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2024-07-15

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共8篇)

篇1: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摘要]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或高中教育,其有“职业”性,高中教育是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笔者从全国就业形势及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就业指导的情况调查、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来阐述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创业指导 形势分析 目标原则

高职院校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不仅影响着某个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并且影响着和谐稳定稳定的社会的构建。职业院校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才有可能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形成出不去招不进的恶性循环,学校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困境。高职院校学生是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学生只有顺利就业,投入沸腾的职业生活,才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前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加强就业创业形势教育,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2008年,在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极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的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平稳回落,通货膨胀趋势逐步减弱,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平稳。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进入减速通道,我国就业形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2009

年开始,劳动力的供给侧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压力减小。但是,劳动力需求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第一产业土地容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党政事业单位已经很膨胀,需要改革精简压缩;国有和集体企业还有往外减出劳动力的压力,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几乎为零;外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用劳动力相对减少;国内第二产业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下降。劳动力就业的改善在于供给与需求两侧都发生变化。当然,从2009年开始,劳动力的供给侧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压力减小。但是,劳动力需求侧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第一产业土地容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党政事业单位已经很膨胀,需要改革精简压缩;国有和集体企业还有往外减出劳动力的压力,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几乎为零;外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用劳动力相对减少;国内第二产业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下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

所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及毕业学生应该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与创业形势。

二:面对机遇和挑战,增强自信,树立信心。

面对机遇和挑战,增强自信,树立信心这是学生就业与创业成功的前提;因为,只有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才会成功;讲就业与创业形势要注意五点,一是要从正面讲,二是要坚持二分法,三是要讲清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受欢迎的,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四是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既要有信心,更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五是可以请专家、学者或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做就业创业的形势报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根据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优势在于:定位比较低,用人成本低,期望值低,肯吃苦,安心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满足了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即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的要求。所以,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的受到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好的高职院校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学校和专业定位准确、实在,不盲目攀高;二是把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落实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出“定单培养”的特点;三是与社

会用人单位有着十分密切、有效的合作关系,对社会需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四是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做得比较好。

三:就业创业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生对职业及就业指导认知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业知识获得途径比较单一

2.、学生对职业选择比较盲目、被动,对社会分工及各类职业的功能不明确。学生对职业去向知之甚少。从调查看,学生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出于下列原因 : 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学生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不高,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三个主要因素为学历、专业和自身的择业观,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期望,还是追求工作稳定和好的工作环境,怕吃苦和怕风险的思想体现比较明显。

3、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缺乏对职业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满足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就业信息,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面对现实,自身定位不正确、期望值太高,创业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等。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

4、高职院校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的情况:必须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在职业学校已经形成了共识 ;大多数学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课排入了课表 ;发展不平衡,有些学校不是所有年级、所有班级都开设,只是部分年级、部分班级开设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师一般为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和负责学生就业的教师和管理者。高职院校把开设职业指导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的主渠道;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并且认为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有用;大多数学生是从学校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的;“教会创业”成为学生希望就业创业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容要求具体明确,时代性、政策性、可操作性强;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多样,并且要求比较实用,看得见,能够解决问题;学生希望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能够达到找工作时比较顺利、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最终找到一份工作;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有相当多的学生把谋生、自谋职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为毕业后的一种选择,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期望。

5、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为学生就业多开展一些他们比较易

于接受的、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模拟指导活动; 学生认为: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就业创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耐挫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多教授一些实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教一些创业知识,让学生弄清就业与创业的辩证关系,提供一些创业社会实践机会,增强竞争力;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三,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条件,让学生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第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实力与机遇;第五,教会学生就业技巧,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应聘,教授一些关于参加面谈面试方面的知识,以及面谈面试应当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处理各种繁琐的就业手续的能力;第六,多宣传、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第七,请用人单位进校,让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举办就业讲座、模拟人才市场,让学生多实践;最好能帮助毕业生联系单位,毕业时为学生介绍单位。

6、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的不满之处在于“缺乏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缺乏实际操作”训练。

四、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职业、就业、创业的有关知识;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个性特长;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必要的就业、创业技巧;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克服在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时存在的盲目性,自觉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顺利地升学、就业或自主地创业;逐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适应社会,走向成功,不断发展。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铁基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四种东西,即怎样读书,怎样做事,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做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我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和考核。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了解职业,热爱专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涵义、特点、产生、演变以及职业的分类、职业群和发展趋势,培养职业意识;了解产业、行业、专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本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专业、熟悉专业,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培养敬业意识,懂

