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2024-07-12

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共6篇)

篇1: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一)个人账户制度设计欠合理,既不够公平,也缺乏效率

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欠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效率与公平未能有效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指统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所缴的基金的结合)的个人账户制度在结构上欠合理,即个人账户“统账”不分,不能体现个人账户的法律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必须制定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政府、企业和个人本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个人账户中的“统账”不分既不能理顺职工个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能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能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讲,企业按比例上缴的养老保险费应属于社会统筹基金,是一种公共财产;而个人账户应属于个人基金,是一种私人财产,这两种基金应严格区别开来,不能混淆。可是,目前,个人缴费比例是 5%,而个人账户的建账(或提取)比例为11%(即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个人账户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社会统筹账户少收6个百分点。可见这样的个人账户不是一个正规的个人账户,而是一个公私混合账户,这里的“个人”就有一点名不符实。

2.按照现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的结果是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单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结合形成的个人账户不但不能体现参保个人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而且,一旦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在社会保障部门未按规定记足个人账户时,个人有权提出申诉,企业和政府就成了被告,形成被动的局面。不仅如此,由于企业全额缴费与企业欠缴(即由于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没有分开核算,所欠缴部分是统筹基金还是个人基金并不清楚)在记账上是一个样(即都按11%比例记账),从而形成了企业多缴或欠缴养老保险费在计算职工待遇上不受影响。因为,现行政策没有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扣职工个人账户的严格规定。这造成了吃社会统筹的“大锅饭”的现象。

3.从目前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看,无论企业多缴费还是职工个人多缴费,按政策规定账户规模都为1l%,不能扩大,所以,企业和职工个人都不愿意多缴费,尤其是个人。实际上,个人账户只是计算待遇的一种方法,且目前为“空账”,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账户,这就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产生信任危机,不利于基金征缴。

(二)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设计不够合理,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效率

首先是制度分割,覆盖面窄。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系统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基本政策不统一,包括实施范围、缴费工资基数(双基数)、缴费比例。(2)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只处在社会统筹阶段,个人缴费未与计发待遇挂钩,还没有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人员流动频繁,而基金无法转移。(3)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不一致,养老金调整也不一样。(4)退休审批权与业务经办相分离。即退休审批权在人事部门,而业务经办和养老金发放在社会保障部门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高,待遇不统一等现象。部分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全社会分担风险的功能,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其次,上述三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引出的三种不同的退休计发办法,以及在原行业企业“条条管理”体制下,行业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与计发比例不配套,即工资基数按新的工资结构,而计发比例按老的办法(国发104号)等,由此,造成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悬殊过大。具体地说,它引起了“五个差别”:(1)离休和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2)在机关退休和在企业退休以及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3)先退休和后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4)在效益好的企业退休和在效益差的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5)在行业企业退休和在地方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并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待遇上的差别使退休人员相互之间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制度的公平性不够,最终导致制度效率受损。

(三)养老保险税(费)率、社会平均工资差别大,既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影响基金收支平衡

首先,税(费)不统一,社会统筹的基础平台扭曲。从各地执行情况来看,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因在不同省份,同一城市的企业因在不同社保统筹管理体制下参保,其缴纳的费率各不相同(在16~30%之间不等),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此外,在建立个人账户的起步阶段,个人费率也不统一。在账户11%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少缴多缴在计算待遇上一个样,从而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职工的不公平。

其次,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不统一,也不够科学。目前,社会平均工资的确定是各个社保管理机构以各省、市、县统计部门提供当地本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自行确定的,这样,在同一城市里的企业,因在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参保,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数据来源不同,社会平均工资也不同,从而使企业与职工的缴费工资基数及其退休待遇水平均不一样。

以上这些差别不仅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缴费积极性,是保险基金收支难以平衡原因之一,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四)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长期目标与近期需要相脱节

按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现行养老金实际替代率水平远超过当初制度设计时的60%的替代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广覆盖”的初始目标难以实现。其原因有二:

第一,部分人员按老办法计算待遇高。老待遇由三块组成:(1)基础养老金,即按职工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计发(职工退休前一般工资都比较高,打折比例也高,多数人员按90~95%.有的达到了100%,因此基础养老金比较高):(2)津贴与补贴,即各种生活补贴和福利性补贴;(3)调整养老金。按老办法计算待遇高的原因:一是基数高,即在计发工资基数上,把岗位技能工资(各行业岗位技能工资水平都不一样,有的企业把职工在职期间的活工资部分带人了退休)作为退休费计发的基数;二是统筹项目繁多。一些福利性的项目如洗理、书报费等都纳入了退休金之中。三是待遇调整幅度大。1994—1999年期间,年年增调,上调幅度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年增长水平只有7~8%,而养老金增调一般按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80%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原行业“条条管理”体制下,行业企业之间的待遇调整水平差别大。有的增调高,有的增调低,有的年年调整,有的并非年年调整。总之,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与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没有做到有效衔接。

第二,部分行业企业退休人员(特别是在过渡期办理退休的人员)按新办法计算待遇亦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指数(所谓指数是指职工历年缴费工资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平均比)的方法不合理。行业企业职工1996—1999年的缴费工资是按原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封顶的,而计算指数时用地方的社会平均工资,这样分子大,分母小,得出的指数就高。国家政策规定,职工缴费工资不得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300%,这一规定就意味着指数不能超过3.0.但是有些地方在出台《并轨方案》时,规定按地方历年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指数,而对指数又不进行封顶和保底(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参保人员历年平均指数高达10;有的只有0.1,与国家政策规定的最高缴费封顶目标3.0、最低保底目标0.6相差甚远),忽视指数在计算待遇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出现了过渡性养老金“暴发户”现象。对此,我们可以从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来分析。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上月社平工资×1.2%缴费系数X指数X视同缴费年限(即工龄)。由此可知,缴费年限短,计算平均指数就高,如果指数不封顶,视同缴费的年限长,那么,退休金会高得离谱。如1999—2000年民航系统的飞行人员退休时,其指数均在8左右,按新的办法计算,其月养老金均为2000元左右。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上述因政策缺乏效率,且政策过渡没有作有效衔接,以及操作管理过程不规范等,使过渡期内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有的甚至出现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高于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的倒挂现象,使养老金替代水平近期需要与长期目标相脱节。但是,笔者做过预测,如按照新的计算方法,过渡期结束后办理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将大幅度下降,有些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于是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即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从表l中的数据情况看,目前替代率高似乎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5~50%的水平,这不仅严重影响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适应。高替代率除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制约了国家的竞争力外,还有其他危害:(1)提前退休膨胀;(2)企业逃税或逃费;(3)在缴费率和替代率都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愿或无力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使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发展空间,导致“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呈现“跛足”局面。

(五)管理体制不顺对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分割、不顺,管理责任不明,管理事权不分,社会化管理程度不高,社会统筹割据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流动困难,养老基金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从而不仅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也阻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由于统筹层次受地方“块块统筹”管理的限制,因此,养老基金不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进行调剂,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养老基金积累已达几百个亿,而老工业地区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收不抵支;正因为统筹层次低的原因,有关养老保险具体的改革方案、政策制定和基金的调剂等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而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标准等具体政策方面千差万别,致使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存在诸多的困难。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与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均明确提出了这一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体系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只是国有企业改革,而且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都在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垂直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中央10号文件和国务院28号文件对社保机构管理体制问题分别作出了“实行系统管理”和“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表述,但由于种种原因,垂直管理体系没建立起来。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严重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保险管理的规范化,而且,对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有着负面的影响。

2.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管理上的责任不够明晰。特别是在基金的管理上,从1998年以来,为了解决养老金的拖欠问题,中央财政多次以借款或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助地方政府,但许多地方政府把向中央要求资金支持作为解决本地区资金不足的重要渠道,好像确保发放的责任在中央。在 1999年补拖欠的过程中,由于中央财政分配不均,还引起一些**,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负面影响。有些地方甚至虚报养老基金缺口,以此骗取中央财政的支持。

