者违约行为约定了数额过大的违约金,大家就要提高警惕了,大胆的提出来并协商修改。

(2)劳动合同相关:就业协议表明的是就业意向的约定,因此工资福利、从事岗位、工作地点、拟签订合同期限等一定要十分仔细查看,是否与企业承诺的一致。如果有疑问,需要企业解释清楚。比如:

1.明确工资类型工资是劳动者最关心的要素之一,对于工资,劳动者有一些细节需要弄清楚。首先要明确工资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是包含了劳动者依法应当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劳动者实际拿到的工资是税前工资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四险一金”所剩下的金额。如果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是税后工资,朋友们一定要用人单位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否则发生争议时将被认定为税前工资。

2.四险一金“四险”严格来说是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个人承担的费用从工资里扣除。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四险”是法定的,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上保险是一个法定的义务,而“一金”不是法定的,用人单位可以没有这项福利

(3)协议签订主体。一定要明确与你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即与你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名称是否与招聘单位一致,如果不一致阐明什么原因,必要时可以再就业协议中约定一些保护性条款。因为目前存在很多劳务派遣制、还有皮包公司等。

我曾在富士康工作过,就碰过过这种劳务派遣。被人忽悠进富士康了,领导签合同的时候才发现合同双方竟然不是富士康和工人,而是另外一家当地的劳务公司。后来才知道这意味着一系列的责任与义务的主体都不是正规的程序。好在没出什么岔子,只当学到了一点儿经验。

(4)试用期的规定。目前用人单位任聘时都会设定一个试用期,在这个期间内,劳动者可以随时随意的离开用人单位,并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而用人单位必须能举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内,用人单位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都比较低,福利也没有正式员工好。有些用人单位为了不履行合同义务,会在试用期内找一些借口解雇劳动者,大家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为自己的权利抗争到底。

合同应该在试用期之前签订,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包含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内,在试用期阶段劳动者有权享受各项社会保险。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为试用期的劳动者买社会保险,并以试用期为借口拒绝履行此义务,而这项义务是法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购买保险。

2、户口

仔细了解用人单位是否能为员工解决户口,是否有集体户,写明户口所在地详细地址。如果不能落户该怎样解决?。如果能落户,需要准备提供什么样的落户材料,必须要提供的材料是:户口迁移证,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等。

另外也应该了解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大学生派遣的户口规定。

我的一个山东同学的亲身经历:与东北某高校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按照山东省的规定,本该由高校所在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派遣到用人单位,但是该地教育主管部门却将户口打回原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主要原因是,该地进行派遣时,需要用人单位(具有档案保管权、或委托代理机构)出具毕业生接收函,才进行派遣。

3.用人单位的签字

签字时最好能在一定的场合并双方一起签字,比如在单位的办公室,有些不法分子仿造一些公认比较好的单位的签名,以骗取劳动力,因此,大家在签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场合。有些用人单位使用公章,大家一定要确定此公章是否是用人单位对外使用代表自己身份的公章。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也不能掉以轻心,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劳动者工作纪律的,在规章制度中可能对劳动者的一些个人权利进行限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些单位会拿出《员工手册》之类的文件叫劳动者签收,签收之后就意味着大家了解文件的内容并同意文件里的任何规定。在这里,建议大家在签收前认真读其内容,以免犯错误被用人单位解雇,尤其是的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不满意但劳动者又能胜任工作,会借口说违反单位规章制度而不符合条件以解雇劳动者。大家认真阅读后如果发现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有相矛盾的地方,应提出来更改使两者统一。

5.关于三方协议

三方协议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有现象,即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就学生就业方向签订的一种协议,由三方共同签署后生效,协议对三方有约束力。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经过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后,应该签订学校统一发放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当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就业协议自行终止,双方的劳动关系以劳动合同为准。因此,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时,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一致,尤其是要把就业协议里的约定在劳动合同里明确表达,如果在就业协议中的某些约定没有在劳动合同中作明确规定,则视为权利人对权利的自动放弃,任何一方不应当以就业协议的条款约束对方。因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发现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不一致时,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按就业协议修改合同。

