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景物描写作文

2024-07-08

身边的景物描写作文(精选18篇)

篇1:身边的景物描写作文

《怎样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 》

——课后反思

1、针对本班学生组成的特殊性,安排的一次写景作文的指导,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景物、描写景物、表达内容的方法。(突现学生特点与实际)

2、指导是从两篇写景的优美散文入手的,我的想法是学生熟悉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掌握写法比较容易,有利于从书本中获取容易接受的而且实实在在的东西。(突现实用性)

3、这个班学生读书少或不读课外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点我坚持少讲多写(练)。(突现精讲多练)

4、我注重学生接受知识这一环节,主要是半数民族学生在接受、理解、是否会运用写法上考虑比较多,因此教与学的过程没有设计过多环节,以避免听课思路与写作思路出现混乱,影响了接受知识的效果。(突现学生的差异性)

5、课文结构与习作(片段)结构在作文指导教学中必须重视,在本次习作指导和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我讲解比较多,学生接受、掌握、运用都很好,没有明显的笼统的、层次或条理不清的情况出现。(突现文章或片段结构的合理性)

6、督促学生写点日记可以弥补少读书或不读书的缺陷,也是提高这个班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我是这么看的,也是教学生这么做的,目前学生作文成绩整体有所提高,学生对“作文”二字本身的理解、还是对记事、写人、写景习作方法的掌握运用有明显进步。(突现抓基础避免作文层次出现两极分化)

7、不足:听课人多,授课时略现紧张,语言表述不够流畅。另外,以全体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同时要更多兼顾个体学生差异,使得共同进步。最后,学会课堂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熟练运用的能力。

篇2:身边的景物描写作文

那时候,只想着远方,却忘了抬头看看屋顶的天空,忘了嗅一嗅小草的清香,忘了捧一抔泥土来细细观赏。

直到有一天,在街道游荡,无意间发现了一株长相奇特的草,羞涩地躲在墙角,使我驻足观望。好奇心的驱动使我走了过去,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清香,那是小草的味道!

从那次开始,我便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既然都是在同一个地球,既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都是花草,这里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一有空我便会去公园走走,听听鸟儿歌唱的声音,看看树叶凋零的情景,或是躺在草地上抬头看看深海一般颜色的天空。啊!这不是我一直向往着的远方么?

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身边,你也许正在经历着,也可能正在错过着。当某一天你热爱上某些事物并发现它时,你会大叫:“这片树叶居然是星形的!这只虫子怎么是彩色的?!”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世界!

篇3:作文景物描写例谈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篇4: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篇5:写身边的景物的作文300字

有时,你到乡下去,你会看到一片片很大的田野,田地里全都种满了油菜花、小麦等一些农作物。农民伯伯在田里收割麦子,你会看到农民伯伯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掉了下来,你有可能就会知道不能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和劳动的成果啊!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有时,到了小河边,河边上种了几棵柳树,几棵杨树。河里,鱼在欢快的你追我赶,你也会觉得这很悠闲,很快乐。

有时,到了花园里,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闻闻花芬芳的香气,偶尔还会看到有一两只蜜蜂、蝴蝶在花草丛中到处飞来飞去。

篇6: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

“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微波荡漾的河面上,一群鸭子在欢快地扑打着翅膀,互相嬉戏。

小草也悄悄地从泥土里探出了它那可爱的小脑袋,嫩嫩的,绿绿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织出了浅绿的地毯。放眼望去,一片嫩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芽,它舞动着柔软的腰肢,一会儿随着和煦的春风翩翩起舞,一会儿对着湖水梳理自己的长发,十分惹人喜爱。

桃花也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虽然枝头还是稀稀疏疏地挂着小小的花苞,但是花苞中透露出来的那一点点可爱的粉红色下面,是掩盖不住的春意盎然。它们似乎还在膨胀,好像不知哪一个瞬间,就会开满整个枝头。

绽放的白玉兰花伫立在枝头,雪白的花瓣没有一点儿瑕疵,像一块块叠加的薄薄的白瓷,只是在花瓣和花萼相交处那一点淡淡的紫色,可爱极了。不时散发出的那一阵阵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

