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2024-08-01

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共4篇)

篇1: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案例简况:患儿,男,2006-09-06出生。2006年12月6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脊灰疫苗后于当晚死亡。事件最后定为预防接种偶合症所致。1.1 事件经过:

1.1.1 接种情况 2006年12月6日上午10点左右,患儿与双胞胎弟随其父母到当地镇中心卫生院接种门诊,接种人员(防疫医生及西部自愿者)询问了双胞胎身体状况:无发热(但当时未测体温)、无腹泻等接种禁忌症。于是按免疫程序登记、家长签字后,分别给双胞胎在上臂三角肌首次注射0.5ml的百白破三联疫苗,观察20分钟无异常,喂奶后带脊灰糖丸二粒回家。约2小时后,患儿母亲分别给双胞胎用冷开水服脊灰糖丸各一粒,无异常反应,但患儿有点嗜睡。

1.1.2 死亡及纠纷情况 2006年12月7日早晨4时左右(即接种疫苗当天晚上深夜)其母发现患儿已死亡,外观看,口鼻有白色泡沬,脸上有几颗红点。家属诉死亡为接种疫苗直接所致,要求巨额赔偿金,给卫生院预防接种等工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2 现场调查

2.1 调查内容

2.1.1 12月7日上午该镇卫生院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程序[1]报告县CDC 和县卫生局,迅速启动了县市级专家组,现场调查发现:死婴生前用母乳加奶粉喂养,发育正常,裸重5㎏。死婴左鼻腔有白色分泌物完全阻塞,注射部位无青紫肿胀、无结节。当日同时接种同批次百白破疫苗共5人(含双胞胎),其中3人也同时口服了同批次脊灰糖丸,均无异常反应发生。但其母自诉在服脊灰糖丸前1小时曾给患儿服感冒药(多酶片、克感敏、消食灵冲剂)一次。其父母等亲属均无遗传病及传染病。

2.1.2 对该镇卫生院所使用的疫苗按冷链程序审查, 符合免疫程序要求[1],接种操作程序基本正规。使用的百白破疫苗和脊灰疫苗未过期、无凝块、安瓿无破裂。百白破三联疫苗为成都生研所产批号200509022-6百白破,效期2007年3月;脊灰疫苗为中科院生研所产批号2005090636,效期2007年9月。县药监局2006年12月7日封存了该批疫苗。

2.2 调查结果 12月8日,县卫生局下发了各医疗单位暂停使用同批号疫苗的相关文件。12月9日该镇卫生院与死婴家属达成了尸体解剖协议,当日由重庆市法医验伤所对死婴进行了尸体解剖。尸体解剖鉴定————————————————

3.1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淤血、水肿,透明膜形成及灶性出血; 3.2急性脑膜炎;神经细跑变形、坏死;急性脑水肿,脑疝形成; 3.3急性心外膜炎(轻度);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3.4急性肠炎(轻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5急性脾炎(轻度); 3.6紫绀;

3.7脏器(心、肝、肾、脑等)淤血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3.8部分脏器(胰、胃肠道黏膜、肾小管等)自溶。4 专家诊断

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脑膜脑炎基础上伴发菌心症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5

讨论

5.1此案例为猝死偶合病例中的SIDS(婴儿猝死综合症),是预防接种工作中不可完全避免出现的偶合症。

5.1.1 患儿接种时其家属隐瞒了感冒病史。患儿正处于急性病前驱期接种了疫苗。5.1.2 同时接种同批次疫苗的其他人均无异常反应发生,且两种疫苗可同时接种。5.1.3 此案例中患儿病情符合SIDS的主要特点:(1)多见于1月龄至1岁的婴儿,尤以2-4月龄常见,其中90%死于6月龄前,男性稍多。(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春、秋末和冬初。(3)人工喂养儿多于母乳喂养儿,早产儿多于足月产儿,尤其出生时低体重者易发生。此案例中患儿为双胞胎之一,出生时体重2㎏。(4)发病前多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或轻度的发育异常。(5)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死亡,有的病例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缺氧等。

