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2024-07-11

《沁园春(共18篇)

篇1:《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蒋捷,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蒋捷朝代:宋体裁:词 结算平生,风流债负,请一笔句。盖攻性之兵,花围锦阵,毒身之鸩,笑齿歌喉。岂识吾儒,道中乐地,绝胜珠帘十里楼。迷因底,叹晴乾不去,待雨淋头。休休。著甚来由。硬铁汉从来气食牛。但只有千篇,好诗好曲,都无半点,闲闷闲愁。自古娇波,溺人多矣,试问还能溺我不。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

篇2:《沁园春

沁园春

作者:汪 朝代:宋 体裁:词 民吾同胞,剖破藩篱,元是大家。故见之诰诏,视如子弟,谆勤恳切,悃衔藁。孝悌力田,职当劝相,起早非干为看花。亲酌酒,老农唯诺,句句仁芽。晓来犹觉寒些。看雨湿风吹旗□斜。笑吾生八十,尽谙农事,公筵既彻,更共烹茶。高唱豳风,敬酬令尹,王道桑麻乐有涯。春务急,见溪头杨柳,已可藏鸦。

篇3:《沁园春·雪》赏析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作者的抱负。

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不仅突出作者对北方雪景的印象, 而且造境独到优雅, 可以冠结全篇。作者登高远望, 眼界极为广阔, 这里的“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 这是作者的视野在想像之中的延伸扩展, 意境更加开阔, 气魄更加宏大。“冰封”凝然安静, “雪飘” 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 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 大河也失去了滔滔的雄壮气势, 显示出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壮阔雪景。这里的“望”,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它显示了作者自身的形象, 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性格。“长城内外”从南到北, “大河上下”自西向东, 地域如此广袤, 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大气磅礴, 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而“顿失”二字, 则写出天气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 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 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感受,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静中写动, 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 像银蛇飘舞, 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 像蜡白色的象群在突起, 这些动态描写, 有着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表现“山”、“原”与天相连, 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银蛇”、“ 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 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 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 固然有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作者情感的跃动, 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 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 联想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 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红装素裹”,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 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 足见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片写景与下片议论之间的过渡,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 总括上片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也引出作者的抱负。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七个句子以“惜”字为总领, 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 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评之意。“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措词极有分寸, 并不是一概否定。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 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 而且带有嘲讽语气。“弯弓射大雕”,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最后三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中的“ 俱往矣”三字,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 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辱历史的使命, 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这是作者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的表现。

篇4:北国风光“沁园春”

据地方史料记载,公元前158年,西汉王皇后由名将李广护送从晋阳回长安,途径此地临产,生下汉武帝。因身体虚弱、缺少奶水,且为躲避战乱,遂在此地后泉村北部的山寨上暂居下来。因水源奇特,王皇后亲点凿井位置,组织部将分7处凿井,才有了今天涌淌千年的“七星泉”。王皇后也因饮此泉水而身强体健、乳汁充盈,孕育了一代名君。当地人为纪念王皇后途中喜生贵子,便将其路过的沟取名“皇后沟”,分娩时驻扎的小山丘取名“皇后寨”,横空出世的泉水取名“皇后泉”,泉水附近的小村取名“后泉村”。民间至今仍流传着“皇后寨上开水眼,暗流十里出后泉,圣水长流福星照,天上北斗落人间”的诗句。

“沁园春”牌矿泉水水源地处于国际公认盛产好水的北纬37°间的世界黄金水源带。水龄5980年,水温常年保持在16.5℃左右,水质清澈透明,是低钠、低矿化物、含锶重碳酸钙镁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内含19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中锶含量>0.5mg/L,高于国家标准0.2mg/L。具有防衰老、调节内分泌、增进发育之功效。有资料显示,全国著名的两个长寿老人区(河南陕县和湖北宜城)饮用的就都是“重碳酸钙镁型”水。

“沁园春”牌矿泉水是山西晋能集团转型发展的多元产业,总投资4.95亿元,生产设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朗斯公司生产线,属山西省重点项目。根据项目总体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引进德国克朗斯公司36000瓶/小时生产线、安装国产18000瓶/小时生产线、国产900桶(18.9L)/小时生产线,设计年产能40万吨左右。二期工程考虑引进2条德国72000瓶/小时高速生产线,两线年产能达到40万吨左右。同时进行综合开发,打造观光旅游产品线,建成晋能集团沁园春矿泉水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实现晋能转型多元产业标杆项目的奋斗目标。

