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2024-07-04

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精选9篇)

篇1: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思想汇报

评价卢梭的《忏悔录》时所说的话。以之用于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无疑也十分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首先,我们来到常州市区秋白先生纪念馆,参观了这四合院似的仿古建筑。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他是被长当地人誉为:‚常州三杰‛之一的杰出人物,更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

通过参观瞿秋白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对于他的生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当我们再次肃立在他的塑像前时,那崇敬与缅怀之情顿时变得更为强烈,感受到了他的崇高与伟大。他那些伟大的事迹仿佛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历在目,令人振奋不已。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他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

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宋希濂的国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执行枪决。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

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任义,年仅36岁。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他说过:‚光明和火1935年5月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是他‚余剩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最后的最坦白的话‛,是他在濒于生命绝灭前,‚只

剩得我自己‛时,‚内心的话‛、‚内心的真相‛的‚彻底暴露‛。

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

‚他并不能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他的自传也因为他不想打扮自己而成了此后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这是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在恰当。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对自我性格形成的家庭和社会历史根源的剖析;对于所犯‚左‛倾路线的错误的历史地严于律己地自我审视;他的关于政治家和文人的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绅士意识的矛盾的因果分析,在党的幼年时期,瞿秋白以自己为例,留给青年的‚最后的最坦白的话‛,竟寓含如此彻底的历史唯物观点。他认为,任何领袖、名人(包括他自己)。都不过是历史环境的产物,这种历史的选择有时会违反个人的兴趣和性情。因而当他最后自我反思时,又由衷地在他的绝笔

《多余的话》里写下:‚像我这样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王明路线在全党处于统治地位的时期。他把自己这时期停止思索和怀疑的态度看作是政治上和政治思想上的‚消极时期‛,看作是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问题许多方面的‚不了解‛。〈多余的话〉,几乎可以看作是秋白所处时代的某一侧面的多棱镜,不只折射出秋白个人,也折射出那一时代某一侧面的真实。

他把自己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一般社会科学方面的成绩的取得,归之于‚全党同志的督促‛、‚实际斗争的反映‛、‚国际的领导‛。而把后来这方面的某些过失则严格地视为由于自己参加实际斗争越到后来越少,归之于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归之于自己‚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对中央的理论政策不假思索‛。

一篇文章中,他说:我得时时刻刻压制自己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地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可是无产阶级意识在我的内心里是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的。

最终,由于疾病和政治路线的问题,他在最后的几年里面是失意和落魄的,曾经说过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绝笔中说出了要求开除的话。其中李立三和王明的打击最大,他觉得自己犯了极大地罪

从功绩上讲,他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外国文学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失误上讲,他没有反对共产国际和王明对共产党的错误领导,并且其自身思想中还是有文人流气的;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是大于过错的。

篇2: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游览。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我们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迎面这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长檐耸肩,敞亮天井,马蹄山墙,典型的明清居室风格,这便是瞿秋白纪念馆。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

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第一部分)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为革命献身,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奋斗了36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作。1985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第二部分)瞿秋白诞生在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号称“晋陵望族”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此时的瞿氏家族已经走向衰败,只有一个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做布政使,官列三品。瞿秋白小时候就聪颖好学,进私塾前就由母亲口授能够背诵不少古诗。秋白7岁时,由私塾转入新旧兼学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因成绩优异,只读了四年半就跳级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举办的公费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罗斯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抱着不可思议的热情投入学生运动,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游行示威和街头演说,并成为学生运动的“谋主”和领导者之一,被当局逮捕关在北大教室的临时监狱。1920年10月,应《晨报》和《时事新报》的招聘,瞿秋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后,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考察。912年5月,瞿秋白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应陈独秀要求,回到阔别两年多,但依然是灾难深重的祖国。

(第三部分)回国后,瞿秋白先在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23年6月,瞿秋白以苏俄归国的党代表参加了中共三大,受命起草党纲,并就他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作了报告。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在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工作,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讲授哲学和社会学。他讲课风度儒雅、知识广博、生动有趣,极受学生喜爱。在此期间,秋白与才貌出众的四川学生王剑虹相爱结婚,过了一段甜蜜而富有诗意的生活。这是王剑虹和她的好友丁玲的合影。不久王剑虹就死于肺病。其后秋白又与从事妇女运动的上大另一女学生杨之华结为夫妻,感情极深。结婚时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金别针,并亲手在上面刻着七字:“赠我生命的伴侣。”1925年1月,瞿秋白出席了党的四大,成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之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共产国际决定由瞿秋白主持临时中央常委会。

(第四部分)1931年春,被王明集团批倒罢官的瞿秋白,带着妻子杨之华回归文学,投入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他接受委托代管中央文化委员会工作,由此介入“左联”领导。左联时期是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的黄金时代。他以天才加勤奋的创造性劳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所用笔名就有100多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座丰碑。瞿秋白在《北斗》上发表的以及与鲁迅合作在《申报》上发表的60多篇杂文,是可以与鲁迅杂文相媲美的文学精品。瞿秋白是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是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他每夜可译一万字不加修改,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文艺论著,代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之前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