6、档案

仔细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有档案保管权,或者托管档案单位。写明准确而详细的地址。以防地址不明确造成档案丢失。必要时可以由用人单位出具调档函。

4、组织关系

组织关系一般要随档案关系走,明确完整填写档案管理单位的党委名称。

5、派遣证

派遣证共有两联,一联为正联(本科是绿色,硕士是粉红色)---学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候用,白联由学校直接存放在本人档案里面。派遣证是大学生干部身份的依据。

派遣证是唯一的,非常重要。派遣证的派遣单位应该与就业协议书上单位一致。未就业的要打回原籍当地人事局,到当地人事局报到。

篇3: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2%。按照国际标准,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 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因此, 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 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2007年,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 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3%, 其中, 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5%, 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 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0%, 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5个百分点。据统计, 在1996年至2006年这10年间,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4倍, 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个百分点, 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2006年已突破百万大关。200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比2006年净增82万人, 达到了创纪录的495万人。对此, 教育专家指出, 与以前相比,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 从“入学难”转移到了“就业难”。

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对其毕业生就业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坚持绝对的市场化导向无疑是不正确的。实际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之比为1.46∶1, 这表明政府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处于积极干预的状态。但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 还必须延伸到对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上。只有这样, 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才不至于被浪费。而要保证对大学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和安排, 政府就需要出台一系列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 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克服市场经济运行的固有缺陷, 引导人才资源配置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可见, 关注就业政策的调整已被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就必须用积极的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 重新审视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 客观分析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理性地调整就业政策提供经验数据和理论支持。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事实上,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而政府的就业政策作为宏观制度背景, 无疑是较为关键的。众所周知, 我国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统包统分阶段——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的演变历程。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 从职业报酬、发展前景、职业流动以及声望地位方面, 为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与比较的制度框架, 必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 由于就业压力的有增无减和就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政府的就业政策导向已经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机会。基于此, 本研究设置如下假设:

假设1: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机会。

假设2: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 变量界定

自变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因变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三) 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对从东部地区的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中部地区的武汉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西部地区的兰州商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6所高校中随机抽取的2008届本科毕业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14份, 有效回收率为92%。我们对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2.0进行了处理和统计分析, 取值信度为95%。同时, 我们对所得的文字等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 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影响

以就业政策为自变量, 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为因变量, 建立Logistic模型。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选择有显著影响的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和大学毕业生宏观调控政策。这说明国家的需求促进政策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选择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国家的需求促进政策越到位、越完备, 大学毕业生就越倾向于选择就业。而且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明显受其影响。由此可见, 研究假设1中“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得到证实。

(二) 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以就业政策为自变量, 以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模型中各变量的显著度表明, 大学毕业生招考录用政策、大学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毕业生宏观调控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入政策和大学毕业生信息服务政策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存在显著影响。也就是说, 国家的供给促进政策、需求促进政策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都有显著影响。将三者变量的幂值从大到小排列, 发现在该模型中,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解释力最强的是大学毕业生宏观调控政策, 其余依次为大学毕业生信息服务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入政策、大学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毕业生招考录用政策。

这说明, 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供给、促进需求和促进供求匹配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获得就业机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由此可见, 研究假设1中“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得到证实。

(三) 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以就业政策为自变量, 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因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的变量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 其显著度为0.029, 回归系数为0.375。这说明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是必要的,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说, 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 而其他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无显著影响。

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产生影响的就业政策变量也只有一个, 即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政策。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市场导向会在无形中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从而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产生正向的影响。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政策的坚持和完善, 会促进大学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 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

各方面的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均无显著影响, 其中包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对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操作不当所致 (此处并不是说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行为选择也无影响) 。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的是供给促进政策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因此, 研究假设2“就业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得到证实。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 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二是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三是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

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政府的就业政策改革不能配套进行, 从而出现与现实的断裂, 势必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并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已势在必行。

(一) 积极完善招考录用和就业指导政策, 充分发挥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引导作用