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合格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第二阶段:认识自己,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识能力与升学、与未来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个性,完善自己,有意识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第三阶段:规划未来,正确选择;勇于创新,艰苦创业; 了解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能够搜集和整理职业信息,做好就业创业的思想、学识、技能、心理、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掌握自我推荐、面谈面试、求职成功等技巧以及择业决策和就业创业必备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培养创业品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的法律和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适应社会,服务人民,大胆开拓,勇于进取,走向成功,不断发展;通过就业创业指导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做到:升学有门,就业有路,创业有道,谋个性发展,为社会服务。

五.就业创业指导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

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容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学生实际;要按照就业创业指导的总体目标和年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业创业指导涉及到人才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就业创业指导要与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 ;就业创业指导的方法、途径、手段必须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就业创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指导性原则 :

就业创业指导应体现重在指导,突出应用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增

强职业能力和就业信心;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能力性、选择性、创新性,体现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动机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参与就业创业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他们的潜能,谋求他们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原则:

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 ;就业创业指导的方式、途径必须打破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状态;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可以请优秀毕业生、专家、联办单位、劳模及有杰出贡献的人才来校作报告,与学生座谈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了解职业,获取信息,认清形势,把握时代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实效性原则 :

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要适当,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形势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高”“难”“空” 现象; 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容要既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又贴近学生的实际;就业创业指导的方法、途径要切实可行,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做到有的放矢;就业创业指导要做到目的与行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与实际统一,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搞好每一项教育和活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

人本性原则:

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活动、方法、手段、途径等均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拟定和安排,按照学生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确有成效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职业适应性得到加强。

六、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指导;认识自我与正确定位的指导;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培养的指导;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就业创业信息收集与利用的指导;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择业技巧与职业选择的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指导。

要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的指导,因为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他的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主要指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视社会,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勇于进取,自信乐观。这样的学生就一定会成功。

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出发,要改变就业就是从业,就是找一份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要使学生有勇于创业的理想。因为前者是被动就业,后者是主动就业。这里的“创业”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创办各类企业或实体,是指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主动开创一番事业。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全体教师、家长、有关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熊剑锋,2009年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增长,2009.第一财经日报

2、王兆明,武正林.大学生职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余惠琼 任运康 伍安春,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重视职业心理辅导,2007

篇2: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被推向了市场的前沿。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比较完善的就业制度的建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新的就业观念已逐步形成。但由于受长期以来按计划经济体制办学的固有模式的影响,使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分配就业,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教学组织工作。可以这样说,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就业指导应伴随全学程

香港的大学注重学生的就业辅导,就业辅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在大学时期,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一系列全面密集的事业策划及管理培训课程。有政用事业心理学、心理评核与事业管理课程。学校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在事业选择、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辅导,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香港就业指导是这样,而我们呢?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只有13.4%的学生觉得学校是“长期进行就业指导”。北京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全国其它高校的就业指导想来也是差不多的,是一个忙闲分明的“季节性快餐”。专家建议,就业指导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建设,贴近市场与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和满意率。

高职教育需要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我国职教起步较晚,社会、家庭、学生及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不清楚高职教育到底是什么,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必要、准确的就业指导了。有些高职院校是原普通专科学校的翻版,专业是本科的浓缩,缺少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业是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大专生(包括高职)就业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摆正高职教育的位置,使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明确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社会认可,学校、家庭满意合格的大学生,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毕业去向等与就业相关的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学生进行未来择业预测和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基础理论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早做准备。毫无疑问,仅靠就业指导一个部门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高职院校从院、系领导,从辅导员到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景象。学生就业好,招生也就不费劲。

二、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在过去,上学不交费,毕业包分配,都是国家严格规定的,根本不用学校操心。而现在,面对市场,一切都要靠自己,上学交费,毕业不包分配,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学生既要正视压力,接受挑战,又要努力克服自身不足。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克服片面的“专业对口”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取得合法的,相对稳定的,能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是就业,这样,就业的大门就会越来越宽。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3月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放宽落户限制,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层人才供不应求,相比之下,高职高专人才似乎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既需要高层次的尖端人才,同时更需要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各种机会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社会和个人均表现得比较“浮躁”,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均有盲目攀高的倾向。一名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好像有失身份或者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任何岗位,只要社会需要都可以有所作为,进而实现自身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与学历将不再是等价关系,用人单位也将由注重学历逐步转向注重实际能力。

