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2024-07-22

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精选8篇)

篇1: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二次供水关键设备技术要求一、一般要求

1.1整套设备采用微机变频控制,运用模糊控制技术,使整套设备始终处于高效区运行,达到充分节能的效果。

1.2能够手动和自动控制,并自动检测液位、压力等和设备故障,实现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备用泵的切换,多泵联网及微机联网控制的要求,也可用于单台或多台水泵的运行控制。

1.3设备应具有远程监控,监测功能。远程网络监控功能分别监控并显示各个关键点的工作压力、设定压力、流量,自来水的进水压力,各台水泵的工作电流、频率、电压等参数,并具有预警及报警处理功能。对设备24小时进行远程控制、监测。

1.4如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应采用予压自平衡技术,稳流补偿技术,真空抑制技术,负压反馈技术、空气自动隔断技术,来保证设备工作时对主管网不产生负压影响,对周边用户的用水不产生影响。整套设备必须为全密闭结构,水通道材质采用304食品级不锈钢,保证水与空气的完全隔离,避免对水产生任何污染。

二、水泵技术要求

1.1居住建筑二次供水设施选用的水泵,噪声应符合行业标准《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8-1999中的B级要求;振动应符合行业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7-1999中的B级要求。公共建筑二次供水设施选用的水泵,噪声应符合行业标准《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8-1999中的C级要求;振动应符合行业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7-1999中的C级要求。2.2 二次供水设施中的水泵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噪声、节能、维修方便;

2、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时,水泵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

3、用水量变化较大的用户,宜采用多台水泵组合供水;

4、应设置备用水泵,备用泵的供水能力不应小于最大一台运行水泵的供水能力。

5、水泵应采用格兰富、ITT、威乐等国际知名品牌或采用配置进口轴承的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2.3水泵的效率应不低于《离心泵效率》GB/T13007-2011规定值,并取得“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

2.4水泵配套电机采用进口或国内知名品牌,全封闭风冷鼠笼式2级式标准电机,防护等级为IP55,绝缘等级为F级,效率等级不低于《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12规定的2级标准。电机外壳采取烤漆工艺。

2.5水泵各过流部件如叶轮、腔体及外筒应使用304或316不锈钢材质,采用冲压一次成型,经机器人激光无缝焊接,精度高,品质稳定。

2.6水泵的轴和轴承应为不锈钢材质。水泵密封应采用集装式免维护标准机械轴封,满足耐腐蚀、耐磨损、及更换周期要求。

2.7联轴器采用对开式联轴器,与轴之间应有定位销,安装后无需重新定位,联轴器外应有不锈钢的联轴器套保护。

2.8水泵的泵头及基座制造材料为铸铁或承压能力更高的材料,并使用电泳漆处理。

三、稳流补偿罐、气压罐技术要求(无负压)

3.1稳流补偿器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SUS304以上),厚度厚度为4-6mm。

3.2稳流补偿器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直接串联的市政管网或有压管网的最大给水压力。稳流补偿器容积应根据现场调查的市政管网给水量以及设备额定供水流量确定。

3.3稳流补偿器底部应设泄水装置,顶部应设置吊耳。罐体具备低水位传感器,并与变频控制柜连接,从而达到低水位自动停机保护。3.4稳流补偿器应按照《压力容器》GB150-2011的规定进行设计和制造,筒体及封头厚度应按GB150的规定进行计算,但公称厚度不得小于4mm,且封头尺寸应符合《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JB/T4746的要求。

3.5稳流补偿器的承压焊缝,应采用氩弧焊和自动电弧焊。焊丝应符合YB/T 5092的要求。焊接时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高度不小于母材厚度。焊缝与母材应当圆滑过渡,表面不得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咬边、表面气孔、弧坑、为填满和眼肉可见的夹渣等缺陷。承压对接焊缝应进行无损检测。

3.6稳流补偿器支座应符合《容器支座》JB/T4712.1的要求

3.7气压罐(能量存储器)应采用不锈钢材质(SUS304以上),按照《压力容器》GB150-2011的规定进行设计和制造。

四、水箱(或水池)技术要求

4.1水箱制造应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材料(sus304以上),焊缝应进行抗氧化处理。制造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图集02s101《矩形给水箱》的相关规定。

4.2水箱(或水池)宜独立设置,且结构合理、内壁光洁、内拉筋无毛刺、不渗漏。

4.3水箱(或水池)容积大于50m3时,宜分为容积基本相等的两格,并能独立工作。

4.4水箱(或水池)高度不宜超过3.5m,水箱高度不宜超过3m。当水池(箱)高度大于1.5m时,水池(箱)内外应设置爬梯。建筑物内水池(箱)侧壁与墙面间距不宜小于0.7m,安装有管道的侧面,净距不宜小于1.0m;水池(箱)与室内建筑凸出部分间距不宜小于0.5m;水池(箱)顶部与楼板间距不宜小于0.8m;水池(箱)底部应架空,距地面不宜小于0.5m,并应具有排水条件。

4.5水池(箱)应设进水管、出水管、溢流管、泄水管、通气管、人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水管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进水管口底应在溢流水位之上100mm;进水管应装设与进水管径相同的自动水位控制阀(杠杆式浮球阀或液压式控制阀),并不得少于两个,两个进水管口标高一致。

2、出水管管底应高于水池(箱)内底,高差不小于0.1m;

3、进、出水管的布置不得产生水流短路,必要时应设导流装置; 4.进、出水管上必须安装阀门,水池(箱)宜设置水位监控和溢流报警装置;

5、溢流管管径应大于进水管管径,宜采用水平喇叭口集水,溢流管出口末端应设置耐腐蚀材料防护网,与排水系统不得直接连接并应有不小于0.2m的空气间隙;

6、泄水管应设在水池(箱)底部,管径不应小于DN50。水池(箱)底部宜有坡度,并坡向泄水管或集水坑。泄水管与排水系统不得直接连接并应有不小于0.2m的空气间隙;

7、通气管管径不应小于DN25,通气管口应采取防护措施;

8、水池(箱)人孔必须加盖、带锁、封闭严密,人孔高出水池(箱)外顶不应小于0.1m。圆型人孔直径不应小于0.7m,方型人孔每边长不应小于0.6m。

五、控制柜技术要求

5.1控制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控制设备》GB/T 3797-2005的规定;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可靠,内外涂层完好、清

洁、整齐;控制柜上部应设有吊装孔,下部应具有与基础固定的安装孔;面板上应设有观察设定压力、实际压力、电流、电压、频率的显示窗口,并有故障报警的声光显示;面板上应设有水泵启、闭状态显示、功能指示标志;内部配件装配合理、结构紧凑、维修方便。其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的要求,且不应低于IP30。

5.2控制柜内一次设备安装可靠牢固,操作和联动符合设计和运行要求;所有二次接线回路接线准确、连接可靠、标志齐全清晰、绝缘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对封闭式配电柜(箱)及电缆通道(包括过墙孔洞)封堵良好。

5.3接地、防雷系统符合设计要求,电气设备外壳可靠接地,接地装置宜共用统一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5.4电缆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排列整齐、外表无损伤,标志牌装设齐全、正确、清晰;电缆固定和相关距离及电力电缆保护套管公称直径等符合要求;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接线牢固;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相色正确。

5.5采用PID电子数字集成技术,结合水泵本身的特点和液位、压力等测控技术,对水泵运行进行一系列监控功能单元的组合。

5.6控制柜对水泵进行手动和自动控制,并自动检测液位、压力等和设备故障,实现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备用泵的切换,多泵联网及微机联网控制的要求,也可用于单台或多台水泵的运行控制。

5.7控制柜具有过压 欠压 缺相 短路 过流等故障报警及瞬间停电后自动复位功能保护功能,同时也具备有自行诊断和自动消除 自动复位功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超压和过载时自行停止并报警,超压消除后自动恢复。

5.8控制系统采用中文人机界面,无需程序。控制器及输入、输出模块,并选用进口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西门子、施耐德、ABB)。5.9控制柜内变频器、软启动器及PLC控制器等主要设备应采用ABB、西门子、ABB、施奈德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主开关、空气断路器、热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控制回路断路器等所有元器应使用国际知名品牌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六、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6.1远程监控系统宜采用光纤实时采集二次供水系统信号,包括电机、水泵、阀门、配电系统、水池、门禁系统(机柜、安防)等多项运行数据信息和泵房视频信息,后台监控终端实时监控所有二次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设定参数实时报警系统异常情况,监控终端能将控制命令和各种修改指令发送至各采集终端,实时控制各二次供水泵房的运行。

6.2实时远程监控数据应包括:泵房的安防视频信号、供电信号(电量信号、电压信号)、每组水泵电机运行电流,水泵机组进出口设定压力、实际压力,储水池(箱)设定液位、实际液位,手动/自动状态,水泵启停状态,水泵启停时间,变频器频率,总进水流量,机柜门和安防开关,各种故障状态。有排水控制系统的二次供水设备,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提供积水水位信号和排污系统运行信号。

6.3下列参数出现异常时设备保护应能自动报警:水压超压或欠压,水池(箱)液位超高或过低,变频器故障。

6.4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器件采用通用PLC或控制器,具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预留模拟量接口15%,且不少于2路。预留数字量接口20%,且不少于2路。

6.5系统具备现场数据存储功能,存储时间不少于7×24小时。6.6模拟量信号为工业标准信号:4-20mA。

6.7为防电磁干扰,信号输入输出端应安装光电隔离系统。6.8系统必须配备RS485串口通讯模块、以太网通讯模块。

6.9 数据远传采用光纤、电话线、GPRS、GSM、3G等通信方式,通讯协议采用MODBUS。

6.10 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自动控制装置,对话界面显示语言应为中文,显示清晰,便于操作。