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基层的内涵十分丰富, 既包括广大农村, 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也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 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试点, 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但“村官”协议期满后的安排问题现在已经开始浮出水面, 如果解决得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及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的招考录用政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关系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的系统工程, 是新形势下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他们求职择业、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成功步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在第四章中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有的省市还出台了相关政策, 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服务场地、服务经费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了行政资源上的充分保障。事实上, 就业指导政策的实质就是给大学毕业生当“红娘”。因此, 各省级大学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并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各地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做好大学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 免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二) 切实落实创业扶持和宏观调控政策, 充分发挥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的引导作用

大学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 对“是继续深造, 还是提前工作”问题的考虑, 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因此, 政府要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 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尽管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诸如“如果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的, 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 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 可持毕业证书、营业执照、失业证等证件、材料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次调查发现, 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对这两项创业政策表示有所了解 (43.9%) , 高达49.8%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各种就业政策对自己的创业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另外, 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其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的薄弱, 从而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落实各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 打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到西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渠道;高校要注意加强与行业的合作, 保持与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 从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社会体系。

第二, 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宏观调控政策, 加大对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补偿机制的构建力度。宏观调控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人才结构的平衡而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城市企业、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去就业的鼓励性措施。但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主要还是考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比, 不愿到基层、西部等地去。因此, 政府必须通过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等急需人才的地方去, 从而有效改善大学毕业生求职“扎堆”的现象。

(三) 努力完善就业市场、就业准入和信息服务政策, 充分发挥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引导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营不仅体现在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和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供给上, 更体现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上。因此, 从供求匹配的角度来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要政府以市场原则为导向, 制定规范职业中介、培训机构和市场的相关政策, 确保职业中介服务的有效提供, 从而实现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规范、高效运行。

为此, 一是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供给。就业信息不对称, 国家主管部门不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 导致就业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理解以及信息的预测等都严重滞后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因此, 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供给刻不容缓。二是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目前, 我国部分省市还没有成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已经成立的也多为自收自支单位, 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方政府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服务。各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 但却面临着机构能力建设落后的困难, 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有效传递社会需求, 支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整合。因此, 必须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 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篇4: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性质;预录用合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书面协议,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作并发放给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的认识也不明确,因此对该协议的法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性质的界定

1.各方观点归纳

各方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第一,就业管理手段说。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就业管理的必要手段。第二,意向书说。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仅是一种就业意向书。第三,合同说。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合同,应当适用合同法来调整。第四,劳动合同说。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劳动合同,应当由劳动法进行调整。

2.重新界定性质

笔者认为,应当将就业协议界定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形式,可称之为“预录用合同”,即以录用为目的,由用人单位在招收新员工时,与被录用者依法签订的,表明双方已达成了意愿,缔结了劳动关系并要按照规定来履行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界定为“预录用合同”,使其和报到后的劳动合同衔接起来,解决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一概念的界定既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又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权益,防止用人单位搞欺诈。如果毕业生在报到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后发现,单位的实际待遇、岗位条件与当初签订协议书时所承诺的相去甚远想退回学校时,就会受用人单位限制,又错过最佳择业期,那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其合法权益必将受到极大损害。最后,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有利于解决司法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就业协议的改进与完善

明确性质,认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的“预录用合同”,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它必须适用劳动法,这就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出了新要求。

1.学校应由协议当事人之一转变成协议的审批者或监督者

笔者建议学校退出协议,并非意味学校在学生就业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笔者赞同由教育部根据学校级别下放部分权力,由高校享有对学生就业协议的审批权,即就业协议经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即告成立,经学校审批后方生效。特别是有的协议经审查认为对毕业生有失公平,或用人单位录取时违反公平竞争、公平录用的原则,学校可依职权不予批准。此举亦是为了维护就业市场良好秩序,防止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同时亦有利于降低日后的违约率。所以,学校应成为合同的监督者或审批者,而非充当合同当事人的角色。

