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2024-08-02

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精选7篇)

篇1: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量体以前,首先必须对人体主要部位进行仔细观察。量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被量者站立端正,姿势自然,不要深呼吸。

2.围量横度时,应注意皮尺不要拉是过松或过紧,要保持水平。

3.围量胸围时,被量者两臂垂直;围量腰围时要放松腰带。

4.冬季做夏季服装,或夏季做冬季服装,在量体时应根据顾客要求,适当缩小或放大尺寸。

5.量体时要注意观察好体型特征,有特殊部位要注明,以备裁剪时参考。

6.不同体型有不同要求,体胖者尺寸不要过肥或过瘦,体瘦者尺寸要适当宽裕一些。

7.量体要按顺序进行,以免漏量。

量体具体方法

1.总体高:代表服装“号”,由头部顶点垂直量至脚根。

2.衣长:由前身左侧脖根处,通过胸部最高点,量对需长度,一般量至手的虎口。

3.胸围:代表上衣类服装“型”,在衬衫外,沿腋下,通过胸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4.肩宽:由后背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右肩骨外端顶点(软尺在后背中央贴紧后脖根略成弧形)。款式需要夸张时,肩可适当放宽。灯笼袖款可适当改窄。

5.袖长:由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手的虎口,按需要增减长度。

6.袖口:围量手腕一周,再按需要加放尺。寸还可根据款式的不同用胸围比例法计算。

7.领大:沿喉骨下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8.腰节:一般体型可按总体高算出。遇到特殊体型时,就需要量取前后的腰节尺寸(在腰部最细处,围一条皮尺成水平),分别量取前后腰节的尺寸。

9.裤长:由腰部左侧胯骨上端,向上4厘米往下量至脚跟减3厘米。

10.腰围:代表裤子类服装“型”。在单裤外沿腰间最细处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11.臀围:沿臀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松度。

12.上裆:由腰部右侧胯骨上端,向上4厘米,量至大腿根。

肩宽与胸宽的量取

肩宽:是左右肩端点之间的长度,要通过后颈点测量。

背宽:测量背部左右后腋点之间的长度。

胸宽:测量前胸左右前腋点之间的长度。

乳间距:左右乳峰点之间的长度。

围度的量取

胸围:通过乳峰点的位置,使皮尺水平围量一周。注意不要过紧和过松,后背有肩甲骨,尺寸易下落。

乳下围:在乳房下端用皮尺水平围量一周。

腰围:在中腰最细处用皮尺水平围量一周,根据品种加放松度。

臀围:在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根品种加放松度。

背长与总长的量取

背长:从后颈点到腰围线的垂直长度。

总长:从后颈点向下垂放皮尺,在腰围处轻按住,量到脚底。

后长:从侧颈点开始经过肩甲骨量到腰围线。

前长:从侧颈点开始经过乳峰点量到腰围线。

乳下垂与腰高的量取

乳下垂:从侧颈点到乳峰点间的长。

腰高:从腰围线到臀围线间的长度。要在靠近侧缝的位置测量。档长:从股根部到脚踝骨的距离。

肩袖长:从后颈点开始经过肩端点沿自然下垂的胳膊量到手根点。袖长:从肩峰点到手根点的长度。

头围与领围的量取

手腕周长:通过掌根围量一周。

手掌围:母指轻轻向掌侧弯曲,通过母指根围量一周。

头围:通过前额的中央,耳的上方和后头部的突出部位围量一周。

领围:通过颈根部,经前颈点围量一周。

衣长与裤长的量取

衣长:从后颈点到上衣的底摆线的距离。根据款式变化可灵活变化。

膝长:从腰围线量到膝盖骨的垂直长度。

裙长:从腰围线量至需要的裙摆线位置。

裤长:从腰围线经过膝部量至外脚踝骨。

中臀围与大臂围的量取

中臀围:在腰围与臀围中间的位置水平测量一周。

臂根围(袖窿周长):通过肩峰及腋下围量一周,在这个尺寸上加1/10左右的量可做为袖窿尺寸的基准。

大臂围:在上臂最粗的位置水平围量一周。

肘围:曲臂后通过肘点围量一周。在紧身袖制图的时候这个尺寸很必要。立体裁剪教案第一章《绪论》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