(第五部分)1935年2月,瞿秋白等在秘密转移中,落入虎口,被福建的国民党保安十四团俘虏。开始,瞿秋白以红军军医林琪祥的假身份、假口供,一时骗得相信,希望取保释放,因叛徒供认,真实身份暴露,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6月18日,瞿秋白写完绝笔诗,被带到中山公园,信步走到凉亭前,见已摆着酒菜。于是独坐亭中,自斟自饮。酒毕,拍了这张“死囚”照片,从容走向刑场。到了罗汉岭下,见群山环抱中绿茵茵的一片草坪,秋白说:“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微笑饮弹。(第六部分)瞿秋白殉难的噩耗一传开,海内外广泛的开展悼念活动。

1950年,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瞿秋白的遗骨从长汀迁到北京的安葬仪式,周恩来主持,陆定一作生平报告。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原为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大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面积1501平方米。前门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为茅盾手书。

故居分东西两院,各分四进,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连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厅。东院为厢房,是当年族人和守祠仆人食宿休息的辅屋。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当时的格式,征购或仿制,并照原样陈列的。

现在来到的是祠堂的主厅。当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丧供灵,就是在这个厅堂里进行的。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这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天井前门的第二进厢房,门楣上题着“世食旧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孙后代,不可忘记皇恩祖德,要做忠君爱国、光宗耀祖的孝子贤孙。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象。门房前壁开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篇3: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苏联学者舍维廖夫在撰写瞿秋白的传记时用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这个题目。作为一个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青年, 瞿秋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1]

瞿秋白的新闻生涯, 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他是从编刊物、当记者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和党的领导岗位的。在党的领导岗位上, 他继续运用报刊这个武器进行战斗。在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中, 像他那样当过编辑, 当过记者, 当过主编, 当过创办人, 既在国内又在国外、既在白区又在苏区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 是不多的。瞿秋白的新闻生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1919-1922) , 在北京的新闻活动和去苏俄采访;第二个时期 (1923.1-1927.7) , 从苏俄归国后和在大革命时期的新闻活动;第三个时期 (1927.7-1933.12) 在白区的新闻活动;第四个时期 (1934.2-1935.2) 在中央苏区的办报活动。[2]

1923年1月, 瞿秋白从苏俄返回灾难深重的祖国, 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 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 上海、青岛等地的日商纱厂工人先后举行大规模罢工, 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5月15日, 上海日商纱厂日籍职员枪杀工人顾正红 (共产党员) , 打伤工人十余人, 激起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3]5月30日, 上海各大、中学校学生2000余人分散到公共租界繁华的马路, 进行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 有100多人被捕, 关押在南京路老闸捕房;数千群众奔赴捕房前, 要求释放被捕者;早有戒备的租界英国巡捕突然开枪, 打死13人, 伤数十人, 造成“五卅惨案”。当天深夜, 中共中央举行紧急会议, 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和刘华等组成行动委员会, 具体领导这次斗争, 组织全上海民众罢工、罢市、罢课, 抗议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

6月4日, 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 由瞿秋白任主编, 以便及时传达党指导运动的方针、政策。[4]“五卅惨案”后有的报纸强调宣传“公理”, 瞿秋白指出:“哪有公理?只有热血。”这是报名的由来。1923年1月至1925年6月, 从主编《新青年》到主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 是瞿秋白从事新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亦为瞿在新闻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阶段。其间瞿秋白共发表译著120余篇, 《赤潮曲》和由他首度翻译的《国际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刊登在《新青年》的复刊号上, 从此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列宁) 才在中国传唱开来。其中“英特纳雄耐尔” (International) 一词, 就是瞿秋白首创的音译。

行动委员会从中宣部及上海《民国日报》编辑部抽调郑超麟、沈泽民、何味辛 (后改名为何公超) 等人组成编委会。经过4天紧张筹备, 《热血日报》于1925年6月4日正式出版, 报头由瞿秋白题写, 简陋的编辑部设在上海闸北北浙江路底华兴路56号。在《热血日报》第一号上, 报头左上方最显著位置可见主编瞿秋白写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发刊辞”:

洋奴, 冷血, 这是一般舆论所加于上海人的徽号!可是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 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尤其是大马路上学生、工人同胞的热血, 已经把洋奴、冷血之耻辱洗涤得干干净净。

民族自由的争斗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争斗, 不但上海市民的热血要持续的沸腾着, 并且空间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 引起全国人的热血;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 引起继起者的热血。

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 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 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 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 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 便是强者之末运。

本报特揭此旨, 敢告国人!

