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024-08-02

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共11篇)

篇1: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于自主创新教学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满堂灌”,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而真正的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去启发、点播和引导,作为教师,我们想着应该如何为学生服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采取种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精巧地导入,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可激情引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中的主体。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葡萄沟》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从地图上找到新疆,然后了解新疆有哪些特产,从而让学生知道葡萄是新疆的特产。并让学生说说对葡萄、葡萄干的了解,学生们踊跃发言,介绍了葡萄的生长、品种、口感。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无疑是为他们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我在新授《小镇的早晨》时,在导入时,我先用课件出示美丽小镇的图片,先用精美的课件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例如,在学习《特殊的考试》这一课时,当我问学生小白兔为什么通过考试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小白兔很可爱;有的说小白兔爱卫生;也有的说„„对于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并且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来表演课文,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懂了课文,学会了做人。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做自信向上的学习主人。

自主创新教学的评价应当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重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例如在教授《田忌赛马》这一课时,在指导这一课对话部分朗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田忌、齐威王、孙膑的话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人物的语气,有的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出了孙膑的语语;有的学生用霸道的语气读出了齐威王的话语;有的学生用沮丧的语气读出了田忌的话语,而有的学生却语调平平,对于这些,我都给了肯定,但又适时的分析了一下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再进行诵读,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学生对课文又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所以再次朗读时,学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通过这一环节,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自信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重视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坏境中学习。自主创新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从“依赖他人”的被动学习转为自己探究学习。学生怎样才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呢?这就要老师适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在表扬中自主的去学习。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情

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还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点滴见解:

[b]

一、培养预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b]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抓好预习,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每组课文都有“导读”、“预习”或“阅读提示”。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在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时,采用课内指导的方法,在预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认真地预习新课。对他们的表现,我及时表扬鼓励。这么一来,学生预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外也能主动地预习好新课,自学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b]

二、建立和谐关系,创设学习氛围。[/b]

教学时,应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学。多放手,少控制;多鼓励、少批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堂上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我轮流到中间充当每个小组的成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我惊喜地发现:大多学生都能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入手,展开议论。班上的后进生也都开“金口”了。这样,同学们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那节课确实上得蛮成功的!

[b]

三、精心设计教法,学生学得轻松。[/b]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如教学《林海》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我相机在黑板上画“云横秦岭”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秦岭高大、险峻的样子,再画出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与之对比,温柔的特点跃然呈现脑海中,形象地感知大兴安岭“温柔”这一显著特点。这样,变难学为易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操作,把两幅简图画在笔记本上,自己比较、领悟。课堂上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b]

四、鼓励学生质疑,肯定独特见解。[/b]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学上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并且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特见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时发出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到邱少云自己呢?”再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到底又怎么样呢?”对古诗《泊船瓜洲》,学生提出“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不用„过、满、到、临、吹‟等字呢?”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不管他们提得中不中肯,我都很高兴,肯定他们善于钻研,深思乐问,富有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很乐意当他们的导师,为他们释疑解难。

[b]

五、教给学习的方法,及时给予赞赏。[/b]

由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同,因而学习方法也各有各的特点,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教给学生学法,鼓励其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对于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用什么方法都行:反复朗读体会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可以;同桌合作讨论也可以……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有了这样的宽松,学生学习就变得主动、活泼了。由于发挥了特长,因而学习效果较好。

不但如此,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法:或用赞许的口吻:“你的想法真棒!”“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摸摸小脑袋,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篇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 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 抓住契机,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 用问题来组织教学, 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欲罢不能, 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 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利用老师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 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在培养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把挂图、标本与活体实物结合起来, 将学生实验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采取边实验边讲的教学方法, 尽量使学习变得直观、形象、轻松。如膝跳反射实验, 这些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 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老师只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探究, 不拘形式。其次,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如讲“昆虫的呼吸”时, 设计了蝗虫头部浸入水中却淹不死的实验。实验前, 让学生亲自到野外捕捉蝗虫,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教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实验时, 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器材、做实验, 当学生用放大镜在蝗虫的胸腹部找到了呼吸器官时, 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会使他们被学习的强大动力所吸引。

