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2024-07-30

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共18篇)

篇1: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你知道大自然的杰作吗?我知道。暑假时,我去了大自然的杰作之—白云山

来到山前,望着直插云雾的山顶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3篇作文。我们开始爬山了。在这历史悠久的白云山里,人们都沉醉在这中古朴的美,淡雅的美,绿意浓浓的美中。别人都说白云山的鸟很出名的。在这爬山的途中,我们能免费地听着这大自然中可爱的生灵的交响曲,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篇2: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大天然是人类的教师,给了咱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通知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损坏人类生存环境,终究要遭到大天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在沉浮,人们由此遭到启发,创造晰潜水艇。大天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当他轻轻一点魔法棒就会带给咱们太多的惊喜。他诲人不倦地为咱们扮演着魔术,为咱们营造着心爱的生存空间。山川之壮美,鸟鱼之悠悠,世上芸芸众生,个有他们心爱的个性。

接近天然,你不时可以感遭到她的恩惠。春天的温暖和红紫,夏天的炎热和浓绿,秋天的凉爽与苍褐,冬季的严寒与皎白,都使人的心境起伏动摇,泛起阵阵涟漪。大天然不愧是人类的教师,它警示咱们要保护生态平衡,让人与天然和调和相处;它启迪咱们的智慧,让咱们有所创造,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前进。如果咱们恣意损坏大天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天然的惩罚;如果,咱们虚心向大天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示,造福人类。

徘徊于大天然的脚步声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即便卑微如小草,也自有小草的芳香,即便藐小如水滴,也会全身折射阳光。让咱们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头看待天然吧。咱们在大天然的羽翼下生活和作业,欢笑着生长,大天然是美丽的,大天然是忘我的,大天然给予咱们全部。让咱们用一颗感恩的心面临大天然,拥抱大天然吧。

篇3:侧面描写在小学生作文中的运用

一、侧面描写的意义

在记叙文写作中, 人物的描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 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或环境等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突出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说, 正面描写是红花, 那么侧面描写就是那片片绿叶。“红花也需绿叶衬”, 因为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 能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突出, 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发挥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侧面描写的运用

人物描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侧面描写, 可以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指导学生人物侧面描写可以从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三方面入手。

(一) 以人衬人

以人衬人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方法。“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人物语言烘托法

就是通过描写旁边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某一特点。

例如, 有一个学生在描写自己的外貌时写道:“我是一个留平头的男生, 眉毛浓厚, 眼睛黑亮, 大大的耳朵特别引人注目。同学们都叫我‘大耳朵图图’, 长辈们笑谈:‘你的招风耳真可爱。’我连忙更正:‘这是招财耳, 不是招风耳。’”在这段描写中, 这位学生通过描写同学、长辈对他耳朵的议论, 以此来突出自己耳朵大的特点。这样的侧面描写胜过正面的外貌描写, 从这些旁人的语言描写中, 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长着大耳朵的机灵可爱的男孩子。

又如, 有个学生描写表弟执着学习乒乓球时, 这样写道:“我看他在楼下已练得气喘如牛, 忙喊他:‘小锦, 别练了, 上来房间凉快一下。我开好空调等你。瞧你已经练了一个半小时, 快累成狗了。’可他似乎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仍然朝着墙对打。邻居张爷爷见了, 边点头边赞道:‘小锦这孩子, 每天都坚持练习, 现在村里有些大人也不是他的对手啦。’”像这样侧面描写“我”和邻居张爷爷的语言, 表现了表弟执着认真的精神, 比起直接描写他如何天天练习来得更真实, 更令人信服。

2. 人物行动烘托法

即描写旁边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方法。例如, 教师常指导学生写作有关“六一”游园“画鼻子”游戏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除了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个蒙面同学的动作写出来外, 还应指导恰当的侧面描写。“看到他把鼻子画到了额头上, 旁观的同学早就笑得前俯后仰。你瞧, 菖菖同学笑得捂住了肚子;菖菖同学爆笑开来, 再也停不下, 直接坐在了地上;还有的同学笑得抱在了一起。”像这样描写旁边人物的动作, 更能表现这个活动的滑稽有趣, 也突出了欢乐“六一”的主题思想。

3. 人物心理烘托法

顾名思义, 即通过描写旁边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主要人物。这个写法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就有运用:“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这里就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来烘托出王熙凤泼辣、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此为例, 进行指导。于是, 有个学生在描写爸爸迷恋智能手机时写道:“自从爸爸买了那台新的手机后, 他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手机控’。饭饱茶足后, 他必定坐在沙发上, 拿着手机, 全神贯注地看着。遭到我和妈妈的抗议后, 他开始变着戏法和我们捉迷藏。最近几天, 他经常说他肚子痛, 一进厕所就大半个小时。我心里明白:爸爸这是在找借口, 躲到厕所里图清静了。假装肚子痛, 一来能在里面看手机, 二来还能换取我和妈妈的同情心, 家务事也不用做了。真是一举多得。哎, 大热天的, 他也能在厕所里待那么久, 真拿他没办法。”在这篇习作中, 为了表现爸爸迷恋手机这一情况, 学生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自己对于爸爸躲在厕所玩手机的想法,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手机控”爸爸的画面。