发刊辞充满着中国人民热血的力量, 不长的文字背后蕴涵着两个关键词——鼓动与战斗性。鼓动是一种强化性的宣传方式, 宣传者直接凭借具有较高宣传价值的事实, 运用具有较大煽动效果的宣传手法或集中的宣传攻势, 运用激发情绪的手段传播意见, 以实现某种迫切需要的宣传目的并动员群众做出某种举动。列宁在1901年5月为《火星报》撰写的社论《从何着手?》中指出:“杂志主要是宣传, 报纸主要是鼓动。”瞿秋白在苏俄时, 曾三次见到列宁, 他在《热血日报》的办报实践中, 通过践行列宁思想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战斗性系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是党的新闻媒介为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同一切维护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言论、行为作坚决斗争的特质。瞿秋白在发刊辞中, 放大了战斗性之扶正祛邪、引导舆论、争取群众、打击敌人的功能。

瞿秋白高度重视报纸言论, 《热血日报》每日发表社论一篇, 均由瞿负责撰写, 宣传中国共产党指导五卅运动的政治主张;及时报道评论运动发展形势, 提出民众斗争的方针和要求;阐明五卅惨案的性质, 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阴谋, 抨击军阀政府的媚外行径, 批判资产阶级中的妥协论调和《申报》、《商报》、《时事新报》、《中华新报》、《神州日报》、《民国日报》等设在租界里的沪上“九大报”消极冷淡、麻木不仁的态度。“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 身处租界的各大报纸保持了可耻的沉默。瞿秋白撰写社论、时评21篇, 杂感、小言23篇, 并经常撰写一二百字的编者按, 开辟《舆论之裁判》专栏, 及时阐释、贯彻中国共产党抗议帝国主义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提出的方针政策, 批驳帝国主义宣传机构的造谣、挑拨离间, 批评资产阶级及其报纸的软弱动摇, 激励民众斗志, 指引斗争方向。[5]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之历史节点上回溯, 时间的纵轴与空间的横轴之双视角观照, 会发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均十分重视党报评论。革命导师或曰经典大师同时身为报刊活动家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 都有过自己参加办报和写作言论的历史。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在自己所主办的《新莱茵报》、《火星报》、《明星报》等报刊上所发表的大量评论都及时地对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革命运动中提出的新问题作了卓有远见、深刻透辟的解答。[6]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宣传家的瞿秋白, 谙熟革命导师的党报观并身体力行且发扬光大之, 《热血日报》的评论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彰明较著, 其时“报纸是阶级斗争之武器”。笔者认为, 《热血日报》发刊辞和鞭辟入里的社论《上海总商会究竟要的什么?》 (6月14日见报) 两篇评论文章, 堪称中国新闻社会史上的经典篇章。

《热血日报》是群众办报的样板, 以发扬“民气”, “作被压迫民众的喉舌”为职志的报纸具群众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特色。见报的很多新闻、副刊稿件出自工人、学生、商人甚至警察之手。瞿秋白非常重视读者来稿, 对其中的错漏字句、不通处, 一般采用括号补正, “以存其真”。本着“三化”的编辑方针, 报纸上的文字尽量使用方言、口语, 简短明了, 全力接近与贴近群众, 通俗歌谣等民间文学形式现身副刊《呼声》。《热血日报》每天接到来稿来信和上门访谈者, 数以百计, 不少读者义务推销或捐款支持报纸, 出版至第10期销数即达3万份。其发行量很快就超过了已有10年历史的《民国日报》。瞿秋白高兴地说:“这样的工作, 比在大学讲台上有效得多了!”列宁曾撰文道:“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 生气勃勃, 有5个负责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 就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撰稿人。”另外还需要大量的报刊代办员和推销员, 需要有较多的工人读者的捐款。《热血日报》以实干与实绩践诺列宁的教诲。

八开四版之通俗报纸《热血日报》, 除社论外, 有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等栏, 可谓内容丰富。报纸反复阐明“五卅惨案”的性质 (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产物) , 指明人民群众斗争的目标, 揭露帝国主义的种种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媚外勾当, 批判总商会和一些封建买办文人散布的妥协论调, 教育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到斗争胜利。帝国主义对《热血日报》恨之入骨, 千方百计加以扼杀, 逮捕承印该报的印刷所老板, 6月27日报纸出版第24期后被迫停刊。

1849年12月15日,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写道:“报纸最大的好处, 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 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 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 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每日都能干预运动”的《热血日报》, 真正属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 属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者与战斗者。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的上海, 容不得这张革命爱国的报纸存在。当时, 英租界散发一些所谓“诚言”的宣传品, 一些帝国主义的喉舌也极尽诬蔑造谣。对此, 《热血日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有理有据的反击。《热血日报》 (1925年6月4日创刊、27日停刊) 虽然只出版了24期, 其剑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高擎反帝反封的大旗, 所向披靡, 在席卷全国的五卅运动中, 充分发挥了党报的五大作用, 即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集体的组织者、组织舆论和谣言粉碎机。瞿秋白同志通过主编《热血日报》, 积累了中共党报史上办好小型政治日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柳斌杰主编.中国红色记者.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蓝鸿文许焕隆.瞿秋白.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0