6.11 设备参数设置,必须有密码保护。

6.12 设备厂商必须提供完整的设备资料(含:设备图纸、通讯协议、设备参数、使用说明等)。

七、管路及附件技术要求

7.1设备管道系统(管道及法兰)材质应采用食品级不锈钢(304以上),管壁厚度不应小于3mm。设备及管道布置应做到结构合理、检修方便。

7.2管道与设备、阀门的连接应采用法兰连接,各连接法兰及法兰盖不应低于管道的设计压力;管路系统最低处应设有排水设施;无负压供水设备进出水管之间设旁通管,并应在旁通管上装设阀门和止回阀。7.3每台水泵配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管径应分别比水泵进水口和出水口至少大一级,且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泵进水口之间应采用偏心变径连接,水泵的出水管与水泵出水口之间应采用同心变径连接。

7.4设备选配的各类阀门应符合有关标准。阀门公称压力不应低于管道的设计压力,且各阀门动作应灵活可靠。蝶阀应符合GB/T 12238的要求。对夹式止回阀应符合JB/T 8937的要求。可曲挠橡胶接头应符合CJ/T 208的要求。其他类型的阀门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7.4设备进水口前应设置过滤器。滤网的网孔尺寸应按使用要求确定,一般为0.5mm~2 mm,且过滤网的过滤总面积不应小于进水口截面积的1.5倍。

7.5无负压供水设备进水管路应设置倒流防止器时,安装在稳流补偿器进水口和过滤器之间。倒流防止器应符合CJ/T 160的要求。

7.6无负压供水设备进水口应设有负压表。稳流补偿器及设备出水口应设压力传感器。设备还应设管网超压保护装置。设备配套负压表和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应达到1.5级以上。进水侧负压表和压力传感器量程应为最高进水压力的(1.5~2倍。出水侧压力传感器量程应为设备出水压力的(1.5~2倍。

篇2: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一、连铸机及液压设备简介

连铸机是高效低耗的合金钢连铸机,生产的产品是150×150 mm、180×180 mm两种规格的方坯。五机五流,定尺3~12 m, 弧形半径9m,年产量80万吨。

工艺流程简述:

钢包由起重机吊运至大包回转台。钢包经回转台旋转180度,在中间罐上方停止,开启钢包滑动水口,钢水注入中间罐内,打开中间罐水口,钢水注入结晶器,启动浇注按钮开始拉坯,拉矫机、结晶器振动装置、连铸坯在引锭杆导引下运行拉出并脱锭,火切机将坯头切去,引锭杆返回存放架,合格铸坯经运输辊道、翻钢机、提升机运至冷床,最后到铸坯收集台架。

液压设备简介:

本连铸机国内制造的液压系统设有三套液压站。是根据工艺要求,综合了大包回转台升降、钢包加盖液压系统、大包水口开闭液压系统、两台中间罐车液压系统、五机五流拉矫机液压系统、引锭杆存放、翻钢、冷床平移、冷床升降、铸坯收集液压系统进行设计的,因此,液压设备的各项功能必须满足工艺的要求。本连铸机液压系统设有三套独立的液压站,分别为:1

大包、中包液压站;(介质为 水-乙二醇)

大包滑动水口液压站;(介质为 水-乙二醇)

拉矫机、出坯区等液压站。(介质为抗磨液)

其中:

大包、中包液压站,向以下设备提供压力源:

1大包盖升降液压缸;

2大包盖提升钩液压缸;

3大包盖旋转马达;

4大包臂升降油缸;

5中包横移油缸;

6中包事故闸板油缸。

大包滑动水口液压站,向以下设备提供压力源:

大包滑动水口油缸。

拉矫机等系统液压站,向以下设备提供压力源:

1拉坯、矫直机油缸;

2辅助拉矫机油缸;

3引锭杆存放油缸;

4翻钢机油缸;

5冷床升降油缸;

6冷床平移油缸;

7铸坯收集油缸。

二、液压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1、所有液压站的主泵采用原装进口力士乐柱塞式变量泵;

2、主要控制阀件全部采用力士乐产品;

3、冷却及过滤系统设计为独立的旁路系统;

4、所有油箱采用不锈钢材质制造;

5、系统设置有作为辅助动力源的蓄能器;

6、高压泵的吸油口及出油口采用软连接;

7、系统所用压力表均为耐震压力表;

8、液压制造厂供货范围除成套液压设备外,还包括液压站

内、阀站内所有液压配管,管路均采用不锈钢管,且所

有管路连接均采用法兰连接方式;

9、液压站内的设备安装布置要考虑到方便检修作业;

10、液压站内管路的固定管夹全部采用铝合金材质;

11、所有密封圈采用进口氟橡胶材质;

12、向执行等机构输出的液压阀块油口须配置好与管路焊接的法兰;

13、须向甲方提供土建用的站内液压设备载荷等数据,提供

设备连接尺寸,站内管沟尺寸及管号排列和电气资料

等。

14、液压站须配制挂在墙上的金属材料的液压原理图;

15、选配各种液压元部件时,必须考虑与水-乙二醇的相容

性。

16、系统油液清洁度:NAS1638-7级;

17、所有电磁阀均以直流24V控制;

18、大包系统液压阀台、大包水口阀台布置在回转台上,中

包液压阀台放在中包车上。

19、本液压系统国产元件用其他国产元件代用时,其规格

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必须征得甲方及设计者同

意。

20、设备制造技术参数以液压原理图为准。

篇3:可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趋势

从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发展总体状况来看,今天的可穿戴市场并没有那么乐观,仅仅形成了千万量级的市场规模,而乐观地估计明年可以形成接近亿级的规模。这个市场中一些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说智能眼镜类的产品,整个用户只有不超过十万,Google眼镜就占了四万用户;即便是规模最大的医疗和健康类产品,其中也不乏低端、低价格的设备。这也证明了在和国际顶级的技术公司进行探讨时,我们得到的共识——可穿戴设备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目前产品迭代周期极短的可穿戴市场来说,一个公司不计成本地去投入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以商场上比较受欢迎、融合了活动追踪、运动表现的量化和新型交互等功能的智能手表为例,包括三星、索尼等国际知名厂商所推出的很多智能手表系列,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比如开发者、上游的硬件公司、元器件类的公司等;一方面没有成型的技术体系,主要也由于大家没有找到用户的痛点、刚性的需求。因此,作为可穿戴设备这样的形态,它能够满足什么样的用户、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尚没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多技术融合,使得它有别于智能手机。在这个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产品类型,就像需要从非常简单的蛋炒饭到高端的鱼翅燕窝都有的自助盛宴,手环腕带甚至脑机交互的设备创意在这个市场上都能实现。不同类型的可穿戴设备对应不同的技术架构,从简单的融合传感器和简单的微控制器产品、到眼镜类的产品,或者更高端的产品都有。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穿戴设备领域公司都应抓住行业的几个关键的技术趋势。

操作系统开发

第一个趋势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操作系统。今天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种:一类是嵌入式的RTOS操作系统;第二是现有的操作系统上进行裁减的一类;第三类是专门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开发的。

芯片技术创新

第二个趋势在于芯片。在市场分化的状态下,对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芯片的基本要求是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有三个基本路径:

首先是设计芯片的时候采用低功耗新的架构,删除不必要的功能,软件和硬件都要面向低功耗去做特殊的考虑;

其次,通过设计以及后期的封装、制造的过程,提高芯片的集成度。

再次,根据应用的场景来设立专门的低功耗处理器来处理传感的信息,iphone5S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而今天安卓、iOS、WindowPhone三大派系都有相应的可穿戴设备的芯片,并为可穿戴产品专门设计这样的芯片体系架构。包括Google眼镜也在X86体系上设计了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芯片和解决方案。

传感器技术挑战

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也分三类,包括运动传感、生物传感、环境传感。传感是和基础技术相关的门类,这个市场格局中排名前五都是国外厂商,中国的厂商在这个领域相比芯片都更为落后一些,但是传感器领域却是对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影响甚大的一个重要链条,会影响一些新型的交互方式。

从MEMS传感器来看,由于终端的功能提升导致耗电量增加,催生了在微处理器方面的不同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增加专属的MCU方式,第二种是应用处理器中集成传感器的方式,第三种是MCU整合传感器控制的方式,今天来看第一种占据了主流。

电池续航能力探索

可穿戴设备另外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是电池的续航能力,比如说在显示低功耗方面,有LED技术、电子墨水技术、融合背景光(高通)的技术。无线充电的技术也在发展,进场磁共振技术建立充电区域进行充电的方式也在探索,还有一些新型的电池技术,据说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长达十年之久不进行充电。而这需要一些与之相关的技术,比如和操作系统、外围接口、周边设备的开发相关的终端互联技术,目前一些大公司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接口和相关的技术模式。

开源生态构建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向下延伸,硬件的开源成为了主导趋势。产业链最上游芯片的知识产权授权厂商和产业最下游公司(比如Google),开始同时推出一些面向开源的解决方案。我国也有类似的解决方案,这代表了一种通过开源的方式、水平化的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的方式,今天已成了一种以创客为中心,通过不断完善的众投、众筹等购买方式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篇4: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关键词: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128-02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系统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运行状态的稳定与否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扩大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状态检修是一种预防性的工作,其主要是根据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估以及对其评价分析的结论来制定检修计划。继电保护设备属于系统的二次设备,二次设备是让一次设备健康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其检修的主要目的也是在充分保证二次设备健康运行的条件下满足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要求。

