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2024-07-19

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共8篇)

篇1: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科学保护漓江加快发展桂林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2009年9月7日)

在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紧扣“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主题,深化学习,凝聚共识,理清思路,破解难题,认真做好保护漓江这篇大文章,着力加快桂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进程,努力把桂林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

一、在深入学习中统一思想,着力形成科学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桂林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漓江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漓江的保护和桂林的发展非常关心、非常重视,一再强调,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桂林是广西的门户,更是广西的“核心竞争力”。这次活动中,我们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桂林发展及漓江保护的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就“如何科学保护漓江、加快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领导带头示范学、通读原著完整学、集中培训静心学、专家辅导加深学、现场案例形象学、突出实践体验学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化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

1区党委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通过学习讨论,全市上下形成“漓江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桂林的宝贵财富,保护漓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保护漓江就是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就是保护桂林的灵魂;科学保护漓江是桂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是解决桂林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发展”等共识。尤其是我市科学保护漓江的做法得到中央和自治区等领导同志批示后,我们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等专题学习,并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的热潮,进一步形成了科学保护与发展的共识:保护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漓江保护不好无法向世人交待、桂林发展不好无法向人民交待,特别是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桂林发展非常关切、寄予厚望,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快马加鞭,努力加快科学保护漓江与桂林发展。

二、在专题调研中汇集民智,着力理清科学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围绕科学保护漓江等重大问题,精心提炼出27个课题,以“五带五深入”(定项目,落实领导负责制;定目标,落实整改承诺制;定重点,落实挂牌销号制;定责任,落实跟踪督办制;定要求,落实结果公示制)为载体,分别由市级党员领导领题深入调研,广泛问计、求智于民。查找出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保护的思想意识狭隘、漓江承载的环境压力极大等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和深刻反思,进一步理清了科学保护漓江的新思路。一是采取综合性保护的办法科学保护漓江。一方面,进一步整合漓江风景名胜管理资源,设立综合管理部门,切

实解决漓江管理条块交叉,责、权、利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尽快颁布漓江保护条例,使漓江保护有法可依,切实解决地方性文件处理违法事件效力不强,漓江环境保护执法难度大的问题。二是走开放型保护之路科学保护漓江。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开放型保护的理念,在兼顾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两江四湖”(两江指漓江、桃花江,四湖指杉湖、木龙湖、桂湖、榕湖)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开放型保护之路。三是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科学保护漓江,跳出依附漓江发展的思维定势,开辟城市向西发展新路,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开发高端化、精细化旅游产品。

三、在不断实践中探寻良策,着力破解科学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在活动中,我们突出实践特色,重点解决科学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积极探寻有效科学保护漓江的措施和良策。一是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破解旅游业对经济拉动力不强的难题。着力构建以桂林主城区为旅游中心,沿漓江、桂阳公路发散、辐射到风景区内各旅游城镇和旅游区的网络化空间体系;着力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旅游转变;着力打造精品旅游,重点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提升旅游品质;着力发展特色旅游,塑造一批主题旅游城镇和农业旅游品牌,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开辟陆路游览区,减小枯水期漓江游览限制,使风景区内的群众能够从旅游业中受益。二是大力推进临桂新区建设和老城疏解提升,破解城市空间过小、品味不高的难题。在推进临桂新区建设方面,正式启动了创业大厦、飞扬国际大厦等10余项城建项目,以机场路、新区核心区路网、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在老城改造提升方面,重点推进了路桥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老城区文化休闲娱乐园、訾洲生态公园、商贸物流园、旅游度假园、科教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启动了临街建筑立面改造和道路、街区绿化、美化、亮化以及“两江四湖”改造二期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富有桂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街区路巷。突出抓好总投资430.89亿元的100个新开工重点项目和总投资510.62亿元的86个续建项目建设,推动桂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破解流域内群众为保护漓江而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难题。以“南提北扩”(即南部县农业发展重在质的提升,北部县农业在扩量中提质)为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扩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规模经营为先导,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县域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企业集中;以循环农业为中心,大力推广“猪-沼-果-灯-渔”等农业发展模式;以林业生态恢复为目的,加快观光农业带和新农村建设,有效减轻漓江的面源污染,让水更绿山更青。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的难题。在工业发展思路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壮大新型工业,促使传统工业向高新产业转化、升级,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在产业选择上,以科技人才为支撑,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壮大5个规划超100亿元和5个规划超50亿元的产业;在工业布局上,以工业园区为牵

引,跳出漓江主轴,异地搬迁改造城区内企业,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加快市区及县城企业“退二进三”步伐,重点推进和完成第一批18家企业搬迁改造方案的编制、报批和实施工作,做到成熟一个、报批一个、搬迁一个,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压力。五是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即:漓江源头水源林的保护工程,严厉打击乱砍乱伐乱挖行为;漓江两岸绿化美化工程,结合堤岸建设和管理恢复好两岸的生态植被;漓江两岸及水域环境保护工程,坚决取缔破坏漓江生态及污染漓江水质行为;漓江两岸富民惠民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保护漓江的同时,充分考虑漓江两岸农民、渔民的生产生活,对他们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有序指导和科学管理,让他们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漓江水域管理工程,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及属地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治理和水上及岸上景区执法队伍的建设;漓江风景区旅游产品策划工程,以漓江风景区的规划为指导,以各种综合条例为依据,包装策划好漓江流域的各类旅游产品;建设漓江枢纽补水工程,重点建设漓江上游川江、小溶江和斧子口3座水库,确保漓江水源充足、流水均衡、水质优良和沿途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四、在推进整改中注重长效,着力健全科学保护与发展的机制 整改贵在落实,重在长效,我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长远的原则,着力从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解决漓江保护和加快桂林发展问题入手,在建立健全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生态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为整个大桂林的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

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环境质量长效管理责任制。出台了《桂林生态市建设规划》、《桂林市漓江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等指导性文件。三是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框架,进一步明确漓江生态环保的责任主体和执法主体。成立了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市漓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漓江公安分局、强化了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管理职能,落实了人员编制,制定了工作措施,使漓江保护与开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扎实开展生态建设及补偿机制调研活动。围绕科学保护漓江的课题,市委政府就建立完善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申请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为争取世界遗产保护基金、建立完善漓江生态建设和补偿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建立健全漓江环保投入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漓江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集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阶段性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长期任务。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思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落实科学发展措施,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而不懈奋斗。