清新的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什么味道,像是花朵的芬芳,又像是泥土的清新,也像是万物复苏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春天的气息吧。

篇7: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秋天来了,秋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了。她用双手拂去夏天的炎热,给人们带来秋天的凉爽。

菜园里,“白菜先生”穿着白衬衫和绿西服,像一个白白胖胖的“绅士”。我们再来看看朝天椒吧,他长着嫩绿的叶子,小脑袋正往天上看,仿佛在说:“我是天下第一椒!”大萝卜长得白白的,他刚刚探出头,正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呢。

我爱这片菜园,更爱这片秋天的菜园。

篇8: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 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 尽管题材不同, 形式多样, 风格迥异, 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 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 内容丰满, 意蕴深邃, 精彩纷呈, 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 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 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 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 其体裁为小说, 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 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 可谓气氛阴沉, 色彩暗淡, 文字呆板, 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 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 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 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 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 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 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 以花喻人, 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 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 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特定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 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 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 和那道彩虹平行, 又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 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 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 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 是想卖掉老屋, 又是冒了严寒, 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 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 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 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 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 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 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 碧绿的沙地;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 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篇9:拍身边的景物

初始,热衷于拍摄自然风光。虽然“外面世界很精彩”,但我很无奈。因为作为建工系统的一名主治医师,请假外出存在着诸多不便。在困惑中,我想何不利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拍拍身边熟悉的建筑与城市风光,这样既能“解馋”又能为企业服务,岂不两全其美!

玩了几年,在各大报刊上基本上做到频频亮相,信心自然大增。

但在取得这一系列的幸运的背后,伴随的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逼”出来的《翡玉镶嵌》

一天,我费尽“口舌”勉强打动保安的心获准进入现场,但工地负责人硬逼着我在“卖身契”(意外事故责任自负合约)上“画押”。登楼后,我被逼着在唯一的拍摄点(户外电梯连接大楼仅一米宽的跳板上)拍摄。为开阔视野,三脚架也只能支在“悬崖峭壁”边。待一切准备就绪,相机突然颤动起来。随着隆隆响声,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电梯启动“惹得祸”。面对施工人员频繁地“上上下下的享受”以及在跳板上来回穿梭,我被逼着玩起“捉迷藏”游戏,靠“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打起了时间差。时光飞逝,陆家嘴摩天楼宇投射在中心绿地的黑影越发浓重,焦距被逼着从广焦——中焦——长焦,取景也从全景——中景到局部。《翡玉镶嵌》就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被“逼”出来了。

“爬”出来的《中华第一楼》

去年夏日,我好不容易登上二百米高的施工楼顶拍摄浦东。但视角被外挑的“帽沿”挡住。一阵胸闷后,我缓过神来突发奇想:是否爬到大楼与塔吊间的“天桥”上?望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心里发怵。幸亏有“高人”相助,一位身材魁伟的年青安全员,自告奋勇帮我背起三脚架,担当起业余向导。我俩在直径仅5cm左右的圆形铁管上艰难地跳起“桑巴”。几经周折,总算爬到天桥。此时,我已大汗淋漓,分不清冷汗(吓的)和热汗。天桥视野虽行,但高度不够。我们望着巨型塔吊思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不豁出去,爬上驾驶舱?!

为减负,我将三脚架暂丢弃在天桥上,蜷缩着身体在“蛇形”铁笼里一步一步向上爬。当我筋疲力尽“探头探脑”地钻进驾驶舱时,驾驶员着实给吓了一跳。舱内只能容纳一人,无法拍摄。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爬过驾驶员头顶,钻出舱顶。

我站在高度约230米的塔吊顶上把杆的尾部,也就是迄今为止离浦东最近的最高处(目前吊车已拆),俯瞰浦东日新月异的壮观景色,途中的劳累消失殆尽。正待我全神贯注按快门时,忽然手中的相机如“摇头机”般转动起来。我愣了一下,原来整个身子已随着吊车的转动在空中玩起了“快乐大转盘”。刚才面对的浦东现在已转成了背对。也只能顺其自然,随“转”而拍了。