2.使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相衔接,避免两者因内容矛盾而产生纠纷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主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业协议的条款应与劳动合同的条款保持一致,如果有附加约定的内容,那么附加内容须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必须明确和规范,试用期限、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以及相关福利待遇等约定都要详细写入协议书。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还可以约定其他一些内容,如:双方在终止条件中可以协商约定,当毕业生考研成功或考上公务员则合同终止,可以在违约责任中约定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3.明确违约责任

笔者认为,应该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明确违约责任。在此过程中,和企业相比学生的地位处于弱势,应多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协议书上应注明违约的最后截止日期。根据违约的实际日期来对违约责任进行定量和定性,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总之,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三者之间应为平等关系,就业协议作为合同文本,应该体现公平、公正、诚信以及自由等原则。目前就业协议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笔者提醒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要谨慎签约,在签约之前要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遇到纠纷,要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合理地解决,如双方沟通后仍有不满意,则可以求助司法审判程序来解决争议。

参考文献:

[1]程延园.就业协议需要与劳动合同相衔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54-57.

[2]翟玉娟.就业协议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广西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7(1):91-92.

[3]张冬梅.《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其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94-98.

篇5: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填写注意事项

1、用黑色水性笔填写

2、培养方式:非定向or定向(大多数都是非定向)

3、健康状况:良好(不填别的)

4、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必须全称

5、学制:4年

6、学历:本科

7、应聘意见:只写同意两个字就行。再写好签名和日期

8、用人单位情况部分填写----就业创业指导书第三章用人单位意见:

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

用人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意见:

9、最后一页可以不填内容,签字就行

10、就业协议签好后到主楼116盖章

11、注:有什么不懂的问我和吴永伟都行

篇6: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注意事项

各基地:2014届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书已经寄出,请注意查收。协议书编号对应唯一学生,编号在群共享下载。此外请注意:

1、保研学生协议书已经收回;

2、个别学生已经单独领取协议书;

3、请务必和学生强调签约需谨慎,一旦造成违约学校有处罚,申领新的协议有诸多限制,甚至不予补发;

4、协议学生本人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5、就业推荐表通过审核的就可以自行打印。

1、《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生自己保管,原则上丢失不予补办(务必注意)。

2、《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须用黑色碳素笔或蓝黑色钢笔填写,不许涂改。“培养方式”一栏填写“统招”,“学制”一栏填写“四年”,学历一栏填写“本科”。“专业”一栏必须严格按照学校下发的专业名称填写,直接填写专业,不允许填写专业方向。

3、学生填写的个人信息务必真实。

4、《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先由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盖公章,而后由院系审核盖章,最后由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加盖公章。

如用人单位必须要求校方先加盖公章,学生必须与单位核实三方协议上扣蓝色字样章的具体信息,并规范填写用人单位名称和信息。校方先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如发生丢失情况,学校不予补办。

5、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与就业协议签订(指解决正式编制)。

(1)民营企业、市属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后必须加盖用人单位所在市市级人事局公章。公有中小学接收毕业生,必须加盖市级教育局公章;民营学校,一般加盖市人事局公章。

(2)省内中央直属、省属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银行,公司等),如单位有独立人事权,加盖用人单位公章即可;如单位无独立人事权,加盖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公章。

(3)北京市接收非本地生源毕业生,若要求打印报到证,毕业生户籍、档案调入北京市,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提供中央直属单位或北京市人事局接收函。上海、天津、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接收非本地生源毕业生,若要求打印报到证,毕业生户籍、档案调入该市,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提供市人事局接收函。省外其它城市接收非本地生源毕业生,签约办法一般与上述省内相关规定相同。

(4)学生信息、个人信息必须填全

(5)保研的、考取研究生者、不能毕业的不填写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6)三份协议书:全部扣章后用人单位一份、本人一份、交学生科一份。

(7)未尽事宜请与学生科0351-3924613联系。

篇7: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考研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注意事项