[3]辞海 (历史分册中国现代史)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篇4:瞿秋白早期思想转变原因探究

关键词:复古 避世 无政府主义

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从瞿秋白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以及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其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复古和避世思想

瞿秋白在青年时期萌生复古和避世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家庭原因,是他十几年生活经历的必然结果。

(一)社会原因

瞿秋白出生于封建地主阶级中世代读书、做官的望族。在他出生的年月,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家族生产制也濒临破裂,封建士大夫阶级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瞿秋白的家族虽已衰落,但绅士意识早已浸染瞿秋白的思想,希望恢复士大夫的地位,但又对造成其地位衰落的社会现实无可奈何,心生绝望,因而成了复古避世思想产生的温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但革命后军阀割据,战争连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曾使得许多热血青年迷惘、失望和悲观,复古和避世成了一时思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和几位同学从1913年起相约研究古文、诗词,陶醉于古代文化的探究,实际上已是后来复古避世思想的胚芽。

(二)个人家庭原因

瞿秋白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常州的书香门第。他父亲信奉道教,在生活态度上不求功名,与世无争,颇有隐者之风。瞿秋白从小接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沿着文人士大夫的人生道路成长。因此,在他的身上带着许多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忍耐、逃避、优柔寡断、随波逐流,这是“文人”必然的性格。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独耽于老、庄,在中学时代就对老庄哲学研读甚勤,且能无师自通。

瞿秋白的“文人”性格以及自身对老庄思想的推崇,在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影响下,使复古和避世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其思想的主流,他也一直在这种复古避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

二、 理智的厌世主义

1918年,瞿秋白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理智的厌世主义。瞿秋白之所以能逐步摆脱先前的避世观,形成新的人生观,主要是因为佛教哲学和新文化启蒙的影响。

(一)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

佛教理论在于教人怎样摆脱人间苦海,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求得人生解脱。显然,这种理论对于深切感受了人生痛苦,试图探究人生问题而又找不到人生真谛的瞿秋白是有吸引力的。瞿秋白在北京,研读《大乘起信论》等佛学典籍,钻研佛教哲学,试图以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来解决人生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促使其思想由个人转向社会大众

瞿秋白初到北京,就受到五四前夕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感染。启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向奴役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对于从小接受统文化熏染而尚未同传统观念决裂的瞿秋白来说,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在当时一片“欧化”声中瞿秋白却立下为“今文经学再生”而努力的志向。今文经学有别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于文字的考据和论证,今文经学则倡导“微言大义。”正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使其从个人的小我转向社会的打我,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道路。

同是厌恶这个现实世界,但先前采取避世和复古的消极态度,而此时则采取向命运抗争的积极态度。瞿秋白的理智厌世主义思想,表现为“二元的人生观”。既为应付现实生活而努力,又积极追求救国救民。

三、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

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已取代民主主义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潮流。他们把这种新社会描述为:“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全世界的无强权的无阶级的社会”,则明显没有分清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具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在他们这种兴趣和爱好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

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的大事变,不仅要追溯它的社会原因,更应考察它的文化根源。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们都想在生活的現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封建贵族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揭露和对未来的无产阶级社会的热情颂扬,是俄国革命运动的一面镜子。无政府主义理论则具有适合于有社会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特性。

(二)文化心理的契合

瞿秋白当时的情感经历和文化心态,正与托尔斯泰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因而托尔斯泰的思想能够在他心中引起共鸣。瞿秋白在五四之前就开始封建传统观念决裂的心灵历程。他后来言及这种思想情感时,曾以“忏悔的贵族”的心情自况。瞿秋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看到了本阶级的腐败,开始向西方寻找精神武器,但在情感和心理上,同传统文化仍有着难离难舍的联系。托氏用儒家学说来印证自己反对一切专制的思想;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并把它发展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非暴力主义理论;又发挥了佛学等宗教学说,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主张用良心和博爱精神去感化万物。托尔斯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引起了瞿秋白的认同。

瞿秋白的思想转变历程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对传统文化存在认同感。残酷的社会现实又迫使他们目光从传统文化挪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瞿秋白1920年赴俄,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开始反思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寻求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与思想。

参考文献:

[1]瞿秋白.多余的话[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22.

[2]瞿秋白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8-30.

篇5: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提要:正值黄金人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希汲取精神力量,缅怀秋白之旧物,思索生命的价值.追寻梦想,不舍不弃,爱我所爱,思我所思,寻秋白之事迹,悟龙城常州之神韵,感秋白之文字,赞其谦逊之风.申秋白之遗愿,爱童稚之真,护我中华未来.爱惜年华,从心做起,执着于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奋勇拼搏,自强不息!