1 我国电力系统的检修现状

当前我国对电力系统设备的检修主要分为:周期性检修和状态检修。长期以来,电力系统一直采用定期进行预防性计划检修制度,即根据电力部所颁发的《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对不同设备所规定的项目和相应的试验周期,定期在停电状态下进行检查性试验及检修。其主要缺点就是“检修过多和检修不足”,即对于状况较好的设备检修过剩以及对缺陷较多的设备检修不足。

而随着我国电网的不断发展,其结构也日益复杂、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大。因而,继电保护设备维护的工作量以及其维护成本也随之增加。如果继续采用周期性检修制度,则其负面效应也会随之扩大,因此必须采取更合理的状态检修制度,即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并不是减少对设备的检修次数,而是要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修。状态检修是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通过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达到运行安全可靠,检修成本合理的一种检修策略。

2 状态检修的优点

①状态检修针对性很强,有明确的目标。状态检修是以电气设备的结构特点、实际运行工况以及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对电气设备性能的综合对比分析,从而确定该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以及需要检修什么项目,因此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前就有一个合理而明确的检修计划。

②状态检修在确保检修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节约检修成本。由于状态检修目标明确,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可以根据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延长检修周期,从而减少检修次数,节约了检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上我们可知: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相对于周期性检修而言,更能满足目前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并且同时也可以满足电力企业对于设备检修经济性的要求。目前,随着我国电网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改造,电力设备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相应的设备维护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力设备的制造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也就是说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几率在不断下降,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设备的检修的检修周期是完全可以延长的。所以,相比之下状态检修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概述

相比于周期性检修,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一般被称为预防性检修。其主要是根据继电保护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状态的评估,决定该继电保护设备是否需要进行检测和维修。因此对于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其前期的状态检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状态检修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而当前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的检修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不成熟。而在国际电力行业中,首先提出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概念的是美国的杜邦公司。其基本内容是:以继电保护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依据,辅以现代化的状态检测方法,从而判断继电保护设备的健康状况,以确定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检修的最佳时机。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的主要目的是:在减少继电保护设备停运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继电保护设备的检修费用以及可靠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关键技术

4.1 状态检修的基础

在线监测是电力设备在运行时,及时发现问题的主要保障,也是继电保护设备在进行状态检修时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可以采取在监测技术上投入的措施,这样也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早期缺陷,并可以对其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比较科学的预测,从而可以确定检修的最佳时机。

4.2 状态检修的核心

状态检修的核心就是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其关键就在于对在线监测信息的采集,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对有助于全面掌握继电保护设备状态及状态变化趋势的把握,从而将更科学、更适合设备实际情况的检修策略应用到状态检修中去。

4.3 状态检修的保障

要将状态检修有效地开展,则必须要将现场监测的数据和后台分析处理的数据及时的传递给相关的技术人员,以确保能对继电保护设备状况的及时掌握和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因此,数据的有效传输关系着继电保护设备的安全和供电可靠性,是状态检修能否有效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在线监测现场的监测数据直接通过数据通信接口与后台分析系统及检修中心局域网相连,从而保证了检修中心能实时的获取各被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

4.4 状态检修的关键

相对而言,我国实施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制度较晚,因此在技术人员的配备上也相对落后,许多都是以前传统的电力设备维修人员。而状态检修技术人员相对于传统的电力设备维修人员要求有:更全面的专业素质、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从而能在设备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故障处理和设备检修过程中使费用达到最优化、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以确保较高的设备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状态检修的重中之重,是状态检修有效实施的关键。

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实现

5.1 继电保护设备自检的实现

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应用微机保护技术的保护设备都已具备了较强的自检功能。其主要是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设备保护的基本功能,保护设备的动作特性则由软件的逻辑功能确定。

5.2 保护装置二次回路状态检修的实现

把保护系统所要监视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的划分是实现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保障。继电保护设备包含了装置本身、交流输入回路、直流回路、操作控制回路等,因此,在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状态检修时应将其划分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状态监测才会更加完美,从而避免“盲点”的出现,以有利于对其进行推广。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平台技术在保护设计制造中的应用,采用PLC可编程逻辑功能可有效地使保护范围延伸到装置外的回路中,从而弥补继电保护二次操作控制回路中某些不具备自检、在线监测、数据远传功能的缺陷。

5.3 断路器状态监视的实施

电力系统中对断路器跳闸接点进行优先监视,是继电保护设备实施状态检修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通常进行的例行维护,是需要保证断路器的跳、合闸回路正常、操作机构正常以及断路器的遮断容量满足电力系统的要求,然而这种检修方式往往会造成非常大程度的过度检修。而采用监测系统则可更好的根据实际情况评估断路器的状态,从而提出合理的检修策略。

继电保护设备为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一道有力的防护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扩大提供了保障。因此,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有效的检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有力措施。而状态检修则是当前结合设备实际运行工况,能有效保证继电保护设备高效运转的一种最为合理的检修方式。虽然状态检修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电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状态检修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主流维修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培琦,韩磊.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及其评价[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2] 苏松鸿.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探讨[J].市场纵横,2011,(8).

篇5:电气设备招标技术要求

一.高低压供电设备;1.供电方式、设备数量、容量、型号。以

海南鸿景设计院设计图纸为准,如需改变应在投标书中说明理由。2.高压开柜、低压配电柜进出线方式为上进上出。3.柴油发电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成套供应(康明斯)4.高压开关柜,高压断路器采用中外合资真空断路器或国内知名品牌真空断路器。

5.低压柜主要元件采用施耐德等合资产品或国内一线产品(如人民电气、正泰、德力西、常州电气等)6.直流屏;蓄电池为国内一线品牌,免维铅酸电池;其输出电流应满足高压开关柜操作。

7.微机保护(综保)采用国内成熟的微机综保厂家,满足五防功能要求。8.高压开关柜外型尺寸不大于(宽*高*深 800*2300*1500)外壳颜色为白灰,低压配电柜为中灰;9.低压电力补偿电容为薄膜电力电容器具有防火防爆功能。10.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强制风冷,外壳防护等级不小于iP30

二.高低压供电设备安装调试送电

设备供应商对本工程的高低压供电设备承担供应安装调试责任,负责保证验收合格正式供电,质保期2年。

三. 分工界面

本工程从高压供电接火开始至低压配电柜开关(刀闸)下部为止

篇6: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张霄潇

目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药品种保护临床研究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在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试验药较对照药“优效”或“优势”的要求。笔者通过总结技术审评过程中,审评专家对“优势”尺度的把握和判断的案例,及未通过技术审评产品“优效性”临床方案设计存在问题的分析,形成下文供申办单位参考。

一、技术审评过程中,临床“优效”是“优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笔者通过向新药、中保、安评多位专家征询,基本形成共识,在技术审评过程中临床“优效”是“优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就是若临床研究方案按优效设计,研究结论亦能体现试验药较对照药的临床优效性,则试验药较对照药一定具备临床优势。但是,研究结论若不能体现试验药较对照药的临床优效性,试验药不一定较对照药不具备临床优势。若具备以下条件亦可认为,具备临床优势:

1、研究结论综合疗效评价不具备临床优效性,但主要疗效指标具备临床优效性,可认为试验药较对照药具备临床优势;

2、研究结论综合疗效评价不具备临床优效性,但试验药服用量较对照药要少三分之一,在临床疗效基本一致前提下,亦可认为试验药较对照药具备临床优势(顺应性);

3、对于急、重症,研究结论综合疗效评价不具备临床优效性,但试验药较对照药起效时间明显提前,并具备研究数据支持,在临床疗效基本一致前提下,亦可认为试验药较对照药具备临床优势;

4、对于掩味等临床治疗优势或特点的判断,需要技术审评专家根据具备情况讨论定夺。

二、优效性临床方案设计中,对照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讨

由于法规要求,研究结论能表达试验药较对照药的临床优效性,因此优效性

[作者简介]张霄潇, 男, 硕士,总监。电话:010-64959951, E-mail:cpxyjy@126.com

临床方案设计中对照设计及对照药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除常规的试验药和对照药功能主治,作用机制应基本一致外,还应注意以下共性问题:

1、对研究结论容易产生偏倚的治疗领域(如:晕动病),除常规的平行对照外,还应进行交叉对照,才能较为确切说明试验药较对照药的临床优效性;

2、对照药选择应进行敏感度分析,提高研究结论的公认性;

3、若选择的阳性对照药缺乏前期的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应同时设计无治疗组、安慰剂组或其他治疗组评价试验药的临床优效性。

三、优效性临床方案设计中,样本量估算应注意的问题探讨

现行的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是基于生物统计学随机抽样原理和假设检验原理的方案设计,因此,临床试验的样本量估算应遵循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尽量避免研究结论的偏倚。但是,实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优效性临床研究方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样本估算过程中,重视最终计算结果,对符合假设检验的置信度、显著 性水平等关键参数考虑不充分;

2、样本估算采信阳性药总有效率文献报道,缺乏对研究文献发表偏倚、异 质性等基本的分析,阳性药总有效率的判断主观性大;

3、样本估算,未按统计学原理对假阴性、假阳性结果进行充分的考虑;

4、样本估算采信的指标单一(总有效率),未从药品治疗特点,多角度考虑,评价满足优效性设计的样本量;

篇7:设备技术要求的关键点

1设备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2)工艺装置的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应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4)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5)根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6)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处理腐蚀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7)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8)设备基础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标高,应结合装置的坚向布置设计确定;(9)在确定设备和构筑物的位置时,应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础不超出装置边界线;

