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2024-07-2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共14篇)

篇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讲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一、说教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十册29课的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画画面,相互交流,体会心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思,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词与诗的不同。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品读上阕 】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静,安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渐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适,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4、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么?(高兴、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篇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像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引入:

(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 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 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篇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在《西江月》这首词中, 词人辛弃疾描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夜色清幽, 气氛恬静, 充满了乡土气息, 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笔调灵活、轻动, 构思纯朴、自然, 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

【设计特色】

抓三“醉”, 引导学生理解文字想象画面, 进入意境, 读出诗意。并自主探究, 抓住“旧时”与“忽见”情趣, 品词品句, 前后照应, 分组整合。最后引导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将词中景与词中情表达出来, 见景见如人。吟唱结合, 情趣相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 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 想画面, 品诗情, 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 走近辛弃疾, 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过程】

课前活动:对诗

同学们, 上课之前, 咱们来对对诗, 好吗?我说上句, 你们对下句。

“床前明月光, _________。”

“夜来风雨声, _________。”

“月落乌啼霜满天, ___________。

姑苏城外寒山寺, _________。”

“可怜九月初三夜, ________。”

“人闲桂花落, ___________。

月出惊山鸟, _________。”

“二十四桥明月夜, 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夜景的诗, 营造一个诗的意境, 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夜的氛围中。】

一、导入新课, 解读课题

1.导入新课

师:大家发现没有, 刚才咱们对的这些诗都与夜有关。可见, 诗人对夜是情有独钟呀!今天, 咱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夜景的词。 (学生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1) 解读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交流学生以前学过的词牌名。 (帮助学生回忆二年级所学的《忆江南》、五年级所学的《渔歌子》)

(2) 请学生解读题目“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西江月”是词牌名, 并回顾以前学过的词牌名, “知新”并且“温故”。通过解读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让学生大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读通畅

过渡:读完题目, 我们就跟随词人去夜行黄沙道。

1.教师范读全词

师:我们说古诗词一定要吟诵的, 吟诵才有味道。请大家先听老师读一读, 好吗? (师配乐范读) 就这样, 自己轻轻地念两遍, 念到心里去。

2.学生自读全词

3.分上下片指名读词

指导停顿:“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正音:“见 (xiàn) ”, 引“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 (xiàn) 牛羊”正音。

4.齐读全词

注意词的上片与下片之间要停顿得久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让学生把词读通畅, 读出诗味, 为整节课的吟诵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三、再读疏通文意, 理清词人的行踪

过渡:词读通畅了还不够, 还得读懂。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2. 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句, 并解疑。 (师重点点拨难以理解的倒装句。)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师:好, 看来大家真没问题了, 那我来提个问题:词人夜行黄沙道中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学生交流, 理清词人的行踪:树下———稻田边———茅店

【设计意图:理解词的大意是品读词句的基础。本环节通过理出词人的行踪, 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词的大意, 又理出了全词的线索, 为下个环节的品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品读上片, 感受词人的“陶醉”与“沉醉”

1.品读“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想象夜景图, 感受夜色的清幽美妙, 体会词人的陶醉。

过渡:我们先一起到树下去看看。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1) 学生听老师读两遍, 边听边想象画面。

(2) 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及感觉, 并带着画面和感觉读词。 (板书:幽美夜色)

(3) 让学生感受词人的陶醉, 并带着这份陶醉读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在脑中构画出词人所看到的夜景图, 走入词中意境, 感受词人心中的那份陶醉。】

2.品读“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感受丰收的喜悦, 体会词人的沉醉。

过渡:词人带着这份陶醉, 缓缓前行, 又到了哪儿呢? (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1) 师:你仿佛能闻到什么, 听到什么?