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 能比正面描写来得更自由、更灵活。当然, 还应视具体情况, 推敲斟酌, 以更好地表现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 以景衬人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记叙文中可谓常见, 它除了能交待故事发生的季节、地点、气候、场景外, 还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特点。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桥》就运用了这一写法。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雨的大、山洪的险, 目的是为了突出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 老汉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品质。以此为范文,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活用以景衬人的方法, 能为习作增添不少亮点。例如, 学生写作《一份珍贵的礼物》时, 这样描写妈妈冒雨去为他买礼物:“那天下午, 下起了倾盆大雨,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 打在窗上, 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轰隆隆’的雷声不断地在耳边响起, 风也来助威, 把路边的树刮得东倒西歪, 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小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 以此表现礼物的珍贵, 有力地烘托出妈妈对他的爱。

成功的环境描写, 源于对笔下人物的用心揣摩, 源于对环境的细心观察, 源于对生活的用心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为人物描写锦上添花。

(三) 以物衬人

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写, 来表现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就是以物衬人。在《一夜的工作》中, “这时候, 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放在写字台上”“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一段通过对花生米的描写, 表现了其数量的少, 烘托出了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品质。这样以物衬人的写法, 在文章中非常常见。描写宫殿的富丽堂皇, 可以表现人物的奢侈;描写器物的破旧, 可以表现人物的贫穷;描写房屋的干净整洁, 可以表现人物的勤劳, 等等。例如, 在《过生日》一文中, 小作者写来到寿星同学家, 发现小寿星已把家里布置一新, 不仅桌上摆着蛋糕、零食、水果, 而且墙上贴着彩带, 天花板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小寿星过生日的愉快心情, 是很恰当的。这样的侧面描写胜过直接描写小寿星开心的神态、动作, 并且赋予了读者更多的想象。

三、侧面描写方法的训练

小学只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要求不宜太高, 而且侧面描写作为正面描写的辅助, 不宜喧宾夺主, 教师应适当点拨, 采用一些趣味练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侧面描写的兴趣, 提高写作信心。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语文课文中采用侧面描写的片段, 在此基础上, 开展交流活动, 再拓展为阅读课外书籍, 从中摘抄侧面描写的语段, 交流感受。2判断题:下面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请打“√”, 不是的请打“×”。3用“_”划出下列语段中的侧面描写。4小练笔:围绕“天真热”“真好笑”等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用上侧面描写的方法。5学习在作文中运用侧面描写, 写完作文后, 用“_”划出自己运用侧面描写的句子, 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拇指。

篇4:浅谈作文描写自然五法

听音观景绘声色:我们眼前的景色往往不是沉寂的,鸟鸣虫唱,自然界各种声响都会通过眼前的景物传到我们的耳朵,这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听觉来描写了。如《周庄水韵》中“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写了周庄美妙的乐声,然后“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穿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写出了晚上人们的狂欢声,有了这些声音的加入,周庄的水韵更加让人难忘了。

当然,视觉上的美景也是另外一种描写技法。例如《海濱仲夏夜》中的美句:“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作者用颜色的明暗渐变,表现了霞光的逐渐消散,景物层次丰富。再如《春》之妙笔:“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火”与“霞”写出了花色的艳丽鲜亮,给人热情温暖之感;”雪“写出了花色的纯净明朗,给人素雅清淡之感。它们生动形象地绘出了春的绚烂缤纷,活泼多情。

沉音醉景抒激情:描写自然景物时,仅仅描绘自然界中的“声色”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写出自然界的声音和美景在自己的心中的反映。观赏者与景物,心灵与自然,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国维认为,“人物情感与景物色彩息息相关之真谛,喜时,山明水秀,鸟鸣似唱;哀时,天昏地暗,猿声如泣……”于是,声音色彩有了性格,有了生命成为了人物自我的主观体现。

例如《故乡》结尾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碧绿”、“深蓝”、“金黄”都是“我”的想象,宁静、祥和、温暖的色彩,表现了“我”对未来的憧憬。总之,只要内心冷暖与色彩相协调,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感知作者或人物的思绪,产生心灵共鸣。

又如《顶风的女孩》:“她静静地伫立在风中,风很大,裙角翻飞,一如她飘摇的心。

不知是因为怕风,还是因为怕冷,天空中只有几颗隐隐闪烁的星星。远处万家灯火连成密密浅浅的一片,朦胧却很温暖。”

在这里,“风”成了“她”内心不平静的写照,而“冷”和“暖‘则准确地传达了“她”对父母和老师在“她”中考志愿选择问题上的意见的独特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事物皆有灵性。在观景中,不仅要做到胸有成竹,还要将心融入自然之中,让心灵与自然共舞,让景物理解并委婉地表达你的喜怒哀乐。这样注重自然写景的语言感情色彩,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美景,还能够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色。

巧用修辞摹神韵:鲜活的形象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生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何能描摹出眼前之景的神韵呢?画家用的是颜料,作家用的是修辞。先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胸有成竹,然后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眼前之景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抓住事物色、香、味、形等方面的特征,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点,使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时要注意赋予景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情,表达出心中的喜爱之情;运用排比时要善于在铺陈中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生动,抒情味更浓郁深厚。例如:

轻轻地滑过:

天空飘云,云轻轻地从天际滑过;云外鸟翔,鸟轻轻地从风中滑过。水里鱼跃,鱼轻轻地从水底滑过;鱼旁有碎石,小石砾轻轻地从鱼身上滑过。地上有树,风轻轻地从树梢滑过;风外有蝶,蝶轻轻地从花朵上滑过……

静默的辉煌:

倾颓的围墙,破旧的古钟与沧桑的古树,构成了一幅破败的萧瑟图。特别是那可怜的钟,像个命运多舛的老头,脸涨成烟斗般的紫红色,孤独着沉默不语……顽皮的孩子捡起鸡蛋大小的石子,使劲地砸它,“咚……”它痛苦的声音凄恻悠长,脸痉挛了一下,很快趋于平静,愣愣地望着人们。

所以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让描写对象更丰满具体。如果运用修辞手法时抓住主客体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细节描摹,相似点找得越细,对比点找得越小,就越能造成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效果。

缀连诗词添文采:缀连诗词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雄厚的文学积累和运用的巧智,塑造着作者的学者和智者形象,不仅在考场上鹤立鸡群,在描写自然中也卓越不凡,令人击节称赞。比如:

美好的回忆:

春天的嫩竹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竹的虚心有节,笔直向上,曾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启发,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咏竹,把竹当作人的人格的一种象征。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徐陵“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托物寓意化为美:自然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鸡犬虫鱼、山羊白兔皆可入文。我们在作文中要赋予这些纯自然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来表现其独特的美感。

抽象寓意:

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和事。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右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景中寓意:

蔚蓝色的大海常常是我们描写的对象,它的包容,它的宽广是它的特点。

海螺代表的是封闭,一旦遇到急流,总是把自己封在深厚的壳中。

植物寓意:

桂树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中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古人常以桂花为意象寄寓了许多的情感,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篇5:描写大自然的声音小学作文

“呱呱呱呱,”池塘里传来青蛙的歌唱声,好像在开演唱会,可热闹了。“哗哗哗,”小溪不分日夜的唱着欢快的歌。

走进大森林就能听见“叽叽喳喳”鸟叫声,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好像在给鸟儿伴奏。忽然天空响起一阵雷声,好像雷公公在打鼓。不一会儿风越来越大,下起了倾盆大雨。

篇6:描写自然变化的小学作文

傍晚,云先是白色的,就像一只白色的小兔子。后来像是有位画家帮它们涂上颜色,有的红彤彤的,有的金灿灿的,颜色丰富,花花绿绿。

火烧云上来了,好漂亮啊!一开始,大公鸡追小虫子,追着追着一阵风吹过来,小虫子不见了,大公鸡去追小虫子也跑走了。它们不见了天空也少了很多乐趣。

过了一会儿,一座山轻轻地“飘”了过来。那山峰又高又大,和后面的楼房映衬在一起可漂亮了!一眨眼,山峰变成了皇宫下面的云层,高楼就变成了皇宫。突然一阵“龙卷风”来了,“山峰”就被卷走了。

云突然又变色了。云变成了又红又金的火烧云。火烧云有的像天桥,有的像一朵朵棉花,还有的像天空里的飞机,各种各样。飞机飞来飞去,突然撞上天桥了,一阵风吹来,飞机不见了,天桥也不见了。火烧云下去了!

篇7:描写自然的小学作文400字

在我的老家门口那片辽阔的土地之中,隐藏着无数音乐家。他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音乐会。这一首首欢悦的曲儿,让我怀了满腔的好心情。

炎炎夏日,正是歌唱家“蝉”的黄金时期。“知了,知了……”一颗颗清脆的音符随着微风飘荡四方。蟋蟀听见了,仿佛得到了呼唤,用奇特的琴弦(后腿)拉起了奇妙的小提琴(翅膀)。那优美的音韵在空中传开,引得不少蜻蜓蝴蝶纷纷低飞,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一群蚂蚁涌出洞穴,站在高处,打起了节拍。乌云是音乐家们最忠实的听众,他们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摩擦出阵阵火花。“刺哩”声与“轰隆”声来回交织犹如二重奏。雨点上场了。先是“咝咝”的试声,紧接着便是混杂声“叮咚”“乒当”“淅沥”“哗啦”。不用装饰,也不需配音,更不要舞伴,仅是那美妙的音响,便可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太阳主持人出来了,欢笑迎出当红歌星——风。风微笑着,动人的歌声行云流水般流了出来。树木、小溪“沙沙”“咕噜”地打着拍子,还不时耷拉下脑袋唱和着。“呼呼”声中,隐隐藏着“嘶啦”声——片片落叶在风中飞舞着,变幻着,极是好看,极是好听。“喳喳!”鸟儿主持人宣布风选手退场,公鸡主持人则宣布音乐会落幕。

天空架起了彩虹桥,歌声仿佛仍在山谷中回荡,一直传到很远很远……

篇8:例谈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氛围

人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 就能把人写活, 而事情的发生也是在一定背景下才更为生动,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感情。作家往往用生动准确自然环境描写, 来创造特定氛围, 为叙事抒情服务。