虽然我在空中被吊车折腾了数小时,但还是没有捉到一幅光影俱佳的干净画面(受乌云和浦江上小船的干扰)。没想到这一等,竟等到吊车“歇工”,连夕阳也西沉了。浦东的建筑群已处于夜幕的笼罩中,而金茂大厦昂首屹立,仍然沐浴着夕阳的恩赐。面对夕阳渲染下熠熠生辉的金茂大厦,《中华第一楼》诞生了。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身边的,当然也是世界的。身边熟悉的事物是当地报刊所需的;弘扬主旋律的景物更是报刊青睐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我想不管什么题材,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能有收获。

篇10: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秋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一两朵白云蓝的纯净又令人心醉的天空游尤,淡淡的,悠悠的,飘逸温柔。天愈高远,云愈遥远,天愈辽阔。这是秋天的明澈与高爽。偶尔飘起的雨,和着纯净的风,淅淅沥沥,在半空中欢歌。似烟似雾,如梦如幻,清亮的雨丝缀满了摸不掉的友情。

在这美丽的日子中,我不辛感染上了病菌,得上了川崎病。那时,治疗这种病需要很多资金——2万多元,这毕竟是个大数目,我们家是无法支付的。然而时间的推移,原本粉嘟嘟的脸蛋儿上,现在丝毫没有一点血色,脸色十分苍白。这不得不让家人们着急,到处筹备资金为我治疗。然而我的体重几乎是处于2天减少1斤的状态,越来越虚弱了,尽管这样,我还是装出一副很健康的样子,不让家人们担心。

这天,太空有些黯淡,让人不禁感到凉飕飕的。不一会儿下起蒙蒙细雨。我不禁裹紧棉被,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床面前。一身湿透了的衣服,脸上布满着雨珠,鞋子上绽满了泥泞,一脸憔悴的老师走向前来,嘘寒问暖,不断地感叹着:“好可怜的孩子啊,都瘦成这样了!”说话间,老师从包里拿出了两个信封来,一包拿给了妈妈,说:“这是同学和老师的心意,请收下吧!”妈妈热泪盈眶地说不出话来,只是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慈祥、和蔼地对我说:“这是同学们给你的信,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不要因为这么一点挫折就被打倒,你身体要快快好起来,能早日看到你灿烂的.笑容。”说完,老师站起身来,转身离开了匆匆的进入了雨淋。老师还忙着去上课呢!老师冒着大的雨来看望我,我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感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温暖,让我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当我翻开那一封封信时,看着那些包含深情的话,使我更坚强,一定要打败病魔,重新回到老师和同学身边。

篇11:景物描写开头的作文

赞皇二中 八年级62班 郝苗雨 指导教师 蔡淑芬

蝴蝶从空中落下,与身边的玫瑰擦肩而过。

——题记

手捧一杯香茗,漫步于书房间,遥望窗外繁星,任思绪飘荡于空中,寻找什么是擦肩而过。

雪,在空中飞舞,打落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凉透了我的心。那日,答案已在我心中。“这次考试对你至关重要,你一定要尽全力考出最好的成绩,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回想起这句话,我的鼻子不禁一酸,几颗滚烫的晶莹之物从我脸颊滑过。

考试前夕,我怀着一颗紧张不安和期待的心度过了这一个漫长的黑夜。黎明降临,我进入考场后,原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紧张起来了。考完试后,自我感觉还行。几日后,成绩已出,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那令人期待的成绩单,鲜红的65分直刺入我的心里,我感觉到了心碎的声音。那日清冷的冬夜,伫立阳台,敞开窗户,任风儿吻过我淌着泪的脸颊,几根凌乱的头发飘散在我的脸上,落叶在寒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刺耳声,就连阳台上的菊花也因我的管理不善而低低的垂下了头,我知道,我与成功擦肩而过了。

