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2024-06-26

工程教研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农远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中,我校遵从教学规律,遵照国家的教学方针,积极致力于教研教改工作,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的完成了教育局教研室安排给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总结如下:

一、拟好教研教改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学校在开学初就要求各项工作要写出工作计划,与此同时教研处也明确了各个教研小组的工作目标,确定了各个教研小组的负责人和岗位职责。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人人做到心中有教学工作,心中有教研工作,做到从上到下都重视教研工作。

二、加强思想认识,培养工作责任心。

随着教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法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在社会经济的冲击下,各地区各学校都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大家都在抓教学质量和教研教改工作。为此,我们学校在本学期调整办学思路,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的重要性,使每个教师都有高度的责任感,都充分认识到新课改新教法的必要性。在多次的会议上,多次的学科培训中每位教师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育。经过学校和教研处的努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工作责任心得到加强。

三、加强教研教改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由教务处专抓教研教改工作,其他教师在教研员的具体指导下,认真依据各个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本学期的各科科计划。教研员制定好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计划,教务处根据教研教改计划开展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实行定期、定项的督导检查与评价。在本学期中学校进行了常规教研活动10次以上。在教研活动中我校主张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杜绝走形式不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活动。教务处每月月底要抓好全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在检查工作中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测验、作业批改、作业分析、听课记录、晚自习、学生对教师上课情况评价等,教务处在检查中必须做到认真检查记录并总结反馈。教导处每月都积极组织年轻教师或者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课后授课教师作了说课,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作了全面的评课。另外教研处还积极鼓励和安排全体教师大力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网络教学和资源的利用,在公开课中安排了7节多媒体教学课,展示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魅力。教师们在亲身体验和面对面的直接学习中得到了启示和锻炼,这些很好的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

在本学期为了使我校的全体教师全身心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教务处在开学计划中拟定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教改活动。9—12月组织本校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另外教研处还定期配合远程教

育处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和远教知识校内培训学习,组织开展校内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业务学习等。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都得到了新的锻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我们现在才刚刚接触新课改,很多教师还不适应,他们都还受着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在短时间内很快的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过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把我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2: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教研活动总结

2011—2012学下学期

本学期我校电教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电化教学整改方案》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

一、多方面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电教室的装备工作。由于学校资金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广积思源,多方筹措资金,为满足电教教学的需要,购置了一些重要的电教设备。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好师资培训工作

电化教育是贯彻“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因此,只有切实加强电化教学的领导,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电教水平,才能真正发挥电化教学在教改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们学校电教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电化教学的发展,我校组成了电教领导小组,促进了电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1、领导对于电化教育工作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各职能的责任使用,分解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制定出可行的电化教学工作计划,并在工作中具体实施。学校要求每个责任人

做好本职工作,领导不定期进行检查,随时评估,促使各项工作具体到位。

2、针对我校教师对电教媒体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又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对教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电教业务培训,采取了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业务学习10次,个别辅导若干次。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受益非浅。

3、发挥电教教研小组的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本学期我们成立了电化教研小组,以点带面,让电化教学骨干做示范课,使大家认识到电化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带动全校的电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电教工作列入科学管理

1、电教工作列入常规教学管理,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教育,树立“管理也是建设和投资”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人人参加管理,管理得到强化的氛围。学校建立了以副校长负责的电教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电教员工作制度》、《电教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等,从而强化了电化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3、电教设备和电教教材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

4、保证责任教师经常参加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能在校内培训和指导工作。

四、加强电教研究与实践

由于领导重视强化管理,学校的电教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篇3: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科教兴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可分科学、技术、工程三个领域。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探索与认识,发展主要形态是发现,主要手段是研究,主要成果是论文与专著。技术是科学与工程之间桥梁,发展主要形态是发明,主要手段是研究与开发,主要成果是论文和专利。工程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归宿,是以创新思想对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求解,发展主要形态是综合集成,主要手段是设计、制造、应用与服务,成果是产品、产业。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工程的综合集成,在我国统称为科技创新。然而这三个领域的性质、做法、人才需求都不一样,往往容易忽略工程。工程是强国的根本,科技进步最终落实到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最大量是工程领域。我国需要优秀科学家、发明家,更需要工程师和工程型实用人才。