如2009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中有一段关于胡杨的描写

“河的两岸, 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 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 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 茂密的树林, 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 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雕。虽然, 它们也许已经死去, 年复一年的风沙, 折断了树枝, 剥开了树皮, 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 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这是作者在前往塔中油田路上, 看到生长在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树。夏去秋来, 河水已失去了夏日的汹涌变得平静细瘦。我们可以想象, 此时胡杨, 因缺少了水的滋养, 再加上风沙的肆虐,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则是, “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铸”“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作者为什要这样刻画胡杨树, 为什么要突出胡杨不屈的形象。目的就是要烘托一种于困难环境中不畏惧不退缩, 积极、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铺垫情节

铺垫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 它的好处是使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其中用描写自然环境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因为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如20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

“在我们的视野里, 地平线的远处, 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 像是一方棋盘, 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这是作者坐在车上驶向油田时看到的戈壁景象, “无遮无拦的穹隆”“开阔的戈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戈壁滩的空旷、单调、恶劣, 在寥寥无几的笔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 为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作者借描绘这段自然环写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做对比, 更为下文对石油工人的高尚精神歌颂做铺垫

再如2010江苏卷《溜索》

在“我”得知要过怒江溜索时, 心已捏紧, 而下马来到岸边亲眼目睹后, “我”是倒抽气、腿肚抖。“我”看到的是: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深远似涓涓细流, 隐隐喧声腾上来, 一派森气。俯望怒江”

这一段景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突出了怒江峡谷气势的险峻、骇人。就是这样震慑人心的怒江溜索在驼队汉子们面前已是家常便饭, 处之泰然。所以开篇的环境描写极力突出怒江溜索的艰险, 是为下文驼队汉子溜索的从容无畏做铺垫的。

三、凸显人物性格

景与情往往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家经常把人的情感融注于自然景物之中, 从而营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借此委婉含蓄的展现人物性格或预示人物命运。

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 文中两处写到乌米的居住环境:

“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 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 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 土屋顶上长着青草, 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 屋门正对着大海。”

……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 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作者两次写乌米居住的环境, 一次是远观, 半坍塌的土屋, 周围则是原始、自然的草草树树, 第二次近看, 看的是居住在乌米脚下山坡上的人民生活。马具声、人们的喧闹声, 而乌米居住的山顶则是一片宁静, 结合两次环境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乌米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暗示她失去丈夫与儿子后凄凉不幸的人生。

四、深化作品主题

优秀的作家, 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 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2010年上海秋季卷《天目山》

本文多次写到雾, 在登山观景过程中多出穿插了对大雾的描写, 大雾遮掩了天目山的远山近树, 母亲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大雾“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这几处是实写山中大雾。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林寂静, 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 没有回声。”此处大雾就别有一层的深意了:象征磨灭、淡化革命先烈精神的历史因素。掩卷深思, 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先烈的怀念祭奠与崇敬之情, 更想说的是半个世纪之后, 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我们已经淡忘了先烈的理想追求。所以对雾的描写自然而然的深化了文章主题。

篇9:亲近中学生作文的“自然”

在一份语文试卷中,作文试题因其所占分值大、命题难度不易把握,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至每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往往就有行家学者甚至旁观者按耐不住“指点江山”,辩说其中利弊。纵观今年的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足见命题者小心翼翼, 精益求精。而注重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量,已是命题者的孜孜追求。

就广东省的高考作文试题来说,也是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命题趋势。我们来熟悉一下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后写一篇作文。这则材料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一句提示语显得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有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会对事物产生“远”与“近”的效果。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于方式途径的不同,这是颇具哲理性的命题。写一篇这样的应考作文,绝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世事无绝对,考生只有找准角度,辩证思考,拿捏到位,才能写好作文。

“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等,是突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之“表达与交流”中,对作文能力有一个很到位的归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个归纳定义中,“创造性表述”、“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阐述,而在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中,这些含义都有很好的体现。所以,我觉得,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不仅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广东的高考作文试题追求稳中求变,略有难度,但在情理之中。让我们回顾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围绕传统的黑白胶片技术与新科技数码相片技术,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思辨色彩非常强烈。今年的作文试题依然一脉相承,虽然在难度上有差异,但题型上、材料内容上、考查点上却有“似曾相识”之感,突出的就是“思维”与“表达”的能力考查,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

让作文试题具有时代感,具有生活气息,是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的最大亮点。这正是中学生作文回归“自然本真”的体现。这些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了鲜活的时代感,内容往往紧贴时事热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比如,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以熟悉的生活材料为切入点,陈述了相片技术和当代人生活的关系,相片科技给人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响,隐含了科技发展与现代人类情感关系的探讨,是常见的热点话题。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来探讨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途径方式。这是相当热点的话题,而且这一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然,这样涉及新科技知识的作文命题,应该最大可能地避免城乡学生的认知差异、环境差异等带来的影响,避免学生作文时,对着材料无话可说,或者说起来也是错漏百出。

广东高考作文这一命题趋势和特点,也足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特别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反思。

我们经常说,写好一篇作文,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了解生活,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我们的所见所闻,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没有用“不同的途径”去“认识自然”,因此,作文教学中的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没有获得重视的。现在,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背范文、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教学现象,给学生的作文箍上了太多的“清规戒律”。这样,又怎么能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呢?