清晨,一人独步走在林间小道上,一缕阳光透过树隙照在那丛枯草旁。细细观察,枯草旁还有一只黑蚂蚁正在觅食,但它忽然加快了速度,好像发现了枯草中遮掩住的晶莹的糖果,但它并没有去枯草中,而是继续向前走,而当我正为它与糖果的擦肩而过而感到惋惜时,它却找到了它所寻找的“目标”-------一粒蛋糕。原来,它与糖果的擦肩而过是为了与蛋糕相遇。要想有所得,必先有所失。不是吗?这次我与成功擦肩而过,但我可以从中寻找失败原因,总结失败教训,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次我也一定会与我的“蛋糕”相遇。蚂蚁仍在奋力地搬自己的美食,而我已无心观看。走在初冬的暖阳里,我已倍感温暖,于是,迈开脚步,大步向前……

回到家,无意间瞥见阳台上的菊花也因母亲的尽心呵护散发出勃勃生机,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窗外的落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哗哗作响,悦耳动听。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隐藏着的珍珠,虽有几颗珍珠会与你擦肩而过,但与你相遇的珍珠一定是最美丽的!

蝴蝶虽与玫瑰擦肩而过,但她与身下的康乃馨相遇。——后记 教师评语:

1、此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

2、作者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渲染心情。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的小事,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如果没有失败

赞皇二中 八年级61班 贾思田 指导教师 蔡淑芬

我静静地望着窗外,天空中的云悠闲地飘来飘去。一阵春风袭来,惊醒了花池里的的嫩草,她睡眼惺忪,刚刚从土里探出好奇的小脑袋来。微风拂过,她晃来晃去地瞪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迷离的望着天空,亦如此时的我,我心中的大海泛起了点点涟漪,一股思绪涌上心头……

“叮铃铃……”开始考试了。我的头脑中滑过一丝莫名的紧张感。我抓紧填写完试卷,迫不及待地扫了一眼试卷,试卷的内容让我目瞪口呆。“糟了,这些题型是那么地熟悉,可我怎么也想不起解题的方法来,这可怎么办?”我的心“怦怦”地跳着。我只好在那里发呆。

钟表上的指针在一圈圈地转着,可我的试卷还是白花花的一大片。

时间仿佛静止,一切事物都变得安静起来,只能听到时间在溜走的滴答声以及动笔的沙沙声。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答案。“叮铃铃......”突然,铃声响了。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把试卷交给了老师。老师注视着我手中的试卷,随后又抬起头来看着我,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心中有种莫名的心虚。

课间时,同学们都在谈论着答案,而我却在座位上不知所措。下午,试卷发了下来。一个鲜红的“51”首先映入我的眼帘,那试卷上的一个个“红叉叉”像一把利剑刺入我的心房。我不禁想起了同学的嘲笑声,母亲的叹息声,父亲扬起的大巴掌……想到这,我鼻子一酸,满眶的泪滴落在试卷上。我意识到:我错了。由于期中考试取得的第一名,令我沾沾自喜,开始上课吃东西,不认真听讲,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以至于成绩一落千丈,考了这么差的成绩。我把原因向老师解释了一番,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向老师保证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原谅了我。

从此楼道里少了我喧哗的声音,操场上少了我嬉戏的身影,而教室中却多了一个认真学习的女孩——我。我的梦想重新起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家长都很欣慰。

如果没有那次开始的失败,我可能总以为我是别人不可超越的高峰。正是因为有了那次的失败,才激励我更加努力,进一步地成长。如果没有经历过失败,我们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鱼缸里的金鱼,从不会经历磨难的洗礼。正如咖啡,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制,怎能得它的浓浓香气?正如小草,如果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又怎会有暴风雨后的生机勃勃?正如波浪,如果没有礁石的阻挡,又怎能显得它的晶莹剔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感谢失败,让我走向成熟,走向更精彩的人生!教师评语:

1、本文选材真实,有校园生活气息。

2、采用倒叙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篇12:描写景物的初中作文

这是二月的个早上,湛蓝的天际随性地飘扬着朵朵白云,小湖从森林边流过,湖岸边遍地开放着色彩斑斓的花儿。惹人怜爱的小动物起得特别早,春天的早晨多好呀!天空中,一些燕子自由飞翔。全身乌黑的羽衣,一对灵巧的翅膀,那白衬衣似的肚囊,除此加上剪刀似的尾,更别提多惹人怜爱了。它们像飞机那样掠过大地、流水。草坪上,一些小兔在尽兴的嬉戏。