立体裁剪是区别与服装平面制图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段。

二立体裁剪的渊源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因此,欧洲历史上的哥特时期,也是欧洲服装史上窄衣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随后,在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定制服装要求合体度高,所以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是必然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制作。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标准尺寸的人体模型来代替人体完成摸某个服装号型的立体裁剪。

三立体裁剪的应用范围

立体裁剪技术广泛地运用服装生产、橱窗展示和服装教学中。用于服装生产的立体裁剪

服装生产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产量化的成衣生产和单件的度身定制形式,因此,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也常常也因生产性质的不同而采用的技术方式一种为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

相结合,利用平面结构制图获得基本板型,再利用立体裁剪进行试样、修正;另一种为直接在标准人台上获得款式造型和纸样。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要求技术操作的严谨性。

用于服装展示的立体裁剪

立体裁剪因其在造型手段上的可操作性,除用于生产同时也较多地运用于服装展示设计,如橱窗展示、面料陈列设计、大型的展销会的会场布置,其夸张、个性化的造型在灯光、道具和配饰的衬托下,将款式与面料的尖端流行感性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体现了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用于服装教学的立体裁剪在服装教学中,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学习与运用外,应更加注重造型能力和材料的运用能力的潜能的开发,通过设计、材料、裁剪和制作等环节的研究,逐步掌握立体裁剪的思维方式和手工操作的各种技能,从而熟练地将创作构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实践,从造型到材料的选择都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建立造型、材料和缝制间的相互联系,并对其进行相关评价。

四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平面结构的优势

(1)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

(3)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

(4)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立体裁剪的优势

(1)立体裁剪是以人台或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

(2)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有助于设计的完善。

(3)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造型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教案第二章《立体裁剪基础知识》

一.立体裁剪的构思

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不同与平面裁剪,它既可以先绘好效果图,依图造型,也可以仅在一个抽象的构思基础上直接设计,因为立体裁剪技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可操作性较强,即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调整原始设计,因此,采用立体裁剪技术有利于设计的完善和加强,另外将面料直接披挂在人台或人体上,根据面料自然的形态而产生的设计灵感也是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

二.立体裁剪的工具与材料

人台;人台是现代立体裁剪中必备工具,包括用于成衣生产的标准人台和用于度身定制的特体人台以及用于内衣研究的裸体人 台。人台还分为半身人台、全身人台等。

珠针:立体裁剪的专用大头针,针身细长,便于刺透多层次的布料之中。

坯布:立体裁剪多用白坯布作为代用布,以降低成本,在选择代用布上则应尽量选择与面料质地相近的代用布,以保证最终面料造型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剪刀:由于立体裁剪操作的独特性,因此立体裁剪时一般采用9#或10#的剪刀。

粘合带:用于人台上表示线和款式造型线的确定,一般采用及时贴来代替,因其起到标识的作用,所以粘合带的宽度越细越好,最大不能超过0.4厘米。

其它:除了上述的基本工具与材料外,熨斗、笔、划粉、尺、有齿滚轮、复写纸、牛皮纸等也是必需的。

三立体裁剪的准备

进行立体裁剪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人体模型补正与整理——一般来说,我们所采用的大多数人体模型都是用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模型,如果是用于成衣生产的立体裁剪,则只需选择相应号型的人台即可;如果是为单件定做,则需对现有人台进行相应地调整,补出不足之处,如胸围的大小、肩的高低、背部的厚度、腹部与臀部的丰满度等,尽可能地将人台调整到与穿着对象体型相近,人台补正多使用棉花、垫肩、坯布等材料。除了因特定对象的体型差异而进行的人台补正以外,对于某些特异造型的款式也同样需要对人台进行一定的整理,尤其是那些较为夸张的立体造型,则需给人台加上衬垫等支撑物。