2 对于普通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解

近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居全球领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改不断深化,都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发展,纷纷提出一流办学目标。然而在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类型的问题与高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近阶段,在有关人才类型的看法中存在四类人才说。一是学术型人才,他们发现规律、创造理论,如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工作者;二是工程型人才,他们从事规划、策划、设计工作;三是技术型人才,如工程师、工艺师、农艺师等;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我校作为新生本科院校,提出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针,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应该是“工程师和工艺师的摇篮”。

3 对于我校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3.1 同类型本科院校工程技术训练现状

工程技术训练教学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一系列工程要求的实践过程来实现。而目前与我校教学模式相近的本科院校在工程技术训练方面一般采用表1结构体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制造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和掌握生产工艺技术方法,系统提供工程技术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基本训练。

现代制造训练教学任务是面对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重点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学习与应用,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内容。

电气技术训练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电气设备的使用方法、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和PLC与变频器技术的应用。

从表上看三个教学环节没有相互联系,各自为阵,没体现出哪一个教学内容将它们串成一体。而微型数控教学车床教学内容包含设计、制造、管理等,涉及机、电、光等多类学科,此类教研教改能填补以上教学环节的缺陷,完善工程技术训练教学结构体系。

3.2 对于我校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3.2.1 加强工程设计和实践方面投入,建立开发培养创新能力及交叉型的实训、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学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训、实践场所;

3.2.2 培养、改造师资队伍。大学工科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还需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建立教师再学习制度,充实前沿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教师的创新精神;

3.2.3 教学方法上应灌输与启发、讲授与讨论并用。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解决,也可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2.4 课程结构应适合科技的发展。专业课内容与时俱进,注重交叉学习,尽量触类旁通的涉猎各个领域,并将这些知识整合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

3.2.5 在教学安排上按照“内容分层次、训练分阶段、实施按模块”的思路,构建“认识—技术训练—技术革新—创新”的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工程技术训练的教学内容安排宜采取模块式、分层次方式进行,可分三个阶段实施:

(1)工程技术基础实践训练,面向低年级,实践目的初步了解传统工程技术,内容是工业认知和基础实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技能;(2)综合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面向中年级,在学完一定理论基础上,根据专业不同,按项目进行专项与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初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机电复合创新实践训练,面向高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和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微型数控车床开发、设计、制造,完成创新与技术革新,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 微型数控机床的教研教改

4.1 微型数控机床的研制背景

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还处于紧缺状态,如何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以及通过本课题进一步探索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教学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制造技术是一门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学科,它涉及机、电、光等多类专业,怎样做好机与电相结合、设计与制造相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机床加工相结合、工艺与管理相结合,为本科建设办出我们上海电机学院的特色是本次课题改革的主要目的。

目前微型数控机床在市场上品种较多,其共同特点是配备手提电脑用MACH软件来控制运动,稳定性较差,与企业实际使用中的数控机床有些差别,当然就不能成为我们现代制造技术教学与培训的首选对象。本课题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本科中的现代制造技术教学工作,通过认知与感知,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拟定设计制造一种微型数控车床,该机床集我团队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按照全新设计理念,自行开发制造,是一台具有高新技术、微缩数控教学机床。该机床的研制将结合教学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定方案,自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研讨方式,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既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全过程的案例教学,又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4.2 微型数控机床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微型数控教学车床,其功能与企业使用的数控机床要求基本一致,采用数控系统控制横轴(X)、纵轴(Z)两坐标移动,运用卧式车床布局,实现数控车床对各种轴类、盘类零件的内外圆柱面、圆弧面、端面、切槽、倒角等复杂表面的加工,并能车削各种螺纹,适合对小型零件复杂表面的加工,对零件可进行多次重复循环加工。作为微型数控教学车床还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4.2.1 有高灵敏度。