它们有全身雪白的绒毛,一对深红的眼睛。顿时,一阵阵大风刮来,把树林吹的“哗哗”响,小兔的耳尖“唰”地下竖起来,找寻声响散出的地方,风渐渐停了,一切又回到正常。

小兔又宽心的低头开始吃。小湖里,许多小鱼儿悠然自得地玩耍。它们有的时候跳到水面上又落在水面上;有的时候在湖里嬉戏打闹;有的时候在水植物中玩捉迷藏。最后,一摆尾,游进深水里不见了。

篇13: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写手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篇14: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运用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朝夕相伴。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它的阴晴圆缺,生死枯荣,均在我们眼前、脑际,我们应当学会欣赏它,赞美它,把它写入我们的文章中,为文章增光彩。

首先应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春华秋实夏荣冬枯,变幻着神奇的景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交待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天气状况。从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如“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栓在葡萄架的立栓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蒲柳人家》)读到这些我们自然会想象到故事发生的情境,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再深入一层的作用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如“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通过此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样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人物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借助于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更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还有一层作用就是为后文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这里面写“秋风”表明秋天已到,时间在推移,紧跟着一个“凉”字,写出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孔乙己的命运将会向更凄惨的境地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于天气的变化或景物改变来暗示故事的转变,已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不妨一试。

在具体写作中当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观察,学会欣赏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变化,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崭新的视角来观察,写出新的创意。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观察得真切,道出了早春时节花草的特征。在适当之时也可引导学生加入恰当的想象、联想,以打破思维的局限,拓宽写作的空间。如所写之景,只是一座空山,那就缺乏了美感;若是想象出有溪水流淌,有鸟语花香,就自然带来了诗意。当然,我提倡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盲目地写景,而是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写,要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而不是画蛇添足。同时描写内容的多少应恰到好处,起到应有的陪衬作用即可。更应当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桑叶、鱼塘,那是江南水乡的特色;谷穗、高粱、大漠,那是北方的景致,不可有悖于现实,而信口开河,遗笑众人。

写作之所以难,其中有一点就是它更体现为一种能力,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还需认真揣摩,不断探索,真正领会到心里,运用中才会得心应手。如果你现在正为写作感到苦恼的话不妨去努力尝试一下吧!

篇15:描写陕西景物的作文

描写陕西景物的作文

刚下火车就大吃一惊。导游介绍西安的第一句话竟是:“没有到过西安就不算到过中国!”不禁哑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再看周围,稍感安慰,同一团中有数位五十多岁的团友,他们竟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假”中国人。话虽有些不妥,但西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尽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欢叫这座城市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长安。更有甚者要求国家更改城市名称,叫“长安”或“西京”。我想,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内涵,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尽管有高楼大厦、有高速公路、有商业中心,但西安保留着全国最完整的古城墙,为了保护地下文物,他们甚至放弃建设地铁。这种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在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尤为宝贵。

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继而,我发现了她的坚持。

第一站是西岳华山,初中时就读过“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华山之险,历来称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凭借索道,我们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于其余的`东、南、西、中四峰,北峰不过是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也许是古人知道华山难爬,所以称此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头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刚刚还埋怨这来回110元的索道费太贵,现在才发觉值得,否则爬死也到不了山顶。

没有爬到顶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一大遗憾――没有征服华山。但是,看过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峻,相信不虚此行。

如果要评一个“最名不符实奖”,我想西安将有两样东西入眩一是羊肉泡馍。来西安前总认为它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象征,一见之后,不过是将羊肉汤浇在碎面饼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个便是钟楼。初到西安,问当地人何处最好玩时,十有八-九都推荐了钟楼、鼓楼。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于上海。记得当时有人到上海来玩,总会被问“大世界去白相过吗?”去过,那很好。没去过,哎呀,你怎么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埃于是,我对钟楼、鼓楼也充满期待。