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办理调档手续时须将就业协议书交还就业指导中心审验,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篇8: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一、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由于建筑业往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十分活跃, 加上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等多方面的原因, 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倾向性十分明显, 大部分毕业生都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的东部发达地区城市, 中、西部不少城市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 但因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出现“东部供过于求, 西部供不应求”的现象。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分析, 85%以上高层次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人才向经济基础发达地区, 向大中型城市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缺口较大, 优秀建设人才严重匮乏, 人才流失趋势逐步增大。以湖南城市学院首届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为例,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就业的毕业生有39人, 占总人数 (53人) 的74%。而在西部就业的仅3人, 且都在相对经济较好的柳州市和昆明市。可见,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性。

2.就业面较窄, 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一般面向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 其中设计单位居多。一般而言, 设计单位偏向于招聘专业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熟悉运用计算机、综合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而建设行政管理单位, 如建设局、规划局、园林局等单位则需要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大学毕业生, 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和中共党员, 并且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而高校等科研教育单位则要求科研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有耐心、责任感强且有恒心的毕业生, 一般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不论是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还是科研教育单位, 一次性招聘的人数也是非常稀少, 多则五六个毕业生, 少则一两个毕业生, 不像其他专业, 一个单位一次性招聘人数几十上百号人。由于本身太过于专业, 建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小得多, 特别是目前的金融危机, 很多单位受其牵连, 经济下滑, 没有招聘计划, 就算经济相对较好的单位, 也是持观望态度, 不敢多招。

3.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

受媒体长期以来的追捧, 建筑类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 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 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 很多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定位偏高、期望值偏高,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 读了好专业就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 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 重名利, 轻事业, 轻奉献,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迎接挑战

在过去的年代, 大学毕业生都有起码的工作;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理所当然,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顺从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应树立职业理想服从社会需要的观念, 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淡化“精英”意识。特别是建筑类专业毕业生, 不能片面地追求在大城市大单位谋求发展, 应该做好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援建设的思想准备, 树立“先求生存, 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 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的大学生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 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 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 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 而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 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 积极适应需求,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 增强竞争力。要学会做人, 努力从社会需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 自觉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学会做事,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实践技能, 充分发展个性特征,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认真开展社会调查, 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学会学习, 努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学会创造, 加强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就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道德的培养, 不断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3.加强道德修养, 诚实守信

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 诚实守信, 坚持诚信择业和创业。要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以踏实的作风择业就业, 郑重迈好就业第一步, 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就业过程中, 经常遇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有些毕业生在未告知或未征得签约单位同意的情况下, 又与新的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这些毕业生违反了就业规定, 他们不仅使用人单位蒙受了损失, 也给自己和学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充分反映了这些毕业生忽视职业道德, 缺乏对诚信守信的追求。对于企业来说, 职业道德一直是人才考察中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把毕业生的道德修养放在了首位, 他们非常看重具有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吃苦精神、诚信品质的大学毕业生。所以, 大学毕业生注重智育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德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何丽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3]王莉.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5) .

[4]闫汝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篇9: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篇10: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分别为白联,红联,黄联。

白联:毕业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即毕业学校,白联学校留作存档)红联:用人单位(即学生实习所在单位,红联用人单位留作存档)黄联:毕业生(即毕业生本人留作存档)

此三联构成一份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协议书具有复写功能,只需在首联填写。

填写范文看下图,必须按照要求填写

备注:

1、协议书中,甲方由用人单位填写,每一项都要填写,单位机构代码,即企业代码。

2、档案转寄地址一栏,不要填写用人单位地址,除非用人单

位有档案接收权,如国企,事业单位

3、乙方(毕业生):除去固定电话这一栏可以不填外,其余的都必须要正确填写

4、应聘意见这一栏,统一写上:同意到贵单位就业

5、盖章部分:第一栏盖章由用人单位加盖本单位公章;

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社局或者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加盖公章。(第二栏的盖章涉及到以后报到证的开具和档案的派遣,原则上,在哪里就业档案最好就跟你到哪里。

此协议书填写好后,交回自己班主任手中,由学校统一加盖公章,再发还学生。

篇11: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甲方(用人单位)