数控机床须有较高精度、热稳定性及动态敏感度,具有较高的刚度,阻尼精度及耐磨性,热变形小。为此要采用高效传动部件,如滚珠丝杠副,直线滚动导轨等。

4.2.2 开放式数控系统。

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在统一运行平台上,面向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集成用户特殊要求和技术诀窍。

4.2.3 网络化数控装备。

数控装备的网络化是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以及远程控制、敏捷制造工程的基础,是目前数控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们所研究的微型数控机床更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数控机床技术方面的教学与培训。该研究对象有较高经济性和实用性,是教学与培训首选对象。本机床可根据不同需求采用各种数控系统。

4.3 微型数控机床的研制方案

本课题采用自行设计,科学、安全、合理地配以成熟的技术支持,选用适当的、性能稳定的、安全可靠的外购配套件和先进数控系统的方法进行开发研究。

微型数控车床是集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总体形式,运用世界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的G代码和M功能进行编程,能对各种轴类、盘类零件的内外圆柱面、圆弧面、端面、切槽、倒角等复杂表面等加工,并能实现对螺纹的完美制作。

在进行市场调研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各类配套件使用情况与性能,力求以较合理性价比确定所需方案。在此基础上,总结拟定机床主要技术参数、总体结构、功能等;确定外购配套件、配套系统的型号、结构与性能。接着按机床各个功能部件进行分工设计,并不断反馈、总结,尽可能做到完善、可靠、安全。最后总体归纳定稿,进入实体制造阶段。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部分或全部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技术本科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学校将来的发展特别是工科教学的完善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5 结束语

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习教学要重视其过程,要和培养综合能力、探究能力联系在一起。实验、实习教学改革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应设立模块式的核心实习、实验,或校本实习、实验。我校是以“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向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微型数控教学机床的研制,依据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针,在教研教改中探索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育向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

关键词:工程型人才,微型数控教学机床,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M].东方出版中心,2008.

[2]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篇4: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依靠自己独创的“三M三课一循环”的校本教研系统工程,在打造名师团队,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走出了一条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所谓“三M”,从学校层面讲,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三种环境:建立磨砺机制——搭建观摩平台——形成发展模式;从教师层面讲,指的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刻苦磨砺教学基本功——相互临摹教学亮点——出类拔萃成为教学楷模。

所谓“三课”,是校本教研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实践载体: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的精雕细琢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同伴互助课;传播理念、展示形象的精品示范课。

从2004年开始,我们用近五年的时间潜心抓教师基本业务素质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站得住”问题。2009,2010年,学校改进青年教师大奖赛规则,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活动,创设交流研讨情境,着力解决教师教学“站得好”问题。2011年以来,学校又把一部分教师推向全省、全国的大舞台,通过他们的获奖,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改试验,以实现“站得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炼,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此所谓“一循环”。

教师们用精雕细琢课反复打磨教学基本技能,用同伴互助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用精品录像课展示风采。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秀教师的“一花独放”,引得“万紫千红春满园”。几年来,阜阳实验中学这条“三M三课一循环”的教师成长之路走得可谓艰辛而又坚定。

一、建立磨砺机制,练就扎实教学基本功

阜阳实验中学成立于2000年。2004年夏,学校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转型:由民办公助收归国有,相关政策取消了,原来的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相继离开,教师队伍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此后几年,我们每年都要补充10余名大学毕业生,80后年轻教师越来越多,目前已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年轻教师有热情、有干劲,在给校园带来希望和活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走出大学校门便登上讲台,十分欠缺教学经验。如何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艺,又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校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优秀的教师,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经验,通过成百上千次挫折记取教训,在反复磨炼中成长成才。因此,实验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在实验中学,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过“五关”:一日“备课关”,查教案,看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二日“讲课关”,观上课,看教学组织能力和操控课堂能力;三日“评课关”,评教学,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四日“作业关”,翻作业,看批改质量和督促改进措施;五日“检测关”,析成绩,看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

“五关”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学常规的关注。教师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学校立即就进行调查了解,帮助他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确实不能胜任一线教学的,坚决进行岗位调整。“不让一个教师带‘病’上岗”,这是实验中学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自信宣言!