“沁园春”牌矿泉水被中国矿泉水新国标主要起草制定者杜钟誉为我国一大宝贵的营养源。2016年3月21日,被国际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会授予“最佳口感奖”。同时,水源也入选2016年N1中国优水地图。4月18日,在“青春由水做主—沁园春矿泉水产品上市发布会”上,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市场正式发布“沁园春”矿泉水产品。6月5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水与健康专题会议上,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健康饮水典范企业”荣誉称号。7月13日,经过“沁园春”全体员工长达五年的不懈努力,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山西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正式获得矿泉水采矿权,这是山西省第一家获得矿泉水采矿权的企业。7月24日,“沁园春”牌矿泉水随同“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家共同出访哈萨克斯坦,作为本次经济考察团的唯一指定用水,首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篇5:《沁园春

沁园春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後会悠悠。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与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 《沁园春》苏轼词作赏析

★ 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鉴赏

★ 《沁园春长沙》...

★ 《沁园春》词牌名

★ 《沁园春 ● 长沙》

★ 沁园春雪鉴赏

★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 沁园春 长沙读后感

★ 沁园春 长沙 翻译

篇6:《沁园春

沁园春

作者:朱元夫朝代:宋体裁:词 心上浮香,轩前度影,约久传梅。奈月意风情,枝南枝北,云婚雨嫁,年去年来。几望溪桥,屡肥芳信,历尽冰霜春自回。朝来报,报梢头儿女,并蒂花开。佩环飞下妆台。喜今度佳期不用催。羡行李三千,金屏翠幄,仙姿第一,玉骨琼腮。雌蝶纷纷,雄蜂逐逐,争道工为使与媒。翁知麽,有西楼过雁,暗为徘徊。

篇7:《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吴泳,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吴泳  朝代:宋  体裁:词   _鸣兮,卉木萋止,维暮之春。笑憨翁渐老,年加三豆,呆郎多事,诗记三星。六十有三,高吟勇退,只有尧夫范景仁。从今去,且亭前放鹤,溪上垂纶。交亲。散落如云。仅留得尊前康健身。有一编书传,一囊诗稿,一枰棋谱,一卷茶经。红杏尚书,碧桃学士,看了虚名都赚人。成何事,独青山有趣,白发无情。

篇8:《沁园春·雪》备教手记

2012年9月,我应邀在南充“解读课标修订引领现代课堂———全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讲公开课《沁园春·雪》。此课的构思,是早就有的。上课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把一个图书馆某种书借光的味道真好》的随笔,介绍了备课过程。全文如下:

先破题。题目中的“借光”,不是礼貌用语的“借光”,不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借光”,而是说把一个图书馆的某类图书全都借出来了。

你体会过这种借光的感觉吗?

当然,说“借光”,实际上是指书架上放着的同主题书籍。不排除少数借出去了。

昨天准备会议,感觉很累。下午下班回来,没有吃饭,和衣而卧。后被女儿电话叫醒,她在悉尼批评我为何不回复她的微信。我以为到了半夜,结果一看表,晚上九点。我告诉她,你老爹今天准备会议,累了,下班回来没吃饭就睡觉了,下午主持开会,手机断网,因此不能接受微信。接完女儿电话,冲个凉,喝杯酸奶,可持续发展地睡。今天上午十点左右起来,吃了两个茶叶蛋,又蒸了一个花卷,喝了半斤酸奶,饭后,喝了一杯竹叶青绿茶。茶后,开车到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要讲《沁园春·雪》,想看看这家图书馆有哪些有关的书籍。

有22公里远。

到图书馆后,直奔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架,一共找到20本我家里没有的有关毛泽东诗词欣赏研究方面的书(我家里有13本,其中有好几本这个图书馆没有)。这些书,我估计一般大学生中学生不大看(也许个别学生由于研究需要或个人爱好会看)。中学语文教师倒是有需要看的,但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大约绝不会有人开车到这个图书馆(或学校以外的其他图书馆)来借这些书。你要是找到一个深圳语文教师会由于备课需要而到市里图书馆去借有关书籍,我从地王大厦顶上跳下来两次给你看。