(10)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布置,应在设备布置设计时统筹规划。

2装置中主管廊宽度、跨度和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管廊的宽度:

1)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和管径的大小确定。并考虑一定的预留的宽度,一般主管廊管架应留有10%-20%的余量,并考虑其荷重。同时要考虑管廊下设备和通道以及管廊上空冷设备等结构的影响。如果要求敷设仪表电缆槽架和电力电缆槽架,还应考虑其所需的宽度。管廊上管道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双层,必要时也可布置三层。管廊的宽度一般不宜大于10m;

2)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支柱跨距宜与空冷器的间距尺寸相同,以使管廊立柱与空冷器支柱中心线对齐;

3)管廊下布置泵时,应考虑泵的布置及其所需操作和检修通道的宽度。如果泵的驱动机用电缆为地下敷设时,还应考虑电缆沟所需宽度。此外,还要考虑泵用冷却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干管所需宽度; 4)由于整个管廊的管道布置密度并不相同,通常在首尾段管廊的管道数量较少。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减小首尾段管廊的宽度或将双层管廊变单层管廊。(2)管廊的跨度: 管廊的柱距和省廊的跨距是由敷设遮其上的管道因垂直荷载所产生的允许弯曲挠度决定的,通常为6—9m。如中小型装置中,小直径的管道较多时,可在两根支柱之间设置副梁使管道的跨距缩小。另外,管廊立柱的间距,宜与设备构架支柱的间距取得一致,以便管道通过。如果是混凝土管架,横梁顶宜埋放一根φ20圆钢或钢板,以减少管道与横梁间的摩擦力。

(3)管廊的高度可根据下面条件确定:

1)横穿道路的空间。管廊在道路上空横穿时,其净空高度为: ①装置内的检修道不应小于4.5m;②工厂道路不应小于5.0m; ③铁路不应小于5.5m;

④管廊下检修通道不应小于3m。当管廊有桁架时要按桁架底高计算。

2)管廊下管道的最小高度。为有效地利用管廊空间,多在管底下布置泵。考虑到泵的操作和维护,至少需要3.5m;管廊上管道与分区设备相接时,一般应比管廊的底层管道标高低或高600~1000mm。所以管廊底层管底标局最小为3.5m。管廊下布置管壳式冷换设备时,由于设备高度增加,需要增加管廊下的净空。

3)垂直相交的管廊高差。若省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直角相交,其高差取决于管道相互连接的最小尺寸,一般以500~750mm为宜。对于大型装置也可采用1000mm高差。管廊的结构尺寸。在确定省廊高度时,要考虑到管廊横梁和纵梁的结构断面和型式,务必使梁底和架底的高度,满足上述确定管廊高度的要求。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间距一般为1.2~2.0m,主要决定于管廊上最大管道的直径。

至于装置之间的管廊的高度取决于管架经过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沿工厂边缘成罐区,不会影响厂区交通和扩建的地段,从经济性和检修方便考虑,可用管墩敷设,离地面高300~500mm即可满足要求。3塔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塔与其关联的设备的布置有什么要求? 答:(1)塔的布置方式:

1)单排布置,一般情况下较多采用单排布置,管廊的一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塔或立式容器时,一般中心线对齐,如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塔设置联台平台时,宜中心线对齐或切线对齐;

2)双排布置,对于直径较小本体较高的塔,可以双排布置或成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利用平台将塔联系在一起,提高其稳定性。但对平台生根构件应采用可以滑动的导向节点,以适应不同操作温度的热胀影响;

3)构架式布置,对直径DN≤1000mm的塔还可以布置在构架内或构架的一侧。对用构架提高其稳定性和设置平台、梯子。对于布置在构架上的分段塔,当无法使用机动吊装机具时,应在构架上设置检修吊装设施。

(2)塔与其关联设备的布置要求: 塔与其关联设备如进料加热器、非明火加热的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回流罐、塔底抽出泵等,宜按工艺流程顺序靠近布置,必要时可形成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设在一个区内,这样便于操作管理。4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如何确定?

答: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1)在塔与管廊之间布置泵时,应按泵的操作、维修和配管要求确定;

(2)塔与管廊之间不布置泵时,塔外壁与管架立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5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如何确定?

答: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管道、平台、仪表和小型设备等布置和安装的要求外,尚应满足操作、维修通道和基础布置的需耍。两塔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2.5m。6塔和立式容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利用内压或流体重力将物料送往其他设备或管道时,应由其内压和被送往设备或管道的压力和高度确定;

(2)当用泵抽吸时,应由泵的汽蚀余量和吸入管道的压力降确定设备的安装高度;

(3)带有非明火加热重佛器的塔,其安装高度,应按工艺要求的塔和重沸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操作要求确定;(4)应满足塔底管道安装和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净空,且塔的基础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200mm。7换热设备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与分馏塔关联的管壳式换热设备,如塔底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等。宜接工艺流程顺序布置在分馏塔的附近;

(2)两种物料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宜布置在两种物料进出口相连的管道最近的位置;

(3)一种物料与几种不同物料进行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应成组布置;

(4)用水或冷剂冷却几组不同物料的冷却器,宜成组布置;(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宜取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当支座间距不相同时,宜取一端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为了管道连接方便,地面上布置的换热器也可采用管程进出口管嘴中心线对齐;

(6)换热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地面上,但是换热设备数量较多可布置在构架上:

1)浮头式换热器在地面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和管箱的两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6m的空地,浮头端前方宜有宽度不小于1.2m的空地;

②管箱前方从管箱端算起应留有比管束长度至少长1.5m的空地。2)浮头式换热器在构架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0.8m; ②管箱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1mn,平台采用可拆卸式栏杆,并应考虑管束抽出区所需的空间;

③构架高度应能满足换热器的管箱和浮头的头盖吊装需要。(7)为了节约占地或工艺操作方便可以将两台换热设备重叠在一起布置。但对于两相流介质或壳体直径大于或等于1.2m的换热器不宜重叠布置;

(8)换热器之间、换热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9)重质油品或污染环境的物料的换热设备不宜布置在构架上;(10)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换热器的上方,如无楼板或平台隔开,不应布置其他设备。8重沸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明火加热的重沸器与塔的间距,应按防火规范中加热炉与塔的间距要求布置;

(2)用蒸汽或热载体加热的卧式重沸器应靠近塔布置,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二者之间的距离应满足管道布置要求,重沸器抽管束的一端应有检修场地和通道;

(3)立式重沸器宜用塔作支撑布置在塔侧,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其上方应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

(4)一座塔需要多台并联的立式重沸器时,重沸器的位置和安装高度,除保证工艺要求外,尚应满足进出口集合管的布置要求并便于操作和检修。

9空冷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宜布置在装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空冷器应布置在主管廊的上方、构架的顶层或塔顶;(3)空冷器不应布置在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物料自燃点和输送、储存液化烃设备的上方;否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的隔板隔离保护;(4)多组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布置形式一致,宜采用成列式布置;应避免一部分成列式布置而另一部分成排布置;

(5)斜顶式空冷器不宜把通风面对着夏季的主导风向。斜顶式空冷器宜成列布置,如成排布置时,两排中间应有不小于3m的空间;(6)并排布置的两台增湿空冷器或干湿联合空冷器的构架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7)空冷器管束两端管箱和传动机械处应设置平台;

(8)布置空冷器的构架或主管廊的一侧地面上应留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和通道。

10空冷器的布置如何避免自身的或相互间的热风循环? 答:(1)同类型空冷器布置在同一高度;(2)相邻空冷器靠紧布置;

(3)成组的干式鼓风式空冷器与引风式空冷器分开布置,引风式空冷器应布置在鼓风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4)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将鼓风式空冷器管束提高。

11加热炉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加热炉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明火加热炉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并靠近消防通道,且应于可燃气体、液化烃、甲B类液体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2)加热炉与其他明火设备应布置在一起;

(3)几座加热炉可按炉子中心线对齐成排布置。两座加热炉净距不宜小于3m;

(4)当采用机动维修机具吊装加热炉炉管时,应有机动维修机具通行的通道和检修场地。对于带有水平炉管的加热炉,在抽出炉管的一侧,检修场地的长度不应小于炉管长度加2m;(5)加热炉外壁与检修道路边缘的间距不应小于3m;

(6)对于设有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炉,汽包宜设在加热炉顶部或邻近的构架上;

(7)加热炉与其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的间距,不应小于6m;

(8)当加热炉有空气预热器、鼓风机、引风机等辅助设备时,辅助设备的布置应不妨碍其本身和加热炉的检修;

(9)加热炉与露天布置的液化烃设备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2.5m,当设备之间设置非燃烧材料的实体墙时,其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实体墙的高度不宜小于3m,距加热炉不宜大于5m,并应能防止可燃气体窜入炉体;当液化烃设备的厂房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加热炉一面为封闭墙时,加热炉与厂房的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12立式容器布置的方式有哪些要求?

答:立式容器的外形与塔类似,只是内部结构没有塔的内部结构复杂,立式容器的布置方式和安装高度等可参考塔的布置要求,另外尚应考虑以下要求:

(1)为了操作方便,立式容器可以安装在地面、楼板或平台上,也可以穿越楼板或平台,用支耳支撑在楼板或平台上;

(2)立式容器穿越楼板或平台安装时,应尽可能避免容器上的液面指示、控制仪表也穿越楼板或平台;

(3)立式容器为了防止粘稠物料的凝固或固体物料的沉降,其内部带有大负荷的搅拌器时,为了避免振动影响,应尽可能从地面设置支承结构;

(4)对于顶部开口的立式容器,需要人工加料时,加料点的高度不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如高出lm时,应考虑设加料平台或台阶。13卧式容器的布置和安装高度有哪些要求?