三、巧妙设问, 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 曾风趣的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可见, 在教学中, 问很重要, 还要问的巧妙。至于设问的内容, 我觉的应做到两点:一是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二是问题的答案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记忆中直接获取, 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联系之中, 通过学生的一番思索, 才能找到答案。如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 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二个问题: (1) 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 (2) 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在学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后, 要求同学回答:在生产中, 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 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而学得主动, 掌握得牢固。至于设问的时间, 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首, 或一节课的开头, 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的巧妙, 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 讲述生态平衡时, 可先设问:为什么古代武松打虎成为英雄, 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一下就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当然, 除了设问, 还有个别提问, 集体发问和书面式发问;同时, 还需注意问时语言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启发性;控制发问的频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 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 摸不着,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 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 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 以语言讲述为主, 板画为辅, 虽然也能强调重点, 但缺陷是既不真实, 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 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 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 使其具体形象,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 我还通过暂停放映, 教师解释, 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 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 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 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 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 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 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 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 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 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篇4: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绿了,花开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开了,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芽……

(二)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很多。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土,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2.抓标点符号。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认为语文工作者都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篇5: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感于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入学习的研究、问题的探讨全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新大纲策划课堂教学,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的平台呢?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杜郎口中学不大,可新的观念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办公楼的标语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两栋教学楼的标语是《自主·自信》、《探索·创新》,校门口的宣专栏目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十大转轨 》、《课堂教学十大关系》、《成功课堂十大要素》、《自主教学十大能力》、《备堂十大要素》、《十大素质》等等这些抬头便是指导性标语,醒目的新理念的内容边沟见了乡村中学校园文化,最终内化为老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休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针,让教师通过这些耳熟能译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方针积蓄力量,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教学一体化,每位教师都按“体验式”模式课型上课,各门学科虽教学内容不同,但方式大致相同,因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每位老师都随时将教学的感悟提供给大家分享,因而通过教学实践对理论的认识更深,更透彻,最终形成立体网络,构建了体现新理念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整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课堂合作才能见成效。

如果仅利用课堂40分钟来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形成个性化风格,来应对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那是难以办到的。必须指导学生课外如何下功夫。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是课堂内外有机相结合新教学模式,它借用了课谈教学平台,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目标问题化,将问题分别交给各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前研究、探讨。最终带着思考后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各组呈现组员们感悟理解的知识,并提出本组成员在运用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更系统化。运用更灵活,变通后内化能力从而得到提升。当然,让学生能演好角色,当好演员,老师的策划更富有挑战性,每组课前探讨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将知识在哪些方便拓展、延伸?怎样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怎样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怎样让学生的经验成果化?怎样让学生以少的题量迅速达到“质”的飞跃?。。教师思考的范围,备课的内容更广、更深。不备学生,不去利用,挖掘学生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兵带兵,兵强兵;让教学焕发青春的活力与魅力的!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走廊,楼梯间到处可见师生展示的各种形式的成果,有图示,表格,画,论文等等。及时总结提升,体现自我的价值。学会抬头看到的不是昂扬斗志,振奋精神的警示语,就是想要解答的凝难问题方法、和重要的经验规律规律,这种学习气氛无法让学生松懈下来,去忙一些无聊的事,而是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成长,为他人的进步去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停止就是退步,一个小规模的乡城中学充满的生机与活力。

杜朗口中学的以全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课堂?课堂不仅是老师传道,解惑之地,更应是学生展示自我,走向自我的舞台,并为学生的课后活动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探讨新的解决方案,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树立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

素质教育也可说是养成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且多年来始终如一,终见成效。老师要让学生当好演员,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要组合成一支优秀的团队,让学生在这支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团队中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使团队充满了活力,这样才能持久就不会乏味,当教育教学成为了一门创新的艺术,年轻人的心活跃起来,就像春天充满蓬勃的生机。

因受教育的平台,使孩子们养成了渴望发展自我,乐于团队合作,懂得为人办事的方法,分辨是非善恶。懂得知识、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石,这样的孩子习惯会坏吗?久而久之内化为自我素养,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服务于社会时,他们会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精彩的人生该怎样实现,当这样一批批年轻人充满活力的队伍,注入社会建设中来,时代才能进步、发展。杜郎口中学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让杜郎口中学起死回生,也成为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乡村城镇教师也在教育战线上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始终如一便是结果,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学会做学习生活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窗口。