(2) 生自读, 交流:

(3) 闻到沁人心脾的稻花香。 (师指导朗读。)

(4) 听到一片蛙声。 (演示理解“一片”。)

让学生补白青蛙的话, 感悟丰收在即的喜悦。师指导朗读。

探究:仅仅是青蛙在说丰年吗?还会有谁? (蝉、喜鹊、农民、词人……) 总之, 今晚的一切都沉醉在这一片丰收的喜悦中。 (板书:沉醉丰收喜悦)

生带着这份沉醉, 读词。

【设计意图:通过补白青蛙的话, 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词的意境, 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心境———沉醉于丰收的喜悦。】

3.回读上片, 再次感受词人的“陶醉”、“沉醉”。

师:是呀, 这幽美的夜色怎能不叫人陶醉呢?这丰收的喜悦又怎能不让人沉醉呢?来, 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 一起读上片。 (齐读上片)

五、探究下片, 感受词人的“迷醉”

1.读“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感受天气变化———下雨了, 词人急于寻觅一处避雨的地方———茅店。

2.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探究:今晚, 词人知不知道赶往茅店的路该如何走呢?

学生品读、交流:

(1) 从“旧时”看出词人原本应该知道茅店在哪儿。

(2) 从“忽现”看出词人此时不知道茅店在哪儿。

师:词人原本熟悉的茅店, 一时间却想不起在哪儿了, 可茅店尽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呀! (生齐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生齐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可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茅店’就在‘社林边’”啊! (生齐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品词品句, 感受“旧时茅店”“忽现”的情趣。】

3.联系上片, 感悟词人的“迷醉”

师:既然是“旧时”茅店, 今晚, 词人为什么就不知去路, 犯了迷糊呢? (板书:迷)

生读全词联系上片, 探究原因:词人陶醉于幽美的夜色, 沉醉于丰收的喜悦。

师:真是:“沉醉不知归路”呀! (生再读最后两句)

师:正是有了“沉醉不知归路”, 才有了这“忽现”的情趣 (板书:“忽现”情趣。生读最后两句) 。正是有了这“‘忽现’情趣”, 今晚词人又多了一份“迷醉” (板书:醉)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联系上片, 探究词人“不知归路”的缘由, 从而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心里, 感受词人由“陶醉”到“沉醉”, 最后到“迷醉”———感情逐层推向高潮。】

六、结合“词人小传”, 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 见景如见人

1.让学生从词中找出令词人陶醉、沉醉, 以至迷醉的景物并交流。

师:在感受了这份忽见情趣后,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词, 看看到底是何景何物让词人如此地“醉”呢?请拿出笔圈出词中景、词中物。 (板书:景)

2.明月时常有, 清风常相伴, 蝉鸣不惊奇, 何来此“三醉”?引导学生问词人:如此平常的景与物, 为何令你如此的“醉”?

3.看词人小传, 探其中缘由, 体悟这一切皆缘于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板书:情) , 并带着词人的情感朗读全词。

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结合词人简介及词人写这首词的背景, 让学生自主探究词人的情感世界, 走入词人的内心深处, 更深刻地领悟词人写这首词的心境。】

4.让学生借助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形式, 用《西江月》这首词中的景物, 抒发词人辛弃疾的情怀———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设计意图: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将词中景与词中情交融, 把词人的情怀诗意地表达出来, 对整首词有一个更深刻的感悟,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七、背诵、吟唱全词

1.背诵全词

师:多美的景, 多好的词, 多潇洒的词人啊!真是见景如见人 (完成板书) !让我们把这首词珍藏在心间, 一起背一背、吟一吟。

学生吟诵全词。

2.吟唱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词是可以唱的, 并获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旋律美的审美愉悦。】

八、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随着辛弃疾一路走, 一路赏, 既赏了景, 也感受了这位词坛巨匠的闲情雅致。其实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极其丰富, 他的词作风格也别样多姿。如果你对他的词感兴趣, 对他这位诗人感兴趣, 课后可去把他的词找来读读, 你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板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名师点评】