3.养老保险制度上的“条块统筹”、“块块统筹”管理仍然存在。从“条块统筹”管理体制看,虽然国务院于1998年9月将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但这种管理是以省级为单位的“条块统筹”,也就是说,这种管理只不过是从行业过去的“条条统筹”过渡到了以“条”为主的“条块统筹”的管理模式罢了。即对省级社会保险部门来说是“块块”管理,对行业垂直管理的性质来说还是“条条”管理。如金融、邮政、电信等系统在市、县、区的职工,其养老统筹关系在省一级管理;部分交通、中建系统在外省(深圳、上海、厦门、重庆等)的职工,其养老统筹关系在湖北省。由此看来,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虽然系统统筹的范围缩小了,但其垂直统筹的性质没有多大的改变。从“块块统筹”管理体制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多数地区还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基金管理十分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十分脆弱。90年代以来,尽管国务院多次提出养老保险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但是直到1997年仅有13个省市实行了省级统筹或建立了调剂金制度。在中央和国务院强有力推进下,1998年底,约有29个省区市实行省级统筹或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完成了从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的制度变迁。但是省级统筹并没有能够解决日益深化的全国性养老支付危机,除广东、上海等少数地区有节余外,几乎2/3以上省区市收不抵支,形成巨额的养老金赤字。尽管从全国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余额在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430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800亿元),但是分布不均衡,70%集中在东南沿海几个省,由于地区利益刚性,使畸轻畸重的养老保险负担得不到有效的调节。特别是中央政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调配、调剂养老金,也就是说无法解决各地区养老基金收支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这说明省级统筹仍然是“块块专政”,块块管理体制成为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所要求社会公平的天然屏障。总之,“块块专政”和“条块专政”的弊端,不仅冲击了地方养老保险统筹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阻碍了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进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两个目标的实现。

4.管理权过于集中。根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既是养老保险费征收的主体,也是养老基金管理的主体,还是养老金发放的主体。特别是省一级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行政管理职能和基金业务管理于一身,即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行政管理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用都由一个机构承担,致使养老保险费收缴漏洞多,不能足额收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保险管理权力集中在一个部门,必然会失去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既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又影响工作效率。

5.在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上没能真正与企业经营分开,企业仍代为管理养老保险有关业务。这种管理方式的危害是:一不利于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社会化管理,二不利养老基金的收缴,特别是养老保险费改税务征收后,与税务部汀现行管理不配套,三是责权不明,四是管理效率不高。

篇2: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覆盖人群最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能够共同享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一、2001年起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辖区所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

二、2005年起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辖区农业人口(含外出务工人员);

三、2007年起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辖区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其原则: 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2)其覆盖范围和缴费方法: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3)其目的:在矫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性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对城镇正式部门就业人员的全面覆盖。要为个体劳动者参保提供激励,鼓励那些有稳定工作、除了户口身份之外与城镇就业人口并无区别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够覆盖所有正式部门就业人口、退休职工以及愿意参加职工医保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城镇筹资能力最强、保障范围最广的医疗保障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矫正新农合的制度性缺陷的基础上,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实行强制性参加,实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覆盖,以避免逆选择。同时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缴费方面的补贴。对于那些季节性打零工性质的农民工群体,在制度上保证其参加新农合的重要前提是改变目前报销时的种种障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探索多种途径与农民工输入城市合作,设立或委托更多农民工定点“医保”医院,为所有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提供基本诊疗服务,同时按规定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从而解决农民工带“新农合”进城的“医保”问题;二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看病回乡报销医疗费用的门槛。如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所有农村居民,提高低收入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免遭疾病导致的贫困,提高现有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增强风险分担能力

篇3: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针对性不够

中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是对已有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 对中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将大学生医疗保障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畴, 也是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一次规范。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一部分, 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大学生群体年轻且身体健康, 在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中, 他们对预防保健、定期体检和健康教育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疾病的治疗需求。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却主要是针对门诊大病或住院治疗。根据大学生以上三种主要需求的现状来看, 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往往完全依托高校来进行, 而且缺乏统一的制度要求和衡量标准, 做多做少对不同高校来说差距极大。定期体检更是没有保障, 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 大部分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能保证在新生入校时组织体检,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筛查不符合高校健康录取条件的学生。

大学生群体与城镇居民相比, 具有相对固定的流动性。每逢假期, 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是大学生的首选,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假期用于社会实践, 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在这种周期性的流动过程中, 大学生如果因疾病需要就医, 利用保险的手续比较烦琐。虽然一些省份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已经允许异地就医, 但还需要大学生离开学校时随身携带医保卡等参保资料, 而且异地就医所产生的费用需要大学生先行垫支, 病愈返回学校所在城市后才能到医保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比在学校所在城市直接的医保就诊手续繁杂了许多。另外, 大学生的经济情况一般无法承受大额垫支医疗费用也是一大问题。大学生医疗保险急需一套适合大学生特点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制度缺乏统一性