篇2: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 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关键词: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 保护方法 丽江古城的价值

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

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居民的大量外迁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以后古镇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内地价和房屋出租价格暴涨,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居民在高消费的压力下迁离古镇,并且把房屋出租给别人赚取租金。房屋的承租者绝大部分为外地人,他们到丽江古镇来主要是为了经商,经营项目基本集中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业和客栈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丽江古城中的纪念品也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有数据显示,现在古镇的商铺

[2]

[1]多达1306家,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保护古镇水资源的意识,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丽江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衰落。3 丽江古城的保护

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建房布街的不拘一格、建筑结构的灵动活泼和文化风貌的独树一帜。因此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应该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

有形的建筑从狭义上去理解即是对传统建筑的街区进行复原和修复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而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对旧建筑和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无形的文化方面则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古城的街巷格局的保护

古城街道、小巷现有的历史风貌,如保持古城那种“曲径通幽,不求平直”的自然风貌,不应在古城再建“东大街”那样一马平川,直来直去有违古城传统格局和审美趣味的新路。如何在古城建设“城市广场”,也应在突出当地特色和与古城传统整体格局相吻合的前提下思考,避免如一些大中小城市现在流行的那种“城市广场”的模式。如果要开辟城市广场,最好在古城之外。3.2 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

要保持古城民居的现有格局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修建装修,应接受统一的古城城建和历史文化专家组的审核认可。要保证培植一片速生林或者保留一片天然森林,用来专门供应古城的民居建房用料,当然内部的一些装饰可以采用仿木料的现代建筑材料。内部装饰要做到与传统审美观相适合但又有现代的舒适感。

3.3 历史文化旧址、建筑和遗物的保护

丽江古城有不少历史文化旧址和建筑,应该加强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古老的深宅大院,有些是“茶马古道”上著名藏客的住宅,有些是过去一些家族的祠堂等。在这些祠堂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湖南凤凰古城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当地有不少古老的当地家族祠堂、名人古居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有些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比如大作家沈从文故居等。这些古宅大院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从参观这些宅院中看到了本地的独特建筑文化和人文景观。我认为,每一座古城镇里的历史遗产景观,已经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不应随意地改建甚至拆迁,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原则。3.4 古城周围环境的保护

其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体的建筑物和城市格局、民众生活、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也应该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比如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的玉龙雪山,以及作为古城水源地的黑龙潭及其周围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古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城市建筑美学和丽江的传统城乡格局的角度看,古城周围应该留下比较多的田园和原野,各种建筑物也要尽量与古城的风格相协调。在进行新城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建设时,我认为也要尽量突出当地特色,避免雷同于昆明、大理、迪庆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建设居民小区的城市规划上,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从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上、街道格局乃至街道的取名等,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使古城周围的居民社区也成为丽江古城区、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3.5 “原住民”的保护

[3] 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丽江县、宁蒗县纳西族、摩梭人和彝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现状评估”课题组的调查, 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 户5001 人迁出古城。即13 年间, 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1987至1999年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1990年最高达293户1165人,最低的1999年也有68 户193 人。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丽江古城的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照此推算,再过26年时间,丽江古城中的居民将全部迁离古城,古城中将无人居住而成为一个“空城”、“死城”。大批纳西族的聚居使古城成了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汇聚与集中点,而随着自发、分散和缓慢地外迁,文化大量的失落,消亡。即便孤立、零星的存在部分,也迅速地被现代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淹没。古城本地居民迁走后,房屋依然存在,但房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却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即出售;另一部分居民则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即出租;也有少数房屋是闲置或无人居住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居住的结果,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所置换。而这种“外来文化”与古城的传统风格、历史风貌格格不入,反差极大,逐步使古城丧失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要采取措施留住古城的居民,我认为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古城居民从旅游中获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产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心甘情愿地居住在古城中。目前丽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把更多的“原住民”留在古城,以后可想更多的方法实现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的目标。3.6 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

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那鲜活地延续至今的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完全不失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民宅结构。假如丽江古城没有了那些白发的纳西老乐手,那众多身着本族服装的纳西妇女,那古城人纵情谈笑时使用的纳西语和一年四季令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以及充满古城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即使古城内有很多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物,活水滔滔长流,那也不是世界所瞩目的“活着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古城的民众生活和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呼吁保护有形的古建筑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多地珍视和保护那些虽还存活在民间但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的无形的文化,应采取更多的方式,在学校传授乡土知识和纳西语课程,在电视台、电台开设纳西语节目频道等方式来保护住上述民俗文化。应鼓励、保持和恢复古城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各种民间的文学艺术组织展开活动。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失的危险。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母语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种没有了灵魂的文化是不会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它总归要逐渐消逝,比如很难想象没有了汉语的汉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保护和传承母语,是丽江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4 丽江古城发展的想法

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绚丽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应该是去极力地促成、保住而不是等到必须拿着放大镜去在一个单一文化模式中去寻觅民族文化残留物而得出一个“民族文化尚存在”的“科学结论”的那一天。当代的文化趋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如果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不是靠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发展的省份,可能其负面影响还不大,但对西部省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保护正在趋向衰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要务。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纳西语的传承,充满本地民俗情趣和民族文化个性的各种礼仪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丽江古城长久保持它的吸引力的重要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篇3:论大学科研的合作与开放

1 大学科研对教学的合作与开放

“大学独特的结构使它适合承担的角色是在研究中进行教学或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进行那种和教室和讲座不分离的研究。”[1]科研对教学和学习的合作与开放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现代大学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由于受到某种利益的促使, 大学中存在着一种“漂移”的力量把科研从教学和学习的环境拉开, 同时又把教学和学习从科研场所中转移开。这种力量甚至把大学从内部分割为教学和科研两个分割的中心。在这两个中心中, 原来的“学术人员”被分化为“教师”和“科研人员”两个任务和工作场所迥异的群体。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 原来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被逐渐否定, 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和以科研为基础的学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曾经分离和矛盾过, 原因之一是教育和科研分离体制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制度设置的矛盾。建国初期, 仿照苏联形成的体制, 有科研、教育和经济脱节的弊端。科研机构大多游离于大学和企业之外;同时, 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也使科研和教育相互分离。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但并未从体制上根本克服。在大学内部, 教学与研究也存在不统一、矛盾之处。