三、就业指导贴近市场需要

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要进入市场就业。有效的就业指导必须能够掌握对用人单位要求的细微变化。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让企业和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要求。学校可以请在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来学校和同学交流,给同学一个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的经验,让学校、学生和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解市场需要后,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尚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整着企业产品的生产,被誉为企业生产金科玉律的“按需定产规则”与“生产人才”的高校似乎还有距离。但实践己证明,对于靠近人才市场低端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紧贴地方经济发展脉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正是那些先知先觉学校生存发展的秘诀。就业率名列前茅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开设出种种让人耳目一新的专业,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急需人才,他们的经验值得许多高职院校学习效仿。

四、就业指导应把诚信放到重要位置

一提到诚信,人们就会想到,这不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吗?我国刚刚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把诚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在就业指导时再提呢?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对广大毕业生非常重要。毕业生诚信与否,在择业时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差异。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为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使出浑身解数去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千方百计地争取,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有些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往往一味突出介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才能,材料有些言过其实,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为了突出自己,就信口开合甚至无中生有,或隐瞒自己的缺点。这些行为只是“小聪明”,等到用人单位重点考查时,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其实,人无完人,毕业生在求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要同学们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找准求职的方向,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场中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就是就业市场上一张重要的通行证。因此,高职院校在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做人诚信的教育,只有会做人,诚实守信,才能再做事,做好事。

五、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成就事业的愿望和团队精神的教育

从多家用人单位反映来看,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现代的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己经越来越不是一个安祥宁和的太平世界,只有具备清晰的事业远景和顽强拼搏精神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相应的,企业也需要这种具有拼搏精神的人才。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今越来越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世界。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只有一群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才能缔造成功的产品,缔造成功的企业也只有捏紧的拳头出手才有力。这也是学生迈出校园即将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校园可以塑造“孤胆英雄”,而企业绝对不会。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用人标准,看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可以说,对于企业,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无法创新和前进。对于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没有交际能力,找工作就难。

篇3: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院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现状

高职专科院校大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课程的安排上, 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期间, 大三主要是具体的一些面试、择业技巧等知识的教授, 学生也更愿意直接参加应聘获取经验。在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以传统的说教为主。

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 纵向来看, 坐在教室里听, 从小学算起也已有12年了;横向来看, 有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班主任、辅导员、校长、书记等诸多教育管理者不时的教导;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场合大学生们都会听到很多的道理, 实际上他们对这些道理早已耳熟能详, 并不“感冒”。进入大学阶段, 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还是主要以说教讲授的方式进行, 所以在收效上感觉甚微, 因为学生大多只是为获得学分而草草应对, 同时长篇累牍的理论说教也不能吸引学生。

2. 可持续性的互动交流较少。

大多数时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往往局限于课堂的时间, 具体安排时表现为讲座形式, 每学期2~3次。几百人的集中教学导致只能主要完成课堂教学, 大部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后, 教师的主动性不足和学生认识不充分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显得很薄弱。同时, 教师和学生的不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双方不熟悉, 没有达到持续的交流, 无法关注到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 实效性差。

3. 缺乏跟踪和调整。

在目前的教学和管理中, 虽然要求学生开展过关于性向测试之类的辅助教学手段, 但缺乏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大学生涯规划意识和手段, 并缺少能够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学期做出适当调整的具体措施。这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跟踪, 了解学生的想法, 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作出指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 特别要做到要求学生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对于学生之前的预期, 在以学期或者年度为节点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实际帮助其做出调整, 以适应变化。

4. 学生认识不充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虽列入教学安排, 但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对此往往只为完成上课任务或布置的作业、报告。自身忽略了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制定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计划, 并能不断调整方向。许多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写写学期计划应付了事, 而忽略了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认识, 有时往往成了部分辅导员或就业指导工作者一厢情愿的期望。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探索和尝试

从担任辅导员、从事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教学积累的实际经验来看,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导向作用,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不断增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大学生活, 逐步确立目标, 自发地改变当前的大学生活状态。