5.2存在的问题:患儿死亡与预防接种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存在多处明显错误。

5.2.1 接种人员未严格按程序执行体格预检,责任心不强,接种实施前未向家属说明禁忌症的危害性,致使家属疏忽大意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违背了“自觉、自愿、知情、同意”中的知情原则。

5.2.2 接种部位错误:百白破疫苗注射应在臀外上1/4之处而非上臂三角肌。脊灰疫苗违反了看服下肚的操作规程。

5.2.3 接种人员无证上岗,未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基层卫生院的防疫医生往往存在预防接种工作以外的创收业务,以此弥补防保经费不到位或不完全到位的收入。

5.3 偶合症与预防接种的关系

长期的预防接种实践经验证明,目前所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造成预防接种后出现一些与疫苗有关的异常反应是可能的,但偶合症不属于国内目前划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六大分类之一,却是在接种工作中最易出现且最易造成误解的情况。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就越大。警示与措施

一种新型的医疗纠纷不可避免地呈现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此例接种偶合死亡事件以示行内从业人员:安全接种责任重大。6.1.各级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建设,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是关键。基层卫生院是体现百姓享受医疗保险政策最直接的民生问题载体之一,基层的接种门诊规范化需要不断强化而非一劳永逸的机构建设。县级CDC是基层接种点(接种门诊)最直接的业务指导单位,应成立专门的督导评估专家小组定期考核验收,对不合格者坚决取缔,对基本合格者限期整改,特别是对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督导和培训至少应每半年覆盖1次。

6.2 严格依法行医、规范操作是防范预防接种风险的关键。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合格才能上岗。计免工作者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疫苗接种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实施操作程序,必须贯彻“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的指导思想,促使计免工作走向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3 科学管理、吸取教训是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关键。

6.3.1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存在着盲点和空白:接种异常反应机制未完善,基层接种点及上级业务单位普遍存在捂、压、不重视等问题,致使相关人员忽视了很多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的根本问题所在。加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为减少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和改进措施。

6.3.2

此案例的经验教训关键在于加强体格检查,正确掌握禁忌症,仔细询问既往病史,以便最大程度地避免预防接种偶合症的发生。

作者单位: 潼南县疾控中心(重庆 潼南 402660)

作者简介:匡海鹰,女,本科 , 主管护师(执业医师);刘晓兰,女,中专,主管护师(西药师)

参考文献:参照本刊格式著录!将参考文献标注在文中引用处!![1]《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2005 [2]《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生部,2005

篇2: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自9月17日起, 某校校医室陆续接诊数例发热症状学生, 伴有咳嗽、头晕、头痛、咽痛等, 校医室医生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9月22-23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该校学生接种流感裂解疫苗 (批号为XFLUA471C1, 有效期至2010年5月31日) , 共接种学生1 023名, 总接种率为74.35%, 其中小学部接种率为70.82%, 初中部为88.8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学校学生共计1 376名, 90%以上的学生寄宿学校。其中小学部有6个年级38个班, 共1 107名学生;初中部有3个年级10个班, 共269名学生。学生来源于北京市各个区县, 年龄为6~15岁。该校共有教学楼2栋, 男、女生宿舍楼各2栋。

2.2 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9月17-27日全校共报告75例发热病例, 罹患率为5.45% (75/1 376) , 时间分布分别为17日9例, 20日1例, 21日5例, 23日17例, 24日12例, 25日9例, 26日5例, 27日17例。

2.3 病例班级及宿舍分布

9月17-27日全校48个班级中的25个班级均有发热病例。其中五 (3) 班15例, 罹患率为25.0%;初一 (1) 班7例, 罹患率为18.9%, 该两个班级罹患率高于其他班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5, P<0.05) 。

9月17-27日, 该校4个宿舍楼均有病例发生, 其中, 1号楼17例, 罹患率为3.1%;2号楼28例, 罹患率为0.5%;3号楼8例, 罹患率为7.8%;4号楼9例, 罹患率为0.1%;走读生13例, 罹患率为9.4%。1号楼罹患率低于其他宿舍楼和走读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83, P<0.05) 。