缺少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的作文无法走进“自然”,无法培养作文的思辨能力,作文成了“无米之炊”;而缺乏想象和联想,又让学生的作文无法“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参见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成了“千人一面”,成了空洞苍白的“行尸走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折损”。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供的只是一则材料,材料中的现代生活气息很浓厚,阅读材料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题目没有给予写作者太多的限制,考生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一旦缺失,就不可能写出质量上乘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多只能是写出一篇雷同的、套题的作文。

另外,引导学生平常多读书、多积累,在作文教学中“以读带写”或“以写促读”,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很有帮助,毕竟,在校的学生事事亲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亲身的生活实践,从而积累直接的生活经验,目前还不现实。这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正 如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揭示的认识规律和生活规律一样,可以用“不同的途径”,包括读书,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从而写出自己对自然和社会认识 的“远”与“近”,写出中学生的“自然本真”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当然,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作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作者單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篇10:描写自然的小学作文500字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的外婆家在养蚕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外婆家帮忙。

过了好多好多天,蚕宝宝要结茧了。又过了一两天,外婆家到处是洁白的蚕茧,我特别开心,这么多天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我在外婆家走来走去,突然,我发现了外婆家的某一个墙角上有一个蚕茧,我还发现茧子上有一个小洞,里面似乎有一只蚕宝宝变成的小飞蛾。我欣喜若狂,认为小飞蛾马上就要“破壳而出”。我蹲下来,想看看小飞蛾怎么出来。我等啊等,等啊等……小飞蛾一直在茧子里挣扎着,可一直都没有出来,似乎再也没有可能出来了。终于,我的耐心用完。马上,我跑进厨房,拿来一把剪刀,把茧子剪大。果然,小飞蛾很快就出来了,我很开心。可是,小飞蛾出来后,我发现它的身体十分臃肿。“怎么回事?”我惊奇地说道。小飞蛾出来后在地上爬了一会儿后,痛苦地死去了。“啊!”我被吓坏了。我哭着去找外婆,外婆安慰我说:“没关系,死了一只,还有很多只呢!”

可我还是不甘心。停止哭泣后,我去查阅了许多资料,我终于明白:小飞蛾是必须在茧的禁锢下,经过挣扎突破小口钻出来,才能使体内的血液进入到翅膀内。这是自然之道啊!

篇11:描写自然的小学生作文700字

——题记

星河淌天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面对碧空中的星,古人和我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感动。星星,是思念之人的泪,只有在漆黑的夜才露出点点光辉。小时候在大树下乘凉,妈妈扇着小扇,望着星,觉得她就是天空的勋章,人间的守护仙子,在夜晚亲吻人间的灯火。一颗星的光是细微的,但当所有的光汇聚而来,便是耿耿星河。“迟迟钟鼓初长歌,耿耿星河欲曙天”。在漫漫长路上趋行,有了星星,前方就亮了许多,感觉心里也有了星星的光明。

月到天心

星与月,遥相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儿,不知牵动着多少人的心:远方的亲人,爱人啊,是否也同我一样望着皎皎月辉,洒了一地的泪。月是清冷的,拨开缭绕的云层,我想看到嫦娥在广寒宫起舞,桂树簌簌的花落;我想梦到唐宫和扑流萤的佳人。“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是清凉的,在静谧的夜晚,用最细微的心去体悟才能悟到那月不仅是自然之月,更是心灵之月。把月放进心里,而我们,也就是月中人了,就能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与李白共游盛唐锦绣。

云之出岫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是我们的心在天空的投影,自由随性。我想云上或许有一座城堡,仙女骑着飞马为云染上彩虹的色彩,裙袂飘飘,化作天边朝霞。“要体会自由,就静静看云”。云是天空的一支歌,风一吹,去了远方。当为了学习生活而苦闷不已时,望一望云,让思绪随着云去漫游,感受白云温润如玉的清凉与盛大。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篇12: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今天一早起床,我就看见地面已经被雨淋湿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洼,有些地面还有一小块快要干的。咦?昨晚下过雨了?正想着,天空又开始下起小雨了,小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下,时而停。当我去买早餐的时侯,雨便下得大了一些,刚刚还是丝般的雨线,一下子就变成了比绿豆还要大一些的雨滴了。

回到家我觉得雨好像停了,雨停了。不一会儿就听见雨滴落下来,敲打我家阳台的铁杆,“啪、啪”地响,一看,如同剑一般的雨滴直冲地面。雨不停地下着,天空变得越来越黑了,简直像黑夜一样。要开灯才能看见东西。突然刮起了一阵猛风,吹得停车场旁的树木沙沙作响,小一些的小树还被吹歪了头,树叶也随风到处飞扬。阳台上的衣服也飘起来,风把雨水都吹进阳台,把阳台上的植物盆装得满满的,今晚我不用给植物浇水了,真好!哈哈……

雨越下越大,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挟带道道闪电、声声炸响很刺耳又令人心惊胆战,好可怕呀!过了很长时间,雨才慢慢变小了,倒霉的是,我们家的窗台上、阳台的地板上都像被河水冲过似的,这样也好,经过雨水的一番冲洗后窗户的玻璃、阳台的栏杆、植物都焕然一新。打开窗户,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唔、我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里面还有鲜新的雨水味呢。