随“需”潜入课, 润物细无声

屈小青

鄂教版教材在古诗词编写这一块特点, 相对来说比较突出。一册书共32篇, 其中8 篇古诗词加24 篇课文, 古诗词占了四分之一。从数量上大大超出其他版本, 据统计其他版本古诗词的比例是百分之八。苏教版26 篇课文, 有两篇是古诗词, 一篇含两首诗, 人教版也大体这样。从体系上来看, 古诗词自成一个板块“诗词诵读”。从内容上看, 所选古诗词均为上品,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学习古诗词既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 也是陶冶学生情趣, 丰实学生语文积淀的重要途径。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并背诵, 借助注释, 结合资料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 初步感受诗歌的表达方式, 体会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感悟、积累并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白老师对高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规律把握得很到位。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读出诗意, 研出诗情, 悟出诗境, 品出诗韵, 让学生与作者、文本愉悦对话, 融为一体。这是因为教师赋予了课堂更多的文化信息, 使古诗词教学多了一些文化色彩和诗性光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发挥诵读的优势, 感受诗情, 品味“诗言诗语”, 想象“诗情画意”。

“古代诗文的阅读要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反复诵读是古诗词研习之道, 但每一次的读要求不同, 目的不同。

一读, 读准字音。使学生的读做到如朱熹所言, “须字字响亮, 不误一字, 不少一字, 不多一字, 不倒一字。”

二读, 读准节奏。“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且最有力的媒介。”节奏的划分既要考虑文意的相对完整, 又要兼顾前后音节的谐畅。在初读古诗时, 学生的停顿并不明晰, 老师适时进行了方法的指导, 并进行了示范朗读。难读的句子着重指导:如“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通过对对子的方式, 让学生学会断句, 并感受这种对仗句子的独特魅力。

三读, 读明诗意。在学生大体读出诗歌韵味的基础上,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 议议, 指导学生读诗的一般方法, 请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展开想象读出画面等。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 质疑不理解的词句, 并解疑。教师重点点拨难以理解的倒装句。理清词人的行踪:树下——稻田边——茅店。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词的大意, 又理出了全词的线索, 为下个环节的品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读, 读出意境。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在脑中构画出词人所看到的夜景图, 走入词中意境, 感受词人心中的那份陶醉。补白拓展, 通过补白青蛙的话, 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词的意境, 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心境———沉醉于丰收的喜悦。品味关键词语“旧时”“忽现”让学生自主地品词品句, 感受“旧时茅店”“忽现”的情趣。并联系上片, 探究词人“不知归路”的缘由, 从而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心里, 感受词人由“陶醉”到“沉醉”, 最后到“迷醉”———感情逐层推向高潮。随着对文本理解的逐渐深入, 对作者认识的逐渐丰富, 学生的诵读也逐渐进入了美读的境界。这时的诵读已经具有了一种审美的意味, 也成为了诵读者本身的一种生命活动和精神追求。

一般的古诗词教学, 很多老师到这一步就停止了。但是白老师知人论诗, 整体观照, 逐句感悟之后, 回归整体。于是有了五读。

五读, 读懂诗人。“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词, 看看到底是何景何物让词人如此地“陶醉”“沉醉”“迷醉”呢?请拿出笔圈出词中景、词中物。”

教师此时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月时常有, 清风常相伴, 蝉鸣不惊奇, 何来此“三醉”?引导学生问词人:如此平常的景与物, 为何令你如此的“醉”?

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 教师补充词人小传, 探其中缘由, 体悟这一切皆缘于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并带着词人的情感朗读全词。

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识补充这些资料, 学生身在课堂, 却“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此时的解读就不会再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而能深入到字词深处, 探究词人的情感世界, 走入词人的内心深处, 这样的诗词学习具有很强的文学鉴赏意味, 从而令课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师继续让这些平常词语发挥不平常的作用, 让学生借助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形式, 用《西江月》这首词中的景物, 抒发词人辛弃疾的情怀———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将词中景与词中情交融, 把词人的情怀诗意地表达出来, 对整首词有一个更深刻的感悟。而且这些词语通过学生运用更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词人写这首词的心境。