1. 纵横交错, 让学生寻找差异和对比。

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期 (学生参加高考结束后至大学第一学期) , 这是学生思想变化波动最大的阶段。高考时期疲于应付各种参考复习资料、诊断性考试等高强度的压抑与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大跨度突然的放松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很无助、迷茫。在高中阶段既定的参加高考的目标不言而喻, 三年时间的准备就为高考, 曾经出现不少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后烧书、撕书的新闻报告, 也许能说明其中的一些问题。针对高职专科院校的绝大部分同学来讲, 除去小部分的专升本外, 基本毕业后将直接步入工作岗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上, 特别有必要将高中三年 (部分参加补习的为四年) 的学习、生活与当前的大学生活作比较 (大学也是3年时间) 。这项工作最好在第一学期期末开展, 让学生度过了对大学的新奇和向往时期, 在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什么是大学、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要认真思考作总结, 对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阶段与理想向往中的大学生活和当前将近一学期的大学生活作纵向的对比;对以寝室、班级和在其他高校就读的同学之间将近一学期的大学生活作横向的比对;将当前在校的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不同的状态予以对比。由此, 旨在摒除部分高中老师对学生所谓“你们好好学, 到了大学就轻松”的误导。诚然, 大学是需要放松, 但有必要让学生明确高中三年既定的目标与走进大学之后迷茫的反思, 引发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去思考大学和大学生活。

2. 因势利导, 让学生感受心灵触动。

网络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高密集度关注:有查询学习资料的、有玩游戏的、上网聊天的等。当前, QQ、飞信、微博、手机上网等无不时刻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 微博等让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让人惊叹, 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该如何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显得尤为重要。对此, 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1) 正面引导。既然学生喜欢上网, 那么对于网络中一些关于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热点等的素材就应该成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有利武器。在使用上要遵循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直观、形象。通过精心挑选网络中广为传播和引用的一些新闻、视频、参考信息 (如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 等, 与当前大学生活中的一些诟病相结合, 加以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去参阅所推荐或者所引用的积极的、导向性的网络资源。 (2) 主动融入。对于飞信和微博的使用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就业指导工作者积极介入, 主动融进学生的网络时空中。通过飞信和微博在第一时间将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活方面的引导信息 (如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 及时传达到所有学生的手机或微博中, 使得学生在闲暇上网的时候会轻点鼠标去浏览内容, 由此达到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学生。在这方面, 需要主动收集并发布信息给学生, 不可让学生自行去了解, 否则多半无人问津;同时, 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不可过多埋怨学生不去了解相关的信息。 (3) 适当考评。有一位企业家曾告诫过大学生:不要让电脑成为大学期间男生的游戏机和女生的电影播放器, 也许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连一个像样的PPT都不会做。在一次企业的招聘中, 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带上笔记本电脑进行专业测试, 结果前来应聘的学生寥寥无几。对此, 在大一可适当地考察学生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实例, 大二的时候可结合专业考察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和掌握。通过最熟悉的电脑操作技能的考评能让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掌握应用技能不能纸上谈兵。同时, 对学生专业应用知识操作层面的考评可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或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 让学生通过比赛自行评估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水平。

3. 参与互动, 促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丰富大学生活, 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或者说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建议和做法有些一厢情愿;只显现于传达给了学生这方面的信息, 而忽略了学生是否接受, 是否作出了回应并能付诸于行动。简而言之, 说是一回事, 听是一回事, 做又是另一回事。 (1) 促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就需要主体的转变, 学生为主, 管理者为辅。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让学生去实践, 比如性向测试、心理素质测评等, 学生完成后由管理者作出点评和指导。特别是对大学生涯的规划, 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不具体、较模糊的口号性的表述中, 要建立一定的目标激励和考核体系, 帮助学生做出的生涯规划显得有可行性, 并能在实际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予以体现。对于学生的动向, 需要及时地作出回应, 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 (2) 充分运用心理学方面的实例。这就要求管理者主动掌握心理学中关于生命线、性格趋向、心理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实践性的案例操作, 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分享体会和感想, 促使共同讨论某一论题, 尽可能地避免长篇累牍、填鸭式的说教。另一方面, 在针对学生人数方面, 不一定追求大而全, 要求全部学生都能够接受, 而是通过影响一部分学生去带动大多数学生。 (3) 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测试。当前企业的招聘形式方式很多, 特别是校园招聘的程序流程, 包括网上填报信息、投递简历、初试、笔试、结构化面试、复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其中不乏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测试如: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 其更注重人与人的交流, 并且通过实例的测评, 让学生通过参与感受到切实的体会, 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或者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这样更容易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4. 目标导引, 让学生接受指导和督察。