答:(1)卧式容器宜成组布置。成组布置卧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或按封头切线对齐。卧式容器之间的净空可按0.7m考虑。(2)在工艺设计中确定卧式容器尺寸时,尽可能选用相同长度不同直径的容器,以利于设备布置。

(3)确定卧式容器的安装高度时,除应满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容器下有集液包时,应有集液包的操作和检测仪表所需的足够空间; 2)容器下方需设操作通道时,容器底部配管与地面净空不应小于2.2m;

3)不同直径的卧式容器成组布置在地面或同一层楼板或平台上时,直径较小的卧式容器中心线标高可适当提高,使与直径较大的卧式容器筒体项面标高一致,以便于设置联合平台。

(4)卧式容器在地坑内布置时,应妥善处理坑内的积水和有毒、可燃易爆介质的积聚。坑内尺寸应满足容器的操作和检修要求。对多雨地区可考虑在地坑上部设置雨棚。

(5)卧式容器的平台的设置要考虑人孔和液面计等操作。顶部平台标高宜比顶部管嘴法兰面低150mm。当液面计上部接口高度距地面或操作平台超过3m时,液面计应装在直梯附近。对于集中布置的卧式容器可设联合平台。

14泵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其布置有何具体要求?

答:(1)泵的布置方式有三种: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和室内布置: 1)露天布置:露天布置的泵,通常集中布置在管廊的下方惑侧面,也可分散布置在被抽吸设备的附近。其优点是通风良好,操作和检修方便;

2)半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的泵适用于多雨地区,一般在管廊下方布置泵,在上方管道上部设雨棚。或将泵布置在构架的下层地面上,以构架平台作为雨棚。这些泵可根据与泵有关设计布置要求,将泵布置成单排、双排或多排; 3)室内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将泵布置在室内。如果工艺过程要求设备布置在室内时,其所属的泵也应在室内布置。(2)泵的布置具体要求如下:

1)成排布置的泵应按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置;泵露天、半露天布置时;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宜集中布置;与操作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之间应有不小于4.5m的防火间距;与液体烃泵之间应有不小于7.5m的防火间距; 2)泵成排布置时,宜将泵端出、入口中心线对齐,或将泵端基础边线对齐;

3)泵双排布置时,宜将两排泵的动力端相对,在中间留出检修通道; 4)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外侧时,泵区通道的最小净宽为2m,最小净高为3m,泵端前面操作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或外侧时,不论是单排或双排,泵和驱动机的中心线宜与管廊走向垂直;

6)泵布置在室内时,两排泵净距不应小于2m。泵端或泵侧与墙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操作、检修要求且不宜小于lm;

7)除安装在联合基础上的小型泵外,两台泵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

8)泵的基础面宜高出地面200mm。最小不得小于100mm;在泵吸入口前安装过滤器时,泵基础高度应考虑过滤器能方便清洗和拆装; 9)立式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构架下方时,其上方应留出泵体安装和检修所需的空间;

10)输送极度危害物质(如丙烯?氢氰酸等)的泵房与其他泵房应分隔设置;

11)消防水泵房应设双动力源;

12)公用备用泵宜布置在相应泵的中间位置; 13)泵的布置应考虑管道柔性设计要求。15压缩机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压缩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布置,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2)压缩机宜布置在被抽吸的设备附近,其附属设备宜靠近机组布置;

(3)可燃气体压缩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与明火设备、非防爆的电气设备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28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

2)宜露天布置或半敞开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布置在厂房内; 3)单机驱动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的甲类气体压缩机厂房,不宜与其他甲、乙、丙类房间共用一幢建筑物;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液体设备,但自用的高位润滑油箱不受此限。(4)单层布置的压缩机,当基础较高时,宜按需要设置操作平台;当附属设备较多时,宜两层布置。16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根据其结构特点确定。进出口都在底部的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进出口连接管道与地面的净空要求;

(2)进出口连接管道与管廊上管道的连接高度要求;(3)吸入管道上过滤器的安装高度与尺寸的要求;(4)为了减少振动应降低往复式压缩机的安装高度。17吊车的选用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压缩机的最大检修部件重量超过1.0t时,应设吊车: 1)起重量小于1.0t,宜选用移动式三角架,配电动葫芦或手拉葫芦; 2)起重量1.0~3.0t,宜选用手动梁式吊车; 3)起重量大于3.0~10.0t,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4)起重量大于10.0t,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2)按压缩机台数和用途选用吊车: 1)压缩机露天布置,可不设固定吊车;

2)压缩机布置在单层厂房内数量超过4台或虽然数量少于4台,但基础在2m以上,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3)压缩机数量超过4台或检修次数频繁、吊运行程较长时,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

18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有哪些要求? 答:《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对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要求、覆盖耐火层的部位、耐火极限要求如下:(1)下列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应覆盖耐火层: 1)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2)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3)加热炉的钢支架;

4)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主管廊的钢管架;

5)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且总重量等于或大于25t的非可燃介质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和裙座。

(2)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的下列部位,应覆盖耐火层:设备承重钢构架:单层构架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透空的算子板时,地面以上10m范围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封闭楼板时,该层楼板面以上的梁、柱:

1)设备承重钢支架或加热炉钢支架:全部梁、柱; 2)钢裙座外侧未保温部分及直径大于1.2m的裙座内侧; 3)钢管架:底层主管廊的梁、柱,且不宜低于4.5m;上部设有空气冷却器的管架,其全部梁柱及斜撑均应覆盖耐火层。

(3)涂有耐火层的构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当耐火层选用防火涂料时,应采用厚型无机并能适用于烃类火灾的防火涂料。19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布置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控制室、变配电室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可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布置在第二层或更高层;(2)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的装置内,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

(3)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侧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的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4)控制室或化验室的室内,不得安装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一次仪表。当上述仪表安装在控制室、化验室的相邻房间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20一般的多层辅助厂房跨度、柱距、进深、层高和开间为多少? 答:建筑物的跨距、柱距、层高等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应按照建筑统一模数设计。常用模数如下:

(1)跨度:6.0,7.5,9.0,10.5,12.0,15.0,18.0(m);(2)柱距:4.0,6.0,9.0,12.0(m);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柱距多用6m;

(3)进深:4.2,4.8,5.4,6.0,6.6,7.2(m);(4)居高:2.4+0.3的倍数(m);(5)开间:(2.7),3.0,3.3,3.6,3.9(m)。

21在什么情况下需设围堰?围堰设计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在操作或检修过程中有可能被油品、腐蚀性介质或有毒物料污染的区域应设围堰;处理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区尚应铺设防腐蚀地面。

(2)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围堰应比堰区地面的高出150-200mm; 2)围堰内应有排水设施;

3)围堰内地面应坡向排水设施,坡度不宜小于3‰。

22生产装置的通道设置应符合哪些要求?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是多少?

答:进行设备布置时,应根据施工、维护、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综合考虑设置必要的通道和场地。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当合成纤维装置的酯化聚合、抽丝与后加工厂房的占地面积大于10000m2时,应在其两侧设置通道。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应与工厂道路衔接。(1)装置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装置宽度大于60m时,应在装置内设贯通式消防通道; 2)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且装置外两侧有消防通道时,可不设贯通式消防通道。装置内的不贯通式道路应设有回车场地。3)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道路路肩上管架与路面边缘净距不应小于lm,路面内线转弯半径不宜小于7m,路面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

(2)检修通道应满足机动检修用机具对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和承受荷载的要求、并能通向设备检修的吊装孔。

(3)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消防通道、检修通道应合并设置。(4)操作通道,应根据生产操作、巡回检查、小型维修等的频繁程度和操作点的分布决定。

(5)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要求如表5.1.47。23设备的构架或平台的安全疏散通道,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塔区平台、设备的构架平台或其他操作平台,应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但长度不大干8m的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平台或长度不大于15m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的平台,可只设一个梯子;

(2)相邻的构架、平台宜用定桥连通,与相邻平台连通的走桥可作为一个安全疏散通道;(3)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24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是指什么?