内容:又是一年金秋,惜故人不在,空留深深庭院数座.落叶飘零,满堂萧瑟,怜旧日繁华不再.可叹,可惋,秋白先生逝于长汀,就义于敌人枪口之下,然不辱中华之悠悠气节,泱泱大国之风范.后人记之念之,缅英烈于觅渡河畔.很早就看过梁衡写的书《觅渡》,一本不厚却样式古朴的书.说实话,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在瞿秋白纪念馆看见一整块十多米的石壁上,用娟秀的楷体,刻下了整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时,内心突然就震撼了.一篇文字要抒发怎样掷地有声的精神,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永存于世间!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也生长于常州.在距离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就是省常中,全国少数的五星级高中.绿意盎然的学校里,秋白的雕像默默矗立着,是他还在关注着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又有谁知道,曾经他来自这里--张显青春活力的地方.后来,带着满身的荣耀,顺利毕业.他选择了北京,至此开始了传奇一生“不要学费又不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在秋白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也许是注定走共产党的道路,卓越的俄文使秋白脱颖而出,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锋.他一步步走着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他不是周恩来,不懂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不得不走的绵延山路„„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可以说全部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翻译的俄文著作不计其数,随和如他,善待每一个人,平等思想时刻存在于内心.在悠悠中华五千年长河,他如流星一般划过,璀璨了民族, 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奔忙了前半生,为了信念,招敌无数.但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面对狼一样的敌人,依然不放弃尊严,如他的一生平静,离开.殊不知,他在跳一支多么美的独步!无人欣赏,不成熟的中共视他为弃儿,国民党虎视眈眈,打算杀鸡儆猴.他明白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而真实的想法,还没有留在世间.诚实如他,为此羞愧.就这样,他过世的前一周,写下了《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一声声控诉,他用文人浪漫的笔调:“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你听,他是有多么热爱生活的地方!所有存在的自然的就是一缕撒进牢房的阳光,温暖着经历沧桑岁月残破的心。可是,他又完全明白自己是无法享受初春的细雨,盛夏的骄阳,严冬的腊梅„„也许,也许还能再看一眼这秋日舞动的落叶,在那不愿提起的地方。忍住暗潮汹涌的心,提笔写下“永别”。尽管还无法释怀未来的孩子们,愧疚着默默支持的妻子,大千世界里带来幸福的东西。然后他故作轻松把永久的离开视为滑稽戏的闭幕,说着:“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容不迫的姿态,海洋一般的胸怀有谁能相比!

走过厨房,旧时的炊具宁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走过卧室,精美的桌椅蒙上岁月的烟尘;走过院子,参天的大树依然守卫这一地的阴凉„„秋白先生不在了,可他的气息却充斥着,每个飞扬的尘屑,都曾经沉溺在声息之中.他的人生

就是一场传奇,用羸弱的肩膀撑起共产党的担子,天知道,他是根本不愿意做的啊.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教员,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相爱的人陪伴,如此普通.生命的最后,他感慨地写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坦诚剖析自己的灵魂,告诉少数理解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瞿秋白很适合今天的社会,感受天伦,热爱这世界每一寸存在的美丽,相信宁静充实就是美好。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强加的担子,就不会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久病难医,更不会放弃钟爱的文学,说不定就能走向梦寐的天堂--北大,成为一个逍遥的教授。每天也可以和朋友喝喝老酒踩踩老空,也像平凡人羡慕着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却不用后悔一生年华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事弄人,他还是承担了责任,放不下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现在的瞿秋白纪念馆旁边是觅渡桥小学,我们回去的时候孩子们刚刚下课,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操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曾经,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为了今天欢乐的少年,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依旧守护在你们身边,藏在学校围墙另一边的某个角落,凝视和期望.就如同他那样说,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必随心意,逗留于孩子们的周围,教他们爱这个世界,尊敬师长,以礼待人.纪念馆里有很多他的塑像,也有很多他提笔写下的诗.他的壮志豪情: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的悲伤孤寂: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他对自然的爱: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他的思亲之苦: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一个多面的他,使世人理解彼此同为凡人.可是同为凡人,为什么他偏偏要承受这么多!难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上天这回错了,把跌宕生活贯穿他的三十六年,如果有来世,他必是不能为了外在,牺牲自己的.因为所有爱他,崇敬他的人不会答应.《死魂灵》还没有译,《海上述林》还没有编校, 《瞿秋白文集》还没有广为世人所知,最终秋白是走了,像每一个伟大的人一样轰轰烈烈离去,留下永不磨灭的功绩,留下无数怀念.这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历史演变中被渐渐理解,接受,他博大的胸襟,平和的笑容深深的印在民众的脑海里,唯有不断地缅怀他的事迹,将他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幕,即使他已随风飘去六十多年„„

篇6: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2010年12月26号我们小组八人参观了位于常州市中心的瞿秋白纪念馆。这个不大但很别致的纪念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之前,我们先查了一下有关瞿秋白的生平事迹。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曾经担任过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在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是,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一。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