2.4 症状分布

全部75例病例症状多以发热 (100%) 、咽痛 (83%) 、咳嗽 (77%) 等为主, 其余依次为流涕 (51%) 、呕吐 (11%) 及其他 (7%) 。

2.5 发病与流感疫苗接种

9月23-27日, 接种流感疫苗学生发热罹患率为3.32% (34/1 023) , 未接种流感疫苗学生发热罹患率为7.69% (26/3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1, P<0.01) 。

2.5 实验室检测

区疾控中心于9月27日采集发热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共4件, 送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结果1例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

3 讨论

流感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少见, 间或有低热等, 但反应短暂和轻微, 不经治疗即可痊愈, 一般不会引起头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且同一批号疫苗在其他地区接种后未见类似情况发生。本调查显示, 同校甚至同班未接种疫苗的学生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生;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均参加过专业培训, 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接种过程符合规范要求;所用疫苗为有效期内的合格产品;发病学生班级分布、宿舍楼分布呈现一定聚集性, 而疫苗接种引起发热一般在疫苗受种者中散在发生。据此推测, 因接种流感疫苗引发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可能性不大。对发病学生与未发病学生流感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 接种流感疫苗是此次发热的保护因素, 可降低发病的危险度。因此, 可以排除接种流感疫苗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可能。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发病学生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推断本次疫情为预防接种偶合流感爆发的可能性较大, 不属于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其原因可能是本次流感疫苗接种正值当地流感的高发季节, 接种前该校已有散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存在, 接种疫苗时学生流动性增大, 接触机会增多, 流感病毒传播机会增加所致[3,4,5]。10月1-7日恰逢国庆节学生放假, 减少了相互传播的机会, 使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近年, 群体性预防接种偶合传染病暴发疫情国内已有报道[6,7,8,9]。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会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 也会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组织机构, 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 形成完备的省、市、县、乡4级监测体系, 及时、动态收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 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 分析出现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生物学合理性等, 以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 并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 降低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广中.免疫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394-40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S].北京, 2005.

[3]王小平, 杜卓俊.一起接种甲肝疫苗偶合感染流感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1) :74.

[4]徐艳祥, 刘建如.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后偶合上呼吸道感染事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5 (6) :1851-1852.

[5]胡国超, 陈玉明, 张美娜, 等.一起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偶合乙型流感的调查报告[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 (5) :490-491.

[6]黄建晖, 郭东, 黄建云, 等.一宗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 2006, 6 (4) :452-454.

[7]刘小宁, 潘冰莹, 周秀珍, 等.广州市某中学群体发热的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04, 4 (5) :584-585.

[8]刘芳, 孙灵利, 陈天京.北京市某小学一起疑似胃肠型感冒偶合疫苗接种反应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5) :405.

篇3: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关键词]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婴儿

1事件报道

2009年1月21日下午,在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一名婴儿接种了一类百白破疫苗后偶合窒息死亡。笔者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2009年1月21日下午2:30左右,由其母背着婴儿张某某到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接种百白破疫苗,1月22日凌晨4:00左右其母发现张某某手足冰冷、元反应、口角有奶迹。6:00左右急送到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科诊治,医生查体发现:患儿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头手冰凉,右侧颜面部及右侧鼻翼有明显受压痕迹,无心跳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已临床死亡。死者父母及其亲属对死者死因抱有质疑。1月22日9:00由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站长黎文院报告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卫生局组织市级专家组成员于2009年1月22日9:30到达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调查。

1.1婴儿死因分析:福泉市市级专家组通过向死者父母、疾妇站接种人员、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科当班医师等当事人询问事由经过和现场查看死者体征,并对马场坪疾妇站接种现场调查,对死因分析如下:

1.1.1窒息死亡,理由如下:

1.1.1.1当班医生查体发现:患儿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头手冰凉,右侧颜面部及右侧鼻翼有明显受压痕迹,无心跳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已临床死亡。