确定人台的基础线——基础线是立体裁剪过程中的对位线与参考线,是保证纱向正确造型稳定的基础,因此基础线的确立应该是严谨的。人台的基础线主要包括颈围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前后中心线、公主线、侧缝线、小肩线、以及袖窿线。其中三围线应保持水平,而前后中心线则保持垂直。

假手臂的制作——假手臂主要用于袖子的立体裁剪,制作假手臂主要有棉布、棉花或晴纶棉、硬纸板、针线等材料。

四的技术原理

(一)立体裁剪所用布料的纱向:

立体裁剪所用的布料的丝道必须归正。许多坯布多存在着纵横丝道歪斜的问题,因此在操作之前要将布料用熨斗归烫,使纱向归正、布料平整,同时也要求坯布衣片与正式的面料复合时,应保持二者的纱向的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成品服装与人台上的服装造型一致。

(二)立体裁剪的缝道处理技术:

缝道实际上是指衣片之间的连接形式。整件服装是由缝道将各个衣片连接起来所形成的造型,因此缝道的处理技术至关重要,由于立体裁剪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缝道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操作与整体造型,所以缝道的处理技术显得更为突出与实际。

缝道的设置:缝道应尽可能地设计在人体曲面的每个块面的结合处即女性胸点左右曲面的结合处——公主线;胸部曲面与腋下曲面的结合处——前胸宽下侧的分割线;前后上体曲面的接合处——肩线;腋下曲面与背部曲面的结合处——后背宽下侧的分割线;背部中心线两侧的曲面的结合处——背缝线;腰部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的接合处——腰围线等。缝道设计在相应的结合处使服装的外型线条更清晰也与人体形态相吻合。

缝道的形状:缝道的形状从设计角度而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即设计领域是宽泛的,然而结合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工艺制作的可行性,则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缝道处理时要注意尽可能将缝道两侧的形状设计成直线,或与人体形状相符的略带弧线的线条形状,同时两侧的形状尽量做到相同或相近,便于缝制。壹品购{}提供

篇2: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电脑上的立体裁剪

现在立体裁剪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实称服装3D打版。现在国产的三维服装CAD,有广州雅迅提供的图易SI,基于三维人台模型上的打版,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不同模型进行各种款式服装纸样的设计,或自己修改人台的尺寸用于定义个性化的人体模型,进行服装的量身定做。可以实现各种上衣,裤子和裙子的自动模型造型,包括服装的局部衣领和衣袖的造型功能;同时可对人体模型与服装模型贴体度的设置等。

【现在广州附近的可以预约上门演示】

立体裁剪之定义

立体裁剪其实也就是结构设计,最初的最根本的服装结构设计形式,首先用布料(胚布最好稳定)覆于人台上,通过收省、分割、褶裥等手法而作出预期的艺术造型,再将将人台的布料裁切,而后铺在纸上制成正规的服装样板;立体结构设计可以直接看出服装效果,包含了所有的服装设计在内,既能得其样板,又能探其风格。

立体裁剪之追溯

立体裁剪又称立体法,是服装制版的方法之一,它是欧洲和美洲多数人裁剪女装时运用的办法之一,多数人以为这项技艺是改革开放后,日本教员来华讲课而传入的。其实不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天津、北京和哈尔滨很多女装师傅都在运用它。

当时上海把这项技艺称为在衣架上捞把戏,如果有位师傅用立体法裁了一件衣服,若问他怎样裁的,上海人说是在架子上捞出来的。哈尔滨人说是在架子上剪出来的,北京和天津人则说是在架子上绷出来的,其实很多缝制的服装都是来料加工,而且材料也贵重,有时需要先把牛皮纸用手揉软,先试绷一次,避免失误。

立裁必需有衣架,那时的衣架,上海区域是竹子捆绑成人体,外面糊纸,北方运用的架子和现在的差不多,不过里面不是玻璃钢,而是用废纸在模型上一层层糊上的,外边糊的大多是花纸。