1、组织机构代码:可以不填。

2、联系人(必填):可以写人事经理或者总经理。

3、联系电话(必填):联系人的手机或者办公室电话。

4、户口迁移地址:省内户口填写“未迁入”(三个字即可),省外户口有迁入的写毕业后的户口去向

5、档案接收单位和档案接收地址:若用人单位甲方具备接收档案的资质,则直接填写公司名称和地址,若用人单位甲方不具备接收档案的资质,则委托人事代理机构。(如:海峡人才市场之类,直接填写海峡人才市场),具体咨询联系人(人事经理或者总经理)。

6、单位类别和单位行业(必填):在选项上打勾。

7、其他部分如实填写(必填)。

第二部分:乙方(毕业生)全部必填

1、毕业时间:2012.062、学制:四年

3、学历:本科

4、学位:学士或双学位

5、培养类别:全部在非定向上打勾。

6、联系电话:写自己可以联系得上的电话,最好是手机号码。

7、其他部分如实填写。

第三部分:盖章

1、盖章顺序: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人事机构意见→学校院意见(找教工之家赵主任盖章)→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意见(校大礼堂二楼就业指导中心盖章)。(请务必按照顺序盖章!)

2、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人事代理机构:所盖的章为第一部分档案接收单位一致。若用人单位甲方具备接收档案的资质,盖用人单位章;若用人单位甲方不具备接收档案的资质,有委托人事代理机构,如:海峡人才市场等,则盖相应的章,具体咨询联系人(人事经理或者总经理)。

3、学校名称:福建农林大学

4、邮政编码:3500025、联系电话:837752656、学校地址:福建金山福建农林大学

7、联系人:黄老师

第四部分:最后一页

1、空格处如有填写,则需盖章和签字,如没有填写,则不需要盖章和签字。

此协议书一式四份,是一样的。填写完毕并盖章完整后,一份本人保存,一份用人单位保存,二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保存。

篇12: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一、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1.毕业生推荐表每人只有一份,请妥善保管。在求职、应聘时递交复印件即可。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出示原件时再出示。在正式签约或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如需要原件,再交原件。

2.毕业生推荐表大部分都有照片,此照片是统一经过电子图像采集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也是此照片。有个别同学推荐表上没有照片,是因为在网上填写时,再次进入系统修改,删除了照片。

二、就业协议

1.协议书一式四份,由江苏省教育厅统一印发。每位同学有特定编号,不得互相调换,毕业生凭手续完备的协议书办理毕业手续。

2.第一联(白色),甲方(用人单位)留存。第二联(粉色),乙方(学生本人)留存。第三联(绿色),学校留存(交给学院王璟老师或刘鑫老师)。第四联(蓝色),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一般指接管学生档案的人事局或人才中心)留存。

3.协议书因有印蓝纸功能,尽量不要折叠。填写时要在第一份上用力填写。

4.每位同学只有一份就业协议书。如果已与用人单位解约,需要上交原就业单位盖章的解约证明才能领取新协议。

5.填写说明:

①协议书左边表格,甲方由用人单位填写,用人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务必填写准确清楚。

②“档案接收”栏:档案是通过机要局转递的,因此档案接收必须是有管理档案资质的单位(一般是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及各地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

③乙方由学生本人填写。学校代码为10298。

④协议正文中的内容需由单位和学生本人协商确定。最后甲方(用人单位)盖章,学生本人签名。

⑤协议上必须落实户档(户口和档案)去向,方可算就业手续完备,才能上交学院办理毕业手续:

第一类:如果单位是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单位具有管理档案的资质,甲方盖单位公章,乙方签名。不需要其他章和证明。

第二类:单位不是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但单位能够找到当地人事局或人才服务中心接管学生档案的,除甲方盖单位公章,乙方签名外,还需要接管学生档案的当地人事局或人才服务中心在协议的每一联上盖章或者单独出具盖章的书面接收函或调档函。第三类:单位不是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单位也不能够找到当地人事局或人才服务中心接管学生档案的,除甲方盖单位公章,乙方签名外,学生如希望户档回原籍,则在上交学院的协议书(绿色)上注明“户档回原籍”并签名。如暂时不希望户档回原籍,需要在网上注册缴费将户档放在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只能托管2年。