很高兴找到20本书。而且这20本书全在一处放着。于是全部抱到读者座位翻看。打算都借回。可是,我的借书卡,是该图书馆主动优惠赠送(该馆专门给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的“鸿儒卡”借书卡),每次只能借20本书。而我一直把以前借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续借留在手上(这本书我一直想买但未买到,可是我目前需要参考这本书),因此这次只能借19本。想想也好,那今天就在图书馆看完一本再回去。于是,拿起贺敬之当顾问、刘建屏主编的《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010年3月第2版)细看起来。毛主席诗词,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当时发表了的,我们小时候全部背过,因此我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将这本书翻了个大概,还做了一点笔记。坚持看完这本书再回家,原因有二。一是,想体会一次“竭泽而渔”的特殊快感。中国学术界,自古以来常用“竭泽而渔”,来形容有些学者做学问搜集资料时的“资料狂”状态,并以此表示对这种状态的激赏之情。我这次的行为庶几类似,只是我是“借光上课”。我担心如果这次不看完这本书,下次来借也许借不到,那就不“圆满”,不算“借光”。因此决定今天就地解决一本,把它就地解决了,就等于把这个图书馆中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著作都“借来”看了,这样,就是下次来借而借不到,也不会遗憾。二是,为了重温一下在图书馆坐下来看书的味道。

那味道真美。

上次在图书馆坐下来长时间看书,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华中师范大学念研究生,天天吃完饭就去泡图书馆看书写东西。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以后,在珠海一所层次不高的高校工作了7个年头。那所学校图书馆,书的数量既少,质量亦差,因此我很少去借书,从没有在那个学校图书馆坐下来读四五个小时的书,更没有在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坐下看过书,总是借完书就走人。今天,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气坐了四五个小时,快速读完一本书。这个图书馆,周边环境好,空气清新,图书馆里面人不多,座位相当充裕,很安静很安静。真是天堂。

《沁园春·雪》这课,原本去年(2011年)就已答应某单位邀请,今年3月在南京讲的,主办单位广告都打出去了,深圳市南山区有几位老师看见广告后,竟专程跑去南京要听我这一课。可是讲课当天到会场,打电话给我,才得知我没有去成。我说别遗憾别遗憾,只要我不死,总能听到我这一课。

去年就答应要讲,可见至少大致讲法,早就在心里埋着。

我要讲的《沁园春·雪》这一课,对文本的理解,有独创的方面。独创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大约的确全中国所有语文教师都没有这样理解过这首词,甚至所有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都没有这种理解。这种独创,也并不是我在看这些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书之后才有的,或引发的。事实上,今天借回的这些书我还没有看。但我敢断定,这些书中不会有类似我的理解的观点。已经看过的我自己书架上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书籍,也没有这种理解。我是特别喜欢这首词,经常琢磨它,还下载了多位歌唱家演唱的《沁园春·雪》在手机上,经常听这些歌曲,边听边跟着哼。喜欢久了,琢磨久了,于是意思就来了,或者说灵感忽然就来了。这正是我以前的文章引用过一个作家所描述过的情形:“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但是,我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不仅一点都不怪异,而且合情合理,你要是听了我的阐释,说不定你会认为,我的理解,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种理解。

究竟是如何理解《沁园春·雪》的呢?暂时保密。

不过,去年9月,我在深圳一所市直属高中听课,课后和该校语文组评课交流时,曾详细阐述过春节后我将要在南京讲的《沁园春·雪》一课的新思路。我一讲完,该校一位很有个性的特级教师马上激动地发言:“从程老师的发言中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是思路,是思维方法,是‘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讲语文’的思维方法”。我觉得这位特级教师很敏锐,他的概括很好,好就好在把语文味教学法的精髓概括得很准确。

朋友们,读书啊!读书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借光”———也就是借伟人、名家的思想与智慧之光,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2012年9月1日

下面是我为准备《沁园春·雪》一课阅读的主要参考书:

(1)(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一卷·回忆与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第一人,世界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2)(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二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中国文联出版社。(3)(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4)(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倒数第二篇文章为《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5)(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十卷·中国文化传统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讲《沁园春·雪》,其中毛泽东思想之重视主观能动性,来自本书研究《矛盾论》的启发。(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7)逄先知:《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8)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出版社。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好!(9)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0)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1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2)(英)迪克·威尔孙:《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3)(英)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用一个通宵看完这本书后,我坚定了按我的灵感思路教学的决心。(15)(美)斯诺:《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书版社2001年9月版。(16)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中冯友兰对毛泽东的著名评价,我搬上了课件PPT。(17)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8)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长春出版社。(19)吴振华:《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这是我从卓越网新近购得的书,翻阅时发现是一篇硕士论文扩展而成,主要内容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虚词艺术。看完此书,我决定把《沁园春·雪》的虚词作为一个教学点。(20)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1)缪钺:《古典文学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2)曾大兴:《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河北人民出版。(23)曾大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华书局。这两本书中介绍20世纪词学大家关于既要“词内看词”,又要“词外看词”的方法,印证了我“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方法的正确。(24)田克勤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5)丁俊萍:《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6)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有学问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著之一。(27)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人民出版社。此书有趣。(28)杨英健:《跟毛泽东学写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9)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中央文献出版社。(30)朱向前主编:《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读法》,人民出版社。本书的写法和结构,是国内学者写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中最有个性的一本。(31)王灿楣:《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32)胡国强主编:《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3)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34)万应均:《毛泽东书法鉴赏》,湖南人民出版社。(35)张义方:《不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赏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36)丁三省:《毛泽东诗词精读》,文化艺术出版社。(37)董克恭:《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中国文史出版社。(38)蔡清富等:《毛泽东五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39)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40)胡为雄:《毛泽东诗赋人生》,中央党校出版社。(41)龙剑宇等:《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42)季世昌等:《独领风骚———毛泽东诗词欣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3)罗胸怀:《毛泽东诗词传奇》,新华出版社。(44)刘健屏主编:《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凤凰传媒集团。以上1-23种为自购书,其余是从图书馆借阅的。