由于“五关”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评价挂钩,并占有很大权重,教师们不能、不肯,也不甘自居人后。因此,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或围绕一个主题讨论,或集体听课评课,或集中学习先进经验。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更加自觉和主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学经验和技能有欠缺、教学成绩起伏不定、学生有反映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学校还应用“微格教学”理论,组织拍摄“精雕细琢课”,即用DV随堂录制家常课,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原生态。面对镜头,教师们转变观念、打消顾虑、积极配合、主动预约。教研会上,集中播放录像片段,大家共同观看,随时评议,各自反思,一起修改。应当说,这样的举措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摄像机镜头犹如一面镜子,能够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我,反思教学。全员参与的广泛性更能促进经验相对丰富,处于教学生涯高原期的教师思考如何突破和提升。

那些刚开始抱着应付态度的教师,看看自己,比比别人,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反而强烈要求再录一次。于是学校因势利导,隔段时间,安排全体教师重新拍摄,让教师把自己的两次录像结合在一起反复比较,看看哪些问题有改进,哪些问题依然存在,又出现了什么问题。不满意的,还可以继续录制,直到问题解决。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每上一节课,都在教案上留下几行反思;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推门听课,他们都在课后主动请教听课的教师;通过认真而细致的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并及时弥补;教研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听课过程中,他们专心致志,随时记下别人的精彩与自己的建议。

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的公开课则是对教师的另外一种磨炼。他们要阅读和积累大量的素材,充分而细致地解读教材,优化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其他教师也会积极地提供好的创意,努力发现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磨课”对教师来说是纠结的,也是求索的。当他们摆脱了桎梏,获得了灵感,增添了动力,就会感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快乐,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二、搭建观摩平台,在交流切磋中突破提升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之余,也难免有些懈怠;也有一些教师,态度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不努力,然而课堂却不怎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往往陷入困惑与自责。

怎样纠正这些不良的倾向?实验中学的领导班子还是从教师校本教研中找到答案:提供观摩平台,引导教师相互临摹,取长补短,在交流切磋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在实验中学,全员参与的大规模教研活动有三个: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

实验中学的青年教师大奖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是全面考察选手教学实力的大比拼。比赛时选手临时抽课题,限时写教案,独立制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后还要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答辩。可喜的是,每届都有新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批年轻教师经过大赛的洗礼,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青教赛”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观摩研讨的论坛。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出谋划策、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前后持续半个多月,真正形成了示范效应。

实验中学的校本教研从来没有旁观者。“青教赛”告一段落,更大范围内的“同课异构”活动又隆重开始。和自选的公开课不同,“同课异构”遵循“存同求异,殊途同归,各显神通,相互启发”的思路,课题由教研组确定,通过评比,看谁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有比较就有鉴别,一组课听下来,有的教师就着急了,用心了,甚至和其他几位教师相约,找个时间,咱们再上一轮!

有了这些活动做基础,学校又和市教育局电教馆协商,利用电子录课室为教师拍摄精品录像课。不同于“精雕细琢课”的找问题,精品录像课要把教师最具水平的一面展示出来。录课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学年,100余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先后“上镜”。经过专业人员的后期加工剪辑,制成教学视频。我们又把这些资料发给各个教研组,要求再组织教师观课议课。对于这样的课,大家看得格外认真,讨论得也愈发激烈。每节课的“亮点”被一一挖掘出来,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也给“导演”兼“主角”平添了满满的自信。

就这样你学我,我学你,教师们累在其中,更乐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把好的创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把先进的理念渗透入教学活动中,在相互帮助和借鉴中获得共同提高,教师们自然“不亦乐乎”。