篇3: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摘 要:以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为对象,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纸质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成果可满足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新需求,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材建设;服装立体裁剪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1]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服装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裁剪》,国内传统的课程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欠丰富,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建设,通过立体化教材建设,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课程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1 《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

立体化教材设计是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提供一种整体解决方案。[1]立体化教材建设要紧抓课程特点,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

面向服装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如何应用服装立体构成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造型设计的服装技术类课程,具有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性强等特征。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对人体、服装、材料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对服装新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服装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2]基于此,我们确定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目标为: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立体教材结构,力争建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其中立体教材结构为: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课程网站为载体,以多种媒介形式表现教学资源,重点建设纸质教材、视频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2 《服装立体裁剪》主教材建设实践

优质的纸质教材是立体化教材的基础,作为课程的主教材,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认识规律,含有知识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立体裁剪基础、成衣立体裁剪和礼服立体裁剪三个层次,相应的,主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地编排立体裁剪原理、技巧和方法及其在日常装和礼服变化设计中的应用,涵盖了服装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所需的立体裁剪专业知识。在服装款式选择上,主要选用企业典型产品为案例,典型款式在产品研发中应用广泛,故能对学习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也加入少量近年来服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新造型款和疑难款的案例分析,满足较高层次学习者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创新造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通过突出创意造型设计与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纸样技术、工艺技术的结合,来完善国内相关图书侧重于服装创意设计,与工业生产结合度低的不足。

受着装文化影响,我国服装产品开发技术向来重平面裁剪轻立体裁剪,立体裁剪技术在教学和产业应用方面均较落后。作为立体裁剪的发祥地的欧洲和成衣业的高度繁荣的美国,对立体裁剪技术均有着成熟的研究与应用体系。我校的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体系是2000年与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简称FIT)合作办学以来由FIT直接引进,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教学的本土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被吸纳到教材中。譬如,欧美立裁技术注重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结合,但其平面操作方法与我国现存体系有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编写中根据我国的服装平面设计的操作习惯做了相应调整,增加其适应性和技术可操作性,使教材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更贴合国内服装产业和教育教学特点,体现出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特色。

3 《服装立体裁剪》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为了改进教学手段,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除了纸质主教材,促学助教的辅助教学资源是《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视频资源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视频资源包括供学生学习的教学演示录像和外教授课录像,可通过课程网站下载观看。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服装立体裁剪基础”是服装构成类课程群的入门课,面向的是对服装结构知识空白的学生,起始阶段,采用的是模仿教学,即教师演示教学后,学生重复演示过程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由于操作内容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容易遗忘操作步骤,尤其是有技术要求和技术难度的步骤。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我们选择了讲授

立体裁剪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内容,以及立体裁剪在成衣设计应用的典型案例。教学演示录像由资深教师演示,并请专业摄制人员拍摄,为了提高讲解的清晰度,还专门对录像作了配音处理。部分演示录像以随书赠光盘形式,成为纸质教材的补充教学资源,受到使用者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全程录制了FIT教授讲授礼服立体裁剪的授课录像,供师生观看学习。该录像体现了FIT立裁教学中“艺工结合”的鲜明特色,对于了解FIT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方法亦有一定的价值。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是以《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网站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常规资源,我们根据本课程教学直观性强,与市场时尚动向、流行趋势结合度高的特点,以及服装专业学生对直观信息敏感性和接受度高的特点,加强了服装款式库、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和学生作品库的建设。服装款式库由师生共建,鼓励学生将杂志、网络收集到的衬衫、连衣裙、夹克、裤子等不同品类的款式图上传共享,可为学生进行服装产品设计提供参考。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收集了介绍不同款式服装缝制方法的课件,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服装的制作。教师将优秀学生作业照片上传到作品库,供学生学习、共享。网络课程能够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4 总结

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不但使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促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转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主教材已在国内院校的服装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推广使用,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也被众多国内服装院校和企业从业人员采用。实践表明,立体化教材适应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新需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105-109.