1.1.1.2专家组现场查体:死者张某某、男、3个月婴儿,面色青灰、口唇及双耳明显紫绀。

1.1.1.3死者母亲自述:当晚用小棉被包裹小孩,仰卧在大被子下和父母同床同头睡觉,死者母亲于凌晨4:00左右发现小孩手足冰冷、无反应,口角有奶迹。

1.1.1.4窒息原因分析可能为:溢乳阻塞呼吸道致缺氧死亡;被子捂住引起缺氧死亡;父母不慎压住呼吸道致缺氧死亡。

1.1.1.5排除疫苗注射死亡的可能性: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批号:20080501—1,效期:2009年11月04日,生产厂家: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属一类疫苗,疫苗及注射器均由福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送,疫苗按冷链要求保存及运送。

接种单位及接种人员均具有预防接种资质。

接种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

2009年1月21日马场坪疾妇站接种点共接种百白破疫苗69人,无异常反应及类似情况发生。

死者死因排除过敏性反应死亡。

1.2初步结论:死者死因为窒息死亡,与疫苗接种无关。

2事件处置经过

死者家属不认同专家组死因分析,要求作尸体解剖鉴定,明确死因。于1月22日11:30到市卫生局办理申请手续,因未携带身份证和婴儿出生证明未办理;15:00再次到达市卫生局,与市卫生局经办人员共同联系黔南州医学会尸检专家,州医学会尸检专家告知:将尸体运送送至黔南州都匀市且不能马上作尸检(要等2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做尸检)并且要尸检结束后20~30日后才能出具鉴定结论。

当死者家属知道当日不能进行尸检并得不到尸检鉴定结论,一气之下,拒绝尸检并抱着死婴到福泉市人民政府上访。后经福泉市政府办、信访局、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石乡政府等多部门组成的事件调查处置小组的协调,达成先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尸检鉴定费,并由市卫生局联系黔南州医学会派出尸检专家到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第二人民医院立即进行尸检后,死者家属才签字同意尸检。当日20:30州医学会派出的黔南州医院尸检专家一行6人到达市二医,23:30完成尸检后,死者家属不愿意处置尸体,要求:(1)由福泉市卫生局保存尸体到出具尸检鉴定结论后方可处置尸体;(2)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过错赔偿20万元后立即处置尸体。若达不到上述要求,死者家属立刻将尸体移到接种医生家或再次到福泉市政府上访。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则只同意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困难补助2万元先行安埋尸体,待尸体鉴定结论出来后按有无过错依法维权。

由此双方意见分歧较大,时值春节来临,为了社会稳定,调查处理组与家属经反复商量后作出了不再以尸检结论为依据,由福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6.5万元后,平息了事件。

3事件最终结论

病理尸检报告示婴儿张某某的死亡与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窒息有关。由此排除了预防接种事故,与接种百白破疫苗只是一种偶合的关系。

4建议

此次疫苗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偶合的婴儿死亡事件值得我们深思,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4.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要尽职尽责

4.1.1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对辖区内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单位进行认证;组织辖区内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和考核认证;组织辖区内的接种人员认真学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4.1.2在接种前开展病史询问和健康状况检查并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后嘱其家长待儿童休息观察一定时间后再离开并告知家长接种该疫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等问题。

4.2和谐社会下的免疫规划工作

4.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不是为了社会稳定就息事宁人,纵容错误。本事件中就为了息事宁人,构建即将到来的和谐春节而牺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为代价,这只是一起事件,假设还有二起、三起呢,试问一个县级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能够承受得了几起这样的赔偿呢?所以笔者建议像这样的通过正常途径来解决的免疫规划工作事件应该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来处理,该疾控中心赔偿就赔偿,不该赔偿就只能尽一点人道主义的援助就行了。

篇4: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分析

2014年12月2日16时,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报告: 某学校发生一起疑似接种流感疫苗导致的聚集性发热疫情。 由于发热学生数量较多,学生家长对疫苗安全性提出质疑。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接报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查明了发病原因, 消除了群众的误解,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该学校小学部、中学部共77个班,总计学生2 596名。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共37个班1 353名学生; 初中一至三年级共18个班589名学生; 高中一至三年级共22个班654名学生。该校有教学楼2栋,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在一栋楼内,其他年级在另一栋楼内。学生年龄在6~17岁之间。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处理,主要为描述性分析以及 χ2检验。