三、形成发展模式,带动教师群体成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磨砺和交流过程中,总有一些教师崭露头角。怎样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群体效应,带动一大批教师向前奔跑,又是需要实验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把教学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的教师看做学校的宝贵财富。每年暑期校本培训时,一项固定的安排便是请他们为大家传经送宝。还不定期地安排他们上“课改创新示范课”。他们别具匠心的课堂结构与活动设计、精彩生动的引导与讲解、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和展示,都能给广大教师以积极引导。学校还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以学习其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实现师徒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对于教师参赛的热情,学校向来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只要有参赛的机会,就帮助教师们积极地争取。每有在市级以上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学校网站和电子显示屏便会滚动播出喜报,对获奖者自然是一种褒扬,对其他教师更是一种激励。因此,学校教师的论文、课件和教学设计获奖数量越来越多,获奖级别也越来越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4月,宋磊老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视公开课中喜获一等奖,这也是学校近年来首个课堂教学全国一等奖。消息传来,全校上下为之振奋。学校及时进行宣传,并将宋老师的课堂实录播放给大家观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录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参赛的信心。四个月后,学校选送的六节课在全国城市教育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中,又一举获得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学校还积极参与同课异构校际交流。2010年4月,汪园园等10位教师到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期间,五位教师登上讲台,与华模教师、福建晋江教师同台竞技,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走出去,迎接挑战;走出去,展示风采。只有在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上,和更多的同行对话,才能更快更高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只有敢于走上竞技台,显示真功夫,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的教师似乎永远都是那样忙碌而充实。再熟悉的教材,每节课仍然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出新出彩。再优秀的教师,每学期“五关”的规定动作仍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再骄人的成绩,新学年还要从“零”开始,重新奋斗。这种循环当然不是倒退,相反的,年轻教师在反复磨砺中成长,又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来者;有经验的教师在磨砺中突破,变得更加优秀。你来我往的同伴互助,取长补短的观摩交流,百花齐放的同课异构,又形成新的循环。而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丰硕的成果,无疑又启发着、引导着、激励着其他教师,让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加倍努力。于是,由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由个别到部分再到全体,实验中学教师成长已然步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而今,阜阳实验中学已经摆脱了师资匮乏的困扰,各个学科都拥有一批在全市乃至省内外都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实践出真知,“三M三课一循环”正是阜阳实验人在困惑中求索,在求索中尝试,在尝试中积累,在积累中体悟,在体悟中升华的经验结晶。它伴着实验中学的成立而起步,随着实验中学的发展而深入,更成为实验中学生生不息教学智慧的催化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永动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

篇5:远程教育工程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工作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让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进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本制度。

一、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远程教育教研活动,研究远程教育的规律、特点、优势,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解决一个问题。

三、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教研组长由学校教务主任担任。组长要规划好每次教研活动,提出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和主题,选定主要发言人。

四、所有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员都要认真做好笔记。活动之后都要写出后记或反思,以保证教研活动能够取得实效。

五、未经学校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故不参加教程教育工程项目教研活动。

篇6:机械工程系机加教研室工作总结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端正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

本学期机加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院、系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和其他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分析、领会并充分掌握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理解、领会“和谐、敬业、高效、创新”的学院精神,认真分析、讨论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教师们进一步端正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素质。

二、实施多样的教学制度,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机加教研室本学期主要承担车工、钳工两门实训课的教学及部分机械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在教研室主任郝立革的带领下,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与协调,使每位任课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备课,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每位任课教师的潜能等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始终坚持教师听公开课、评课制度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周二下午第三节课的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全体教师对本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会及经验,进行了认真的交流、讨论和研究,既了解了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前沿发展

趋势,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督导与交流,教研室全体教师都能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适当安排教学进度,按时完成车工、钳工实训教学任务及部分机械理论教学任务,教学秩序良好,无教学事故发生,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完成车工、钳工一体化工作站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学院“三项改革”精神,充分落实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改任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车工、钳工两专业于今年3月份分别建成一体化工作站且对部分一体化实验班开展钳加工与零件的车削加工一体化授课。一体化工作站按照人社部要求设有资料查阅区、学生讨论区、工作区、成果展示区等功能区域标准配置,一体化工作站的建成为我系车工、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添砖加瓦。此外霍运杰老师的钳工一体化校本教材、刘会兴老师的车工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初稿已基本写成。