2.教师文本研读深入到位, 视野开阔, 资源链接自如。

古诗词年代久远, 言简义丰, 一首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词, 就是走近一位作者, 解读一种生活, 阐释一段历史。教师要教好一首古诗词, 自己必须对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兴趣爱好, 作品的写作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 同一作者的其他诗作, 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句、诗文等都有所了解或研究, 有相当的积累。这样融会贯通, 在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 自如地链接信息。

篇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篇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

夜幕拉开,一轮明月挂在高空,它向大地洒下了银白色的光辉。远看月盘就像挂在大树的枝头上,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一阵清风掠过,让金蝉唱出了一首明快的小夜曲。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让农民伯伯憧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心里美滋滋的,连青蛙也在为他们伴奏着。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远处还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更给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一缕清凉的风送来,行人蓦地被惊醒,想找个地方避雨,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忙从小桥到了小溪的对岸,拐了个弯,看见了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兴高采烈地跑进了茅店,躲过了这场小雨。

篇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

黄沙岭的.页景真美啊!明月高悬在空中,皎洁而柔和的月光洒下来,犹如碎金一样。月光透过树梢,斑斑驳驳,照在了喜鹊的窝里,正在睡梦中的喜鹊忽然被惊醒了,“喳 喳 喳”地叫着飞上了天空。半夜,一阵微风拂过,吹动了树梢,惊动了蝉儿,传来了声声蛙鸣。在稻花香的气息中传来阵阵蛙鸣。小青蛙正在稻田里捕捉害虫,作者正路过此处,看到了一片片金色的海洋,这是丰收的景象,使作者赞不绝口,脸上露出了微笑。

仰望很远很远的天际,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星。、走到山前的时候,牛毛细雨飘落了下来,这时,作者心里充满了紧张,急切的心情,他担心一旦雨下大了,身边也没避雨之处自己会被淋湿,于是,他加快了步伐,当他急匆匆地转过溪桥时,一眼就看到了他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在社林旁边,他赶忙跑过去,在屋檐下避雨,他望着外面,雨越下越大,尽管这样,他却坦然地笑了,因为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星之间也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真的是一种乐趣。

篇7:22《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情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22《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 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 (Stokl, 2004) 。Bemsen (2002) 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 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Kress&VammLeewen, 2001:2) 。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近十几年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 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 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 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 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 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 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中, 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 各种模态相互作用, 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 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 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 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 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 对诗词的研究尚少。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作用。此外, 由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理解。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其英译分析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 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情景。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译文:

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A Summer Night on My Way Home from the Yellow SanddBridge.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 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I listen to the frogs’croaks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许渊冲, 1991:275)

(一) 感受的意象美

读了《西江月》,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意象刻画的精益求精, 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完全地拼接在一起, 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 充满了文化底蕴。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译文开始便交代发生的背景, 让读者仿佛进入情境, 想象着意境。“Statled by”的倒装使作者的感觉前景化了, 读者能更快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带来的惊喜感。接着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给读者一种听觉感受, 并创造性地隐喻出当时的氛围, 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受。Rice fields’sweet smell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三种模态体系,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Beyond the clouds和Before the hills把景物前景化了, 从视觉给读者冲击感, 并且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上的意境转换, 从近到远, 从上到下。最后的“Look!”在视觉上凸显, 并给读者节奏感及轻快感。

(二) 结构的意象美

Van Leeuwen认为, 印刷体式是一种符号模态, 结合其他的符号表达手段 (如颜色、结构组织、三维性和变换方式等) , 印刷体式实际上是多模态的。印刷体式可表现出动作和特点 (再现意义) ;展现互动和表达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互动意义) ;还可以区别语篇的组成单位 (构图意义) 。全诗通过文字表述, 充分调动感官, 使读者身临其境, 成功地运用了听觉各种模态。词中每两句都押头韵, 对仗工整, 让词读起来有韵律感, 这是对原文的创造, 并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 是译本的特色之处。词的每两句描绘的都是同一模态的不同意象, 一目了然。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创作了多个意象, 运用多种感官, 调动多种模态, 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本词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 加深了读者的夏夜的印象。一、二句“magpies”和moonlight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衬托出夏夜的静谧。Cicadas和rice field, frog动静结合, 以点带面, 词人写出了典型的南方夏夜的特色:蟋蟀在静谧的夏夜嘶嘶作叫, 稻花香气袭人, 即将迎接秋天的丰收, 青蛙在田野里鸣叫, 形象生动。Clouds、hills、inn、path等体现了空间感、画面的移动, 距离逐渐拉近, 从上到下, 整体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四、结语