对大部分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讲, 自我约束和控制力相对要弱一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很多学生活动不得不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参加, 否则少有人去;在一些活动或者讲座的组织开展中, 甚至有时管理者比被管理者更着急,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加自动自发, 却又无奈。对此, 可根据教学和专业的特点, 通过具体目标的设定和引导, 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认真实施,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察以克服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性这一缺陷。 (1)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针对高职专科院校来讲, 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适当的要求, 鼓励学生努力考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达到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学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虽然通过考试并不代表英语交流水平, 但至少在学习能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2) 专业技能证书。随着国家大力推行资格准入制度, 各行各业都要求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如教师证、医师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监理证、资料员证、物业管理员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牢固树立本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目标, 在这方面可以作出逐年的统计数据, 开展一些讲座或培训等, 鼓励大部分的同学认真准备, 积极获得证书。 (3) 综合素质A级证书。目前, 各省市都在推行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部分高校也在推行这项评定机制。在列举出的必要条件和任选条件中, 只要达到要求就能获得证书, 这种没有名额限制的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评定机制覆盖面更广、时间跨度大、证书的含金量高, 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直接的帮助, 应该说这是在原有的学习奖学金、三好优干等奖评制度上的有力补充。 (4) 其他证书。在整个大学期间, 每学期都有学习奖励以及团组织开展的各种评优, 这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也是努力奋斗的一种激励。除此, 还有针对不同大学生兴趣和喜好的驾照、CAD证书、内审员证、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不同的阶段和自身情况去获得这些证书。 (5) 各种竞赛或技能大赛。大学期间, 校内外、省市乃至全国都会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以及各种才艺比赛。在高校的重视下, 会有专业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 这将为优秀的大学生搭建很好的平台, 也是专业技能在实践的应用, 也将为专业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标导引中, 最为关键的是教育和管理者要占主动, 积极作为, 要帮助学生选择并树立明确的目标, 对于高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讲, 更有必要有检查和督促, 不能就此放之任之, 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和参与, 以便持续性的开展, 否则只能是有头无尾, 只停留在广而告之的层面, 而缺少进一步的行动推进。

三、反思

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 占据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一方面, 我们希望高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能达到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也希望在管理上能像本科院校一样放开。然而信息和期望的不对称使得高职专科院校在管理上有一些守旧和制约, 但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必定要面临付出更多、收效却不明显的境遇。在这其中, 学生的自觉性是最为关键的, 既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此, 为何不能放下身段, 少一些抱怨, 摒弃一些过高的期望, 主动出击, 积极找寻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路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间如果能够前移, 比如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实行, 或者至少在高三时期开展2~3次, 有了高中阶段生涯规划的衔接, 在进入大学之后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讲, 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对纪律的管理约束相对较严, 学生管理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也在纪律方面的约束和日常繁杂的管理事务中, 如何确保有相对多的时间对他们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在明确目标导引下的关心、指导、约束和督促, 在这方面, 放养式、求大求全的管理模式可能需要有所改观, 这值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去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祥龙.大学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于祥成.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赵敏, 张凤.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篇4: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加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课程 加强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全社会普遍关注。积极妥善地做好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对经济发展、毕业生个人发展有利,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与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理应得到重视、加强和深入。

一、新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有必要得到加强

1、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就业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之所以日益严峻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劳动力供需失衡,供大于需。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及大量下岗工人的产生,另一方面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115万人,到了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已达到了413万,五年来高校毕业生平均以近50万人的速度增长,而社会所需的就业岗位却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二是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局部地区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发达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机会多,而落后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机会少。同时由于地区行业间发展状况不同,使得有些地区某些专业容易就业,某些专业难就业;三是教育体制改革落后。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过剩;四是就业市场建设不完善。由于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就业信息流动不畅,信息共享机制难以有效形成,有些单位为了牟利而侵犯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进而扰乱就业市场秩序,降低了市场配置劳动力的效率。

以上种种原因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求职者与成功求职之间“磨合期”的不断加大,影响毕业生顺利成功求职。为了有效缩短这种“磨合期”达到顺利求职目的,就必须对我国或有关地区的就业政策和形势有所了解,帮助毕业生掌握有关求职方法和技巧,并不断调整求职思路,改进求职方法。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模式要求

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也明确指出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从而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院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尽管各学院都在千方百计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但岗位数量毕竟有限。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键还是要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来达到就业。

3、国家积极的就业制度要求

当前我国的就业制度彻底地由改革开放以前的“统分统配、包当干部”过渡到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择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为了兼顾国家的需要、个体就业的满意度以及就业中有关权益的保护,就必须使学生在就业中具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能考虑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服从分配;二是能充分结合人才市场有关情况,个人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来更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培养个人未来的就业能力或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三是由于毕业生在就业和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自主权的扩大,使双方难免会因种种原因产生利益冲突,就会出现诸如如何尽量避免冲突、维护自身的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的文件,其中明确要求把就业指导纳入正常教学。大部分学校仍把就业指导作为《形式与政策》的部分教学内容,而且正常教学课时偏少,基本上都少于16个课时。