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区别在于它既进行科研, 也培养人才, 而且这二者是内在统一的。研究型大学虽然以杰出的科研为主要特点, 但教学的职能仍然是很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学除了本科生教学, 还有分量很重的研究生教学。在大学中, 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 发展科技、教育的最佳途径。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应当成为变革大学科研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首先, 应该变革传统的学生培养制度, 比如, 放宽招生限制, 扩大学校自主权;取消培养年限, 推行本硕博连读, 提培养质量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注重创新性、动手能力、学术素养的培养;以助教、助研等形式改善学生待遇, 合理认定学生学习期间的发现和发明权等。其次, 变革传统的院系教学和科研的组织架构, 以研究小组、科研项目、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为载体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伯顿·克拉克为我们列举了一个教学和科研结合的组织载体的典型例子——科研组:美国的一所研究型大学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理科系中的一个科研组的典型情况是:领导由一位相当有名的资深名人担任, 他选择科研组的成员并进行指导。科研问题是在领导的主导下由全体成员共同选择。科研组也有研究生参加。他们在参加科研工作以前和科研工作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内, 修习系内的各种课程, 满足系里有关课程、学分、考试和学位的要求。在参加科研组的科研活动期间, 研究生的日常生活集中在科研组内。他们把科研组当成自己的家。学习中的研究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内在的动机和报偿本身, 科研组成为研究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在院系中进行, 缺乏一些有项目、经费充足、承担重大研究任务、人员齐整的研究小组或中心, 在研究和教学的结合上缺乏平台。虽然也有一些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 但导师多是从自己的研究需要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等目的出发让研究生参与研究, 很少有教师会有意识地通过科研来进行教学。在这里, 制度化条件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 构建能够让教学和科研真正相结合的体制是当务之急。

2 大学科研对社会或市场的合作与开放

在现代社会, 大学科研虽然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 对政治干预和社会控制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 但在科技发展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 大学科研不可能在完全呆在“象牙塔”中, 相反, “大学须深涉世事”;大学科研要有“为科学而科学”的崇高的气节, 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但大学科研不再可能完全自外于社会;保持距离并不意味着隔绝, 大学科研不能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可以这样认为, 大学科研应该对社会取合作和开放的姿态。在构建大学科研面向社会的体制时,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2.1 政府应当为大学科研面向社会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关注的所有问题:健康、教育、环境、能源、城市发展、国际关系、空间领域、经济竞争以及防御和国家安全, 其解决之道都依赖于大学的健康与活力。政府为大学科研面向社会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科研对政府履行其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另一原因是大学在与校外机构进行科研合作时, 双方的兴趣、目标和任务有明显的不一致处, 这时候, 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调节各方面利益, 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很重要。

在我国的大学建设中, 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源支持、政策制定与体制构建、有序竞争空间的构建等。政府在大学科研面向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的作用:一是化解二者的矛盾,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二是在大学和社会组织间进行居中调停, 使大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职能。德国各州政府十分重视扶持大学开展那些长远和根本上必须的, 且一时看不到效益的基础研究, 为之提供组织和财政上的支持。德国联邦政府1976年制定的“高等教育组织法”要求大学向社会开放, 定期向公众报告本校科研活动计划、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的方法,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大学科研状况, 监督大学科研的进行, 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大学如果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适当的自治是根本。大学必须自治, 以便参与国家知识体系之中。政府为大学科研服务社会创建宽松的制度环境一定要注意给予大学充分自主权。为此, 政府为大学科研创建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 转变自身的职能, 使自己成为一个“小政府”, 给予大学充分的科研自主权, 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化解矛盾、居中调停等职能。

2.2 建立良性的大学科研市场竞争机制

大学科研面向社会进行开放和合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大学之间在科研上展开良性的竞争, 提升自己的科研生存能力, 提高自己的科研社会化的程度, 惟此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之间的科研竞争表现在对科研经费的竞争、科研人员的竞争、科研成果的竞争、学术声誉的竞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术声誉的竞争。

市场竞争可以使大学科研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反应更加灵活;能够为大学开拓社会化经费渠道, 使大学充满活力;市场竞争要求科研体制的分权, 可以减缓过度集权化和科层体制带来的弊端;市场机制是大学科研保持特色和个性的重要动力。但是, 市场竞争机制也会给大学科研带来一些问题: (1) 在市场竞争机制中, 大学和大学教师必须竭尽全力从外部争取资源, 为此, 大学和大学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 教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术评议和接受评议, 这可能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2) 市场竞争机制可能使大学科研过于商业化。科研的商品化是知识商品化的重要表现, 也是“学术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2]科研的商品化造就了大批“学术资本家”。过分的商业化使整个大学成为一个“公司化的大学”。 (3) 市场竞争机制可能造成大学内部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导下, 校内的院系、学科之间的资源分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凡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社会需求比较“热门”的院系和专业都会获得大量的资源, 而教育、历史、文学等学科, 教师研究经费非常有限。要避免这些“市场失灵”问题,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节和控制作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 市场竞争机制总体上的作用应该是正面的。

2.3 产学研结合是大学科研向社会开放和开展合作的重要途径

Etzkowitz 等提出了“三重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来指“学术—工业—政府”的三重关系。产学研也应该结成一种“三重螺旋”。大学开展产学研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大学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一般模式是:以一所或几所高水平的大学为核心, 在其周围加入若干社会科研机构、公司和企业, 借助其先进技术和设备, 迅速将一流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英国的剑桥高科技走廊、日本筑波城, 都是以大学为基点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业园区。美国的硅谷是一个由十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司组成的新兴工业区。硅谷的起步和发展, 得益于当地的大学特别是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研究型大学。大学有许多高层次的人才, 是一个智力资源库, 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大量高科技成果, 大学是创新者的摇篮;而企业则可以为大学提供资金、设备、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的中间试验基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激发科研灵感和创新性的重要因素;企业还可以实现大学的科研人员的流动, 有利于保持大学的科研活力。产学研结合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互哺活动, 也是一种双赢的活动。进而, 可以构建“大学—工业—政府—社会”的“四重螺旋”。大学作为一个“多产品组织”, 可以为其他的社会结构提供知识生产、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的转移、直接的资本投资, 提供地区领导、知识的设施 (就像物质设施一样) 、提供一个好的地区环境等;[3]而大学也可以从外界获取各种所需的社会资源。