篇13: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细节, 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 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读起来就生动有趣, 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 文章情节再曲折, 思想主题再深刻, 也只能是干巴巴的, 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 缺乏感染力。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突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 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而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生活中充满细节, 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要使人物刻画得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 有立体感, 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临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 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 谁又能不“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呢?像这样的细节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简直俯拾皆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形象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历久而不衰, 与细节描写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用描写细节来展开情节, 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是展开情节的最好手段, 在故事情节中多作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不但能使情节更充实, 而且更生动。有一篇《让小草沐浴阳光》的作文, 写树下面一棵嫩绿的小草让一块大石头压住了, “为了让小草沐浴阳光”, “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同学们准备把大石头推开, 作者描写了推大石头的细节:

“洋洋第一个走到大石头旁。她长得很瘦弱, 先用脚朝石头踢一踢, 那石头纹丝不动。她不罢休, 用力一脚, 朝石头踢去。‘啊唷’她突然惊叫一声, 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 眼泪都快流了出来。她没有哭, 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 双手搓了搓, 憋住气, 嘴里喊着‘嗨’, 脸涨得通红通红, 但石头仍在原地一动也不动。”这段写洋洋搬石头的情景, 由于作者具体地写了几个细节:“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 但她没有哭, “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 双手搓了搓, 憋住气……”, 寥寥数笔,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 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那么, 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呢?

一、用好教材, 学会仿写课文中的细节。

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在什么地方采用细节描写?——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又往往是最好的例子。因此, 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让学生对经典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 引领学生悉心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 逐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课文中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运用动词, 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芦花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主人公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穿越封锁线被敌人的探照灯发现时, 老头子“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 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作者用“一抽身”、“跳”、“踏”、“推”这几个动作, 传神地刻画了老头子水上功夫的娴熟和自信的性格特征。

二是前后呼应, 首尾贯通。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中写“我”流泪的细节出现了四次, 每次流泪所表现的情感都有所不同, 让读者在这反复出现的泪光中一步步体会到父爱感人至深。

三是善用修辞, 生动传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使无形变为有形。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 向上提着。”这一细节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 使当时的景象如浮雕一般展现于读者的眼前。

四是巧用道具。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就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 四次出现的大衣把奥楚蔑洛夫沙皇走狗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借鉴了教材这些例子, 学生们就会发现,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 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 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随着不断的阅读和揣摩, 学生就会用头脑中已有的写作模式来理解并丰富这些写作模式, 并会对写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 (包括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 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引领学生悉心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 启发学生在描写中精挑细选词语, 选用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服从中心需要的典型细节, 学习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 用细小而真实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和社会风貌。

二、细心观察, 捕捉生活的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只有细致用心的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具体的认识,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 从而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

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 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 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 还要变换观察点, 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 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 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

一位学生在《又见丝瓜挂满架》一文中写道:“一场风雨过后, 丝瓜花洒落一地, 但不久的几天里, 就又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而外婆呢?却再也直不起她的腰, 甚至走路也有困难了。今年丝瓜依旧挂满架, 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 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 等待着衰老、死去。一日下楼, 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 是外婆!我忙跑过去, 说道:‘外婆, 你生病了还来采丝瓜, 是不是病好了!’外婆一手拿着三四根丝瓜, 一手还在伸向枝上的另一条, 笑道:‘病是怎么得好, 只是怕丝瓜长老了, 不好吃了。’我不知道说什么, 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这名学生正是抓住了“外婆”语言、动作的细微之处, 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才使得作者对外婆的这种情感变得真实而细腻。

由此可见, 细节描写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 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 有时可综合调动多种感官。

三、运用修辞, 细节描写才会文采飞扬

虽说细节的成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源于真情实感, 但是恰当的修辞手法等描写技巧的运用, 能把观察和感悟有效而艺术地传递出来, 能使文学语言更富形象性, 情感也更浓烈, 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美感。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这样描写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修辞的运用很细微地写出了雨丝的细密这一特点, 使人恍如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春雨中。

篇14:细节描写让学生的作文更出彩

但是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有许多作文的内容不丰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平淡无味,自然也就无精彩可言了。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一大困惑。如果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有助于文章中心内容的细节,学生就不会对作文缺乏自信,也不会对作文感到难了,更能让学生的文章出彩。以下四点是笔者在作文细节描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活用课程资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教材中的许多选文都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选材立意到文章风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能活用课程资源,领悟经典细节描写的方法,创设读写结合的机会,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七上语文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举起教鞭好像要打人,但“轻轻地敲在石板上”,而且随着大伙的笑声,“她也笑了”。这些对举动、神情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和爱。面对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是“轻轻地敲”表明她的怒是假,爱是真,于是师生都发出了会心的笑。两个“笑”字,把师生的感情融化在一起了。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再看杨绛的《老王》中的一段神态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这个人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作者从神态的细节描写入手来突出老王这个人物的性格,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好的细节描写,就好像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就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起来。

鲁迅曾经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须观察”,这就明确地指出学会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学生学写细节描写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只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模仿,就能演绎出自己作文的精彩。学生也曾仿写出这样的片段:“爷爷老了,那苍白的头发稀稀疏疏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平“地”而起,如果有一只蚊子落在上面,只要爷爷皱一下眉毛,那皱纹就把它夹死了,粗而密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慈祥的眼睛,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爷爷真的老了。”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真切、自然。