答: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即:露天化、流程化、集中化和模块化。

(1)露天化:从近几年实际设计中可以看出,除大型压缩机布置在半敞开的厂房内以外、其他设备给大多数布置在滚天。其优点是节约占地,减少建筑物,有利于防爆,便于消防;

(2)流程化:以管廊为纽带按工艺流程顺序将紧凑设备布置在管廊的上下和两侧;

(3)集中化:将几个装置合理地集中在一个大型街区内组成联合装置,按防火设计规范用通道将各装置分开,此通道可作为两侧装置设备的检修通道,也可作为消防通道。设中央控制室,且朝着设备的墙不开门窗,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操作;(4)模块化:装置的工艺单元可采用模块布置。如泵、汽轮机、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采用模块布置,配管也可以模块布置;又如加热炉的燃料油、燃料气管道系统,装置内软管站管道也可以模块布置。甚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用于不同地区仅作局部修改即可重复利用。

25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答:(1)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有;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4)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5)管道应架空或地上缴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6)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7)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8)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O%-3O%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 9)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0)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1)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惰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2).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3)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不可避免时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放净。管道布置应减少“盲肠”;

14)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满足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需要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者外,应采用焊接连接。

下列惰况应考虑法兰、螺纹或其他可拆卸连接: 1)因检修、清洗、吹扫需拆卸的场合; 2)衬里管道或夹套管道;

3)管道由两段异种材料组成且不宜用焊接连接者; 4)焊缝现场热处理有困难的管道连接点; 5)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管道; 6)设置盲板或“8”字盲板的位置。(3)气体支管宜从主管的顶部接出。

(4)有毒介质管道应采用焊接连接,除有特殊需要外不得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有毒介质管道应有明显标志以区别于其他管道,有毒介质管道不应埋地撤设。

(5)布置固体物料或含固体物料的管道时,应使管道尽可能短。少拐弯和不出现死角:

1)固体物料支管与主管的连接应顺介质流向斜接,夹角不宜大于45°;

2)固体物料管道上弯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道公称直径的6倍; 3)含有大量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和高粘度液体管道应有坡度。(6)需要热补偿的管道,应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则”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热补偿方案。

(7)敷设在管廊上要求有坡度的管道,可采用调整管托高度。在管托上加型钢或钢板垫枕的办法来实现。对于放空气体总管(或去火炬总管)宜布置在管廊立柱的项部,以便于调整标高。

(8)布置与转动机械设备连接的管道时,应使管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满足设备管口的允许受力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改变管道走向,增强自然补偿能力; 2)选用弹簧支吊架; 3)选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 4)在适当位置设置限位支架。(9)布置与往复式压缩机相连的管道时,应使管系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和管道的气柱固有频率避开机器的激振频率.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增设防振支架; 2)适当扩大管径; 3)增设脉动衰减器或孔板;

4)合理设置缓冲器,避开共振管长,尽可能减少弯头。(10)不应在振动管道上弯矩大的部位设置分支管。

(11)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如往复式压缩机、往复泵的出口管道等)的转弯处,应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1.5倍公称直径的弯头。分支管直顺介质流向外接。

(12)从有可能发生振动的管道上接出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mm的支管时,不论支管上有无阀门,连接处均应采取加强措施。(13)自流的水平管道应有不小于3‰的顺介质流向坡度。(14)管道穿过建筑物的楼板、屋顶或墙面时,应加套管,套管与管道门的空隙应密封。套管的直径应大于管道隔热层的外径。并不得影响管道的热位移。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离套管端部不应小于150mm。套管应高出楼板、屋顶面50mm。管道穿过屋顶时应设防雨罩。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或防爆墙。

(15)布置腐蚀性介质、有毒介质和高压管道时,应避免由于法兰、螺纹和填料密封等泄漏而造成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易泄漏部位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否则应设安全防护。(16)有隔热层的管道,在管墩、管架处应设管托。无隔热层的管道,如无要求,可不设管托。当隔热层厚度小于或等于80mm时,选用高10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80mm时,选用高15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130mm时,选用高200mm的管托;保冷管道应选用保冷管托。

(l7)厂区地形高差较大时,全厂性管道敷设应与地形高差保持一致。在适当位置调整管廊标高。管道的最小坡度宜为2‰。管道变坡点宜设在转弯处或固定点附近。

(18)对于跨越、穿越厂区内铁路和道路的管道,在其跨越段或穿越段上不得装设阀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和法兰、螺纹接头等管道组成件。

(19)有热位移的埋地管道,在管道弧度允许的条件下可设挡墩,否则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20)管道布置时管道焊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对接焊口的中心与弯管起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小于100mm;2)管道上两相邻对接焊口的中心间距:

a.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rn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得小于50mm;

b.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150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 3)环焊缝距支、吊架边缘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要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最小净距,应大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得小于100mm。

26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液化烃的管道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是:

(l)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2)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

(3)必须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采取防止气体或液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并在进、出装置及厂房处密封隔断;

(4)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并排入生产污水管道;(5)取样管道不应引入化验室;

(6)金属管道除特殊需用法兰连接外,应采用焊接连接。27哪些介质管道须静电接地?管网的接地连接点和接地电阻值有何要求?

答: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的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静电接地设施:

(1)装置区中各个相对独立的建(构)筑物内的管道,可通过与工艺设备金属外壳的连接(法兰连接),进行静电接地;(2)管网内的泵、过滤器、缓冲器等处应设置接地连接点;(3)管网在进出装置区处、不同爆炸危险环境的边界、管道分岔处的管道应进行接地,对于长距离的无分支管道,应每隔80-100m与接地体可靠连接;(4)对金属管道中间的非导体管段(如聚氯乙烯管),除需做屏蔽保护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接,或用6mrn多股铜芯绝缘电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金属件应接地。

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宜小于100Ω;在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场所,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00Ω。28管道敷设的方式有哪几类?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管道敷设方式有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两大类:

(l)地而以上通称架空敷设。是工业生产装置管道敷设的主要方式。具有便于施工、操作、检查、维修及经济等优点;(2)地下敷设

1)埋地敷设:其优点是利用地下的空间,使地面以上空间较为简洁,并不需支承措施;其缺点是管道腐蚀性较强,检查和维修困难,在车行道处有时需特别处理以承受大的载荷,低点排液不便及易凝油品凝固在管内时处理困难,带隔热层的管道很难保持其良好的隔热功能等,故只有不可能架空敷设时,才予以采用;

2)管沟敷设;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提供了较方便的检查维修条件;还可敷设有隔热层的高温、易凝介质或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其缺点是费用高,占地面积大,需设排水点,易积聚或单入油气增加不安全因素,易积聚污物清理困难等。因此在装置内只在必要时,才采用管沟敷设。

29符合哪些条件的管道.允许将管道直接埋地布置? 答:(1)输送介质无腐蚀性、无毒和无爆炸危险的液体、气体管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地上敷设的;

(2)与地下储槽或地下泵房有关的工艺介质管道;(3)冷却水及消防水或泡沫消防管道;(4)操作温度小于150℃的热力管道。30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有哪些要求?

答: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应以管道不受损坏为原则,并应考虑最大冻土深度和地下水位等影响。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5m;在室内或室外有混凝土地面的区域,管项距地面不宜小于0.3m。通过机械车辆的通道下不宜小于0.7m或采用套管保护。31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32治塔管道布置设计时应如何考虑?

答:沿塔管道的布置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应满足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从塔顶部到塔底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并且应首先考虑塔顶管道和大直径的管道的位置和自流管道的走向,再布置压力管道和一般管道,最后考虑塔底管道和小直径管道;(3)应考虑方便操作、维修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每一条管道按照它的起止点都应尽可能短,但必须满足管道柔性的要求;

(5)每一条管道应尽量沿塔体布置,并且注意有一个“好的外观”;1)有两种惰况可考虑:一是每一条管道分别布置;二是按管道成组布置(这种方式加管道的集中荷载较大时,应取得设备设计人员的同意);2)在管道侧沿塔外壁呈同心圆布置,或沿塔外壁呈切线布置。33塔顶管道设计的要点是什么?

答:(1)塔顶管道一般有塔顶油气、放空和安全阀出口管道。塔顶放空管道一般安装在塔顶油气管道最高处的水平管段的顶部,并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2)塔顶油气管道内的介质一般为气相,管径较大,管道尽可能短,要“步步低”,不宜出现袋形管,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3)每一根沿塔管道,需在上部设承重支架,并在适当位置设导向支架,以免管嘴受力过大;(4)分馏塔顶油气管道一般不隔热,只防烫;如该管道至多台冷换设备,为避免偏流,应对称布置;

(5)塔顶为两级冷凝时,其管道布置应使冷凝液逐级自流,油气总管与冷凝路入口支管应对称布置,使流量均匀;

(6)当塔顶压力用热旁路控制时,热套路管应保温,尽最短,其调节阀应安装在回流罐”上部,且管道不得出现“袋形”,以避免积液;(7)减压塔顶油气管道与塔开口直接焊接而不采用法兰连接,以减少泄漏。

34塔体侧面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塔体侧面管道一般有回流、进料、侧线抽出、汽提蒸汽、重沸器入口和返回管道等,为使阀门关闭后无积液,上述管道上的阀门宜直接与塔体管口直接相接,进(出)料管道在同一角度有两个以上的进(出)料开口时,管道应考虑一定的柔性;

(2)分馏塔侧线到汽提塔的管道上如有调节阀其安装位置应靠近汽提塔.以保证调节同前有一段液住.其液柱的高度应满足工艺的要求。35塔底管道设计有何特点?

答:(1)塔底的操作温度一般较高,因此在布置塔底管道时,其柔性应满足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塔底抽出管道和泵相连时,管道应短且少拐弯,又需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泵嘴受力。塔底抽出线应引至塔裙或底座外,塔裙内严禁设置法兰成仪表接头等管件。塔底到塔底泵的抽出管道在水平管段上不得有“袋形”,应是“步步低”,以免塔底泵产生汽蚀现象,抽出管上的隔断阀应尽最靠近塔体,并便于操作;

(2)除非是辅助重沸器,或者是两个以上并联的重沸器同时操作,而且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其热负荷,塔底到重沸器的管道一般不宜设阀门。塔底釜式重佛器带有离心泵时,重沸器的标高应满足离心泵所需要的有效汽蚀余量,同时使塔底液面与重沸器液面的高差所形成的静压头足以克服降液管、重沸器和升气管的压力损失。因此,管道的布置应在满足柔性要求的同时,管道应短,弯头应少。36塔上人孔的布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塔的人孔应设在塔的操作区内,进、出塔比较方便、安全、合理的地方,并宜设在同一方位上。

(2)设置人孔的部位必须注意塔的内部构件,一般应设在塔板上方的鼓泡区,不得设在塔的降液管或受液槽区域内;

(3)塔体上的人孔(或手孔),一般每3-8层塔板布置一个;(4)人孔中心距平台面的高度一般为600mm至1000mm之间,最适宜高度为750mm;

(5)一座塔上的人孔宜布置在同一垂直线上,使其整齐美观。37塔的管口方位有何要求?