⑥协议手续完备后,请尽快由快递等安全的方式寄回学院,或由本

篇13: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

自从1985年以来, 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伴随着1999年以来教育规模的扩展,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在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核心, 以“扩大就业面”、“先就业后择业”为就业指导思想的就业政策引导下, 很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 甚至部分高校把就业合同签订与否和毕业挂钩;大学毕业生也常把首份工作看做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 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不断出现。基于以上研究与现象, 本文想针对就业稳定性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水平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 以期得出一些有效成果。

一、数据与样本描述

(一) 数据简介

本文所用数据是在2011年初以在四川工作且有十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网上调查方式与面访的方式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这次共发放250份问卷, 收回220份, 回收率为88%, 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率约为91%。翁杰等在对大学生的工作转换对其收入影响进行研究时发现:2003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的工作转换对就业收入的增长没有影响的, 但对2003年后毕业的群体而言, 工作转换对工资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故本文在选用数据时, 去掉了2003年以前毕业的数据。

(二) 变量选取与统计性描述分析

基于研究目标的设定, 本文关注的变量包括年就业收入水平、性别特征、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就业稳定性。其中就业稳定性用工作转换次数衡量。在数据处理上, 年就业收入水平为其年基本工资与其他非工资性收入之和, 其中年基本工资收入按12个月计算;工作年限不满半年的用0表示, 其余均按其实际工作年限表示;性别特征用虚拟变量表示, 女性为0, 男性为1;受教育程度用学历表示, 采用赋值法,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分别赋值为1、2、3、4;工作转换次数同样采用赋值法, 工作更换次数在5次以上用5表示, 其余均按其实际工作次数表示。

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上看, 年就业水平平均为4.09万元;在性别结构上, 男女生近乎各一半;在教育结构方面, 本科学历的比重最大, 约占73%, 研究生学历的最少, 约占1%。工作年限平均为2.5;工作转换次数人均为0.8, 平均工作经历个数为1.8。

二、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及其估计结果

基于以上描述和分析, 本文将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和各影响因素的关系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 易出现异方差问题。故本研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如下:

(二) 实证结果分析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加权回归后的方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好, 无论是R2还是调整后的R2的统计量均为0.92, 比未经加权的均高出20%左右。这说明经加权的回归方程有效地消除了异方差问题。再看各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及效果。

1. 受教育程度, 即学历水平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边际影响最大。由表2可以看出, 学历水平对大学生毕业收入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平均贡献率是0.83。经过统计分析, 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年就业平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5万元、4.3万元、3万元, 可以看出, 研究生的年就业平均收入水平最高。这说明学历水平不仅影响城镇居民、农民等地就业收入水平, 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水平也有重要影响。

2. 从表2可以看出, 性别对大学毕业生的年就业收入也存在重大影响,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位居第二。性别对大学生毕业收入水平每增加一单位的平均贡献率高达0.73。从数据统计结果看, 年收入最高者是男性,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女性只占11%, 而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者女性却占了约61%。性别歧视现象在劳动市场上普遍存在,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年蓝皮书上所说的:“随着中国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由性别歧视导致的男女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但不可否认温和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却是日益严重, 即使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

3. 工作转换次数, 即就业稳定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还得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工作转换次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的影响超过了传统的工作年限对就业收入水平的影响。它对大学生毕业收入水平每增加一单位的平均贡献率高达0.26。工作转换有助于收入水平的提升, 特别是对于2003年以后的大学毕业生而言, 工作转换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这和翁杰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也侧面说明了大学毕业生, 特别是近几年频繁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数据统计性分析发现, 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第一、三、五、八年的平均工作经历个数分别是1.53、2.22、3、1.17, 年平均就业收入分别为3.66万元、4.39万元、4.51万元、4.2万元。可以看出,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历个数、收入均在增加, 但在第八年出现了一个拐点, 其平均的工作经历个数骤然下降, 收入水平也有所下降。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工作经验 (工作年限) 对收入的持续增加起到的是一个递增效应;而就业稳定性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较为复杂, 在工作伊始, 频繁的工作转换有助于转换者寻找更多、更好机遇的地方[1], 从而获得收入水平的提高或是个人技能的提升。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积累等, 一方面使得人们厌倦这种频繁转换, 开始追求稳定, 工作转换所带来的效应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工作经验的积累也使得这种转换意义不再重要。