还没进入瞿秋白故居,由茅盾先生题词的“瞿秋白同志故居”7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让我们一下就确认了这就是我要即将参观的地方。这是一座林荫道旁的建筑,随临马路,但很安静,完全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个故居是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庸甫鱼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市政使时捐款建筑的宗祠。在1912-1916年,瞿秋白因贫困所迫,借居于祠堂东院。在1996年,他的这所故居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纪念馆和故居。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铜制的瞿秋白同志的铜像,后面的木板上写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它令我难以忘怀。接着我们走进大厅,只见两行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烈士浩气贯天日,秋白精神激后人。”然后我们走进展览区,一一浏览了瞿秋白的照片、书、名言、房间、衣裳和他的物品。其中有一幅他画的画和他的一句话最令我难忘。瞿秋白用10个“Q”巧妙地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阿Q"像。画的下方有一句话:“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从这句话中看出瞿秋白想消灭敌人的决心很大。接着来说说我最难忘的一句话:“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瞿秋白当时想消灭敌人,让中国人幸福地生活在这肥沃的黄土之上,免遭皮肉之苦和妻离子散带来的痛苦。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

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家贫,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她在1916年农历初五的晚上自杀了,时年四十。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象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

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希望,将永世长存!瞿秋白纪念馆门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最好的说明。

篇7:瞿秋白纪念馆游记(改)

记得以前在文章或者纪录片中听到过这个名字——瞿秋白,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来到常州大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瞿秋白就是常州本地人。这使我对瞿秋白先生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手段了解了很多关于瞿秋白先生的事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本周末我与舍友一同来到位于钟楼区延陵西路的瞿秋白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距离南大街不远,坐上B11差不多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以后,首先来到的是瞿秋白故居,也许因为昨天刚下过雨,今天天气有点冷,来参观的人并不多。瞿秋白故居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一座典型江南建筑,前面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由茅盾题写,进去之后,主要就是瞿秋白先生生前生活过的庭院房间。步入祠堂,高大的古铜色石膏像屹立眼前,瞿秋白先生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手握书卷,凛然气质感染者到访者。身后的屏风上十四个大字写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绕过屏风,便是祠堂的主厅,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一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从厢房的第三个门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被屏风隔为两半,瞿秋白的母亲因为实在是贫困,无法承受嗷嗷待哺的孩子,于1969年农历初五晚上在这里喝下红火柴头泡虎骨酒服毒自杀的。瞿秋白赶回时,为时已晚,悲痛之时,作下这首诗《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暴力下的瞿秋白毫无畏惧,甚至在敌人枪口前都能说下“此地甚好”的壮语,却无法在母亲灵位前忍住泪水。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在这里多年。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走到天井,别有洞天。我是北方人,看惯了豪放壮丽的宫殿,细细品味这块别具江南风情的天井,也颇有一番滋味。四周回廊清秀典雅,中间为一眼水井,想着一代大家在这里长大嬉戏,也颇感温馨。据说,他十三岁时便在此写下《白菊花》一诗: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参观过故居之后,我们便到了旁边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与故居的整体格调差不多,同样是江南风格的小楼,纪念馆门楼下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几个金色的大字“瞿秋白同志纪念馆”。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屏风,上书“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表达出瞿秋白先生为人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受过挫折,他还是以超出常人的洒脱执着于革命事业,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谱写壮烈的篇章。展览大厅一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瞿秋白先生的人生历程及英雄事迹。瞿秋白于一八九九年在常州出生,到一九三五年在长征前为革命献身,他奋斗了三十六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五百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曲折悲壮的。他一生只为做到一句话——“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并为之奋斗一生。一九八五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篇8: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一、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活动述略

1923年党中央决定将《新青年》改组为季刊, 并于6月15日在广州恢复出版, 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亲自为《新青年》题写了刊名, 设计了封面, 他不仅负责季刊的组稿、编稿和写稿工作, 还负责刊物的美术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等工作。复刊出版两期之后, 瞿秋白暂离《新青年》季刊主编岗位, 1924年7月《新青年》再度休刊。1925年4月, 中共四大决定将《新青年》季刊改组为月刊发行, 仍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把改组为月刊后的《新青年》第1期编成“列宁号”特大刊, 在《新青年》的终刊号上, 他又策划推出“世界革命号”特大专刊, 更集中地宣传和阐释了列宁和列宁主义理论。瞿秋白把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作为组稿编刊的一个重点, 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论主张, 使后期的《新青年》真正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但是, 由于人力不足和经济上的困难, 《新青年》实际上沦为了不定期刊物, 直到1926年7月因北伐战争而停刊, 一共仅出版5期。

在主编《新青年》的同时, 瞿秋白创办并主编了中共中央另一份早期的理论刊物——《前锋》。《前锋》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16开本, 实际上出刊时间较短, 前后7个月只出刊3期。从时间上来看,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担任《前锋》月刊主编的时间仅有两个月, 其间, 他较多地从实际出发, 运用材料调查和数字统计等手法, 剖析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 宣传党的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