篇6: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是一项新的教学改革实验,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相径庭。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程序,认真地读,仔细地想,主动地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把自学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出成效,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一、端正教学思想,明确自学辅导意义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教学思想端正了,才能明确自学辅导的意义。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以教师作为中心,教师在授课过程经常出?quot;满堂灌“的形式,致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使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已设计好的问题寻找只言片语的回答,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体现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自学辅导。它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老师辅导下、指导下自主学习,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一套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认识了自学辅导的意义,端正了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驾驭这种新的教学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师生位臵

自学辅导的教学思想是”教为学服务“,它的改革主要是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注入式“变为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的”自学式“,遵循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启“就是启发、诱导,其主要内容是以旧知识引进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示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这个 环节重在教师。”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的双重辅导下阅读教材,包括默读、朗读、泛读、精读、速读等。在读的过程还要求眼到、口到、耳到、脑到、手到,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练“就是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能力训练。在读、练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堂上巡视个别辅导,而课堂上成块的学习时间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知“是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后,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的结果,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并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订正。老师巡视时,辅导要及时到位,进行个别的辅导,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结“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也是最后环节。小结的内容是这次自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上应注意发扬什么,克服什么。这五个环节都是在自学教学中穿插进行的。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三、教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从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转变过来,提高课堂上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衡量他们智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科学的自学方法交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教会使用工具书,创造自学条件。

2、教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学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读懂一篇文章可以分解为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法。

3、教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单项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如理解词语意思时可借用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结合句子意思来帮助理解。又如抓课文的主要内容,一 般来说,可以采用”段意串连法“,用提出问题,把回答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还可以用”四要素“概括法等。通过单项学习方法的学习,训练多了,就能使学生掌握多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教给学生各类文章的不同读书方法。例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特点,看看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写事的文章可抓住事情的发展过程,按时间、地点等顺序读懂。

5、教给基本的读记方法。例如:读一篇文章时,一边看,一边在书上圈画批注,例如教《观潮》一课,我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现大潮到来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的词句,有的学生找出了”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批注为”潮来时声音很大“,有的学生找出”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批注为”形容大潮发出响声巨大“。通过圈画批注,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对语言文字有了理解,而且获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觉。

6、教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比如教《古井》,当读?quot;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时,就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儿女”指的是谁,为什么把井水比作“乳汁”,“哺育”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哺育着她儿女的;接着往下读,从村里的人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中,想到古井默然奉献的精神教育了人们。就这样,读到重要的或不太好懂的地方想一想,读完每个自然段想一想,读完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就会对课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了。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主动。同时,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根据小学生特点,读书时应强调?quot;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因此,要求学生看书时要做到:眼看、口诵、心思、手写,从而养成眼、口、手、脑联合攻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既动脑又动手,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具有眼、口、手、脑联合攻读的好习惯,他们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主动,以至获得终生受益的自学本领。

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效率

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学习无从下手,学习提不起兴趣,懒得举手汇报学习情况,也提不出疑难问题,即使是敏捷而踏实型的学生有时也如此。语文自学辅导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导转化为主线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使语文教学成为在教师和教材辅导下的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学习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学效率。

1、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快乐。那种板着脸孔教学的紧张、严肃的课堂气氛,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哪能进行生动活泼、自主、快乐的学习。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注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快乐的主动学习活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学效果。

篇7: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龙塘小学 王克成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开发者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及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使学者胜任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常用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时,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因此,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是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动力。从激发兴趣,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着手,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自主参与的潜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例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石拱桥,由学生怎么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石拱桥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营造了氛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就更强了。此外,在教学的外在形式上,可运用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还可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编排课本剧等形式,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自主的兴趣。

四、创设富有感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心灵碰撞中发展语文能力

有人说过:“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 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我们要创设一个感性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以情悟情。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传情载道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对优化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