阿什比说:美国对高等教育所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拆除了校园的围墙。威斯康星大学的著名校训是“大学的疆界就是国家的疆界”。[4]大学拆除围墙可以有很多种工具和手段, 其中制度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大学必须主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以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常规化和长效性。斯坦福大学规定: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职, 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允许他们有1—2年的时间脱离岗位, 到硅谷创办科技公司, 或到公司兼职, 学校保留其职位;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 由发明者本人负责向公司转移的, 学校与其签署许可合同, 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收益, 学校只提取10%~15%;学校的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后仍未向企业转移的, 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 学校一般不再收取收获回报。斯坦福大学的这些政策实施多年来, 已经比较完备, 并有专门机构来负责合同的签署和管理。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推进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倡大学“吃百家饭”, 开展项目合作;到80年代初、中期, 推动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到80年代末, 建立区域性的联合组织;到90年代初, 在国家层次上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目前我国共建有数十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这些科技园绝大部分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设立, 产学研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 几乎没有一所大学建立有像斯坦福大学那样健全、合理、可操作的相关制度, 这方面是我们必须重点加强的。

3 大学科研对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是学术界的生命线。国外著名大学无一不是国际性大学。它们一般都有异常活跃的留学生教育, 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或用国际标准招聘国内教师, 争取大量的国际捐赠, 与国际性机构和国外大学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 举办有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出版物, 经常举办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 收藏大量国际图书资料等。我国的大学科研应具有国际意识, 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学术人才。加强我国大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增强国际性是大势所趋。

增强我国大学科研的国际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 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一方面,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需要和教师的个人学术发展方向、研究兴趣选派研究人员到国际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攻读学位、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提升研究人员的个人学术素养。这些人回校后可以感染和影响其他研究人员, 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增强所在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同时, 应该邀请高水平的或著名的国外学者到学校讲学、任教、担任国际评委、开展合作研究等, 直接带动学校科研的国际化。

第二, 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外跨国企业建立联合科研机构, 协同进行科技攻关等。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学科和科研方向;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科研制度;可以在科研上优势互补;可以促进本校科研的国际声誉;可以对传统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 发展和利用好各种科研国际化的载体和平台。例如, 召开符合国际惯例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性学术刊物;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国际学术资源;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开展科研合作和信息交流;充实国际性学术资料等。

但是, 我们在开展大学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之前, 应该对国际大学学术秩序和我国大学学术的国际状况有一个较为明确和清醒的认识。对于国际大学学术秩序, 阿特巴赫提出了著名的“中心—边缘”论:在全世界的大学中, 有一些大学处于“中心”位置:它们指出方向、提供样板、开展研究, 在学术系统的金字塔的顶端起领头作用。金字塔的底部是大量的“边缘”大学, 它们照搬国外的大学发展模式, 很少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 一般不能涉足知识的前沿。

“中心”大学一般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身处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有着强大的科研能力, 是公认的学术领袖。虽然它们也履行教学职能, 但它们更多的是知识的创造者。它们使用英语、德语等世界通用语言。主要的科学资料出版公司、著名的学术杂志绝大部分都位于这些大学。“中心”大学一般都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充裕的学术资源、宽松的学术环境、较高的收入, 而“边缘”大学则在以上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的边缘地位。

中心与边缘不单存在于国与国的大学中, 也存在于一国内部的大学。在发达国家, 处于“中心”的是少数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在发展中国家, “中心”大学虽然不一定是研究型大学, 但是其作用甚至比发达国家的“中心”大学还重要。在我国, 北大、清华两所“旗舰”大学甚至比牛津和哈佛在本国的重要性还要大, 地位还要高, 是我国大学中心中的中心。但是, 我国的“中心”大学的国际学术境况比较特殊:我们在高等教育上是后发追赶型国家, 我国的中心大学既要面临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的巨大压力, 又要面临追赶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巨大压力。由于受国际大学学术秩序的阻碍, 加上资源短缺、学术依附性等不利因素的存在, 我国建设国际性高水平大学、提升我国大学科研的国际水准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又面临着一些危险性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危险是有被“学术殖民”的危险。丁学良先生举了一个华人学者在科研中迎合西方学术主流的所谓“听众意识”的例子:一位选择研究中国社会里单身母亲的华人学者, 可能会比一位选择中国社会里面的大学生人生观变迁的华人学者, 更有运气得到其所就职的美国大学和基金会的资助, 因为单身母亲现象在美国社会里是个很受关注的问题。“所以, 一盘‘学术菜’, 你即使用中国的‘原料’, 也得按西方的配方和形式去做。”[5]这种“看人家脸色行事”的无奈在国内学者中同样是存在的:我们所器重的SCI、EI等评价标准是别人的, 我们所推崇的“顶级”学术期刊是别人的, 我们所羡慕的国际先进实验室、研究基地是人家的, 绝大部分国际学术语言都是别人的, 连我们最常使用的Internet也是别人的。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科研的国际水准, 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和使用这些“别人”的东西, 我们也必须这样做。但我们越是选择和使用别人的东西, 我们就越可能置自己于可能的险境——被“学术殖民”。这又分两种可能性:被迫的学术殖民和投怀送抱的自我学术殖民。但不管哪种可能性都是我们所不愿的。