在大学生被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后, 各地政府都积极响应国家有关部门的号召, 出台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加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行列。但是, 在政策实施初期, 为了做好过渡和适应当地情况, 各地的政策并不完全一致, 这一制度在全国的统一性较低,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也隐藏了许多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省份或城市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适用于大学生的资料的收集整理, 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已经被列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但各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均不相同。大学生医疗保险各地的实施细则有着很大的差别, 从规范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长远角度看, 应该努力提高医疗保险统筹的层次, 逐步建立省级或省级以上的统筹机构以便于统一管理。

三、不同类型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情况差距较大

按照国务院要求, 高校应该认真落实大学生的疾病就医工作, 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 提高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但是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 一方面,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医保工作不够热心, 可能因为参加医保不像商业保险那样会给予学校一定比例奖励。同时, 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保险等在内的多数保险公司都设有针对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 每年保费在25~50元不等。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为完成任务采用了不恰当的工作方式。个别城市曾经出现极个别院校强制实行“大学生不参加居民医保不发毕业证”的措施。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政府补贴性、福利性社会保险, 大学生医保由政府统一组织推广实施, 这一保障制度从未与任何证书发放挂钩, 任何机构都不能将学生是否参保与毕业证等证件发放相关联。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当的工作方法给大学生医保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参保情况, 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选取了部分高校, 对负责医保的管理人员及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郑州市医保办对高校学生参保率有不低于98%的要求, 但实施过程中当地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在60%~75%, 学校一般不统一组织, 也不要求学生全员参加。民办三本院校、公办专科院校则大都要求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参保率在所有类型高校中也最高, 一般不低于95%。而民办专科院校则由于管理体制参差不齐, 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差距悬殊, 执行规范的学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接近100%, 执行不规范的学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低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教学资源显得紧张, 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下滑, 大学生劳动力也似乎供大于求。除了重点高校和一些较强专业的毕业生, 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的教育投入巨大, 但产出优质大学生的数量仍显不足。

当今社会, “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2012年高考弃考

收稿日期:2013-05-2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中原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2011]-JKGHAD-0312) ;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重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构建” (编号:2012GJYJ-A02)

作者简介:关炎芳 (1980-) , 女, 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工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

于50%的也很多。

四、大学生参保意愿不强

首先, 大学生群体本身对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率亟须提高。和城镇居民一样, 大学生群体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到底是什么、如何收费、哪些病种可以报销、就医时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是多少、报销手续如何办理等问题还停留在了解不多的阶段。不认同是基于不了解, 出现这种状况, 不仅因为大学生年轻, 自我风险意识不强, 也说明国家、省、市级政府对大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宣传力度还较弱, 高校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不足, 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医疗参保情况模糊不清, 更谈不上主动参与额外的商业保险。各级政府和高校可以考虑运用网络等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开展进一步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此外, 学校代办投保仍是大学生获得医疗保险的主要方式, 学校为其投保, 其基金的筹集、运用及运营缺乏公开化、明晰化。这就有待于各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把工作做实、做细, 使广大学生在真正了解、熟悉医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参保。

其次, 中国的大学生医疗保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公费医疗时期。抛开国家及高校的投入, 仅从大学生群体角度来看, 统招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经历了完全公费医疗阶段———绝大部分公费医疗阶段———部分公费医疗阶段———社会保险阶段。一方面, 由完全免费到按周期缴费, 大学生群体需要过渡性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医疗费用逐年高涨, 农村家庭以及家庭经济率更是达到顶峰, 2013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创下历史新低。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 纷纷选择让孩子出境留学。社会各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充满疑虑, 钱学森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大学生, 为此, 除了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 还要从教学方式上和高校自身改革着手。教育体制改革是涉及全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含诸多政治因素, 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 可以从教学方式上和高校自身改革着手, 转变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优质的大学生。

一、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很短暂, 都想去干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 没人愿意为学习而学习。本科阶段总共需要修几十门课程, 每