活动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学习潜质的培养,而且语文教学最具活动潜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使语文灵动起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绍会,“谈人生”诗歌朗诵会,“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课。这些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陶冶了文学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篇8: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 (1时) , 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 (60分) , 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 (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 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 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 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 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 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 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注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 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 我要求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 我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 直至三次倒完,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 我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 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 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 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 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 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 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三、注重自主探索, 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 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经历“实验—产生猜想—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桌合作摆出教师给出的长方形, 并找出它的面积是多少;接着小组合作, 讨论并回答:你是怎么摆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这时学生就会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紧接着学生小组合作任意摆长方形并完成准备好的表格, 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得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我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其中设计了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即正方形, 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 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 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 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 “再创造”了数学知识, 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

四、注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我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我请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 制成统计表, 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 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 做老师的好参谋。这样他们不仅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做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 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 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每位教师要始终坚持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 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 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篇9: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若干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每个老师几乎耳熟能详: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走人我们的课堂,真正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并不多见。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去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4月26日在镇教委杨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又一次来到了课堂改革先进学校杜郎口中学取经学习。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这次我重点听了三节课,前两节是我同行的课——语文课,第三节听了一节生物课。三节课的观摩学习,再次深深地触动了我。

前两节是同一位老师上的课内阅读课。课内阅读课一直是我探讨的课型。这位庞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是《安塞腰鼓》。

第一节课,一上课老师首先播放敲击腰鼓的声音。听了之后,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听了鼓声后,你有什么感想?随后老师播放《安塞腰鼓》的示范朗读。在震撼人心的鼓声和感情饱满气势雄浑的朗读之后,学生思考片刻,教师要求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用举手,想说即到讲台前,你下我上,基本不用老师点名。有说“感到震撼”的,有说“感到气势磅礴”的,有说“感到铿锵有力”的……学生这种勇于展示的精神让我佩服。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诵读,话音未落,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结对练习的,有自行朗诵的,课堂立刻充满了热闹的诵读声。有的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有的附加手势声情并茂,只有我旁边的两位大概是内向型的学生,声音不大,但也在小声朗诵着。大约五六分钟后,教师一声“哪位同学到前面展示”,立刻就有奋勇当先者站在讲台前,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起来。其他学生一下子围在了讲台前。他们大都是背诵的,老师允许想不起来时旁边学生提示。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诵吸引着教室里的所有人,教室鸦雀无声,一个女学生的表现更是优秀——声音洪亮,夹杂着手势,朗诵后便是一阵阵鼓掌声。“你看人家的学生这么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这样?”丁老师不禁感慨道。“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曾指导学生学习《理想》这首诗的情景,二班的毕心仪、田冰等学生的表现不也是很优秀吗?但他们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却惹来那些调皮的小男生们起哄:“哎,哎……”作出起鸡皮疙瘩呕吐状,以至于下面的朗诵难以再有这样的精彩。“是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投入诵读中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在这样有秩序、有文学味的氛围中进行?”我不由得自问。

也曾到区某中学听过一位名师的一节课,朗读的过程也与这节课形似,但结果却是不同的。学生朗读时坐在自己座位上,畏手畏脚;展示时,虽然也可以几个人一组,但站在座位里,那激情丝毫不能展示出来。与杜郎口中学学生的放松大方,自信投入不可同一而语。

是什么束縛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这样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让我们的学生这样不自信、不大气?

第二节课,进行文本赏析。老师做了一个课件,但没有打开。只好让学生直接进入自主赏析环节。学生拿出一个日记本,开始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好奇,拿过学生的本子浏览起来。几乎每个学生本子里的内容都是双色笔写成。字迹工整,一笔一画地完成。内容大致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词语积累、语言赏析、文本赏析等等。顺序不尽相同,有的更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在每一篇学习之后,还有学生的总结、反思,很有特色。在观看中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认真的学生,基础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语文成绩怎会差了?”反观我们的学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迹潦草,写点字就嫌累嫌烦!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们查字典的查字典,写的写,也有小声交流的。然后在本子上写着,双色笔熟练地变换着。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着,偶尔与学生交流讲解着。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自主学习课。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可以说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一些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工整的语句赏析;那些不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一些字词的积累。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担心好学生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担心差学生不知怎样理解,白白浪费时间。因而不时要给学生解释,甚至干脆让学生停下来听老师讲解,记笔记。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又会有多大作用呢?想想,这样的做法,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善于思考,好的学生把答案记一记,在头脑里留下一些印象。差学生把答案记下来后便扔到一边,完事大吉。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却在减弱,变成了只知张嘴等着食吃的雏鸟,问题一出,就眼巴巴地等着老师的现成的答案。