虽然在我阅读的所有书中,都没有见到与我对《沁园春·雪》的解读相同的见解,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书,给我启发更多。国内学者的书,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研究毛泽东文化性格和文化悲剧的书。至于国内学者写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读多了,就发现好的不多,有的书满纸都是陈词滥调,抄袭成风,且搞不清谁抄袭谁。

像这样,50本名著一堂课的例子不仅于此。2011年12月20日,我应广东省教研室邀请,在广州面向全省12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主讲的大型展示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下第一朦胧诗”》,也参阅了50多本书。像我这样为准备一节课读这么多书,国内语文界怕不作第二人想。但有志向的年轻教师,不妨一年或两年,照着这方法讲一课,简单地说就是为准备一堂公开课,阅读几十本书。这样讲一堂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在你教学生涯的早期或中期,你这样做三五堂课,你的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到时你想平庸都难。

语文味是我的生命形式。语文味教学法要求把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主题相熔铸,打造出既来自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我把对毛泽东文化魅力的敬仰,对毛泽东英雄悲剧的惋惜,以及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由于有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中能够逐步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的重温中,更加坚定了的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意志与信心,融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主题。因此教学具备语文味教学法独有的表现性,即抒情的感人的力量。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冷的教学,而是有温度的教学。现场听课的老师会发现,我讲这首词,有些地方讲得慷慨激昂,因为我是借讲这首词讲自己。我讲《沁园春·雪》,实际上是在用心吟唱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烈烈燎原的悠悠心曲。根据这个新的教学主题,我把《沁园春·雪》一课的课题确定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我知道,再多的参考书中,也不会有我这种对《沁园春·雪》的渗透生命体验的解读。我的教学思路,仍然是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确定的,即从“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四个层面对这首词进行教学。这四个要素既是内容性的,也是程序性的,且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并列中有层进。其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前三个环节是“词内看词”,即所谓“就语文教语文”;文化环节是“词外看词”,即所谓“跳出语文教语文”。其中最新颖之处在文化环节,即通过《沁园春·雪》看毛泽东思想,看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文化原因。

无论是2012年9月我在南充讲了120分钟的《沁园春·雪》,还是2012年11月我在深圳讲的虽不到40分钟然而气氛和效果反而更好的《沁园春·雪》,其宏观设计是一样的。整体思路如下:

【暖场】1.教师激情演唱马玉涛《沁园春·雪》开头片断。2.介绍作者生平:毛泽东经历简介———欣赏毛泽东年轻时的酷照(斯诺照)———欣赏毛泽东晚年画像(光芒万丈“人民万岁”)———欣赏毛体书法——读毛泽东最壮志气的经典语录———听一首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歌《东方红》。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跟毛泽东学习用字

1.字形美:写景用字独特(北国、千里、万里、长城、莽莽、大河、滔滔、天公、高等)。

2.字音美:以“朝”的读音为例。

(二)析(领略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

(三)品(揣摩文学之美)———跟毛泽东学习妙用实词和虚词

1.实词:文采、风骚、风流,位置不能互换。

2.虚词:毛泽东诗词使用虚词的成就很高,请你从课文中的虚词中选择一例,略作赏析。

(四)探(探究毛泽东成与败的文化密码)

1.上片写景,写的是农村风光还是城市风光?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不写城市风光?(明确: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他当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下片毛泽东评点了历史上五位杰出的皇帝,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一介武夫,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李后主,就是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个皇帝呢?(明确:强调文治武功,但五个皇帝有四个是开国皇帝,主要是对武装夺取政权的肯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