2结果

2.1流感疫苗接种情况自12月1日起,该校校医室陆续接诊数例发热症状学生,并伴有咳嗽、头晕、头痛、咽痛等症状,校医务室医生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1月28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接种了流感疫苗。所接种流感疫苗有2个厂家,A厂家流感 疫苗批号 为201405B038, 201405B022和201405B021,分别接种了720,280,49人; B厂家流感疫苗批号为201405010,接种549人。 全校共接种流感疫苗学生1 598人,接种率为61.56%。 流感疫苗接种率初中生为65.20%( 384 /589) ,高于高中生的58.41%( 382 /654) 和小学生的61.49%( 832 / 1 3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03,P<0.05) 。

2.2病例发病时间分布11月28日至12月3日,全校累计报告72例发热病例,罹患率为1.35% ( 72 /2 596) 。分别为28日4例,29日5例,30日8例,1日26例,2日21例,3日8例。

2.3病例班级分布全部72例发热病例分布在15个班级,其中小学生发热病例55例,罹患率为4.07%; 初中生发部热病例10例,罹患率为1.70%; 高中生发热7例,罹患率为1.07%。小学生学生发热罹患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93,P < 0.05) 。

2.4临床症状全部72例病例以发热( 72例) 、咽痛 ( 52例) 、咳嗽( 40例) 、流涕( 39例) 等症状为主。发热病例体温在37.3 ~ 40.0 ℃ 之间,其中低热( 37.3 ~ 38.0 ℃ ) 26例,中热 ( 38. 1 ~ 39. 0 ℃ ) 31例,高热 ( > 39.1 ℃ ) 15例。

2.5发病与流感疫苗接种11月28日,全校接种流感疫苗学生中发热42人,罹患率为2.63%; 未接种流感疫苗学生中发热30人,罹患率为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32,P>0.05) 。

2.6实验室检测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2月2日采集了发热病例的12件咽拭子标本并送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检测,结果5件为H3N2流感病毒阳性, 其余均为阴性。

3讨论

与流感疫苗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急性炎症反应[1],受种者在疫苗接种部位会出现疼痛、 红肿等,症状大多轻微,或有低热等反应,但这些反应短暂,不经治疗即可痊愈,一般不会引起头痛、咳嗽、 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本起疫情中发病学生班级分布呈现一定聚集性,而疫苗接种引起的发热等一般反应,在疫苗受种者中多散发生,且同校或同班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加之同批号流感疫苗在昌平其他地区接种后未见类似情况发生。综合上述各项情况,推测该学校因接种流感疫苗引发聚集性发热的可能性较小。

检验结果显示,有流感疫苗接种史学生中的发热罹患率与无流感疫苗接种史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说明流感疫苗接种不是引起该学校出现聚集性发热的原因。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以及发病学生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推断本次疫情为流感疫苗接种偶合上呼吸道感染,不属于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3]。该学校出现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 1) 本流行季流感流行起始周较上个流行季有所提前,而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时间与上个流行季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感疫苗接种时机相对滞后,造成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后尚未产生保护性抗体即已暴露于流感流行季节。( 2) 本流行季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导,然而本流行季甲型H3N2亚型疫苗株与流行株匹配度不佳, 从而导致本流行季疫苗保护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3) 甲型H3N2亚型病毒抗原漂移速率较快, 因此人群继往免疫屏障针对甲型H3N2亚型流行株的保护效果会相对较弱。( 4) 该学校流感疫苗接种时正值当地流感的高发季节,接种前该校已发生了散发上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时学生流动性增大,接触机会增多,流感病毒传播机会增加,同时接种前未仔细询问病史[4,5,6]。

上一篇:朋友圈情感励志文章下一篇:新任领导在政府办公室全体人员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