困难的学生, 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 没有必要花这个钱。在缺乏对健康和自身疾病预防方面的充分认识时, 他们很难积极主动地了解自身医疗保障的有关内容和参加其他形式的商业保险, 这种情况从根源上制约了中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再次, 现在城市的发展注重功能区域的分布, 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开始建立高校园区或大学城。这种教学区域大都远离城市中心, 建在偏僻、安静的地方, 有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但是, 这也为大学生看病就医增添了许多不便。高校园区或大学城多为新建区域, 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尤其是大型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一般会在校园内设立校医院, 为学生服务。然而, 校医院一般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低, 没有详细的科室分布, 只具备门诊接诊能力, 药品种类也不够齐全。大学生有很多病种和突发意外情况的治疗需要先到校医院就诊, 经校医院同意后再向其他的大型医院转诊, 手续繁杂, 且对于大病、急病容易耽误宝贵的就诊时间。

篇4: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国现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法律依据,本制度关键点有六个方面:覆盖范围、保险缴费、保险支付、资格条件、保险水平和保险调整机制。具体结构和内容简述如下。

1.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2.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企业及其职工”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办法有所不同:

“城镇各类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为职工缴费,缴费计入“统筹账户”,城镇各类企业中的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企业与个人合计费率约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8%。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完全由个人缴费。由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比较难统计,就规定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12%计入“统筹账户”,8%记入“个人账户”。

名词解释:缴费工资

缴费工资是参保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缴费基数,通常规定为参保人上一年的工资总额。如果按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缴费基数就是参保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比如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费率为8%,那么当月参保人所要缴纳的保险金额就是该参保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

退休金从“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个账户中分别支出。

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称之为“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乘以累计缴费年限。每一缴费年限计一个百分点(1%),缴费年限越长,百分比就越高。

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养老金称之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其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支付办法相同。

名词解释:

1.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即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即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养老金。

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3.视同缴费年限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在养老保险旧制度覆盖范围内的职工的工作年限。职工过去的工作年限被视同为缴费年限是对“中人”以前收入被“扣除”的公平补偿,是对“中人”社会保障权益的认可。

4.老人、新人、中人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老制度向新制度转型后产生的概念。

(1)老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的退休人员。

(2)新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后的参保人员。

(3)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已参加工作(保险),实施后才退休的参保人员。

由于中国各地实施养老保险新制度的具体时间不同,各地确定老人/新人/中人的年月也有所不同,有的在1997年之前,有的在1997年之后。老人/新人/中人的划分以各地实施新制度的年月为准。

5.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实际上就是职工退休后的平均余寿。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实际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比如:退休早计发月数就大,退休晚计发月数就小。

6.缴费工资指数

指职工本人缴费工资(a)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A)的比值(a/A)。职工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本参保职工缴费年限内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

四、资格条件

参保人退休后要领取养老金需要同时满足“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两个条件:

1.缴费年限

缴费15年以上。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有退保、续保和转保三种选择:第一,退保——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养老金一次支付给本人;第二,续保——在已缴年份的基础上续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第三,转保——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2.退休年龄

男性年满60岁,女性50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男55岁,女45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的,退休年龄为男50岁,女45岁(公务员/事业单位女性55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所不同)。

五、保险水平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其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为58.5%。

六、保险调整机制

篇5: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与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有时代特色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入手,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大力度进行医疗保险改革,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界定了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基本原则。现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进程如何呢?从年初全国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传来的消息: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的统筹地区达284个,占全国的81%,覆盖人数4300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27%,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的统筹地区增加了9个百分点以上,覆盖人数翻了一番;今年医疗保险工作的任务是:坚持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的方针,按照“稳步扩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000万人。

纵观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方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在保险体系上,将原来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改为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互助及社会医疗救助。

2.在基本保险的覆盖面上,将原来主要限于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改为城镇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职工及退休人员,以至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和自由职业者。