课后,三位专家进行了评课。

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评课认为,这节课知人论世,是一堂有思想深度、有个人体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值得老师们好好品味。王老师指出,我们不一定能上出这样的课,但这节课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程老师自己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他激情饱满,精力充沛,教学语言富有鼓动性与幽默感。这节课是用大学的眼光来上的。从这堂课我们看到了一位很有思考深度、充满个性的学者教学之魅力。

《语文月刊》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建伟教授指出,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中国人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但少堂这堂课的构建是“以文知人”,带领学生通过《沁园春·雪》这首词,去了解毛泽东这个人,了解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在这堂课里,教师力图用自己的幽默来调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敢于阅读,敢于表现。这样的幽默、丰富、和谐、深邃、高雅,正是构成语文味课堂教学审美体系的要件。陈教授强调,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看,语文味教学是一种既有高端的营造,又有根本的追求,因而可以普及的理论与实践;“一语三文”既是教语文的一种顺序,也是学语文的一种顺序,既清晰,又现代派。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老师听完这堂课,激动地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刘老师指出,这是一堂非常厚重、非常厚实的课,超越了任何语文教师课堂上所生成和所呈现的对《沁园春·雪》文本内涵的挖掘,因而听完觉得非常震撼。刘老师说,这堂课充分地考虑了作为公开课、观摩课中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两类受众的需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文本以及进行课堂教学的视角,也就是省教研员王老师所说的“知人论世”,陈建伟教授所概括的“以文识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一堂课是在座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上不出来,也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模仿的,只有教学境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老师,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达到很高层次的老师,才会上出这样的课。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人的伟大在于它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但环顾四周,看看当下中国语文界,是否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芦苇,包括没有思想的名芦苇,太多了一点呢?中国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普遍在平面滑行,缺少深度与思想,缺少智慧含量。许多一线教师,喜欢听完一堂课,不需要读什么书,也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能很轻易地照搬到自己课堂上去的教学法。这当然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就像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家都喜欢使用傻瓜相机般操作简单的电器一样。但使用教学法和日常操作电器毕竟不同。长期使用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动脑子的傻瓜式教学法,学生会越学越蠢,教师也会越教越蠢。而语文味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法,是能使学生和教师的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是能够引导语文教师教有思想的语文的教学法,因而从长远说,也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法。

行文到此,我想起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过的另一句很深刻的话:“轻视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从这句话我想到语文。我用下面这句话来结束我这篇手记:

篇9:《沁园春 .雪》鉴赏

《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多角度赏析课文,培养学生简单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的关键,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阅读课我非常重视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本课的:“同学们,几乎每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都会为北方的大地带来奇异的景观,大家一定见过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的世界吧?男孩子也一定打过雪仗,那么下面这几幅画面应该似曾相识。”于是我用PPT打出了六张北方美丽的雪景图,这六幅图主要从大处着眼,比如雪中长城,雪下森林,雪覆盖下的丘陵高原等。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又为下文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壮阔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转到课文,“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观赏过北国雪景。”这时候顺理成章地出示了《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在本诗创作的背景介绍中,我还插入了这首诗发表的小插曲——蒋介石看到此诗的气急败坏,着重强调了诗词的气势磅礴。

二、整体感知

对于本首诗词的感知,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在读中了解大意,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为此我分层进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为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背诵了这首诗,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很快就出现了: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令人振奋等词语。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读一遍,说说哪些字音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学生们飞快说出了“娆、分、汗、数” 等字,并且根据朗读体验说了读好诗词要注意的几点: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朗读节奏停顿等。最后由两名学生合作朗读上下阙,同学们点评。通过这三读,同学们既训练了诗词的诵读能力,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为下面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鉴赏上阙

指名一女生朗读上阙,让学生明白上阕描写北国壮美的雪景(女生的朗读声音优美,与诗词美好意境吻合,这是我有意的安排)。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自学五分钟后开始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同学说喜欢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千里万里 ”

用了夸张的修辞。另一位同学补充说,这几句话写出了白茫茫一片的壮美雪景;还有同学补充“封”和“飘”用的好,写出了北国雪天的寒冷以及大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態美,我请这位同学读出这三句话的广阔意境,感觉这两个字的妙用。于是我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从中提炼出了鉴赏诗句的角度:①练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很妙);②内容;③修辞。还有同学说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几句话是动态描写,和前面静态描写形成动静结合,我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这两句还是以动写静,静态的山和原却在作者眼中是动态的,源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豪迈的心境,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映射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有的同学说到了最后三句:“须晴日,看红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想象的天晴雪景图,和前文形成虚实结合,我及时点拨说这就是写法。同学们边发言我边总结鉴赏角度,最后并用PPT出示了上阕所用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运用;所选景物很大气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学生再次把这些描写方法逐一与课文句子对应,深刻体会多角度品位鉴赏诗词。通过上阕的鉴赏,我带领学生找到了一根鉴赏诗词的拐杖:只要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诗句鉴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鉴赏下阕