4. 通过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工作年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的边际影响最小, 为0.17。随着全面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铁饭碗”越来越少,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能力作用被凸显出来了。虽说工作年限仍是寻找工作的一大门槛, 但对收入水平影响却在减小。

结论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 受教育程度、性别仍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现有统计口径,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渠道、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职场谋职 (A) 占39%, 考研究生 (D) 占20%, 暂缓就业 (B) 占15%, 出国留学 (E) 占10%, 自主创业 (C) 和其他方式就业 (F) 各占8%。数据显示, 到职场谋职, 先就业后择业的近半, 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较大, 占到了1/5。这引起了笔者对其考研的动机的兴趣, 因此笔者决定和考研的、正在考研的学生就这问题进行交流, 结果发现近80%的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受教育程度, 即学历水平仍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即使对已经具备相当学历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相较于工作年限, 工作转换次数, 即就业稳定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水平的影响被凸显出来。2003年以后工作转换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有提升总用。有数据显示, 68%的学生以求稳为重, 希望工作稳定。但现实是随着企业的雇佣决策和薪酬政策的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在“先择业后就业”、“抢占位置”的新的就业思想的引导下, 2003年以后毕业生的首份工作存在大量“误配”现象。求稳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失去了它存活的土壤。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虽说国家机关相对稳定、企业单位确实因为实力、潜力和市场等因素有较稳定和不稳定之分, 但从根本上说决定工作稳定与否的不是客体, 而是工作者这个主体。对于已经具备相当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而言, 由于自身素质尚未在运动变化的人生历程中得到历练, 虽已学识满贯, 但尚未有稳定下来做事的基础。因此应该主动寻求岗位变化和角色调整的机会, 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在运动过程中定位一个可以终身奋斗的行业和职业。

参考文献

[1]翁杰, 周必或, 等.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变迁[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08, (5) .

[2]罗楚亮.就业稳定性与工资性收入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4) .

篇14: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创业?

正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在我们所投资的公司里,也有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的,但比例很小。从个人角度,我对于大学生出来创业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创业的过程很有魅力,如果一个年轻人有激情,真想创业。为什么不呢?

高通公司风险投资部高级总监沈劲(曾两次创业):中国整体的创业环境目前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创业并不意味着你非得做老大,你可以做第三号、五号员工,参与到创业团队中。

《创业邦》杂志出版人南立新:创业是带动就业的一大方式,必须鼓励创业精神,鼓舞更多人创业。今年,除了创新中国DEMO CHINA活动将走过11个主流创业城市之外,还将举办校园版的DEMO活动,在更多的校园里传播创业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大学生应当先试试创业,不行再就业。年轻人有的是资本,你去闯一下,如果失败了,感觉到这不适合我,可以再加盟到某一些团队。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

健林:要看大学生是否有创业的胆量,现在大学生出去创业少,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在父母呵护中长大,缺乏创业勇气和胆量。可能出来闯的有100个人,只成功5个人,但是不受害怕,你试都不敢试,永远也不会成功。

反方

启迪控股高级副总裁陈鸿波:一个人适合创业还是适合就业?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有些人是可以带领一支团队奋斗的,有的人一生可能就做副手或者辅助性的工作。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创业还是就业,大学毕业时根本想不消楚,可能要到三、四十岁才能明白。

联想控股副总裁唐旭东:目前就业难的大学生,经常是资源比较缺乏或者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创业资源和创业基础在哪里?毕竟创业有很大的风险,你的家庭能给你多大的支撑?虽然不排除有个别创业的天才,但我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在总体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应该努力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哪怕岗位不满意,慢慢积累一定的资源,再进行创业的话,成功可能性会大一点。

上一篇:一句话经典奋斗语录下一篇:基督教堂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