2、“本土化”就业指导教材建设滞后

当前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就业指导教材一般是大众化的教材,基本上适用于各高校也适用于各专业。尽管其某种程度上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及学校自身的改革,这些教材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指导就业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一是缺乏有针对性地对各地区或行业的就业状况、发展形势、能力要求进行细致分析;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的历史背景、校园文化、机构设置等来开展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师资建设不科学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么聘用学历高、知识理论强而实践知识弱的教师,要么聘用经常从事就业工作的实践性强而理论功底弱的教师。两极分化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现实就业中也就要么实践运作能力较强而基础理论知识不健全,要么是就业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实践运作能力不足。

4、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尽管有些学校也开设实践课,但课时分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推陈出新,大胆改革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此外,在指导内容上绝大多数院校只讲授一些求职择业的技巧。不能否定的是,这些相关技巧在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隐患。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就业技巧使学生背离了通过在学校努力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来为将来更好地就业的求学宗旨,而错误地引导学生依靠掌握某些求职择业的技巧来就业,另一方面由于过分传授求职择业的技巧,使用人单位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时常常误入歧途,从而容易造成了用人市场的混乱,最终导致就业成本增加,学生更难就业。

5、就业指导教育评估考核机制不完善

当前,对就业指导教育的评估考核,各校基本上把它同等于其他课程来进行考核,着重对教学、考试等环节进行检查,这就比较导片面。合理的评估考核体系应该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就业毕业生三者共同组成。

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文件,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切实把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进一步摆正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位置,把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再次,在课时安排上也要有所提高。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在课时安排上至少要达到24个课时。

2、加快校本就业指导教材建设。为了使就业指导能有针对性和顾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强“本土化”就业指导教材的建设。首先,有关高职学院要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独自或联合别的兄弟院校组织由常年从事就业指导就业工作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二是学院拨专款,满足就业指导教材编写的需要,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教材内容要突出实用,能取得实效。内容安排一定要紧跟学校专业设置、就业状况、相关政策以及学生就业中常见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3、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状况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非常关键。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建设一支“理论+实践”模式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所谓“理论+实践”模式是指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应由一批具有学科前沿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在于: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能不断依托科研来系统总结就业经验,进一步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更全面、更系统,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

4、依据就业指导原则。一是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采用课堂和课外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习等课外教育,来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基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从全局出发,讲授的也是日常求职择业中的常见问题。由于个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可能完全相同,只有通过有针对性指导才能很好解决这类问题;三是全程教育和专程教育相结合。全程教育是指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主要涵概指导和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校学习计划和指导学习,指导学生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有关内容。因此,全程教育能系统地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并能改善当前就业指导教学教学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的不良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就业真正朝着提高自身就业力的方向发展。专程教育是指专门的就业技巧、政策和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5、讲究职业指导方法。一是运用讨论式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分析,并予以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存在不同意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法能突破传统“灌输”的僵化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二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即通过网络、音像、电影等技术组织教学。这种方式能通过感官刺激大脑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案例教学。即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一些典型的就业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就业技能;四是情景模拟。即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或组织学生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进行参观,使学生亲自体验就业情景,以增强其对就业感性认识。

6、不断健全就业指导评估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课程、教学评估考核机制。不但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课程综合评估考核制度;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向用人单位、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第三方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这种考核往往比较客观,也更能为改革当前的就业指导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 王茜.加强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的探讨[J].职业技术研究,2005(10)

[3] 卢琪.《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篇5: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加强职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毕业生安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学院为了能做好这项工作,树立了一切为学生就业服务这一理念,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这项工作的扎实进行.