[2] 吴巧英,郭建南.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7.

篇4:美图秀秀裁剪功能教程

一、全新剪裁功能优化

找了一张本人非常喜欢的猫咪照片来测试,亲们会发现默认打开图片的像素比以前大了,以前都是500像素这样的,现在变成了1024像素的大图了。

图1

进入到“裁剪”界面后,会发现左边的剪裁高宽比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裁剪方式变成了常用的比例而不是固定的像素,界面右边也增加了许多常用头像剪裁,如 头像尺寸等。选择了标准比例,裁剪下来的图片用作桌面很合适哦,一点也不变形。

图2

选择了“证件照”来裁剪头像,因为有些时候头像会有大图效果,大点的图片也适用于很多的地方,清晰度也高很多。

图3

比如 就支持主页大尺寸的头像和留言的小头像。

图4

二、新增“印象”特效

美图秀秀2.3.3版本添加了一个影楼特效——印象,很适合用作回忆效果的印象感觉,

图5

“印象”特效操作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打开一张有点回忆的照片,然后一键点击特效,图片就变了一种风格,像是沉静在过去的回忆之中,深沉而宁静。

图6

图7

三、优化“去除黑眼圈”功能,增加“撤销”工具按钮

这次升级还优化了以前消除黑眼圈的时候,不小心做错了却没有办法修改只能重做的问题。只需要点一下“撤销”按钮就可以返回上一步,可以帮助亲们节省很多时间。

图8

熊猫宝宝使用黑眼圈的对比图:

图9

篇5: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关键词:立体裁剪、服装设计、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一、单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

在立体裁剪课程的开设上忽视了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例如,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放在平面结构课程之后,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在大部分学生没有服装结构基础的情况下,如果只用平面的方法来学习服装结构制图,学生就不能直观地认识人体结构,只能死记硬背结构图上的数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立裁传统教学中,基本单一依靠立体裁剪的方法,几乎不涉及任何平面裁剪的知识,使学生对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结合的理念处于空白状态,这不利于今后进入公司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

2、重造型轻实用

立体裁剪主要体现在两类服饰上:一是成衣类服装,与实际生产相关,需要始终强调工业化生产;二是礼服类等变化服装,与创意紧密相连,需要通过各种细节技法的巧妙应用将设计的灵魂展现出来。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艺术性的问题,强调服装的造型,让学生在人台上做出各种款式的服装造型,最终却没有将这些造型取下来固定或做板型的修正,更没有形成样板制作样衣,只求造型漂亮而不去考虑服装结构的合理性、工艺的可行性和面料的可用性等服用性能,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立体裁剪的技术。

二、“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这两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实现、造型的创造及服装面料的再造等环节,其具体细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方案的实现

首先,要求学生绘制服装效果图三到四张,每个同学自己设计的服装种类、风格需一致,只是在细节上(领子、衣长、袖子、服装的宽松度等)要有所差别。效果图完成后,下一阶段则是实践制作阶段,学生在人体模型上将效果图上的服装依次制作出。将几款服装全部制作完成后,观察比较穿着在人体模型上的服装哪一款设计是最好的,或者哪一款中的领子设计、松量设计或袖子设计等存在不足。通过成品的比对,学生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服装在效果图上表现得非常完美,但是一旦制作出来,就会有很多不足,或者是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要求学生总结设计经验,在人体模型上重新设计制作服装,然后再将其转化成效果图的形式。通过这样反复的从效果图到实践操作,再从实践操作到效果图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服装设计才会有真正的理解,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转变成服装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2、造型的创造

首先,从服装局部造型—领子、肩部、袖子、衣身、裤子、裙子等开始,第二阶段则进人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在人体模型上直接塑造各种夸张的、奇特的造型,通过边设计边修改的创造过程,得到各种领子、袖子、服装等造型。造型制作完成后,再用效果图的形式将其绘制出来。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先绘出各种服装造型的效果图,然后经过制作,以此来检验效果图上的服装造型是否合理、是否美观,如有不足,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修改,重新得到服装造型。