钟楼位于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围车水马龙,因此钟楼就好象车流中的一座孤岛,需要由地道才能抵达。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钟楼的入口。拾级而上,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谓“一览”西安市区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鸟瞰”了。匆匆游览一圈便走了下来,心中还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买钟楼、鼓楼的套票。第二天,从买套票的团友之抱怨声中,我更觉庆幸,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了。

到中国就一定要来西安。

来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馆展出了数座由陕西空运来的兵马俑。那时也没觉得如何,不过是几个泥人罢了。然而,当真正站在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坑前时,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构筑起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千军万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他们所感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气势。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

在兵马俑博物馆内参观了一圈,已觉双脚无力,心想秦始皇也够猛的,光陪葬的军队就怎么多。然而,当看到几十平方米的秦陵复原模型角上一小块标着“兵马俑遗迹”的模型时,我真有些惊呆了。我已经找不出词语来形容秦始皇以及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与愤怒――为这座陵园的荡然无存而可惜,为项羽当年的暴行而愤怒。

如今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据说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没有进行发掘。因此我们只看到了根据《史记》记载复原的墓内情形。豪华、奢侈等词已不能描绘其中的装饰,我也只能再次发出一阵阵惊叹。看过模型,却已再无气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华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于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遗憾――没有将秦始皇踩在脚下。

篇16: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

走进了龙潭公园,只见一片翠绿。小草刚刚从土里钻了出来,才冒出一点儿芽,嫩嫩的,绿绿的,这使我想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沿着湖边走,在湖边的花坛上,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在花坛中也睡醒了,太阳照耀下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只见它们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小蜜蜂成群结队的飞到花丛中采蜜,它们真勤劳呀!

春风吹过了我的脸颊,抚摸着我的头发。风走到了湖面上,使湖面荡起了波纹,只见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一群小鸟飞到了松树上,唧唧地叫着,然后又飞去了,歌声嘎然而止了。我抬头望着那棵松树,那棵松树是那样的翠绿,叶子长长的,平平的和其他树不同。

篇17: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

我们和春天一起约会,我们和春天一起共舞。春天是个调皮的娃娃,它和我们一起渡过这快乐的季节,我们相约在美妙如画的春天。

山坡上,远远传来小鸟那婉转悠扬的歌声,辛勤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奔忙,美妙的蝴蝶翩翩起舞,好像在迎接接春天的到来。鲜红的桃花挂满了枝头,映红了姑娘圆圆的脸蛋,雪白的李花布满了枝头,像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

春天是花的世界,春天把大地打扮得无比漂亮,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花园里,美妙的水仙花,漂亮的郁金香、火红火红的山茶花,雪白雪白的百合花纷纷开放,迎着春风春雨相约春天的花园里。

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迎着春风向我们招手,黄灿灿的油菜花露出了美妙而动人的笑脸,好像绘画大师描绘的蓝图,那样美妙,那样鲜艳,那样诱人。

爬上山坡,走进花园,来到田野的各个角落去约会春天吧!春天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动动手,动动脚,春天就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约会春天,拥抱春天。

篇18:身边的景物描写作文

禅宗是中国的产物, 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佛教东来, 漫延华土,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1]当时, 印度佛教的各个支派都传进中国, 在经过了数百年的挑选与淘汰之后, 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中国禅宗于南宋以后十二、十三世纪传入了日本, 随即便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禅不仅是宗教, 由于文人墨客的发挥, 禅越发成为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禅宗对于川端康成文学创造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既影响着川端康成的审美关照方式, 也影响着川端康成作品的意境创造

一、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

禅宗影响于川端康成在于它赋予了川端康成一种独特的主观直觉或者说是形象直觉的审美关照方式。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接以形象直觉的方式去关照, 以表现和传达那些被认为是不可表现和传达的东西。