二、精选恰当词语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好的细节,往往可以“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力求一字传神。如琦君的《春酒》中有一句“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蜜蜂”这个词用得妙不可言,既写出了小孩子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心满意足、憨态可掬的模样,而且蜜蜂又让人联想到采蜜,采蜜又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春酒之香甜。同时蜜蜂每天飞到东飞到西勤劳地采蜜,而“我”则是走东家串西家地去喝春酒,这种忙碌和欢喜正体现了小孩子特有的天真幼稚!体现了独特的细节之美。又如课外语段《鸟的天堂》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堆”“照耀”“颤动”寥寥几个词语生动地突出榕树的叶子绿、密、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在细节描写中,启发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用精炼的语言,反映出丰富的内容。文学大师福楼拜曾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这样说:“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可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是每个作者应该担当的责任。有学生这样写“菲特台风”时的片段 ----雨一直在下着,地上的水已经涨到了一米多高了,我从楼上的窗户凝望着下面的水,心里想着:“为什么这雨老是下着呢?要这样下去又该怎么办呀?”那时候,家里断水又断电,没有灯,没有电视,又没有电脑;更要命的是,家里的粮食都已经快没有了,难道我们要活活地被困死在这栋小楼里面吗?“菲特台风”带来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水侵占整个姚城,这段话中的“凝望”一词真切地写出了那时全余姚人的心绪:迷茫、无奈、无助、害怕……从神态的细节描写中可以感知人物的精神状态,这也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三、积累生活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我们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熟悉各种人物,留心各类事物,学会观察、捕捉、积累,才可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丰满、真切,刻画人物和书写情怀,才会生动、传神。学生作文如日常生活中做饭,如果不能自己拥有一块水田,尽情去耕耘、播种、管理、收获,哪来的“米”做出香喷喷的饭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细节,日积月累,才能提炼出典型的细节,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endprint

细节描写犹如文章中的花朵,想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用好我们的眼睛,再细心地去感受生活,我们生活的花朵同样会鲜艳灿烂。学生有习作如下:每次发完试卷,同学们总有不同的表现:优秀的学生脸上神采飞扬,嘴里哼着小调,两只手晃来晃去,好像乐队的指挥员,眼睛盯着试卷上满意的分数,眉梢都往上翘了;而考得差的同学,脸上像是被一场暴风雨打了,变得很僵硬很僵硬的,全身的骨头好像被一根根挑掉了一样,软软地趴在桌子上,看不到他的脸,唯有隐隐约约的抽泣声。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加以夸张演绎,文笔之花就会越开越灿烂。

四、提升写作能力

学是对信息的吸收,写是对信息的输出,二者可以使语文知识进入周转流通状态,形成语文学习一个完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节描写,并让他们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还得在感悟写法的基础上多多进行实践操练,提升写作能力。

本人课堂上曾做过这样尝试:

出示例句:1.有个硬币落在地上。

2.有个硬币,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问题: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你说说第2句比第1句增补了哪些内容?

运用这样直观的例子进行比较,学生容易发现细节描写的魅力,并且也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教会了学生这些,再让学生把下面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修改成具体形象的描写句:

“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首先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有多“差”?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发挥想象。最后学生进行局部描写。

曾有学生这样写:“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大约七八岁,瘦瘦黑黑的脸,瘦弱的身上穿着破旧的衣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见学生颇受启发,效果不错。

“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其实,大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看在眼里,它便是风景;握在掌心,它便是花朵;拥进怀中,它便是温暖;写在笔端,它当然是精彩。总之,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某些特定的人或物,会起到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学生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士力.架起文本和写作的桥梁[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篇15: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暑假前几天,我就要离开姥姥家了。所以我邀请小姨陪我去告别大自然。

在去的路上,我看见了流水潺潺的小溪。我和它打招呼:“嘿,朋友,你每天都在游泳,很舒服吧。”我还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大树。我对他说:“大树伯伯,您好胖哦。”说罢,我们便继续向前走。

到了山底,我一眼就看到了山顶、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这好似一幅《山顶风光图》。我缓缓地走入山上。一路上全是青翠的小草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儿们。忽然一阵花香传来,原来是从一片粉花丛中飘来的。当我正陶醉在这其中时。一群鸟儿的交响曲把我唤醒了。当我正欣赏的入迷时闹钟的声音又把我唤醒了。一看,已经五点多了。我们依依不舍的下山了。

清风习习,我们已经走过了那条小溪。当我在回头看大山的时候。彩霞已经成了山的帽子。黄昏已经降临。午夜,古老的大自然已经沉沉的入睡了。

篇16: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夏天,电闪雷鸣,下起了狂风暴雨,整片森林喧闹起来,唱出一首雄伟的歌曲。密密麻麻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遮住了蔚蓝的天空,非常茂密。雨点打在叶子上,好像在跳舞。

秋天,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田野的稻子上挂满了稻谷。农民伯伯笑眯眯地收稻子。旁边的果树也挂满了苹果、梨子,还有地里的翠绿的西瓜。这时候森林献出了人参、酸甜可口的山葡萄,还有很多名贵药材。

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森林好像浸在白色的浓雾里,雪白雪白的。小松鼠用秋天的松子过日子。大狗熊懒洋洋地躺在洞里香喷喷地睡觉。小蛇在洞里盘旋,为自己保暖,同时也在生宝宝。