对于下阕我主要训练了“炼字”的能力。推荐一男生朗读后,我问学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只评价了哪五位英雄?用哪个字评价的?这个“惜”有什么含义?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白了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惜”,大家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了:①惋惜,叹息;②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是英雄,但这几位英雄只重视武治,不重视文治;③毛泽东有后来者居上的弦外之意,意思是自己文武兼治。于是很快就能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的炼字训练为学生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诵读《沁园春·雪》,再现伟人的风采。学生激昂的声音说明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次朗读对文本的理解用声音进行了诠释。

五、课外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中考试题接轨,我进行了 “诗词鉴赏,我能行”的小练兵。我把柳宗元的《江雪》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到位,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也充分说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目标已经实现。

篇10:《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祝穆,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祝穆朝代:宋体裁:词 自有东阳,锦水城山,几千百年。记往时仅说,拥麾刻郡,而今创见,持橐甘泉。地脉方兴,天荒欲破,还为盐梅生钜贤。清和候,正风薰日永,作地行仙。题舆小驻樵川。常只恐祖生先著鞭。算谁从井落,重新疆理,谁从襄岘,一洗腥膻。幕府归来,未应袖手,行有诏书来九天。勋名就,使吾乡夸诧,盛事流传。

篇11:《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陈人杰,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陈人杰  朝代:宋  体裁:词   过了梅花,纵有春风,不如早还。正燕泥日暖,草绵别路,莺朝烟澹,柳拂征鞍。黎岭天高,建溪雷吼,归好不知行路难。龟山下,渐青梅初熟,卢橘犹酸。名场老我闲关。分岁晚诛茅湖上山。叹龙舒君去,尚留破砚,鱼轩人老,长把连环。镜影霜侵,衣痕尘暗,赢得狂名传世间。君归日,见家林旧竹,为报平安。

篇12:《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戴复古,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戴复古朝代:宋体裁:词 访衡山之顶,雪鸿渺渺,湘江之上,梅竹娟娟。寄语波臣,传言鸥鹭,稳护渠侬书画船。

篇13:《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 想象画面

1. 听男声配乐朗诵, 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 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 伸向远方, 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 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 后者奔腾壮丽。

2. 听朗读, 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 如上阕前三句总写, 然后“望”字总领, 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 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 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 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 读出力度

1. 自读课文, 要求吐字要有力度, 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望”“惜”处停顿, 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 而后再舒展。

2. 第一遍, 重在整体感受, 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 第二遍, 细读体味情感, 注意节奏。

4. 第三遍, 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 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 边读边说

1. 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 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 音响浑厚, 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 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 “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 淳朴净美, 意境开阔, 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化静为动, 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 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句, 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 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 集体演读

1. 共同策划演读脚本, 分配好角色。

2. 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要求读出轻重, 读出起伏, 读出缓急, 读出真情, 读出韵味。