作 者:冀滨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F7 关键词: 

篇6: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毕业生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内容,以创新精神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根本上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不少学生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前途不如人”,从而自甘人下,精神不振,学习不好,甚至持“破罐破摔”思想,混沌度日。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要求。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思想落后

目前,尚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仅看作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实行轮岗,致使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还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间过短,集中于高年级学生,没有将就业指导纳人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当中来。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就业指导显得微不足道,这使得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因

(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的推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正步人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市场经济新阶段相适应,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就需要发展创新。这是基本制度变革性的推动动因。

(二)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霜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够盲目发展,要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指导,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就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是和谐发展的推动,是发展性的动因。

(三)建设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霜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我国应对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发展时期所面对机遇和挑战的一种战略安排。

创新包括三个层面:原创性的创新、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上的再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岗位都进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亦不例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性的推动动因。

(四)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完成了由数量扩张到质的飞跃,就要求就业职位多样化和大众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然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变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差异性指导需要,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在社会上能够得到最佳配置。这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阶段的质变性的推动动因。

三、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的内容

(一)创新工作思想认识

创新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要有三个的要点:一是要抓住它的实质,即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住它的要义,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抓住它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行政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的惯性,依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显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待,而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来对待,从而在轮岗中将其轮掉了。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创建新的工作机制,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显然,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精英就业阶段是不同的,应该特别认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处的阶段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可请校友回校做报告,请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可设专门的教研室;可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就开放性来说,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是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如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学校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调动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成立学生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四)创新工作手段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地方、高等学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起来了,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组建了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它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抓好市场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形成有形市场与信息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创新工作内容

这主要是细化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指导,最核心的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指导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创新能力

为适应就业指导工作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咨询指导的需要,就需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来源于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一是开展咨询辅导的能力,包括熟悉职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具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能力,熟悉职业规划和助人的基本技能,具备与各种各样来询者互动运用的能力。能够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具备设计和培训的能力;二是把握职场动态信息的能力,包括熟悉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具备信息收集的能力,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需求信息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利用相关信息帮助服务对象的能力;三是把握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的能力,包括熟悉国家有关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具备运用和指导能力。遵守职业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具备把握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能力;四是管理与实施服务的能力,包括具备一般事物的管理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能够宣传与推广咨询服务项目,具备宣传和公关的能力。

篇7: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院学生工作实际,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列举了学生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政治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就业观念不切实际,“眼高手低”,看不到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更没有看清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城市和大企业,不愿到小城镇和私营企业等单位就业。第一次就业时对自己缺乏理性的分析,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而忽视了自身的条件、个人专长的发挥和今后的成长,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二是没有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导致就业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因此临到毕业时才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大相径庭,或者根本无法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就业失望度大增,加上近两年经济形势较差,就业紧张,很多学生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窘状。三是学习不够刻苦,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

1.沟通性强。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朝夕相处,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又是好朋友,因此,辅导员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凭借这种优势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误区。

2.针对性强。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涵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比较了解,这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就业方案。

三、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和学生的维持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学校、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学生管理涌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困难,比如说拖欠学费、成人压力、早恋、就业形式严峻等等,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不断加重,一些辅导员手忙脚乱,陷人了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第二、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人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

第三、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一般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停留在向学生强调“先就业再择业”、“讲诚信”、“不造假”这些空洞的说教上。 四、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方法

首先、辅导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思想重视、积极主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才能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人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其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多听就业指导专家的讲座,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和政策,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再次、在新生人学后,就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将要担当的社会角色,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专长优势来设计自己,从而建立起一种职业目标、职业理想。

第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对高职学生来说,个人素质最终体现在能力上,能力包括了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指学习能力,更是一种职业能力。因此,辅导员应该鼓励、督促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取得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只有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及时排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帮助学生解除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最主要的是缺乏就业信息,因此,辅导员应该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将相关的招聘信息、用人单位的情况等通过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传达给每一位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求职信息平台。

篇8: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分析

1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分析

受到我国劳动力市场环境的限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的就业压力是比较严重的, 这与我国的教育国情是有一定联系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 存在一定的就业优势,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综合素质上的欠缺等。在这样一个大学生就业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一客观现在,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当下的就业限制, 展开就业模式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积极的引导学生, 进行创业体系及其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这是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的义务责任。比如针对学生的自身的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等展开工作环节的指导工作, 确保不同素质的学生的良好就业, 以实现其高职院校就业率的优化, 稳定社会运作秩序。

在日常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做好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归根究底, 学生的就业环节与其自身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就业情况自然是比较乐观的,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 就可能导致就业中的困难。而大学生自身素质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高校要想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做好教学模式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非常本质的环节。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从一开始担任班主任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有“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 我告诫他们进入大学才是人生的第一步, 之前他们所有的辉煌和成绩, 已经成为历史。要想在三年后毕业的时候找到理想的工作, 必须踏踏实实的度过三年中的每一天, 要充分利用好这三年中的每时每分。