篇17: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一)初秋的一天,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走进了无边无际的大自然。

我刚一进公园,远远就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金黄色的银杏树叶,重重叠叠地挤在一起,仿佛是几只黄蝴蝶挤在一起相互取暖。近处是一簇簇美丽的菊花,红的好似一团热情的火焰,白的胜过天鹅的羽毛,桔色的像天边的霞光。一朵朵、一团团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走进菊花,迎面向我扑来的一阵阵清新的菊花香气,轻轻地呼吸,让我神清气爽。

一转身,一棵高大而笔直的大树就映入我的眼帘,它那粗壮的枝干多么强壮有力;它那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先前看到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自然那只神奇画笔的魔力真令我佩服啊。

远方是一片柿子树的乐园,许许多多的小柿子已挂满了枝头,像无数不懂事的绿色的小娃娃。一阵风轻轻地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小娃娃在热情地招手点头,仿佛是在邀请我们这些远到(道)而来的客人。

这次去公园,我欣赏到了许多的植物,增长了见识。这次走进大自然,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身边的环境。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二)你知道大自然的杰作吗?我知道。暑假时,我去了大自然的杰作之—白云山。

来到山前,望着直插云雾的山顶。我们开始爬山了。在这历史悠久的白云山里,人们都沉醉在这中古朴的美,淡雅的美,绿意浓浓的美中。别人都说白云山的鸟很出名的。在这爬山的途中,我们能免费地听着这大自然中可爱的生灵的交响曲,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美妙的,包括这山中的石头们。在陡峭的小路上,有许多惟妙惟肖的石头。他们形状不同,有的像慢慢爬行的乌龟;有的像吐着舌头的哈巴狗。各有各样,看得我不亦乐乎。

阳光从绿油油的树叶间穿过,洒下金灿灿的光辉;青青的草地上点缀着几朵小花;在老树的枝头上,几只小鸟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到山顶了,一抬头,望着那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悠悠的白云;一伸手,仿佛天空触手可及;一低头,俯瞰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是多么璀璨呀!

要下山了,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小路还可以看清。听!叮叮咚咚的流水声。闻!花草的芳香。看!两只玩耍的山雀。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三)周末的一天,妈妈带我去郊外游玩。

到了那里,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有的像兔子活蹦乱跳、有的像一位仙女在空中梳妆打扮,还有的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形态各异,好看极了。

突然,我耳边响起了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原来是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自由自在地歌唱着。在河岸的陡坡上,开放着各种各样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真是五颜六色。几只蝴蝶也赶来凑热闹,一会儿翩翩起舞,一会儿落在花丛里。蜜蜂正在忙着采蜜,一会飞到这儿,一会飞到那儿,可真忙呀。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静的水面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篇18: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一、到田边地头亲吻自然风物——以真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 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作文是学生对真实生活体验的表达。这正是古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 用真实的情境打动学生, 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 时, 带着学生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 到小河边欣赏柳枝随风舞动的倩影;到田野里领略花仙子的妩媚……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小河边看到柳树那柔软的枝叶, 说“那是春姑娘舞动的长发”, 有的甚至深情地朗诵“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田野里看到那遍地都是的蓝色小花, 就脱口而出“这是春姑娘漂亮的连衣裙”“这是夜晚一闪一闪的星星”“她们虽然很不起眼, 但她们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把春天打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 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了让孩子用自己手中的笔, 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精彩习作, 真所谓“情动而辞发”!

二、在学校家庭感受事理人情——以情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才能加深对生活的感知, 使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学生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 有的写老师, 有的写父母, 有的写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可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 是他们对这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学生能写出不同行业的使他敬佩的人, 说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便能让他们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如让学生当一当小老师, 模仿做一些老师的工作;让学生观察爷爷姐姐的日常, 与他们交谈, 试着去分担一些家务事;或者布置学生双休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通过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 激发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有话想说、有感必发, 用自己那探索新知的笔, 写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不仅能使学生写出更真、更实的作文来, 而且很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加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看新闻影像丰富间接经验——以形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形真”, 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 即神韵相似, 能达到“可意会, 可想见”就行。农村家庭现在普及了电视, 有的家里还有电脑, 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强大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学生知道得更多、更快,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描写身边的风景名胜”这类作文对于我们长江之滨的学生来说, 是既熟悉而又陌生。虽说每天能观赏汹涌的波涛, 畅饮甘甜的江水, 但长江从雪峰奇山出发, 它以不可抗拒的洪流, 冲过万千山峦, 流过绵绵高原, 淌过千里平川, 汇入东海的壮阔图景, 学生还浑然不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风光, 一边议论描述……利用网络资源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 充实思想, 丰富间接经历。学生在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 效果甚佳。

为了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每天看十几分钟电视新闻第二天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让有条件的学生轻点鼠标, 赏鉴大千世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 尝试写作。

利用农村特殊的环境, 在作文教学中,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情境中, 触景生情, 由事明理, 返璞归真, 这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将文思泉涌, 便会欣然命笔, 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它能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作文教学的泥淖, 走向教与学的坦途。不止于此,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矫情枉作, 有利于学生将来真诚做人, 踏实做事。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校园消防安全共建活动讲话下一篇:广告标牌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