1925年5月30日, 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面对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 如英国控制的《字林西报》、美国操办的《大陆报》站在帝国主义反动立场, 污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挑拨离间, 颠倒黑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遏制中国人民的舆论, 1925年5月30日出版了铅印宣传品《诚言》, 它诬蔑中国学生, 胡说苏联对中国有野心, 为英帝国主义开脱美化, 共出3期, 张贴散发100多万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像《国民日报》、《申报》、《新闻报》等上海九家大报对“五卅惨案”报道态度冷淡, 舆论沉寂。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青年》月刊和《向导》周报, 发行周期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群众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 创办一份日报加强宣传和推进群众的爱国运动变得尤为迫切。

为及时报道事件真相和运动形势, 指导群众斗争,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于上海应时而生, 瞿秋白任主编, 以工人和市民群众为读者对象。瞿秋白重视新闻报道, 注重文章的通俗性、群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出版10天就达到日销3万份, 每日收到读者来稿来信数以百计。从形式上看, 《热血日报》是一份竖排、铅印、4开4版的通俗性政治小报。由于其激进的言论、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立场, 为奉系军阀所不容, 6月28日被迫停刊, 一共出版24期。但它却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第一份日报, 在“五卅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组织和指导作用。

《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 由蔡和森主编。1927年4月, 中宣部和《向导》编辑部随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汉口, 中宣部主任和《向导》主编开始由瞿秋白代理。在社会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 瞿秋白为端正《向导》出版方向, 保证其正常出版倾注了极大的心血。7月18日, 由于汪精卫叛变革命, 《向导》周报在出至第201期时不得不停刊。

二、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

在大革命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 瞿秋白从事了很多的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了多种刊物, 多年的办报实践, 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具体来说瞿秋白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10月至1922年底, 瞿秋白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赴苏俄访问。其间, 他曾两次与列宁交谈,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深入的认识。1923年初瞿秋白回国后, 主编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当时, 中国大革命由兴起阶段进入发展时期,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在编刊过程中, 瞿秋白站在时代的高度, 分析中共国民革命的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提出并阐明国民革命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 充分发挥了党的早期政治理论刊物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应有的作用, 积极指导和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他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记者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报道红色苏联的情况, 加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 注重报道运动形势, 正确引导斗争。大革命时期, 瞿秋白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强的斗争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热血日报》。《热血日报》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外人铁骑下的上海》、《国内要闻》、《舆论之制裁》、《国际要闻》等栏目, 分别对上海、国内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反帝斗争运动进行报道, 正确分析运动形势, 进而引导革命斗争。在《热血日报》的一篇报道中, 瞿秋白痛斥帝国主义的罪行:“上海岸边停泊着英日美法意的舰队, 华租交界处架着机关枪;汉口的英日海军陆战队枪杀20多名工人市民;九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开上了岸;在青岛日本军舰命令温树德的陆战队枪杀中国工人……”面对各地帝国主义的暴行瞿秋白号召中国人“奋起示威反抗”, 并断言“北京、济南、汉口、九江、长沙、南京、徐州等全国各地参加运动的几千万民众已经是胜利的基础”, 鼓动和引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第三, 重视读者, 密切联系群众。瞿秋白认为党报党刊的读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故其内容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 应该是劳动群众真正读得懂、听得懂的报纸。在报纸编辑过程中, 瞿秋白还十分注意文字的通俗化, 通常使用口语甚至方言。他说:“一定要用口头读出来普通工人可以懂得的话来写……”在《热血日报》的编辑中, 瞿秋白还采用了不少的民间文学形式, 如五更调和十二月花名。此外, 他还认识到要办好报刊, 就应该依靠人民的力量, 走群众办报的路线方针, 因此, 他特别注重对群众通讯员的培养。在主编《热血日报》时他平均每天收到的群众来稿有一百余件之多。为了密切联系群众, 他还号召报纸通讯员组织读者读报会。

三、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思想及借鉴意义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活动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意义非凡, 对于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至今对如何办报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 办报应以马列主义为导向。不管是主编《新青年》还是《前锋》、《向导》、《热血日报》, 瞿秋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 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 虽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早已确立, 但它仍面临着许多国际思潮的挑战, 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国内也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分裂论”等论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依然不可懈怠。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报刊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列主义为导向。

第二, 报纸应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瞿秋白主编的《向导》周报,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积极宣传党的二大纲领;《新青年》和《前锋》论证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 并积极宣传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五卅运动”中创办的《热血日报》结合党的中心工作, 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宣传理论和指导实践是党报党刊的使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党报党刊应该主动发扬党的革命传统, 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觉将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工作的首要位置。