好的小说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开端。《雪国》的开端可谓开门见山, 直指人心。“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夜空下, 大地赫然一片莹白”。[2]短短的二十五个字, 便把雪国的整体形象呈现出来。穿过隧道后的一片莹白,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我们不妨把思维向前延伸到火车冲出隧道之前:在长长的隧道里, 车内是昏黄的灯光, 车外是深深的黑暗;耳畔是火车的轰鸣, 身边是昏昏欲睡的旅人。四周弥漫的则是浑浊沉闷的空气。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 心理的压抑, 情感的凝滞, 思维的阻塞是可以想见的。然而, 当火车冲出那长长的隧道, 耳畔的轰鸣消失, 车窗外的黑暗褪去, 夜空下, 那片莹白的雪野赫然入目。舒畅了情感与思维的凝滞, 唤醒了被扼住的知觉, 主体在瞬间复活。川端康成没有工笔细描, 模山范水, 来展示夜空下雪国的具体形态。他着力于再现主体的瞬刻主观直觉。但是这种瞬刻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却是无法言说, 也不必言说的, 正是这种不落言荃的瞬刻主观感受, 直指人心。

那片在夜空下赫然入目的雪野, 到底为何直入人心呢?首先,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力量, 始终强调文艺要表现自我, 要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重视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于自己的主观之内, 外界只是主观的扩大”。那片赫然入目的雪野, 正因为是出现在长长的隧道之后, 出现在主体情感凝滞, 知觉麻木之时, 才如此的震撼人心。可以说, 这雪野笼罩在川端康成的主观感受之内, 皆以不再是客观的景物, 而是一种着我之色彩的美学存在了。其次, 那赫然入目的雪夜, 除了美在这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的补偿之外, 还美在何处呢?它还美在那种对于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的精神愉悦之上。“禅的秘密之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 即所谓永恒的瞬刻, 或瞬刻即可永恒的这一直觉感受”。[4]中国的禅宗是十分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的, 它十分乐意在大自然中给人以启示, 引导你悟道开解。它的横空出世虽然对中国的传统的哲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冲击归冲击, 禅宗并没有彻底的否定或者说是抛弃中国的传统哲学。它始终不离开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的感性生活。所谓“担水砍柴, 莫非妙道”, 禅宗不似其他的宗教, 它强调的是就在当下即得、随处可见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之中, 在某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条件之下, 获得那种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而这是由所谓的“顿悟”实现的。姑且言之, 顿悟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灵或是精神境界。它所触及的是时间的短暂与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问题。在这顿悟的瞬间, 在这瞬间的感性直觉里, 那夜空下赫然入目的雪夜, 对主体而言, 有了特别的意义, 进而凝成一种瞬刻的永恒或者说是一种永恒的瞬刻。在这种瞬刻永恒之中, 主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 悲喜双遣的奇妙、喜悦、神秘和愉悦的心灵境界。以前不曾有, 以后也不会再有, 就在这一点上, 有了那种神秘的感觉, 有了顿悟的禅意。也正因为这禅意, 他们才如此美丽。

二、禅的异国硕果

川端康成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作家。禅已经融入了川端康成的艺术生命, 成为流淌在他艺术哲学中的鲜活血液。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中说道:“咏花实非以为花, 咏月实非以为月, 皆随缘遣兴而已。恰似雨后彩虹, 虚空有色;又如百日映照, 虚空明镜。然虚空本无光, 虚空亦无色。我心似此虚空, 纵然风情万种, 却了无痕迹。”我心似虚空, 所以能不为物累, 以丝毫没有功利利害观念的眼光去体察万事万物, 以禅的顿悟之心, 去激发艺术上的妙赏。于是他笔下的景物描写, 乃至整部《雪国》, 都给人一种禅意, 禅机和禅趣。

摘要:川端康成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其文学作品满蕴涵着东方韵味。禅宗之于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这在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笔者拟从审美的角度, 考量禅宗在美学上对川端康成《雪国》中景物描写的影响。从“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这个方面, 分析《雪国》景物描写和意境创造中体现的禅意和禅趣。

关键词:雪国,景物描写,禅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

[3]川端康成.雪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5]张龙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

[6]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识鉴.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

[7]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9]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农民工技能培训班主持词下一篇:本科生药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