四、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本学期为进一步完善车工、钳工专业教师梯队建设,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教研室于本学期引进了三名高级技师 — 车工高级技师刘瑞峰、郭文聚,钳工高级技师成立志。其中刘瑞峰老师对车工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成立志老师对钳工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本学期末于6月14日下午分别进行了培训教师的技能考核。这对于专业教师强化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全省车工、钳工技能竞赛好于往年。

今年5月份我院承办了全省人社厅主办的“三向杯”河北省加工制造业技能竞赛,包括数车、数铣、车工、钳工、焊工及模具制造技术六个工种。我教研室组队分别参加车工、钳工两项目竞赛,且取得了以往我院在有技工院校参加的技能大赛中的较好成绩,其中郭文聚老师荣获车工教师职工组全省第二名,孙书威同学荣获车工中职组全省第八名,钳工荣获教师职工组团体全省第三名。车工、钳工竞赛队为了在今年的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自去年秋季开学就组建了两支兴趣小组,配备最好的实习指导教师,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分别每个组选出6名优秀选手参加了今年的全省技能大赛。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有坚定的必胜信念,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院的车工、钳工技能大赛一定能更加的辉煌灿烂。

六、积极、按时地完成了院、系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篇7:中学农远工程教研工作计划

(2010-2011学)

为了更好地将“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应用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远程教育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现代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精神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为指导思想,以我校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常规教学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有力的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全面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新课程改革为主,以网络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核心,充分开发远程教育的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教师培训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正确操作和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开发;学习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三、成立远程教育教研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完善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的领导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张文胜

副组长:姚贵祥 吴道岚 张礼杰

成 员:章伟 各教研组长及班主任

我们全体教师将提高认识,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科学实施,管好、用好设备。确保高质量、严要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应用水平我校将采用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所有教师应用现有设备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现结合我校和特点和实际,对本学期我校的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1、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各项培训,提高应用能力,带动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

2、师与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开展校级“农远”资源应用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

4、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各种“农远”方面的优质课、论文、课件的评选活动。

5、开展“农远”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六、具体措施。

1、做好计算机和卫星资源接收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人来维修。机房保持清洁、各位教师做到按要求操作和学习。

2、继续完善制度,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并认真开展工作,管理员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使用情况。

3、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络维护和管理、整理、开发远教资源,充分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收看优秀示范课和课堂实录。

4、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资源,不断利用远程教育网的接收,下载积极推荐给教师,提高教师备课的利用率。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观看相关优质课堂实录。

5、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障教师、学生在正确使用设备时不发生任何事故。

6、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进麻痹大意的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

7、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学校教师的多媒教学和公开课提供便利、帮助、师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篇8:工程教研工作总结

1.1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以往的教研活动, 多采用每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如办公室) 简单座谈交流的形式。教师之间一般为口头上的交流, 有时只是简单的聊天。有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教研活动, 使教研的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每周教研活动的宝贵时间, 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起来, 常常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和学习提高平台。

1.2 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较慢

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较快。随着国家的建设规模扩大、建筑形式的多样, 各种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理念等, 更新变化十分迅速。而学校的环境相对单纯, 专业课教师和外界接触较少, 对了解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受到很大的限制。现阶段的教研活动对于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技术理论没有一个十分有效的获取渠道。

对于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 如果仅以内容更新较慢的教材作为授课的主要载体, 而忽视现行建筑行业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理念的话,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 也会处于落后甚至被淘汰的状态。

1.3 在教研活动中忽略了学生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主体

以往教研活动中, 教师往往是先入为主, 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 忽略了教学中的主要承载体——学生。在课后, 亦未能充分搜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时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反馈和诉求, 导致教师不能深入而有效地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2 信息化综合平台下教研活动开展的新模式

鉴于上述教学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几种情况和问题, 提出以建立信息化综合教学研究平台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开展和进行教研活动。

信息化综合教学研究平台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基础, 通过互联网建立与教研活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库, 为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教研平台在教研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教研活动管理扩展教师间沟通渠道

通过信息化综合教研平台强化教研活动管理, 以教师对平台的登录和退出保证教研活动开展的充足时间。其次, 还可以强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纪律性和积极性。