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本翻译的意象美, 夏夜的农村风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 理解翻译利用对原文的理解及结构上的创造性, 达到译文的美感及形象性。体会词人辛弃疾对美好农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深感其情感的细腻。多模态对翻译鉴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使读者理解这首诗有新的启示, 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 鉴赏文学作品及其翻译。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篇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课稿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诵读为主,自主感悟”的原则。通过读字音、读韵味、读画面、读情感这一诵读过程,创设学习词的语感境界,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多層次诵读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重点读准多音字“转”和“见”。划分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边读边想,想象词中描绘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词的字音、节奏和韵味,熟读成诵。

难点:结合想象,感悟画面,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

1、准备《西江月》的图片、诗词及朗诵作品。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

六、课前谈话

创设情景,知诗人

教学过程:

一、介绍由来,解词题

师介绍词牌,引导学生理解词的题目。

二、读准字音,初读词

1、自读,指名读,强调多音字“转”和“现”。(出示课件,板书:音)

2、读出节奏,注意音断意连

三、读出节奏,品韵味

1、引导学生划分词句的节奏,交流讨论,指名读。

2、听朗读录音,体会读词时要音断意连。(板书:韵)

3、模仿古人,读出词的韵味。

四、想象画面,悟情感

导:穿越时空,只需要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1、出示第一句,学生交流汇报。

导:这会是怎样的月亮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

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同学们,一直以来人们为这个“别”一直在争论不休。(课件出示不同的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解释呢?为什么?

生说到“离开”时:月光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使它离开树枝,那么这里的“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别”呢?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有感情读句。

生说到“斜枝”时:正如苏轼诗中的“明月惊鹊未安枝。

生说到“另一枝”时:专家认为这样诗词对仗工整。词人遣词用字除了向我们展现画面,更多的寄予一份情,让我们带着文字背后的情再读这句。

2、导:小声读读整首词,你还会看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自读,汇报交流。

教师启发:

(1)是谁在说丰年?在说什么?

(青蛙在说)稻花飘香,丰收在望,就连青蛙都在为农民高兴的唱起来。谁能读出静夜里蛙声一片的美妙。

(辛弃疾在说)好一个心系百姓的辛弃疾,闻到了稻花香便会想到贫苦的百姓会因此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读出词人的这份喜悦之情。)

在如此美好的夏夜,你的心情怎样?想必辛弃疾此时也和我们是一样的心情。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欢唱的青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2)辛弃疾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却不知天气已悄然发生变化。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再好不过了。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的辛弃疾看到这场及时雨心情怎么样?(高兴)这就是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呀。带着这份高兴之情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只是高兴吗?(着急)对呀!他得赶紧找地方避雨,要不然就淋湿了。乌云越来越密,大雨就要来临,他找到避雨之所了吗?(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什么是旧时茅店?读到这里有什么疑问吗?(既是熟悉的茅店,怎么还忽见呢?)(学生:可能太着急了,忘记这里有个小茅店。学生:可能还沉浸在及时雨的喜悦中。学生:也可能陶醉在美丽的夜色中。)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你能从哪些字中体会这份惊喜呢?一个“转”一个“忽”,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让我们感受只有路遇急雨的人才能享有的那份惊喜。(齐读)

一场及时雨,一个茅店带给词人满心的喜悦,让我们再带着喜悦之情朗读下阕。(齐读)

3、夜已经很深了,辛弃疾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提醒学生:还有辛弃疾没有闭上眼睛哟)可心中满是欣喜,不由得轻声吟诵:……

4、小结:想象的魔力真是不可思议,在想象中读词,不仅读出了一幅幅画面,还体会到了作者的一份份情思。(板书:画、情)

五、结合板书,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不仅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词的韵味,还读出了一幅画面,一份情感。运用这种方法,让我们去读更多的唐诗宋词,享受每一个经典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音画

韵情

课后小结:

教学遵循学生“诵读为主,自主感悟”的原则。通过读正确,即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韵味,即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这一诵读过程,创设学习词的语感境界,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讲解词牌的来历,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词的兴趣。

篇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百胜镇中心小学校:周显锋

一、教材简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

师: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回答下半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词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2)、简介诗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3)、交流讨论: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事物?