面对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悖论, 我们应该取何种态度?王占军教授说得非常好:“我们的教育需要自信而不偏执, 开放而不盲从, 有所坚持又异常灵活;要突破旧的顽固排外和自我贬低两种心态, 建立一种具有活力的教育心态。”面对不利于我们的国际学术秩序和不理想的学术境况,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 在当今世界, 没有那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知识系统之外。大学科研的国际化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开放和合作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姿态。封闭没有出路, 妄自尊大更是自取灭亡;而自甘堕落和自我殖民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在保持主体性、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知识网络, 向国外学习, 但同时要争取改变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学术秩序。我国著名科学家, 飞机“刹车片”的发明者黄伯云教授在“感动中国2005”的颁奖晚会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留学不是学留, 留学是为了不留学”。我们开展大学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国际地位和声誉, 改变不利于我们的国际学术秩序, 增强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竞争力, 使我国的大学学术在世界大学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民族的自立和复兴助一臂之力。为此, 在科研的评价上,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中国学者研究外国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用国际主流语言 (主要是英语) 发表研究成果, 是应该的, 而且是必须的, 但不能由此走向极端。我国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和国外所关注的问题差别比较大, 我们所关注的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西方根本不受重视。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 避免盲目凑人家的热闹。我们应该创建一种独立的学术文化, 建立自主性的图书馆、杂志、出版社、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 促进学术自立。我们在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中应该尽量使用本国语言。我们对国外的科研资助必须进行检讨。我们必须强化本校意识、本国意识。

摘要:大学科研应当树立合作与开放观念, 构建信息和资源交流机制。大学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有三个方面:大学内的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国家层面上的大学科研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合作与开放;国际层面的增强大学科研的国际性。

关键词:大学,科研,教学,合作,开放

参考文献

[1]ROBERTA NISBET.The degradation of academic dogma[M].New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 1997:178.

[2]TONY BECHER, PAUL R.Trowler.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isciplines[M].Buch-ingham:Edmundsbury Press, 2001:9.

[3]DAVID D DILL, BSRBARA SPORN.Emerging partterns of social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through a class darkly[M].Perga-mon:IAUPress, 1995:107.

[4]PHILIP G.ALTBACH etc.In defens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134.

篇4: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关键词:民生;资源保障;阳光征地拆迁

1 立足资源现状,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感

冷水江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新兴工矿城市,曾以“世界锑都”、“江南煤海”闻名遐迩。全市境内已探明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锑、铅、锌、铁、镁等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12种,还有石墨、硅石、耐火粘土等非金属矿种。但由于煤、锑2种主要矿产资源的长时期、高强度开采,特别是锡矿山地区,已经过110多年的开采冶炼,目前,冷水江矿产资源已濒临枯竭。锑的保有工业储量不足500万吨左右,按目前生产能力概算,服务年限不足10年。煤炭保有储量在 1.3亿吨左右,大矿少、小矿多,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

就土地资源而言,全市土地总面积43789.75公顷,其中耕地7014.77公顷,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66.67公顷,人均耕地仅0.3亩,城郊乡镇人均耕地不足0.2亩,个别乡镇在0.1亩左右,耕地资源严重匮乏,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和全省人均耕地水平。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潜力不足,据冷水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规划数据表明,全市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新增耕地潜力仅1987.12公顷。近年来,随着“一转三化”和城东生态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大批招商引资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相继入驻,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每况愈下。近三年间,各项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每年在1000亩以上,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国土资源部门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资源的责任已显得愈来愈重大,更为之紧迫,保障和改善民生已始终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2 创新工作举措,做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国土资源管理事关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然而,面对冷水江严峻的资源形势,冷水江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2.1 着力对锡矿山地区进行地质环境治理

锡矿山地区因开采历史悠久,已对该地区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2008年,经国家批准立项为锡矿山地区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整个治理项目共投入5349.8万元,分7个子项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⑴ 实施引水工程。架设引水工程管道17165米,新建水泵房2座,基本解决了该地区6个村(居委会)、8000多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⑵ 实施拦挡坝工程。在主要污染溪沟布设拦挡坝6个,拦挡了大量废石、废渣,有效地防止了废石流的发生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⑶ 实施清淤工程。共挖运河道淤泥16121.2立方米,拆除浆砌石550.8立方米,重新砌浆砌石690.3立方米,解决了两个村河道不畅而引发的泄洪问题,有效地保护了200多亩农田。

⑷ 实施监测工程。安装各类高科技监测仪器,对该地区进行专业的沉降监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为该地区防灾、避灾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宝大兴塌陷区已列为国家级监测示范区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⑸ 实施搬迁避让工程。2008年专门成立了冷水江市锡矿山宝大兴塌陷区搬迁避让工作领导小组,对宝大兴塌陷区内最危险的125户居民实施搬迁避让,625户居民正在进行实地和搬迁协议的签订工作。

⑹ 实施应急避险公路建设工程。修建了2.7公里应急避险公路,大大消除了载重货车在通过塌陷区时造成的影响。

⑺ 实施地质勘查和采空区支护工程。完成了宝大兴老窿地质测绘,查明了塌陷区分布情况及其危险性,为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掌握了充分资料;同时,也通过对采空区的支护,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宝大兴塌陷区的影响。第四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2.2 着力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冷水江市国土资源局采取积极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已于2010年6月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正式批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国家将投资3个亿,分3年实施项目建设。2011年已到位资金1个亿,治理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下含水层破坏及水土环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共涉及水利、交通、教育、环保、农业、林业等领域。该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改善重点矿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3 着力预防和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决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对全市179处地质灾害点,冷水江局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防治。同时,在各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向群众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而且,每到特大汛期,全局干部职工24小时值守,及时向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及乡、镇、村的领导发送短信预警预报,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帮助群众抢运财产,动员群众撤离,指导群众避险防灾,以最有效的措施预防和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着力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在实施耕地保护策略中,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划定耕地总面积7014.77公顷,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093.3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66.67公顷不减少,而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全面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市政府还将耕地保护纳入对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体系,始终以强有力的措施保护了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2.5 着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为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因地制宜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策略,补充新的耕地。目前,全市土地开发整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5年来,共完成18个土地开发项目、7个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面积602.85公顷,投入资金3048.58万元,新增耕地221.87公顷。通过规范有序的土地开发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坚持阳光征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1 严格执行政策,做到阳光操作

对每个征拆项目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调配人员,统一操作程序,统一执行政策,统一补偿标准,统一补偿资金审批、划拨和监督;通过网上银行拨付补偿款,减少中间环节,杜绝侵占、截留、卡扣现象,保证了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各种补偿费用,征地拆迁补偿款不落实,决不强行使用被征土地、不强行拆除房屋;对所有拟征用的土地先全面调查摸底,合法合理界定权属,确保无纠纷后,再进行丈量;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一户宅基地的具体位置。近几年,全市没有出现因补偿不合理、厚此薄彼、补偿不公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3.2 被征拆者知情,群众心服口服