篇14:读《沁园春·长沙》有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学习;体会

第一,文章的形式具有十分新颖的特点。从字的使用上来看,如“遒”字的使用,就给我很大的感受,一个字表达出“强劲有力”的意思;从词的使用特点上来看,如“粪土当面万户侯”中的“粪土”二字本身就是名词,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我在以后写作中就会运用这种用法;从句子的使用上来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句式,“独立寒秋”实际上是“寒秋独立”的意思,这里的表现手法是从诗词的总体节奏与表现文章的意境方面考虑的,这是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写作文或者仿写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句式,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篇词时,看到毛泽东写的书法,我了解了书法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其做人的豪情与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二,文章的内容震撼。这篇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古代的词的形式,但是内容与思想感情都是现代的。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毛泽东在看到了橘子洲的深秋风光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词。虽然写的是秋景,但是他的情感并不悲凉,情调也并不悲伤,全词毫无肃杀之意。在诗人的笔下,苍茫大地、峥嵘岁月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篇词的开端,诗人以平淡的语言开始,语气和缓。接下来,诗人用了仅仅十几个字,就将橘子洲头的壮丽秋景描写得气势磅礴。将近景与远景相结合,这些景色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眼前,从远处看,诗人看到了群山万里;从近处看,诗人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水。“船”是一种重要的意向,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个体,但是在诗人的词中,“船”具有生命力,它有竞争意识,它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所想所感。诗人仰视天空,看到了雄鹰在天空飞翔,奋勇地在长空中搏击。诗人俯视脚下,看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内心的自由思想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人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眼中的景物。碧绿的海水与红艳的群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层层叠叠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的词中,万事万物在自由自在地发展,这是诗人心中最向往的情境,景色与情感有效融合,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革命的坚定意志。读了这些词,我在某次秋游中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留下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第三,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诗人在词中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对青春岁月进行了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感,抒发诗人内心对改造旧世界、拯救全中国的坚定意志。诗人用词的表达形式,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所想。《沁园春·长沙》代表的是一种中气十足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豪放。诗人在词中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发问,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英雄豪杰的感慨之情,即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面对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情境,面对积极向上的自然世界,毛泽东以其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毛泽东开始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对早期的革命志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写出了革命战士的英气勃发。毛泽东在情境中,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内心不畏权贵的精神,描绘了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壮丽的描写以及排比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广阔的胸襟与崇高的革命理想,展示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这首词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心全部付诸诗词,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感与所想。诗人看到的是覆盖万里、辉煌壮丽的情境,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付诸其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心,情与景的交融更加完美,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沁园春·长沙》真正的魅力所在。在我自己的写作中,我将仔细观察事物,从事物中真正感受一些事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四,文章的表达技巧。从毛泽东的这篇词中,我学会了一些比较实际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一些形象的词汇,如“峥嵘”“争”“击”;学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独立寒秋”,如设问句“谁主沉浮”等,还有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比句等,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顺畅,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湘江秋景图与诗人的豪情万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将自己的志向展现出来,表达自己内心英勇无畏的豪情万丈,这些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15:《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无闻翁,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无闻翁  朝代:宋  体裁:词   埋怨姐姐,衔恨婆婆。

篇16:《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李吕,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李吕  朝代:宋  体裁:词   射虎南山,断蛟北海,恍如梦中。念少年豪气,霜寒一剑,清时功业,月满雕弓。年去年来成底事,已一半消磨成老翁。那堪更,病为城绕,愁作兵攻。无。慵语西风。正独倚危阑送塞鸿。道酒能消遣,酒因病减,歌能消遣,歌为愁浓。大造不将炉冶去,□万卷诗书宁愤穷。都休问,且试弹绿绮,闲和秋虫。

篇17:《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周申,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周申朝代:宋体裁:词 瑞应柯山,昴宿储祥,嵩岳降神。羡堂堂玉莹,汪汪陂量,一襟风月,满腹经纶。试问丹砂,聊乘凫b,来种锦江桃李春。弦歌地,看吏能绰著,荐墨争新。从兹大振家声。待京国来归专秉钧。想宸恩初拜,北门学士,都能尽道,东阁郎君。雨细丝轻,梅花金重,两荚宝阶呈瑞q。称觞庆,愿莱衣衮衮,长照庄椿。

篇18:《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

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出了诗人对秋色的欣赏、对往昔的眷念和对改变现实的决心。词中蕴含着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摇曳多变的政治生态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一、引言

青年毛泽东1925年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 重游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常游的橘子洲, 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丽词章[1]。它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是一首“秋的赞歌, 自由的赞歌, 风华少年的赞歌”[2]。诗词所展现的既有自然生态生机勃勃、一派盎然, 令人心旷神怡, 又有政治生态摇曳不定、充满变数, 令人心生忧情, 并且人文生态活力四射、激情澎湃, 令人心为所动。

二、原词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三、生态分析

(一) 自然生态

诗词开篇的“寒秋”为全词的自然生态进行了定格, 然而毛泽东的“寒秋”, 绝不同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 他要包容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 他鼓舞“万类”, 激发“万类”, 绝不是一花独放, 而是寄情于“万类”丛中, 与他的豪情共同“红遍”、“尽染”, 而不是独染或者独红[3]。站在“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 诗人从立体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生态图, 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秋光。“万山”句写远景, “漫江”句写近景, “鹰击”句写上景, “鱼翔”句写下景。这样, 就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由远而近、自上而下的立体式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色自然生态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图, 人置于其中能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的生态是和谐的, 意味着在此生态状况下, 如果出现不和谐的社会生态现象就一定需要革新, 以建立自然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和谐生态整体系统。