3、材料的再创造

根据需要我们一般采用白棉布、牛仔布、帆布、丝绸等各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服装材料来进行面料再造。设计时要求学生先按照一种手段来改变面料的原有状态,最后再采用综合手段的方式进行。首先从简单的折叠面料开始,一个班的学生,同样采用折叠的技法,由于折叠的宽窄、疏密等方式及服装部位不同,所呈现的效果就会多种多样。第二阶段进行褶皱的技法练习,褶皱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则的,可形成各种起伏不平的形状。第三阶段进行剪切、镂空的技法练习,这种手段的练习,学生可以创造出不完整或破碎的外观面料效果。第四阶段进行多种材料的叠加练习,这种组合的方式及方法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运用加型的手法,堆积相同或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在面料上加面料、珠片、蕾丝花边等,使面料呈现出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最后一阶段的练习,则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练习,可以是折叠加褶皱的技法,也可以是褶皱加镂空的技法混合等等。

三、结束语

服装立体裁剪研究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注重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方法与技巧,锻炼学生的立体制板能力和立体创作灵感,只有将正确的教学目的,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雪平. 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 大舞台. 2012(01)

[2] 陈瑶. 服装立体裁剪的线条艺术表达与审美[J]. 美术大观. 2013(07)

[3] 况敏. 浅析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艺术与技术的统一[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03)

[4] 杨云. 论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对接[J]. 艺海. 2010(07)

[5] 谢丽华,白敬艳. 结合材质再造浅谈立体裁剪在高级女装定制设计中的应用——基于女装立体裁剪的创新设计方法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論). 2011(04)

[6] 程明月,莫凯. 服装立体裁剪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研究[J]. 艺海. 2012(01)

[7] 岳彤. 论创意思维在立体裁剪中的应用[J]. 艺海. 2013(05)

[8] 代小红. 立体裁剪转化为平面的方法及技术探讨[J]. 艺术科技. 2013(06)

[9] 赵明.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立体裁剪课程内容设置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篇6: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教育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

【中图分类号】J523.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7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信息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冲击传统只能在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例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等。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从业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职业技术,该课程教学信息化将有效促进课程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信息化代表了当前先进生产力,国内各行各业正在积极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医疗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深入发展,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说“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实现教育公平性。宪法赋予公民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中受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经济因素等多因素影响,国内公民在享受教育权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该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资源跨时间、空间、地域传播共享,是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有效途径。

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实践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中职教育是以技术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本身掌握的技术要求就比较高。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则可以实现一个教师给千人、万人同时授课。

3.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的范围得到延伸。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加。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建设为教学带来的创新空间让广大教师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的现状

“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涵盖设计、造型、打板及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2011年温州某中职院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1.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形式多样化。学术上普遍认为国内的立体裁剪课程是由日本学者传入的,但其实早在民间的服装裁剪行业一直遵循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传播该技艺。目前民间还有一些艺人沿袭着这样教育形式。上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立服装专业,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服装立体裁剪理论。90年代后,我国服装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对服装立体裁剪人才的高需求。1993年日本学者佐佐木住江教授在中国开设首个服装立体裁剪培训班。90年代末,全国高等服装职业学校均开设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成为服装专业重要学习内容。2000年后,许多民营服装培训机构、服装工作室开始立体裁剪课程的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机构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流行趋势把握能力强,成为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活跃力量。多种教育形式并行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难以统一化、规范化管理。