让被征拆者享有充分知情权,彻底杜绝了以往因知情权问题导致上访、闹矛盾的情况发生。将补偿安置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拆迁农户;对拟征土地调查和丈量结果经现场工作人员与被征地拆迁农户、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在现场共同签字确认;报批前告知被征地拆迁农户对各类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权。近3年,我局先后组织被征地拆迁农户进行了10余次听证会。

3.3 公示焦点信息,实现公正透明

篇5: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

——利川市农信社支农占位纪略

9月6日,随着一声令下,利川市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100多吨萝卜踏上南下广州的征途。这标志着该社的高山蔬菜正式驶出湖北大门,把菜蓝子卖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随后,笔者对该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吴文斌进行了专访。吴文斌谈道:‚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农民摇身变成一位身份几百万的合作社负责人,这全得力于利川市农信社社的支持,要不是农信社的真心帮扶,自己不可能依托大山资源发‘绿’财,更不可能把这大山沟里的蔬菜卖向全国最富裕的南海都市!‛

利川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该县山大人稀、深遂纵横、交能不便,百姓生活贫困。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利川市农信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为己任,不断优化信贷服务,创新贷款品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今年6月底,利川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为94553万元,比2009年初净增4279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84955万元,贷款投放在全市乃至全州位列第一。

去年以来,利川市农信社主动融入到市域经济发展建设队伍之中,引领辖区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主要从重点项目建设、三农发展、中小企业、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有效信贷投放,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据了解,仅今年半年,该社为五洲牧业、中兴茶叶、兴盛福农业、凯瑞农业等35家中小型企业,共计投放贷款6820万元。

利川市农信社为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水品,全面提升各种支农信贷品牌,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对小额农贷的管理和开发。今年春耕生产期间,农户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该农信社便组织专班人员在乡镇村组以树立公示牌、下发客户经理名片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上半年,该农信社对辖区内农户进行全面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走千家、访百店‛评级建档活动,截至6月底,对16万余户农户进行了上门摸底调查并及时给15.8万户予以核贷发证,金额达5.5亿元。

该农信社社在对农户资金需求及时予以满足的同时,尤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给予重点支持。

2009年,利川农信社着重支持‚收购加工企业+信用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烟叶、茶叶、药材、蔬菜、林果、养殖支柱产业农户发展,以企业收购订单担保向基地农户发放订单担保贷款。全年向8家

茶叶收购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茶叶订单贷款5万亩1400万元,向烟草公司基地农户发放烟叶订单贷款11万亩1200万元,向3家药材收购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药材订单贷款1.5万亩680万元,向3家超市蔬菜基地农户发放蔬菜订单贷款210亩260万元。

同时,在该社提供的创业贷款的‚滋润‛下,一大批农村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仅去年一年,全市农信社发放种植大户贷款43户643万元,养殖大户贷款106户2357万元,药材大户贷款84户1226万元,财政贴息种养贷款1050万元。沙溪乡齐跃坪村一组村民杨秀安,2007从外地回到家乡创办起玉河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为扩大规模,于5月中旬向信用联社申请40万贷款,作为周转资金,6月初该合作社便拿到贷款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年利润能达到80万左右。

在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全市已形成烟叶、茶叶、反季蔬菜、山药、莼菜、药材等六大种植基地和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养长毛兔五大养殖基地。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该社将主要业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存款增长将由3.1亿元增加到3.5亿元,贷款增长将由5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并保证将所有资金100%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篇6: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就这样!绍兴喜获“联合国人居奖”.cn 绍兴网2008-10-07 12:03

绍兴的城市荣誉榜上又多了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昨天上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绍兴市政府代表从联合国官员的手中接过了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的证书。同时获奖的还有张家港市政府,以及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的南京市政府。

据了解,“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1989年创立。从1990年开始申报该奖项至2007年,中国已15次获奖,而今年6个奖有3个颁给中国。绍兴是我省继杭州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近年来,绍兴一直将创建“联合国人居奖”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根据联合国“人居协议”和“新千年宣言”精神,我市倾力打造“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相继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荣誉称号。

去年年初,我市正式启动“联合国人居奖”的创建工作,今年7月向联合国人居署递交了一份题为“重构古城的生活与灵魂:绍兴故事”的2008联合国人居奖申请报告,详细阐述了绍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妥善保护方面所做的探索和行动,较好地破解了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今年8月,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率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团一行来绍考察时,对绍兴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新闻助读联合国人居奖

为了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同时也为了在联合国系统内确立一个人居方面的奖项,联合国人居署(原联合国人居中心)

决定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被推荐候选该奖的内容可涉及人类住区的各个方面,如住房、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灾后重建、住房解困等。

篇7: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作者:王福有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东丰县委深入剖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着力加以纠正和解决。

破除思想禁锢,提升发展信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困难,有些党员干部失去了信心,思想上产生了动摇,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为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九项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活动之初学习调研阶段,首先从破除思想障碍、提升发展信心入手,深入开展了“构建和谐富裕新东丰”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为东丰发展会诊号脉”主题实践活动,查找影响和制约东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办法和措施,积极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认清了当前形势,坚定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大发展、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各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发展速度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创新思路举措,破解资金瓶颈。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县域金融机构融资实力有限,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县域工业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些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往往因为资金问题而错过市场商机。为此,我们不断创新思路举措,进一步加大力度,千方百计引进域外资金,建强县级小额贷款金融组织。今年3月,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县级第一家恒源小额贷款公司。对县内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行嫁接重组,重新组建成立了东丰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目前已到位注册资金5000万元,年底注册资金可达到1亿元。同时,积极运作争取吉林银行首家县级银行落户东丰,进一步提高对县级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力度。随着资金问题的解决和市场行情回升,我县的鑫达钢铁公司生产势头强劲,经营状况良

好,年底可实现税金5000万元。华粮生化有限公司的酒精每吨达到了4200元,蛋白饲料每吨达到1620元,按现在价格和生产形势,今年可以缴税3000万元。现在看,全县工业企业税收形势很好,实现年初制定的财政收入4亿元、力争