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传统的座谈式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化综合平台上的网络工具 (如QQ、MSN工作群及建筑专业论坛) 等进行扩展, 打破传统教研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且必须每人到场的呆板形式。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教师间既可以在线进行交流沟通, 也可以学科对学科或者个人对个人等灵活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新颖的沟通渠道和方式, 既在空间和时间上方便了教师间的交流、增强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教研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2.2 加强教师交互学习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 新老师进入学校后有为期一年时间的“老带新” (即有经验的教师对刚进学校的新老师进行听课和指导) 。建立信息化综合平台后, 在“老带新”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教师间“交互学习”的新模式。新老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共享教学计划、教案案头和教学课件。[1]

“交互学习”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和青年教师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资讯的特点。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使教研组老、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可以相互补充,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3 加强课程间渗透促进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整体性和关联性

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在教研活动中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进行专题的研究, 找出各门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点,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整合教研组内的多门课程, 加强专业课程间的交流和渗透, 使各课程间的教学内容更具程序性、逻辑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在授课时, 各课程间就可以相互关联、前后照应。

专业课教师在授课前, 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查阅与自身所授课程相关联的前面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关联,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一门专业课的时候对前面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回顾, 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工作有所展望。这样, 既强化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又能在相关后续课程中灵活运用前面课程所学的知识;避免出现诸如学生在学《建筑力学》课程时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在学习《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时又不知道用到了曾经学到的建筑力学哪方面知识的情况。

2.4 辅助教师进行知识更新

每学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建筑工程方面的专题讲座、规范学习和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 将培训的教材、电子文档、学习心得等资料上传至信息化综合平台, 建立专业培训知识库。其他未参加培训的老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方便地查阅到各类相关专业内容, 进行便捷而有效的知识更新。

另外, 将建筑工程专业方面的一些新理论、专著、规范、图集、图纸和主流建筑行业期刊的电子文档上传至信息化综合平台。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与国内外著名数据库EI、CNKI、维普、万方等平台进行对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方便地查阅到行业内最新的技术资讯和发展趋势, 快速地更新知识, 又可以将查阅到的相关内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 使信息化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2.5 辅助专业教师的现场学习和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参观建筑工地, 在施工现场进行再学习, 了解最新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增加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 为教学提供生动而鲜活的素材。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建筑工地参观学习时的图像资料、学习心得进行整理后上传共享至平台, 为其他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提供大量鲜活的现场教学素材,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 不觉得乏味和枯燥, 并逐步建立起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6 建立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平台

建筑工程专业主管领导在听取学生座谈会意见后, 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将学生的各类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后, 上传至平台。教师可以快捷地了解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改正。

教研活动还可利用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的特点, 直接或间接与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平台上的论坛, 在线回答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知识的覆盖面、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向学生搜集意见和建议。然后, 教师将搜集到的各类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其他教师进行共享, 集思广益, 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症下药, 制定解决的办法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7 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在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 根据教师不同的专业方向和研究特点, 组织不同科研方向的科研小组, 形成有规模、有层次、有体系的科研团队, 力争在科研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信息化综合平台可以通过交互共享的形式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效率与质量。各科研团队或科研小组可以通过信息化综合平台, 将科研成果通过平台进行共享,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8 增强教研组凝聚力建设和谐教研组

信息化综合平台创建的网络共享可以改变教师间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 加强教师工作上的联系和沟通, 客观上促进了建筑工程专业科教研组内部凝聚力的形成, 为专业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3 信息化综合平台未来的展望

信息化综合平台是顺应21世纪信息化的趋势, 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特点是利用互联网络信息化的优势, 将建筑工程专业教研活动内容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共享,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 信息平台应具有数据共享、资源分类、社区论坛等功能, 这需要依托互联网络和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 还需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研活动存在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开拓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新模式, 其特点是利用互联网络信息化的优势, 将建筑工程专业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考勤管理、沟通交流、知识更新、资源共享、问题搜集、教学科研等内容通过统一的平台共享, 达到教研活动高效便捷、提高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教研活动,新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书籍对学生的影响下一篇:写老师的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