答:(1)塔的管口方位应满足塔内件工作原理及结构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设备内件整体结构与管口的相对方位;塔顶气相开口布置在塔顶头盖中部;塔的回流开口,一般布置在塔板上方的管道侧;气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与降液管平行;气液混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并设分配管;汽提蒸汽开口在汽提塔板下方,并加气体分配管。侧线产品抽出口在降液管下方的公弧范围内,宜设抽出斗,对于中间降液管的双溢流塔板,其抽出口可布置在该处任意角度,设抽出斗;塔底抽出口设在塔底头盖的中部,并设防涡流板,抽出口应延伸到塔的裙座外;

(2)对于有塔板的塔,人孔宜布置在与塔板溢流堰平行的塔直径上,条件不允许时可以不平行,但人孔与溢流堰在水平方向的净距应不大于50mm;

(3)人孔吊装的方位,与梯子的设置应统一布置,在事故时,人盖顺利关闭的方向与人疏散的方向应一致;

(4)液位计接口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直接连接,也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连通管相接。不得把液位计接口布置在进料口的对面60°角的范围内,除非进料口有内挡板保护。与塔直连的外浮筒式液位控制接管应加挡板。液位计、液位控制浮筒、报警等装置常位于塔平台内或局部平台端部,以便于维修;

(5)压力计接口应布置在塔的气相区内,使压力计读数不受液位压头的影响;

(6)取样口和测温口的布置,气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避开塔板降液槽的气相区,液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设在降液管区域的塔板持液层内;对于易结晶的液相取样管应被向塔板;

(7)塔顶部吊柱的定位应使旋转时可达到平台外起吊点上方,以及平台所有人孔的位置。38设备管口方位图除表示管口外,还表示什么方位? 答:除表示工艺及公用介质管口外,还应该表示:(1)仪表接管的方位,包括温度、压力、液位;(2)人孔、手孔和吊柱的方位,裙座排气孔的方位;(3)设备地脚螺栓孔的方位或支耳的方位;(4)吊耳、接地板和铭牌的方位;(5)内部爬梯、裙座底部加强支撑的方位。39如何确定卧式容器支座的固定侧?

答:从该容器所需连接的管道中找出对柔性计算最重要的(难度或要求最高的)一根管道,例如补偿量大,管径大的管道,作为决定支座型式的依据。固定侧支座位置应有利于该管道的柔性计算。40卧式容器的管口方位有什么要求?

答:(1)在设备壳体上的液体入口和出口间距应尽量远。液体入口管应尽量远离容器液位计接口;

(2)液位计接口应布置在操作人便于观察和方便维惨的位置。有时为减少设备上的接管口,可将就地液位计、液位控制器、液位报警等测量装置安装在联箱上。波位计管口的方位,应与液位调节阀组布置在同一侧;

(3)铰链(或吊柱)连接的人孔盖,在打开时应不影响其他管口或管道等;

(4)安全阀接管口应设在容器顶部。41卧式容器的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容器(罐)的管道比较简单;立式容器的管道布置大体上与塔的管道布置相似,也采取沿罐壁进行设计,管道上的阀门也要求直接与开口相接;这样可避免积液。卧式容器设备布置时,一般将罐与管廊的长方向相垂直所以其管道如气体出口管道、安全阀出口管道、液体出口管道等都朝向管廊,并与管廊上的有关;主管相连接。容器顶部开口接出的管道,其标高宜高于与管廊上相接的主管,以便于接在主管的顶部。容器底部的液体出口管道与管底下的泵相连接时,其管底标高应不影响人的通行。

(1)对卧式容器的液体出口与泵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若在通道上架空配管时,最小净空高度为2200mrn;

(2)与卧式容器底部管口连接的管道,其低点排液口距地坪最小净空为150mm;

(3)安全阀的出口排入密闭管道系统时,应避免积液,并满足安全阀出口管道顺介质流向成45°向下与密闭总管顶部相接,且无“袋形”。若安全阀安装在远离容器时,要校核从容器至安全阀入口管道的压力降;

(4)储罐顶部管道的调节阀组布置在平台上;(5)应根据设备及管道布置惰况设置平台。42加热炉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加热炉管道布置随加热炉的炉型不同而异,在加热炉管道布置时,应对其进、出料管道、燃料系统管道、吹灰气管道、灭火蒸汽管道等统一考虑;(2)对圆筒炉进、出料总管,通常采用环形布置于炉体周围,可支承在地面或炉体上。环形总管应布置在看火门以上,以便于看火门的正常操作和维修;

(3)必要时在炉出口管道弯头。三通或变径较大之外,或者从炉顶垂直向下的底部位置,设置防震支架;

(4)如果在管道设置爆破片,其方向不得朝向操作或设备;(5)主要调节阀组通常布置在管廊与炉体之间并注意通道要求;(6)蒸汽、燃料油或燃料气管道上的阀门宜布置在看火门附近的垂直管道上,并满足调节和检修的要求;

(7)在寒冷地区,应根据规定对燃料油管道采用蒸汽伴热;(8)靠近喷嘴处的管道应采用便于拆卸的接连结构,以便清扫和维修;

(9)应在经常操作的在较高位置的阀门和观察部位设置平台和梯子;(10)燃料管道的排放点,应远高炉子至少15m,并应排入收集系统,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

(11)与炉子连接的管道,尽量集中排列,以便于支撑,达到协调。美观的目的;

(12)对加热炉的进料管道,应保持各路流量均匀;对于全液相进料管道,一般各路都设有流量调节阀调节各路流量,否则应对称布置管道,气液两相的进出管道,必须采用对称布置,以保证各路压降相同;(13)环形油线应以最高温度计算热补偿量,并利用管道自然补偿来吸收其热膨胀量。

43对加热炉的燃料气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燃料气要设分配主管,使每个喷嘴的燃料气都能均匀分布;燃料气支管由分配主管上部引出,以保证进喷嘴的燃料气不携带水或凝缩油。在燃料气分配主管末端装有DN20的排液阀,便于试运冲洗及停工扫线后排液,以及开工时取样分析管道内的氧含量,排液管上应设两道排液阀以免泄漏,该阀能在地面或平台上操作。燃料气切断总阀应设在距加热炉15m以外。

(2)在燃料气管道上设置阻火器,就可以阻止火焰蔓延,阻火器按作用原理可分为干式阻火器和安全水封两种。工业生产装置中加热炉的燃料气管上一般采用多层铜丝网的干式阻火器。阻火器应放置在靠近喷嘴的地方。管道阻火器与燃烧器距离不宜大于12m。这样,阻火器就不致于处在严重的爆炸条件下,使用寿命可以延长。44管壳式和套管式换热设备的管道布置应如何考虑?

答:(1)工艺管道布置应注意冷、热物流的流向,一般冷流自下而上,热流由上而下;

(2)管道布置应方便操作,并不妨碍设备的检修;

(3)换热设备的基础标高,应满足其下部排液管距地面或平台面不小于150mm;

(4)换热设备的管道,只能出现一个高点和一个低点,避免中途出现“气袋”或“液袋”,并设高点放空,低点放净;在换热设备区域内应尽量避免管道交叉和绕行;尽量减少管道架空的层数,一般为2-3层;

(5)两台或两台以上并联的换热设备入口管道直对称布置,对气液两相流换热设备则必须对称布置,才能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6)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上测量仪表,应靠近操作通道及易于观测和检修的地方安装;

(7)与换热设备相接的易凝介质的管道或含有固体颗粒的管道副线,其切断阀应设在水平管道上,并应防止形成死角积液;

(8)在寒冷地区,室外的换热设备的上、上水管道应设置排液阀和防冻连通管。

4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其管道布置应如何设计?

答:(1)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区域内,可在地面或平台面上敷设管道,但不应妨碍通行和操作;

(2)当管道上无调节阀或排液管时,管底距地面净空应大于或等于150mm;

(3)调节阀组应平行于冷换设备布置;(4)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之间管道布置的净距应大于或等于650mm;

(5)管道布置应考虑各换热设备的管箱和头盖的拆卸空间;(6)并联多组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应对称布置。46立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管道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以补偿在各种工况下设备和管道的热膨胀;

(2)当重沸器管口同塔的管口对接时,如荷载条件允许,则最好在塔体上设支架支承重沸器,而且支架的位置及形式应能满足塔体及管道膨胀所产生的位移及荷载要求;

(3)配管时应留出重沸管束在原地拆卸所需的空间;

(4)对壳体上带膨胀节的单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进行配管,柔性分析及设备的支撑设计时,应考虑该膨胀节的影响;

(5)当重沸器的长度与直径之比(L/D)大于6.0时,宜设导向支架;

(6)当重沸器的阀门和盲板离地评3m以上,应在塔上设置平台。47管壳式卧式卧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在热胀许用应力范围内,重沸器的降液管和升汽管,应尽可阻短而直、减少弯头数里,以减少压降;