4.5亿元的奋斗目标大有希望。

立足投资拉动,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选择一条有本地特色、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东丰是一个不发达县份,经济总量小、基础差、资源少,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依靠投资拉动。为此,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上特殊政策、特殊办法和特殊措施,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抓项目的氛围。截至目前,全县新上和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可达7.2亿元。与此同时,重点谋划实施好51个争取国家拉动内需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全力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资金早日落实。

全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我们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切实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实施了城乡环境整治、城市水源地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泥草房改造、廉租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办学就医环境改善等一批惠民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到今年底,一批惠民工程竣工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设施将相继投入使用,县城“脏、乱、差”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城市生活空间将得到显著改善;县医院新建10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将投入使用,15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将建成运营,城乡就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实施住房安居保障工程,将有689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入住廉租房,2361户棚改居民搬入新居,1557户农村泥草房住房户住上新砖瓦房;通过水源地工程建设,将有3000农村人口解决生活饮水问题,县城居民饮水铁锰超标问题和工业发展用水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等等。所有这些惠民工程,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篇8:绍兴怎样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随着中国3G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视频监控行业中,3G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无线视频监控的最佳方案。依托3G无线通信网络,通过集成视音频压缩、流媒体管理、数据传输等技术,以无线传输方式攻克了目前固定式监控方式中线路设施投资大、不易更改设备位置以及现有移动监控设备需通过大存储器定期转存数据的3大难题[1,2]。但是,由于中国通信3G网络建设的原因,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网络信号覆盖不均衡,信道传输带宽分配不均衡,数据信号传输带宽不够理想[3]。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存在3G视频监控信号在传输中由于信道带宽不够,导致视频图像不流畅,质量差等现象。笔者针对3G无线视频传输在监控行业中出现的一些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S3C2440为核心的,通过USB硬件扩展方式实现的多模组3G无线视频传输终端硬件平台,在该硬件平台上结合相应的算法和系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3G无线视频监控信号传输质量问题。

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1.1 系统方案及工作原理

笔者设计的多模组3G无线视频传输终端系统,主要由CPU小系统、前端视频采集单元和USB扩展小系统、以太接口和3G无线通信模块等构成,如图1所示。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是:前端视频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视频信息经过压缩、编解码后送给CPU小系统进行处理,根据设计需求CPU小系统主要对前端采集的信号按照一定的算法协议对信息包分割成片,分别送给多个3G无线发射模块进行多信道的无线传输,如在视频接收端(视频服务器端)。根据相应的算法协议,对分片的信号进行恢复,形成源端的视频信号数据包,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带宽,增加实时图像的传输质量。系统中,以太网口是联系本系统和上位机的关键接口,通过以太接口上位可以对3G无线传输终端进行管理与控制。

1.2 前端视频采集传输总线的设计

系统中的前端采集单元主要实现视频数据采集,并进行编解码。前端视频采集和处理单元与CPU模块之间用USB接口通信(接口类型主要由前端模块来确定)。硬件设计必须考虑接口设计稳健性,能保证数据可靠传送,以及接口在经常插拔过程中保持连接的可靠性,系统电路如图2所示。

电路中RV102,RV103最好选取小电容类型的压敏电阻器,可以有效实现电路的EMC防护。可以参考AMOTECH公司的ALVC18S02003,或者EPCOS公司的B72590T7900V60。设计USB接口电路,最大提供电流不超过500 m A。

1.3 CPU小系统设计

1.3.1 CPU芯片的选型

CPU小系统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CPU芯片的选型是关键,总体原则是:尽量考虑低功耗,高速率的内部数据处理能力,足够的总线带宽处理实时视频信号以及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三星公司的S3C2440芯片能比较好地满足系统的设计需要,S3C2440是基于ARM9内核ARM920T的一款低功耗的So C芯片,典型主频为400 MHz,0.13μm的CMOS工艺标准单元和存储单元复合体。并且采用了新的总线构架(AMBA),其内核为32 bit的先进处理器。提供的主要接口有:2路USB Host接口和1路设备USB接口;外部存储器控制接口单元;4路定时器;1路内部计数器和看门狗;RTC时间日志功能等功能接口。

1.3.2 CPU外围存储电路设计

在CPU小系统设计中,CPU外部存储系统是关键点。本设计中所有的Memory芯片都通过Local Bus总线挂接到CPU上,Flash芯片在设计中使用2片,Flash1芯片用来存储ARM启动代码和系统文件,采用可靠性高、存储容量小的SST39VF1601芯片实现。Flash2采用存储容量大、成本低、可靠性相对比较低的S29GL128P11FFI010来实现。内存SDRAM芯片选用2片数据位宽16 bit的EM63A165TS-6G实现,存储容量256 Mbit的SDRAM存储器并联使用,构成32 bit位宽的外部存储总线。系统设计中将总线时钟位置为166 MHz。那么内存的总线带宽为(166×32/8)Mbyte/s=664 Mbyte/s,可以满足系统的要求。如图3所示,CPU对不同芯片的片选信号的选择进行分时访问操作,设计的主要点为:

1)正确配置CPU芯片。硬件配置CPU的OM[1:0]的状态,在系统复位器件采用配置信息来决定系统从NOR Flash启动,还是从NAND Flash启动,本系统配置从NOR Flash启动。

2)正确选用总线控制片选CS。存储启动代码的Flash1选用CS0信号,SDRAM选用CS6或者CS7作为片选信号,Flash2可以选用CS2~CS5之间任何一个。

3)正确设计地址信号。由于Local Bus总线上各个芯片数据总线位宽不一致,CPU和芯片的地址互联不是直接一一对应关系,需要仔细考虑。

4)正确配置SDRAM控制控制信号。2片SDRAM芯片配置成总存储容量512 Mbyte的系统内存,单片SDRAM的Bank容量是64 Mbyte,故使用CPU的A[25:24]作为SDRAM的BANK选择信号,为保障时钟信号的完整性,有CPU独立提供时钟信号CLK1,CLK2。

1.3.3 CPU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由于CPU不直接提供MII/GMII等网络通信接口,笔者选用DM9000芯片作为以太网口的PHY芯片,即通过配置DM9000芯片使其通过LOCAL_BUS总线实现与CPU的通信。考虑到系统调试的方便同时设计RS-232串口,JTAG接口方便调试与数据的加载。同时必须注意,产品化以后,调试接口需要经常插拔,特别是网口需要增加防护电路,防护标准参考电信产品CLASS C标准进行设计。