而杜郎口中学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有些学生没有赏析一个句子,但至少他们在动手查字典,动脑积累一些词语。这要强于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在那无休止地讲,学生大脑在神游或无所事事的一节课。相比较而言,他们还是有收获的。

第三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扇形状围在展示教师周围学习的情景。当自主学习后,学生到某一板前展示讲解,学生会迅速围上前去,动作是那样迅速,没有多余的声音。对这学习的形式感慨万分。我们的课堂向来是一板一眼的,即使学生到前面讲解,其他学生也是坐在那里听。即使看不到,也得坚持。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学习机会呢?学生近距离地与同伴交流,会更自信、更亲切!那种感觉绝不是一个人站在前面的孤独吧?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我们这些老师,是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是否让出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不能不反思!

老师们,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说去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篇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篇11: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却不一定能说出来。语言表达滞后于思维。数学语言有其抽象性、逻辑性,显得干枯、呆板,学生不爱说。针对这一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熟悉喜爱的情景中去领悟对于熟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是乐于表达的。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表达也很不准确,但我总是耐心地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

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不断激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说自己想要说的,慢慢学会说。同时我们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用自己的准确、标准的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有条理有逻辑性,表达更充分。

四、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顺应了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

为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先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激起火花,去进行发现和创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细细品味每一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注重生活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尤其是最后的开放作业,以实践操作、体验活动替代了传统的模仿练习,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活力。首先是内容的开放。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信息,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补充形成例题,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习题。其次。是探究活动的开放。教师不仅放手让学生编题,更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创造性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不仅找到了基本的解题方法,而且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解法。

3.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在这节课中,教师除了作一些必要的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外,大多是让学生自主评价。我们发现当教师没有过多或过早地进行评价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自己的个性喜好,作出对于他来说是合理的、最佳的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当然,在课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教师今后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教师对开放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培养等。此外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于直观形象地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分解本课学习的难点。出示各组编的题时如能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归一应用题两种类型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谈不上对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理念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要顾及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老师的关爱。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要做好两个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则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就是他自身的需要,是探求知识、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没有尊重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求知欲、挑战性、想象力等。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经常听到个别数学老师的肺腑感言:“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不像物理课、化学课有吸引学生的实验,学生很活跃。”其实不然,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

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第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个“凡是”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会说的,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分层指导,适度评价,使学生善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新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小学数学基础不同,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要求不能达到相同水平,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层次,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注重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减负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数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技能的体会。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平面图形与周长的复习课”教学时,首先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发现、展示的时空。在学生充分探讨以后,笔者组织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案一一展示出来。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比较,筛先出自己喜欢的方案阐述理由。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自我表现的契机,而且改变了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都能充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为进一步的创新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 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 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 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 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深有感触。在第一堂课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用具的有限,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了演示,由学生在下面观察,然后说明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当观察物体的左面、右面、上面的时候,教师也只是把那一面转向学生,以此让学生来观察说明的。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第一堂课的教学很不理想。于是,笔者对这次的课程进行了反思,并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天观察组合图形的教学中,笔者事先收集了数学用具――小正方体,用在了我的课堂中。规定每个小组拥有 5 个小正方体,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摆放图形,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观察组合图形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观察时可以在课堂中走动以此从不同方向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在课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来教学新知,学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时就自己在操作和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连平时发言并不积极的学生在这次课堂里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见解。课后学生的作业也完成的非常好。由此看来,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求异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发散性的特点,学生能根据题意按不同的思路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想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公交车上原来有35人,下去9人,上来12人,现在车上多少人?”学生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列出三组不同算式:①35-9=26(人)26+12=38(人)(先下后上)②35+12=47(人)47-9=38(人)(先下后上)③12-9=3(人)35+3=38(人)(上来比下去的多3人)。第三组算式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多解因素,结合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技能。

五、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 ”,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总结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理念与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和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

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

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上一篇: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4班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干部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