(2)当重沸器有2个升汽口时,为使其管内流绿相等,升汽省应对称布置。若升汽管管径不同和布置不对称时,应尽量使这二根管段的阻力相等。否则,阻力大的升汽管的流量小会使热量分配不匀;(3)从重沸器内抽出的液体为饱和液体,如果管道系统产生压降,液体就将开始闪蒸,产生气液两相流体流动,影响控制和测量仪表的操作和精度。因此在布置饱和液体管道时,其基本原则是使压力降最小,并在测量或控制仪表前不出现垂直上升管段;(4)重沸器管程加热介质的进口管道上通常装有温度调节阀及其阀组,这些阀门一般布置在靠近重沸器管程进口的地面或平台面上。48空冷器的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分馏塔顶至空冷器油气管道,一般不宜出现“液袋”。当空冷器进出口无阀门或为两相流时,管道必须对称布置,使各片空冷器流量均匀;

(2)空冷器的入口集合管应靠近空冷器管嘴连接,如因应力或安装需要,出口集合管可不靠近管嘴连接,集合管的截面积应大于分支管截面积之和;

(3)空冷器人口为气液两相流时,各根支管应从下面插入人口集合管内;以使集合管底的流体分配均匀;同时在集合管下方设置停工排液管道,接至空冷器出口管道上;

(4)空冷器人口管道较高;如距离较长,需在中间设置专门管架以支承管道;

(5)湿式空冷器的软化水回水系统为自流管道,因此,应注意管系的布置,并拐弯不宜过多。回水总管应有顺介质流向的坡度;(6)空冷器的操作平台上设有半固定蒸汽吹扫接头,其阀门宜设在易接近处,并应注意蒸气接头方向,保证安全操作。49泵类的管道设计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l)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网,管道一定要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口处的应力和力矩;(2)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的“汽蚀余量”的要求,管道应尽可能短、少拐弯不得有气袋。如难以避免,应在高点设放气阀;(3)当泵吸入管较长时,宜设计成一定的坡度(i=5‰);泵比容器低时宜坡向泵,泵比容器高时宜坡向容器;

(4)在紧靠泵人口管道切断阀下游,应设过滤器或临时过滤器,为防止泵的流体倒流引起泵的叶轮倒转,泵出口应装有止回阀;(5)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得影响泵正常运行及维修检查所需空间;

(6)往复泵进、出口管道设计应考虑流体脉动的影响。50泵的保护线有哪几种?其作用是什么?

答:泵的保护线有6种,其作用是为了使泵体不受损害和正常运转,根据使用条件设置泵的保护管线。

(1)暖泵线--在输送介质温度大于200℃的高温油品时,有备用泵的情况下应设置DN20~25暖泵线;

(2)小流量线--当泵的工作流量低于泵的额定流量30%时,应设置泵在最低流量下正常运转的小流量线;

(3)平衡线--对于输送常温下饱和蒸汽压高于大气压的液体或处于泡点状态的液体,为防止进泵液体产生蒸汽或有气泡进入泵内引起汽蚀应加平衡线;

(4)旁通线--用于泵的试运转或非正常操作状态下出口主阀关闭时,仍能使泵处于运转。一般在阀前后压差非常高的场合设置带有限流孔极的旁通阀;(5)防凝线--输送在常温下凝固的高倾点或高凝固点的液体时,其备用泵和管道应设防凝线,以免备用泵和管道堵塞;

篇8:防爆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1.1 表面温度

矿用电气设备许可最高表面温度为150℃, 采取措施避免粉尘堆积时, 则为450℃。限制电气设备的表面温度是为了确保设备运行中避免点燃周围可燃性混合物的危险温度。

1.2 耐湿热性能

一般矿井井下环境的温度在20℃~30℃之间, 最高温度可达32.8℃, 相对湿度在92%~98%, 最高相对湿度可达凝露点。根据定义, 在一日内有12h以上气温不低于20℃, 相对湿度不低于80%的天数, 全年累计在两个月以上的地区就叫湿热带。矿用电气设备使用的场所基本上等于或劣于湿热环境。为确保防爆电气设备在井下环境中长期使用, 它们要具有耐湿热性能。

2 紧固件

紧固件用于连接和紧固防爆电气设备部件, 它是确保防爆电气设备性能的重要零件, 各类防爆电气设备都不可缺少。螺栓和螺母要附有防松装置。一般用弹簧垫圈作为防松件, 有的部位采用重叠双螺母来防松。结构上有特殊要求时要采用特殊紧固件。例如, 把螺栓或螺母放在护圈或沉孔中, 以免无关人员随意打开这些外壳导致失爆。

对护圈式或沉孔式紧固件有以下要求:第一, 螺栓头或螺母放在护圈或沉孔内, 使用专用工具才能打开。第二, 紧固后, 螺栓头或螺母的士平面不可超出护圈或沉孔。第三, 护圈直径d2、高度h、螺栓通孔直径d1要满足规定要求。第四, 防护圈可设有开口, 开口的圆心张角要小于或等于120℃。第五, 防护圈要与主体牢固地连在一起。紧固件要使用不锈材料制造或经电镀等防锈处理。

3 联锁装置

联锁装置能避免由于误操作而导致的明火引爆瓦斯, 以防人身触电事故。各种电气设备的联锁装置, 尽管结构有区别, 而都是为了确保操作顺序, 避免误操作。对联锁装置的要求是设备带电时, 可拆卸部分不能拆卸, 可拆卸部分打开时, 此设备不能送电。

4 接线盒与连接件

4.1 接线盒

接线盒是专供电缆或导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的部件。正常运行出现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 功率大于250W或电流大于5A的I类电气设备, 都要采用接线盒与设备主体进行电气连接 (也可用插销实现连接) 。

接线盒可做成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充油型、充砂型等。目前, 煤矿用I类电气设备一般为隔爆型和增安型接线盒。

接线盒的尺寸要考虑到以下因素:第一, 接线操作方便。第二, 内部留有适合于导线弯曲半径的空间。第三, 能确保正确接线, 并且接线后裸露带电体间的电气间隙、沿绝缘表面的爬电距离都要符合相应防爆类型的专门标准的规定。为避免飞弧、闪络现象, 接线盒内壁要涂耐弧漆。

4.2 连接件

接线盒只提供了一个接线的空间, 实现接线还需连接件。连接件又叫接线端子, 用于防爆电气设备引入电缆、电线接线。

对连接件的基本要求: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结构尺寸。确保连接可靠, 在振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不可松动、产生火花、过热或接触不良等现象。

5 引入装置

引入装置即进线装置, 是外电路的电线或电缆进入防爆电气设备的过渡环节。它是防爆电气设备薄弱的部分。

5.1 密封圈式引入装置

密封圈式引入装置在煤矿中广泛应用。此密封装置又分为压盘式和压紧螺母式两种。

无论是压盘式引入装置还是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 在其电缆的入口处都要制成喇叭口状, 内缘要平滑, 防止在引入橡套电缆时损伤电缆。引入高压电缆 (额定电压不低于3k V的电缆) 时, 引入装置 (或接线盒) 要留放置电缆头的空间。钢管布线引入装置的庄盘或压紧螺母与布线钢管或防爆挠性连接软管的连接要制成螺纹连接方式, 连接螺纹要多于6扣。

引入装置上要有防松或防止拔脱的装置。引入装置中的密封圈要采用邵尔氏硬度为45~55°的橡胶制成。有的厂家和用户选用密封圈时不检查, 有时硬度过高, 起不到密封和防松作用, 从而使设备失去防爆性能, 要引起注意。

引入装置在下列情况中要加金属垫圈, 压紧螺母引入装置要在螺母和密封圈之间加设金属垫圈。采用钢管布线的引入装置要在密封圈侧加金属垫圈。采用高压电缆引入装置要加设金属垫圈。引入装置超过1h, 对没有电缆引入的引入装置, 要用公称厚度要大于2mm的金属挡板将其封堵, 以避免不引入电缆时形成对外的通孔, 使电气设备失去防爆性能。

5.2 浇注固化填料密封式电缆引入装置

此引入装置适用于橡胶护套电缆和塑料护套电缆。电缆引入口要加避免电缆拔脱的装置, 并应敷设电缆保护管。固化密封填料要具有以下性能:不燃或难燃, 不必加热即可浇注。浇注后, 在常温下短时间内即可固化。不对电缆护套产生不良影响。

5.3 金属密封环式引入装置

这种引入装置适用于金属护套电缆, 且只有ⅡA、ⅡB类电气设备才采用这种引入装置。

6 接线

接线可靠才能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安全地运行。为此, 对接线有以下严格的技术性规定:

第一, 电气设备的内部接线、外部接地和动力芯线的连接要确保连接可靠, 受到温度变化、振动等影响也不应发生接触不良的现象。第二, 电气设备内部连接件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第三, 与铝芯电缆连接的连接件要采用过渡接头以避免电腐蚀现象出现。

接地是为了避免电气设备外壳带电而危及人身安全。在电气设备绝缘破坏时, 一般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等可能带电, 它会导致人身触电或对地放电而造成瓦斯爆炸。良好的接地, 可使设备外壳一直保持与“地”同电位, 防止上述事故出现。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要设外接地端子, 接线盒内要设内接地端子。接地零件要作防锈处理或用不锈材料制成。铠装电缆接线盒也要设外接地装置。携带式电气设备和运行中需移动的电气设备, 可不设外接地装置, 但要采用有接地芯线的电缆, 使其外壳与井下总接地网可靠连接。

摘要:不同类型的防爆电气设备, 由于防爆方式的不同, 其规定也不同, 然而, 其共同的要求是通用要求。本研究主要阐述了防爆电气设备的表面温度和耐湿热性能、紧固件、联锁装置、接线盒与连接件、引入装置、接线的技术要求等问题。

上一篇:习惯之后记叙文600字下一篇:信阳师范学院调换宿舍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