2、学生带着情感再齐读词。

(三)、读懂词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4)、多媒体煽情:媒体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3)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读透词

1、齐读词

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词。

(五)、拓展训练

1、选词中的一句话,用画笔画出来。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附: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篇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拼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nqìjí 辛弃疾

mínɡyuèbiézhījīnɡquè,qīnɡfēnɡbànyèmínɡ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àohuāxiānɡlǐshuōfēnɡnián,tīnɡqǔwāshēnɡyípiàn。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qībáɡèxīnɡtiānwài,liǎnɡsāndiǎnyǔshānqián。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j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lùzhuǎnxīqiáohūxiàn。

篇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翻译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篇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是课文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 吗? 听好老师的问题: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 以豪放为主 , 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他就是 ——( 板书:辛弃疾)

2、你能背背他的词吗?

3、真厉害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 八百 多年前的 南宋 , 与辛弃疾同行吧!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板书:《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 “夜”是时间 “黄沙道”是地点)

2、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课前查找资料进行预习,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谢谢你为大家推荐了这样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初读,感悟诗情。

1. 大家自由读词, 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有 节奏。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 自由读,开始。

2. 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3. 读的时候,你觉得哪 个 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读xian呢?这个字还有哪句诗里也这样读?(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 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4.再请一位同学读。

5.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 。 这首 词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6.老师 对 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 我 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 。

7.同学们,睁开眼睛 。在老师读的过程中, 你 们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很好,诗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 表达诗人 的 内心感情 吗? 对了, “ 喜 ”。(板书:喜) 我们遍观全 词 , 其中 有“喜”字,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 词 人心中的喜悦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再次品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喜”的词句。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创设情境,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 品读,

你从哪里读出词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谁来说说第一句 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

2、月是什么样的月?风是什么样的风?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 此 时 ,你就是辛弃疾。 炎热的夏夜 ,你 漫 步 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 , 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乌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月光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使它离开树枝,那么这里的“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 “别”呢?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好一幅有景、有声,更有情的画面啊!

3、辛弃疾除了听到乌鹊受惊拍打翅膀的声音和不安的惊叫,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徐徐凉风伴着这种叫声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真是恬静的山野夏夜啊!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怎么不让夜行山道的词人为这份恬静优美心喜呢?让我们读出词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齐读一、二句。)

4、听着蝉叫虫唱,感受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 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闻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自由读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稻子扬花飘香。很多青蛙都在叫。 快要丰收了。)稻花飘香,丰收在望,这真是让人心喜的事儿啊!谁能来读出这种丰收的喜悦?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在对谁说丰年?)出示:说话训练。指名完成对话。读这两句。人人都展望着丰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6、读读三四句。

辛弃疾走上幽静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风清凉,闻稻花飘香,听蛙鸣丰年,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夏夜山路行啊!让我们齐读上阕,读出词人的一喜再喜吧!(齐读上阕。)

7、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瞧,天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怎么变了?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现在却只有“七八个星”,说明什么?(飞来几片乌云遮住了天空,星少了,天气变化快。)是啊,夏天的乌云飘到哪儿,哪儿就很快地会下暴雨。那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呢?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弃疾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应该怎么办?(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从这两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还用担心淋雨吗?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来读这两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的情景,体会黄沙岭的夜晚是寂静中的热闹。)

( 五 )指导吟诵。

1.同学们,《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篇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上一篇:十一假期值班安排表下一篇:夏天的温暖问候短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