2.传统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在即。从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被引入中国,已经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方面也逐渐积累的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版本多难以统一、理论与实践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从教学方法来说,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导致有的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轻理论重实践。另一方面,从企业和市场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离开学校但该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较大。装立体裁剪学习的内容有很强的市场变化性。服装潮流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因此服装企业在服装生产中都要求设计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能否紧密切换当下市场趋势直接影响到学生后面的就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一些中职院校已经在积极尝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也正在积极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资源。对广大中职院校来说,缺乏实战型一线教师是目前该课程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民间机构举办的服装立体裁剪培训课程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与企业保持适度的联系能促进课程改革创新更加贴合企业需要。信息技术则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共享,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有更加切身的感受,而且并不一定需要学生到企业才能学习的。另外通过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对一些反馈非常好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录制制作成视频,放在学校网站共享。不仅能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还能让更多非本校学生也能向优秀教师学习。信息共享带来的教育资源利用率成倍数增长,对学校、教师本人来说也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加。最后,从国内服装立体裁剪学科发展现状来看,国外服装服装产品开发技术向来重平面裁剪轻立体裁剪,因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立体裁剪技术在教学和产业应用较落后。信息化技术整合过程中通过加强与西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的合作,将欧美国家先进的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和理论引入到中职教育课程中,实现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接轨。

2.接力信息化推进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方面应用的前提条件。以教材为例,建议学校编制适合信息化教学发要求的教材。在教材选择方面,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4出版,2008年多次再版的《立体裁剪与制板》主教材、《立体裁剪与制板实训》配套教材,在内容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在服装造型立体化、板型制作科学化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鲜明特点,而且教材内容中增加和收集了一些相关的网站链接,学生看教材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到相应网站进一步了解学习,建议可以采用。另外在推进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必不可少。多媒体技术是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以文字、图、声音等形成呈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考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议安装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该课件制作软件系统具有课件制作界面美观,制作精良,人机交互,操作简便等特点。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关键。对教师的信息化改造是整个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该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强,同时受服装潮流影响较大的学科。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改革对该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技术,例如:课件制作技术等等。

3.建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学习的专业网络平台。服装立体裁剪理论及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也在随着潮流不断革新。中职高校由于没有接触市场,对很多市场潮流变化趋势的把握不够及时。导致一些学生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已经过时,还需要再学习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没有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强资源合作、共享的方式,建立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就有学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的问题。该校的网络平台,除了有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常规资源。还与市场时尚动向、流行趋势结合,建立了服装款式库。该数据库是有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通过网络、杂质等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而成的。不同品类服装的潮流款式及裁剪工艺在这个数据库基本都能找得到。为了保证该数据库与市场同步,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使用该数据库还可随时上传新的服装款式。对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学生作品库的建设也成为该校网络平台的亮点。专业服装立体裁剪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重要创新内容。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者消费品质在不断提升。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在实现个性化服装定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受市场环境影响,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立体裁剪技术人才需要持续增长。重视并做好中职教育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育工作对服装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加快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吴巧英,郭建南.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郑焰英.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历史考略及改革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篇7:浅谈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教学

立体裁剪礼服激发兴趣动手款式面料立体裁剪的过程,是由平面的材料转换成立体的形态的过程,无论作为产品还是艺术品,最终都是以具体的物资形态来呈现。因此,我们说立体裁剪也是一种造型活动,或者说立体裁剪的过程就是一种服装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即立体裁剪是利用面料对人体进行形态的再造和表现的过程,有“软雕塑”之称,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是一个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科。教材内容非常多:立体裁剪的概念、术语,立体裁剪的工具与准备,衣身、裙装、衣领的立体裁剪以及整体结构立体裁剪,服装立体构成艺术等。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安排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只有48个学时。要在这个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服装立体裁剪的概念、造型方法、所用工具、服装立体构成的技术手法,最后用立体裁剪方法做两件小礼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已摸索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一、引导学生区别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异同,吃透服装立体裁剪的概念,确定“取”什么,“舍”什么