如何让大学生更好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 这需要进行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落实。比如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我的人生主题班会”, 就大学学习与人生理想的关系展开探究, 或者相互交流自己未来的生活。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 比如给他们提供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引导, 比如大学毕业后的我, 在大学认真学习三年后的我。让学生认识到三年后, 毕业时每个人的差异是由这段时间他们自己的利用效率决定的。从思想上给他们敲响警钟, 唤醒他们的忧患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在找工作时候, 落后就被动;养成他们“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意识。

2 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

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这刚入学的阶段, 一些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人生理想等都不是很明确, 对毕业之后所要从事的行业、职业等都概念都比较模糊。这种情况, 在高职新生里是非常常见的。这需要校方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进行入学教育环节的强化, 保证学生的正确的专业学习概念的确立。比如在刚开学的时候, 聘请一些骨干教师等对学生展开专业前景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知晓以后大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向;其次, 对这个专业的开设课程情况加以介绍,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的重点;最后, 我们利用各种条件, 聘请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企业老总和经理, 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 为大学新生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话, 激发他们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在高职教育环节中, 学校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题体系的健全, 切实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把握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点与高职学生现阶段的迷茫状态是类似的。有些高职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 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专业学成之后干些什么。或者学了三年, 找到工作, 却发现这种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时常抱怨社会等。这涉及到学生的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 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也是不利于其就业环节的正常开展的。这需要进行学生的正确的人生就业观念的指导。比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首先给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就向他们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用最科学的脑AT潜能测试, 测出学生个人的兴趣、潜能、人格, 让一个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 然后以测评结果为参考, 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倡学生用更多的精力来塑造他们的职业素质, 培养他们正确的面对今后工作中的挫折, 训练他们掌握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素质, 真正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 学生的就业创业途径的开拓

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迷茫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估, 对于未来的发展不明确, 即使是签订了合同也不知道以后的该专业的环境是什么, 岗位是什么。这与高职学校的教学体系是密切相关的。这需要高职学校进行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在校期间, 让学生对一些企业基地进行工作场景的体验, 使其了解具体的工作任务, 进行工作环境的熟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让他们利用寒暑假、节日周末等到企业一线参观学习或者顶岗实习, 充分了解工作任务, 熟悉工作环境。有些同学通过实习, 修正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些同学, 通过实习, 巩固了原本就不十分牢固的专业思想, 在校期间更加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 更加认真的进行实验实训环节的学习, 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在就业指导环节中, 进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方便学生的积极就业, 这需要校方展开多种就业模式的开拓,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在日常周末班会时, 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就未来的就业面试情况, 展开自我介绍。在大二的时候, 进行企业的招聘会的参与, 校方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比如定期聘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 进行面试技巧、专业技巧、学习技巧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企业的就业面试需要。辅导员也可以进行学生模拟就业面试的应用。对求职者的职业潜能进行测评, 判断其能否胜任工作。开展模拟就业面试活动通过接近真实就业招聘面试活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的了解, 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尤其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 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自身角色的变化,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转变, 切实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活动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社会就业环境的稳定。高校在日常教育环节中, 要进行学生的创业素质的提升, 帮助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了解, 进行其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提升, 这需要校方做好相关就业指导环节的工作。什么是小额担保贷款以及其作用与用途等相关知识?之后,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专业团队, 如中西药协会、科协等, 在团队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 大力支持有意向创业的同学, 参加大学生创业一条街, 在校内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业激情, 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

在高职学生的学习环节中, 我们要采取一些教育模块进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提升其综合素质, 培养各个地区的经济复合型人才。在学生的日常就业环节, 要做好正确的工作指导观念的应用, 比如先就业再创业模式。针对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我们倡导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锻炼自己的就业自信心和承受打击与挫折的抗击打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校方要就不同性格的大学生, 展开不同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应用, 要结合本院校的就业优势, 进行辅助, 在日常教育环节中, 要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模式的应用, 切实的提升大学生的应用素质, 从而满足当下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做一个专业素质合格的毕业生;在日常生活、教学、管理中, 提倡“养成教育”,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事习惯, 培养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做什么像什么”的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既会做事, 更会做人, 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解决, 来自于校方与教师等的教育管理模块的协调, 需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 为大学生的就业排忧解难,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维持社会就业环境的稳定性, 实现高校的就业率的提升, 教学效益的提升。

摘要:在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环节中, 学生的创业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是高职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该文就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创业及其就业情况展开分析, 积极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 不断优化高校的教育体制, 进行高职的就业创业辅助体系的健全, 从而满足当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用需要。

上一篇:检验科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七年级生物学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