(二) 政治生态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因此, 他的诗词自然就会蕴含丰富的政治生态。在诗人的心目中, 政治寒秋与1925年的自然寒秋一样: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同志由于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 而遭到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因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 使张国焘等人对其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 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因为他繁忙紧张地工作, 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1925年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他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通令缉捕[4]。在这样一种极不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中, 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引出了深沉的一句:“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既反映了当时围绕革命领导权的一场大是大非的争论, 又通过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的历史回顾, 尖锐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核心问题, 表达了工农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诗人的发问足以振聋发聩, 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 那就是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大无畏的革命者, 即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手里[5]。毛泽东化以往诗人赋予寒秋的“凄惨、凋零、悲凉”为“透明、丰富、挺拔”,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6]。这样一幅政治生态图, 不是桃花源, 也非乌托邦, 正是这种政治生态的延续, 才有了24年之后在28响隆隆炮声中顺利诞生的新中国, 中国人民也才终于站了起来。

湘江

(三) 人文生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构建出了独特的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自古代儒、法学派的创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 在这一系列存亡继绝、相抵相容的众流派的此起彼落之中, 有一种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生命之中的一以贯之的可贵精神, 那就是“自强不息”。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中国革命历史上载有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人物, 总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谱写出大量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雄伟篇章[7]。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们看不到悲秋的情调, 看到的只是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和人生的烈焰壮采, 这其中深深蕴藏着的战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人文生态的鲜活体现。从人与天地的关系来看, 诗人认为, 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不听天由命, 也不听地由命, 而是大自然的主人, 相信人定胜天、人定胜地。所以, 在诗中诗人大胆地问天:“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显示出了一种“与天斗, 其乐无穷;与地斗, 其乐无穷”的大无畏气概, 构建出了崭新天人观的人文生态。

四、生态意义

(一) 适应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是生态系统的最为基本的规律。诗人在上阕结尾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自然生态, 激起了万端思绪, 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生态问题:谁主沉浮?也就是说, 谁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掌握革命的领导权?1925年的社会生态现状是: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种党派空前活跃, 马克思主义早已传播到中国, 国民革命军正待北伐, 广州农民运动如火如荼, 湖南农民协会纷纷建立, 一个席卷中国的势如暴风骤雨的农民运动正一触即发, 不可阻挡[8]。在此社会生态环境下, 怎样才能适应?诗人对此作出了巧妙的回答:革命青年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 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风浪中, 激流勇进, 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9]。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革新旧的体制, 适应社会生态, 符合“适者生存”的生态规律。

湘江

橘子洲

(二) 抵抗

秋天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 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恋旧的人, 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 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 对秋风的除旧育新寓意热烈地欢呼。[10]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 他热爱秋天、礼赞秋天, 因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 新生事物的成熟必然意味着对旧事物抵抗的成功这一“抵抗”生态规律。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都是“抵抗”生态意义的具体体现, 挥洒出诗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和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三) 和谐

诗人在诗中对于自然生态的描绘采用的是由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而近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自上 (鹰击长空) 而下 (鱼翔浅底) 的手法, 将一幅和谐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立体生态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然而, 1925年诗人“独立寒秋”的时候, 中国社会有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 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出现复杂局面;5月, 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6月19日, 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的斗争组织13万人参加香港大罢工;8月20日, 国民党右派制造刺杀廖仲恺事件, 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 现实迫使共产党人必须严肃考虑国共合作中如何争取领导权的问题[11]。正是因为这样, 9月离开韶山赴广州主办农民讲习所的毛泽东在途经长沙时, 发出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 旨在道出除旧布新、主宰乾坤、构建和谐中国之理想, 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和谐生态中营造出人民安居乐业、自由生活的社会和谐生态。

五、结语

1925年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体现着情景交融的崇高美的诗篇, 是一首庄严的、蕴含着清醒明确的期望与怀旧心情的诗篇;整首诗词裹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 以此来抒发作者的凌云壮志。词的结尾用一种充满活力的自信和力量去激发人们的革命情怀和奋发前进的自信心[12]。诗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鲜活的“自然、政治、人文”生态图,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表现出了诗人的适者生存、除旧布新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多维和谐的生态观。

参考文献

[1][10]韩成武.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J].名作欣赏, 2004 (08) .35-37页

[2]周龙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9 (4) .55-56页

[3][6][8]贾漫.万类霜天竞自由——划时代的《沁园春·长沙》[J].中华诗词, 2004 (8) .51-52页

[4]吴兆源.读诗的三还原——说《沁园春·长沙》的景与情[J].诗词月刊, 2009 (7) .92-93页

[5][7]李子健.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1]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9]马玉萍.毛泽东两首《沁园春》赏读[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7) .27-28页

上一篇:十九大学习报告心得体会下一篇:郴州电信光纤宽带资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