3.在基本保险费用的承担上,将原来全部由企业负担改为个人也要负担一部分。

4.在基本保险基金的构成上,将原来的劳动保险基金(存于企业工会银行帐户内)、劳动保险调剂金(存在省级工会或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银行帐户内)、劳动保险总基金(存于全国总工会银行帐户内)相结合改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我国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这些改革,有利于相对减轻企业和政府的负担,分散个人和企业在医疗方面的风险,更好地保障城镇职工在基本医疗方面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1997年)。90年代,农村地区采取各种形式恢复和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可以镇办、乡办,也可以村办;可以医药合作,也可以合医不合药。总的来说,对占我国绝大多数人

口的农业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与城镇职工相比,政府没有为其明确立法,也没有为其建立起初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在尝试建立医疗保险个人储蓄帐户制度,其初衷既有相同于新加坡政府动员资源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因素,也有近似美国控制医疗保险成本的想法。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低,覆盖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3.3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对象是城镇职工,至去年底参保人数仅为4300万人,仅占全国13亿人口的3.3 %。即使到今年底参保人数达到8000万人,也不到全国人口的7%,而且也未覆盖所有城镇居民。例如,从1998年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到去年上半年,全国失业人口就达1120万人,其中95%以上的失业职工都不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也达到1176万人。如果这部分人的就医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或缺乏正确地处理和引导,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影响社会稳定。

2.企业经济压力沉重,缴费种类繁多。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对企业来讲,缴费种类繁多,仍不堪重负。现在企业除为职工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外,还要交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估计至少需要支出相当于本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3。何况在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上,国务院还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缴费率还可作相应调整。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亦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3.国家财政分配不合理。社会医疗保险规定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但国家的作用不太明显。利用国有资产来解决社会医疗保险补助的做

法本身有适当的理由,但在总人口不到10 %的人参加的制度上投入相当于GDP的40 %左右的国有资产,应当考虑在此保障制度上国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城乡差距不全是自然发生的,过去的户口限制、重工业发展、对沿海城市给予的各种优惠等政策性因素也起了作用,所以国家还得同时考虑城市和乡村的保障问题。如果国家财政力不从心,就应该考虑现有的财政能力如何进行再分配。

4.公平性问题 尽管公平性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决定》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性,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首先就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不足1亿,不到总人口的1/12,绝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广大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尽管我们在农村推行的是与城镇医疗保险体制不同的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农民收入、乡级财政等诸多限制,实施状况令人担忧,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从长远来看,打破城乡分割,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因此,农村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应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总体框架来考虑。

5.补充医疗保险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我国处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而它在保险深度和广度上的缺口,需要依靠补充医疗保险即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灵活便利,自由选择性强,能够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其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可以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所借鉴,以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只有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才能使医疗保险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二)建立我国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很低,仅覆盖部分城镇职工,应加快建

立起覆盖全国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笔者认为,借鉴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正反经验,我国应建立保障范围广泛、保障资金多渠道、支付方式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医保运行机制。

1.建立广覆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对已初步建立起的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体制要不断完善,并扩大其覆盖面。当前,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原则。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和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参加所在地的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执行当地统一的改革实施方案。这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方经济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有其积极的作用。但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还是应建立具有全国效力的统一法律制度。所以笔者认为,在各地方医保改革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应加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法》。以全国平均水平设定职工医保的最低标准,适用全国。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最低标准以上给予职工更高的医疗保障,但不能低于职工医保的最低标准。

2.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有限,企业效益大多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交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交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个人帐户将终身跟随职工个人直至职工死亡,个人帐户随职工流动,原企业划入职工个人帐户中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因职工离开本企业而取出。

3.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

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上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

4.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篇6: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试点方案》规定,企业缴费目前高于20%的地区,可暂维持不变。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调剂。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严禁截留、挤占、挪用。

职工个人账户规模为本人缴费工资的11%,其中8%由个人缴纳,3%为企业缴费划入。《试点方案》规定,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额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期公布。个人账户基金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时,个人账户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可以继承。个人账户基金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按国家规定存入银行,全部用于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三、职工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已办理退休手续;二是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并履行了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三是个人缴费至少满15年(过渡期内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按月支付养老金。目前,我国的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岁;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女职工55岁;从事生产和工勤辅助工作的女职工50岁。

四、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试点方案》规定,以后缴费每满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月发放标准根据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账户基金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1997年统一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领取者死亡后,其遗属按国家有关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支付。

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统一组织实施。

五、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上一篇:学校活动报道范文450字下一篇:投资合作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