1.4 CPU对3G无线通信模块控制与管理策略

系统设计中采用多个3G无线通信模块,最大支持4个模块,采用各个模块相互独立,通过CPU集中进行管理的设计思想。在视频监控行业中,采用多模组3G视频传输终端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总是所有模组都同时工作,客户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将根据监控场景、资费情况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系统异常情况下的可恢复性问题,系统功耗与节能等问题。有必要利用CPU芯片丰富的I/O实现用户对3G模块进行控制和管理,使系统变得灵活可控。CPU与3G反射模块接口设计如图4所示。主要控制与管理策略有:

1)通过CPU的GPIO实现对3G模块的独立复位控制与管理;

2)通过CPU的GPIO实现对3G模块的无线射频功能进行使能控制与管理;

3)通过CPU的GPIO实现对3G模块的电源使能控制与管理;

4)通过CPU的GPIO实现对USB通信链路进行连接与关断控制与管理。

1.5 3G模块的接口外围电路设计

联通的WCDMA是国内3G移动通信的一种,具有技术成熟、带宽大等优点,笔者以华为WCDMA无线通信模块EM770W为例来说明3G无线通信模块外围接口电路的设计。

目前国内主要3G发射模块供应商都采用了USB物理接口,早期也采用UART接口,传输模块的基带信号。笔者采用USB HUB来桥接3G无线通信模块和CPU小系统,进行信号基带传输。USB HUB芯片采用TI2707芯片,扩展出7个USB口,笔者使用其中的4个USB口。

对于3G模块的外围电路设计中,SIM卡电路设计是关键。如图5所示,SIM卡接口速率典型值在3.25 MHz左右,因此USIM卡座应该距离模块接口较近的位置,避免因走线过长,使波形严重变形,从而影响信号的通信。USIM-CLK和USIM-I/O信号的走线需包地处理。

在USIM-VCC上加一个0.1μF或0.22μF的电容,其余的USIM-CLK,USIM-I/O,USIM-RESET上面对GND网络加33 p F电容,滤出天线信号的干扰。此外,4个信号都通过TVS管用来ESD防护。

1.6 看门狗与系统复位电路的设计

硬件看门狗电路的应用能使使用稳健,设计硬件看门狗电路实现对CPU程序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出现程序异常后看门狗实时对系统进行复位,喂狗时间大于1 s小于2.25 s,典型1.6 s;复位脉宽满足负责芯片最低要求。其中多个3G无线通信模块的复位由CPU进行集中控制,也可以通过手动进行系统全局复位,复位脉冲宽度一般要求大于50 ms小于200 ms。系统复位方案如图6所示。

1.7 3G无线通信模块的电源电路设计

国内主流3G无线通信模块外部输入电压规格为3.0~3.6 V,典型值为3.3 V。实验表明在网络信号很弱时,3G天线通信模块会加大功率发射,模块的瞬态电流会有1.6~2.7 A不等。所以推荐使用1.6 A以上的LDO或开关电源。此外必须考虑到大功率发射时到能导致的电压跌落,在模块的电源端口处加上一个较大的超级电容,尽量添加220μF以上的大电解电容。多模组同时工作需要仔细考虑系统整体功耗问题,有必须进行降额处理,增加系统的可靠性。详细设计电路如图7所示,其中,CPU通过ON/OFF信号实现对电源模块的控制与管理,在模块不工作时,通过CPU关断其工作电源节省空耗。

2 关键信号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2.1 高速数字系统与信号完整性

信号完整性问题已经成为硬件设计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处理好SI问题是硬件工程师必须面对的挑战[4]。在本系统中,主要的考虑SI敏感关键型号分别有CPU与SDRAM之间的高速总线、USB传输信号线、全局复位信号RST信号、高速芯片电源去耦等关键因素。影响这些信号的SI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阻抗不连续、多负载总线的拓扑结构选择不合理、布局布线等因素。在硬件具体设计中,借助于业界优秀的仿真软件Candence对关键型号进行前/后仿真。考虑到仿真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与仿真信号的重要程度之间的平衡。下面对本系统非常关键的几组信号选取代表性的信号进行仿真设计。

2.2 关键信号的SI问题及其仿真

在硬件设计中,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信号反射、SSN和信号串扰。在本设计对SDRAM和CPU之间的总线进行设计后仿真,图8~图10分别是时钟信号CLK、地址信号A2和数据信号D0的仿真波形。从仿真波形和数据中不难发现,信号上下沿单调,信号无上冲和下冲等反射。硬件系统中Clock信号的周期性特点往往成为EMI问题的罪魁祸首,图11中对SDRAM总线的1 332 MHz的时钟信号的EMI仿真结果,按照FCC CLASS A标准定义,结果表明没有明显EMI超标问题。

3 小结

笔者针对3G视频监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多模组的3G无线视频传输终端硬件平台。配合软件成功解决了当前3G无线视频监控存在的网络传输带宽问题。在硬件平台设计过程中,引入SI,EMC等前仿真和后仿真技术,使得硬件设计问题尽量早的在设计阶段就突出出来,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手段。在实际项目的实施中极大提高了单板的一版成功率,极大地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及其研发成本。该硬件平台已经产品化并稳定运行在电力设备监测、无线应急指挥等系统中。

摘要:针对3G模块无线视频监控通信中出现的缺陷,通过USB硬件扩展方式实现了一种基于S3C2440为核心的多模组3G无线视频传输终端硬件平台系统。构建了硬件电路的总体架构,并阐述了关键功能的实现方法,最后使用Candence仿真软件对设计进行了仿真。在设计仿真中同时给出了硬件设计中的SI问题的控制措施。实验表明,该硬件平台能稳定运行在电力监控、电力车载应急指挥以及智能交通等工业环境中。

关键词:3G视频,无线终端系统,S3C2440,信号完整性,硬件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帅,许雪梅,徐蔚钦,等.嵌入式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与信号完整性仿真[J].计算机应用,2010,30(9):2535-2540.

[2]夏振华,张正炳.基于3G移动通信的无线视频监控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3):94-95.

[3]吴彦文.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雾都孤儿》英文版影评