学生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的平面裁剪,清楚平面裁剪首先得量体,加放松量,也就是确定规格;打纸样;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布料,排料,开剪。平面裁剪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多次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优点:(1)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2)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3)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夹克、西服、衬衫以及职业装等。(4)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现在大多数服装企业采用的是平面裁剪方法。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能直观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如面料纹路变化,下垂程度,光泽变化,面料的挺括度等。(2)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如不同款式的胸量、前后身的平衡量、肩斜度等。(3)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地处理,如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垂荡、自然的款式等。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原型也属于平面裁剪。立体裁剪是指设计师凭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对服装结构的理解,依据设计构思,以材质相近的白坯布为替代材料,用大头针等工具,在人体模型上通过收省、打褶、起皱、剪切、转移等手段直接表现服装造型,再从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与平面裁剪相区别的一种服装裁剪方式,是时装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立体裁剪的优点:(1)立体裁剪的成功率高。由于立体裁剪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的,因此能很好地符合人体结构特征,从而得到准确的平面展开图。(2)立体裁剪的着装直观效果好,立体裁剪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便于设计思想的充分发挥,并且还能直接看到成型效果,便于及时修正、更改。(3)立体裁剪能解决平面裁剪难以接近到造型问题。在礼服的设计制作中,常常出现不对称、多皱褶的复杂造型。这些复杂造型用平面裁剪很难实现,采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地直接塑造出来。

因此,在这48个课时我讲立体裁剪的概念;讲人体模型的补正方法,教授学生做针插,设定贴置人体模型基准线,大头针的别法;讲服装立体裁剪的基础知识,讲上衣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与步骤,裙子原型不讲,学生理解掌握了上衣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裙子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自然就会了;讲上半身的立体造型,也就是胸省的变化;平面裁剪容易解决的普通生活装(马甲、衬衫、连衣裙、西服、大衣风衣、夹克等)不讲,讲服装立体构成的技术方法(抽缩法、折叠法、堆积法、绣缀法、编制法、缠绕法及其应用);最后每个学生设计制作(在人模上用大头针别出来)两件礼服或时装。这样安排时间就够用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创新

1.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制作针插,教师出示样品,让学生观察思考做针插所用的材料,用尺量出所用材料的尺寸大小,缝制方法,然后准备材料,动手给自己做一个大小合适漂亮的针插。装饰花边可以用买现成的蕾丝花边,也可以用薄的彩色布自己做。最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到下课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个别学生没做完课后做。又如,在学习“上半身的立体造型”(肩省、斜肩省、斜腰省、腋下省、袖窿省、前胸省、领省、领省应用、胸省变化1~4)时,重点强调立体裁剪披布时布料径向一定要和前中心线一致,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省道的位置,鼓励学生自己在人模上做造型。为了节省时间,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个小组做一种胸省造型,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互相点评。这期间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学生自己就能识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师示范点拨。学生通过点评其他小组同学的作品,学到了自己没动手操作的其他胸省造型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实际教学中始终强调细心观察的重要,只有观察清楚胸省的位置,省量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投影仪,幻灯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找灵感,设计立体裁剪结业作品,要求综合运用立体构成艺术方法设计制作两件礼服或时装。

3.学生制作结业作品,验收学生学习立体裁剪的情况,这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专业经验水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不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出来,然后估算用多少材料,教师一个一个检察、核算,确保材料充足。

三、服装立体裁剪与面料

立体裁剪是利用面料对人体进行形态的再造和表现的过程。在立体裁剪中,面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元素,面料的悬垂性和质感不同,采用的裁剪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立体裁剪用的假缝面料(坯布,棉布),应尽量选择与实际缝制的布料性质相近的坯布。成衣用的面料,适合做礼服时装的面料,多采用丝织物和富有光泽的化纤面料。光泽度好差、柔软性强弱、懸垂性好不好挺度有无、面料的薄厚,要根据作品的款式、穿着的场合来定。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是服装专业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鉴于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的性质,教师教学的重点应从传统单纯的研究如何教好,转向研究让学生喜欢立体裁剪,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在课堂上,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年来,我采取以上方法进行教学,深受学生和社会欢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与广大同仁一道继续探讨和交流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的理论及教法,为职业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薇.服装立体裁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上一篇: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下一篇:六年级家长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