第三, 办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办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走群众办报的路线, 从报纸内容、语言风格、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群众通讯员的培养, 扩大报纸影响力。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案例, 自发行十天就达到了日销量3万份的成绩, 且平均每天收到群众的来稿来信一百余件, 甚至有读者不顾自身安危, 义务推销报纸, 为报馆捐款等。实质上, 走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报党刊占有市场的关键, 也是党报党刊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本途径。

大革命时期, 民族危亡之际, 各界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瞿秋白参加多种新闻活动, 以笔为利器, 与民族的压迫者和侵略者肉搏, 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对当今的办报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瞿秋白作为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大革命时期主编《新青年》月刊, 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创办并主编《前锋》月刊, 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创办并主编《热血日报》, 揭开了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主编《向导》周报, 正确执行党中央革命的指导原则。他在诸多的新闻活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并对现今的办刊活动有着启迪作用。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向导》

参考文献

[1]周小红.瞿秋白的编辑实践及其新闻编辑思想与理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篇9:浅谈瞿秋白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

从入读北京俄文专修馆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期间,这个时期是瞿秋白广泛涉猎知识,对社会了解逐渐深刻的时期,因而也是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中国人民群众整体反地方封建的氛围热情浓厚,同样瞿秋白当时表现出来的也是比较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进步思想。受时代潮流带的影响积极的参与中国的革命斗争活动,但是还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也就在这段期间,俄国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革命思想迅速扩散,传遍世界各个地方,在中国社会也同样引起了震动,瞿秋白也就是在这时期开始逐渐接触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接受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

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特别时期,国内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不断探索中国的出路,国际上,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加快对外侵略的节奏,与被侵略国家矛盾重重,导致世界民族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加深,战争频繁,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民族工业的抑制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就随之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空前强大,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瞿秋白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参与了各类社会活动,接触了各种革命思想,鉴于对中国社会苦难的了解,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生,他始终坚信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才能够真正的适应中国的客观现实和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用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要解决的问题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瞿秋白参与了很多社会革命运动,经过一次次的洗礼,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复杂和严重性。尤其经过浩浩荡荡的五四爱国运动,他的革命动力进一步被激发。瞿秋白加入了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参与研究会的各类政治活动,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总之,虽然瞿秋白还没有对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此时的瞿秋白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复杂而繁琐,必须通过剧烈的改革运动和彻底的革命活动,才能摆脱中国目前的困境,从而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二、 苏俄留学:革命思想进一步加深

俄国的十月革命彻底地推翻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解放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由此,中国人民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胜利的曙光。中国人民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群情激昂,革命情绪高涨。尤其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内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瞿秋白早已对中国的旧社会统治阶层的残忍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无情压榨感到痛恨欲绝。瞿秋白写了《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对俄国的期望》这一篇文章,他指出“中国正处于黑暗的社会境遇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希望你们—勇敢的俄国工人们,为全人类的幸福而英勇奋斗,你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与反革命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你们忍受着无穷无尽的困难而从未丧失革命的信心和勇气。”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到的压迫也积极残酷,他们不仅要受到国内资本家的剥削,还要受到国外资本家的剥削。中国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情绪高涨,革命热情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高涨。最后,瞿秋白希望中国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积极地参与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来,顺应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潮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他期望中国的无产阶级行动起来,以俄国的十月革命为榜样,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劳动群众开始积极投身于本国的经济建设,苏俄在短时间内发展了工业,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瞿秋白看到了苏俄的经济发展,意识到了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能量。革命政权要与人民群众想结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革命的彻底成功。后来,瞿秋白经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追求他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瞿秋白的《俄罗斯革命理论》阐述了他是如何从追求科学与民主,到最后跟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过程。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和十月革命的成功,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革命的发展尤其需要团结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在俄国是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工农联盟,一举消灭了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大工业基地和大量土地。在十月革命之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阶级再次联合起来,艰苦劳动,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的局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瞿秋白在研究学习俄国革命思想的过程中俨然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勇猛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 回国之后:革命思想形成

回国之后,瞿秋白也办了一些重要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杂志,比如,《新青年》、《前锋》、《向导》等。他在这些重要的刊物上重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的实际问题,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瞿秋白主管《新青年》时期,强调《新青年》要为无产阶级服务。最终,他把《新青年》办成了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前沿阵地,从而广大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思想知识宝库。《新青年》不但对封建的传统礼教思想进行抨击,还对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攻击,始终如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人类,为消灭一切不合理的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坚持不懈地奋斗。1927年初,瞿秋白在《瞿秋白论文集》中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处在中国的国民革命时期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他刚开始自己的革命活动,就必须参与到中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来,决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句话在俄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表现地比较抽象,但是这句话却非常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中国的阶级斗争就代表了中国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须有自己的政治思想。瞿秋白在《新青年》上探讨了中国革命基本理论的问题,在《前锋》上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在《向导》上分析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瞿秋白不断地探索中国的基本问题,就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

上一篇:优质教案《燕子专列》下一篇:入党民意调查同学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